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精品教案_18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精品教案_18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精品教案_18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精品教案_18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对比学习法探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人生思想的变化

【学习目标】

对比学习法探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人生思想的变化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横向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定风波》,归纳分析苏轼同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难点:纵向对比苏轼与陶渊明、屈原、李白在人生态度上的不同【教学教法】

对比法、点拨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对宋勾践说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同时也寄托了文人人格的象征。有这样一位词人,他一生惨遭被贬,却能在人生的困境中完美诠释这句话的意义,使得中国的词坛上从此幸得一位天才,他就是苏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走进苏轼,一起探究苏轼人生思想的变化。

二、探究学习

探究一:横向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定风波》,归纳分析苏轼同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变化。(提示:结合重点句子分析归纳)

教师:大家在之前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的基础上,大家来探讨研究一下,这几首词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

学生1:《赤壁怀古》中“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可见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之中,更多的是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然终不得志的愤懑,以及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年华虚度的悲叹,他的内心是极其矛盾挣扎的。

学生2:《赤壁赋》中对曹操的描写“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惋惜悲叹,让他对人生的思考更近一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感慨世事的纷扰虚无的同时,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带有了佛老思想。学生3:《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苏轼内心的矛盾与感慨化为了平静,黄州期间清苦恬淡的生活,置地耕田、种桑养牛的人间快乐,让他面对风雨来临时,显得更加从容,更加自我释怀。

教师总结:情感变化:积极入世——超脱出仕——自我释然

探究二:纵向对比苏轼与陶渊明、屈原、李白在人生态度上的不同(1)苏轼与陶渊明:

学生3:陶渊明是东晋隐逸诗人,苏轼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代

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但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

而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教师:可见,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了陶渊明是自我喜爱回归本真,而苏轼的“归隐”确实一种向往、无奈。

(2)苏轼与屈原:

教师:苏轼和屈原在人生遭遇和人格品质上有一定的相同性,但是他们在待人生等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却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学生4:屈原方正高洁(所谓“其志洁,其行芳”)、嫉恶如仇,九死不悔。屈原个性执着,深固难徙,在浑浊现实前,屈原处世没有任何妥协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一点圆通解脱的方法,最后他只能以死节的态度为维护自已高尚的节操而自沉。屈原所展示的是最为纯正高尚的理想人格,“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屈原自始至终是一位不容于世俗社会,特别是不容于其政治环境的悲剧人物。

教师点拨:我们的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他是宋嘉佑的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乌台诗案”,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时,他才得遇被赦北归。但是不久就死于常州。

可见,苏轼豪迈而旷达,虽几经宦海沉浮,但总能以良好的心态化解,达到融通。苏轼当然也有独立的人格,有刚强耿介的个性,鲜明的是非观念,好讥讽,多幽默,并不时表现出他的本真率性,然而他往往融入了更多的人生阅历、智慧彻悟。这种所谓旷达者,旷放而通达,是饱经阅历挫折后,经过淘洗了的智慧型的人生哲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是将人生社会的一切遭遇,幸与不幸,纳入一种自然规律的平静心态之中,一切顺应自然,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宁静平和。这就是苏轼彻悟、智慧、超然的人生态度。

所以,余秋雨在《黄州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3)苏轼与李白:

教师:同为豪放派,苏轼和李白在风格与情感上有何不同呢?

学生5:苏轼的豪放比李白更胜一筹。

他俩的诗词同具有雄奇壮阔的豪放风格,但在写景状物上还是有所区别:苏轼的诗词描写比较客观,并能在描写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活

经历以及对社会、人生、自然的哲理性思考,生命个体在思想上力求超越时空局限,以旷达、超脱的胸襟对待人间的荣辱得失。

而李白在描写上,更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和想象成分,写景之后抒发一些热爱山水自然,鄙弃恶浊尘世的感慨,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主体感悟。

教师总结:“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灭寂之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黄州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黄州突围》可见,“也无风雨也无晴”更多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苏轼内心蜕变后的释然。生活中,面对风雨,面对逆境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学生6: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

教师总结:这样的人生正是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实写照。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

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板书设计】

入仕——出仕——释然豁达、乐观

【课后作业】

1.阅读关于苏轼的作品:林语堂《苏东坡传》。

2.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一篇随笔,抒发人生哲理。

唐诗宋词单选题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在律诗的定型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A、沈佺期 B、陈子昂 C、张若虚 D、刘希夷 2、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是()。 A、李颀 B、元结 C、张若虚 D、顾况 3、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体诗歌。 A、七律 B、排律 C、歌行 D、五律 4、王维后期的诗作多刻画一种空寂的境界,如()。 A、《观猎》 B、《使至塞上》 C、《竹里馆》 D、《老将行》 5、以七绝著称的诗人是()。 A、孟浩然 B、岑参 C、王昌龄 D、杨迥 6、李颀以自己的()而成为高岑诗派重要成员。 A、赠别诗 B、宫怨诗 C、闺怨诗 D、边塞诗 7、唐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是()。 A、杜光庭 B、李朝威 C、白行简 D、蒋防 8、“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谁评价李白的()。 A、杜甫 B、苏轼 C、李商隐 D、陆游 9、唐代以苦吟著称的诗人是()。 A、孟郊

