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典型案例——生物质能替代

2022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典型案例——生物质能替代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典型案例——生物质能替代

一、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典型案例

1.辽宁朝阳三江村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项目。

该项目将原有燃煤锅炉替换为2台6蒸吨秸秆打捆直燃供暖锅炉,以秸秆捆为燃料,为农村社区、中心小学、镇政府、商户进行集中供暖,供暖面积9万平方米。实际运行情况:2019 年运行以来,年消耗秸秆近7000吨,解决了三江村周边15000 亩地秸秆处理难题。

综合效益情况:相比传统燃煤锅炉,供暖成本显著下降,年可替代标煤3500 吨,减排二氧化碳8700 吨,实现了村镇居民冬季清洁供暖,减少了秸秆焚烧、随意丢弃等造成的环境污染。

案例特点:利用供暖期与秸秆收获期吻合的特点,将秸秆就近就地进行能源化利用,替代了燃煤,降低了供暖成本,探索了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有效途径。

2.山西长治上党区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项目。

该项目建有5个生物质供热站,安装11 台共54 蒸吨秸秆打捆直燃供暖锅炉,为上党区二镇三乡七个村3673 户,以及学校、敬老院、超市、村委会等公用设施进行集中供暖,供暖面积42 万平方米。

实际运行情况:2018 年建成运行,年利用秸秆 5 万吨,供暖期间农户室内温度不低于18℃。

综合效益:项目年可代替标准煤 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6.2 万吨,秸秆收储运和供热运行可提供500多个季节性就业岗位,相比用煤年可户均减少取暖支出3000多元。

案例特点:该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克服了“煤改电”“煤改气”气源紧张、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制约瓶颈,实现了农村地区清洁取暖。

二、生物质成型燃料供暖典型案例

3.宁夏青铜峡生物质成型燃料清洁供暖项目。该项目建设秸

秆成型燃料生产基地 1 处,以园林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和秸秆等为原料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为周边生物质集中供暖站和农户取暖提供燃料。

实际运行情况:2014 年运行以来,采用企业+农村合作社、企业+农村经纪人模式,收集半径100 公里内的原料,年产生物质颗粒燃料 6 万吨,为青铜峡市各乡镇公共场所13.25万平方米和6000 户农户清洁取暖提供燃料。

综合效益情况:生物质成型燃料年销售收入6000 万元,净利润800 万元;年可替代标煤 3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5 万吨,解决了当地居民清洁取暖问题。

案例特点:该项目实现了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带动形成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成型燃料+清洁炉具的农村地区清洁供暖模式,构建了区域分布式清洁供热体系。

4.吉林省吉林市职教园区生物质集中供暖项目。

该项目安装2台29MW 生物质热水锅炉,利用生物质成型燃料为园区内十所职业学校进行集中供热。实际运行情况:2017 年7 月开工建设,10月正式投产供热,年消耗秸秆成型燃料 3 万吨,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项目由专业供热公司投资建设,采用“互联网+”工业锅炉远程监控技术,对锅炉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监控,并对使用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挖掘节能潜力,降低供热运行成本,实现商业化运行。

综合效益情况:项目年可替代标煤 1.5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7 万吨。锅炉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废气进行布袋除尘后达标排放,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

案例特点:该项目采用大吨位生物质锅炉,以生物质颗粒为燃料进行规模化集中供热,有效解决了城市区域集中供热燃气不足的问题,实现了清洁低碳集中供热。

三、秸秆热解气化集中供暖典型案例

5.山西长治成家川村生物质气炭联产集中供热项目。该项目

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采用“秸秆制气、余热锅炉换热、热水管道送暖”的技术路径,为农村居民和小学、村委会等公共单位供暖。实际运行情况:2019 年建成运行以来,年消纳生物质原料5500 吨,生产生物炭600 吨,供暖面积8.9 万平方米。

综合效益情况:项目采用秸秆热解气作为清洁能源集中供暖,年可替代标煤2750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00 吨。通过供暖收入和生物炭销售收入,实现盈利并持续稳定运行。

案例特点:该项目将农林废弃转化为热解气、生物炭等高品质产品,解决了农村冬季清洁取暖问题,实现了农林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综合高效利用。

四、养殖场沼气发电上网典型案例

6.江西新余养殖场沼气发电上网项目。该项目建有3335立方米厌氧发酵罐 6 座,以处理养猪场粪污为主,沼气发电上网,沼渣沼液用于生产固态有机肥和液态肥。

实际运行情况:2017年投产运行以来,年处理养殖场粪污20 余万吨,沼气发电约1000万度,生产有机肥 2 万吨、沼液肥18 万吨。

综合效益情况:项目实现渝水区143 家养殖粪污的生态循环利用,通过粪污处理费、发电收益、有机肥销售收入等,实现预期投资效益。年产沼气可替代标煤7400 吨,减排二氧化碳1.8 万吨,沼肥利用可减少化肥施用1 万吨。

