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复习资料)

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复习资料)

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复习资料)
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复习资料)

1.生态修复: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生态恢复是指对受到干扰、破坏的生态环境修复使其尽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3.生态修复是指根据土地利用计划,将受干扰和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具有生产力的状态,确保该土地保持稳定的生产状态,不再造成环境恶化,并与周围环境的景观(艺术欣赏性)保持一致。

4.生态重建是指通过外界力量使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初状态。

5.生态改建是指通过外界力的力量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工特点,减少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6.生态改良是指将被干扰和破坏的生境恢复到使它原来定居的物种能够重新定居,或者使原来物种相似的。

7.提问:人们在一片空地上种上花草,这就是绿化,也是生态恢复。这种说法是否正确?ν绿化不等于生态修复,只是生态修复的手段之一。恢复生态是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的完整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生态系统自我维持性。绿化最终不能达到自我维持能力。

8.生态修复的特点

1)严格遵循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生态学原理

2)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影响生命活性的因素

3)多学科交叉:环境工程、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栽培学等多学科.

9.修复机制

ν 1)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与富集机制

ν 2)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

ν 3)有机污染物的转化机制

ν 4)生态修复的强化机制

10.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浓缩

11.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

ν有机污染物首先通过物理沉降,形成沉淀;

ν然后会被水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分解,分解为无机物,也就是一些矿质元素,这些物质又会被水中的藻类等自养型生物利用;

ν这样有机物就被生物所降解了

12.有机污染物的转化机制

ν物理转化机制: 扩散、大量流动和进入大气中三种主要的运动方式;

ν化学转化机制: 水解反应、光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异构化反应

13.强化机制包括:

ν提高生物本身的修复能力;——反复驯化

ν提高污染物的可生物利用性,如深层曝气、投入营养盐、投加添加剂等。——创造最适宜环境条件

14.生态修复任务1)两大任务:(1)消除污染;(2)生态重建

15.生态修复的意义

ν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考虑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环境保护问题。

ν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和纽带是生态建设。

ν加强生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重要的条件。

16.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三种态度——

υ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

υ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

υ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

17.EM菌: 用途:a) 用于发酵有机肥b) 用于种植业c) 用于水产业d) 用于环保业

18.共代谢作用:在氧化塘处理焦化废水的系统中,投加生活污水可大大提高COD的去除率,ν其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污水中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加强了生物的共代谢作用基质的分解代谢为其生物降解提供了启动碳源、氮源和能源

ν基质的分解代谢为其生物降解提供了必需的辅酶NADH、维生素和生长繁殖所需的其他营养物质

ν基质的存在诱导了相关降解酶的生成,加速了降解反应的速度

ν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为难降解废水的生物降解提供了各种有利的环境条件

19.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目标: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20.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

(1)整体性原理: 在研究、设计和建立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兼顾。确定主次功能,确保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

(2)协调与平衡原理: 协调原理

? 平衡原理:包括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收支平衡,比如能量流动与物质传递的平衡等(3)自生原理: 包括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

自我繁殖和自我设计等一系列机制种群调节? 群落调节? 生态系统调节——反馈调节(正反馈负反馈

(4)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循环和再生原理(光合作用营养循环)

21.多层次分级利用原理.各成分协调进化、互利共生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

生态工程学的生物学原理? 物种共生原理? 生态位原理? 食物链原理? 物种多样性

? 物种耐性原理? 耗散结构原理

?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工程学的工程学原理? 结构的有序性原理? 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功能的综合性原理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总体功能是衡量系统效益的关键。

?人工生态系统的重要目标就是寻求整体功能最高

22.生态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应用

23. 我国环境环保生态工程类型有:

①无废(或少废)工艺系统,主要用于内环境治理;

②分层多级利用废料生态工程,使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级生产废

物变为另一级生产过程原料,使废料被充分利用;

③复合生态系统内废物循环,如桑基鱼塘生态工程;

④污水自净与利用生态系统;

⑤城乡(或工、农、牧、渔、副)结合生态工程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应用生态工程理论与技

术来分层、多级利用废料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良好协调统一。

24.生态工程特点主要涉及行业:?矿山开发(露天和井工开采)

?铁路、公路、管线项目

?水利设施建设(水库、水电站:

?农牧业开发

?其它:固废处置、生物能源转化等

25. 主要特点:?非污染型

?动用土地面积大

?对生态因子有直接影响

26.生态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景观修复:

?土地复垦:

?植被恢复:

?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多样性维持:

?生态系统安全

27.用于生物修复的生物

? 土著微生物

? 外来微生物

? 基因工程菌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降解性质粒转移到一些能在污水和受污染土壤中生存的菌体内定向地构建高效降解难降解污染物的工程菌。

? 用于生物修复的其他生物

这些生物包括藻类、微型动物

28.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29.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降解作用,去毒作用固定作用

30.工程化生物修复,采用下列手段来加强修复的速度:①生物刺激(biostimulation),满足土著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环境条件,诸如提供电子受体、供体、氧以及营养物等:

②菌群扩增(bioaugmentation)通过各种手段,增加降解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植物修复技术定义: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31. 技术方法:

1)利用植物固定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2)利用植物净化水体和空气;

3)利用植物清除放射性核素;

