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受体结合,并不激动或减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阻滞相应的神经递质及药物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主要分类

α受体为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根据其作用特性与分布不同分为两个亚型:α1、α2。α1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如皮肤、粘膜血管,以及部分内脏血管),激动时引起血管收缩;α1受体也分布于瞳孔开大肌,激动时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α2受体主要分布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突触前膜上,受体激动时可使去甲肾腺素释放减少,对其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α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神经递质或α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拮抗α受体激动所产生的一系列效应。根据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将α受体阻断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与儿茶酚胺互相竞争受体而发挥α受体阻滞作用的药物,因为与α受体结合不甚牢固,起效快而维持作用时间短,称为短效α受体阻断药。又称竞争性α受体阻断。常用的有酚妥拉明(立其丁)和妥拉唑啉(苄唑啉)。另一类则与α受体以共价键结合,结合牢固,具有受体阻断作用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称为长效类α受体阻断药。又称非竞争型α受体阻滞药,如酚苄明(苯苄胺)和哌唑嗪。

药理作用

1. 短效类α受体阻断药:本类药物与α受体结合力弱,易于解

离,作用温和,维持时间短(1~1.5小时)。由于此类与激动药之间有竞争性,又称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 1.1 血管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α1受体和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作用,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1.2 心脏由于直接扩张血管及阻断α1受体,血压下降反射性引起心脏兴奋,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也可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膜α2受体,促使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兴奋。 1.3 其他有拟胆碱和拟组胺样作用,可使胃肠平滑肌兴奋、了液分泌增加,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酸过多等症状。 2. 长效α受体阻断药:本类药物与α受体以共价键结合,结合牢固具有受体阻断作用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又称非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与短效类相似。该药起效缓慢、作用强而持久。其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与血管功能状态有关。当交感神经张力高、血容量低或直立体位时,其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明显。

临床应用

短效α受体阻断药的临床应用 1. 血管痉挛性疾病:可用于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症(肢体动脉痉挛)及冻伤后遗症等。 2. 休克:出于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兴奋心脏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血液供应等作用,适用于治疗感染性、出血性及心源性休克,也可与去甲肾上腺素合用。给药前必须补足血容量。

3. 急性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通过扩张小动脉,使外周阻力下降,减轻心脏后负荷;通过扩张小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的一种药物类型。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受体分为3 种类型,可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等和脂肪分解。这些效应均可被β受体阻滞剂所阻断和拮抗。 作用机制 (1)中枢作用,即通过改变中枢性血压调节机制产生降压作用。(2)阻断突触前膜β受体,通过阻断外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1受体,抑制正反馈作用,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3)抑制肾素释放,通过抑制肾小球入球动脉上β受体,减少 β受体阻滞剂主要分类 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受体分为 3 种类型,即β1受体、β2受体和β3受体。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可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β2受体存在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可激动引起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等;β3受体主要存在于脂肪细胞上,可激动引起脂肪分解。这些效应均可被β受体阻滞剂所阻断和拮抗。β受体阻滞剂根据其作用特性不同而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非选择性的,作用于β1和β2受体,常用药物为普萘洛尔(心得安),到2015年止,已较少应用;第二类为选择性的,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比索洛尔(康忻)等;第三类也为非选择性的,可同时作用于β和α1受体,具有外周扩血管作用,常用药物为阿罗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β受体阻滞剂还可以划分为脂溶性或水溶性,以及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或不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等类型。 β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改善左室和血管的重构及功能。 β受体阻滞剂药理作用 1. β-受体阻滞作用:β-受体阻滞药主要是与儿茶酚胺对β-受体起竞争性结合,从而阻断儿茶酚胺的激动和兴奋作用。