案例特点:该项目采用第三方集中全量化处理,建立了按照粪污收集距离和干物质浓度付费处理机制,实现了养殖粪污的源头减量和沼气工程的持续稳定运行。

7.河北武强奶牛场沼气发电上网项目。

该项目建有6000立方米厌氧发酵罐 4 座,以处理奶牛场粪污为主,沼气发电上网,沼渣循环用于奶牛卧床垫料,沼液还田用于青储饲料种植。

实际运行情况:2018年投产运行以来,年处理牛场粪污43.8 万吨、挤奶厅废水及生活污水11万吨,年产沼气1300万立方米,沼气发电2400万度,生产牛卧床垫料6万立方米、固态有机肥1万吨、沼液36 万吨。

综合效益情况:该项目年产沼气可替代标煤9282 吨,减排二氧化碳 2.3 万吨,实现了奶牛场粪污处理和饲料种植的种养生态循环,经济效益显著。

案例特点:该项目采用与奶牛场共建的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养殖粪污和牛床垫料问题,还保证了沼气工程原料来源的稳定和沼渣沼液等副产品的持续消纳,实现了市场化持续稳定运行。

五、沼气工程集中供气典型案例

8.浙江瑞安绿野农庄生态消纳沼气项目。

该项目采用“猪-沼-果”生态消纳产业模式,建有600 立方米厌氧发酵罐1座,主要处理生猪养殖粪污,沼气用于养殖场发电自用和周边农户供气,沼渣沼液用于果园、农田。

实际运行情况:2015 年投入运行以来,年产沼气 6.57 万立方米,为周边50 户农户集中供气,其余沼气发电供养殖场保温及照明等生产生活用能。年产沼液1.09万吨,用于周边380 亩

果园灌溉施肥,其余沼液通过罐车外运进行异地消纳。年产沼渣493 吨,用于作物种植。

综合效益情况:

该工程可为养殖场年节省电费6 万多元,为周边农户减少燃料支出7 万多元,年产沼气可替代47 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00多吨。

案例特点:该项目通过沼气工程,实现了养殖粪污的综合利用,并为周边农户提供清洁的管道燃气,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产业模式,实现种养生态良性循环。9.江苏睢宁太阳能沼气新村集中供气项目。

该项目建有400平方米日光温室和1200 立方米厌氧发酵罐,主要处理畜禽粪污、秸秆和生活有机垃圾,生产的沼气为周边居民供气,沼渣沼液还田利用。

实际运行情况:2017 年运行以来,年处理秸秆500吨、粪便8000 吨和部分餐厨垃圾;年产沼气50 万立方米,为湖畔槐园社区1200 户居民提供生活燃气;年产沼渣1750 吨、沼液6500吨,用作周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肥料。

综合效益情况:工程投入运行后,项目所在村的秸秆、粪污、生活有机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人居环境改善明显;通过全年稳定供气,使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样方便的管道燃气,相比使用液化气每户年可节省开支700 元。

案例特点:该项目与新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同步交付使用,实现了与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秸秆资源化利用、新农村居住区建设相结合,不仅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治理难题,还为农户全天候提供“能炒腰花”的管道燃气。

六、生物天然气供气典型案例

10.安徽阜阳生物天然气并网供气项目。该项目建有生物天然

气处理站 3 个,共有6000 立方米厌氧发酵罐 6 座,配套 1 个应急调峰中心和170 公里燃气管网,以县域有机废弃物为

原料,生产生物天然气为全县城乡供气,沼肥还田利用。

实际运行情况:

2020 年投产以来,年处理农业废弃物49 万吨,提纯生物天

然气720 万立方米,年产生物有机肥 4 万吨。综合效益情况:项目消纳 6 个乡镇80%畜禽粪污和10%秸秆,为 4 万户居民和200 余家企事业单位供气,年可替代标煤9282 吨,减

排二氧化碳2.3万吨。

案例特点:该项目以县域农业废弃物处理和燃气特许经营为核心,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第三方,建立

了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新模式,探索了生物天然气支撑县域能源革命的新路径。

11.湖北宜城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该项目建有2800 立方

米厌氧发酵罐 6 座,以处理城乡有机废弃物为主,沼气提纯

生物天然气用作车用燃气和并入燃气管网,其余部分发电上网,沼渣沼液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

实际运行情况:2017 年投入运行以来,年处理秸秆、粪污、尾菜、有机垃圾等 5.6 万吨,年产沼气1200 万立方米,其中提纯生物天然气500 万立方米,发电上网640 万度,生产生物有机肥 3 万吨。