4)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净化有机污染物

植物对污染物的作用? 植物固定技术? 植物根际过滤技术? 植物提取(萃取)技术

? 根系降解? 植物降解? 植物挥发

? 挥发转移

32.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⑴环境中重金属的去除

植物固定、植物转化、萃取等是去除环境中金属离子的有效技术

⑵环境中有机物的去除

通过植物萃取、转化和辅助修复等技术,可去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

⑶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去除

日本拟测试向日葵吸收土壤中的铯净化核辐射

32.植物修复的特点(1)植物修复以太阳作为驱动力,能耗较低;

(2)从形式上看植物修复工艺比较简单,但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

(3)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4)植物修复时间比较长,研究周期也比较长。

33.植物修复的优势

1)技术相对简单、费用较低,可以大面积的实施;

(2)利用植物的提取作用或降解作用可以永久性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不造成污染场地的二次污染,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4)不破化场地结构,对环境扰动少,为公众所欢迎;

(5)经植物修复过的土壤或水体可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4.植物修复的局限性(1)对于污染程度过重、或污染物分布为植物根系所达不到,甚至不适于植物生长的污染土壤或水体的修复并不适用;

(2)对于复合污染土壤或水体,采用一种修复植物或几种修复植物相结合的修复方式往往也难以达到修复要求;

(3)修复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快速修复污染环境的需求。

35.物理生态修复技术1、定义根据物理学原理,使环境中污染物部分或彻底去除或转化为无害形式的环境工程技术方法。

2、主要物理生态修复技术

1)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2 )热力学修复技术

3)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

36.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在污染介质中引入清洁空气产生驱动力,将污染物转化为气态形式排出污染介质中。主要用于高挥发性化学污染的土地修复中

37.热力学修复技术

(1)定义----- 利用热力学的方法对污染物、介质进行加热,加快污染物蒸发速度的修复技术。

应用1:高温原位加热修复技术应用2:热解吸修复技术只是物理修复,不是生态修复的方法有1)固化稳定化技术;2)玻璃化技术;3)隔离包埋技术;4)冰冻修复技术等。38.化学生态修复技术:在污染的环境介质中加入化学修复剂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的修复技术

39.生态修复方法分类按污染处理方式分为:原位修复.异位修复

? 按介质分为:水体修复.土壤修复、大气修复

40.原位修复?指对受污染介质(土壤、水体)不作搬运或输送而在原位污染地进行的生态修复处理,

? 其修复过程主要依赖于被污染介质中的生物自然降解能力和外加的合适降解条件。

41.原位修复的类型:? 生物通风法? 生物注气法? 生物冲洗法? 生物耕作法

42.土壤气相抽提SVE 技术是一种通过强制新鲜空气流经污染区域,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解吸至空气流并引至地面上处理的原位土壤修复技术,该技术被认为是一个“革命性”的修复技术。

43.生物通气法(BV)是在SVE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际上是一种生物增强式SVE技术生物通风:属于原位处理技术,用于地下水面以上的土壤污染,凭借加入空气及氧至土壤中以加速污染物好氧分解的程序,是一种用于修复不饱和区土壤中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一种

新兴技术

44.BV方法影响因素: ? 土壤因素

a) 气体渗透率b) 含水率c) 氧气d) 温度

e) pH f) 营养物质含量g) 电子受体类型

? 污染物因素? 微生物因素

45.生物注气法: 向环境饱和层注入空气,使挥发性化合物进入不饱和层进行生物降解,同时饱和层也得到氧气,有利于生物降解。用于

处理地下水及地下土壤的污染。

46.生物注气法与生物通风法的区别

47.生物冲洗法:对于土壤受石油烃等污染,通过注入水或蒸汽的办法,冲洗孔隙介质中残留的石油烃。

? 该法研究主要围绕着用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冲洗展开。

? 表面活性剂既能增加石油烃在水中的溶解度,又可显著减小石油烃与水的界面张力,用其冲洗可以大大提高去除率。

48.生物耕作法: 土壤表层被污染后,对被污染土层进行耙耕, 深度以0.2~0.4m为易, 使石油烃类与土壤均匀混合, 并尽可能提供微生物代谢环境,从而实现就地处理。

? 应用该技术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现场土质必须有足够的渗透性, 便于氧化剂和代谢产物的顺利扩散; 二是存在大量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

生物耕作法: 为加快石油的降解速度, 一般要在土壤中加入营养物质或用水泵等保持氧气供应, 或是在土壤中埋设曝气管道等。

异位生态修复? 异位?易位?——? 把污染介质(土壤、水体)搬动或输送到它处进行的生

态修复处理。

? 在处理位置上,搬动强调污染物存在的初始空间分布,输送则稍作迁移;

? 处理过程中,输送有更多的人为调控和优化

异位生态修复---? 土壤耕作法( land farming)

? 生物堆放法( biopile)

? 土壤堆肥法(Composting)

? 生物反应器修复

49.生物堆放法( biopile)

? 将污染土壤挖出, 运输到异地堆积成条状, 中间留有“田埂”, 以收集产生的渗出液,修复处理后再运回原地。

? 该技术的特点:是在堆起的土层中铺有管道, 提供降解用水,并在污染土层以下设有多孔集水管,收集渗滤液;系统还可设有送气管和空气泵, 以稳定氧的补给。

生物反应器修复( bioreactor)

? 该法适用于含油污泥、油污土壤以及石油工业废弃物的预备处理, 是处理高浓度重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方法。

其主要特征有:

? ①以水相为处理介质, 条件易于控制,处理污染

物的速度快。

? ②可以设计不同构造以满足不同目标处理物的需

要, 提供最大程度的控制。

? ③避免有害气体排入环境。

50.地下水异位修复技术--通过一定方法,将地下水中的液态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抽取出来,在地面建造的处理设施内进行生物处理净化。