静脉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最全总结

静脉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最全总结 1.在快速心律失常的应用 (1)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时的心室律急性期控制 可考虑优先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①不伴心力衰竭、低血压或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患者;②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心力衰竭、无支气管痉挛的患者; ③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④心脏术后/非心脏手术房颤伴快速心室律者。(2)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应用 ①静脉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前传型); ②即使静脉β阻滞剂未能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可减慢心室律,此后再行刺激迷走的方法能有助于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③β受体阻滞剂还可用于不明确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通过减慢房室传导,有助于与房性心动过速鉴别。 (3)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指南推荐 (4)在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的应用

①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当基础疾病较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潜在低血压风险时,可考虑选用超短效的艾司洛尔进行试探性应用。 ②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短效静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静脉钙拮抗剂终止特发性室速中等有效,且副作用小。 (5)在多形性室速的应用 ①伴QT间期延长:部分获得性QT间期延长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患者,临时起搏基础上可考虑β受体阻滞剂和(或)利多卡因治疗;先天性QT间期延长伴TdP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作为首选药物。 ②QT间期正常:应积极纠正病因和诱因,有利于室性心律失常控制;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可终止或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发作。 ③特殊类型: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唯一有效并被推荐用于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药物;自发性或应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CPVT患者,β受体阻滞剂更适用。 (6)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颤)风暴 (7)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律失常小结

详解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和代表药物

详解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和代表药物 医脉通综合2014-06-08发表评论分享 1、根据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分为三类 非选择性β阻滞剂: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进而导致对糖脂代谢和肺功能的不良影响;阻断血管上的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增加周围动脉的血管阻力。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选择性β1阻滞剂:特异性阻断β1肾上腺素受体,对β2受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是临床中常用的β阻滞剂。 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阻断α1受体,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或者通过激动β3受体而增强NO的释放,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如奈必洛尔。 2、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β阻滞剂分为三类 脂溶性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短,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是导致该药中枢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水溶性β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水脂双溶性β阻滞剂:如比索洛尔,既有水溶性β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半衰期长的优势,又有脂溶性β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的优势,中度透过血脑屏障,既发挥了阻断部分β1的作用,也减少了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常用β阻滞剂的药理特性见下表。 表常用β阻滞剂的药理特性

