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摘要:公司的融资决策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的非理性行为,往往会对公司的融资决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综述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非理性、行为金融学、公司融资决策、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一、引言

公司的融资决策是指公司为了实现企业发展需要而通过借款、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的决策。正常情况下,公司应该以最大化股东财富为目标,进行有效的融资决策。由于人的非理性行为,公司融资决策往往会受到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的不准确和不理性。

二、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

(一)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于自信,对不确定性的评估存在错误。在公司融资决策中,过度自信会导致高估公司的价值和融资需求,从而导致过度融资或者错误的融资决策。

(二)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对收益的敏感程度。在公司融资决策中,损失厌恶会导致公司主动避免风险,选择保守的融资方式,从而错失一些机会。

(三)心理账户效应

心理账户效应是指个体对不同账户中的收益和损失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公司融资决策中,心理账户效应体现为对不同融资账户的偏好和决策影响。公司可能更倾向于对现金流账户进行偏重的决策。

(四)心理惯性

心理惯性是指个体在决策中倾向于依赖和重复过去的决策经验。在公司融资决策中,心理惯性会导致公司对于某种融资方式或者某个金融机构具有偏好,从而影响融资决策的选择和效果。

(五)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市场主体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在公司融资决策中,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和风险的判断存在偏差,从而影响融资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的解决方法

(一)引入专业投资顾问

引入专业投资顾问可以提供中立的建议和意见,减少个体的非理性影响,提高公司融资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提高市场主体对公司信息的知情度和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非理性决策。

(三)加强管理层的专业素养培训

加强管理层的专业素养培训可以提高管理层对融资决策的理解和掌握,减少非理性因素的干扰,提高公司融资决策的科学性。

(四)制定明确的决策规则

制定明确的决策规则可以减少个体的非理性决策行为,提高公司融资决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一、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影响的表现 由于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情感、偏好和信念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对人的认知过程和选择产生影响。这就使非理性投资引入了资本市场。这种非理性通常表现为羊群效应、过度自信、心理账户等行为或心理状态。它们对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结果产生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一)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比喻人的從众心理。资本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资本市场羊群效应的存在使得投资者个体和集体投资理性程度大大降低,对于某个特定的事物做出同时买进或者卖出的决策。这种非理性投资行为直接导致资本市场上买卖活动的大规模的不规范和不规则,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PPG,2005年10月成立,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现代物流技术等为一体,蕴涵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当时的PPG一度被誉为服装业的戴尔,创造了轻公司的样板的商业神话,于是顶尖风投蜂拥而至。 2008年,VANCL(凡客诚品)、优衫网、CARRIS等几十家模仿者出现了,市场竞争的结果使PPG失去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同时,诸如拖欠货款、货品质量投诉、官司缠身、高管流散围绕着PPG。2009年末,法院执行裁定书宣告了PPG的泡沫破碎了。PPG累计从TDF、JAFCO Asia、KPCB等多家知名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9处获得了近5000万美元的投资,彻底关门也意味着5,000万美金幻灭了。 从XPPG投资案的失败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投资过程显现出典型的联合投资的羊群行为。联合投资的财富效应受到市场巨大的挑战。项目投资的风险并不因有顶级的VC/PE投入而改变,随大流式的跟投本身是存在风险的。凯恩斯(1934)有过这样的评述:投资收益日复一日的波动中,显然存在某种莫名其妙的群体偏执,甚至是一种荒谬的情绪在影响整个市场。而羊群行为正是作为致使投资收益波动的一种因素。 (二)过度自信 由于受到诸如信念、情绪、偏见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在进行决策时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低估决策中相关的风险。Moore和Kim (2003)曾研究表明,人们过度自信倾向在高层管理者中表现尤为突出。在不受资本市场和企业管理机制约束的情况下,即使存在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与最佳的投资规模相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也会进行过度投资。而这种过度投资所代表的扩张战略将增大企业风险,加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2004年1月,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因为看跌石油价格,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819183190.html,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影响 作者:陶慧芳刘倩娜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3年第06期 自MM理论以来,学者们一直比较关注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先前的研究大多是假定管理 者是理性的决策者,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过度乐观、过度自信等非理性特征。于是本文抛弃管理者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现象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过度自信的成因及其对公司投融资决策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前言 传统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管理者是“理性经济人”基础上的,但现实中出现了很多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于是传统经济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非完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者非理性(尤其是过度自信)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因此,本文围绕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展开研究。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成因 一般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往往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而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其成因一般归结为以下三种: 第一,过于乐观。 所谓过度乐观是指人们在预测未来的结果时,总认为好的事情更容易发生。过度乐观能强化人们的过度自信,特别是在自我乐观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行为的结果时。企业高管对企业的投融资等重大事项都有直接的控制权,这容易使高管产生幻觉,因此在决策时他们往往高估自己对公司命运的把握,而低估项目失败的风险。 第二,自我归因偏差。 大量研究表明,在与他人相比时,人们总会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情绪总是会把原本是运气和凑巧所带来的好事或成功归因于自我,将坏事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这种自我归因偏差又会反过来加强过度自信。 第三,难度效应。 人们面临的任务难度系数越大,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作为企业的决策制定者,要想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绝非一项简单的任务。任务的艰巨性以及工作的复杂性都会使企业的管理者易于过度自信。

