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缅甸文化

缅甸文化

缅甸文化
缅甸文化

论缅甸文化之缅甸经典景观与礼忌

作者:法学院2010级法学2班 110563010231 凌一方

摘要:缅甸是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缅甸拥有多姿多彩的已有和待开发的自然景观和众多人文景观。缅甸人在饮食方面较为节俭,喜穿传统的民族服装,僧伽在整个缅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

一、国情概述。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位于中南半岛西部。面积约676581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东南亚仅次于印度尼西亚位居第二。

缅甸的陆路边界长约5858公里,其中中缅边界长约2185公里。海岸线全长3200公里。

缅甸的北部和东北部和我国的西藏藏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相邻。缅甸的东部和东南部与老挝和泰国交界,这里是令世界关注的“金三角”。缅甸是东南亚唯一的陆路边界和海岸线都直接面对南亚和印度洋的国家。

缅甸地形复杂,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多呈平行的南北走向。缅甸的河流顺地势自北向南流入印度洋。伊洛瓦底江是缅甸最重要的河流,全长2150公里,而在此河流的冲积下形成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平原是缅甸最富饶的地区,面积有3万多平方公里。

缅甸是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温和湿润,热季干燥凉爽。

缅甸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石油、天然气、钨、锡、铅、银、锑、金、铁、铬。

宝石等矿产。其中最富盛名的缅甸宝石的主要品种有红宝石、蓝宝石、水晶石、钻石、玉石、翡翠等等,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和东北部的克钦邦以及抹谷、南渡一带。

二、经典景观。

缅甸拥有多姿多彩的已有和待开发的自然景观和众多人文景观。

仰光,缅甸首都,位于伊洛瓦底江下游的三角洲上。仰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仰光的交通发达,仰光港是兼海港河港于一地的东南亚著名港口,有13个延伸港;敏加拉洞国际机场是亚洲比较现代化的国际空港。仰光的风景名胜很多,昂山将军纪念碑、仰光大学、国家博物馆、仰光大金塔、燕子湖、茵雅湖等等都在这里仰光大金塔,即瑞德宫塔,位于首都仰光市区,该塔建于公元前6世纪。塔顶上有一个镶嵌着646颗红宝石、1551颗翡翠、443颗转世的罩檐。往下是一个金属塔伞,塔伞重1.26吨,上面镶有5000多颗钻石。大金塔上悬挂着1500个金或银制的风铃。

大金塔的塔身贴满了金箔,所贴金箔已达7吨。大金塔是佛门圣地,也是缅甸国家的象征。瑞喜宫塔,位于缅甸最著名的佛教圣地——“万塔之城”蒲甘。塔中珍藏着锡兰国王送来的佛牙、前额、锁骨等地舍利子,该塔也是为此而建。瑞喜宫塔塔高34米,塔的四周是各式浮雕,其建筑风格代表了蒲甘王朝时期的风格。

曼德勒,缅甸的第二大城市,人口55万。曼德勒位于伊洛瓦底江东岸,城东北倚曼德勒山,因此而得名。曼德勒荟萃了缅甸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中心和佛教中心,是东南亚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下有8座佛寺。

一、礼忌:

1、社交礼忌。

缅甸人性格开朗,热情好客,待人有礼。

缅甸人视头顶为高贵之处,所以不能用手触摸他人头部,即使是十分可爱的孩童也不能抚摸其头

2、餐饮礼忌。

饮食上,缅族人一般每天两餐,上午9时和下午5时进餐。主食以米饭为主,喜欢

在菜里放咖喱,饭菜很简单。掸族则一日三餐,以糯米为主食,喜食酸辣,好喝茶,并在茶中放盐。

缅甸盛产稻米,人民以大米为主食。早餐常吃鱼汤面、椰子面、椰子粥、凉拌面、凉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种各样的糕点小吃。

缅甸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人们在茶馆里喝咖啡、奶茶,吃点心。如面包夹黄油、果酱、乳酪、肉包子、油条及油饼,还喜欢喝鱼片汤、鸭肉粥等。

缅甸人在饮食方面较为节俭。常以鱼虾酱、辣椒、煮豆、酸菜叶汤佐饭。缅甸菜肴讲究油、辣、香、鲜、酸、咸。宏调方法多以炸、烤、炒、凉拌为主。炸烤食物易于保存,凉拌不需加热,又能祛暑。缅甸濒海多河,鱼虾丰富,易捕捞。在缅甸以鱼虾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尤多。缅甸人喜欢将竹笋腌成酸笋,和其他蔬菜、肉类混炒,味道鲜美。

“鱼汤面”是缅甸风味浓厚的一种鱼汤米粉,是用鱼、豆粉、鱼酱、葱、姜、胡椒、鸭蛋、辣椒、花生油、芭蕉树心、米粉、味精制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缅甸人常用“鱼汤面”招待亲戚朋友。

“拌咸茶”是将经过蒸煮、发酵后的湿咸茶叶,加配炸花生米、炸豆、芝麻、炸蒜片、炸虾米松等拌合在一起的一种小吃。无论在城市后在乡村,人们通常用拌咸茶待客。

“额比”(鱼虾酱)、鱼酱和虾酱是缅甸人喜食的佳肴。人们常把鱼、虾制成鱼干、虾干、鱼酱、虾酱、酸鱼、咸鱼、鱼露等。

“额比觉”即油炸鱼、虾松、虾酱加炸大蒜片、炸洋葱、炸辣椒的混合食品、香脆可口。

“竹筒米饭”是缅甸少数民族的传统主食,将淘过的大米装入青竹筒中,然后放在火上烧烤,竹筒烤焦时,即米饭煮熟之时,剖开即可使用。掸族人喜欢用糯米制作竹筒米饭。

“槟榔”民间家家都备有槟榔盒。盒内装有鲜蒌酱叶、槟榔子、石灰小盒、切槟榔子的小刀等物。饭后,用蒌酱叶,抹上石灰,再加槟榔子、卷起来后放入口中,一面谈话,一面口嚼。客人来访时,常用槟榔待客。槟榔有驱虫、固肠、利尿、固齿、助消化的功效。嚼槟榔的习俗起源很早。古籍记载,古代缅王均有此嗜好,所以王宫里有金制的槟榔盒。

