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包括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包括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包括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包括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公民个人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则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直接表现,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则指选民依法被选举为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

二.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指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

1.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其范围包括:第一,公民作为基本权利主体,都有以言论方式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权利,因而其享有的主体十分广泛;第二,通过言论自由表达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看法和见解受法律保护,不受非法干涉;第三,言论自由的表现形式多样,既包括口头形式,又包括书面形式,必要时还可根据法律规定利用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第四,言论自由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在法定范围内,其享受者不应由于某种言论而承受不利后果;第五,言论自由存在着法定界限,受宪法和法律的合理限制,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

2.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是指公民可以通过公开出版物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看法。出版自由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著作自由,即公民有权自由地在出版物上发表作品;二是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管理必须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3.结社自由。结社自由是指有共同意愿或利益的公民,为了一定宗旨而组织形式上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社团可因目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结社;另一类则是非营利性结社。

我国公民结社自由保障与限制的具体内容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团体的成立实行核准登记制度,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民政部门。第二,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第三,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团体的活动进行监督。

4集会、游行、示威自由。集会自由是指公民为着共同目的,临时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游行自由是指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愿望的自由。示威自由是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

三.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监督权是指宪法赋予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的权利,是公民作为国家管理活动的相对方对抗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权利。

内容主要包括:

1.批评、建议权。批评权是指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建议权则指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

2.控告、检举权。控告是指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指控的权利;检举权是指公民对于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向有关机关揭发事实,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同违法失职行为作斗争。区别在于:(1)控告人通常是直接受到不法侵害的人,而检举人则不一定与事件有直接关系;(2)控告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要求对违法失职行为进行处理,检举则多为出于正义感和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公民行使控告权和检举权可通过如下途径:(1)对违法犯罪行为,向司法机关提出:(2)对违反政纪的行为,向主管单位、上级单位或监察机关提出;(3)对国家机关的违法决定,向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或者上级国家权力机关提出;(4)对国家机关中党的组织或党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向同级或上

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出。

3.申诉权。申诉权是指公民的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作出的错误的、违法的决定或裁判,或者因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而受到侵害时,有向有关机关申述理由,要求重新处理的权利。

4.取得赔偿权是指公民在受到国家机关不正确的处罚而得到昭雪后,或者是在受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权而得到纠正后,要求国家负责赔偿的权利。目前,我国的国家赔偿分为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或冤狱赔偿两种形式。1994年5月通过的《国家赔偿法》,使公民的这一宪法权利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综上述,人身权利不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人身权利属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但不是政治权利。

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第9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课题: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第十二周第一课时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我国公民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国家观念,增强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3.运用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学会监督政府权力行使的途径,逐步提高政治参与的本领。 教学重点: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教学难点: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前准备: 1.调查学生对政府的了解度、信任度、关心度及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 2.利用节假日,以小组为单位,对我市存在的公共性的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和梳理。 学情分析: 1.二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而且本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相关接触,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和合作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2.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故学生有时不能正确理解我国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方面所作出的成绩。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中应从学生所了解的民主权利基本内容入手,让学生通过事例的分析、亲身的体验,了解相关内容,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小组汇报,导入新课 一个小组汇报一下调查本市公共问题情况。问:他们有权利进行调查吗?

为什么?他们又是在行使什么权利? 二、师生互动,讨论新课 (一)教学“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提问: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看“学生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图片,回答问题:图片中的学生在行使什么权利?设问:你们有选择权吗? 帮助学生小结: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引导学生探究:我们应如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教师展示案例:《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征集意见以来,各界人士集思广益,截止2009年2月,已通过多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达到110多万条。 引导学生讨论:该材料中公民在行使什么民主权利?结合学生分析,说明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学生拓宽思维:这些权利行使有没有限制条件?为什么? 3.针对小组汇报的调查情况。问:他们是在行使什么权利? 深入探究: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时, 我们该行使什么权利?(为本课的难点作铺垫) 举例(展示网络曝光图片):原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被网友曝光,讲清公民监督权。 (小结: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理解如何正确行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引入下一部分教学内容: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二)教学“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政治必修2每日一题: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一)(2018年3月2日)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列属于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是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维护国家统一 ④监督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础 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的。 2.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

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作了明确的规定。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法定条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内容: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3)地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1.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的条件 (1)年龄条件:必须是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政治条件:必须是依照法律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 2.人民、选民、公民的区别 (1)内涵不同 人民是泛指一切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成员的总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和社会中居主人翁地位。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选民是指依法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我国《选举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凡是具备我国法律所规定的资格要求,都是中国选民。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我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统一的,但在个别情况下,二者是可以分离的,即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受到刑法主刑(拘役、管制、有期徒刑)处罚的犯罪分子,在依法不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况下依然享有选举权,但不享有被选举权。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履行一定义务的人。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外延不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梳理第三课公民权利 (2)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 第三课公民权利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①条件: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②重要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