3、β阻滞剂常用的几种代表性药物 比索洛尔 比索洛尔是目前国内上市的β阻滞剂中对β1受体选择性最高的药物。半衰期长,谷峰比值为78%,每日给药1次,可有效控制24小时的血压,尤其是清晨的血压高峰。比索洛尔通过肝肾双通道代谢,轻中度的肝肾功能障碍不需调整剂量,对于肝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基因多态性对比索洛尔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较小。 美托洛尔 美托洛尔没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口服后几乎被完全吸收,大部分在肝脏代谢,70%由肝酶CYP2D6介导,CYP2D6的基因多态性是决定美托洛尔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关键因素,引起药物代谢有显著的个体和种族差异,其个体间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较大;在中国人群中,CYP2D6*10有较高突变率,导致代谢酶的活性降低,故临床应用应个体化。美托洛尔的半衰期短,平片常以1日2次的方式服用。该药的缓释片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血药浓度在24小时内相对平稳,可每日1次服用。 卡维地洛 卡维地洛是β受体非选择性的药物,但它同时阻滞α1受体,产生周围血管扩张作用,抵消阻滞β受体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及冠状动脉痉挛的不良反应。卡维地洛同样存在肝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问题,个体间药物浓度差异较大,每日1~2次服用。 阿罗洛尔 阿罗洛尔同样是β受体非选择性的药物,同时阻滞α1受体,从而产生周围血管扩张作用,抵消阻滞β2受体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及冠状动脉痉挛的不良反应。阿罗洛尔还具有原发性震颤的独特适应证。每日2次服用。 奈必洛尔 是一种消旋体,包括左旋体和右旋体。为高选择性β1阻滞剂,无内源性拟交感作用和膜稳定性。通过激动β3受体增强NO的释放,产生血管舒张,不影响β2受体。奈必洛尔具有改善冠状动脉的灌注,舒张外周血管,舒张心肌,增加左室充盈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及胰岛功能影响较少。每日1次服用。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2013. 相关阅读: 当前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六点认识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肾上腺素能受体有:突触前α2受体、突触后或血管的α1受体和两种突触后α2后体。目前尚无可用于α临床的α2受体拮抗剂。α1后体拮抗剂则主要用于降压治疗。 8.1 分类及用量 非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和酚苄明,同时具有α1和α2的阻段作用,除用于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外,一般不用于高血压患者。 各种α1后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按药代动力学尚有所不同,主要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及近年来问世的多沙唑嗪、曲马唑嗪等,后者较哌唑嗪脂溶性差,与α1受体亲和力只有1/2或更少,血压下降缓和,作用时间长,直立性低血压较少。通常为维持24H持续降压,哌唑嗪需要每12H服用一次,特拉唑嗪或多沙唑嗪只需要每日服用一次。 (1)哌唑嗪:一般认为其降压效应与氢氯噻嗪、普萘洛尔或硝苯地平等相同。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44%--70%,1-3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患者药物半衰期延长。可单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肾性高血压。对妊娠、肾功能不良、合并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及前列腺肥大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宜。通常服用0.5-1MG/次,2-3次/D(首剂0.5MG,睡前服)连服两周,逐渐增加剂量至2-20MG/D,分服。对重度高血压可与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合用,但要注意调整剂量。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眩晕、昏厥、心悸及少见的头痛、嗜睡、鼻塞、乏力等,但这些常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自行减少。 (2)特拉唑嗪:化学结构与哌唑嗪相似,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A1受体有选择性阻滞作用,但作用强度比哌唑嗪稍弱,其特点是消除T1/2较长,约12h,因此可一日给药一次。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约为90%。因此利于控制用药剂量,给药后1—2血药浓度达峰值,经肝代谢,胆汁排泄。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时可单用或与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合用。口服1 mg/ 次,一次/d,随血压增加剂量,可用2—20mg/d。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眩晕、头疼、乏力、鼻黏膜充血等。 (3)多沙唑嗪: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A1受阻滞剂作用强度委哌唑嗪的1/2。但作用时间较长。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使高血压患者的站立及卧位血压下降,不影响心率及心输出量,能增加肾血流,改善脂代谢。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62%—69%。服药后3.6h血液浓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等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得作用,并且疗效得到肯定。根据作用靶点,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不同得种类,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得情况选择适合得药物,在降低副作用得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得疗效。 一、β受体阻滞剂得分类 1. 根据受体选择性 根据受体选择性得不同,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三类,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得β受体阻滞剂。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竞争性阻断β1与β2肾上腺素受体,可致糖脂代谢与肺功能得不良影响;阻断血管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β1受体,对β2受体得影响相对较小,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 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得β受体阻滞剂 阻断α1受体、舒张周围血管,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或通过激动β3受体,增强NO得释放,舒张周围血管,如奈必洛尔。 2。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 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短,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就是导致中枢不良反应得原因之一。 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水脂双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比索洛尔,既有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半衰期长得优势,又有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得优势、该药可中度透过血脑屏障,既可阻断部分β1受体,又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得不良反应。 3. 根据就是否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某些β受体阻滞剂除阻断受体外,还可激动部分β受体,将其称之为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如阿替洛尔、吲哚洛尔等。但这种拟交感活性较弱,一般容易被其阻断作用所掩盖。 表1。β受体阻滞剂得分类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受体结合,并不激动或减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阻滞相应的神经递质及药物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主要分类 α受体为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根据其作用特性与分布不同分为两个亚型:α1、α2。α1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如皮肤、粘膜血管,以及部分内脏血管),激动时引起血管收缩;α1受体也分布于瞳孔开大肌,激动时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α 2受体主要分布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突触前膜上,受体激动时可使去甲肾腺素释放减少,对其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α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神经递质或α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拮抗α受体激动所产生的一系列效应。根据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将α受体阻断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与儿茶酚胺互相竞争受体而发挥α受体阻滞作用的药物,因为与α受体结合不甚牢固,起效快而维持作用时间短,称为短效α受体阻断药。又称竞争性α受体阻断。常用的有酚妥拉明(立其丁)和妥拉唑啉(苄唑啉)。另一类则与α受体以共价键结合,结合牢固,具有受体阻断作用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称为长效类α受体阻断药。又称非竞争型α受体阻滞药,如酚苄明(苯苄胺)和哌唑嗪。 药理作用 1. 短效类α受体阻断药:本类药物与α受体结合力弱,易于解

