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话仙话化发展

神话仙话化发展

神话仙话化发展
神话仙话化发展

神话仙话化发展

摘要:神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神话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神话发展成了仙话。本文以几个典型例子探究某些神话发展成仙话的过程及原因。

关键词:黄帝神话西王母神话女娲神话嫦娥神话原因探究

中国神话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们通过口头语言或文学记载使之代代相传。文学作品中神话记载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在当代人们面前的神话早已不是上古时期那些生硬简单的文字,而是以生动丰富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有部分神话在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了仙话。仙话是围绕仙人的活动而展开的故事,它不同于神话故事。神话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但仙话却来源于神话,两者虽不同但却有着紧密的

联系。纵观我们熟知的神话,不难看出无论是黄帝神话、嫦娥神话、女娲神话、还是西王母神话,都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由神话发展为仙话的。

一、主要神话仙话化发展

黄帝神话的仙话化发展:

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是周

代《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蚩尤和炎帝作战于涿鹿,炎帝不敌,只能向黄帝求助。随后黄帝杀掉蚩尤,取得战争胜利。这里只说黄帝战蚩尤取得胜利,而对黄帝本人没有做过多细致的描写。后来许多文人对黄帝的传说进行编联增纂,特别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可以说是全能人才。又说:“黄帝者,少典之子,

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说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史记》记

载的黄帝比《逸周书·尝麦解》的描写更多,依据于何,不知。并且《史记》中的黄帝不同于一般凡人,出生不久就会说话、比常人思维敏捷,这里的叙述赋予了黄帝神的特点。黄帝最终的归属是哪里?《史记·封禅书》说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最后黄帝升天成仙,显然西汉的《史记》记载的黄帝神话中有了仙话的色彩了。如果说早期记载的黄帝是一个有着非比寻常之能的人

的话,《史记》中的黄帝已经完全成为了神,并且最后还成仙了。

女娲神话的仙话化发展:最早记录女娲的作品是《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

制匠之?”该书只是对女娲作简单的记录,

没有过多的描写。不过《山海经》却丰富了女娲形象,《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这里的女娲人面蛇身,一天可变七十回。西汉《淮南子·说林篇》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中的女娲不仅一日七十变,还炼石补天。后来《风俗通义》对女娲的描写更加以细化:“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女娲抟黄土造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此书赋予女娲更多的职能——为女媒,置婚姻,并将之与伏羲、神农并列三皇。女娲仙话的痕迹最早应是在《淮南子·览冥篇》中呈现,书中记载了女娲功成名就后遨游天地。

对于这些较早的神话,先秦至西汉时期的作家加之以成仙思想,使之逐渐成为仙话。

而有些神话直接被蒙上道教的面纱,如西王母神话。《山海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但在《汉武帝内传》说她是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后晋朝葛洪的《枕中书》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在不同的作品里对西王母的描写虽略有不一,但是西王母这一神话仙话的痕迹却显隆重。西王母掌握了能让人长生的药,此药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变成了三千年结一次的蟠桃。《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甚至连后羿都向西王母索要不死之药。

另一神话是嫦娥神话,关于嫦娥比较详细的记载是《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

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

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而嫦娥奔月成仙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段佳话。这里出现的不死之药也就是仙话中所追求的长生不老的标志。

以上都是我们熟知的神话,从中我们发现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神话逐渐演变成了仙话。

二、原因探究

首先,祖先崇拜是使这些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的原因。祖先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本族始祖先人的亡灵。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将本族的祖先神化且相信其祖先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并保护着后人。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他播种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发明创造了许多新事物,是中华文明的先祖。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对他的崇拜不仅仅是他本人具备的聪明智慧,在他身上还寄托了后人的愿望,希望这样的贤德之人能与世长存并庇护着他的族人。

其次,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逐步提高,人们将道家及道教的思想追求附加在神话人物之上,使得这些神话渐渐成为

仙话。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百家争鸣,影响较大的是儒道两家,而道家则是后来道教生成孕育的母体,道家之人都有不老成仙的追求,在很多道家作品里都有许多仙境的描写。《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里展现的是一个幻化玄妙的飘渺世界,也是后人追求的仙界,《庄子》还记载了很多黄帝访道、论道之事。《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除此之外,《列子》和《离骚》、《天问》、《九歌》等篇都有美妙而神秘的仙境描绘。《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此处描写的黄帝所住之处就是一个仙界。可见,先秦作品对神话记述的同时或多或少地蒙上了作者的思想色彩,主要是道家思想。后来道家思想和其他思想融合而形成道教,道教则赋予这些神话更多神秘的色彩,使之逐渐演变成仙话。可以说,黄帝、

