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第 41卷第 2期

2008年 4 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41 No. 2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Apr. 2008

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符蓉

(吉首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 ,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 :哈代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高超的象征艺术是构成其伟大艺术成

就的重要方

面。文章分析了哈代“威塞克斯”小说在背景、结构、自然景物方面的象征表现手法 ,进而

阐释其作品强烈的感

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哈代“威塞克斯”小说;象征 ;背景;结构 ;自然景物

中图分类号 : 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2579(2008)022******* Symbolism in Thomas Hardy’s Wessex Novels

FU Rong

(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 J ishou University , Zhangjiajie , Hunan 427000 ,China)

Abstract :Thomas Hardy employs various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 his novel creations. His su2

perior symbolism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tive element of his great achievem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his

symbolistic skills in Wessexnovels’backgrounds , structures and natural elements ,and explores special

artistic charm and appeals in his works.

Key words :Thomas Hardy Wessex novels ; symbolism ; background ; structure; natural elements

托玛斯·哈代 (1840 - 1928)在英国小说创作乃至欧洲小说创作的发展过程中 ,占据着一席

重要的地位 ,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和诗人。他一生创作的 15部长篇小说、4

部短篇小说集、8部诗集、2部诗剧 ,以其作品中流溢出来的独到的悲剧意识和浓厚沉郁的悲

剧笔调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哈代的作品中 ,他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高超的象

征艺术是构成其伟大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本文拟对哈代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予以说明与评价,

以呈现其作品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所谓“象征”,理论上的解释 ,颇多差异 ,

但我们不难找到共识 ,正如梁宗岱先生所概括的那样“:借有形寓无形,借有限表无限 ,借刹那

抓住永恒??”[1] P69 - 70作者把自己无形的体验、感受寄寓于有形的形象中 ,构成了

意象 ,使之既有具体的、生动的、鲜明的形象特征 ,又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深隐着作者许

多内在的、深邃的和难以言述的意念。它既有形象的直接性、确定性、可感性 ,又具备了想

象的流动性、开阔性、不确定性 ,构成了一个意义多元的复杂而神妙的语言张力网 ,给读者

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去探索超越形象本身的意蕴。这是象征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和艺术功能。哈代在小说里通过较多含蓄而富于象征性的意象来表现作品的深层含义 ,以揭示作品的主

题 ,并唤起读者的情感。

一、背景象征

一般来说 ,背景的作用只是为人物的存在和活动提供舞台,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依据 ,它可指社

会背景, 也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具体背景。在哈代

的威塞克斯小说中 ,背景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意味。纵观作品中壮观的社会背景 ,

我们可以发现 ,哈代描述了整个农村社会的衰落 ,劳动阶级的毁灭 ,作为以描写“性格与环

境”著称的作家 ,其小说中背景的描述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远离尘嚣》中的韦瑟伯利农场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舞台 ,构成故事的独特背景 ,同时也具有象

征意义 :它默默无闻、遗世独立 ,是乡下人赖以生存的一方净土 ,它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

风俗习惯 ,是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缩影。但由于受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特洛伊的损坏 ,这个

农场屡遭厄运 ,濒于毁灭。牧羊人奥克是哈代田园理想的体现者 ,他对农场的真挚爱情 ,

象征着威塞克斯人对传统的威塞克斯社会的依恋。在哈代看来 ,只要善良的人们怀着深厚的

爱情管理农场 ,就可以使之千古轮回 ,繁荣昌盛。

《还乡》中的爱敦荒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环境。它在小说中既可看成一个重要人物 ,

也可看成是一种基本象征。这个同外部世界缺少联系的僻静落后的广袤荒原 ,所象征的就是

按照残存下来的古老传统和秩序生存的整个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在作者重笔浓墨的渲染下 ,

爱敦荒原是一片朦胧迷离、阴沉昏暗、凄迷苍茫又威严堂皇的景象。它虽然是自然界的典型 ,

却似乎获得了某种独立的人格 ,像一位苍老又威严的家长 ,具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力量 ,

以此来统治它的子民 ,这正是整个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精神面貌的升华。朵荪和文恩是忠顺的子

民 ,维护它的尊严 ,服从它的意志 ,因而就能和它和谐相处 ,获得幸福;相反 ,游苔莎和韦

狄不满它、背叛它 ,因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遭到毁灭和失败。 [2](P115)

在《卡斯特桥市长》中 ,作者利用象征手法预示亨察尔的命运 ,象征他的性格 ,也暗示着人

类生存竞争史的悠久。正如卡萨格兰德所说“:凭借象征性背景,哈代对人类生活给予了评价。”

[3] (P173)《卡斯特桥市长》的故事主要发生于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西南部一个虚