综合效益情况。项目年产沼气可替代标煤8568 吨,减排二氧化碳 2.1 万吨,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用于 3.5 万亩农田修复,在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同时实现了化肥减量30%。

案例特点:该项目采用高温高负荷多级连续发酵工艺,突破了秸秆、尾菜、有机垃圾等混合原料协同处理难点,保障项目低成本、高效率稳定运行。

12.山东滨州中裕生物天然气项目。

该项目建有7500 立方米厌氧发酵罐 4 座,主要处理生猪养殖粪污和酒糟废液,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并入燃气管网,沼肥还田用于小麦种植。

实际运行情况:2018 年投入运行以来,年处理养猪场粪污30.6 万吨、农作物秸秆 2.38 万吨、液态酒糟废液18.25 万吨;年产生物天然气720 万立方米、沼肥48 万吨。综合效益情况:项目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水等废弃物进行处理,沼渣沼液还田用于小麦种植,实现了小麦加工产业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年产沼气可替代标煤9282 吨,减排二氧化碳2.3 万吨。

案例特点:项目构建了“小麦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工程—小麦种植”的循环产业链,实现了小麦加工全产业链生态循环闭环运行,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质增效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3.安徽临泉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

该项目建有5000 立方米厌氧发酵罐 6 座,以畜禽粪便、秸秆、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生物天然气为工业园区供气,沼渣生产生物有机肥料,沼液制备液体生物菌剂。

实际运行情况:2020 年投入运行以来,年处理秸秆7 万吨、粪污 2.3 万吨,生产生物天然气1000万立方米、有机肥 4.15 万吨、液体生物菌剂0.5 万吨。

综合效益情况:项目构建了原料集中处理、能源市场化供应、有机肥生产推广应用的完整循环产业链条,补齐了区域天然气供给短板,年产沼气可替代标煤 1.3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3.2 万吨。

案例特点:该项目获得了燃气专营权和肥料许可,生物天然气、沼渣有机肥和液体肥均实现市场化定价、商业化运营。

14.河南长垣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该项目建有5500 立方米厌氧发酵罐 4 座,主要处理秸秆、餐厨垃圾、畜禽和厕所粪污等混合原料,生产的生物天然气定向供工业用户使用,沼渣沼液还田利用。

实际运行情况:2020 年投入运行以来,年处理秸秆、餐厨垃

圾和畜禽粪污 4.6 万吨,年产生物天然气351 万立方米,就近供应 5 个工业用户用气,年产沼渣肥 1.09 万吨。

综合效益情况:项目通过对区域内分散原料收集,第三方专业化、市场化的集中处理,在解决农业农村废弃物污染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年产沼气可替代标煤4600 吨,减排二氧化碳 1.1 万吨。

案例特点:该项目实现了对区域内城乡有机废弃物的第三方专业化、市场化的集中处理,采用工业用户点供服务模式,生物天然气供不应求。

15.贵州茅台产业示范园生物天然气项目。该项目建有3000

立方米厌氧发酵罐16 座,以处理茅台酒厂酒糟和高浓度酿酒废水为主,生产的生物天然气一部分并入当地城镇燃气管网,其余部分为酒厂生产蒸汽,沼渣沼液用于高粱等酿酒原料种植。实际运行情况:2017 年投入运行以来,年处理酒糟 4.13 万吨、高浓度酿酒废水 4.16 万吨,生产生物天然气491.5 万立方米,其中200 万立方米进入城镇管网,其余生产蒸汽 3.5 万吨供

应酒厂,年产沼液肥 5.4 万吨。

综合效益情况:项目实现了酒厂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利用,解决了赤水河流域酿酒废弃物污染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年产沼气可替代6380 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 1.59 万吨。

案例特点:该项目将酿酒企业产生的废弃物酒糟和高浓度有机废水通过厌氧发酵和深加工转化为天然气能源和有机肥资源,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价值最大化。

生物质能源论文

化工导论结课论文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六班年级2015级 姓名王健 指导教师唐韶坤 2016 年1月15日

生物质能源的产生与发展前景 王健化工六班(3015207172)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及温室气体减排呼声的日益高涨,寻找替代性清洁能源就成为化解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最佳策略。主要发达国家的技术专家和决策者都非常重视生物质能产业的开发。近年来,生物质能源呈现出新的特点。分析追踪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质能产业创新的规律,理性地制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战略,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生物质能产业创新的社会约束条件,科学利用并发展生物质能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技术 1生物质能源的定义 所谓生物质能源,生物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的能源。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资源,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生物质产业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发展即是农业新功能(提供生物质能源)的一个具体体现,同时也被寄予“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的厚望,发展生物质产业已成为我国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大举措。 2生物质能源的产生 2.1生物质资源丰富 中国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有着巨大的资源潜力。中国人口多,虽然可作为生物能源的粮食、油料资源很少,但是可作为生物能源的生物质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有很多秸秆尚未利用,同时森林等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现有可供开发的生物质能源至少能达4.5亿吨标煤,同时还有约1.33亿公顷宜农宜林荒山荒地,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利用农林废弃物,开发宜林荒地,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国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 2.2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生物质能源的市场前景十分诱人。