离,作用温和,维持时间短(1~1.5小时)。由于此类与激动药之间有竞争性,又称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 1.1 血管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α1受体和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作用,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1.2 心脏由于直接扩张血管及阻断α1受体,血压下降反射性引起心脏兴奋,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也可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膜α2受体,促使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兴奋。 1.3 其他有拟胆碱和拟组胺样作用,可使胃肠平滑肌兴奋、了液分泌增加,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酸过多等症状。 2. 长效α受体阻断药:本类药物与α受体以共价键结合,结合牢固具有受体阻断作用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又称非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与短效类相似。该药起效缓慢、作用强而持久。其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与血管功能状态有关。当交感神经张力高、血容量低或直立体位时,其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明显。 临床应用 短效α受体阻断药的临床应用 1. 血管痉挛性疾病:可用于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症(肢体动脉痉挛)及冻伤后遗症等。 2. 休克:出于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兴奋心脏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血液供应等作用,适用于治疗感染性、出血性及心源性休克,也可与去甲肾上腺素合用。给药前必须补足血容量。 3. 急性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通过扩张小动脉,使外周阻力下降,减轻心脏后负荷;通过扩张小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

从“禁忌应用”到“不可或缺”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从“禁忌应用”到“不可或缺”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南京医科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峻 1964年,第1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投入市场,在此后40多年间,该类药物种类不断增加。β受体阻滞剂曾被教科书列为心力衰竭(心衰)的禁忌用药,随着基础研究的积极探索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主要发明者也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心力衰竭 廿载磨砺终获正名 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最初20多年间,医学界认为此类药物可显著抑制心肌收缩力,诱发心功能不全和心衰,或加重病情,因此,β受体阻滞剂被禁用于心衰治疗。 上世纪80年代,医学界对β受体阻滞剂的认知开始转变,逐渐认识到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是心衰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在心衰状态下,心肌β受体持续亢奋,犹如“疲马加鞭”,终将功能衰竭。β受体阻滞剂可给予β受体“休养生息”的机会,发挥其“生物学治疗效应”,有效阻断交感神经系统作用,并遏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因子激活导致的不良影响。 迄今有关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逾20项,结果一致证实,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衰预后。目前,国内外专家推荐应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已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上述药物对慢性心衰患者有益。 高血压 历经锤炼弥足珍贵 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一开始就与高血压“结缘”。在上世纪60~80年代,β受体阻滞剂为高血压防治的“主角”。此后,随着新型降压药物的陆续问世,β受体阻滞剂应用量有所减少和限制。这种现象可能源自于以下对β受体阻滞剂的误解。 误解1: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果不及新型降压药物 一项荟萃分析证实,各种标准剂量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并无显著差异,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幅度大致与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相当。 误解2: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预后的改善作用不及新型降压药物 STOP-2和CAPPP研究(2项高血压研究)证实,在同等程度降压情况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与接受ACEI或CCB治疗者无显著差异。

6种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阿罗洛尔、卡维地洛(一)分类: 1)美托洛尔: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但是,美托洛尔剂量增大时,其对β1受体的选择性会降低。美托洛尔无β受体激 动作用,几乎没有膜稳定作用。 2)比索洛尔:一种高选择性的β1-肾上腺受体拮抗剂,无内在拟交感活性和膜稳定活性。比索洛尔在超出治疗剂量时仍具有β1- 受体选择性作用。 3)阿替洛尔:选择性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为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其心脏选择性作用明显强于美托洛尔,而对血管 及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抑制较弱。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无 膜稳定性,也无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4)普萘洛尔: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这主要与药物的膜稳定作用及抑制血小板膜Ca+转运有关。5)卡维地洛:兼有α1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作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它具有膜稳定特性。该药是一种强效抗氧化物和氧自由 基清除剂。试验证实本品及其代谢产物均具有抗氧化特性。6)阿罗洛尔:β受体阻滞剂,兼有适度的α受体阻滞作用 (二)t1/2 1)美托洛尔:3-5h 2) 比索洛尔:口服比索洛尔3~4小时后达到最大效应。由于半衰期为10~12小时,比索洛尔的效应可以持续24小时。比索洛尔通常在