西王母、嫦娥不仅仅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同时还是后人所崇拜的仙人。

另一个促使某些神话成为仙话的原因

是统治者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尤其是在秦汉时期。秦汉方士曾编纂黄帝成仙的故事来鼓动皇帝修炼,求长生不死之术。《史记》中《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中都记载了徐福东渡求不死之药的历史事件。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俗话说:当了皇帝想成仙。统治者都想自己的统治千秋万代,汉武帝也不例外。《史记·孝武本纪》说:“少君言于上曰:‘祠醦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醦,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齐人公孙卿曰:“伸功曰:‘黄帝且战且学

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公孙卿更是托伸功之言编造了黄帝成仙的神话。但是,奇怪的是无论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深信这些

方士之言而不惜耗巨资以求长生不老。他们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也是催化这些神

话成为仙话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2.

[3]顾迁译.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M].天津人

民出版社,1980.神话仙话化发展

中西方神话对比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反映了在传统的乡土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追求冒险精神、追求自由、崇拜完美的英雄人物的思潮。《奥德赛》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它反映了在推崇探险、流浪的西方海洋文明背景下的迫切还乡、归家的愿望。本文将从同是在路上,一个离家取经,一个迫切还乡以及两部小说分别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并以此对比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求取真经名到仙班的故事。唐僧师徒一行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种种艰难险阻,其强烈的乐观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独特而鲜明的色彩。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仙人,淮安山阳人,约生于明孝忠弦治十三年(1500)卒于万历十年(1582)。而《奥德赛》是古希腊的两部著名史诗之一,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奥德赛》以海上冒险和家庭生活为中心,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离家和还乡的故事,是一部描写海上历险和家庭生活的史诗。着重描写了奥德修斯10年海上漂泊中最后40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历尽艰险最后到达斯刻里亚岛,受到国王菲埃克斯的隆重接待,酒席间应邀讲述他遇风暴、遇独目巨人、遇风袋、遇女妖、遭雷击等海上经历。后化装乞丐返乡,设计比武射杀了聚集在他宫中向他妻子逼婚的众多贵族,并与忠贞不渝的妻子佩涅洛佩和勇敢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团圆。体现了奥德修斯的不畏艰险和佩涅洛佩的坚贞,歌颂了智慧、勇敢和忠诚。它也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为文艺复兴和十八世纪流浪汉小说及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细察这两部作品,一个是在传统的安于故土生活的乡土中国的背景下,唐僧师徒一行去西天取真经;一个是在古希腊热爱冒险的海洋文明的背景下,英雄奥德修斯的还乡,渴望回到伊萨卡。同样是“在路上”的主题,历尽艰险,同样是执着不悔地找寻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回归目的却是颇耐人寻味的。《西游记》中的西天取经,似乎成为传统乡土中国的“不远游”古训中的异类,而《奥德赛》中的执着还乡,在西方热爱冒险的海洋文明中憧憬远方的精神差距甚大。 杨乃乔认为,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就这些表现的共同点,进一步将两个主题放进各自不同的文化系统,再就两个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文化系统加以比较,以观察两者的异同之处,甚至进而窥测广义的文学社会意义。”本文拟将从“在路上”这一主题出发,探讨“乡土中国之取经”和“海洋文明之还乡”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路上”主题 巴赫金曾在《时空的形式和长篇小说中的时空关系》一文中细致考察过“道路”、“城堡”、“沙龙”、“庄园”等各种模式。他提出,“小说中的时空关系有不同的规模,而‘道路’是它们当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道路’的时空关系具有更广泛的规模。”讲述“在路上”发生的故事,从而拥有了最大限度的时间跳跃和空间迁移。 唐僧师徒的取经之途,千万里之遥。黑风山、黄风岭、流沙河、莲花洞、枯松涧等无一不是荒野郊外、僻静无人的险恶去处,而经过的比丘国、车迟国、乌鸡国、宝象国、朱紫国、祭赛国、天竺国等也无一不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人间国度。而《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在海上经历的种种海啸峡谷的惊险,还有独目巨人波吕裴摩斯的蛮力、基尔克的魔力、塞壬女妖们的歌声无一不是充满了危险和惊奇的磨难。而这些唯有在路上才能见识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驱赶他们上路,让他们去经历、去感受、去结交。 而且由于在路上,日常的社会关系常常被割断,高贵和卑贱的界限被打破,强大和弱小也在发生转换,森严的等级关系可能转变为人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如巴赫金所说,“由于空间的特殊性,道路上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对照,各种命运可能在这里相碰和交织,在这里各