2022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典型案例——生物质能替代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典型案例——生物质能替代 一、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典型案例 1.辽宁朝阳三江村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项目。 该项目将原有燃煤锅炉替换为2台6蒸吨秸秆打捆直燃供暖锅炉,以秸秆捆为燃料,为农村社区、中心小学、镇政府、商户进行集中供暖,供暖面积9万平方米。实际运行情况:2019 年运行以来,年消耗秸秆近7000吨,解决了三江村周边15000 亩地秸秆处理难题。 综合效益情况:相比传统燃煤锅炉,供暖成本显著下降,年可替代标煤3500 吨,减排二氧化碳8700 吨,实现了村镇居民冬季清洁供暖,减少了秸秆焚烧、随意丢弃等造成的环境污染。 案例特点:利用供暖期与秸秆收获期吻合的特点,将秸秆就近就地进行能源化利用,替代了燃煤,降低了供暖成本,探索了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有效途径。 2.山西长治上党区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项目。 该项目建有5个生物质供热站,安装11 台共54 蒸吨秸秆打捆直燃供暖锅炉,为上党区二镇三乡七个村3673 户,以及学校、敬老院、超市、村委会等公用设施进行集中供暖,供暖面积42 万平方米。 实际运行情况:2018 年建成运行,年利用秸秆 5 万吨,供暖期间农户室内温度不低于18℃。

综合效益:项目年可代替标准煤 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6.2 万吨,秸秆收储运和供热运行可提供500多个季节性就业岗位,相比用煤年可户均减少取暖支出3000多元。 案例特点:该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克服了“煤改电”“煤改气”气源紧张、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制约瓶颈,实现了农村地区清洁取暖。 二、生物质成型燃料供暖典型案例 3.宁夏青铜峡生物质成型燃料清洁供暖项目。该项目建设秸 秆成型燃料生产基地 1 处,以园林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和秸秆等为原料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为周边生物质集中供暖站和农户取暖提供燃料。 实际运行情况:2014 年运行以来,采用企业+农村合作社、企业+农村经纪人模式,收集半径100 公里内的原料,年产生物质颗粒燃料 6 万吨,为青铜峡市各乡镇公共场所13.25万平方米和6000 户农户清洁取暖提供燃料。 综合效益情况:生物质成型燃料年销售收入6000 万元,净利润800 万元;年可替代标煤 3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5 万吨,解决了当地居民清洁取暖问题。 案例特点:该项目实现了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带动形成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成型燃料+清洁炉具的农村地区清洁供暖模式,构建了区域分布式清洁供热体系。

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全市“双碳”战略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前提,以实施减排固碳重大行动为抓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双碳”战略顺利实施贡献农业农村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农业农村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要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节能减排统筹考虑、统一谋划,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2.坚持生产生态协调推进。保障粮食、蔬菜、畜禽等农产品稳定供应,不以降低生产规模简单实现减排目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比例,实现保隙供给与减排增效协同。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资源、产业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农业农村减排策略,实现最优的减排固碳效果。 4.坚持市场政府协同推进。满足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针对农业农村减排重点,积极制定支持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逐步建立,政策支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效率不断提升,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耕地平均质量等级稳中有升,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

生物质能的减排和发电技术

生物质能的减排和发电技术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其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的排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本文将就生物质能的减排和发电技术展开讨论。 一、生物质能的减排 生物质能的减排,主要是指生物质能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利用可以实现零排放,且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生物质能的减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生物质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使用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 生物质固碳 生物质能不仅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还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成生物质固定在地球上。生物固碳将二氧化碳长期 封存在土壤中,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生物质能开展碳交易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碳排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生物质能 的开发利用,可以支持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建立,以促进碳减排和 碳排放权的转移,实现碳中和和低碳经济。 二、生物质能的发电技术 生物质能的发电技术,是指利用生物质能源进行发电的技术流 程和设备体系。生物质能在发电中的利用,具有低排放、高效益 和可持续性等特点,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发电技术。 1. 生物质燃烧发电

生物质燃烧发电是将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生物质燃烧发电设备主要包括锅炉和发电机组两部分。这种发电 方式具有设备投资少、技术简单、燃料广泛、运行稳定等特点。 2. 生物质气化发电 生物质气化发电是通过生物质气化过程,将生物质转化成可用 的燃料气体,再将气体燃烧发电的方式。生物质气化发电设备包 括气化炉、气化后的气体净化器、燃气轮机和发电机组等部分。 3. 生物质发酵发电 生物质发酵发电是利用生物质进行发酵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再将气体燃烧发电的方式。生物质发酵发电设备包括蒸发器、压 缩机、净化器、燃气轮机和发电机组等部分。 三、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和问题 生物质能在减排和发电技术上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生 物质能减排是实现碳中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而生物