2周后达到最大抗高血压效应。t1/2:10-12h。 3) 阿替洛尔:口服吸收约为50%。小剂量可通过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6-10%。服后2-4小时作用达峰值,作用持续时间较久。t1/2:6-7h 4)普萘洛尔:胃肠道吸收较完全,广泛地在肝内代谢,生物利用度约30%。药后1-1.5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90-95%。t1/2:2-3h 5) 卡维地洛:口服后易于吸收,口服后1~3h血药浓度达峰,绝对生物利用度(F)约为25%~35%,有明显的首过效应,卡维地洛为碱性亲脂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8%。t1/2:7-10h。 6)阿罗洛尔: 口服后2h血药浓度达峰值,t1/2:10h (三):代谢排泄 1)美托洛尔:美托洛尔在肝脏中代谢。已经检出三种主要代谢产物,但均无有临床意义的β阻滞效应。美托洛尔剂量的5%以原形经肾脏排出,其余均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肾功能损害者,没有必要调整剂量。只有在肝功能极度严重损害时(例如门静脉分流术后的患者),才需要考虑减少剂量。 2) 比索洛尔:50%通过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然后从肾脏排出,剩余50%以原形药的形式从肾脏排出。轻中度肝、肾脏功能异常患者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晚期肾功能衰竭(肌酐清除率<20ml/min)和严重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每日剂量不得超过l0mg。

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和代表药物

医脉通综合2014-06-08发表评论(2人参与)分享 1、根据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分为三类 非选择性β阻滞剂: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进而导致对糖脂代谢和肺功能的不良影响;阻断血管上的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增加周围动脉的血管阻力。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选择性β1阻滞剂:特异性阻断β1肾上腺素受体,对β2受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是临床中常用的β阻滞剂。 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阻断α1受体,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或者通过激动β3受体而增强NO的释放,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如奈必洛尔。 2、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β阻滞剂分为三类 脂溶性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短,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是导致该药中枢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水溶性β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水脂双溶性β阻滞剂:如比索洛尔,既有水溶性β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半衰期长的优势,又有脂溶性β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的优势,中度透过血脑屏障,既发挥了阻断部分β1的作用,也减少了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常用β阻滞剂的药理特性见下表。 表常用β阻滞剂的药理特性

3、β阻滞剂常用的几种代表性药物 比索洛尔 比索洛尔是目前国内上市的β阻滞剂中对β1受体选择性最高的药物。半衰期长,谷峰比值为78%,每日给药1次,可有效控制24小时的血压,尤其是清晨的血压高峰。比索洛尔通过肝肾双通道代谢,轻中度的肝肾功能障碍不需调整剂量,对于肝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基因多态性对比索洛尔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较小。 美托洛尔 美托洛尔没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口服后几乎被完全吸收,大部分在肝脏代谢,70%由肝酶CYP2D6介导,CYP2D6的基因多态性是决定美托洛尔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关键因素,引起药物代谢有显著的个体和种族差异,其个体间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较大;在中国人群中,CYP2D6*10有较高突变率,导致代谢酶的活性降低,故临床应用应个体化。美托洛尔的半衰期短,平片常以1日2次的方式服用。该药的缓释片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血药浓度在24小时内相对平稳,可每日1次服用。 卡维地洛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觀察和分析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使用疗效,分析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120例,使用β受体阻滞剂86例,前壁心肌梗死52例,合并高血压病31例,合并糖尿病16例,观察其疗效。结果70岁以上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为70岁以下患者的50%。前壁心梗使用率59.6%,非前壁心梗为20.6%。高血压患者无禁忌证者使用率达58.1%,糖尿病患者使用率偏低为25.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β受体阻滞剂使用时间在提前,使用剂量在加大,使用率在提高,并取得很好疗效。 标签:β受体阻滞剂;AMI;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约50%的患者在发病后1 h内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致死性心律失常[1]。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120例,对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86例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120例,使用β受体阻滞剂86例,前壁心肌梗死52例,合并高血压病31例,合并糖尿病16例。 1.2 方法 对入选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按年度进行统计比较,观察使用剂量、逐年增长情况及使用禁忌原因。 2 结果 通过临床治疗和分析,70岁以上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为70岁以下患者的50%。前壁心梗使用率59.6%,非前壁心梗为20.6%。高血压患者无禁忌证者使用率达58.1%,糖尿病患者使用率偏低为25.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阻塞所引起的严重和持久的心肌缺血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

