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2006级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应激: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压力的反应状态,如过这个刺激或情景需要人做出较大的努力去私营适应,甚至超过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奶奶公里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
2.应激源:引起机体应急反应的各种刺激物。根据其来源的性质可分为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
3.应付模式:在应付生活压力时,使用的方法和策略。现在普遍认为,个体的应付模式是应激与疾病的中介物,直接影响到应激的后果,甚至影响到疾病的类别。
4.感知综合障碍:对客观物体的部分属性产生了歪曲的感知和综合障碍。
5.强迫性思维:一些字句、话语、观念和信念反复进入意识领域,干扰了正常的思维过程,但又无法摆脱。
6.自知力障碍:
7.心理危机: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的应激,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8.恐惧症:一类带有强迫性质的、不能以病人的以致和愿望为转移的恐惧情绪。
9.强迫症:又称强迫—冲动性障碍,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的,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
10.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11.疑病症:一种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过分关注,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经常述说躯体不适,反复就医,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障碍。
12.性取向障碍;
13.妄想;是在病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
14.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的决定因素或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
15.PTSD:指经历应激事件后,导致延迟出现或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
16.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在感知器官上而出现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


二、简答:
1.简述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的缺陷。
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合体,忽视了人的复杂的主观内心世界受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它只看到疾病没有看到病人,妨碍了其对健康的和疾病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认知。

2.简述妄想的特征。
因思想方法,文化水平和个人情感因素与文化无关患者对某种不真实的思想坚信不移,判断和推理有明显的错误,内容与现实相违,

与个人利害有密切关系,经验与教育均无法纠正。

3.简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对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2)没有责任心,不顾道德准则、社会义务和社会规章(3)对不能与人维持长久的关系(4)对挫折耐受性低,受挫后易产生攻击性行为(5)无内疚感,不能汲取教训,处罚无效(6)与社会或他人相 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7)持续存在的易激怒。

4.简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情绪爆发性,行为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无情、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羞愧和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汲取教训,缺乏焦虑和罪恶感。

5.简述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己过分克制,过程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处事过于谨慎,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决定。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多,轻松愉快满意的少。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不能平易近人,难以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

6.简述学习学派对反社会人格的解释.
(1)艾森克假设反社会人格者在素质上缺乏对恐惧和焦虑的感受,因此他们不必学着克制自己不受欢迎的行为,同时,他们以父母为榜样,习得反社会行为;(2)班杜拉认为儿童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习得各种行为,一个在富于进攻、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形成反社会人格。

7. 简述心境障碍的影响因素。

8.多动症儿童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选择性注意和保持注意有困难,易被无关刺激吸引,使注意分散和转移,活动过多,情绪不稳,行为不良,学习困难

9.简述危机干预中的评估。
(1)临床表现的评估
*情绪方面:如紧张、焦虑、恐惧、悲伤等
*认知方面:过度注意悲伤,记忆力、识别能力下降等
*行为方面:社会功能下降,退缩、悲观失望等
*躯体方面:食欲不振、心悸、头痛、失眠等
(2)可变通的应付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的评估
(3)危机水平的评估
一是需要评定求助者是否存在生命危险
二是评定危机者是否已丧失了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
(4)危机评估的注意事项
*危机贫古与危机干预是紧密相关的
*危机评估要求尽快完成
*评估的关键是明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不是作人格分析
*强调“此时此地”
*建立在双方良好关系基础上,双方相互尊重和理解
*考虑到有关的生活方式、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10.简述强迫症的特点。
症状反复出现,患者完全能觉察;症状是非外力所致,但又不是患者愿意的;症状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明知无意义、不合理,但又难以摆脱;患者采取相对应的对抗行动。

11.性偏好障碍的原因。
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正常性心理发育受阻,加上条件性学习而形成,使成年人采用幼儿的方式来获得性满足;可能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和自卑,没有勇气接触异性而一其他的方式代替性满足;可能与性能力低下有关,性行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兴奋和满足。

12.儿童孤独症的特点。
又称早期婴儿孤独症,是起病于幼儿时期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发病率很低,男多于女,可能因知识普及、经济收入和医疗条件,患儿逐年增多。临床表现为社交障碍,言语障碍,刻板的仪式化行为方式,智能偏低。

13.注意障碍多动的特点。
选择性注意和保持注意困难,易被无赶刺激吸引,使注意力分散和转移,对周围的事都能引起兴趣,活动过多,情绪不稳,行为不良,学习困难。

14.自杀的原因
浅层分析-生活事件引起的感情危机和情感障碍;
深层原因-心理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背景
(2)人生目标的丧失
(3)安全感社会归属感的缺乏
(4)环境参照
(5)特定的人格
(6)特定动机
(7)精神疾病


15.影响自杀可能性的因素。
情绪低落抑郁;过去曾有过自杀企图行为;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的方法;性格不开朗而较内向;亲友中曾有人自杀;有明显精神因素;慢性酒精中毒和吸毒。

16.简述自杀的干预策略。
尽快将引发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去除;医生要同自杀者本人交谈,使其对内心积郁的情绪、自杀的思想和冲动等自我表达不受阻,以便尽快度过危机;如果有外界因素作用,还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协调。心理治疗,自杀者常有抑郁情绪,应给予对症治疗,如果同时又有焦虑或激动情绪,还哟考虑使用具有缓和激动或抗焦虑作用的药物治疗,对于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则要继续服药较长时间。

17.简述危机干预的技术
支持性心理治疗、短程精神分析、认知治疗、行为治疗
操作步骤: *确定问题
*保证求助者安全
*提供支持
*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制定计划
*获得承诺