【农业双碳】低碳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农业双碳】低碳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及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拟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持续提升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消费的比重。 目前中国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善,一些地方现代能源有效供给不足,限制了农村经济振兴。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电网保障能力,发展壮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使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和提高农村能源服务水平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建设低碳农业也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村能源革命和低碳农业之间的关系密切,一方面,能源革命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基础;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标给农业绿色低碳化提供了突破口,未来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将加快形成。 随着收入提高,农村耗能和乡村用电需求保持增加趋势,但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服务相对落后于城市,既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也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政府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能源供应,也有益于建设农村清洁能源系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国家政策的出台,建设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推动清洁能源消费升级、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等措施逐渐提上议程。农业温室气体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活动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不

容小觑。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已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尽管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改善了粮食供给压力,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损害。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低碳农业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低耗能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低碳农业有助于推动碳中和的进程。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11年全球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超过100亿吨,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目前,农业碳排放源头呈现多样性特征:一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农业生产消耗能源(如中国北方地区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等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二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所产生的甲烷及土壤中氮的直接排放;三是畜牧业在养殖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四是农业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如秸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另一方面,农业是碳汇形成的关键途径之一。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定义,碳汇是指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固碳方法,大致分为人工碳汇和自然碳汇。农业碳汇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在“碳中和”进程中,农村能源转型与低碳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内在联系。能源革命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基础,低碳农业也为农村能源转型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农村能源革命带动生物质能、沼气发展,推动农村能源系统向分布式能源转型。废弃物处理的资源化可以有效消化农业废弃物,减少不当处理造成的碳排放。生产过程的循环化产生的生态肥料(如沼气处理剩余的沼渣)可以替代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使用,从而推动生产投入的减量化,减少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产生的碳排放。此外,农村发展清洁能源还可以减少森林的砍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重点任务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方向 (1)种植业节能减排。 在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上,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放。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氧化亚氮排放。 (2)畜牧业减排降碳。 推广精准饲喂技术,推进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和饲料报酬,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强度。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畜禽粪污管理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3)渔业减排增汇。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减少甲烷排放。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增加渔业碳汇潜力。推进渔船渔机节能减排。 (4)农田固碳扩容。 落实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等措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退化耕地治理,加大黑土地等保护力度,提升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发挥果园茶园碳汇功能。 (5)农机节能减排。 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推广新能源技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绿色、智能、复式、高效农机化技术装备普及应用。 (6)可再生能源替代。 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绿色用能模式,增加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供应。推动农村取暖炊事、农业生产加工等用能侧可再生能源替代,强化能效提升。

(1)稻田甲烷减排技术 以水稻主产区为重点,强化稻田水分管理,因地制宜推广稻田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甲烷生成。改进稻田施肥管理,推广有机肥腐熟还田等技术,选育推广高产、优质、低碳水稻品种,降低水稻单产甲烷排放强度。 (2)化肥减量增效减排技术 以粮食主产区、果菜茶优势产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为重点,推进氮肥减量增效。研发推广作物吸收、利用率高的新型肥料产品,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有机肥与化肥结合使用,增加有机肥投入,替代部分化肥。 (3)畜禽低碳减排技术 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推广低蛋白日粮、全株青贮等技术和高产低排放畜禽品种,改进畜禽饲养管理,实施精准饲喂,降低单位畜禽产品肠道甲烷排放强度。改进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推广粪污密闭处理、气体收集利用或处理等技术,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探索实施畜禽粪污养分平衡管理,提高畜禽粪污处理水平,降低畜禽粪污管理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4)渔业减排增汇技术 以重要渔业产区为重点,推进渔业设施和渔船装备节能改造,大力发展水产低碳养殖,推广节能养殖机械。淘汰老旧木质渔船,鼓励建造玻璃钢等新材料渔船,推动渔船节能装备配置和升级换代。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大水面增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发展工厂化、集装箱等循环水养殖。在近海及滩涂等主要渔业水域,开展多营养层级立体生态养殖,提升贝类藻类固碳能力,增加渔业碳汇。在沿海地区继续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实现渔业生物固碳。 (5)农机绿色节能减排技术