构的名叫卡斯特桥的集镇上。从高处俯瞰卡斯特桥,其形状是“方方正正”的“,方方正

正 ,确是这个古老的市邑——卡斯特桥市——引人注目的特点”。著名的哈代评论家丁·帕特

森认为:亨察尔在外形“同卡斯特桥本身相似 ,例如都用方方正正这几个词来形容 ,他于是

成了这个地方的真正象征”。[4] P361遍观作品后我们不难看出“:方方正正”的外形实则暗

示主人公方正刚直“固执”、爱走、极端的性格特征。在商业竞争中 ,他使用的是“光明

正大的竞争方法”。很显然 ,借助象征手法 ,哈代不仅暗示亨察尔事业上的失败与其性格有

关 ,而且也含蓄地批判了“正当作买卖赚不到钱”“,只有狡猾诈骗的人才能兴旺”[4] P135的现代文明社会。

二、结构象征

结构包含于作品的形式因素中 ,结构是指文学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 ,即作品各个

层次、各个局部的关系。结构是作品意蕴的重要载体 ,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内在的对应和同

构关系。哈代以其独到的艺术眼光与构思能力 ,不落窠臼 ,在许多作品中都采用了类似于《圣

经》的圆圈形叙事结构,展示了人物圆圈式的人生历程 ,表现出个人的独特风格。哈代从小就

研习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集 ,熟知古希腊罗马神话 ,哈代在《卡斯特桥市长》和《无名的

裘德》等小说中营造的圆圈形叙事结构 ,负载着“圆圈”及圆圈形叙事结构所特有的精神意蕴 ,

具有象征功能。

在《无名的裘德》中 ,主人公悲剧性的一生呈现出圆圈形的结构。那个代表现代科学文明的

大学城———基督寺 ,却被赋予了一个宗教的命名 ,它是裘德心中的圣地。在现实中的基督

寺是阴暗、压抑、丑恶的 ,代表了专制、权力与等级 ,它亦真亦幻又象征了冥冥不可测的命

运。它作为集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压迫为一体的双重意象 ,引导着裘德的觉醒又扼杀了

他的生命。理想的爱人———淑 ,看上去是他无限神秘的热恋对象 ,到头来却使他陷于幻灭。

两者看上去都给予实现的希望 ,却又都使他受到挫折。

《苔丝》的结构和情节的设置 ,就暗含了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痛失乐园的故事。夏娃作为人类的第一个女性具有纯洁的本质 ,但她偷食禁果 ,又成为“诱惑”和“堕落”的象征。哈代在作品的标题之后加了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声言这部作品旨在叙述一位纯洁的少女 ,由于受到诱惑 ,在周遭环境逼迫下逐渐堕落的悲惨经历。“纯洁”、“诱惑”和“堕落”就是苔丝所具备的夏娃的三个特征 ,这就决定了她必然重复夏娃的经历和结局。所以说《,苔丝》整个结构便是一个伊甸园神话的现代版。哈代运用了《圣经》中的圆圈形叙事结构 ,来构思《苔丝》的故事情节。

哈代所营造的圆圈形叙述结构 ,暗示了人在舞台上所做的拼搏只不过是一场对命运的冒险赌博 ,这象征地说明了人性复归的人类所具有的伟大而崇高的心灵 ,而负载着“圆圈”这一原型象征体所特有的精神意蕴 ,表达了西方人世世代代的感受、情感和思考 ,道出了千万人的声音 ,从而使作品超越反映现实的时空限制并再现过去和瞩望未来。

三、自然景物象征

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也多次在小说中出现 ,这些众多的富有象征意味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座威塞克斯的“象征丛林”,构建了哈代笔下的独特的威塞克斯自然世界。

荒原上 ,漫山遍野生长着大量的石南和常青棘 ,是荒原常见的植物。在英国和欧洲西部一些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地方,只有石南和常青棘抵抗着荒凉和绝望 ,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还乡》中,石南反复出现 ,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它既象征荒原的顽强生命力 ,也象征着威塞克斯人身上特有的质朴与坚韧。它们在作品中的出现,与特定的人物及环境都密切相关。游苔莎的身边总是被这些石南和常青棘包围 ,石南花在凄凉的风中所发出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游苔莎的心声:气质高雅却身在荒原 ,不甘寂寞与压抑而心生叛逆。它们更像是代表荒原在警告女主人公: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树 ,在《林地居民》中象征着威塞克斯社会古老的传统。玛蒂的父亲约翰一直对窗外那棵高大的榆树心存恐惧 , 他预感它终会倒下来砸到自己的头上而要他的老命。当它真的被砍倒以后 ,他果真当即丧命。这棵树即是威塞克斯古老传统的象征 ,