18.简述人格障碍的成因。
生物学因素因素,病理生理中大脑边缘系统

有情绪和行为有极其密切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某种障碍。早年的精神创伤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不良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冷漠和疏远,正常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得不到发展,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通常母亲过分溺爱,父亲过分苛求

19.抑郁与焦虑情绪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抑郁主要表现四情绪低落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对什么也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表现迟钝、呆板严重者出现自我惩罚行为。焦虑主要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在缺乏任何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对自身健康状况和客观情况作出过分严重的估计。由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出现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乱
20.简述心身疾病与疑病症的区别
心身疾病与应极障碍有关,有时是有由于组织损伤造成的,常包含受自主神经系统激奋的器官系统躯体疗法有效,暗示对某些人有效;疑病无理由的或神经恐怖促成的躯体障碍,没有一定系统,可在各系统发生,躯体疗法无效,暗示效果有效。

21.简述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患儿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社会关系;言语发育有一种全面的本质的损害;对生活环境要求固定不变,生活模式单调刻板,智能偏低,具有广泛的认知缺陷。


三、论述:
1.论述变态心理学的判别标准。
2.论述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
3.论述对行为主义心理的评价。
4.论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和缺点。
5.试述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三大理论模型的优势和不足。
6.论述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
7.论述自杀的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8.试述恐怖症的理论解释,并加以举例说明。
9.试述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其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变态心理学》 期末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它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一系列特征性症状,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 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
?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 警觉性增高
2、 恐怖症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主要的临床表现?
答: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 广场恐怖症
? 社交恐怖症
? 特殊恐怖症
3、 什么是心身疾病?它与器质性疾病有何区别


答:所谓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地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主要呈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二、论述题(40分)
社会生活变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
社会生活中的变动或称社会生活事件,牵涉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和变化,社会生活变动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即社会生活中的变动。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人们做出一定的主观努力,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动。在社会生活中经历的社会生活变动越多,尤其是经受重大的生活变动,人所接受的心理压力越大,其身心健康所经受的威胁性影响就越严重。引发心理异常的可能性也越大。
(备注:此论述题给予的只是课件中对于这个问题的描述,而非此题目的正确答案,还需同学对课件内容进行自己的理解加工阐述这道题目的答案。)


《变态心理学》 期末模拟试题(二)
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 什么是急性应激反应?它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急性应激反应发病急剧,一般在遭受应激后几分钟即可出现症状,具有如下:
? 以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的表现
? 以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的表现
? 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有变化的临床相
2、 精神分裂症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主要的临床类型?
答: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包括:
? 单纯型
? 青春型
? 紧张型
? 偏执型
3、 强迫症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强迫症,又称强迫一冲动性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
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强迫症状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类。
强迫观念是本症的核心症状,最为常见。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
强迫行为又名强迫动作,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行为。它继发于强迫观念或某个欲望,它可能是意在消灭灾祸,或防患于未然。但这种动作既不与现实联系,又明显是过分的,可患者却非做不可。做后能片刻消灭紧张,但一会儿又感不舒服,非再做不可。
二、论述题(40分)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是什么?
运用生理学或生物学的因素来解释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或各种精神疾患,同时主要采取生物学方法来加以消除(即治疗),称为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
生物学观点认为在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的原因里

,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学因素。这一观点认为遗传在精神疾病中起关键作用,特别是所谓内因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等,但直到今天仍只能说遗传是有关因素之一,还不能说起直接的决定作用。关于生物学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则证明,心理异常表现或说精神病症状有许多是与人体内的各种生化物质,特别是神经递质的相互平衡失调或代谢障碍有关。生物学观点所提出的精神疾病最明显而争论最少的病因就是脑损伤;因为任何脑损伤除了引起躯体症状外,还可能引起精神障碍。但实际上,人们看到,有很多精神病患者与脑损伤或其他躯体疾患并无关系;应激紧张、个人的内心矛盾冲突与适应不良性习惯都可能是直接的诱发因素,在生物学观点看来,这种情况只有在具有敏感或衰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精神疾患。这里所指的素质因素仍然属于生物学的范畴。
(备注:本题目的答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你们对这些观点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所提供的答案只是课件中对这个题目所涉及知识点的阐述,请大家自行回答此问题。)


《变态心理学》 期末模拟试题(三)
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 什么是心境障碍?为什么抑郁状态的出现容易导致自杀?
答:心境障碍的两个关键状态是躁狂和抑郁, 前者的特征是主要以情绪高涨、 容易激怒、夸大等为主,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表现为强烈的。后者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伴随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力减退、精神运动性迟滞,自卑、自责、甚至自罪,思维迟缓、言语少、食欲下降、性欲减退、失眠等,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僵直状态,严重者也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个别病例中焦虑和运动性激越比抑郁更显著。这两种状态通常被称为心境的两个极端,正常的心境状态占据中间位置。在双相心境障碍中,躁狂和抑郁同时存在。
2、 简述性心理障碍的不同种类。
答:
? 易性症
? 易装症
? 恋物症
? 窥阴症
? 露阴症
? 挨擦症
? 性施虐症与性受虐症

3、 神经症与癔症有何异同点?
答:神经症是对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病程不足3个月或仅有一次短暂发作者称为神经症性反应。
癔症是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一类精神障碍。解离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意为把引起心理痛苦的一些意识活动从整体的意识活动中分离出去;

转换症状则以躯体的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为主,常为心理的痛苦和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的结果。临床上以解离症状为主的病患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以转换症状为主的称为“癔症性躯体障碍”。
二、论述题(40分)
论述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 社会—文化因素是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
? 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 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对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与处理方法的差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