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研究

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研究 由于农业生物质能尚未大规模利用,因此潜力评估是当前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的研究热点。田野入户调研与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下的评估对合理使用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推广生物质能清洁利用技术至关重要,全生命周期的会计评估能够促进项目的有序推进。调研发现,农业生物质能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联动发展以及农业供应链完善。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投资规模扩大,生物质能清洁利用技术推广,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生物质能清洁利用的潜力非常大。由于生物质能使用规模扩大过程中,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提升需要经验积累,农业生物质能带来的污染生物质能随使用规模扩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同时生物质能造成的污染较为多样,除了空气污染外,牧区以粪饼做为主要采暖手段,降低了牧场的固碳能力,而农业生产中对作物残留物的不合理使用同样降低了土地肥力。作物残留物数量与类型决定了二次生物质能的技术选择与类型,即使是不做任何处理而直接燃烧,合适的炉具选择也可以提升燃效效率。而在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规划下推进各类生物质能清洁利用技术,则可以大幅提升用能清洁水平。比如:林业及农业的作物残留物、畜禽粪便、城市固体废弃物等支持下的沼气生产拥有巨大潜力。根据作物、禽畜的数量与种类可估算沼气生产潜力。沼气主要用于烹饪,可改善室内环境,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中国秸秆燃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秸秆还田与压块燃料应用的推广,污染从2008年后逐渐减少。柴薪广泛应用于家庭烹饪、取暖与作物驱虫,先进薪材技术的推广则促进了柴薪产业发展,林业柴薪生产过去作为贫困地区农民一项收入来源,随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退化已经逐渐减少。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在农业生产规模庞大的地区潜力巨大,且有很好的环境表现,但由于严重受限于作物类型及管理水平,大多数项目技术经济评价表现不如光伏发电技术。此外生物质能气化技术与生物燃油技术等均有巨大潜力,需要在合理评估下因地制宜的制定推进策略。 当前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首先是畜牧业、养殖业生产与家庭沼气生产互补系统。该系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作物残留物循环利用,以提升农业生产用能清洁水平,减少污染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同时获得良好经济收益。其次是秸秆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家庭小规模热电联产系统,这些系统的使用优化了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再次是纤维素乙醇技术,生物乙醇的生产不仅可

2023年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行业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研究及项目投资可行性评估咨询

2023年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行业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研究及项目投资 可行性评估咨询 我国农林有机废弃物资源广泛,是重要的生物资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畜禽养殖剩余物、林业生物质资源、城乡有机废弃物等。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废弃物利用方式丰富,主要存在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等路径。具体细分市场发展情况如下: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权威公布《2023-2029年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1)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行业: 1)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工业化生物质能产业大有可为:生物质能是世界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资源。从蓝天保卫到清洁取暖、从“煤改电、煤改气”到“煤改生”的延伸,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下,生物质能迎来了行业发展新机遇。生物质能是通过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可通过各种转化技术转换生物质原料获得国民经济中所需的能源,实现碳平衡。以规模化沼气

工程为例,碳平衡原理如下图所示。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权威公布《2023-2029年有机肥行业全产业结构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具体而言,规模化沼气工程一是可避免甲烷无序排放:沼气能源利用过程会将甲烷转化为单位温室效应更低的二氧化碳,并避免露天填埋甲烷无序排放;二是可替代化石能源:沼气能源利用替代了化石燃料利用,抵消了化石燃料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 三是可提升土壤固碳:有机固废综合处理后用于有机肥料还田利用,增强了农田固碳减排效果。生物质能产业减排降碳潜力较大。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立足于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通过对有机废弃物资源进行科学处置、有序利用,转化为电能、热能、沼气、天然气、甲醇等多种能源类型,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预计到2030年,生物质能各类途径的利用将为全社会碳减排超过9亿吨;到2060年,将实现碳减排超过20亿吨。 生物质能产业是农业农村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村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可有效杜绝农村焚烧污染空气、抛弃污染水源和田地,减少腐烂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改善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生物

小秸秆大产业,助力碳中和

小秸秆大产业,助力碳中和作者:***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21年第09期

农作物的春华秋实,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自然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据统计,2019年我国秸秆产量为8.65亿吨,作为农业生产的后续问题,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而递增,与此同时,不合理的秸秆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2020年,我国承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样的时代大背景赋予了秸秆资源新的历史使命。秸秆综合利用是推进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手段,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团队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共热解转化技术上取得新突破,阐明了共