中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对比浅析

中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对比浅析 摘要:中西方神话都是原始初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的源头。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方生产形式的不同,从而导致中西神话思想传统以及神话中的“神”的塑造存在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神话英雄与神理智与情感生与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数千年来一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诸多的神话人物早已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而古希腊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那诞生了西方最主要的神话传说——古希腊神话。 神话作为远古人类的主要文化形式,是远古人民在面对大自然时,对自然力的形象化解释。它表达了原始时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这正如鲁迅先生所阐释的“昔之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1】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原始人类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的源头,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与人生的困惑及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是他们自然观和社会观的曲折反映。所以,神话反映了人类初期的一些意识形态,甚至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也是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2】 在原始社会初期,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猛兽出没、毒蛇横行,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人类就是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慢慢成长的。那时的初民们对周围感到的是恐惧和敬畏,他们不得不群居,靠集体的力量抵御野兽毒蛇,抓捕食物。经历了漫长的斗争,人类取了巨大的成就。这成就是靠人类集体智慧而得来的,但是原始人民总是通过幻想出一个又一个的“神”人,创造奇迹,拯救人类,这也就创造了神话。从而在神话故事里,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往往就通过一些英雄人物来体现。于是,神便成了人类的教师和救助人类的英雄。这在中西方都是一样的。在中国神话中,伏羲氏作网罟,教民捕鱼猎兽;后稷教民稼墙;祝融以及隧人氏教民用火,甚至连天地和人类自己,都是神的创造,例

中外神话对比

宁波大学作业纸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课号:033X14AA1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班级:小教121(文) 学号:126110168 姓名:洪梦燕成绩: 神话中看民族 【摘要】:神话是一个特定民族在特定时期的精神产物。不同的神话体系折射出的各自社会体系的不同,古希腊与中国地区不同,自然环境不一样,人们的思想、风俗习惯都不相同,自然产生的神话系统也不同。但是神话中蕴含着的故事根源却总是会出现巧合般的相似。 【关键词】社会体系血缘人与神婚恋观人民智慧 世界不断的发展,新兴事物越来越多,愈演愈烈,新鲜刺激的晚间娱乐活动挤走了在老树底下听爷爷奶奶讲神话故事旧时光,古老神秘的神话没了在苍老声音中缓缓走来的机会。二十一世纪唯物主义的思想让奇思妙想的神话躲藏了起来,但它仍在不被我们看见的角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无论是中国的神话还是古希腊的神话。 古希腊神话有很强的地域性,它产生和反应的地区西起希腊半岛,东至小亚细亚半岛。古希腊神话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支系旁多,故事传说众多,而且版本不尽相同。古希腊神话看似纷繁众多,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神话中包含着一条血缘的纽带,有着家族色彩,神与神结合或者神与人结合产生新的神或者英雄。宙斯就如这大家庭的一家之主【1】。中国神话体系相比古希腊神话更为复杂,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伏羲,再到炎帝黄帝还有尧舜禹,还有封神榜,为什么成为神,并不以血缘为纽带。最为中国人所知的神仙体系应该是以玉帝为首,太白金星、阎王爷等众神为臣的这种神仙体系。两种体系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此:宙斯和玉帝都好比众神之王,其它各神各司其职,掌管自己的领域,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并不是完全臣服于宙斯,遇到重大事情时众神一起商讨,并不是由宙斯一人说了算,而中国神话中却以玉帝为最大,各神是以臣服的姿态存在,他们做的事都要报告玉帝,玉帝不同意的事就不能去做。其实神话体系的不同折射出的各自社会体系的不同。古希腊是以城邦的形式存在,小国寡民,各帮长期独立自治,就像各神各司其职。古代中国是专制

