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远缘杂交育种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远缘杂交育种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远缘杂交育种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远缘杂交育种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远缘杂交育种

李振声: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年轻时的李振声在麦田里做实验

文·董峻

还有半个多月,北方的冬小麦就要陆续收获了。记者日前在河北南皮、天津静海、山东无棣等地看到,昔日的片片盐碱地上,如今

小麦长得壮实喜人,一派丰收景象。

把荒地变成良田的关键人物,是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学家李振声。

“要吃面,种小偃”,用野草杂交出小麦新品种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凌,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那年,正赶

上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有的地方小麦减产两到三成。李振声

受到很大触动,决心培育抗病小麦。但当时,他研究的方向是牧草。

“农民精心栽培小麦几千年,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管,却长得很好。”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牧草杂交来培

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他就此开始了对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

让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杂交谈何容易——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是三大难题。从外观上看,杂种分离的类

型很多,而且很不稳定,有时一个杂种看着很好,而下一代面目全

非了,为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做了大量细胞遗传学研究。

1964年6月14日,在经历了连续40天阴雨后,天气忽然放晴。实验田里的1000多份杂种几乎全青干了,只有一个保持着金黄色,

这就是后来功勋卓著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

55-6”。此后,经过两次杂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终于育成抗病、

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1979年,“小偃6号”开始参加区域试验,随后大面积示范推广。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的说法。1985年,“小偃6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个品种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

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超150亿斤。

发动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改造中低产田

1987年,李振声被调回中国科学院,协助时任院长的周光召管

理生物局和农业项目办公室。当时,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出现连续三

年的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

李振声与中科院的农业专家一起,经过3个月的调研,预测黄淮海地区有500亿斤粮食的增产潜力,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并组织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

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被称为农

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到1993年,全国粮食从8000亿斤

增长到9000亿斤时,其中黄淮海地区增产了504.8亿斤,与预期结

果非常吻合。

上世纪末,美国人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发世界关注。在2005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李振声汇集了我国近15年

的有关数据,与布朗预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布朗的三个推

论都不符合中国实际,并用大量科学数据进行一一回应。

“凭着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李振声的话掷地有声。

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

2011年5月,李振声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渤海粮仓’的科学依据——需求、潜力和途径”。两年后,国家重大科技支撑

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这一项目是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共同实施的,通过研发、集成、示范推广耐

盐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等措施,提高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的粮食增产能力。

李振声早已成果卓著。从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988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2005年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到2006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他却功成不居。在登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以后,李振声说,没有集体的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小偃4、5、6号是20年前在陕西杨凌完成的,当时有10位同志参与。回到北京以后,先后也有多人参加课题组,研究所更是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说。

如今,80多岁高龄的李振声仍热衷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在组织实施“渤海粮仓”项目中,李振声又结识了一些农民新朋友。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据新华社)

——相关链接——

在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李振声育成的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其衍生品种已达79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李振声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这是一项原创性成果,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这项成果促成了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会议在中国西安召开,受到来自15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的充分肯定。

对此,李振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偃6号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证明远缘杂交确实是改良小麦品种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育种过程耗费的时间太长(20年),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我想必须另寻捷径。在70年代后期,我们学习美国遗传学会主席E.R.Sears 的经验,开展了染色体工程研究。Sears创建了一套染色体工程工具材料——中国春单体系统,通过这套材料可以将远缘植物的染色

体转移到小麦中,但是,这套利用起来也存在一些困难,就是这套

材料的保存与利用都须通过显微镜下的细胞学鉴定才能完成。

我们工作的创新点,是运用从偃麦草中得来的蓝粒基因创造了一套蓝粒单体小麦。蓝粒单体小麦在一个麦穗上可以长出四种颜色的

种子,深蓝、中蓝、浅蓝和白粒,不需要用显微镜,只根据种子颜

色就可以知道它的染色体数目,深蓝的42条,中蓝和浅蓝的41条,白粒的40条。40条染色体的小麦叫缺体,用它与远缘植物杂交,

可以较容易地将外源染色体转移到小麦中,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

了一条新路。这项成果受到Sears等国际小麦遗传育种学家的好评。在Sears等国际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的支持下,1986年,我作为

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在西安组织了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

会议;1993年,又在北京组织了第八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扩大

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李振声说。

■人物档案

李振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中科院院士。近日获得“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殊荣。