热解过程中相互促进-抑制作用机制,提出了农业废弃物清洁转化利用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清洁生产(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研究员姚宗路,就如何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将秸秆“变废为宝”,在提升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能力同时,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展开探讨。 被忽视的秸秆产业 “回到田里做肥料、喂给牛羊做饲料、做饭取暖做燃料、种植蘑菇做基料、还有造纸做原料。”这段生动描述秸秆用途的小口诀,来自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赵立欣、姚宗路主编的《秸秆清洁供暖技术》一书。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而言,秸秆既熟悉又陌生,很难形成较为立体的印象。这本科普读物深入浅出为读者们展现出了在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如何利用不同技术生产清洁能源,从而达到减少排放、增加碳汇,同时又使企业获益、农民增收、减轻国家财政补贴压力。 2019年,我国秸秆产生量8.65亿吨,实际上可收集量为7.31亿吨,实际利用量6.34亿吨,其综合使用率从2015年的80.1%增加到2019年的86.7%。从数据中足以看出,秸秆产业是一个被忽视已久的新兴产业,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大产业。 近年来,中国在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已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存在利用率低,秸秆加工产业链条短以及加工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不足之处。尤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生产上广泛采用的秸秆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大多存在着秸秆腐解慢、土壤消纳能力差、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不佳等问题,致使农民面对量多体大的剩余秸秆处于“还不下、无处放、不让烧”的尴尬处境。此外,秸秆量多体大,“收、运、储”体系不完备,离田成本高,成为制约秸秆产业发展的瓶颈。 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是宝贵的资源,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开展了长期研究,通过科学合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可生产生物天然气、成型燃料、燃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抵扣生产生活使用的化石能源的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同时,发展秸秆产业可以加固农业循环经济的链条,拓展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鼓励和引导秸秆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路径及最新进展 农业生物质能是指以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转化的生物质能,是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既能解决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因焚烧或无序堆放排放温室气体,又能够替代化石能源减排CO2、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是可再生、可持续的零碳或负碳的能源技术。秸秆作为能源使用的方式很多,可以转化成型燃料、沼气、热解气等,不同地域利用方式有所不同。

关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创业项目

关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创业项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固碳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任务。农业农村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对于减排固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开展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相关的创业项目,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还能为社会创造就业和经济价值。 一、农业减排项目 1.农业废弃物处理项目 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废弃物的堆积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开展农业废弃物处理项目是非常必要的。项目主要通过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和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废弃物的堆积,同时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这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带来经济收益。 2.农业生态种植项目 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开展农业生态种植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项目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物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固碳。 二、农村固碳项目 1.农村绿化项目 农村地区的绿化覆盖率较低,通过开展农村绿化项目,不仅能够

美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土地的固碳量。项目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种植树木和草坪等植被,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植物所需的有机物,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此外,绿化还能够改善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为农民带来经济收益。 2.农村生态旅游项目 农村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项目,通过开发农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项目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保护农村自然环境,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率,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固碳。 以上就是关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创业项目的介绍,希望能够为有志于开展相关项目的人士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典型案例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典型案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措施来减 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固碳。在中国,农业农村是重要的减排固碳领域。本文将介绍几个关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典型案例。 一、鲁农致富示范县 鲁农致富示范县是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特别行政区。该县于2012年被确定为 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其致富模式以“果、菜、生态养殖”为特色。在生产中,该县严格掌控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数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生物制剂替代农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30%以上。同时,该县还大力发展农业绿色、有机、生态、低 碳农业,实现减排、固碳和丰产、优质、高效的双重目标。 二、草海生态恢复和管理 草海是中国唯一的内陆咸水湖,也是全国最大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站。 草海周边的草原生态系统和农业农村经济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对草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草海生态恢复和管理。这些措施包括退耕还草,大面积种植经济树种,推广有机农业和畜牧业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有助于固碳和提高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草海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台地枸杞种植 宁夏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农村省份之一。该省境内的台地区域由于土地贫瘠、水 源匮乏、气候恶劣等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进行传统农业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政府引进并推广了枸杞种植业。枸杞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药食兼用植物,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市场需求。枸杞种植具有更低的水耗和工作量,也有更好的固碳效果。台地上的枸杞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也为当地的食品和药品产业提供了重要原材料。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860号建议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860号建议 的答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 •【公布日期】2021.07.22 •【文号】农办议〔2021〕248号 •【施行日期】2021.07.2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科技 正文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860号建议的答复 农办议〔2021〕248号周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重视生物质能源在农村发展,促进农村生态能源系统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生物质能的建设力度 发展生物质能是构建绿色再生、低碳循环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我部高度重视农村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一是强化技术研发。“十三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围绕生物质燃气高效制备与高值利用、生物质成型及燃烧供热发电、多种能源协同利用等技术方向系统部署研发任务,不断加强技术研发主体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有效推动了新技术研发与示范。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利用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初步建立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生物质基固体、液体、气体燃料制备工艺体系,开创了生物质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和功能材料的多种