非理性投资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非理性投资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们的情绪波动、 不理性决策等原因,一些非理性投资行为产生。这些非理性投资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既可能带来短期的市场波动,又可能造成长期的市场失衡。 首先,非理性投资行为有可能导致市场的短期波动。在金融市场中,很多投资 者会受到市场的情绪影响,盲从他人的投资决策,忽视基本面分析,导致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例如,在投资者情绪亢奋的时候,市场上可能会出现疯狂炒作某一只股票的情况,造成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随后又会因为市场情绪的转变而出现暴跌。这种非理性投资行为不仅会导致市场的短期不稳定,也有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对整个经济系统造成不可预测的负面冲击。 其次,非理性投资行为对金融市场的长期平衡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市场经济 的运行中,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中买家和卖家的交易行为实现的。然而,如果投资者的决策完全被情绪所主导,而不基于理性分析,那么市场价格将难以反映真实的价值。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就容易出现过度投机或过度悲观的现象,导致价格与基本面脱离,甚至出现资产泡沫的情况。一旦泡沫破裂,市场将迎来一轮大规模的调整甚至是崩盘,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非理性投资行为也可能造成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在进行交易时,往往 根据所拥有的信息来作出决策。然而,非理性投资行为常常导致投资者之间对于信息的解读产生偏差,从而使得市场中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不够有效。例如,当市场情绪被恐慌所主导时,投资者往往会抛售手中的资产,导致市场出现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降低市场交易的效率,导致资源的错配和浪费,进而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非理性投资行为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个体投资者,而 是要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加以思考。一方面,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这使得投资者不得不依靠主观判断来进行投资决策。另一方面,媒体、分析

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述评

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述评 【摘要】融资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财务决策,也是企业进行后续投资的先导工作。随着行为财务的发展,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以权益融资、债券发行及银行信贷融资三条脉络梳理并总结了投资者情绪的存在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制度背景及现行环境,提出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融资决策影响的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权益发行;债券发行;信贷融资 一、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一)投资者情绪与权益发行 在融资决策方面,已有大量研究证明投资者情绪会对股权融资产生较大影响,也就是,权益的发行一般集结在市场的峰值,紧跟着市场价格的高估和投资者的过度乐观。其逻辑非常简单,即当投资者高涨的情绪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后,公司便可以更高的溢价进行权益融资,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额,也为原有股东获得了财富的增值。Loughran等(1994)发现,许多国家首次公开发行(IPO)都集结在市场峰值,并且股价与这些国家的IPO数量正相关。权益的发行往往伴随着公司股价的高启(Hovakimian等,2001),学者们将证券市场牛市时新发和增发股票都特别集中的现象称为“热发现象”(Hot Offerings)。Baker和Wurgler (2002)还进一步发现企业资本结构实际反映了以往权益市场时机的历史累积,权益发行的机会窗口非常明显。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问卷及公司真正的管理层,Graham和Harvey(2001)对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投资者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全球最大生物科技企业安进公司(Amgen)的首席执行官说过:不管是否有需要融资的项目,只要市场可以接受,经理人就有动机发行新股,充分证明出市场与投资者情绪在公司权益发行中的重要作用(饶育蕾和蒋波,2010)。Rim和Kim (2008)使用美国1993—2006年度的上市公司数据,发现公司会在股价被高估时发行权益,即使此时并没有迫切的资金需求,这一发现再次证实了市场择时的理论和观点。同时,对于权益的回购,公司更多是基于目标资本结构的考虑而非市场择时,因为相比较于发行决策,公司对回购决策拥有更多的自主裁量权(Discretion),这是对先前有关股票发行及回购行为的有益补充。 在国内,刘澜飚和李贡敏(2005)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同美国一致的市场择时模式,其以市值账面比作为市场择时的测度指标,实证证明在股票市场高涨时,上市公司倾向于进行更多股权融资。刘端和陈收(2006)通过上市公司增发配股的数量与中国股市大势走势的对比分析发现,当公司的股票处于高估状态时,公司愿意通过权益进行融资,市场择时理论的确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国亮和杨晓丽(2008)运用配对检验及逻辑回归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增发配股时会考虑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情况,公司管理者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高市账比及高股票误定价)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此后,刘端和陈收(2009)认为,市值账面比同时包含市场对公司的成长性理性预期和非理性