它的倒下 ,使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查曼德夫人取得了胜利。约翰的恐惧正是由于他看到了这个不可避免的悲剧 ,因此树的灭亡也就意味着他的死亡。还有一些动物亦极具象征色彩 ,是哈代小说中常见的象征体。在《苔丝》里 ,马成了导致苔丝悲剧的关键因素 ,由于家里仅有的一匹马突然死掉 ,使苔丝一家失去了经济的依靠,使苔丝不得不到德伯家认亲 ,从而陷入泥潭走向悲剧,马的死预示了苔丝人生悲剧的开始。在《卡斯特桥市长》中 ,笼中之鸟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小说接近尾声时,再度沦为打草工的亨察尔孤独地死在爱敦荒原上 ,那只临时放在外面一棵灌木底下的笼中之鸟 ,也因无人知晓而活活饿死。我们不难看出 ,笼中之鸟不仅暗示亨察尔即将在孤独中死去 ,而且也象征着受无意识野心本能操纵的人类 ,如同关在笼中的金翅雀没有人关心而活活饿死一样 ,在这上帝已死的世界里 ,受制于自然选择法则和偶然性的人类也无力改变自己悲剧性命运。有的动物意味着否定、不幸和死亡,甚至担当着某种身份和角色。克林出门找母亲时 ,听到了苍鹭的叫声,果然姚伯太太死在荒原。苔丝被遗弃后 ,绝望中看到了蜘蛛网,再起自杀的念头。克林最后遁入宗教 ,也如同缀网的劳蛛,理想

破灭一场空。

哈代巧妙运用高超的象征艺术手法 ,把人们的视线从只注重描写外部物质世界 ,引向着重通过象征的物象 ,来挖掘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从人的本质的角度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社会的矛盾 ,表现了外在表象底下所隐藏着的思

想感情、情绪和激情以及无意识的精神活动 ,传达出自己对历史、宇宙、人生的总体性理解和体验。

参考文献 :

[1]梁宗岱.象征主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4.

[2]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Peter J. Casagrande , Unity in Hardy’s Novel :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ovel of George Eliot , Thomas Hardy , HenryJames [M].

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78.

[4]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责任编辑 :言之 ,沈奇喜)

?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小说阅读11.1练习

小说阅读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

小说手法分析

小说阅读复习:小说艺术特色 复习目标:掌握常见小说的写作手法,并能进行区分及作用分析。 复习过程: 一、感知题型 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请生通过小说的练习谈手法方面的题型。 归纳:1、你认为这个故事在构思上有什么特色?《不该漏扫的墓》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试举例说明?《零分》 3、通读全文,挖掘文章的写作手法,试着进行具体分析。《温暖的蓝棉衣》 4、小说情节设置十分巧妙,请任选一点进行赏析。《关于儿子的战争》 二、技法点拨 1、知识储备 〖常见的表现手法〗 1.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2.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6.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11.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3、设臵悬念。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某一更能引人关注的片断来落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4.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

俄汉语中动植物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初探

俄汉语中动植物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初探 沈荃柳,武柏珍 (大庆石油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大庆163318) [关键词]俄语;汉语;动植物词;文化内涵;翻译 [摘要]词汇可以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色彩,本文浅析俄汉语中动物词和植物词的文化内涵,探讨在翻译中对动植物词的不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2638(2004) 06 - 0117 - 02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Vocabulary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Russian and Chinese Languages SHEN Quan - liu ,WU Bai - zhen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Daqing 163318 ,China) Key words :Russian ; Chinese ; vocabulary of plants and animals ; cultural connotation ;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 vocabulary can reflect the colorfully national cultur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vocabulary of plants and animals ,and discusses how to understand and how to expre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vocabulary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Russian - Chinese and Chinese - Russian translation.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 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 壤,而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文化内涵与翻译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一个民族文化特点及其在社 会生活中各方面表现出的民族心理必定会反映到民族语言 中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可以折射出各民族独特的文 化色彩。中俄两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同 时也有巨大的差异,表现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也是这样。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俄汉语中动植物词的文化内涵。 1. 俄汉语言中共有的动植物,文化内涵基本一致 这类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可作等值互译,如: 俄语中的 орёл象征着值得骄傲的,勇敢的人;汉语中的“鹰”用于转义, 也具有相似的表评价意义。俄语中的голубь和汉语中的“鸽 子”都是和平或爱好和平的象征。俄语中的роза和汉语中的 “玫瑰”都代表爱情。在俄汉两种语言中,这些词引起了相同 或相似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生动的联想,有力地证 明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中,除了差异之外,也存在着相同 的方面,即不同民族在某些方面反映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和 感情。 2. 俄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动植物,仅在一种语言中有文 化内涵意义 这类词在言语交际,阅读文学作品时,经常会引起一些 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引起概念上的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