新型利用途径,实现了生物质原料的能源化和资源化绿色循环利用。二是强化政策扶持。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19〕1895号),提出将生物天然气纳入国家能源体系,建立分布式生产消费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为加快生物天然气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探索沼气市场化运营机制。截至2020年底,我国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数量达到7396处,年产气14.27亿立方米,供气户数39万户。三是强化试点示范。近年来,我部因地制宜推广秸秆打捆直燃清洁供暖、生物质成型燃料利用、沼气/生物天然气供气供热等技术模式,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试点示范。截至目前,已在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等地建成秸秆打捆直燃供暖试点238处,供暖面积达到815多万平方米,推广固化成型燃料站点2660多处,年产量达到1280万吨。 二、关于结合农村特点重点引导生物质能在农村发展应用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我部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不断引导生物质能在农村的发展应用。一是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十三五”以来,我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累计安排中央资金296亿元,支持723个县整县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截至2020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积极带动了沼气/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二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86.5亿元,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为主要方向,支持各地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探索可持续、可推广的产业模式和稳定运行机制,稳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国秸秆能源化

二次能源 生物质能

二次能源生物质能 二次能源是指能够转化为可用能源的能量形式。其中,生物质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二次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生物质能是指由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有机物质通过生物过程转化而来的能源。本文将从生物质能的定义、来源、利用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生物质能是指由生物体所含有的有机物质转化而来的能源。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分解作用等生物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可以被人类利用,用于生产燃料、发电和供热等。 生物质能的来源非常广泛。首先,植物是最主要的生物质能来源之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质,如木材、秸秆、农作物残渣等。这些植物材料可以被利用来制备生物质燃料,如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其次,动物和微生物也是生物质能的来源之一。动物的粪便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都可以被用作生物质能的原料。 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首先,生物质能可以被直接燃烧,用于供热和发电。例如,木材和秸秆等植物材料可以被用作燃料,直接燃烧产生热能。其次,生物质能可以通过生物质气化或生物质液化等技术转化为气体或液体燃料。生物质气化是将生物质材料在

高温条件下转化为合成气,该合成气可以用于发电和燃料电池。生物质液化是将生物质材料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转化为液体燃料,如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此外,生物质能还可以用于生物质炭的制备,生物质炭可用于土壤改良和固碳减排。 生物质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生物质能的利用可以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和林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此外,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收入。最后,生物质能的利用还可以解决废弃物处理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二次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充分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所含有的有机物质,可以生产出各种生物质燃料,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因此,进一步推动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新能源技术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潜力

新能源技术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潜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减少碳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共 同关注的焦点。新能源技术作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在得 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本文将着重探讨新能源技术在减少碳排放 方面的潜力,从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太阳能 太阳能是最古老、最广泛利用的新能源之一,其潜力巨大且广泛应 用于多个领域。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太阳能技术可以通过光伏发电和 太阳热利用两种方式实现。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光子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被视为最环保的能源之一。太阳热 利用则通过聚焦太阳能热辐射,实现热能的获取和利用,取代传统燃 煤等高碳排放方式,以大幅减少碳排放。加强对太阳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将进一步推进碳减排工作。 二、风能 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有着巨大的减少碳排放潜力。利用风能发电的风电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风电以其低碳、高效的特点,有效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方式,大 幅降低了碳排放。风电资源广泛分布于地球各个地区,通过科学规划 和布局,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将极大地促进碳减排工作的进展。 三、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指利用植物等有机物质进行能源转换的技术。生物质能 广泛应用于生物燃料、生物气体和生物电力等领域,其碳排放量相对 较低。利用农作物秸秆、木材等可再生资源,进行生物质能燃烧或通 过发酵产生生物气体,将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的依赖和碳排放的大幅 减少。此外,在生物质能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如生物炭,还能 用于修复土壤和固碳作用,更进一步实现碳减排的效果。 综上所述,新能源技术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多个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有效替代传统的高碳 排放能源,大幅降低碳排放。然而,要实现新能源技术在减排工作中 的最大潜力,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的 努力。只有通过全球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新能源技术在碳减排方面的 潜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地球环境的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推进农业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推进农业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一、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落实 绿色低碳要求。 1.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倡导低碳规划设计理念,推进城 乡绿色规划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实施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园林 城市(镇)、“无废城市”。推进城市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海绵城市 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打造适合气 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行施工管理和绿色物业管理。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 装配式建筑,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推动建材循环利用。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落实建筑拆除管 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 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严格落实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市政 基础设施等领域节能降碳标准。加强建筑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引 导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发展,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 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严格执行绿色建

筑标准,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行 管理水平,强化建筑能效监管,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加快推广合 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建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 理制度和公示制度。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3.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因地制宜推行浅层地温能、燃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等高效清洁低碳供暖。充分利用工业建筑、仓储物流园、公共 建筑、民用建筑屋顶等资源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提高建筑终端 电气化水平,探索建设光伏柔性直流用电建筑。鼓励发展分户式高效 取暖,逐步提高采暖、生活热水等电气化水平。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 盖率力争达到50%。 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因地 制宜有序推动绿色农房建设和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推进以光伏为主的 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建设,提高农村能源自给率。加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农用装备和灶具。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建 设规模化沼气或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发电上网。 二、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