β 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指南

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指南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 目标剂量:一般建议使用β受体阻滞剂逐步增加至最大剂量,使患者静息心室率降至55-60次/分钟,心室率不低于50次/分钟为宜。 危险因素:年龄大于70岁、SBP<120mmHg、窦速>110次/分钟或窦缓<60次/分钟以及距STEMI发作时间较长。这些危险因素可导致心衰、低心输出量、心源性休克危险增加。 相对禁忌证:PR间期>0.24s、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发作或反应性气道疾病。 (一)、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无心衰、低心输出量、心源性休克危险增加和β受体阻滞剂相对禁忌症的患 者,应在24小时内开始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Ib)。 2、不合并上述禁忌证的高血压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IIa)。 3、用法: 静脉注射:STEMI24小时内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应权衡利弊,美托洛尔5mg 静推(1mg/min),观察5分钟,如果心室率下降至50次/分钟以下或SBP<90mmHg,则停止后续注射,否则完成总剂量15mg注射。15mg完成后观察15分钟,若血流动力学仍稳定,则开始口服美托洛尔普通剂型,50mg Q6h,维持2天后以美托洛尔缓释片200mg QD口服治疗。 口服:推荐50mg Q6h逐步过渡到200mg QD。 (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1、无明显禁忌或高危因素,应在24小时内口服β受体阻滞剂(Ib)。紧急情况下推荐静脉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持续胸痛不缓解,威胁生命或进展的心梗患者。 2、无明显禁忌或高危因素,NST-ACS合并高血压,可考虑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IIa)。 二、心房颤动 1、紧急情况下,无预激的患者推荐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减慢房颤的心室率,但低血压或心衰的患者慎用(Ib)。 2、急性心梗伴房颤的治疗:对于急性心梗无左室功能不全和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者,建议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Ic)。 3、术后房颤的治疗:对于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口服β受体阻滞剂预防术后房颤(Ia)。 4、甲亢合并房颤治疗:控制房颤的心室率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Ib);甲亢危象者推荐使用静脉β受体阻滞剂。 二、主动脉夹层 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收缩压(静脉注射普奈洛尔、拉贝洛尔或艾司洛尔等)

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第一节β-受体阻滞剂β-adrenergic block agents 本类药物可竞争性地与β受体结合而产生拮抗神经递质或β激动剂效应,主要包括对心脏的兴奋作用盒对支气管及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等。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下降,还能延缓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率失常,缓解心绞痛以及降低血压等,是一类应用较广泛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 β受体可分为β1和β2两种亚型,前者主要分布在心脏,后者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各种不同的β受体阻断药对这两种受体亚型的亲和力不同。β受体阻断剂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非特异性阻断剂:该类药物对β1、β2受体无选择性,在同一剂量时对β1和β2受体产生相似幅度的阻断作用,故又称为β受体阻断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因同时阻断β2受体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和哮喘等副作用。2、β1受体阻断剂:该类药对心脏的β1受体具高选择性,对外周受体阻断作用较弱。3、β2受体阻断剂:能选择性地阻断支气管或平滑肌的β2受体,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对高血压患者不产生降压作用。 β受体阻断剂绝大多数都具有β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分子的基本骨架。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苯乙醇胺类(phenelethanolamines)和芳氧丙醇胺类(aryloxypropanolamines)两种类型。