非理性决策行为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非理性决策行为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平台,其效率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人类的决策行为常常受到感情、偏见和错误信息的影响,产生非理性决策。这些非理性决策行为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影响了市场的效率。 一、羊群效应导致市场投资失衡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常常会因为「跟风」而导致市场投资失衡。当一个投资品味道好、赚钱迅速时,人们倾向于加入这个投资热潮中,不加思考地投入大量资金。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泡沫」,当泡沫破裂时,投资者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二、情绪驱动导致市场波动 市场的波动有时并不完全由基本面因素决定,情绪驱动也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投资者的情绪会使市场出现短期的非理性波动。例如,当市场出现两位数的下跌时,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这种情绪驱动的非理性决策行为给市场带来了不必要的波动和风险。 三、刻意误导导致投资者错误决策 刻意误导是指通过广告、宣传等手段散布虚假信息或夸大利益,以诱使投资者 做出错误决策。在金融市场中,一些不道德的机构或个人通过夸张的收益宣传吸引投资者入市,而实际上却存在风险。投资者出于贪婪或本能回避风险的心理,会错误地购买这些理财产品或股票,最终导致损失。这种非理性决策行为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降低了市场效率。 四、过度自信导致投资盲目决策 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忽视了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的 因素。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倾向于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并对自己的预测过于乐观。