地下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原位修复?异位修复

原位?——是在基本不破坏土壤和地下水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将受污染的地下水原位进行修复。

可分为:

(一)原位工程修复

(二)原位自然修

51.包气带(V adose zone):位于地球表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质介质。

? 包气带污染修复常采用生物曝气法

52.潜水层和承压层水污染修复:

一种工艺是向地下水层钻井注入空气,提供氧气,同时利用回收井,抽取地下水,进行循环;通过渗透,提供微生物需要的各种营养第二种工艺,是利用曝气井和抽提井组合,在注入空气的同时,在另一侧,抽提蒸气和空气,加快循环。

第三种方法是使用暂时的物理屏障以减缓并阻滞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进一步迁移,该方法在一些受有毒有害污染物污染的地点已取得成功的经验

可渗透反应墙pRB 主要由透水反应介质组成, 通常置于地下水污染羽状体下游, 与地下水流垂直。

53.污染物去除机理: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种,污染地下水在自身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PRB 时,产生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反应,使水中污染物得到去除。

54.原位工程修复设计1)确定设计目标:

?对已知的材料包括现场地质和水力数据、污染评价报告、现场可行性研究结果和修复的要求进行仔细分析;

?确定修复工程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2)设计的主要内容:将电子受体、微生物营养和活性微生物有效输送至受污染的目标区域3)确定修复工艺和参数: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修复工艺;

?确定了生物修复工艺,即可选择相应的工艺参数。

?生物修复需要进行的时间可以根据总的需氧量和

氧的输送速率来“粗略的估算”

4)主要设计步骤如下:

①确定是否需要向修复区域输送微生物营养;

②预测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化学和微生物学方面

的变化,设计对应的措施;

③设计输送系统;

④执行长期监测计划

55.典型原位修复系统包括

①地下水回收井、

②地面处理单元、

③营养添加单元、

④电子受体添加单元、

⑤回注地下受污染区域等,

56.提高修复效率的措施

①可以采用纯氧代替空气或者过氧化氢,提高DO的浓度。

②也可以采用硝酸盐代替氧和过氧化氢作为电子受体。

③可以注入甲烷,提高甲烷细菌的活性。

④采用厌氧、好氧和共代谢组合的方法。

57.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最佳氧化还原条件的创造和维护,最佳地质条件如pH值、DO和

温度等;

②有效投加方式;

③微生物和营养物质等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传递和分布。

总之,投加、传质和混合是原位修复技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原位自然生物修复是利用土壤和地下水原本就存在的自然野生微生物降解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

58.自然生物修复评价

(一)现场污染物消失速率的检测二)表征生物反应指标变化趋势的调查(三)微生物活性的确定

59.地下水异位修复

通过一定方法,将地下水中的液态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抽取出来,在地面建造的处理设施内进行处理净化,?泵- 处理修复?气提修复

60.气提法去除挥发性物质,地面上的工艺包括:活性炭吸附、超滤臭氧/紫外线氧化或臭氧/双氧水氧化、活性污泥法以及生物膜反应器等,处理后再将水注入地层。但实际运行中很难将吸附在地下水层基质上的污染物提取出来,因此该方法效率较低。

61.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及修复

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可现场进行, 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最终产物少等特点,是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的主要修复技术。

62.异养型脱氮法:

在废水处理中,氢供体通常使用甲醇,由于其毒性,控制使用的场合很多。

地下水中的硝酸性氮的去除时,从安全性和成本方面考虑使用乙醇和醋酸较多。

63.自养型脱氮法:

脱氮菌中也有能用氢气、还原态硫化合物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作为氢供体的自养型细菌,这些都可应用于地下水硝酸氮去除。

一般情况下自养型细菌增长率低,增长速度慢,菌的增长量少,剩余污泥的产生量低。64.地下水的石油烃污染及修复

土壤气相抽提通过抽出井把非饱和区中的含气态污染物的土壤气抽出地层,从而达到消除污染物的目的。

该法是当前有机污染物原位修复中十分有效的技术之一,其去除机理主要是挥发和生物降解。

65.工程完成后有可能造成的影响

66.?抽取- 处理技术(P&T):

涉及地下水的抽提或回灌,工程量大,对修复区干扰较大,可能造成地面沉降。

P&T技术中抽出处理工程所采用的钻井等设备在污染治理完毕以后还可以用于其他方面,如地下供水、人工回灌等。

67.?可渗透反应墙技术(PRB):

透性反应墙修复工程一经投入,其设施就已固定在地下,不可以作其他用途,造成浪费68.?生物修复技术:

在封闭式地下水系统中,生物修复往往造成氧气量不足原地生物修复技术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微生态环境平衡P&T>AS>PRB>生物修复

污染地下水的空气吹脱修复技术空气吹脱(blow-off)是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将压缩空气注入受污染区域,?将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上的化合物以及阻塞在土壤空隙中的化合物驱赶出来

污染地下水的空气吹脱修复技术空气吹脱包括:现场注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有机物的好氧生物降解等三个过程

69.空气吹脱设计

(一)空气注入井布置

空气注入井的位置应该包围整个污染物区域,或者在其扩散流动方向进行阻截。每一个注入井的半径范用需要通过现场实验确定。

地下水常见污染及修复技术一.地下水的细菌污染及修复

二.重金属污染及修复

三.硝酸类氮污染及修复

四.地下水石油烃污染及修

1.污染源的条件

2.工程完成后有可能造成的影响

3.成本

4.工程量

5.工程投资、工程运转与维护、监测

污染湖泊恢复原理和技术:污染受损湖泊(水库)的恢复主要强调两方面:

? 一是强调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通过恢复措施尽可能抵消或减

轻负面效应;

? 另一方面,使受损湖水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到破坏前

的“完美”状态

污染湖泊和水库恢复的基本原则

? 湖泊生态修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对污染损害湖泊生态

系统进行调整、重建或恢复。

? 总原则: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需求以及生态恢复

技术的可靠性或有效性。

? 任务:确定恢复目标,制定合适的恢复方案,建立评价

生态恢复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体系。

70.湖泊污染控制的前置库技术前置库技术:湖泊上游的天然池塘或人工水库等,收纳污染物并降解,从而降低湖泊污染负荷。通过工程措施修建前置库,或是对自然水塘进行改造,强化污染控制作用

71.一般的前置库通常由3 部分构成,

即沉降系统、导流系统和强化净化系统, 其工艺流程见图。其中强化净化系统包括:

①砾石床过滤②植物滤床净化③深水强化净化区④放养滤食性鱼类、蚌和螺类⑤岸边湿地建设

72.前置库生态系统构建

?库内基地修复工程

?水生态重建工程(陆生带、湿生带、浅水带、

?水生生物繁育基地建设

83、湖泊沉积物原位处理技术

(1)原位覆盖技术2)原位封闭技术(3)原位处理技术

84.湖泊环境的理化性质改善(1)石灰处理用于缓解湖泊酸化(2)石灰处理用于控制湖泊富营养化(3)化学沉淀法(4)人工曝气5)人工环流(6)引水稀释/冲刷

85.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

物—鱼类”的“上行效应”和与之相反的“下行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86. 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河流恢复目的是促使河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在此

状态下,河流系统具有可持续特征,并可提高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

87. 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河流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从结构上讲,包括6个主要组成部分:

?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

?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有机化合物

?气候条件

?生产者

?大型消费者或吞噬者

?微型消费者、腐食者或分解者

88. 生态系统结构营养结构

空间与时间结构.层级结构.系统的整体性.正负反馈

89. 生态系统功能物种流动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流动.自我调节.生物生存

90.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原则

(1)河流修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原则;

(2)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

(3)流域尺度规划原则;

(4)增强空间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原则;

(5)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6)提高水系联通性原则;

(7)负反馈调节设计原则;

(8)生态工程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结合原则。

91. 景观修复:从景观尺度上考虑恢复,研究景观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动态平衡。? 景观恢复:注重于景观格局及其各要素间的功能联系,使生态系统回到以前或与之相近的状态。

92. 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

? 促进陆地﹑缓冲区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自我维持。

? 河流恢复的重要目标:

? 保护河流的生物完整性及其生态健康,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可利用生物完整性指数﹑景观结构特征等进行评价。

93. 地带分布概念:根据河流中鱼类种群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群特征把河流划分成若干区域,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地带性反映了不同区域水温和流速对于水生生物的影响。

94. 河流连续体概念从河流源头到下游,河流系统内的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温等物理量具有连续变化特征。

95. 河流水力学概念:强调物种组合的显著变化与溪流水力特性的转变具有联系,可通过流速、水深、糙率和坡度等指标进行描述;

96. 洪水脉冲概念:是河流-洪水滩区系统生物生存、生产力和交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

97. 河流生产力理论:强调受控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盐(碳源)主要依赖于上游输送,以及区域生物群落和缓冲区域的输入。

98. 流域概念:这个概念强调了河流与整个流域时空尺度的关系,并且建议了河流栖息地从河道直到池塘、浅滩和小型栖息地的分级框架

99. 河流生态修复的步骤:。

需要包括四个步骤:明确修复阶段,排列优先次序,制定修复措施,维护修复成果

100. 河流缓冲区域:是指河流-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到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包括湿地﹑湖泊﹑草地﹑灌木﹑森林等不同类型景观,呈现出明显的演替规律

101.河流缓冲区域的主要措施包括稳定堤岸、恢复植被、改变河床形态等。

? 河流泥沙和养分输入:河道渠道化边坡周期性的塌方所致。

? 措施:主要通过降低边坡和稳定岸基等措施

102先锋物种选择原则:适应性原则、本土性原则,净化能力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

2)群落配置:主要根据河流历史的植物群落结构为模板,适当引入经济价值较高、有特殊用途、适应能力强及生态效应好的物种,建立稳定、多层、高效、稳定的植物群落。

1)原位固定/处理

? 掩蔽与疏浚技术同时使用

? 掩蔽宜和固体废物处理相结合。

? 除掩蔽方法外,河道中的植物和微生物也能联合原位降解底泥中的污染物质

103.河道曝气机理

?以水生生物为主体,辅以适当人工曝气,建立人工模拟生态

处理系统,以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负荷,改善或净化水质,

是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工艺。

?综合曝气氧化塘和氧化沟原理,有利于克服短流和提高缓冲能力。也有利于氧传递、液体混合和污泥絮凝,是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法

104. 河流健康: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良好河流河流健康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4 方面内容:?物理-化学评估;

?生物栖息地质量评估;

?水文评估;

?生物评估

105原位化学氧化(ISCO)地下水修复技术

. 通过强氧化剂将顽固的和毒性污染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或低毒性/更易生物降解的中间体。