论哈代小说悲剧主题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1208224 作者简介:聂珍钊(1952-),男,湖北秭归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第40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11月 V o l .40 N o .6Journal of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N ov . 2001 论哈代小说悲剧主题的发展 聂珍钊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哈代小说的悲剧主题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美好以及不断出现的矛盾冲突;第二个阶段描写这个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毁灭的悲剧性过程;第三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毁灭和农民阶级的消亡而给破产的威塞克斯农民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哈代的小说在主题上是统一的,主要描写威塞克斯农村社会毁灭的悲剧。 关键词:哈代;悲剧主题;《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 中图分类号:I 5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456(2001)0620084205 在19世纪,哈代主要以悲剧小说的形式记录英国南部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揭示英国历史上最后残存的宗法制农村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卢那察尔斯基因此称哈代是“描述各国屡次发生过的、稳定的私有者阶层衰落现象的优秀编年史家”,“是描述普遍的重要历史现象的 艺术家”[1]( p468 ) 。哈代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们的 内部逻辑性。无论在主题、思想、题材方面,还是在人物、结构、技巧方面,哈代的小说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逻辑连贯性。一些批评家已经指出了这一点,如著名的哈代批评家高斯就曾经指出哈代全部作品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指出哈代的小说“从1871年的《计出无奈》到1897年的《意中人》 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系列”[2]( p268) 。总的说来,哈代 小说描写的悲剧性主题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美好以及不断出现的矛盾冲突;第二个阶段描写这个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毁灭的悲剧性过程;第三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毁灭和农民阶级的消亡而给破产的威塞克斯农民带来的悲剧性后果。本文拟对这个过程进行分析论述。 一 哈代作为19世纪最后30年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是从对农村生活田园诗般 的描画开始而逐渐进入到最富于悲剧性题材的创作阶段的,因此哈代的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终才完成了对以他的故乡为基础的在小说中被称为威塞克斯的宗法制农村社会毁灭的悲剧性主题的描写。 在哈代小说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他早期的创作从1871年发表的《枉费心机》开始到1876年发表的《贝妲的婚姻》为止,一共写作了五部小说。这些小说在主题上主要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传统风习,表现威塞克斯农村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小说歌颂美丽的田园理想、赞扬宗法制社会的自然文明和农村的传统风习,作者在思想上表现出一个田园理想歌唱家的特征。哈代在充满牧歌情调的小说中描写威塞克斯农村社会时,思想上显然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力歌颂没有遭受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污染的自然之美,歌颂在自然状态下生活的农民的质朴、勤劳、高尚、正直等优秀品德,赞扬他们自得其乐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哈代也表现了威塞克斯社会中两个世界、两个阶级、两种思想、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表现了外部世界对威塞克斯地区的影响并使传统秩序遭受破坏的状况,但是一切矛盾和冲突最终都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因此,哈代早期小说的情调是轻松愉快的,很少有弥漫于中期和晚期小说中的悲剧气氛。 4 8

小说的艺术特色

小说探究题之思想主题 小说的思想主题大致有以下几个角度: (1)小说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可以从小说相对应的人物如孩子学生父母、老师等,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道德的沦丧等不同角度切入。 (2)小说中人物体现了哪种思想? 这可以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境界及为人处世等角度进行分析。 (3)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这可以从不同人物的表现不同主题词的阐释不同层面(现实、历史哲理)的深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4)有人说小说表现了这个主题,有人说表现了另一个主题,你认为呢? 这可以从文本对某个主题的呈现现实生活对,某个主题的呼吁等角度来分析。 (5)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句话(或某个关键词)的1理解和看法。这可以从文字本身的内涵、与现实的关联与自我的关联等角度分析。 【对应真题】重庆2014年18题,辽宁2014年11(4)题。 【2014年重庆卷】 18.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7分) 【2014年辽宁卷】 11(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

上得到了什么启示?(8分) 【附:2014年重庆卷、辽宁卷真题】 (重庆)}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

考点集训11 小说阅读

考点集训11小说阅读 一、(2013·宜宾)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新人小说写作技巧 (精选)

段落布局不会单调枯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才会感觉轻松舒适。 请记住,另可情节破碎,也千万不要写一个长段,不然结果是读者忽略不看. 1.6 为什么不能用引号开头 对话流其实没错,以对话推动情节更没有错,大部分人都在用,包括唐家三少和土豆等。 错的是,作者不会应用多种方式,只会单纯的用引号开头,让读者以为作者是在用对话推动情节。就好像大部分人其实都在抄袭,但是高手和菜鸟的区别在于,高手抄袭人家,读者看不出来。 “……“甲对乙说。 甲对乙说:“……“ “……“甲对乙说,“……“ 只不过是对话了一下,把甲对乙说已到前面,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甲对乙说,还可以拓展开来穿插表情、小动作、细节、描写等。利用这些描写增加对话中人物的心里描写。