在市场行情变化时,这种非理性决策容易导致投资者的损失。因为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投资者的自信度并非一一对应,市场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常常无法正确评估风险,导致投资决策的盲目性。 五、非理性决策的对策 为了提升市场效率,减少非理性决策的影响,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首先,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信用和道德监督,遏制虚假宣传和行为误导。其次,加强金融教育,提高投资者的理财素养,增强他们对非理性决策的辨识能力。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减少非理性决策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以辅助投资者作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在市场效率的追求中,非理性决策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会导致 投资者的损失,也会给整个市场带来波动和风险。通过加强监管、提高教育和应用科技手段等对策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减少非理性决策的影响,提升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在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融资决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融资决策是否理性,直接 影响着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策略和未来发展前景。研究表明,非理性因素在公司融资决 策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将综述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并对相关研究 进行总结和分析。 1. 情绪因素影响融资决策 研究发现,管理者的情绪对公司融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在面临抉择时,管理者的情 绪可能会影响其决策方式和决策过程。当管理者处于乐观情绪时,更容易选择高风险、高 收益的融资方式;而在焦虑或压力下,可能更倾向于保守的融资选择。这种情绪因素的影 响使得融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个人偏好和情绪色彩,而非完全理性的决策。 2. 认知偏差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常常导致非理性的决策。在 公司融资决策中,管理者可能因为过度自信、过度乐观或是注意力偏差等原因,产生认知 偏差,从而影响决策的结果。管理者可能高估了公司的发展潜力,导致选择了不适合的融 资方式;或者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因素,而偏向于过度乐观的融资选择。 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司融资决策。管理者可能因为个人关系、社会地位 等因素而偏向于某种融资方式,而非完全基于公司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发展需求做出决策。 这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融资决策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非完全基于客观的财务考量。 1.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造成影响的重要机制之一。在融资过程中,公司 管理者通常具有比外部投资者更多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往往无法获取到公司内部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外部投资者在融资决策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这种 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管理者利用信息优势来操纵融资市场,从而影响公司融资决策的理 性性。 2. 扭曲的激励机制 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也可能导致非理性的融资决策。如果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与公司的 股价挂钩,可能会导致其将短期股价表现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公司长期发展的 需要。这种激励机制可能导致管理者在融资决策时为了个人利益而非公司利益做出选择, 从而产生非理性的影响。 3. 羊群效应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新兴的行为财务学将管理者与投资者非理性纳入企业投资研究视野,有效弥补了理性人假设下传统理论的不足。本文总结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从众行为、妒忌心理、规避损失和自我控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对规范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标签:行为财务学企业投资管理者行为非理性行为 理论上,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但在现实中,公司的投资政策并非是程序化的决策。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有两类非理性行为会对公司资本配置及绩效产生影响,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妨碍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一是,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二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 其中,在公司内部,公司管理者往往因为自身的心理因素导致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使得他们背弃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造成公司投资行为的扭曲。 一、造成企业投资决策失误的管理者非理性行为 1.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的作用。过度自信的CEO们通常高估他们的投资项目的回报。如果他们有充足的内部资金,在不受资本市场和公司管理机制约束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与最佳的投资规模相比,他们也会过度投资。如果内部资金不足,他们不愿意在资本市场融资,因为他们感觉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投资项目就被搁置了。 2.从众行为。个体受他人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有信息的行为称为从众行为。大量证据表明,投资者经常相互学习、相互模仿,最终形成投资中的羊群效应。声誉显著的企业,受到监管较多,公众关注度较高,其管理者为维持现有声誉具有较强的从众动机;由于模仿他人可以节约搜寻和加工信息的成本,因此管理者越是缺少信息,就越是容易模仿别人;为避免个人投资决策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悔与痛苦,管理者情愿选择与他人相同的策略,这样一旦投资失误, 可以从心理上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3.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促使人们不只是关心他自己的消费量,还关心作为参照物的其他人的消费量。当他的消费量超过其他人时,他的效用增加;反之,效用减少。尤其对于大型的公司来讲,总部无法以命令的方式分拨资金,各分部的经理往往有过度投资的倾向以此来贮藏资源或是把自己与其他的经理区别开来。当总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过度投资的现象更为严重,因为一个分部经理如果过度投资他就能减少其他分部经理所能运用的资源。在各分部面临的投资机会差异性越大时,嫉妒心理造成的浪费越大。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公司融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融资决策中,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对决策产生影响。非理性行为是指个人和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化和社会压力等因素而偏 离理性选择的行为,这种行为容易导致融资决策的偏差和错误。本文将从非理性行为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非理性行为的概念 非理性行为指的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偏离理性选择的行为,它是由个体的认知偏差、 情绪化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知偏差是指由于信息获取受限、信息加工失 真等原因导致的偏差,比如过度自信、过度乐观和信息过载等。情绪化是指个体在决策过 程中受到情绪的影响,比如恐惧、贪婪和焦虑等情绪容易影响决策。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 面对社会环境和他人期望时所受到的压力,比如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等,容易导致非理性 行为的产生。 1. 增加融资成本。非理性行为会导致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风险认知偏差,进 而影响他们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和融资条件。企业过度乐观的财务预期和承诺会让投资者对 企业的信誉产生怀疑,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2. 影响融资结构。非理性行为容易导致企业在融资决策中过度依赖某一种融资渠道,比如只倾向于银行贷款而忽视了股权融资,或者只追求短期债权融资而忽视长期债权融资,这将使企业的融资结构失衡,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 增加融资失败的可能性。非理性行为会使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做出不恰当的选择, 例如在融资时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或者盲目跟风追求某一融资方式,这将增 加企业融资失败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4. 削弱企业的竞争力。非理性行为会使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忽视了行业和市场的实际 情况,进而做出不合理的决策,这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无法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 1. 个体特质。个体的特质是影响非理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个体的风险偏好、情 绪稳定性和认知能力等。一些风险偏好的个体在融资决策中容易冒险,而一些情绪不稳定 的个体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进而影响决策的理性性。 2. 组织文化。组织的文化氛围对非理性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企业的文化 倾向于鼓励冒险和盲目乐观,那么员工在融资决策中就容易做出非理性选择。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非理性行为的因素之一,比如在金融市场繁荣时期,投资者和企业易受到投机和盲目乐观的影响,从而做出不理性的融资决策。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研究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研究 在企业的财务决策中,除了财务因素外,诸如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社会影响 等非财务因素也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其具体表现。 市场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变动、 行业前景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例如,当市场需求下降时,企业可能会调整生产水平,削减成本以应对市场变化。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例如,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企业可能会采取降价策略来维持市场份额,从而影响财务状况。 政府政策对企业财务决策也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企业 的财务决策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例如,货币紧缩政策可能导致融资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企业的投资意愿;税收政策的调整可能对企业的利润分配、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政府还通过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等手段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决策。 社会影响也是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非财务因素之一。社会的价值观变化、 消费者偏好变化、社会责任的关注等对企业经营和财务决策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可能会调整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将对财务决策产生影响。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日益受到关注,企业在财务决策中更多地考虑到社会效益,例如加大对员工福利的投入。 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也是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决策影响的重要方面。企业的管 理层决策往往受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例如,苹果公司注重创新和用户体验,这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等财务决策中体现出来。企业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目标和经营方式,例如,一些企业更注重长期稳定的利润增长,而不追求短期的高风险高回报。