?通过降解过程降低污染物质量、浓度和进入下

游污染羽的质量流率

?饱和层污染源区及污染羽治理,同样适用于非

饱和层土壤修复联合其他修复技术(如强化或

监控自然衰减)形成组合修复工艺

106. 土壤净化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

或生物化学过程,使其含量减少或存在形式改变,从而污染

危害降低以致消失的现象

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复习资料

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总复习 1.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2.土地荒漠化7.危险性废物越界迁移8.水污染9.海洋污染10.大气污染 2.有关碳排放的几点知识— 碳排放: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O2),也包括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和六氟化硫(SF6)等。 碳足迹:源于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的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其中“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CO2也制造得多。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dprint):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碳中和:是指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碳中和:植1棵树每年固碳4-18kg,在20年(计入期)里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80-360kg。 3.如何做到低碳生活? ①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饮食? 1.多吃素食,包括果蔬类和谷物类等食品 2.减少食用肉类 3.吃饭避免奢侈浪费能打包打包 4.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 5.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带包装食品 ②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居家? 1.选择小户型的房子 2.科学设计,简约装修 3.使用环保节能建材 4.拒绝使用珍稀木材打造的家俱 5.巧用家用电器 ③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穿衣? 1.减少买衣服的频率 2.尽量选择环保面料和无印花的衣服 3.拒绝皮草 4.降低洗衣频率,使用无磷洗衣粉 5.最大限度利用旧衣服 ④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办公? 1.少用纸质用品 2.及时关闭办公电器 3.少用使用订书钉 4.避免不必要的加班 5.减少开会频率 有关雾霾的几点知识 雾——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公里。高纬度地区出现冰晶雾也记为雾。 霾——空气中的矿物尘、海盐、硫酸与硝酸微滴、硫酸盐与硝酸盐、有机碳氢化合物、黑碳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2018.8.30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 水环境生态修复六大技术汇总 1人工增氧技术 1)概念:通过一定的增氧设备来增加水体溶解氧,加速河道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设备(如水车增氧机、提升增氧机、微孔曝气等)和移动式充氧设备(如增氧曝气船),可以充空气,也可以进行纯氧曝气。 2)优缺点:为好氧微生物及以藻类为食的一些原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助于好氧生物区系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增加了河道生物多样性。但需要提供动力,对相对封闭的水体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复合生态滤床技术 1)概念:复合生态滤床是一种特殊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污水生态治理技术。复合生态滤床是由集水管、布水管、动力设备、生物填料、水生植物及复合微生物等 共同组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能耗少,维护方便,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容易造成堵塞,后期需要人力长期管护。 3生物膜净化技术 1)概念:生物膜净化技术是利用一种全新的织物型生物膜载体,使用经培养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和微型生物,附着在填料或载体上繁殖。 2)优缺点:抗污水和

化学物的侵蚀,保证微生物的繁殖力并提高其代谢率。吸附、分解氧化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使河道水体得到净化。投资较高、单位处理效率较低。 4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概念: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富集作用去除水中的营养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可结合景观设计打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周期较长、需要配合其他工程技术使用。 5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水体或流动、或受潮汐影响、或间歇性换水,而底泥是河道多年污染的积累,是河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实现三者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某种角度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集,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枢纽,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扰动最大、破坏力最强。运用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对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修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2 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理办法修订稿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 理办法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巷三公路LM—9项目经理部 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编制: 审核: 批准: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三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项目境监督管理,及时依法妥善地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以及因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生态遭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第三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类型分为水污染事故、海洋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等。 第四条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程度分为四级: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者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伍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含两万元)且对环境造成影响的。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两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含五万元)的;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含十万元)的; 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十万元以上;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人员中毒死亡;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第五条项目环境保护成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与处理实施统一领导。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项目部组成由相应的业务科室牵头的临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处理小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负责调查处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管辖

环境污染与修复

小麦无公害生产病虫害绿色治理方案 论文课题:环境污染与修复 学院:农学院 专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年级: 12级 学号: 1209010375 学生姓名:杨雨婷 指导教师:胡安龙 2015年6月11日

目录 第一章前言 (4) 第二章小麦无公害生产的原则 (5) 第三章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 (6) 第四章主要病虫发生为害特点 (6) 4.1主要病害为害特点 (6) 4.2主要虫害为害特点 (8) 第五章病虫治理措施与依据 (9) 5.1病害治理措施与依据 (9) 5.2虫害治理措施与依据 (10) 第六章推荐使用药剂及其特点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小麦无公害生产病虫害绿色治理方案 摘要 小麦是中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国内资源环境、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小麦无公害生产病虫害绿色治理方案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麦无公害病害虫害绿色治理

Wheat pollution-free productio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green management scheme Abstract Whea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 ration Chinese, wheat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food supply and demand pattern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ituation has changed so wheatpollution-free productio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green treatment planis important. Keywords: pollution-free green wheat disease pest control

尚田镇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尚田镇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应急突发事件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环境权益为出发点,以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为着眼点,将环境污染危害降低到最低点,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二)编制目的 规范和强化全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故(以下简称“环境突发事故” )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以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善后工作为重点和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保障及时、协调一致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奉化市突发

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尚田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四)事故分级 根据环境污染与破坏程度不同,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大事故。 1、一般事故(IV级)。由于环境突发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的。 2、较大事故(III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因中毒等造成人员轻伤3人以下(不含3人)。 (2)突发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不含15万元)。 3、重大事故(II)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因中毒等造成人员3人以下(不含3人)重伤或3人以上10人以下(不含10人)轻伤。 (2)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不含50万元)。 (3)因环境事故造成部分村庄、河流、水域污染,引起群访事件的。 4、特大事故(I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因中毒等造成人员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10人以上。 (2)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