小麦育种进展

09级种子科学与工程1班赵信林20092423 一、小麦育种中各项技术的应用。 1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虽然转基因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要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小麦仍很困难。基因枪法是转基因的主要方法;花粉管通道法在我国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具有较好的效果;农杆菌法的转化效率仍有待提高。应用转基因技术对小麦性状的改良主要包括:抗病性、抗寒(冻)性、抗旱性、抗穗发芽以及品质性状。 2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1 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将QTL定位,并借助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对有关的QTL遗传动态进行跟踪,进而提高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2.2 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对基因组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小麦育种和分子克隆等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 2.3 鉴定标记外源染色体片段分子标记技术在鉴定外源染色体片段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鉴别外源染色体片段,还可以对其携带的外源基因进行标记和定位。 2.4 种质资源鉴定传统的种质资源鉴定方法是建立在表型与杂交基础之上的,不同程度上均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而且耗时耗力,效率与准确度均不高。分子标记的引入应用为这一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种质资源鉴定的成效与准确性。 2.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目前 小麦的许多重要性状都已获得了分子标记,包括与抗病、抗逆有关的质量性状和与产量、品质有关的数量性状。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利用这些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3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提高,现有种质源显得日益贫乏,利用近缘种属导入有利基因,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是目前小麦育种的一项重要工作。小麦族近缘属植物中具有多种多样的、普通小麦所不具备的而为育种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性状基因,如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通过远缘杂交,把小麦近缘属植物的有益基因转移到小麦中去,克服或弥补常规育种遗传资源不足的缺点,是提高小麦育种水平的有效途径。小麦远缘杂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出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 4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小麦回交育种 用普通小麦与太谷核不育株杂交或回交, 其后代仍然会出现一半可育株和一半不育株, 可育株不再分离为不育株。优良的可育株经过选择稳定后, 可作为良种加以利用, 可免去人工杂交。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回交, 一方面亲本的绝大数优良基因较为容易继承; 另一方面, 亲本个别的优良基因也容易获得选优汰

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实验 一、目的: 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二、实验原理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㈠小麦的花器构造小麦属复穗状花序,由许多互生的小穗组成,小穗基部着生两个护颖和3-9 朵小花,但正常发育的都是基部的2-5 朵小花,小穗上部的小花往往退化。 每朵小花自外向里有外颖、内颖各1 片;鳞片2 个;雄蕊(花丝、花药)3 个;雌蕊(子房、柱头、花柱)1 个,呈羽毛状分裂。外颖顶端有芒或无芒㈡开花习性小麦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也有少数闭颖授粉。通常小麦抽穗2-4 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也有的抽穗10 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其开花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所差异。通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8-11 时,下午约2-6时开花最盛,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E,最适相对湿度70-80%, 小麦花粉在田间条件下的生活力约20分钟。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同一穗上,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向下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 天。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同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散粉,一朵小花开花时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开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2 小时开始萌发 三、所需用品 1.用品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75%的酒精、透明纸袋、纸牌回形针、小杯。 四、操作方法 1. 普通法(1 )选穗整穗 根据确定的杂交组合,在母本群体内选择典型、健壮植株的主茎穗(刚抽出叶鞘、花药呈绿色)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花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 用镊子将小穗的上部小花去掉,只留基部外侧两朵发育好的小花. 全穗约留20 朵左右小花 2.去雄套袋 去雄时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麦穗,用食指轻压外颖的顶部使内外颖分开,右手用镊子插入内外颖的合缝里,轻轻镊出三个雄蕊(注意:不要夹破花药和碰伤柱头). 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进行另一侧,不能遗漏. 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去雄完毕,即刻套袋隔离. 挂号标牌 3.授粉: 在去雄后1-3天内进行授粉,结实率较高。授粉以上午8时以后(8-11时)4 时以前开花较盛时为宜,授粉前先检查柱头有无损伤。如柱头已呈羽毛状分叉、有光泽,表明正是授粉适期。采集成熟的父本花粉(花药金黄色,有花粉散出)于小杯(或纸上)中,然后立即用授粉器(将花粉)依次放入每朵去雄的花内,全穗授粉后将纸袋套好,牌上写上父本名称,授粉日期,10 天后将纸袋去掉。㈡“小麦捻调穗”杂交法

小麦远缘杂交的应用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小麦远缘杂交的应用 所在学院生物与酿酒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生物科学 申请学士学位所属学科理学 年级二〇〇八级 学生姓名、学号刘汉伟 2008120116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于伟丽讲师 完成日期二〇一二年五月

摘要 摘要 远缘杂交育种是小麦育种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把小麦近缘属植物的外缘有益基因导入栽培小麦,从而丰富小麦的遗传基础,杂交育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育种目标的研究,到亲本的选配和杂交后代的处理等都得到了完善,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小麦生产做出了较大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小麦产粮潜力需进一步提高。本文根据对近年来小麦远缘杂交的进展情况作简要综述分析,以期能为在小麦育种及生产上利用提供数据。 关键词:远缘杂交,小麦,应用 I

Abstract ABSTRACT Distant hybrid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wheat breeding. It can transfer the outer edge of beneficial genes of the wheat's relative species into cultivated whea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wheat. There has been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on the parental selec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purpose of breeding and the management on the hybrids has gott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years , human beings also obtain tremendous success on other fields of cross-breeding with wheat. These tremendous achievement on the hybridization breeding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duction of whe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the yield of wheat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in haste .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progress of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wheat in recent years and by this research and analysis it can provide some valuable data for the use of wheat breeding and production . Key words : distant hybridization ,wheat ,apply II