非理性预期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非理性预期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市场波动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它的发生与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密切相关。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智能化,预期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然而,即使在现代金融市场中,仍然存在非理性预期,它们对市场波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非理性预期可以导致市场出现过度波动。非理性预期是指市场投资者对经济或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势做出的错误判断。这种错误判断可能是由于投资者个体的情绪、认知偏差或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当投资者对市场行情预期存在着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情况下,他们的投资决策往往会出现偏差,从而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例如,当投资者普遍预期股票价格会大幅上涨时,他们会纷纷购买股票,导致市场过热;相反,在大多数投资者普遍预期股票价格会大幅下跌时,他们会纷纷抛售股票,导致市场的恐慌。这种过度波动往往不符合市场真实价值,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其次,非理性预期可以引发市场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因为追随他人的行为而做出决策的行为模式。当市场中有相当多的投资者抱持相同的非理性预期时,其他投资者也有可能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产生类似的预期,从而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模式会导致市场波动进一步加大,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如果一些投资者非理性地预期某只股票价格会大幅上涨,其他投资者为了不错过机会也会纷纷买入该股票,推高股票价格。然而,一旦这些投资者意识到他们的预期是错误的,他们会纷纷抛售该股票,导致价格快速下跌。这种羊群效应加剧了市场波动。 再次,非理性预期还可以加大市场的风险。由于非理性预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的基本规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是主观的和情绪驱动的。这种非理性行为会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进而加大市场的风险。例如,当投资者普遍对市场前景感到悲观和不安时,他们往往会采取保守的投资策略,将资金撤离市场或选择低风险的投资产品。这种风险规避行为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融资成本上升,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或市场崩盘。

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的优劣势

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的优劣势 摘要 东财国经赵飞 本文通过比较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的优势和劣势,阐释了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各自的特点。并且解释了决策中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理性决策,非理性决策,优势,劣势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decisions, explains the rational decision and non-rational deci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ains the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factors in the decision making of,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Key words: rational decisions, irrational decision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 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 决策是决定的意思, 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根据客观的可能性, 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 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决策中有理性的思维,也有非理性的情绪,从而引发了很多人对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孰优孰劣的讨论。 一、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论又称完全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J.边沁、美国科学管理学家F.W.泰勒等。他们认为人是坚持寻求最大价值的经济人。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作出最优的选择。 (一)理性决策的优势 1.理性决策的程序 理性决策前通盘考虑所有事实上可能的行动。由于事实上可能的行动数量很大,必定有一些末被决策者所知晚和顾及到,因此这一条实际上难以全部做到,而且对数日众多的可能行动作通盘考虑,也不是容易的事。但作为—种理想的情况,可以提出这样的步骤。 理性决策者应考虑每一种可能的行动在实施后,在无限时间、无限空间以及