β受体阻断剂的发展概述 β受体阻断剂最初是从异丙肾上腺素的结构改造中发现的:当其儿茶酚结构中的二个酚羟基被二个氯原子取代时得到了第一个β受体阻断剂二氯特诺(dichloroisoproterenal,简称DCI,7-38),在高浓度时能阻断拟肾上腺素药引起的心脏兴奋和周围血管扩张,而不影响其血管收缩作用,但因DCI仍有较强的内源性拟交感活性而未被应用于临床。当苯环用萘环替代后的丙萘洛尔(pronethaol,7-39),几乎没有内源性拟交感作用,然而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及致癌作用,亦未被临床应用。 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索他洛尔(sotalol,7-40)、拉贝洛尔(labetalol,7-41)等具有苯乙醇胺基本结构的β受体阻断药索他洛尔是异丙肾上腺素苯环4-位被甲基磺酰基取代的同类物。尽管其对β受体阻断作用不强,但因其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较高,毒性小而被临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拉贝洛尔不仅阻断β受体,同时阻断a1受体,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中度或重症高血压病,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 在对丙萘洛尔进行结构修饰时发现了一系列芳氧丙醇胺类β受体阻断药。其结构特点为取代基连接在萘环的C1位上,并且在萘环与β-碳原子之间导入了-OCH2-

详解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和代表药物

详解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和代表药物 1、根据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分为三类 非选择性β阻滞剂: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进而导致对糖脂代谢和肺功能的不良影响;阻断血管上的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增加周围动脉的血管阻力。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选择性β1阻滞剂:特异性阻断β1肾上腺素受体,对β2受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是临床中常用的β阻滞剂。 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阻断α1受体,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或者通过激动β3受体而增强NO的释放,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如奈必洛尔。 2、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β阻滞剂分为三类 脂溶性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短,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是导致该药中枢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水溶性β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水脂双溶性β阻滞剂:如比索洛尔,既有水溶性β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半衰期长的优势,又有脂溶性β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的优势,中度透过血脑屏障,既发挥了阻断部分β1的作用,也减少了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常用β阻滞剂的药理特性见下表。 表常用β阻滞剂的药理特性

3、β阻滞剂常用的几种代表性药物 比索洛尔 比索洛尔是目前国内上市的β阻滞剂中对β1受体选择性最高的药物。半衰期长,谷峰比值为78%,每日给药1次,可有效控制24小时的血压,尤其是清晨的血压高峰。比索洛尔通过肝肾双通道代谢,轻中度的肝肾功能障碍不需调整剂量,对于肝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基因多态性对比索洛尔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较小。 美托洛尔 美托洛尔没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口服后几乎被完全吸收,大部分在肝脏代谢,70%由肝酶CYP2D6介导,CYP2D6的基因多态性是决定美托洛尔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关键因素,引起药物代谢有显著的个体和种族差异,其个体间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较大;在中国人群中,CYP2D6*10有较高突变率,导致代谢酶的活性降低,故临床应用应个体化。美托洛尔的半衰期短,平片常以1日2次的方式服用。该药的缓释片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血药浓度在24小时内相对平稳,可每日1次服用。 卡维地洛