“烤茶”掸族有饮烤茶的习惯。烤茶是用陶罐或砂锅置于火上,将茶叶烤香,再加盐用开水冲泡,味道咸香。

3、服饰礼忌。

缅甸人喜穿传统的民族服装。缅族男女下身都围彩色纱笼,男式纱笼叫“笼基”,女式纱笼叫“特敏”。纱笼紧紧围系在腰间,交结处男子把它置于前方,女子把它系在左侧。

男子的上衣为对襟式长袖短衫,没有衣领。出席盛会时,还用一条彩色的薄纱或丝绸巾包头。女子上衣多为斜襟长袖衫,袖长而窄,衣宽大,长及腰部,多用薄纱制成。缅甸其他少数民族着纱笼的也很普遍,但上衣的差别就比较大。缅人外出,喜欢持伞,不论男女都喜欢在肩上挂一个颜色鲜艳的长带挎包。缅族人很少穿鞋袜,爱穿木屐或者拖鞋。

若进入佛塔或者寺庙,任何人都得脱下鞋子。

4、举止礼忌。

缅甸人有名无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和地位。

青年男子自称“貌”(Maung,意为弟弟),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少年也称“貌”,对平辈或兄长则称“郭”(Ko,意为哥哥),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U,意为叔伯)。

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Gyi),随着他的年龄和地位的变化,被称作“貌昂基”

(MaungAungGyi)、“郭昂基”(KoAungGyi)或“吴昂基”(U AungGyi)。

此外,还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钦”(Thakin,意为主人)、“波”(Bo,意为军官)、

“耶波”(YeBo,意为同志)、“塞耶”(SaYar,意为教师和医生)的。

缅甸妇女不论已婚与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玛”(Ma),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平辈也称“玛”(意为姑娘),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则称“杜”(Daw,意为姑、姨、婶)。如有一位叫“丹敏”(Tan Min)的女子,随着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可称她为“玛丹敏”(Ma Tan Min)或“杜丹敏”(Daw Tan Min),她本人自称“玛丹敏”(Ma Tan Min)。

有统计,缅甸人取名所用的字总共不到100个,用这些字互相拼凑,取其声韵顺口悦耳即可。因而缅甸人重名的很多,为表示区别,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后加上籍贯或工作单位、职业名称等。

缅甸人有“右为贵,左为贱”,“右为大,左为小”的观念。因此,缅甸人有“男右女左”的习俗。此外女人不能枕着男人的胳膊睡,否则男人就会失去“神力”,整日萎靡不振。

缅甸人视头顶为高贵之处,所以不能用手触摸他人头部,即使是十分可爱的孩童也不能抚摸其头。

与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给长者递接物品时,不能用左手,左手被视作是不洁净的。

缅甸人视太阳升起的东方为吉祥的方向,认为东方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方向,所以缅甸人家里的佛龛都供在室内东墙上。因此睡觉时,头必须朝东忌讳朝西,否则是对佛的玷辱,会招致不幸。缅甸人还认为西方是死神居住的地方,古代缅甸国王斩杀犯人时,都是出宫殿西门,所以睡觉绝对不能头朝西睡。缅甸人把东面和南面称为头顶部,把西面和北面称为脚尾部。家中长者的座位在头顶部,晚辈的座位在脚尾部。

在缅甸,女子穿的筒裙(缅语称“特敏”(TaMane))被视为不吉祥之物,不充许晾晒在超过人头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讳在晾着衣服的绳索或杆子下穿行。如男子穿行,则男子身上的“神力”会丢失,并会倒霉一辈子。故此,到佛塔寺庙朝拜的信女,不得登攀塔座,只能跪在塔下瞻拜许愿,如要向佛塔、菩萨身上贴金,需交由男子代办。

缅历4月15日至7月15日三个月为佛教僧侣安居期间,缅甸人不许举行婚礼。此外,缅甸人也忌讳在缅日历9月、10 月、12月内结婚。他们认为,在9月结婚,将会不育,一辈子无儿女。在10月结婚,会破产。在12月结婚,夫妻会两地分居,不得团聚。出席缅甸人的婚礼,不能穿蓝色、灰色和黑色的衣服,否则会带来不吉利。

缅甸人忌讳9、13和尾数是零的“补”数(10、20、30、40、50、60、70、80、90)等数字,也忌讳“9”人共同远行,认为“9”人同行必有灾祸,若是9人同行则需带一块石头,以破9的数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缅甸人认为“13”这一数字不吉利,因此忌讳买有编号13的房子和车子。缅甸商人忌讳补数,因为补数带有零的数字,零即为输,故视补数不吉利。在缅甸,若汽车牌照的总计为补数,如10、20、30……等就很难卖出去。

5、宗教寺庙。

缅甸的主要宗教为佛教,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原始拜物教。佛教传入缅甸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蒲甘王朝时期,小乘佛教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僧伽在整个缅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

缅甸具有东南亚国家典型的风俗礼仪习惯,所以,我们到缅甸旅游或者留学时,应该注意平时一些不良的肢体习惯。比如不要用手指人,待人接物不要用左手,不能触摸小孩子的头,吃饭时要席地而坐等等。这不仅仅是尊重缅甸人,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一段友好的旅行既是美好的回忆,也是两国友谊的见证。

十二生肖趣谈牛话牛说牛字词

十二生肖趣谈牛话牛说牛字词 中国的汉字中,只要与牛配伍的,不是有那么点牛劲,就是有那么些牛的精神,否则就是一头货真价实的牛。 牦牛、牯、犊、犀、犋等字指不同种类的牛。 牧指放牛之地。 犁则指牛耕地之器物。 牺牲古意为以牛充当的祭品。 脾气倔如牛的称犟。 牛角称为犄。 死不悔改的牛性谓之牾。 此外,如牡、物、特、牿等也都是与牛沾亲带故的本家。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大的,与老鼠正成对比,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寓多或大。 如大材小用为牛刀小试或杀鸡焉用牛刀或牛鼎烹鸡。 牛目、牛嘴、牛肛、牛脚则形容人体某些部位粗大不雅。 骂人声音粗野而难听为牛声马哮或牛声马调。 说宁在小地方做首领,也不在大地方做部下为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牛体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众多而细密。 《抱朴子》书里说:为学如牛毛,获者如麟角,强调做学问之不易。