信息不对称下的投融资决策研究

信息不对称下的投融资决策研究 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然而,信 息的不对称性也成为了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在投融资领域,信息不对称性往往会影响投资者和企业家的决策,导致投融资市场的不稳定和非理性行为的出现。因此,研究信息不对称下的投融资决策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本文将分析信息不对称产生原因及其影响,探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并举例分析具体案例。 一、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 信息不对称可由供给方的隐私和供给方的不完全承诺两种情况所引起。供给方 的隐私即企业家或管理层要保护商业机密,使得投资人无法获取全部信息。供给方的不完全承诺则主要是由于管理者可能不会尽全力保证投资人的权益,进而造成对未来股东利益的损害,使得市场缺乏投资人保护的信心。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对投融资市场带来多种不良影响,如: 1.导致市场不稳定,因为投资人无法准确判断风险水平和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而难以做出理性投资决策; 2.市场人为的反应过度,导致市场波动,投资人往往会因为缺乏信息判断错误 地预期风险和收益,并做出错误地交易决策; 3.企业家或机构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优质”企业筛选困难,因为可能优质 企业由于缺乏信用而无法获得充分的融资; 4.因为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导致市场中降低价值的股票大量存在,投资者评估 不准,而且价格低,从而阻碍了企业融资和投资者获利。 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在各国不尽相同,但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制定政策法规,优化经济环境。国家可以针对信息不对称,制定相关的政策 和法规。例如,证券法规,公司监管和财务报告要求等。 2.加强审计、评估系统相关机构的审计、评估系统可以加强对企业的审计和评估,让投资者了解企业更详细的经营状况,合理判断企业风险。 3.企业自身良好的治理结构。企业在建立企业治理结构时,应该引入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等成员,来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监督,降低对外信息不对称度。 4.提高投资人的教育程度,避免错误决策。投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水平,以便正确评估股票、证券等商品的价值。 三、具体案例分析: 以Uber为例说明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的错误决策。2010年,Uber成立不久,其创始人就向投资者宣传这是一家运营24小时制,马上召来车的 公司,但其实最开始的Uber打车只有9辆车,因此这个业务应该已经很清楚,但 估值仍然令人惊异,现在以下一个例子说明投资者决策的典型错误: 2010年,創始人拜仁(Garrett Camp)和他的朋友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依HP的方式打车程序“UberCab”(这个名字之后被精简化)。 從2011年6月發佈起,投資者開始認真考慮Uber的人情。 8月,新一輪投資者,由巴蓋合夥社(Benchmark)的比爾·居伯(Bill Gurley)領投,投資Uber的規模首次高達$32萬美元。 但此時,新投資者可能無法注意到的是:從5月到9月,Uber只總共接到了5000個乘客訂單,每天平均只有24個訂單。 也就是說,當時的Uber公司一個星期甚至連一個出租車都沒有,絡繹不絕的 打車活動,可能只是定價實驗,或者是拜仁和卡蘭尼克在做完成功案例的更好規模通證(因為這種事非常零碎),進而畫出一個切合市場需求的形象。此外,從卡蘭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金融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金融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现代公司金融理论起始于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著名的MM定理,该理论已经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研究的出发点。MM定理的成立完全依赖于有效市场、投资者理性与完全套利等假设前提,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完美。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量学者围绕着放松MM定理的种种严格假定对公司金融理论的各 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发展形成了考虑公司税的MM理论、权衡理论、融资偏好理论、代理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等著名的理论流派。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行 为金融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识到管理者和投资者的非理性可能对公司决策和资产定价产生影响。 心理学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公司金融研究领域中,逐步形成了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行为公司金融理论放松了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使之更贴近资本市场和企业的现实情况,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方法来研究有关公司融资、投资、股利分配和兼并收购等金融决策问题,并较为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经典公司金融研究中的所谓“异象”。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西方金融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行为公司金融理论是否能够成功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金融决策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以过度自信为代表的管理者心理行为偏差对公司金融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目前还较为缺乏。 因此,本文试图研究以下问题: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是否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行为偏差?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的金融决策? 本文在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基本框架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1-2006 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融资行为和股利政策等公司金融决策问题的影响,得出了一些重要相关结论,并 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性介绍,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选题与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安排、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最后简要评述了本文研究的创新、不足及对下一步研究的展望。第2章是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金融决策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和相关文献述评。 首先,本章介绍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定义及表现,并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