育种学习题

下篇《园林植物育种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思考题 1.园林植物品种与良种的异同点; 2.园林植物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 3.简述优新品种培育的基本程序。 第二章园林植物的育种目标 思考题 1.园林植物育种目标的定义; 2.制定园林植物育种目标时的原则; 第三章园林植物的种质资源 思考题 1.种质资源的概念; 2.种质资源的范围; 3.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 4.简述世界范围内各种质资源起源中心的植物的特点; 5.简述我国8个植被区域的主要特点; 6.简述我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7.如何保护我国花卉种质资源; 8.种质资源考察应注意哪些问题; 9.种质资源保存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德慈著,常汝镇等译,植物遗传资源—未来植物生产的关键。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Chen Junyu, Chinese flora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their superioties. In: Chinese Society for Horticulture Scienc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orticulture Germplasm, Cultivated and Wild, Part III Ornamental Plants, Beij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 1989. 第四章引种驯化 思考题 1 试述简单引种与驯化引种的区别。 2 引种驯化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 南树北移与北树南移在栽培上应采取和措施? 4 为什么要对引入的种或品种进行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1 盛诚桂,张宇和. 植物的驯服,上海:科学出版社,1979 2 吴中伦. 国外树木引种.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第五章选择育种 思考题

远缘杂交早代稳定小麦导入了外源DNA 片段并发生了DNA 重排

318 中国科学 C 辑 生命科学 2005, 35 (4): 318~325 远缘杂交早代稳定小麦导入了外源DNA 片段 并发生了DNA 重排 * 张连全 刘登才** 颜泽洪 郑有良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都江堰 611830) 摘要 在植物界, 多倍体植物非常普遍. 具有A, B, D 三个部分同源染色体组的普通小麦是异源多倍体物种的一个典型代表. 近几年, 模拟普通小麦的起源过程进行的研究表明, 从四倍体小麦注入节节麦整个基因组形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的早期阶段, DNA 序列和基因表达发生了可能有利于遗传“二倍化”的变化. 利用普通小麦-黑麦远缘杂交自然结实的早代稳定特异小麦99L2研究发现: (ⅰ) 99L2至少导入了两个黑麦染色体上的DNA 片段, 表明可能存在不同于传统的小 麦-外源染色体配对重组的外源DNA 导入机制; (ⅱ) 99L2自身的DNA 序列发生了变化, 表明外源DNA 部分片段注入小麦染色体组过程中, 也可能导致小麦自身DNA 序列发生变化.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远缘杂交 早代稳定 基因组进化 2005-04-15收稿, 2005-06-20收修改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30270804和3007046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4-0908)、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453)、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及四川省科技厅和四川省教育厅资助 **联系人, E-mail: dcliu7@https://www.doczj.com/doc/9911402807.html, 对小麦、大麦、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而言, 要从品种(系)杂交后代中获得稳定的品系一般都在5代以上. 如果杂交后代能够提早稳定, 无疑会缩短品种选育年限, 提高育种效率. 通过花药培养产生单倍体, 之后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获得纯合品系的单倍-二倍化育种方法可以加快育种进程[1], 提高育种效率. 在水稻, 发现用特殊的二倍体水稻品系或从二倍体自发产生的三倍体水稻或四倍体水稻与正常二倍体水 稻杂交, 在F 2代获得部分稳定的二倍体株系, 这些F 2株系在形态上和DNA 水平上都呈现稳定, 同时具有双亲的DNA, 但是表现出偏父或偏母的现象, 有的还出现了双亲没有的新带, 这种F 2代稳定现象应用于水稻育种也可以大大缩短周期[2,3]. 与品种(系)间杂交不同的是, 作物与其外源物种染色体的遗传基础存在很大差异, 作物远缘杂交后代通常表现为疯狂分离, 更难稳定, 甚至不能得到稳 SCIENCE IN CHINA Ser. C Life Sciences

育种学题库

选择题 BACBC DCBAC BBABD DACDC CCDAC 1 针对子一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植物进行选择时,应采取() A.一次单株选择法 B.多次单株选择法 C.混合选择法 D.集团选择法 2 轮回选择的特点是() A.优良基因的累积 B.程序简单 C.需要的时间长 D.不能保持群体的遗传变异 3 化学诱变剂的处理方法是() A.注射法 B.照射法 C.浸渍法 D.饲入法 4 自花授粉植物的遗传特点是() A.表现性和基因型不能保持一致 B.表现性和基因型保持一致性 C.自交衰退 D.优良性状不能稳定遗传下去

5 远缘杂交在育种工作中的意义是() A.提高突变频率 B.有效地改良个别单一性状 C.提高品种的抗逆性 D.创造新的性状 6.下列选项中哪个不是杂交亲本选配的原则( ) A 亲本具有较多的优点,亲本间优缺点尽量得到互补 B 亲本中有一个是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品种 C 亲本间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D 亲本一般配合力较低 7 两个亲本杂交后,子一代再和双亲之一反复杂交,称作() A 单交 B 复合杂交 C 回交 D 多父本杂交 8 人工控制授粉有以下几个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休整花序;②授粉;③去雄;④选株;⑤授粉后的管理 A ①③②④⑤ B ④①③②⑤ C ②③①④⑤ D ③②①④⑤ 9 远缘杂交与品种间杂交相比,特点是( )