农村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农村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农村水环境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泊、溪流、池塘、水库等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总称叭随着当前农村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农村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年均排放量估计在80亿~90亿吨左右,且还在增加,与此相反的是全国大约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肆意排放。 大量富含N、P的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使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形成严重“水华”,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身体健康;因此控制并且修复农村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特征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广而且分散,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波动性大,排水管网很不健全,村镇经济力量薄弱,缺乏污水处理专业人员。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厕所冲洗水、厨余水、洗衣排水、淋浴排水等,其水质水量随各地的自然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生活污水所含的主要污染物质是纤维素、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以及N、P,可生化性好。 二、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 由于农村地区所具有的人口密度低且分布分散的特点,客观造成生活污水排放面广,城市生活污水单一的集中收集模式并不适合农村,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必须要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我国南北方地理地形差异明显,北方总体来说地势平坦,而南方多属丘陵地带。在北方平坦且人口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可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而在南方山区人口密度小时,由于地势高低不平,采用重力流集中收集生活污水在动力学方面有很大局限性,可以考虑每户或邻近几户单独配备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郊区农村,在周边有市政污水管道通过时也可以使用市政污水管道统一收集。考虑到气候方面的影响,在北方雨量稀少的地区可实行雨污合流制,南方降雨量较大的地方可采用分流制。在生态敏感区,为了保证生态敏感区发挥正常的功能,重点收集敏感地域产生的全部污水。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污水收集系统均采用重力流排水,由于重力流排水系统需要铺设呈一定的坡度,如果距离太长,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势必会造成管道埋深过大,使工程量加大。在南方水系发达地区更是需要频繁的增设倒虹管,增大施工难度,且容易导致管道污泥淤积,管理困难。使得这一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在人口密度小、地势平坦或者南方水系发达的地区存在着诸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已有一些新的收集技术投入使用,主要包括无需管道形成坡度且不会导致淤积的真空排水系统、压力排水系统。 三、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比较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物处理技术、生态处理技术。 3.1 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根据污泥的生长状态可以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一般适用于大型污水处理,虽然工艺成熟,但存在运行成本高、耐冲击负荷能力不强、管理复杂以及污泥膨胀的问题,因此不适合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但水解酸化池可用来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预处理,提高生活污水的可生化性,并减小后续处理工艺的处理负荷。相比而言,生物膜法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具有很高的处理效率。表1归纳了生物处理工艺的概况。 目前,我国对上述这几种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都有研究,且处理效果良好。黄学平利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出水可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曝气生物滤池用于生活污水处理时,不仅能取得较好的BOD去除效果,在进行适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复习题

2016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原位生物修复 指在污染的原地点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生物修复。采用工程措施但不挖掘或抽取地下水等方法。 2、环境生物技术 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称之为环境生物技术。 3、膜污染 膜污染是指在膜过滤过程中,水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4、稳定塘处理技术 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 5、植物促进 也称之为植物提取,植物根系将土壤中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从污染的土壤中转移到植物的地上部分。一般指那些能累积超过叶子干重%的Mn,或者%

的Co、Cu、Pb、 Ni、Zn,或者%的Cd的植物。目前世界上有 500多种这样的植物。 6、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由人工优化模拟湿地系统而建造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综合降解净化功能,且可认为监督控制的废水处理系统,是一种集物理,化学,生化反应于一体的废水处理技术;一般由人工基制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综合生态系统。 7、土地处理技术 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对被污染的河水进行异位处理的技术。 8、矿化作用 指有机污染物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H2O、CO2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 9、生物强化 是指通过向传统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能力,提高其降解速率,并改善原有生物处理体系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10、生物冶金 生物冶金技术,又称生物浸出技术,通常指矿石的细菌氧化或生物氧化,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进行。这些微生物被称作适温细菌,大约有微米长、微米宽,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靠无机物生存,对生命无害。这些细菌靠黄铁矿、砷黄铁矿和其他金属硫化物如黄铜矿和铜铀云母为生。 12、颗粒污泥 颗粒污泥是指UASB工艺中起净化污水作用的污泥颗粒。好氧颗粒污泥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模板

第二章污染物控制技术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6.1 土壤污染 (2) 6.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2) 6.1.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6.1.3 土壤污染的特点 (5) 6.1.4 土壤污染的危害 (5) 6.2 土壤污染及治理 (6) 6.2.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6) 6.2.2 土壤污染治理 (7) 6.3 修复技术 (9) 6.3.1 热力学修复 (9) 6.3.2 热解吸修复技术 (9) 6.3.3 焚烧法 (10) 6.3.4 土地填埋法 (10) 6.3.5 化学淋洗 (10) 6.3.6 堆肥法 (10) 6.3.7 植物修复 (10) 6.3.8 渗透反应墙 (10) 6.3.9 生物修复 (10)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6.1 土壤污染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在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被称为土壤圈。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而有机质约占固体总重量的1%~10%。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中有无数孔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因而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 土壤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土壤作为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二是土壤对于外界进入的物质具有同化和代谢能力。由于土壤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人们肆意开发土壤资源,同时将土地看作人类废物的垃圾场,而忽略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由于这种原因,人类面临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以及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中,土壤污染的形势极为严峻。 6.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6.1.1.1 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土壤背景值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从岩石成分到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实质上它是各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由于成土环境条件仍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扩展,目前已难以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因此,现在所获得的土壤背景值也只能是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数值。 研究土壤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化,都需要与背景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所以土壤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另外,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等方面,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北京、南京、广州、重庆以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西南红黄壤等的土壤和农作物的背景值研究。