杜甫有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诗句,是古代法令繁苛的具体描写。 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柳宗元文: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出汗牛马。 后人遂把书籍多称为汗牛充栋,可见牛很早就沾染上了书香。 牛有四个囊,食下物后能反刍,食量很大,民人讥笑人食量大者为牛肚,称人善饮的为牛饮,脾气大的称为牛脾气。 称制止发脾气或遏止说谎者为扯牛鼻。 骂人不爱惜物品为牛神。 讥人粗野不洁为牛样。 称人行动迟缓如牛为牛步迟迟。 买妻求草者被讽为夯牛头,即戴假而具以遮羞之意。 称夸耀不实者为吹牛或吹牛皮。 今称企图非份,信口开河,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为黄牛。 凡事两情不符者为风马牛不相及或牛头不对马嘴。 事不关痛痒谓蚊子叮牛角,即一点知觉都没有之意。 好绕道旁门营私为钻牛角尖。 泥牛入海指代一去无返。 牛以愚忠闻名。 人们常把不智不肖,愚笨者称为蠢牛或饲牛。 古时讥笑目不识丁者为青瞑牛(瞎眼牛)。

缅甸风俗习惯

缅甸风俗习惯 用手在缅甸、印度,有一个禁忌常会被初到者忽视,即当地人把左手看作是低下的、不洁净的。 缅甸素以“万塔之国”著称,在这里,到处可见大大小小金光灿灿风格各异的佛塔。据缅甸学者考证,古代在蒲甘地区实际有佛塔5000多座,这些佛塔,全是缅甸人捐款修建的。虔诚的佛教徒把修建佛塔看作一生最大的心愿。他们平日舍不得吃穿,临终前把一生辛苦的积蓄捐献出来修建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正如缅甸人自己说的:“我们缅甸人在施舍时手决不会发抖”。不过,缅甸人修建佛塔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积德,以便摆脱苦海,来世升入天堂。 缅族的服饰与中国云南傣族相似,不论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男裙称“笼基”,女裙称“特敏”。男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外衣,女上衣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场合,男人多戴缅式礼帽。缅甸妇女多留长发,挽发髻,戴鲜花,喜爱用缅语称为“檀那伽”的香木浆涂在脸上,有清凉、防晒、护肤作用。缅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场合均穿拖鞋,军人除外。 【宗教风俗】缅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教)与中国的佛教(大众部,俗称大乘教)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85%以上的缅甸人信仰佛教,且十分虔诚,每天早晚均要念经一次,每逢缅历初一、十五或斋戒日都要到寺庙朝拜、布施钱财、物品。遇有红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请僧侣到家

供斋或到寺庙布施。佛教传入缅甸已有上千年历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缅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系。 【姓名风俗】缅甸人只有名字,没有姓,但要在名字前面加一冠称,以示性别、长幼和尊卑.对长辈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吴”(叔、伯之意),对晚辈则称“貌”(意为弟弟)。一个人随其年岁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称发生变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龄小的称其为“哥吞威”;比他年龄大的或长辈称其为“貌吞威”;成年后的一般称其为“哥吞威”;年长后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后,尊称其为“吴吞威”。妇女也同样,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妇女称“杜”(姑、姨、婶之意),对晚辈或平辈称“玛”(意为姑娘、姐妹)卑称或昵称冠以“米”。如名叫“钦温”的姑娘,小时有人叫她“玛钦温”或“米钦温”,长大成人结婚后称“杜钦温”。凡是军人,名字都冠以“波”或军衔,军官转业后则冠以“吴”相称。 【注意事项】缅甸为佛教国家,视佛塔、寺庙为圣地。因此,任何人上至国家元首、外国贵宾,下至平民百姓,进入佛寺一律要赤脚(脱鞋、脱袜),否则就被视为对佛教不敬。 缅甸人忌讳抚摸小孩的头。小孩两手交叉胸前,是表示对大人的尊敬。

十二生肖

关于生肖的故事,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这里所说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典故等。 在十二生肖的排位上,为什么鼠小为大,排在第一位呢?这个问题首先就让人类的先哲和当今的智者百思不得其解:论体形,老鼠小得可怜,让人一把提住能玩开在股掌之间,十二生肖动物中,它是最小的一个。;论蛮力,它与牛的强壮、虎的威猛、龙的神力、马的腾跃,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论品质,牛的踏实、兔的善良、马的勤奋、羊的温顺、猪的实在,也都显得比老鼠好上许多倍;再论智慧,猴的灵巧、狗的聪慧,也都在老鼠之上。退一万步说,就算比谁最狠毒,恐怕蛇也该排在鼠的前面。但事实是小小的老鼠是十二生肖的排行老大! 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个悬案,有人说,今日说法,大概只有一个解释:分管十二生肖排行的家伙,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他收了老鼠的巨大好处而做了权钱交易的色当,把第一名的金冕加在了无德无才的小小老鼠头上。这当然只是一个牵强附会的玩笑。但确确实实的是,人类对此始终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过,人类毕竟是动物里最聪明的高级动物,在十二生肖确定了许多年后,人们终于编出了一个或许是自欺欺人自圆其说的民间故事,借以说明为什么老鼠在十二生肖排行第一。这个叫做"老鼠第一大"的故事流传在中原的湘鄂一带: 老鼠和牛马羊等当选十二属相后,老鼠说:"我应该摆在第一位。"牛、马、羊它们不服气,说:"你凭什么排第一位呢?"鼠说:"我大,所以我要排在第一。"牛马等忍俊不禁笑了:"你有我们大吗?"老鼠说:"我们几个争了不算数,还是让人来说吧。"牛马羊等都同意让人来评议。于是它们商量了办法:由牛领头,马、羊、鼠先后一个接一个从大街上走过,看人们怎么评议。 在大街上,牛走过来了,人们说:"这头牛很壮。"马过来了,人们说:"这匹马真高。"羊走过来的时候,人们说:"这只羊很肥。"最后,老鼠大摇大摆地挺着肚子走过来,人们看见大街上突然走出一只大老鼠,都追着它喊:"好大一只老鼠呀,好大的一只老鼠呀!"这样一来,牛马羊也无话可说了,让老鼠排在了第一位。 另外,民间还有类似的十二属相排位的故事。 关于十二生肖是如何排列次序的,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缅甸美术.doc