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2)政治自由 ①内容: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②重要性: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3)监督权 ①表现: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②重要性: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人身自由 (1)含义: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2)重要性: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3)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依据我国宪法,公民享有广泛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1)财产权 ①意义: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及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财产。 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 (2)劳动权 ①重要性: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3)物质帮助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4)受教育权 ①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②重要性: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③相关政策: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5)文化权利 ①内容: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②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包括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公民个人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则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直接表现,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则指选民依法被选举为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 二.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指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 1.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其范围包括:第一,公民作为基本权利主体,都有以言论方式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权利,因而其享有的主体十分广泛;第二,通过言论自由表达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看法和见解受法律保护,不受非法干涉;第三,言论自由的表现形式多样,既包括口头形式,又包括书面形式,必要时还可根据法律规定利用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第四,言论自由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在法定范围内,其享受者不应由于某种言论而承受不利后果;第五,言论自由存在着法定界限,受宪法和法律的合理限制,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

2.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是指公民可以通过公开出版物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看法。出版自由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著作自由,即公民有权自由地在出版物上发表作品;二是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管理必须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3.结社自由。结社自由是指有共同意愿或利益的公民,为了一定宗旨而组织形式上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社团可因目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结社;另一类则是非营利性结社。 我国公民结社自由保障与限制的具体内容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团体的成立实行核准登记制度,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民政部门。第二,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第三,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团体的活动进行监督。 4集会、游行、示威自由。集会自由是指公民为着共同目的,临时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游行自由是指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愿望的自由。示威自由是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

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识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六项基本政治权利。 能力目标 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正确理解和划清六项政治自由权利和滥用这些政治自由权利的界限。 思想觉悟目标 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和权利的基础上能正确行使这些自由和权利,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教学重点 言论自由。 教学难点 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课的纲目,由一位同学回答(设此问的目的:帮助学生回忆起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政治权利的基本框架。) 2.为什么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管理国家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3.在我国什么人具有行使选举权利的资格? 4.行使选举权利的法律程序是什么? (设2、3、4题的目的:帮助学生掌握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框题的内容。 二、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板书) 请同学读第67页框题旁边自然段的内容。思考:我国宪法规定的六项政治自由权利是什么?它们的重要地位是什么? (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我国宪法确认和保护的这六项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表达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 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形式。(板书) 请同学们看第一横题的内容。思考:(1)什么是言论自由?它的本质含义是什么?(2)言论自由是不是绝对的自由言论?为什么?(设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言论自由的本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师归纳。) 1.言论自由(板书) (1)言论自由是指公民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包括的形式有口头的和书面的。 其本质含义:(1)任何公民都有平等的发言权;(2)发表言论的内容,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就不受任何非法干涉;(3)发言者不应由于自己的某种言论带来不良后果。 (2)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言论。因为,滥用言论自由会损害国家、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法律不能允许的。所以,言论自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侮辱、诽谤其他公民的人格。因此,我国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文件都规定了相应的处罚。依法,谁公开发表了有损于他人的言论,就要对言论后果负法律责任。(把以上两点在书上标出记号。) 资料:“损害前妻名誉,前夫依法赔偿” 75岁的张某与63岁的孙某原是夫妻,共同生活了40多年后于1995年离婚。现孙某已再婚。张某对孙某心存记恨,于1997年9月及1998年4月,在孙某的住所,在公共场所张贴小字报,用“臭流氓”、“黑了心肠”、“坏了良心”等不文明语言谩骂孙某,并在小字报上贴出孙某的照片。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在公共场所,公然贴出小字报,用不文明语言谩骂孙某,且贴出孙某的照片,张某的行为严重侵害了孙某的名誉权,给孙某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法院对张某提出严厉的批评。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张某在法院公开向孙某赔礼道歉,并赔偿孙某精神损失费人民币1000元。《北京晚报》1998.7.27 2.出版自由(板书) (让学生看69页横题内容。思考:(1)出版自由的含义;(2)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出版自由?设此题目的:此问题同第一横题思路相同,意在让学生把握理解问题的方法。)

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完整版)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国家的一般理论 1、什么是国家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国家属性:1阶级性(根本属性)2社会管理属性3主权性(独立国家) 2、什么是国体 国体是指国家属性,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等类型。前三种类型的国家属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二)我国的国体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地位、本质、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其中工人阶级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地位:我国国家性质决定政府的性质,决定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政策的性质。 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运用: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有利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有利于激发公民(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责任感 2、人民民主的特点 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A最广泛的民主,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B最真实的民主,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国家尊重保障人权。 C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3、什么是专政,我国为什么要对极少数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必要性+重要性)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庄严地载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考政治-公民的政治生活-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政治专题练习 公民的政治生活 本卷说明:本专题包括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等考点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党政机关要按照《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作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之前,应当听取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法律意见。这有利于() ①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广泛了解社情民意 ②推动“崇法信法守法”社会氛围的形成 ③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④加强法律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在民间,人们常把无户口人员称为“黑户”。这些人无法享受社会保障,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依法登记户口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国务院发布该《意见》() ①表明中国政府尊重公民权利,保障基本人权 ②标志着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③使我国民主主体和权利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 ④有助于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民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标准是普遍的,具有世界共同性,没有什么东西方之分,也没有什么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别”这一说法() ①没有用阶级观点来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民主 ②宣扬抽象民主以否认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③认为民主不是全民的、抽象的 ④充分肯定了民主具有阶级属性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坚决维护宪法尊严。下列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公民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