A 杂种生活力弱,不育或育性低 B 杂交极易成功 C 杂种后代分离小,时间短,很稳定 D 没有遗传创新性 10 下列哪个选项是最佳的诱变处理材料() A 综合性状差,已与诱变的材料 B 纯合材料,提高诱变效果 C 易产生不定芽的材料 D 避免选用单倍体、多倍体和花药培育的愈伤组织 11 ( )是使野生植物引为栽培植物 A.广义驯化 B.狭义驯化 C.狭义引种 D.广义引种 12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是() A.显性假说 B.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 C.超显性假说 D.纯系学说 13 从理论上讲,杂交育种工作中,所用亲本越多越() A.好 B.易行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911402807.html,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作者:飞从志张文明孙永海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15期 摘要 ;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后代体细胞中父本染色体消失,经激素2,4-D诱导获得小麦单倍体植株,再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体,能够稳定遗传。本文论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的优势,介绍了其技术要点,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 ; ;S512.1;S513 ; ;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7-5739(2020)15-0034- 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目前,分子生物学日益成熟,分子育种技术也随之发展,有力地提高了育种的质量。采用小麦亲本杂交后代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经2,4-D诱导和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胚及植株,再经染色体加倍,结合分子标记技术,达到了单代纯化小麦新品系的能力[1-2]。虽然单倍体幼胚诱导受亲本、激素、光、温等多因素影响,但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能大大缩短小麦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节省人力、物力,在小麦育种上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优势,阐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展望了小麦×玉米杂交对高效改进小麦育种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3-4]。 1 ; ;不同育种方式比较 1.1 ; ;传统育种 按照常规育种程序,运用传统杂交育种方式对小麦品种进行基因改良,按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一般需要6~8年时间才能筛选出农艺性状相对整齐一致的稳定纯合群体,再经过多区域试验需要的时间更长,延长了培育时间与周期,且投入了大量资源,再加上自交后纯合品种依然存在各种缺点。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选育过程中会有优良性状流失。 1.2 ; ;小麦单倍体育种 1.2.1 ; ;花药培养。现阶段,很多植物采取花粉、花药培养的方式培育出单倍体植株,禾本科作物(水稻、高粱、玉米等)也可采取这一方式培育出植株。同时,单倍体加倍技术的研究

育种学名词解释

1.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培育植物优新品种的原理和技术的科学。 2.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运用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将目的基因或DNA片段通过载体或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经细胞复制增殖,新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最后从转化细胞中筛选有价值的新类型构成工程植株,从而创造新品种的一种定向育种新技术。 3.种质:种质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 4.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是指在引种、选择育种工作中用来作为选择、培育或改造对象的那些植物。 5.品种:品种是经过人类长期驯化、栽培和选择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生产资料;是适应一定地区的自然和生产条件下栽培的园林植物群体生态类型。 6.简单引种:引进来的种或品种,有的表现很好,可以直接利用(简单引种) 7.引种:引种驯化简称引种,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8.驯化引种:表现不好,常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使其改变遗传性,慢慢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叫做驯化(驯化引种)。 9.单株选择法:把从原始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的种子分别收获、保存、繁殖的方法。 10.混合选择法:从一个原始混杂群体或品种中,按照某些观赏特性和经济性状选出彼此相似的优良个体,然后,把它们的种子或种植材料混合收取、混合保存、混合繁殖,然后与标准品 种比较、鉴定,从而选育出新品种的方法。 11.芽变:一种体细胞突变,即植物芽的分 生组织细胞自然发生遗传物质变异,当芽萌发成 枝条时,在性状上的表现与原来类型不同的现 象。 12.芽变选种:将具有特殊优良性状变异的 枝条进行选择、鉴定,从而培养出新品种的方法。 13.杂交:基因型不同的配子间结合产生杂 种的过程。 14.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 个体之间进行有性杂交获得杂种,继而选择、培 育以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15.近缘杂交:指品种内、品种间或类型间 的杂交。它用于提高后代生活力及选育新品种。 16.远缘杂交:指种间、属间或地理上相隔 很远不同生态类型间的杂交。它主要用于创造更 丰富的变异类型。 17.优势育种:通过选择配合力良好、产生 非加性效应大的亲本组合进行杂交,从而获得杂 合程度很高、表现出很强的优势的F1杂种,并 将F1杂种直接用于生产。 18.回交:两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与亲本之 一进行杂交,称为回交。 19.重组育种:通过杂交,使不同亲本的遗 传物质发生重组,从而选出具有双亲优良基因组 合的新品种 20.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性不 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F1),在生长势、 繁殖力、抗逆性、品质、产量等方面,优于其双 亲的现象。 21.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 有功能的花粉,而雌蕊仍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 的花粉而受精结实。 22.不育系:选育出的雄性不育株能够稳定 遗传,育成稳定的不育株系。保持系:用来 保持不育系的留种问题,而本身通过自交来繁育 的系统。恢复系:不育系杂种恢复可育性,为 生产提供优势较强的杂交种。 23.诱变育种: 人为地利用各种物理、化学 和生物等因素,诱导植物产生遗传性变异,根据 育种目标,从变异中选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4.辐射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中具有 辐射能的物质进行诱变。 25.化学诱变育种:利用化学诱变剂所进 行的诱变育种。 26.内照射:将放射性元素引入植物体内 进行照射的方法。 27.外照射:受照射的材料接受的辐射来 自外部某一辐射源。外照射通常采用钴源,X射 线源和中子源进行照射。 28.多倍体:细胞核内含有三个或三个以 上染色体组的植物称为多倍体。 29.多倍体育种:选育细胞核中具有三套 以上染色体优良新品种的方法。 30.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31.单倍体育种:人工培养花药,使花药 中的单倍体细胞(花粉)单性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经染色体加倍成为纯系,然后进行选育的一种育 种方法。 32.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 统称。 33.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 状。 34.相对性状: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5.测交:杂种子一代(F1)与隐性纯合体交 配,用来测定杂种第一代基因型的方法。 36.完全显性:在杂合体中,显性基因占 绝对优势,把隐性基因的作用掩盖。 37.不完全显性:在杂合体中,显隐性基 因的作用都表现出来/嵌合体:由两个或两个以 上遗传型不同(突变型或原始型)的细胞在同一 组织或器官中并存的现象。 38.连锁遗传:凡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 基因将不能自由组合,而表现在另一种遗传性, 称连锁遗传。 39.自交衰退:自花授粉植物在进行连续 多代自交后会出现生理机能的衰退,表现为支柱 生长势、抗病性和抗逆性减弱,生活力下降等, 这种现象称为自交衰退。 40.远缘杂交: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 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 41.品种退化:园林植物原有的优良种性 削弱的过程和表现。 42.多亲杂交: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 参加的杂交,又称为复合杂交或复交。 43.自交不亲和:两性花植物,雌雄性器 官正常,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子, 但是花期自交不能结子或结子率极低的特性。 44.配合力:又称组合力,是横梁亲本系 在其所配的F1中的某种性状的好坏或强弱的指 标。 45.选择育种:指从自然界中挑选符合人 们需要的群体或个体,通过比较、鉴定和繁殖, 以改进园林植物群体的一船组成或从中选出营 养系品种。