甲摸着鼻子对乙说:“……“ 甲心中一动,高兴地说:“……“ 甲狠狠的一巴掌扇过去,愤怒的说:“……“ 为什么偏偏要用引号开头呢?? 对话流的最高境界,就是作者灌水的最好时机啊,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灌水,却留下一个严重 1.7 文章章节布局 一章多少字合适,如何安排伏笔,怎样布局?? 布局要分大局、中局和小局。一本书,六万字作为一个分界点,至少有一个局,两个以上小局。 也就是说,至少三万字内,要完成一个情节的布局,给于读者一种近期的阅读快感。 在六万字,要完成一个钟等不距地情节该情节能够让读者感觉到主角在这六万字里面,获得了一些东西。

二十万字要有一个中大的布局,把前面的东西收拢起来,并且铺垫下一个情节。每章节的字数,一章三千字左右(2500~3500),这个是读者看书看得最舒服的字数,低于2500,读者看不爽。高于3500,读者看得累。 1、读者看书,最少的一章,3000个字,可以让读者不停地追看下去。 2、两章6000字,是作者更新速度和读者阅读速度以及满意程度三者均衡的字数。 3、三章9000多字,是读者进入了追看状态的字数。 4、四章一万二,是读者成迷的状态。 5、五章一万五,读者是爽了,不过作者基本上承受不住,再往下更是不用说了。我们的故事呢,前期铺垫,中期发展,后期高潮。 这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刚刚好,也就是三章,近一万字。 所以说,小的情节,或者说小的高潮,他的频率是三章左右就能够完成。 简单说,主角吃饭,和人冲突,再解决,大概呢,也是需要一万字左右的篇幅。

白乌鸦小说的象征意蕴

白乌鸦小说的象征意蕴 《白乌鸦》小说是陈自仁的代表作,小说以传奇的叙写方式,向人们营造了一个几乎与世界隔绝的涎水沟世界。这部作品意蕴深刻,特别是他的象征意义,无论是从文本主旨,还是写作过程,象征意义贯穿于整个小说的始终,反复出现的白乌鸦、麻风病以及吴华君具有浓烈的象征意味,表达了小说的主旨,也呼唤着小说的主旨,因此,本文将对这三个主要象征符号作以简要探析。 一.白乌鸦的象征意蕴 白乌鸦,即得了白化病的乌鸦,它的表征为身体异化,动作行为钝化,视力弱化,被乌鸦群体所抛弃,所拒绝;生活在涎水沟的人也是一样,他们因为身体或者其他种种原因而被主流所排斥,只能和白乌鸦一样生活在偏僻的山沟里,靠着别人的施舍生活,他们同病相怜且同命相连。 1.白乌鸦意象的文本呈现 作为小说的线索,白乌鸦意象始终贯穿着全文,是整个小说的象征符号。在小说的第五小节,作者以老蔫的视角让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白乌鸦“他看到一片白,像一团棉花,又像一团羊毛”,当老蔫接受不了妻子豆花难产而离开人世,冲出家门没有目的的奔跑时,白乌鸦出现了,“他知道,白乌鸦在给自己领路。白乌鸦是诞水沟的神灵,天天与人为邻,最懂人的心思”。在白乌鸦带领下,悲痛混沌中的老蔫无意识的来到了豆花的坟前,白乌鸦站在豆花的坟上呱呱的朝着老蔫叫了两声,然后飞走了,留下了悲痛欲绝的老蔫。白乌鸦的首次出现,便给整个小说渲染了神秘悲凉的气氛。 白乌鸦的第二次出现,是在阿莲的回忆里,当阿莲带着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女儿红绸一路乞讨快要无路可走时,白乌鸦出现了,红绸最先发现了白乌鸦,并且跟着后面大喊"大白鸽",然而,当"大白鸽"对红绸呱啊的叫了一声后,阿莲才惊觉红绸所谓的"大白鸽"其实是白乌鸦,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反问“天下乌鸦有白的吗?”白乌鸦带着阿莲和红绸一路走,走向涎水沟的方向,即使路人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形考