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对比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对比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摘要 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V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中国神话传说主要是指汉族的一些神话传说,道教的、佛教的以及远古的神话。而西方神话传说则主要包括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旧约》。 1、主题上的相似 (1)神话都有十分相似的主题:世界起源、人类起源、灵魂不灭、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等。如关于天地人类的起源,中国神话中盘古生于浑沌之中,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传土作人。古希腊神话中卡俄斯与妻子浑沌之中先创光与昼,然后创天地,天地生神族,神塑土作人。圣经中,造天地和造人的都是上帝。这意在说明天帝或神族创造出宇宙及人类,人类的诞生与土地密不可分。 在《中国神话与“两希”神话比较》中宗凡滟从创世神话、造人神话、洪水神话、星宿神话、惩罚神话五大类型出发,对中国神话和“两希”神话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中西先民对世界认识异同的根源,从而发掘民族早期中西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异同之处。 在《初探中西神话传说中的相似主题》中周含通过“创世造人”、“大洪水的传说”、“世界中心的山”、“天堂与地狱”这几个相似的主题进行比较,来探讨中西方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共同之处。在《中西神话传说中的几组共同主题》中王颖认为在中西神话传说中,存在着“创世造人”、“劫后重生”、“塔树通天”、“徒劳无功”等四个共同主题。在《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 中 西创世神话比较》中卢沁钰把西方的创世神话,伊甸园神话,挪亚方舟与中国神话

比较中西方日月神话之异同

比较中国和西方日月神话之异同 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中包含许多神话故事,虽说东方和西方的在民族心理,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不尽相同,但都有关于日月的神话故事,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同的。与此同时,中国和西方日月神话在许多方面又有许多不同。 中国和古希腊关于日月神话的传说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说法不一,在这一点上,二者是共同的。 在中国,关于太阳神和月神的说法并不统一,解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神话。日月星辰神话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来问题。中国神话对此说法各异,大致有以下5种:生育说、肢体化生说、蛋生说、铸造说、神创说。此外,还有太阳是英雄神和天帝的说法,也有神话解释某些星座的来由。 其中关于太阳的神话,最常见的是射日神话,月亮神话是嫦娥奔月、天狗吞食之说。这些关于日月星辰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于天体的朴素认识,其中有的则表现了他们企图用巫术手段控制天体的愿望,具有原始科学和某种实用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始观念的渗透融合,最终化合成为充满了天真幻想的神话,并被文人取为创作题材,成为以后文学创作的源泉。 关于太阳神,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说伏羲是太阳神;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另外一种说法是盘古的眼睛化成了太阳。各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 最早的大百科全书《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渊。”也就是说,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太阳之母”这是关于羲和的传说之一。这是关于太阳神的文字记载。 关于月神的说法是:帝俊妻常曦,生月十二,是为月神。嫦娥是尧帝女,羿之妻,本名姮娥。在有其奔月的传说后,与更古老的常曦混同,才被称为嫦娥。所以嫦娥不是最早的月神,常曦才是。 而在西方神话中,关于太阳神和月神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太阳神是太阳神是赫里厄斯,他是提斯坦的儿子,第二代月神是其赛勒涅和黎明女神厄俄斯的兄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阳神是阿波罗,他是第三代神王宙斯的儿子,第三代月神阿尔忒弥斯的兄弟。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他们是不同的。只是他们并不是同一时期的神,所以容易混淆。 西方和中国都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但是这些神话在许多方面又不尽相同。 首先,日月神话属于自然神话,是远古人们关于自然观念的一种幻想的艺术反映。但是,在中国,它并非只是梦幻性的存在,《文心雕龙》说:“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辅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这种把“文”和“辞”即口头的神话传说与宇宙万物相联系的思想,是人类早期文化传播的特点决定的。在这里,神话并不是简单的作为故事的口头存在,而是作为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的反应来看,认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而在古希腊,关于日神和月神的说法则是带有强烈的梦幻色彩,无论在荷马史诗、神谱、圣辞等古希腊的神话资料中,每天当厄俄斯用玫瑰色的手指打开天门,赫里厄斯便驾着四匹嘭火的神马拉的太阳车,开始自西之游。直到黄昏降再俄克阿诺斯彼岸。太阳神赫里厄斯被古希腊人说成是无所不见的,在《荷马史诗》中就是如此描述的。 关于月神阿尔忒弥斯,她的凄美爱情故事,更是带上一层神秘的梦幻色彩,让人为之扼腕。 其次,西方和中国日月神话的所体现的精神不同最主要体现在:西方日月神话的创造,主要体现出一种人的抗争精神,人与命运的冲突,人企图摆脱命运的束缚,在摆脱命运的束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一、摘要 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关于神话起源方面,蔡恒在《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中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十分的有限。他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 显得无能为力。因此, 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 归之于神的意志和力量。他们认为, 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 都是一种超乎一切的神指挥着、控制着。于是, 在他们的心目中, 一切自然力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 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1、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高红樱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中认为: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