墨西哥美术 墨西哥位于中美洲。这一地区,尤其是沿海和南部地区是美洲最古老的文明所在地。1521年以前,即西班牙人统治墨西哥前,称为前哥伦比亚时代,这里已有了高度发达的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有了独具特色的本土艺术。16世纪以后,这些古代文明受到殖民者的摧残,墨西哥艺术处于低潮。墨西哥独立之后,艺术又呈现出新的繁荣,并在世界艺术发展中取得较重要的地位。由此,墨西哥美术分为前哥伦比亚时代和16世纪以后两大阶段。 前哥伦比亚时代这一时代通常分为前古典时期(公元前1500~公元50)、古典时期(50~650)、后古典时期(650~1521)。但在各个地区,时代上有先后之别,呈现多种面貌。 墨西哥湾沿海地区沿海肥沃的热带地区经历了3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兴衰:瓦斯特克人的文化、维拉克鲁斯古典文化、奥尔梅克文化。 瓦斯特克人居住在帕努科河低地一带,最早的陶器文化始于公元前12世纪,经历了帕翁、蓬塞、阿吉拉、帕努科时期。前 3个阶段和帕努科第1、2期陶器是典型的前古典时期风格。帕努科第3、4期是古典期,陶器艺术显示出与特奥蒂瓦坎和埃尔塔欣文化的联系。在帕努科第5、6期,出现了瓦斯特克地方风格的繁荣时期。在南部地区发现有大量早期建筑的遗迹,主要是圆形、方形和马蹄形的各种古墓和墓地建筑。这些建筑用粗糙的石头建成,上面常敷有灰泥,采用的上楣接近中美洲常见的样式。 这些地区有一些雕刻属于古代墨西哥最重要的艺术品,如来自塔穆因的青年男子雕像和帕努科城的小型雕像,以及特阿约堡城垣周围的雕刻。瓦斯特克雕刻有多种样式,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戴着锥形帽子,妇女颈部戴着类似扇子的装饰,双手交叉放在肚子上,都是一对大耳朵。虽是圆雕,但更像浅浮雕。有的还刻有符号文字。 瓦斯特克人的壁画,现存的有一用黑、红色几何图案装饰的长条地面,其作用不明。在塔穆因有红色画在锥形灰泥祭坛上的湿壁画,长约4米多,表现了12 个节日装束的人物的行列,可能属于11世纪的作品。 主要发现于帕努科第6期的陶器是黑白装饰纹样,在造型上也很独特。 此外这一地区还有精美的贝雕垂饰和带轮的小型陶土玩具动物。

世界各地风俗习惯

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 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大 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美国新年 30万人集体“干杯”。新年前夜,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聚集了大约三万名手持香槟的狂欢者。拉斯维加斯市计划在新年钟声敲响时,3万人将一齐举杯庆祝2006年的到来。拉斯维加斯将打破它们在2005 年新年时创造的293000人的同时干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市长戈德曼说,今晚将由大型的明星演出,天鹅绒帘幕装饰的派对。2006年钟声敲响时,价值50万美元的焰火将在天空绽放。 加利福尼亚州的元旦庆祝别有特色,新年来临之际,大街小巷到处摆着玫瑰花,几十辆鲜花装点的彩车载着身着礼服的妙龄少女徐徐而过。人们会在节日期间选出当年的玫瑰皇后和玫瑰公主,在赞赏中 迎来新年。 英国新年 40万人集体狂欢。2005年12月31日晚,英国伦敦特拉法尔角广场将举行盛大狂欢,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到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 ,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 英国人在2005年12月31日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按英国人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 发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将遭霉运。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 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 澳大利亚新年 上万警民齐观焰火。2005年12月31日晚,悉尼将举行建城以来最大规模的新年焰火活动。2005年焰火主题是国际著名焰火设计师布莱恩·汤姆逊设计的“劳动者之心”—点燃的焰火形成一个巨大心状, 令市民叹为观止。这次焰火规模“史无前例”。 新加坡新年 光交织呈现迷人景色。新加坡的滨海湾从2005年12月31日晚上开始举行大型的跨年活动。主办者滨海艺术中心特别在30日晚上进行了灯光表演彩排,只见漂浮在滨海湾水面上的这些“许愿球”在水中 亮起,照耀新加坡河面,形成一幅迷人景色。 31日午夜,当迎接2006年的钟声一响,滨海湾的上空也会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绚丽的天空将与水面上的灯球相映成趣,构成了“光”和“水”交织的奇景,为2006年掀开璀璨的序幕。 巴西新年 登山寻幸福 见面揪耳朵。新年钟声敲响后,巴西人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果,这个活动被称为“寻幸福”。据说,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 在乡村地区,新年期间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互相揪耳朵,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会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法国新年:喝光家藏酒 风向卜年景 喝光家藏酒

和十二生肖有关习惯用语趣谈

和十二生肖有关习惯用语趣谈 Rat smell a rat觉得可疑 I smelt a rat when he started being so helpful! the rat race激烈的竞争

Living in a big city is one big rat race. play cat and mouse with sb. 欲擒故纵,(像猫抓耗子似地)欺负(折磨、虐待)某人 The policeman decided to play cat and mouse when he saw the woman steal the dress in the store. Ox a bull in a china shop经常闯祸的人,笨手笨脚的人 He‘s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 always knocking things over.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不畏艰险 You can‘t just sit back in a situation like this. You should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使愤怒

Any statement against the government is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to that minister. till the cows come home永远地,无限期地 If you‘re waiting for him to pay you, you‘ll wait till the cows come home! kill the fatted calf热情款待,设宴欢迎 He welcomed me at home by killing the fatted calf. Tiger paper tiger貌似强大而实质虚弱的敌人 As long as we are not afraid of this kind of threat, the paper tiger‘s true face will come out in the wash. Hare hunt with the hounds and run with the hare同时支持相对立的两派, 脚踩两只船

十二生肖文化趣谈

十二生肖文化趣谈 十二生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富有鲜明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肖的说法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难于考察清楚。 长期以来,不少人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刀,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与现今相同。 生肖为何取数十二 据《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汉代蔡邕《月令章句》说:“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是六十年,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 十二种动物是如何确定的 天下动物很多,古人为何选择鼠、牛、虎、兔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呢?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酉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太阳金鸡之精,故酉属鸡。亥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超过十二个,后来优胜劣汰,逐渐固定了下来。 生肖和天文学的关系