_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_遗传学家李振声的故事

探索先锋 —— —遗传学家李振声的故事“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 ○周跃建 李振声生于1931年2月,是山东淄博人。 李振声的童年是艰苦的,生在农家的他13岁时父亲去世,留下母亲一人抚养4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李振声读高二的时候辍学,来到济南找工作,那时济南刚刚解放,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在招生,并且可以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食宿。这对李振声来说真是巨大的吸引。 后来他参加了考试,被该院农学系录取。小时候挨饿的经历让李振声懂得粮食的珍贵,这也成为了他学习农业、从事农业研究的原动力。 1951年,李振声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遗传研究所前身)工作。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 奔赴西

—陕西杨凌,在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了小麦育种的研究。 那一年,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这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的特点,会造成小麦产量的巨大损失,甚至绝收。 当时只有25岁的李振声忧心忡忡。他决定对小麦品种进行改良,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李振声说:“变异的速度快,据25个国家统计条锈病平均5年半就能产生一个新的生理小种,而小麦育种的速度慢,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想研究出优良抗病的小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李振声通过多年对牧草的研究,发现长穗偃麦草等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于是,李振声提出了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 1964年的6月14日,对李振声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小麦成熟前连续40天阴雨,结果那天突然放晴,一天的工夫,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本来是一场天灾,但是李振声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偃麦杂种株系(小偃55)保持正常生长,穗叶茎呈金黄色,它的亲本长穗偃麦草也未青干,顿时他欣喜若狂。之

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运用

第十一章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意义;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教学目标:了解远缘杂交的作用;重点掌握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后代分离特点及处理方 法。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夭亡和不育、杂种后代分离无规律等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远缘杂交的两大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交的意义与作用 远缘杂交(wide cross):将植物分类学上用于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 间杂交。产生的后代为远缘杂种。 分为:种间杂交(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属间杂交(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和亚远缘杂交(sub-wide cross)。 1 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 2 创造新的物种 3 创造异染色体系 4 诱导单倍体 5 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 6 研究生物的进化 二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 1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原因 由于双亲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大,染色体数目、结构不同,生理上也常不协调,这些都会影响受精过程。 远缘杂交不亲合性的关键——生殖隔离 具体原因: (1) 亲缘关系较远的双亲在结构上、生理上的差异,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2)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与双亲的基因组成有关 2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亲本的选择与组配 a 栽培种和野生种杂交时,应以栽培种为母本。 b 在染色体数目不同的远缘杂交中,一般以染色体数目多的作母本。 c 以杂种为母本 d 广泛测交,选择适当亲本组配,并注意细胞质的作用。 (2)染色体预先加倍法 先将的染色体数目少的亲本进行人工加倍后再进行杂交,可提高杂交的结实率。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复试-作物育种学-第8章-远缘杂交与倍性育种