一、单选题 1、1926—1929年,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的作者,是当时尚在英国的(B)。 A、茅盾 B、老舍 C、李劼人 D、巴金 2、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A)。 A、李劼人 B、赵树理 C、老舍 D、巴金 3、《财主底儿女们》是作为七月派作家贡献给新文学的重大收获。其作者是(A)。 A、路翎 B、茅盾 C、巴金 D、老舍 4、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是(D)。 A、巴金 B、李劼人 C、老舍 D、钱锺书 5、沙汀的一部描写川西北一个乡镇中各种恶势力为争夺金矿、发国难财而引起的互相倾轧的作品是(D)。 A、《还乡记》 B、《困兽记》 C、《种谷记》 D、《淘金记》 6、首开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作品是茅盾的(B)三部曲。 A、《虹》 B、《蚀》 C、《家》 D、《路》 7、巴金的第一部小说是1929年问世的(C)。 A、《新生》 B、《激流》 C、《灭亡》 D、《寒夜》 8、《谈艺录》、《宋诗选注》和学术巨著《管锥编》的作者是(D)。 A、钱锺书 B、胡风 C、瞿秋白 D、茅盾 9、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沙汀的(A)。 A、《淘金记》 B、《还乡记》 C、《种谷记》 D、《困兽记》 10、1944年到抗战胜利期间,老舍创作了一生中规模最宏大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组成,近一百万字。这部小说是(C)。 A、《离婚》 B、《骆驼祥子》 C、《四世同堂》 D、《二马》 二、多选题 11、茅盾的“《蚀》三部曲”是指(ABD)。 A、《动摇》 B、《追求》 C、《灭亡》 D、《幻灭》 12、40年代的小说在讽刺文体的成熟、向民众灵魂世界的突进以及在小说的通俗化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作家主要有(BCD)等。 A、茅盾 B、钱锺书 C、赵树理 D、路翎 13、李劼人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主要有(ABCD)等。 A、《大波》 B、《死水微澜》 C、《暴风雨前》 D、《灭亡》 14、路翎出版的作品主要有(ABD)等。 A、《财主底儿女们》 B、《饥饿的郭素娥》 C、《李家庄的变迁》 D、《蜗牛在荆棘上》 15、钱锺书的散文和小说作品主要有(ABD)等。 A、《写在人生边上》 B、《人·兽·鬼》 C、《管锥编》 D、《围城》 16、40年代,沙汀接连完成了描写四川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BC)等。 A、《淘金记》 B、《困兽记》 C、《还乡记》 D、《出川记》 17、四十年代,茅盾先后发表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CD)等。 A、《腐蚀》 B、《从牯岭到东京》 C、《霜叶红似二月花》 D、《锻炼》

试论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艺术

试论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艺术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小说创作是在维多利亚王朝从盛世走向衰败的时期进行的,其中以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性格和环境小说最为重要。而这一类小说充满一种神秘的命运观,种种看似偶然性事件的背后,暗藏着深刻的必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小说发人深思、令人回味的悲剧艺术。 关键词:偶然性;必然性;悲剧;命运 一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艺术概述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了英国文学的“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①哈代的小说,尤其是“威塞克斯小说”中的《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徳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几部小说都是在探讨悲剧的成因及艺术价值。 十九世纪,英国是欧洲最早最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早在1832年,英国就进行了议会改革,标志着英国资本主义的确立,从此,英国从一个农业国逐步发展成为工业国,劳资矛盾也随即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样的环境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很快发展成为文学的主流,并且产生出像哈代这样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作为“工业文明之后还残存的古老的、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的最后代表之一”,②哈代看出了人的命运与环境之间的悲剧冲突,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对社会的规律性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无法找出悲剧的根源,所以只能把一切归结为在偶然或者必然情况下神秘的意志力的作用。在支配生活的命运面前,人是软弱无力的,连大自然对人也是冷酷无情的。作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哈代尤其受到了德国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和“唯意志论”以及英国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在他的创作中深深留下了他们的烙印。深刻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因素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风俗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展示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农村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心灵创伤,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氛。这样,他笔下的主人公也时常是在命中注定的各种偶然事件中以及命运的盲目作弄中成了性格与环境冲突的牺牲品。 哈代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主要表现在小说主人公带有宿命论色彩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程兰兰 [摘要]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ZhangAiLing novel ChengLanLan Abstract:ZhangAiLing's life is a legend, and the novel she wrote is a unique style of "legend" story. Zhang AiLing's success, not only in her legendary life, also more than in the "legend" of the author's story, more lies in her unique novel art. She describes a series of women's survival traged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ration, and able to skillfully use image technique, i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fail in that era, and unique to sad and deep sense of desolation. Keywords: ZhangAiling Novel Artistic Features 一、鲜明夺目的意象 (一)象征女性沉浮的月亮 在《张爱玲传》中,就记载着年轻的张爱玲曾说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齿咬性的烦恼。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1从这一句便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独道见解。小说《金锁记》是以月亮始,以月亮终的,月亮具有非常强的结构作用。不同的环节,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也有不同,试看以下几段: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2这是小说的开端,以月亮来写时光流转,并无新意,但将“三十年前的月亮”转到“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洇得“陈旧而迷糊”,这样的意象果然带上了岁月的沧桑感。它已奠定了小说基本的调子:凄凉。 “天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想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3月亮沉下去,而七巧的故事,开始了。但开始也就预示了结局。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等淡淡的圆光。”○4这是七巧的女