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政策不确定性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政策不确定性成为影响公司投融资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司在面对政策不确定性时往往会采取保守态度,担心政策的变化会对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其投资和融资决策。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政治局势、社会发展等。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政策的走向变得不确定,给企业经营、投融资决策带来了挑战。政策不确定性的存在往往导致企业面临着投入决策的困难,是否继续扩大投资、是否增加融资等都需要在政策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进行谨慎考虑。 了解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对于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投融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投融资决策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的投融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揭示其具体机制和影响程度。通过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概念

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对公司决策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和路径,为企业在面临政策不确定性时如何制定有效的投融资策略提供参考和 借鉴。本研究旨在为相关学术领域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丰 富投资决策理论,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通过深入 研究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稳 定与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投融资效率和决策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 发展。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 为企业在应对不确定环境时提供借鉴和建议,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和实现长期价值创造。 1.3 意义 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 着全球化经济的加速发展,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的经营和投融资行为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公司在不确定的政策环境下可能会做出保 守的决策,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投资效率低下。政策不确定性可能 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估值产生波动,影响公司的融资渠道和成本。政 策不确定性还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竞争力,使公司面临更 多风险和挑战。 研究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可以为企业提供有 效的风险管理和决策参考。通过深入研究政策环境的变化对公司的影 响机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风险,制定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战略 规划。政策不确定性研究也有助于政府和监管机构更加准确地评估政 策措施对企业的影响,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深入研究

过度自信的例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财务决策研究述评

过度自信的例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财务决策研究述 评 摘要随着行为公司财务学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非理性行为假设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使得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财务决策研究逐渐成为了现代财务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文章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视角综述了有关公司投资、并购、融资和利润分配决策方面的研究,并就其对传统公司财务理论的挑战展开了讨论。同时对当前研究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学;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决策 引言 传统的公司财务学研究始终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1]。进入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能用传统公司财务学来解释的决策行为,人们在判断与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过度自信之类的认知偏差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些学者采用更为现实的非理性行为假设取代传统的理性假设更易于解释人们实际中的财务决策行为。他们不断放宽甚至放弃传统公司财务学的理性人假设,以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来研究金融市场中的各种财务决策问题,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理论——行为公司财务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行为公司财务学不仅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而且丰富与拓展了公司财务研究的内涵与范畴,解决了传统公司财务学所无法解释的诸多问题。然而,大多数文献集中在研究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基于管理者非理性视角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则相对零散、滞后[2]。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放松了管理者理性的假设,他们认为,公司管理者普遍表现出过度自信,他们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

能力,高估公司决策的收益和低估潜在的风险(Okamp,1965;Merrow、Phillip和Myer,1981;Cooper、WooandDunkelberg,1988)。即使在有 效的资本市场中,过度自信也会导致管理者对公司财务决策的收益与风险 产生认知偏差,使管理者相信公司的价值被市场低估,从而导致公司做出 非理性的财务决策,给公司价值造成损失。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决策 在传统公司财务学中,公司投资决策建立在折现现金流分析方法基础 之上(Shefrin,2007)。这类研究认为,管理者会根据其所掌握的决策 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对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与风险进行估计。只有当 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预期现金流现值超过项目初始投资,即投资项目的净现 值大于零,或者投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超过资本成本时,该项目才值得去 投资[3]。由于管理者是“理性经济人”,他们几乎具备与决策相关的所 有信息,因此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他们能够做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然而,针对公司管理者的研究发现,管理者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时, 往往会表现出过度自信,包括高估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低估其潜在风险等。例如,Merrow、Phillip和Myer(1981)研究发现,能源公司的实际 建筑成本大多是预测成本的两倍多[4]。Shefrin(2007)发现,在公共部 门和私人部门的投资项目分析中均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现象,在进行投资 项目的资本预算时,那些使用相当严格的财务分析代替了主观判断的管理 者也倾向于过度自信[5]。 投资项目收益与风险方面的认知偏差会促使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做出非 理性的投资决策,导致公司既可能实施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而投资过度,又可能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而投资不足。Heaton(2002)对此进行 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提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好绩效发生的可