第8章远缘杂交与倍性育种 要求:熟悉远缘杂交的概念,了解克服远缘杂交困难的基本方法。了解多倍体的来源及特点,多倍体产生的途径,多倍体育种的基本步骤。掌握单倍体产生的途径,单倍体的鉴定及育种步骤。 内容: 一、远缘杂交 (一)远缘杂交的作用 (二)远缘杂交障碍克服及后代选择 二、倍性育种 (一)多倍体育种 (二)单倍体育种 ?一、远缘杂交 (一)远缘杂交的作用 1、远缘杂交的概念 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的有性杂交 属间杂交:水稻×玉米;水稻×竹子; 水稻×李氏禾;玉米×高粱; 小麦×大麦;小麦×黑麦 种间杂交:陆地棉×海岛棉;普通小麦×硬粒小麦; 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 ?远缘杂交的主要特征是生殖隔离 从育种的角度出发,栽培作物与其野生种的杂交、种内亚种杂交以及不同生态型间的杂交,也属远缘杂交。但一般不存在严重的生殖隔离,因此,特称为亚远缘杂交。 如栽培稻×野生稻,籼稻×粳稻、冬小麦×春小麦等。 ?2、远缘杂交的作用 (1)有利基因转移。将异源种属植物有利性状引入栽培作物品种,提高抗逆、抗病性,培育新品种或创造新材料。 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抗条锈病)(2n=42)[1956] ↓ 小偃6号[1979] 高产、优质、抗条锈病、抗逆(耐干热风) 推广面积近70万hm2。更重要的是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长达15年以上),其衍生品种达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50亿多斤。 ?小偃6号:20年磨一剑 小偃6号的耐干热风特性是这样发现的。当时,小麦成熟前连续40天阴雨,6月14日天气突然暴晴,一天中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除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55-6)和长穗偃麦草仍保持着金黄颜色外,其他材料全部青干,这个材料经过两次杂交,育成了小偃6号。 2006年度唯一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 竹稻:30年磨一剑 广东梅洲市农校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远缘杂交育种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远缘杂交育种 李振声: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年轻时的李振声在麦田里做实验 文·董峻 还有半个多月,北方的冬小麦就要陆续收获了。记者日前在河北南皮、天津静海、山东无棣等地看到,昔日的片片盐碱地上,如今 小麦长得壮实喜人,一派丰收景象。 把荒地变成良田的关键人物,是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学家李振声。 “要吃面,种小偃”,用野草杂交出小麦新品种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凌,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那年,正赶 上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有的地方小麦减产两到三成。李振声 受到很大触动,决心培育抗病小麦。但当时,他研究的方向是牧草。 “农民精心栽培小麦几千年,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管,却长得很好。”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牧草杂交来培 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他就此开始了对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 让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杂交谈何容易——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是三大难题。从外观上看,杂种分离的类 型很多,而且很不稳定,有时一个杂种看着很好,而下一代面目全 非了,为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做了大量细胞遗传学研究。 1964年6月14日,在经历了连续40天阴雨后,天气忽然放晴。实验田里的1000多份杂种几乎全青干了,只有一个保持着金黄色, 这就是后来功勋卓著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 55-6”。此后,经过两次杂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终于育成抗病、 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1979年,“小偃6号”开始参加区域试验,随后大面积示范推广。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的说法。1985年,“小偃6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个品种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 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超150亿斤。 发动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改造中低产田 1987年,李振声被调回中国科学院,协助时任院长的周光召管 理生物局和农业项目办公室。当时,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出现连续三 年的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 李振声与中科院的农业专家一起,经过3个月的调研,预测黄淮海地区有500亿斤粮食的增产潜力,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并组织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 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被称为农 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到1993年,全国粮食从8000亿斤 增长到9000亿斤时,其中黄淮海地区增产了504.8亿斤,与预期结 果非常吻合。 上世纪末,美国人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发世界关注。在2005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李振声汇集了我国近15年 的有关数据,与布朗预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布朗的三个推 论都不符合中国实际,并用大量科学数据进行一一回应。 “凭着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李振声的话掷地有声。 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 2011年5月,李振声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渤海粮仓’的科学依据——需求、潜力和途径”。两年后,国家重大科技支撑 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这一项目是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共同实施的,通过研发、集成、示范推广耐