B、卢仝 C、李贺 D、刘禹锡 10、唐代诗人中有意效法陶渊明冲和平淡诗风的作家是() A、韦应物 B、刘长卿 C、贾岛 D、李益 11、下列诗篇中以描写音乐为内容的是() A、《登岳阳楼》 B、《子夜吴歌》 C、《老夫采玉歌》 D、《琵琶行》 12、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白居易 13、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A、《秦中吟》 B、《秦妇吟》 C、《古离别》 D、《乌衣巷》 14、杜甫的()创作于他漂泊西南时期。 A、《丽人行》 B、《兵车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春望》 15、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A、晏殊 B、欧阳修 C、柳永 D、张先 16、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A、苏舜钦 B、王安石 C、苏洵 D、苏轼 17、下列作品用乐府旧题的是()。 A、《送社少府之任蜀川》 B、《长安古意》 C、《春江花月夜》 D、《登幽州台歌》

2017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十二专题

2017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十二专题 目录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 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 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 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 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 专题七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专题 专题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专题 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 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专题 专题十一“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 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

2017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 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 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 如《诗经》 五言诗:成熟于汉代 如《古诗十九首》 七言诗:成熟于唐代 如白居易《长恨歌》 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 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一、理论讲解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 1.乐景衬乐情 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2017修订版

1、李白诗二首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杜甫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孟浩然诗二首《过故人庄》《与诸子登岘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王维诗三首《使至塞上》《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汉江临泛》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00句名句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00名句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1、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 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 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6、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7、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10、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11、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欣《送魏万之京》) 1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15、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6、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17、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8、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1、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2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6、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27、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8、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29、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0、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3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检测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苏 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樯.(qiánɡ)萧.萧(xiāo)辚.辚(lín) B.省.识(xǐnɡ) 干.云霄(ɡān) 沙鸥.(ōu) C.青冢.(zǒnɡ) 盘飧.(sūn) 戍.守(shù) D.旧醅.(pēi) 万壑.(hè) 金樽.(zūn) 答案 C 解析“冢”应读zh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兵车行.行:出发 B.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 C.独留青冢.向黄昏冢:坟墓 D.信.知生男恶信:确实 答案 A 解析“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 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 ) 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答案 D 解析都作“停止”讲。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耶娘妻子 ..走相送 B.行人 ..弓箭各在腰 C.君不闻,汉家山东 ..二百州

D.归来头白还戍边 .. 答案 D 解析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士兵”;C项为“华山以东”。 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武皇开边意未已B.归来头白还戍边 C.古来白骨无人收D.禾生陇亩无东西 答案 D 解析“陇”通“垄”。 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答案 B 解析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7.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 (下联)示例: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 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 8.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惟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 9.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唐诗宋词选讲》期末试题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唐诗宋词选讲》期末试题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题号一 得分 一、单项选择(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征帆去棹(zhào)痉(jīng)挛笑靥(yè)物阜(fù)民安B.低绮(yí)户诤(zhèng)友蹊(qī)跷羽扇纶(guān)巾C.滂(pāng)沱摈(bìng)弃聒(guō)噪悄(qiǎo)然无声D.荠麦(jì)怆然(p?)酝酿(niàng)憔(jiāo)悴损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雍容经典寒蝉凄切嬉嬉钓叟莲娃 B.阑干遐思暮霭沉沉对此漫嗟荣辱 C.妩媚寒蛩良晨美景回首向来萧瑟处 D.豆蔻感慨落日熔金休说鲈鱼堪脍 3.下面均是摘自宋代词人的词句,请按词人词风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④纵豆蔻辞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A.①③⑥/②④⑤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④⑤/②③⑥ 4.对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马调车香满路”描述了有钱人家的奢侈糜烂、寻欢作乐的生活。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从各个角度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C.“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表现了元宵欢娱、彻夜歌舞的热闹景象。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世称柳屯田。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B.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诗、词和散文都是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词有《东坡乐府》。C.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工诗,能文,词的成就最大,被称为“易安体”,风格婉约。有《漱玉词》。 D.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兼有清丽、婉约之作,如他的《青玉案?元夕》就是一首婉约风格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题号二 得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学号 姓名 分校(工作站)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

卜算子 教学目标 1、继续继续学习苏轼沉挚深永的艺术风格。 2、根据咏物词的特点,仔细体会本词包含的难言之痛。 3、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读完诗词,谈谈你对这首词最初的情感体验? 2.结合你的情感体验,尝试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3.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你觉得哪些字最能打动你?这几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意境。 4.“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中的“幽人”,注释中有两种解释。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5.有人认为写孤鸿就是写作者自己,你认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通过“孤鸿”传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6.“惊起却回头”,这只孤鸿为什么变得如此敏感?如果把这只“独往来”的孤鸿看作苏东坡的写照,那么又如何理解“惊起却回头”这句话?