论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异同

小论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异同创世神话和传说,是上古人类借助想象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或者一些自身并不能理解的事物进行描述和解释,是将客观的自然和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古代中国有女娲造人补天、夸父逐日的传说,西方有上帝创世说,古希腊宙斯等众神传说。而就创世神话与传说来说,中西方有共同点,也存在着差异处。 一、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共性: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它涉及到历史,哲学,艺术,宗教,自然地理特点等多个领域。中西方神话体现出许多共性,这种共性中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 首先,对于神话的产生,中西方神话都是因为原始时代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极其简陋。但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人们渴望从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内心安稳,所以对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和各种生物产生幻想和某些追崇,这就产生了神话。神话的产生类似原始的宗教信仰,给予原始时代的人们不可缺少的的精神支持,帮助他们战胜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应对生活。虽然神的形象是他们幻想出来的,但是却是他们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使他们不断追求不断进步。所以在神话的产生方面,中西方是没有太大差别。 其次,在中西方的神中,都有一个主神,中国神话中的玉皇大帝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是众神之首,统领着下面的神。而下面的各路神仙都有各自分工。在中国神话中有龙王,太白金星等不同角色,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太阳神,海神等。 最后,在相面身材方面,中西方的神则都符合各自人种的特点。中国神倾向亚种人的面孔,而西方神的轮廓则更凸显些。 二、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不同: 中西方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先民们对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的反应也会有不同,故此产生的创世神话与传说也存在着不同。 首先,中西方神祇的总体内在性格趋势有不同。中国的神近乎完全超出人性而成神。中国有句话说,人(需要)超(出)脱(俗)才得成神。中国的神,给人以一种完美,一种悠然世间,乐享世界,不食人间烟火的感受。而且,中国的神仙从不涉身于人间的任何一场战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关于各自神仙体系的比较研究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关于各自神仙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本土中国神话(道教)和希腊神话的神仙体系若干主要差异特征的比较研究,力求描绘出两族关于各自神仙体系的框架图。进而从神话为根上溯到民族文化之果,使两族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图。 本文从内容上以两族的“创世神话”、“传承体系”、“走下神坛”三题的阶段性差异为切入点,对两族关于神仙体系的多方位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创世神话的差异作用且反作用于各自民族传承延续的精神文明——舍身取义与人本主义的迥然不同 2、传承体系的差异体现在类人社会化的程度,归根结底地说:是社会化与家族化的分道扬镳 3、希腊众神与中国仙神逐步走下神坛,此结果是社会发展之必然。仙神类人化程度不同,实则是民族文化的侧重点不同。 4、两族神话的最终发展方向终是与各自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互相依托、传承且逐渐形成各自民族性格。 关键词: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民族文化 目录 摘要 导论 第一章神话与民族文化