禾本科小麦族植物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其克服_王树彦

收稿日期:2002-11-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9970536)资助作者简介:王树彦(1971-),女,内蒙古临河市人,讲师,在读博士,1997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主要从事植物育种研究,现已发表论文6篇. 禾本科小麦族植物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其克服 王树彦,云锦凤,李 莉,朱 琳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摘要:远缘杂交是改良植物种质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植物自身有保持物种稳定性的遗传屏障,针对不同植物的杂交障碍应采取不同的克服不育的方法。 关键词:小麦族;远缘杂交;不育障碍;育性恢复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311(2003)02-0059-04 Barriers and Fertility Restoration of Wide _cross Hybrids of Perennial Herb in Trit-iceae.WANG Shu_yan,YUN Jin_feng,LI Li,ZH U Lin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 ohhot 010019,China):Gr assland of China,No.2,2003,pp.59~62.Abstract:Wide_cross is one of useful methods in improving plant germplasm.Plant has its genetic barriers in order to keep species stability.Different methods should be take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erile mechanisms in plants. Key words:T riticeae ;Wide_cross;Sterile barrier;Fertility restoration 植物的远缘杂交是指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型之间的杂交,包括同属植物的种间杂交和不同属植物的属间杂交以及更远缘的族间以上的杂交。远缘杂交可应用于植物改良、基因和基因组作图、染色体行为研究和进化研究等各个遗传育种学研究领域[6]。近年来,由于绝大多数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都属于禾本科,禾本科小麦族的作物及其近缘野生种作为作物遗传改良特定性状的基因资源引起了重视。回顾禾本科小麦族植物远缘杂交的研究成果,种间以上的远缘杂交的不育障碍决定了杂交工作的成败。小麦族植物的杂交能力变异很大,即使在种内也分化出许多交配能力不同的亚种和类型。不同植物种在受精前(pre -fertilization )和受精后(post-fertilization)的不育障碍强度不同,由于器官的进化和分化,有些植物种的受精前 的生殖隔离系统完善,而有些植物种的受精后的隔离机制复杂,由此造成不同植物种的远缘杂交不育机制的差异。 1 受精前的不育障碍及克服 受精前的不育障碍主要表现在杂交的不亲和性。一种反应是柱头与花粉不识别。如果是正常的近缘花粉接触到柱头,花粉会迅速从柱头乳突细胞中吸收水分,将花粉壁物质释放到柱头表面和对柱头的角质层起消化作用的酶系统进行活化,然后萌发长出花粉 第25卷 第2期 中 国 草 地 2003年3月Vol.25 No.2 Grassland of China M ar.2003

实验三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作物育种学》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农学10-4 姓名: 曹跃强 学号: 20100359

实验三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一、实验目的: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本实验旨在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学习和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二、实验用品 四川农业大学青圃园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透明塑料袋、回形针、纸牌、铅笔等。 三、操作方法 1.选穗整穗 选穗是指选择母本的麦穗而言。在母本去雄前,应选择适合的麦穗。入选的麦穗应该是发育良好,健壮和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的主茎穗或大分蘖穗。选穗时间一般在麦穗抽出以后、穗下的茎露出叶鞘大约1.5厘米时进行。麦穗初步选中以后,用镊子打开麦穗中部的小花,观察它的花药,如果花药正在由绿变黄,就是理想的杂交穗。因为这样的麦穗当天去雄后,第二天就能授粉杂交。 根据确定的杂交组合,在母本群体内选择典型、健壮植株的主茎穗(刚抽出叶鞘、花药呈绿色),先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花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再将小穗的上部小花去掉,只留基部外侧两朵发育好的小花,经过上述整穗过程,杂交穗上只留下了十余朵发育良好、生长健壮的小花。

⒉去雄套袋 去雄时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麦穗,用食指轻压外颖的顶部使内外颖分开,右手用镊子插入内外颖的合缝里,轻轻镊出三个雄蕊(注意:不要夹破花药和碰伤柱头),去雄完成后,套上塑料袋,挂号标牌即可。 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进行另一侧,不能遗漏。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⒊授粉杂交 在去雄后1-3天内进行授粉,结实率较高。授粉以上午8时以后(8-11时)4时以前开花较盛时为宜,授粉前先检查柱头有无损伤。如柱头已呈羽毛状分叉、有光泽,表明正是授粉适期。采集成熟的父本花粉(花药金黄色,有花粉散出)于小杯(或纸上)中,然后立即用授粉器(将花粉)依次放入每朵去雄的花内,全穗授粉后将纸袋套好,牌上写上父本名称,授粉日期,10天后将纸袋去掉。 4.收获 在麦穗成熟期时,及时剪下杂交穗,并将每个杂交穗单独脱粒和保存,以供来年播种检验杂交是否成功。 四、实验结果 2013年3月20日完成小麦去雄套袋,2013年3月23日(上午8-11是)完成小麦授粉杂交,2013年4月2日将纸袋去掉。待麦穗成熟期时,剪下杂交穗,结果:小麦杂交结实率为零。