公司高管过度自信对投融资决策行为影响的案例研究

公司高管过度自信对投融资决策行为影 响的案例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过度自信投融资决策高管人员三九集团 论文摘要:过度自信是公司高管人员普遮存在的一种心理特质,其对会司投融资决策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于对三九集团高管赵新先在投融资决策中过度自信表现进行剖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 由于我国国情特殊,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监督机制不健全,从而缺乏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有效约束和监督,高管人员在企业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往往显示出过度自信的倾向,最终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近年来,红塔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褚时健、广东原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经纬、前三九集团董事长赵新先、山东秦池集团王卓胜等曾盛极一时的著名企业高管纷纷落马,它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反思与启示。国内著名企业生命周期如此之短,以前我国学者更多地是从公司管理机制、治理结构等客观方面的原因

加以探究,那么,是否可以从高管人员的主观行为及其产生的心理动因加以认识?因此,这为我们研究中国公司治理机制和企业投融资决策行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由于高管人员过度自信加速或者直接导致企业投融资失败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现象,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过度自信与投融资决策行为的关系进行探究。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1.文献回顾 Weinstein(1980)通过研究发现下列三个因素都有可能引发过度自信:控制幻觉,高度向往良好收益,难于比较个体间业绩的抽象参考点。根据March和Shapira(1987)调查的证据可知,管理层低估内在的不稳定性,相信自己能全面控制公司经营业绩。LysandVineent(199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NCR的ATT并购决策。研究表明:并购中的价值毁损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关。然而,过度自信在投资决策中发挥作用的实证证据还比较有限,Yueh一hsiangLin(2005)以台湾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管理者利润预测作为公司高管过度自信的代理变量,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RaynaBrownandNealSarma(2007)使用奥地利的数据检测了CEO 过度自信的作用以及过度自信在公司并购决策中的主导性地位。PhilippKoellinger,MariaMinnitiandChristianSchade(2007)认为企业家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理解,所讨论的这种认知机制会导致过度自信,很可能是由于企业家高估他们控制事件的能力。到目前

投资者情绪与公司投资

盈余管理投资者情绪对公司投资行为影响 摘要本文采用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3-2012年数据为样本,选择动量指标以及分解的托宾Q值作为衡量投资者情绪的指标。模型中加入企业经营现金流、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等对企业投资有影响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并且结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实证检验了投资者情绪对于上市公司投资水平以及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投资者情绪无论在熊市还是牛市都与企业投资水平正相关;2)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在建工程投资对于投资者情绪的敏感性高于长期股权投资。在区分盈余管理行为时,发现有正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更具有迎合投资的倾向;3)投资者情绪对于资本配置效率有两面性,在过度投资的情况下,投资者情绪的高涨会加剧企业的过度投资。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高涨的投资者情绪会减缓企业的投资不足;4)盈余管理行为并非一定导致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恶化,当企业投资不足时,正向盈余管理行为与投资者情绪共同作用会减缓企业的投资非效率。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企业投资资本配置效率盈余管理 一、引言

公司投资决策的决定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公司财务的热点问题。传统公司财务研究从企业内部出发,关注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对公司投融资的影响(Myers和Majluf,1984)。然而,新兴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却关注企业的外部资本市场非效率对公司投融资的影响(Baker,2009),认为投资者情绪对公司投资产生影响(Baker、Stein 和Wurgler,200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效应。当存在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时,管理层往往通过盈余管理误导外部投资者,引起股价波动,从而企业得以选择更好的时机进行投资。同时,由于存在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投资者自身的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也会影响股价,进而影响企业投资(谭跃、夏芳,2011)。然而,然而,股票价格的波动的影响因素异常复杂,考虑股票价格波动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研究会面临模型设计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从投资者情绪与盈余管理与公司投资行为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存在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贡献之处在于,与已有的文献不同①,在现有的文献基础上,考虑了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共同作用下对资本配置效率所带来的影响。发现了盈余管理同样对于资本配置效率具有两面性。其次,本文结合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探讨了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具有迎合投资的特征。研究发现,采取正向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的公司其长期股权投资具有迎合投资倾向,可以解释为管理层有更强的为自己谋私利的动机,因而这些公司的投资决策者对于任何对外投资机会都会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