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 董哲仁,刘蒨,曾向辉 1 概述 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 我国的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另外,湖泊水库蓝藻及赤潮给水域生态、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富营养化的控制,发达国家以控制营养盐为主,大多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磷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类: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其次,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所需的微生物具有来源广、繁殖快的特点,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筛选、定向驯化、富集培养,可以对大多数有机物质实现生物降解处理。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用生物-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2 主要处理工艺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利用细菌、藻类、微型动物的生物处理;利用湿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处理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针对江河湖库污染大水体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运行管理时

第四章 环境污染的修复与防治

第四章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环境污染修复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作用 一、烃类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烃类的微生物降解,在解决碳氢化合物环境污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环境中烃类微生物降解以有氧氧化占绝对优势。 1.正构烷烃的微生物降解 正构烷烃的降解途径有三种:通过烷烃的末端氧化,或次末端氧化,或双端氧化,逐渐生成醇、醛及脂肪酸,而后经β-氧化进入双羧酸循环,最终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以烷烃末端氧化最为常见(图4-1)。许多微生物都能降解碳原子数大于1的正构烷烃。而能降解甲烷的是一群专一性微生物,如好氧型的甲基胞囊菌、甲基单胞菌、甲基球菌、甲基杆菌。 2.烯烃的微生物降解 烯烃的微生物降解途径主要是烯烃的饱和末端氧化,再与正构烷烃相同的途径成为不饱和脂肪酸;或者是烯的不饱和末端双键环氧化成为环氧化合物,再经

开环所成的二醇至饱和脂肪酸。然后,脂肪酸通过β-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图4-2)。能降解烯烃的微生物有拉小球菌、酮绿色板毛菌等。 3.苯及同系物的的微生物降解 第一,降解前期,带测链芳香烃往往先从侧链开始分解,并在单加氧酶作用下使芳环羧基化形成双醇中间产物(如儿茶酚)。第二,形成的双酚化合物在高度专一性的双加氧酶作用下,环的二个碳原子上各加一个氧原子,使环键在邻位或间位分裂,形成相应的有机酸。第三,得到的有机酸逐渐转化为乙酰辅酶A、虎伯酸等,从而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苯系列化合物能被假单胞菌、分枝杆菌、不动杆菌、节杆菌、芽孢杆菌、诺卡氏菌等氧化降解(图4-3)。