专题检测(十一) 小说阅读(二)——外国小说

专题检测(十一)小说阅读(二)——外国小说 (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得分:________) 一、(2011·盐城模拟)阅读下文,完成1~4题。(20分)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大利) 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和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竟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

长篇小说写作技巧

长篇小说写作技巧 一、要强化写作的难度 当代小说普遍越写越轻、越写越粗糙,很多小说都是作家闭门造车的结果:从经验层面上说,没有生机勃勃的细节和场景;从精神层面上说,没有自身的体验和心灵的说服力——苍白和虚假,几乎成了当代小说写作的通病。消费潮流在过度地消耗小说,小说写作已经失去难度。没有难度的写作,不过是一种平庸的复制——无论是经验的自我重复,还是精神的变相克隆,都意味着对写作的创造精神的放弃。重申写作的难度(艺术的难度和心灵的难度),就意味着作家必须对艺术世界有独特的发现,对人性世界有崭新的认识,因为小说写作的使命并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它还需要完成一种故事精神,还需要书写广大的世道人心,从而为当下的生存境遇作证。然而,就当下的长篇写作的现状而言,叙事上的探索几乎已经停止,写作似乎演变成了一种经验的较量。一些能对经验进行精细摹写的作品大行其道,但很少人会去追问:在这些经验的下面,作家对世界、对人心究竟有多少新的发现?比如,毕飞宇的写作才华是显著的,他的《玉米》就以精细著称,获誉良多,大概是受了外界的鼓舞,毕飞宇近年的写作,包括他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平原》,都往《玉米》的路子上用力,可在我看来,他之前的《青衣》,无论是对存在的发现还是对人心的洞察,都远在《玉米》之上——毕飞宇如果选择的是沿着《青衣》的写作路子往下走,他的成就我想会大得多,因为《青衣》是真正对人性的书写有创见的小说;而如何获得写作创见,许多时候,就是一个作家所面临的最大的写作难度。长篇小说尤其如此。它的核心品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复杂和丰富,而不是一些作家所说的简单和直接;一旦取消长篇小说在精神书写上的复杂性和在人性展开上的丰富性,也就取消了它在写作上的难度,这样,长篇小说的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要扩展经验的边界 尽管本雅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预言经验已经“贫乏”和“贬值”,并对故事表现出了强烈的不信任,但随着消费主义的迅猛崛起,经验和故事在小说写作中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只是,在这些盛行的挂着个人标签的经验丛林中,许多的“个人经验”,都带着公共价值的烙印,它并没有脱离某些思想总体性的支配。正因为如此,今天的长篇小说才会呈现出那么多相类似的经验类型——无非是身体的或肉欲的,官场的或商场的,野史或者传奇;不仅经验投合了市场的趣味,就连经验推进的方式都大同小异。相反,二十世纪中国那些沉痛的现实却少有人正面触及。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说:“近人的小说材料,只有三种:一种是官场,一种是妓女,一种是不官而官,非妓而妓的中等社会,(留学生女学生之可作小说材料者,亦附此类。)除此之外,别无材料。” 今天的小说材料,又何尝不是翻来覆去地用这三种? “除此之外,别无材料”之困境,在当下的长篇小说界,反而有越发严重的趋势。当作家那点有限的个人记忆、个人秘史被腾空之后,写作将何以为继?当“作小说的人的报酬也丰富起来了”、作家的生活日益优越之后,他和自己身外那更广阔的现实如何再建立起亲密、内在的关系?或许因为看到了这一危机,我才特别推崇像莫言的《檀香刑》和贾平凹的《秦腔》这样的长篇:莫言处理的是他没有经历过的历史事件,贾平凹所写的是他已经远离多年的乡土生活,但都写得逼真而惊心动魄——他们对自己的叙事对象,显然是下了苦功去研究的。这样的写作确实大大扩展了当代小说经验的边界。所以,我认同格非所说的话:“中国作家在经过了许多年‘怎么写’的训练之后,应重新考虑‘写什么’这一问题。”——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什么也同样考验作家面对世界发言的能力。世界不能沉默,人必须站出来说话,这是我对长篇小说写作的一个迫切期待。 三、要有叙事的说服力 小说有了好的材料、新的经验之后,还要找到一种好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它。