缅甸风俗文化 缅甸基本风俗与礼仪

缅甸风俗文化缅甸基本风俗与礼仪 下面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缅甸风俗文化,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缅甸风俗文化缅甸基本风俗与礼仪 称呼 缅甸人不论男女,都有名无姓的。他们通常在本身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称谓,以暗示性别、长幼、社会地位和官阶的区别。男人一般自称”貌”暗示谦虚;对晚辈也称”貌”(意思是弟弟);对尊长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意思是叔叔或伯伯),以暗示尊敬;对平辈或青年人称”郭”(意思是哥哥)。例如一位叫”盛温”的男人,人们可以按照他的年龄或地位叫他”貌盛温”、”郭盛温”或”吴盛温”。假如他是军官,则称他为”塞雅(教师或大夫)盛温”。但本人则自称,”貌盛温”或”盛温”。还有在本身名字前头冠以”德钦”的称谓,意思是”主人翁”。在缅甸人民争取独立的年代里,许多爱国者都在本身名字的前头冠?quot;德钦”称谓,是暗示不愿做奴隶,要当国家主人的雄心壮志。 缅甸女人通常称呼”玛”(意思是姐妹),年龄大或受人尊敬的妇女,不论已婚或未婚,都称”杜”(姑、姨、婶的意思)。例如一位叫”丹意”的女儿,人们可以称她”玛丹意”或”杜丹意”,但她本人一般则称”玛丹意”,女子成婚仍用本身的名字。 社交习俗 缅甸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佛教之国缅甸人,崇拜乌鸦奉为神;榕树极为受宠爱,喻为佛塔民族魂; 宗教习俗“右为上”,“左贱”“女卑”根很深;“过午不食”为教规,恪守教义方为纯; 国民待人讲友善,礼貌盛情心忠恳。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缅甸人历来非常尊敬僧侣,黄色的袈裟是人们心目中庄严、崇高、圣洁、不可侵犯的象征。乘船坐车,人们见到和尚要起立让座;宴会、集会等场合,和尚都坐最好的位置;任何人,包括国王,谒见和尚教要跣足膜拜;大法师有事见缅王时,缅王要主动让开宝座,以示尊敬。 缅甸的“泼水节”是人民传统的新年佳节,于每年公历4月13日前后,一般要庆祝4天。在“泼水节”期间,佛教徒清晨要先赶赴附近的寺院,参加浴佛仪式,念育吉祥经。向菩萨洒香水,祈求保佑。家家户户在门前缸桶里盛装贮满清水,泼洒来客和过往行人,以表示衷心祝愿。人们都以被泼得多而兴奋。因为他们把新年之水视作幸福与吉祥的象征,认为可以驱暑祛热、消灾纳福、洗刷愁苦、带来好运。缅甸佛家人可以食肉,这是与有的佛教国不同的。但佛家人是不可杀生的。 缅甸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个“男右女左”的习俗。据说这表示“右为大,左为小”、“右为贵,左为贱”的意思。信奉佛教的缅甸人,自古以来就十分崇拜榕树。在他们心目中,榕树是非常神圣的,榕树就是佛塔,他们在崇拜乌鸦之俗。并视其为“神鸟”,对其倍中爱护。在街头,乌鸦昂首阔步,车辆、行人从不触犯她,都自觉地为之让路。他们一般便后都不愿意使用手纸,他们的习惯是用水罐装水,用左手来冲洗。 缅甸中部勃叨族妇女的审美观很奇特。她们都以颈长为美的标志。为了让脖子变长,他们从小便在颈部套上一圈圈类似脖套的黄铜环,铜环高达30厘米以上便被视为美貌。在她们的手臂和脚、腿上也都爱戴这种饰物。缅甸的缅族人以纹身为美。男子纹身较为普遍,一般从十几岁就在背、腹、腿外纹以花草鸟兽;有些女子也喜欢在身上刺花作装饰。缅甸人偏爱东亚兰花,人们视其为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并喻其为国花。他们喜爱孔雀。人们视其为美好和幸福的象征。他们在生活上,习惯使用红、黄和鲜艳的色彩。常以其装饰自己或美化环境。 缅甸人名字的传统性特点是有名无姓,并往往在名字之前加上一定的称谓词,以标明其性别、年龄、官位、尊卑及特定的感情色彩。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