4.二、三环芳香烃的微生物降解 萘、蒽、菲等二环和三环芳香烃化合物,微生物降解途径是先经过包括单加氧酶在内的若干步骤生成双酚化合物,再在双加氧酶作用下逐渐开环形成侧链,而后按直链化合物方式氧化,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图4-4)。 图4-4 二、三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 二、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1.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以2,4-D乙酯为例,其生物降解途径如图4-5。其它此类农药的微生物降解与其类同。能降解此类农药的微生物有球形杆菌、聚生孢噬纤维菌、绿色产色链霉菌、黑曲菌等。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摘要:最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的治理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在预防环境污染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本文对生物修复应满足的生态条件做了详尽总结,分别是微生物、处理场地、水分、营养物质、氧气与电子受体、根圈作用和土壤物化因素,这些因素将决定生物修复的成败。本文还重点分析了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关键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营养因素、O2和电子受体、表面活性剂和共代谢物等。[4]关键词:生物修复;污染环境;生态条件、微生物 生物修复即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消除污染者,减少其浓度的修复方法。大体上,可以将生物修复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原位生物修复(就地生物修复)即污染土壤或水体不经过搬运或运输,而是通过投加微生物、营养盐、电子受体等方法进行原位生物降解。异位生物修复即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将受污染物质搬离原地进行集中生物降解,通常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与水体多采用该技术。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可以原地进行、投资省、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小、对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持久性、公众易于接受、可以与物理化学方法结合使用等优点。[2] 生物修复的目标及应满足的最佳生态条件[3] 生物修复的目标至少是将土壤及地下水或地表水环境中的污染物降低到环境安全标准值以下,作为一种生物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从技术参数上大体可分以下几点: (1)微生物必须筛选获得具有活性的专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必须有能力在合理的速率下将污染物从起始的高浓度降解达到规定的标准浓度以下,并且在分解污染物的过程中不应产生毒性代谢物。 (2)处理场地处理场地中存在的化学污染物及其浓度不应显著抑制微生物或酶的降解活性和高积累植物的吸收作用,否则应加以稀释;处理的化学污染物必须是生物可利用的;在处理点或反;应器中的条件必须适合生物生长,为此首先有必要对处理场地本身及处理过程所需达到的生态条件进行了解和设置。 (3)水分大量资料表明,水分是调控微生物、植物和细胞游离酶活性的重要因子之一。因为它是营养物质和有机组分扩散进入生物活细胞的介质,也是代谢废物排出生物机体的介质。特别是,水分通过对土壤通透性能、可溶性物质的特性和数量、渗透压、土壤溶液pH 和土壤不饱和水力学传导率发生作用而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研究表明,25 %~85 %持水容量或- 10 kPa 或许是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最适水平。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减少环境污染、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本文综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形成发展、应用前景等,着重分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水产养殖废水 1 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生物修复又称生物改良,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生物修复根据所利用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生态修复、微生物修复四类。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以分为土壤生物修复、水体生物修复和大气生物修复。而由于生物修复的实施方法不同,又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1.1 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的降解和转化,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二氧化碳与水。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1.2 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费用低,对环境影响小,使用效果好,使用区域范围广,使用面积大等特点,而且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在土壤修复中还可以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但其也存在局限性,生物不能降解进入环境中的所有污染物,并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 2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应用 氨氮是水产养殖的最主要危害,但传统的加注新水、曝气、漂白粉或臭氧氧化、使用斜发沸石进行离子交换等方法脱氮效果并不理想[2]。而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稳定塘法等生物处理法存在或伴有污泥产生、反应启动慢、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氨氮污染的处理上被广泛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主要应用于养殖环境的原位修复中,主要处理底泥的有机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方法与相关技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方法,一个生态修复周期包括:S1冬耕,S2种植一季绿植,S3稻田改造,S4沟内种植水草,S5春耕,S6养殖一季小龙虾,S7种植一季水稻。本技术在不破坏稻田现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供种植一季绿植+养殖一季小龙虾+种植一季水稻的边生产边修复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减轻并逐步消除稻田病虫害和土壤连作障碍,水稻每亩增产5%以上;降低小龙虾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小龙虾产量可达100~300斤/亩;有机种植和养殖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每亩比传统种植一季水稻种植增收1000元以上,很好的调动农民实施本技术的积极性,是投资低、可持续进行且适用大范围推广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与农业生产兼顾的生态修复模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生态修复周期包括如下步骤: S1冬耕:一季稻收割后,稻田保持适当水量,每亩撒施30-80公斤左右粪肥后将酵素益生菌按比例稀释遍洒在稻桩和稻草上,进行深度为15CM-20CM的翻耕,之后稻田保持翻耕后稻桩、稻草和粪肥可发酵水量; S2种植一季绿植:半月后,在稻田种植一季冬春季绿植,作为第二年改善土壤肥沃程度的有机肥; S3稻田改造:第二年的1-2月份在稻田的周边开小于稻田总面积10%的围沟,开好围沟后,对稻田和围沟用生石灰兑水化开遍洒清野消毒; S4沟内种植水草:清野消毒半月后同时稻田水温在5度以上时,在围沟内种植不超过围沟面积30%的水草,沟内水位保持在60CM以上; S5春耕:3月,稻田保持适当水量,每亩撒施30-80公斤左右粪肥后将酵素益生菌按比例稀释后遍洒在稻田绿植上,进行深度为15-20CM的翻耕,之后稻田保持翻盖后绿植粪肥可发酵水量; S6养殖一季小龙虾:三月底4月初,稻田内水温在15度左右时,向围沟内投放小龙虾虾苗,放养规格为每尾0.1-0.2两,放养密度为每亩5000-10000尾,5-6月份陆续采用捕大留小的方式捕获小龙虾,未捕获的小龙虾继续在围沟内生长并根据生长情况捕获,其间稻田内水位保持在10CM-15CM之间; S7种植一季水稻:先用生石灰10公斤/亩兑水化开满田遍洒消毒杀虫,适时在稻田内种植一季稻,水稻成熟后及时收割稻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冬耕步骤中,翻耕时,将粪肥、稻桩和稻草覆盖在土壤下充分发酵分解,翻耕上来的土壤高于稻田水面进行冬晒。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巷三公路LM—9项目经理部 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编制: 审核: 批准: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三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项目境监督管理,及时依法妥善地处理环境污染与 生态破坏事故,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以及因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生态遭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第三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类型分为水污染事故、海洋 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等。 第四条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程度分为四级: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者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伍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含两万元)且对环境造成影响的。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两万元以上,五万元以 下(含五万元)的;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含十万元)的; 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十万元以上;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人员中毒死亡;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第五条项目环境保护成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工作领导 小组”(以下简称“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报告与处理实施统一领导。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项目部组成由相应的业务科室牵头的临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 查处理小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负责调查处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管辖 第六条项目环保部负责调查处理以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即指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的状态。一种状态由洁净变污浊的过程叫污染。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5)矿山废水、废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朝诗人杜甫赞美大自然的名句。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污染严重时,生物在形态特征、生存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下面分别讲述环境污染在酸雨、有害化学药品、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四个方面对生物的危害。 1.酸雨对生物的危害酸雨使土壤和河流酸化,并且经过河流汇入湖泊,导致湖泊酸化。湖泊酸化以后不仅使生长在湖中和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着湖内鱼、虾和贝类的生存,从而破坏湖泊中的食物链,最终可以使湖泊变成“死湖”。酸雨还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现在,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将燃烧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今后酸雨造成的危害有可能更加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的国家之一,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酸雨。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注意到地衣和苔藓植物不能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存活,烟囱附近的植物叶片往往出现病斑。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现象都与该地区的大气污染有关,并且可以利用一些植物来监测某个地区大气污染的状况。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同。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较高时,紫花苜蓿、向日葵等的叶片就会很快褪绿,或者叶脉间出现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逐渐坏死。这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敏感,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污染的状况,叫做大气污染指示植物。 2.有害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农药是一类常见的有害化学药品。人们在利用农药杀灭病菌和害虫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造成危害。许多农药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生物体吸收以后,会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在外界环境中的含量,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小鱼吃浮游动物,大鱼又吃小鱼,致使DDT在这些大鱼体内的含量竟高达湖水的八百多万倍。 3.重金属对生物的危害有些重金属如Mn、Cu、Zn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