第二章关于创世神话的差异——舍身取义与人本主义 第一节中国盘古开混沌 第二节希腊混沌之神卡俄斯 第三节造成创世神话差异的原因浅析 第三章关于传承体系的差异——英雄传承与生育传承 第一节中国神的英雄传承 第二节希腊神的类人传承 第三节造成传承体系差异的原因浅析 第四章关于走下神坛的差异——尚德精神与人本精神 第一节人神趋近 一中国历史的新晋仙神 二希腊神话中的半神与人 第二节造成走下神坛差异的原因浅析 第五章神话中神仙体系与民族文化的再审视 结论 参考文献 【1】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3】荣格,《神话——原型批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 【4】鲁刚、郑述谱编译,《希腊罗马神话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神话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总的来说,前人主要从内容、思想观念、民族文化等方面对中西神话进行了比较。 1、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 高红樱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中认为: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 陈素萍在《浅谈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异同》一文中谈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大多是因感生受孕而出生,如关于颛顼的出生是“瑶光之星如蜺,惯月正白,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关于少昊出生据记载是“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女狄吞水中月精而生夏禹,姜嫄感巨人足印而生周人始祖后稷,庆都感赤龙而生尧。西方神话中却绝少此类似的感生神话。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多是神与神、神与人交媾衍生出来的。赫西俄德的《神谱》中的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神统中诸神皆为宙斯的血亲。宙斯是名副其实的“万神之父”。 (3)中西方神话体系不同。 杨姗姗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认为“古希腊的神话世界犹如人间,最高统治者是众神之神宙斯,在他的统治下,有大臣即各种各样的神。他们分工明确,血缘清楚,各司其职。如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专司纺织、雕刻、制陶等专业技术;太阳神阿波罗主管光明、青春、医药、音乐和诗歌;中国的神话世界虽然也有创世纪神盘古、女娲和后羿、夸父、禹、蚩尤等超自然力的神,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血缘关系清楚、社会分工明确的神世界”。 2、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文化比较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文化比较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都是世界艺术史上伟大的财富。两种文学对于世界文明有着深远而又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神的形象、性别和价值观,通过比较中国和希腊神话来对比中西两股文化的明显差异,以促进英语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典故的语言和词汇。 标签:中国神话;西方神话;多样性 人类古代祖先的神话故事能折射出对于当时人们对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理解。这些神话故事都是一个国家历史中的重要来源和参考。神话本身因为每个民族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神话的本质就是古老而又深远的得名族文化。 中国和希腊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中的文化摇篮。同样,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也是世界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两种文化对于世界的文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是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神话故事来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和对比。 希腊神话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和中国商周文明略有相像之处。他们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像力。 1. 两种神话中的神的形象 中国神话中的大多数神仙都是人类和兽类的结合体,然而在希腊神话中神都是人化的。中国神话的神仙都是一般是人一般是猛兽。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炎帝有着牛头和人的身体。甚至,人类的传奇祖先黄帝在神话中有着四张脸。除此之外,中国神话中的神仙都被赋予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对于中国古代人而言,神仙的地位是崇高而不可侵犯的。他们被众人视为是万物美德的化身。女娲是女性的化身而夸父是毅力和恒心的的象征。 相反,在希腊神话中。神一般都是人化的。这些神有着人类的外表、性格以及感情。古希腊人是按照人类得面孔创造了诸神。例如:阿波罗是以为英俊帅气的小伙子。厄洛斯是一个小男孩。普里阿波斯是一位长着胡须的男子。他们得性格都不是很完美。懦弱、嫉妒于勇敢、宽厚并存的性格。众神是首领是宙斯是一个暴躁的独裁者。赫拉是掌管姻缘的女神,被描绘成具有嫉妒并且报复心理极强的一个人。此外,希腊神话中得大多数身有着人类的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有着向人类一样复杂的情感。爱神阿弗洛狄特在特洛伊战役中身负重伤。她逃到了奥林匹斯山,想一个小姑娘一样哀求宙斯救他一命。 2.两种神话中的性别概念

论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异同

论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异同 内容摘要:神话,是人类早期对自然和自身的模糊认识,它源于人类与自然的对抗以及自身的成长,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是人类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百度文库)。在古代的中西方文明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神话,在创世神话与传说的认识中,中西方有共同的,但也明显存在差异。 关键字:神话创世中西方共同差异 关于创世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变现了先民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文学艺术创作。古代中国有女娲造人补天、夸父逐日的传说,西方有上帝创世说,古希腊在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也创造了自己的英雄神话和史诗。中西方的创世神话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产生,是人类童年时期对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意识的体现。 一、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共性: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它涉及到哲学、宗教、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西方神话体现出许多共性,这种共性中应该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 首先,就神话的产生而言,中西方神话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因为原始时代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生产方式极其落后,而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人们渴望从自然界的诸多不可解释的现象中得到慰籍,因

而对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和各种生物产生的崇拜和幻想,这就产生了神话。神话的产生无异于原始的宗教信仰,给予原始时代的人们必不可少的希望和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战胜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且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的大脑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而神的形象虽然是他们幻想出来的,但是却是他们自己的理想状态,起到了模范作用,使他们不断追求而不断进步。在这方面,中西方是没有太大差别。 其次,在中西方的神中,都有一个主神,古希腊中的宙斯与中国神话中的玉皇大帝,是众神之首,统领着下面的神。而下面的诸神都各有分工,古希腊神话中有冥王哈迪斯,海神波塞冬等,而在中国也有阎王和龙王等不同角色。这种分工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人分工的真实写照,也同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分类认识。 最后,中西之神都有性别之分,这更是人类自身的直接反映,在长相上,中西方的神则都符合各自人种的典型特点 二、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不同: 中西方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不自觉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产生的创世神话与传说也存在着不同。 神仙体系的构造不同。古希腊从神话和时代特征的关系看,它是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以宙斯为首的12主神更多的反映了父权制的许多特征,他们像一个古希腊人的大家庭,大家都尊宙斯为“父”,视他为一家之“长”,全部神祇故事都表现出原始时代的群婚制特点。如身为儿子的乌刺斯却和母亲结合;亚和弟弟克洛诺斯配偶生出宙斯诸神;宙斯和赫拉也是姐弟关系,却组成家庭。北欧创世神