白雪乌鸦读后感

白雪乌鸦读后感 白雪乌鸦读后感(一) 《白雪乌鸦》讲述的竟是一个关于鼠疫的故事。 一百年前,一场鼠疫在东北大地上蔓延,共有六万人为此失去生命,仅有两万多人的哈尔滨傅家甸,疫毙者竟达五千余人。 迟子建用她沉静而饱满的叙述,带我们走进那座曾被灾难笼罩的城市。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白色的环境下,染上了黑色死亡的墨汁,虽然风趣言语的穿插,还是无法压制心中的许多阴霾。这个北方出生的作家,骨子里有着北方白雪皑皑的情愫,在小说中总是能洋溢中一种纯净,单纯的活力。沉闷混沌的日子、迷惘诡异的氛围,将人们在这场“因捕猎旱獭而导致的灾难”中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渲染的可感、可触。 故事发生在作者迟子建的故土,那儿是中国的最北端,在广袤的东北平原的大地上,生活着朴实、勤劳的中国北方的劳动人民。但是清朝末年,政治腐败,闭关锁国的美梦被外来的坚船利炮给打碎,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三省的人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书中不断提及的俄国和日本觊觎中国领土的野心和分别由俄日修筑的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也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自从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中国便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随着领土的大片割让,乌苏

里江的坚冰终于被打破了,俄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修建了中东铁路,于是遥远的西亚文化乃至陌生的西欧文化也随之进入了中国东北。再加上日本南满铁路的修建,除了加速了对我国东三省自然资源的掠夺,还毫不留情地改变了我国东北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在形成对中华文化挤压的同时,构成对我国原生态人文环境的威胁与破坏。 而随着强权入侵的,除了先进的科技、异域的文化,自然潜藏着多种灾难的可能(包括亡国灭种的可能)。迟子建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从头一年的深秋"霜降在节气中,无疑是唱悲角的。"开始,到次年的初春“榆树的枝条也刚刚变得柔软”结束,半年的鼠疫,夺去了无数的生灵,傅家甸的人们妻离子散,人们在自然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和渺小。但是作者用她温柔而坚强的笔触,使我们感受到了对待生命的释然。 再大的苦难,人们还是挺过来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近几年发生的机场大灾难,06年的印尼海啸;08年的汶川大地震,10年的玉树地震;SARS、甲流……我是怀着沉重的心情读完这本小说的,但是,除了沉郁的心境,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 书中人物极多,作者从平民百姓着手,有名有姓的几达上百位,多为贩夫走卒、引车买浆者流。正是这些栩栩如生、饱满丰富的平凡人物,将100年前,东北大地上的劳动人民朴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迟子建没有重墨于甲午战争中的将门之后伍连德,她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向我们介绍驱除鼠疫的功臣的光辉事迹,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

论哈代小说创作的转折-何宁

论哈代小说创作的转折 何宁 【专题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专题号】J4 【复印期号】2009年04期 【原文出处】《外国文学研究》(武汉)2008年6期第105~111页 【英文标题】Thomas Hardy’s Three Minor Novels 【作者简介】何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托马斯·哈代创作转折时期的三部小说:《司号长》、《冷漠的人》和《塔上恋人》,指出哈代在这三部小说中探索了自己的历史观念,试 图突破现实主义的拘囿,以及反思科学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这些尝试既拓展 了哈代的创作领域,也丰富了他的创作思想。经过这一阶段的探索,哈代的 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他对小说艺术和维多利亚价值观的反思,融入了他后期 以《卡斯特桥市长》为起点的重要作品中。这三部小说不仅是哈代探讨小说 艺术的实验,也是哈代小说艺术走向成熟的转折。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omas Hardy's three minor novels, The Trumpet Major (1880), A Laodicean (1881) and Two on a Tower (1882). Written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Hardy's career as a novelist, these novels demonstrate Hardy's exploration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transgression on traditional realism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y. These novels illustrate Hardy's attempt to develop his own style and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his major novels. 【关键词】哈代/次要小说Thomas/Hardy minor novels 1878年哈代发表小说《还乡》,这是哈代暌违文坛两年之后的小说,同时也是他重回《远离尘嚣》的乡村田园小说路线的作品,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小说并没有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认同,当时的主流评论,包括《泰晤士报》、《殿堂》、《学院》、《周六评论》和《观察家》都对小说提出了各种批评。①尽管《还乡》的结尾和《远离尘嚣》一样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但浸润全书的悲剧气氛与《远离尘嚣》中的轻松欢快相去甚远,评论家对此并不欣赏。评论界对《还乡》的批评让哈代颇为失望,毕竟这是他酝酿一年的精心之作,也是在《贝妲的婚姻》失败之后,重回“威塞克斯”的创作。一直对评论界反应十分敏感的哈代,此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方向。其后的五年时间是哈代创作精力最为旺盛的阶段,他接连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司号长》(1880年)、《冷漠的人》(1881年)和《塔上恋人》(1882年),代表了他对三种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尝试。尽管后来哈代没有将这三部小说列入“性格和环境小说”,也就是重要作品之列,导致长期以来评论界对这三部小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从哈代的创作发展来看,正是在完成这三部作品之后,他的创作才真正走向成熟,之后陆续创作出《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样的经典之作,正如著名哈代研究专家聂珍钊指出的,这三部作品体现出哈代对艺术形式进行的探索(192),是哈代从探索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转折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