β受体阻滞剂概述

β受体阻滞剂概述 β受体阻滞剂 酒石酸美托洛尔 【商品名】倍他乐克 【药物名称】酒石酸美托洛尔 【适应证】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 【药理】(1)药效学:本品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无内源性拟交感作用,膜稳定作用弱。本品降低血压,其机制可能有:阻滞心脏β受体而减低心排血量;抑制肾素释放而减低肾素血浓度;阻滞中枢和周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减少去甲肾上腺释放。本品阻滞心脏起搏点电位的肾上腺能受体兴奋作用,故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本品拮抗儿茶酚胺使其用于治疗嗜铬细胞或甲亢。本品使心肌收缩力减低、心率减慢,心肌氧耗减少.有利于治疗心绞痛和心肌缺血。本品减低心肌收缩力和抑制交感作用使其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活性代偿性增高,但如其增高过度,可以引起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心律失常,并继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收缩、水钠潴留,病情加重。本品阻滞交感神经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使心力衰竭减轻。

(2)药动学:口服吸收迅速完全,>95%,生物利用率为50%。吸收后迅速入细胞外组织,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胎盘。蛋白结合率低,约12%。口服1.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最大作用时间为l~2小时。血压的降低与血药浓度不平行,而心率的减少则与血药浓度呈直线关系。t1/2为3~7小时。肾功能不全时无明显改变。在肝内代谢,经肾排泄,尿内以代谢物为主,仅少量(<5%)为原型药。不能经透析排出。缓释片峰浓度明显减低,达峰时间延长,谷峰变化小。口服l~2小时达有效血浓度,3~4天后达稳态.生物利用度为普通片的96%。 【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因脂溶性及较易透入中枢神经系统.故该系统不良反应较多。疲乏和眩晕占10%,抑郁占5%,其他有头痛、失眠、多梦。(2)心血管:气短和心动过缓占3%,其他有肢端冷、雷诺现象、心力衰竭。(3)呼吸系统:气急哮喘不到1%。(4)胃肠:腹泻占5%,恶心、胃痛、便秘<l%。(5)瘙痒症<1%。 【禁忌证】(1)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分钟)、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严重或急性心力衰竭时禁用。(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过去无心力衰竭史者长期用本品,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征象,宜加用强心药和(或)利尿药.心衰症状继续则停药。(2)本晶能选择性阻断β1受体,但应慎用于有支气

β受体阻滞剂使用注意事项

β受体阻滞剂 简介: β受体阻滞剂是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的一种药物类型。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受体分为 3 种类型, 即β1受体、β2受体和β3受体。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 可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β2受体存在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 可激动引起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等;β3受体主要存在于脂肪细胞上,可激动引起脂肪分解。这些效应均可被β受体阻滞剂所阻断和拮抗。 β受体阻滞剂根据其作用特性不同而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非选择性的,作用于β1和β2受体,常用药物为普萘洛尔(心得安),目前已较少应用;第二类为选择性的,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比索洛尔(康可)等;第三类也为非选择性的,可同时作用于β和α1受体,具有外周扩血管作用,常用药物为卡维地洛、拉贝洛尔。β受体阻滞剂还可以划分为脂溶性或水溶性,以及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或不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等类型。 β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改善左室和血管的重构及 功能。 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作用: 1. 高血压病: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不同严重程度的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也适用于合并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快速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妊娠的高血压患者。 2. 冠心病:β受体阻滞剂具有较强的降低心肌耗氧作用和拮抗儿茶酚胺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提高室颤阈,抗血小板和减轻心脏血管损害,降低心肌再梗死率,改善梗死后 左室重构。 3. 心力衰竭:大规模β受体阻滞剂实验(CIBISⅡ、MERIT-HF及COPERNICUS)证明,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总体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心源性猝死以及心力衰竭恶化引起的死亡,通常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达到最大耐受剂量。但在有包括肺底啰音在内的多种体征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应慎重。 4. 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窦速、房早、室早、房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速。 5. 主动脉夹层:内科治疗常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硝普钠,减少血流对主动脉的冲击,减少左心室的收缩速率以减缓病情进展。 6. 心肌病:在有症状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是首选治疗,可控制心室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使心室充盈及舒张末容量最大化,改善心肌顺应性。β受体阻滞剂用于扩张性心肌病伴或不伴心力衰竭的治疗,可减轻症状、预防猝死和改善预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