中国文化与缅甸

缅甸文化与中国 自古以来,中国和缅甸就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间有漫长的边境线(泰国1800公里,印度1100公里)。边境线两边居住着同源跨境民族,语言相通,文化相近,往来频繁。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缅两国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众多史料记载说明,中缅历史上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后汉书》记载,当时掸国国王三次派使节与中国通好,公元120年还派来了杂技团。而唐代时的骠国与我国的关系更为密切。骠国曾是南诏王朝的属国,公元801年由南诏王引荐,骠国国王雍羌派王子舒难陀率领使团和乐工35人,经瑞丽-南诏-成都到长安,历时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在802年到达长安,为唐朝朝廷献乐。当他们演奏乐曲时,是用海螺壳和镌刻精美的铜鼓来伴奏的,这种铜鼓与唐朝“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唐德宗授其国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 缅甸的史籍虽然不多,但著名的《缅甸大史》和《琉璃宫史》等也都记载缅甸与我国交往的史实。还有完成于1670年的《华人莅缅各地记》记载了从上古时期一直到逃亡缅甸的明朝永历帝被送回国这段历史,这本书在1955年由缅甸著名爱国诗人德钦哥得迈校订。缅中友好协会印成小册子。 中缅交往密切,同族同源,为什么影响力不如印度文化:1.自蒲甘王朝上座部佛教在缅甸取得统治性地位后,凡不符合该教义的思想、主张都受到排斥和制约,因此中国文化在缅甸的传播受到限制。2.从1885年缅甸贡榜王朝被英国人所灭到1948年脱离英联邦独立,其间占领缅甸时间比较长,出于他们统治目的,有意淡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甚至故意破坏一些中缅往来的历史文化古迹,并对一些事实进行曲解性分析。3.由于经济实力关系,缅甸的考古事业不够发达,对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不够。4.缅甸地处炎热潮湿的环境,对文物的长期保存非常不利。 历史上中缅关系友好是主流,但也有战争小插曲。1287年元代征战缅甸成一度进入蒲甘,逼近卑谬。明朝:1441年王骥征战孟养,进军阿瓦。1594年刘挺入缅,攻抵阿瓦。清朝:1762年-1769年,清朝战败,缅方因害怕暹罗(泰国人)复国抗缅,同意与清朝议和。 战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战争也客观上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到达缅甸,和商旅往来一起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缅甸著名华裔考古学家杜生诰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研究缅甸佛教时,迄今为止我们只习惯于向印度寻找源泉和影响,但在缅甸宗教的发展中,中国可能给予的影响因素却被忽略了。”经他论证提出:1.公元11世纪蒲甘王阿奴律陀征服直通之前,伊洛瓦底江上游流域有大乘佛教学派。2.公元初年几个世纪,中国僧侣在太公、卑谬和蒲甘用中文传播佛教,同时印度僧侣也用梵文传播宗教。而且中国传教更加成功,因为中国当时政治影响大。3.位于印度和中国中间的缅甸接受了各方的佛教影响,但中国是缅甸更近的邻居,所以中国的影响是主要的。 中国传入缅甸的商品有: 1.丝绸 2.茶叶 3.瓷器 4.纸张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教学案例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年级:五年级课业类型: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材分析:《十二生肖》是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2课,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领域。 本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用彩泥、剪纸、拼贴等各种形式制作富有创意的十二生肖形象,拓宽学生的美术思维。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 本课集欣赏性、操作性、创造性于一体。根据教材要求,分为两个课时教学,用彩泥制作十二生肖,或用剪纸或拼贴的方法表现十二生肖。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绘画、剪纸、橡皮泥的手段,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现十二生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2、了解掌握有关十二生肖的人文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3、巩固学过的各种技能技巧,丰富视觉和触觉的审美

经验。 教学重点: 1、了解、分析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 2、传输有关十二生肖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抓住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并能以自己的形式生动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玩具、剪纸、邮票、故事等。彩色纸、剪刀、胶棒、范作、生肖乐园的背景图。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安排手工用具,稳定课堂秩序。做好上课准备。 二、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好朋友。不过,它们的名字需要大家开动脑筋来猜一猜。看谁能先认出它们。(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练的笔法迅速画出几种生肖动物的主要特征部位。边画,学生边喊出动物的名字。(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参与兴趣。)看来,大家对这些动物朋友都非常熟悉,马上就猜到它们的名字了。其实,它们都是十二生肖里的一员。你知道十二

东南亚风俗

亚洲是中国公民前往旅游频率最高的地区。亚洲不但面积广阔,而且民族也比较复杂,风俗禁忌大多与当地宗教有关。佛教、回教、印度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对亚洲各国的政治、文化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在路上驾车时,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印度还有一项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阶级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印度的邻国斯里兰卡,宗教信仰虽以佛教为主,但也有少数印度教、回教的教徒。也许是民族性使然,斯里兰卡人最讨厌被误认为印度人,前往该国旅行时一定要注意。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尼泊尔也是一个重视牛的国家,在尼泊尔人面前应避免谈及有关吃牛肉的话题。此外在尼泊尔,如果用餐时没摆出刀叉,那就表示用手抓食,但是左手代表不洁,要用右手进食。缅甸人笃信佛教,参拜寺院宝塔必须脱鞋赤脚进入,表示对佛祖的尊敬。缅甸人视摸头为一件不礼貌的事,因此不要随便摸小孩子的头。越南是一个重视独立与自主的国家,正致力于发展经济。虽然目前仍然物质较为匮乏,但人与人之间还是以同志般的平等地位对待,即便是饭店的服务生,也要以礼相待,切不可摆出鄙视的态度,引起当地人的不满。泰国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家,法律中有许多保障宗教的条文,故而不要对佛像不敬。由于僧侣必须严格遵守小乘佛教教义,绝对禁止接触女性或被女性触摸,所以女性游客在公共场合应避免碰触僧侣。回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在傍晚的回教徒祈祷时间内不要打扰他们。另外,用食指指人在马来西亚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最好以拇指代替;触摸小孩子的头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印尼人大部分为回教徒,而峇里岛人则多数信奉印度教,因此在印度教新年当天,全岛各项活动都停止,甚至取消部分国内班机。此外,印尼的少数民族认为照像或闪光灯是摄人灵魂的器具,拍照前最好能先询问当地人。 越南传统节日与民俗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越南风味小吃河内的螺蛳粉:清晨,在河内的街头,常可遇到卖螺蛳粉的摊档。这种圆粉条略细于桂林米粉和云南米线,使用优质大米,粉质细腻柔韧,白净透明,吃起来很爽口。螺蛳是现挑现吃,用竹针挑出放在粉中,然后加上螺蛳汤、辣椒和其他调味品,味道鲜美。河内的鸡粉:鸡粉用料讲究,除鸡丝外,还配有肉丝、蛋丝、木耳丝、葱丝、香菜丝。蛋丝制作独特,摊成薄薄的片,切成细细的丝,不粘不连,撒在粉上与红的肉丝、白的鸡丝相辉映,格外撩人食欲。牛肉粉:越南的牛肉粉一定要用黄牛肉,将一大块精黄牛肉加上各种佐料后下锅煮熟,然后切成薄薄的小块,将米粉在开水锅中烫后,加入牛肉、牛肉汤和各种调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虾饼:也是越南一道有名的小吃,是将加了调味料的面糊裹上新鲜的大虾,放人油锅中炸,出锅后香味扑鼻,吃起来,香酥可口。在河内西湖边上有一家餐厅,其制作的虾饼有较高的声誉。肉棕:

李居明大师趣谈十二生肖

、 李居明趣谈十二生肖资料引用:生肖的各种组合及影响 的地支也是固定的: 月的时间也是固定的: 十二生肖合、冲、刑害关系

老板四生肖:寅、巳、申、亥。 最易走桃花四生肖:子、午、卯、酉。 烈士生肖:午、酉。 01.鼠(陈慧琳、黄子华、古巨基、傅颖、郑秀文、钟嘉欣、徐小凤、钟楚红、陈玉莲、木村拓哉等):乐天知命、对人热情、疏财仗义、人缘非常好但也胆小如鼠、做事缺乏耐性而且桃花特旺。 自来骄傲,走运时说的话十分难听(死在失言)。非常威风,放任自己、非常喜欢玩乐(会贪玩乐的皇帝),容易堕入情网,或者把爱情的问题放在第一,易为美人而失江山。

| (公关人才)做大事必须旁边需要有人(龙)帮助、支持、鼓励、督促他去做事情,他才有方向,否则容易玩物丧志、一事无成。 不能当老大但适宜处在二、三位因为他做事积极用功,但喜欢玩乐;“咬出不咬入”-重朋友,轻家人。没运时、不开心时、不想或不能做事时最宜睡觉,恢复力、适应力非常强。懂得饮食(吃油吃米),喜欢晚上出来。(如果你的房子坐北朝南极有可能具有鼠的属性)若生在冬天,家里洗手间容易出现漏水的问题;生在夏天易有好运;生在春天,木多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婚姻、爱情、桃花;生在秋天,命最好,一生都会开开心心而且桃花旺、多情人。 申子辰合水,辰、酉合金,子丑六合。 子+丑=夫妻(如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热带或夏季旺夫妻感情)子+辰=事业子+巳=蛇鼠一窝(蛇人、蛇年、蛇月容易出问题) 子+寅=驿马(旅游、搬家、转工等等)子+酉=开心、旺桃花、壮旺(金生水) 宜食:秋天的螃蟹-旅游、有老公疼 忌:吃蛇肉-出问题、吃夜宵中的猪肉-惹是生非。 02.牛(张学友、森美、刘德华、蔡少芬、叶倩文、鲍起静、吕方、黄淑仪、周秀娜等等):勤奋忠诚(是模范员工)、保守固执、脾气较差、做事欠缺灵活。 ; 输不起,输了(钱)之后没有风度,而且会发脾气,不会检讨。工作用功,但效果不一定好。 丑为金的仓库,为金的墓-冷漠且固执,上心、用功。发生小事烦三天,非常重视且容易把它放大-看不开。 吃东西不讲究,(缺少变通性)直来直去,容易被骗且不会发觉(防老千、骗子)。 丑+子=夫妻丑+申=旺运(可拜齐天大圣)丑+酉=贵人丑+亥=驿马(旺运)丑年生的人适宜寅时凌晨3:00-5:00造人生子。 宜:吃葁(姜)、醋(酉)-旺红鸾星,猴头菇(煲)-治病、转运,鸡肉-遇贵人,猪肉-驿马、旅游、出国、留学。 03.虎(周星驰、商天娥、梁朝伟、李司棋、陈奕迅、邓健泓、薛家燕、何超仪、元秋、松井秀喜等等):思考敏捷、具领袖才华、喜欢冒险创业、

十二生肖趣谈腾云驾雾富贵龙

十二生肖趣谈腾云驾雾富贵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人人的潜意识里头,不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几乎都有打上龙文化的烙印,而且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龙,在中国与天地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有联系。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龙之所以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是与传说及神话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无比神通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龙几千年来往往成为中国奴隶、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

皇权的代名词,因此,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全们的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乘的车、船叫”龙辇”、”龙舟”……总之,凡是与他们生活起居相关的事物均冠以”龙”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 龙与皇权挂钩的历史也很久远,从黄帝时就开始了。 在传说时代,有着龙的血缘的黄帝曾四处巡视体察民情。他叫人开采首山的同,然后运到荆山脚下铸鼎以纪念自己大战嗤尤的辉煌胜利。过了一段日子,鼎终于铸完了,黄帝专门在荆山举行了一个庆功大典来庆祝巨鼎铸成。应邀出度典礼的不仅有各路神灵,而且还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黄帝铸的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时辰一到,大概还是皇帝亲自揭幕,只见一只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铜鼎闪着耀眼的金光呈现于神、人之前,众人啧啧称羡,上前细看,鼎身刻着一条矫健的游龙在一片祥云中穿梭,周围是四方鬼神和各种珍禽异兽,

可谓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正当众人众神怀着崇敬的心情欣赏巨鼎和上面的图案时,忽然天空中浓云密布,挡住了阳光,天色很快阴暗下来,大家都以为要下雨了,认知一道金光穿透浓云,一条披着金甲的神龙破云而来,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云中,脑袋靠在宝鼎上,长长的龙须顺着鼎足垂到地面。黄帝明白这是自己完成了人间的使命,上天派神龙来接他上天了,他纵身一跃,跨上龙背,飞回天庭。人间百姓舍不得放黄帝这样贤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伙儿扯着龙须不让走,结果扯落了好多龙须,黄帝和神龙还是走了。据说这龙须落在地上,便生出许多细小修长的小草,人们以后就把这草叫做”龙须草”了。 传说时代的著名君主,大都与龙有着说不清、道貌岸然不明的渊源关系。尧在位的时候,世界上出现了大洪荒,到处是洪水泛滥,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鲧去治水。鲧偷了天帝的息壤,采有”堵”的办法治水,劳而无功,被愤怒的天