关于中西神话中神的对比分析

关于中西神话中神的对比分析 摘要:中西方神话产生的时间和背景的差异比较,中国神话中神的系统体系和主要神的分析以及西方神话中神的体系和主神的分析,以及东西方神的性格和思想文化的对比,神所赋予的民族精神的差异比较。 关键词:神话民族精神差异 一、神话的定义与产生 文学史中对神话的概念定义是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力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就被“神”化了。 神话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一种原始性很强的艺术创作。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马克思对神话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中西方神话产生的环境没有很大的区别,都是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条件恶劣,文化体系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发展起来的。 二、时间的差异 中国的神话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也就是一万多年以前。从出土过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远古时期,在我国肥沃的陆地上产生过大量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由于历史的悠久,再加上历史上儒家文化对神话的排斥,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历史长河中遗失,使得我国神话资料零散不全,没有系统的传承和保存。中国古代神话只有《山海经》叫完整的比较集中,其他各种经、史、子、集也零零散散可见神话的踪迹,但往往只有三言两语或片段,很少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段,但并不少故事已具有较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还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 希腊神话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它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头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来在《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普》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后人将它们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神话却大部分是由民间唱诗的歌手所传承的,后来又经过诗人和戏剧家的加工创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往往加入个人的想象和润色,而且由于他们的生活和职责又要求他们必须以故事情节和内容丰富取胜。因而,西方神话中动辄便是长篇大作,如荷马史诗。希腊神话谈到诸神与世界的起源、诸神争夺最高地位及最后由宙斯胜利的斗争、诸神的爱情与争吵、神的冒险与力量对凡世的影响,包括与暴风或季节等自然现象和崇拜地点与仪式的关系。不同于中国短小、零碎、不成体系的神话,希腊神话有一套严密的体系,特别是古希腊人赫西俄德专门写了一部《神谱》,把所有的关于神的各种传说进行了分类排列,形成了“俄林波斯神系”,在这个神系中诸神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分工甚为明确。 三、不同的民族精神和内涵 中国的神话内容丰富而复杂,主要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创世神话中以盘古开天辟地最为著名,盘古分开天地,化身为世界万物,这是关于宇宙的起源。对于人类自身,则是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为主,这里塑造了以为仁慈、大爱的母性形象,关于始祖,除了女娲,每