最新2019高中语文 选练9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8--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选练9) 李仕才 一、基础巩固层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径里逢迎 逢迎: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B.楼高莫近危阑倚 危阑:高楼上的栏杆 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好梦:指回家欢聚的梦 D.渐霜风凄惨 凄惨:寒冷逼人 【解析】A项,逢迎:相逢,相遇。 【答案】 A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蓑烟雨任.平生任:任凭 B.夜来幽梦.忽还乡幽梦:梦境隐约 C.料峭 ..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 D.何妨吟啸且.徐行且:连词,表递进 【解析】D项,且:表并列。 【答案】 D 2.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白描手法的一项是( ) A.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B.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解析】白描指简练单纯、不加渲然烘托的写作手法。A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用“月”“霜雪”作喻,描绘了卖酒少女冰清玉洁的美丽。 【答案】 A 3.对下列词句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导学号:75302054】A.“似花还似非花”,看其出手便自不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 D.“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C.“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的“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暗示作者对杨花的厌弃。 D.“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词人在这里是以落红陪衬杨花,盖无论万红凋

零,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色将逝。 【解析】C项中“暗示作者对杨花的厌弃”错,句子是一种反衬法,暗示作者对杨花的怜惜。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病树逢春恢复生机在于它有执着的信念,如果人们执着追求持之以恒,同样会收获成功。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山中总是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有时深陷生命泥沼是因为对困境缺少清醒认识。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览名岳大川时,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美,数不胜数的自然风景就会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 【解析】A项《江城子》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思念,此处是台湾老兵回归故乡。B项寄寓在诗句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D项指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答案】 C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75302055】苏东坡的这种自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 ②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 ③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 ④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⑤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 A.③①④②⑤B.③④⑤②① C.⑤②①④③D.⑤①④③② 【解析】③①紧承首句,同时又有关联词相连;②⑤之间有“成分”相连;④为③①的总结句。 【答案】 A 6.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与欧阳修一起树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________”;苏轼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________、米芾、________并称“四大家”。 【答案】欧苏黄庭坚蔡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导学号:75302056】 (1)苏轼的《定风波》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 鲁人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鲁人版选修1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早,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层次结构] 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全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内容述评]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他曾在给李之仪的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

唐诗宋词选读 古诗鉴赏及题目 高中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练习题 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什么?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情感? 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 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催”“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用了拟人的手法。“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隐”“没”两字有何作用? 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三、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牙璋”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信符,“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诗人用这两个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 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 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专题导语: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 学习《定风波》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文题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1.苏轼身居贬谪之地,骤雨淋身,依旧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相对。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吹雨打浑不怕的高昂气概。“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 2.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2.“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 3.①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没顶之灾的等闲视之的达观态度。 ②“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归路依旧“萧瑟”,也应以“谁怕”的豪放之心面对。 4.说说《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

唐诗宋词选读高中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高中选修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滕王阁(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春江花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选自《东坡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被贬谪黄州后得第三年所作。 2.沙湖道在黄州东南三十里,苏轼曾买田其间。在去沙湖得道中遇雨,下雨衣湿,道路泥泞,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心情被雨打乱。只有苏轼不在乎,不久天晴,苏轼在这种遭遇中写了这首词。 精华点评: 苏轼之词,写得不只是情趣,还有关人生得哲学思想。这是苏词令人注目得成就。 第一句就表现了哲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自然界有风雨,人生同样有风有雨,都需要一种定力和持守,如儒家倡导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不会改变自己得品格修养。 但是,“不淫、不移、不屈”之外该选择什么呢?如果只站在那里挨打,自认不在乎,那只能算是阿Q精神。阿Q精神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谓得修养,差别在哪里?一是马虎,一是超脱。所以苏轼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要走得路我依然要走下去。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得刹那间得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得定力和持守,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得超脱精神。

这首小词写眼前景、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得一面。鉴赏练习: 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得? 参考答案: 1、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得人生态度。 2、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得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诗意解说: 不要去听那窗过树林打在树叶上得声音,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慢慢行。只要心理轻松,一根竹仗、一双草鞋也比骑马轻。谁在乎呢,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得春风把酒吹醒,让我稍稍地感到一丝寒冷。微冷之时,抬头看,西斜得落日正迎面照在我身上。回头看看来时得路,有过风雨当然萧瑟,回到居住之处,虽经历风雨,可在心中,却不受影响,无喜

唐诗宋词选读原文

唐诗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

唐诗宋词精选集

1、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8、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0、蜀相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5、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6、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7、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8、水槛遣心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19、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李白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3、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