育种场圃观摩与杂交程序

实验十二育种场圃观摩与杂交程序 一、实验目的 参观大豆、玉米和水稻等主要作物杂交育种试验场圃,了解作物杂交育种程序及各试验阶段的设计及其主要工作内容,学会相关的育种操作技术。 二、内容说明 根据繁殖方式的不同,可将作物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根据作物自然异交率的高低,又可分为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等类型。为改进作物的多种性状而采取的育种方法和程序,与繁殖方式紧密相关。自交作物现今的育种方法中仍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一种育种方法;异交作物则普遍利用杂种优势。常规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均适用于有性繁殖作物。 育种的过程是很复杂而又非常细致运用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工作。尽管不同作物在各试验阶段所需的材料数目,所作的田间试验设计及主要工作内容有所不同,但其育种程序,一般来说是相同的。自交作物杂交育种基本工作环节是原始材料圃~杂交圃~选种圃~鉴定圃~品种比较圃~区域试验圃~生产试验圃~原种繁殖圃;异交作物杂交种培育基本工作环节是原始材料圃~杂交圃~自交系选育圃~品种比较圃~区域试验圃~生产试验圃~自交系繁殖圃。 本实验通过在作物的主要生育期,由指导教师带领,选择参观一种自交或异交作物的杂交育种试验,并按育种程序观察各试验阶段的田间设计、种植方式、各世代性状遗传变异趋向及特点,并对指导教师讲解认真记录。既要印证新学的育种理论和技术,而且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我们在实际观摩中还应着重了解各试验场圃的作用,材料特点和来源,田间设计方法及对土壤肥力均匀性的要求等。 三、材料用具 自交作物和异交作物各试验阶段的育种材料、育种试验地、田间试验计划书、田间种植图、铅笔、笔记本等。 四、方法步骤 〔一) 自交作物杂交育种试验场圃(以水稻或小麦为代表) 1.原始材料种植从国内外收集的有育种价值的品种资源材料,一般按材料性状归类种植,如抗逆类、优质类、早熟类等。试验设计采用顺序排列,每份材料种一个小区(2~5行),逢零设对照,不设重复。主要工作是观察和研究材料特征特性,每年选出

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运用

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运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一章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意义;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教学目标:了解远缘杂交的作用;重点掌握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后代分离特点及处 理方法。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夭亡和不育、杂种后代分离无规律等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远缘杂交的两大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交的意义与作用 远缘杂交(wide cross):将植物分类学上用于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物 种间杂交。产生的后代为远缘杂种。 分为:种间杂交(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属间杂交(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和亚远缘杂交(sub-wide cross)。 1 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 2 创造新的物种 3 创造异染色体系 4 诱导单倍体 5 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 6 研究生物的进化 二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 1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原因 由于双亲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大,染色体数目、结构不同,生理上也常不协调,这些都会影响受精过程。 远缘杂交不亲合性的关键——生殖隔离 具体原因: (1) 亲缘关系较远的双亲在结构上、生理上的差异,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2)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与双亲的基因组成有关 2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亲本的选择与组配 a 栽培种和野生种杂交时,应以栽培种为母本。 b 在染色体数目不同的远缘杂交中,一般以染色体数目多的作母本。 c 以杂种为母本 d 广泛测交,选择适当亲本组配,并注意细胞质的作用。 (2)染色体预先加倍法

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实验 一、目的: 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 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二、实验原理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㈠小麦的花器构造 小麦属复穗状花序,由许多互生的小穗组成,小穗基部着生两个护颖和3-9朵小花,但正常发育的都是基部的2-5朵小花,小穗上部的小花往往退化。 每朵小花自外向里有外颖、内颖各1片;鳞片2个;雄蕊(花丝、花药)3个;雌蕊(子房、柱头、花柱)1个,呈羽毛状分裂。外颖顶端有芒或无芒 ㈡开花习性 小麦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也有少数闭颖授粉。通常小麦抽穗2-4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也有的抽穗10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其开花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所差异。通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8-11时,下午约2-6时开花最盛,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最适相对湿度70-80%,小麦花粉在田间条件下的生活力约20分钟。 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同一穗上,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向下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天。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同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散粉,一朵小花开花时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开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2小时开始萌发 三、所需用品

1.用品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75%的酒精、透明纸袋、纸牌回形针、小杯。 四、操作方法 1.普通法 (1)选穗整穗 根据确定的杂交组合,在母本群体内选择典型、健壮植株的主茎穗(刚抽出叶鞘、花药呈绿色) 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花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用镊子将小穗的上部小花去掉,只留基部外侧两朵发育好的小花. 全穗约留20朵左右小花 ⒉去雄套袋 去雄时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麦穗,用食指轻压外颖的顶部使内外颖分开,右手用镊子插入内外颖的合缝里,轻轻镊出三个雄蕊(注意:不要夹破花药和碰伤柱头). 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进行另一侧,不能遗漏.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去雄完毕,即刻套袋隔离. 挂号标牌 ⒊授粉: 在去雄后1-3天内进行授粉,结实率较高。授粉以上午8时以后(8-11时)4时以前开花较盛时为宜,授粉前先检查柱头有无损伤。如柱头已呈羽毛状分叉、有光泽,表明正是授粉适期。采集成熟的父本花粉(花药金黄色,有花粉散出)于小杯(或纸上)中,然后立即用授粉器(将花粉)依次放入每朵去雄的花内,全穗授粉后将纸袋套好,牌上写上父本名称,授粉日期,10天后将纸袋去掉。 ㈡“小麦捻调穗”杂交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