中西方神话的对比

中国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体系不但有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神话,中原神话等,还有许多道家佛家宗教神话,少数民族神话(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彝族神话《人类和石头的战争》、《开天辟地》苗族的金银铸日月神话,瑶族的《射太阳》、布依族的《王姜射日》等等) 西方神话体系 西方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几个代表性神话便是: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和日耳曼神话,凯尔特.除了以上三支神话还有一个重要神话体系,那便是宗教神话---圣经神话 中国古典神话 (1)中国神话的历史 如果我们对神话的范围作广义的理解,除了远古的神话传说之外,把历代文人所创作的有关神、鬼、怪的故事,即志怪小说,也包括在内,那么数量就非常之多,优秀的作品也颇不少。例如:干宝所作的<<搜神记>>,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西方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几个代表性神话便是: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和日耳曼神话,凯尔特.除了以上三支神话还有一个重要神话体系,那便是宗教神话---圣经神话. (2)中国神话的特点 神话与历史难以分开。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的历史,部分地根据传说,而传说和神话是交结在一起的。如伏羲、神农、黄帝、夏禹这些古代的英雄和领袖,既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也是神话中的重要角色。 ?歌颂劳动创造。 ?这一类的神话故事多得很,如燧人钻木取火,伏羲仿蜘蛛网而造打鱼捕兽的网、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稼穑,夏禹治水,等等。 ?赞美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鲧和禹相继治水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种。 ?“三王墓”是个例子。会铸剑的干将被楚王杀害,其子赤比立志报仇,为此自刎,好让别人持他的头去见楚王,乘机把楚王杀掉。 ?赞美对真正爱情的追求。 ?“牛郎织女”肯定是最古老的恋爱故事中的一篇。*劝善惩恶。 古希腊神话 ?关于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的总汇。 ?古希腊人对神的意识其实源于人类蛮荒时期对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在古希腊人想象中,曾经有一个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这个神统管天空,人间和地狱,主宰现在,过去和未来。 中西神话存在明显的差异,大致有:中西历史的差异,神话中神与人的关系差异,中西文化不同 (一)西方神话各体系大多比较集中统一,围绕一个中心(比如希腊神话便是围绕奥林匹斯诸神层层展开),有着内容集中完整,系统化程度非常高等特点.主神,作为最高领导的神的地位明确清楚. 而中国神话零碎混乱,各个体系之间相互渗透影响,虽然有过整合的试图(比如将天界分为几个方位,将佛教的佛祖与道家的玉皇大帝以及其他体系中的众神融合在一个体系中),但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各体系主神之间关系地位混乱矛盾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浅析 文学按体裁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部分。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的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小说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小说是比较能够直观体会这种差异的文学载体之一,因此文章将对中西小说差异进行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作为叙事文体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小说是各民族文学中发展与成熟得最晚的。直到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等介入小说研究才使其登上大雅之堂。正是由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小说受到西方文学理念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文章主要选择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文章将从中西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结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中西小说的起源 (一)中国小说起源于史传叙事 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模式、叙事技巧、创作方法都与编年体或纪传体的历史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这些古代的神话,最初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经过群众长期的艺术加工,日益丰富和系统化,成为小说的起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没有专门的集子加以记载和保存,古籍诸如《山海经》、《淮南子》之类,虽然保留了一些古代神话,但大部分是原始面貌的残留,即使后人努力整合,能够复原的也只是神话内容,其文体形态却无法考知。并且由于孔子与老子创建的儒道两家学说弘扬理性精神,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使得神本思想黯然失色,新兴的人文思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进程,使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所以说,史传是中国小说的起源是比较科学的。 (二)西方小说起源于神话 古希腊神话经过诗史、传奇,进而演变成小说。马克思曾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人的神话思维结构与神话意识,首先为罗马人全盘传承,后经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挖掘和重视,又得到广泛传播。并且欧洲自原始社会跨进奴隶社会以后,宗教文化的中心地位伴随着神权统治一直维持到中世纪末,因此神话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各国的文学创作。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方面的内容。荷马史诗是近代欧洲史诗的典范,后来欧洲的许多作家都从这部史诗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取得素材。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在后来的悲剧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西方小说的产生。 二、中西小说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抒情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小说的发展相对要晚一些。 首先是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史记》《汉书》等大多叙述故事或记录历史事件,没有小说应有的超越故事的寓意,没有创作主体的蓄意经营,没有完整的艺术逻辑,没有社会生活的典型意义及对引发对现实人生问题的思考,所以还不能称其为小说。 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人志怪作品,如《世说新语》《搜神记》等,由于篇制短小,形象单薄,没有最后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只能说是小说的雏形。为了把它区别于唐传奇以后的小说,人们通常称之为古小说。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传奇直接继承了六朝小说的传统,又接受史传文学的哺育,从而

中西神话对比

编号 XXXXXXX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东西方神话之异同 系(部) 专业 班级 学号12950113375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2010年 4月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东西方神话概述 (2) 2东西方神话的相同(似)之处 (2) 3东西方神话之间的不同之处 (2) 4 东西方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3) 5 结语 (5) 参考文献 (5)

东西方神话之异同 XXX (XXXXXXXX学校 XX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由于强烈的原始幻想性而产生的不自觉艺术创造,是人们数百年口口相传,代代相承,通过不断地艺术加工保存下来的文化作品。东西方神话都产生于人类初始时代,在与自然界的斗争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积淀成传统文化,因而中西方神话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因中地域、种族、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随着统治阶级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东西方神话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神话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神话;异同;文化;影响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ythology XXX (XXXXXXXXXXschool,Jiaozuo 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The mythology is a cultural story that the ancient people explained the natural phenomena with imagination, is a unconsciously artistic creation with the strong original fantasy, is preserved cultural work ,passed from mouth to mouth,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onstantly art processing.Eastern and Western mythologies are generated in the initial times of human being, play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e course of the struggle with nature, and then accumulated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 thus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region,race, natural condi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tc,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peopl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mytholy.However, Eastern and western mythologies have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for later generations culture. [Keywords]: Eastern and Western mytholog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culture ;influenc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