缅甸风俗习惯

缅甸风俗习惯 2006-08-14 23:35 文章来源:驻缅甸使馆经商参处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 饮食习惯 缅甸人常用米粉、面条或炒饭作早点,也有喝咖啡、红茶和吃点心的。午餐和晚餐为正餐,以米饭为主食。菜肴特点为油多、带酸辣、味重。常用各种幼果、鲜菜嫩叶作小菜,蘸佐料吃。进餐时将米饭盛在盘子里,用手抓着吃。随着社会发展,用刀、叉、勺进食者逐渐增多。 服饰 缅族的服饰与中国云南傣族相似,不论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统称“笼基”,男裙称“布梭”,女裙称“特敏”。男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外衣,女上衣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场合,男人多戴缅式礼帽(缅语称“岗包”,用细藤编胚、以粉红或浅黄色纱巾裹扎而成)。缅甸妇女多留长发,挽发髻,戴鲜花,喜爱用缅语称为“檀那伽”的香木浆涂在脸上,有清凉、防晒、护肤作用。缅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场合均穿拖鞋,军人除外。 人名 缅甸人只有名字,没有姓,但要在名字前加一冠称,以示性别、长幼和尊卑。对长辈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吴”(叔、伯、先生之意),对平辈冠以“哥”(兄辈之意),对晚辈则称“貌”(意为弟弟)。妇女也同样,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妇女称“杜”(姑、姨、婶之意),对晚辈或平辈称“玛”(意为姑娘姐妹)。 宗教 89.3%的缅甸人信仰佛教。缅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教)与中国的佛教(大众部,俗称大乘教)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缅佛教徒十分虔诚,每天早晚均要念经一次,每逢缅历初一、十五或斋戒日都要到寺庙朝拜、布施钱财、物品。遇有红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请僧侣到家供斋或到寺庙布施。佛教传入缅甸已有上千年历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缅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系。缅为避免宗教矛盾,未把佛教定为国教。缅一些少数民族信奉其他教派,其信仰者分别为:基督教5.06%、伊斯兰教3.8%、印度教0.5%和其他教0.2%等。 皈依礼 按缅甸佛教习惯,男子在成人前,一般从五、六岁起,都要举行剃度仪式,进寺庙当一次和尚,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为一个星期,这样才算成人,在社会上才会受到尊敬。 缅历新年(泼水节) 缅甸泼水节是缅甸人民的传统节日,为缅历新年,类似我国的春节。泼水节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通常历时三到四天。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少,可以相互泼水,表示除旧迎新。泼水节期间,不论男女老幼,都不会因为被泼水而不高兴,因为泼水节的水象征着吉祥幸福。泰国、老挝、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和缅甸东北部的掸族也有过泼水节的传统。 禁忌

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

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 (美国握手礼) 美国若非亲朋好友,美国人一般不会主动与对方亲吻、拥抱。他们在正式场合见面,握手致意;在非正式场合见面,礼节比较随意,往往以点头、微笑为礼,或者只是向对方“嗨”上一声。 俄罗斯和初次见面的人一般行握手礼,熟悉的人大多会热情拥抱。 (日本鞠躬礼) 日本正式社交活动要鞠躬,两手放在膝上,并且频频弯腰(约30度);日常使用的鞠躬(约15度),两手垂在身旁。 马来西亚见面时,男子一般是一面举起右手放在胸前,一面深鞠躬;女子一般是先双腿稍微弯曲,然后鞠躬。 韩国韩国人见面时也行鞠躬礼,不过男人既可鞠躬,也可握手,而妇女一般只鞠躬或点头示意。

(东南亚双手合十礼) 东南亚双手合十礼盛行于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以及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人们见面时,通常把双手手掌对合于胸前,十指并拢,并微微弯腰顿首以此表示敬意。 (波兰吻手礼) 波兰在波兰,至今仍盛行吻手礼。波兰妇女喜欢别人尊重她们,希望自己的丈夫和亲朋好友把她们当作贵妇人看待,见面时吻她们的手。吻手时,要由妇女先伸出手来,手背朝上,手略下垂,男子欠身将妇女的手放在嘴边轻轻吻之。 巴西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是以拥抱或者接吻作为见面礼仪。贴面礼是巴西妇女之间特有的礼节。行礼时,双方要互贴面颊,同时口里发出表示亲热的亲吻声,但是不可以用嘴唇真正接触对方的面颊。 美国 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加拿大 加拿大的基本国情是地广人稀。特殊的环境对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在交际应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讲究礼貌,又无拘无束。加拿大国民的主体是由英法两国移民的后裔所构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讲英语。性格上相对保守内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则大都信奉天主教,讲法语,性格上显得较为开朗奔放。与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对方情况,

越南十二生肖趣谈

越南十二生肖趣谈 次丙戍,俗称狗年。并非仅仅中国以干支纪年,中国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和越南等国,因为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平易近间也习惯使用夏历,上述国家中,越南尤为凸起。 越南文化与中国文化同源,在习俗上也很四周。越南有与中国几乎一致的十二生肖,一样是12种动物,与12地支相对应。越南人使用的十二生肖中只有1个生肖与中国分歧———越南没有“兔”,但有“猫”。是以,中国的“兔年”,在越南成了“猫年”,在中国属“兔”的人,到了越南就酿成属“猫”的了。 越南人初度碰头喜欢询问对方的姓名、春秋。令人惊奇的是,在与越南人交往时,只要你说出自己的属相,对方马上就可以按照干支轮回的计较体例推算出你的现实春秋,而且几乎每个越南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既然十二生肖最早是从中国传入越南的,那为什么中国的“兔”到了越南酿成“猫”了呢?真正原因已无从考证,一种说法是,那时中国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传入越南时,“卯兔”的“卯”与汉语“猫”的读音相似,功效“卯年”误读成“猫年”;另一种说法是,那时越南尚没有“兔”这种动物,是以用“猫”来庖代,“兔”也就成了“猫”了。 其实,这种“错误引进”在现代越南语中年夜有例子,至少有70%以上的词汇为汉语借词,其中不乏借错意思的情形。如汉语中的“坚苦”一词,到了越南语中成了句骂人的话;汉语中“魁梧”,在越语中却成了形容小孩儿长得眉目秀气等等。这都是汉语词汇进入越南语的时辰,从一路头就被弄错了,尔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越南对属相也有不少说法,越南苍生认为,“鸡年”是“灾年”,要非分格外小心。记者当地的一位伴侣说,灾年按照干支和地支推算的,60年才碰着一次。上一次是1945年,越南发生全国性严重旱灾。这位伴侣年前请记者抵家中吃饭,席间舒了口吻说:“不吉利的鸡年总算曩昔了!”伴侣夫人也拥护说:“越南人真的很怕刚刚曩昔的乙酉年,良多年青人成婚都要设法避开这一年。” 越南人也有“狗年发家”的不美观念。中国人认为狗的啼声与“旺”同音;而越南人认为狗的啼声与越南语里“富有”一词同音,可是越南语里的狗啼声是“呕、呕”,与越南语中“富有”一词的韵母不异。而“猫”却与“狗”相反,其“喵、喵”与越南语中“贫穷”的韵母谐音,是以越南人最隐讳野猫窜抵家中,但自家养的猫却没事。

缅甸茶文化

缅甸茶文化 发表时间:2017-07-04T16:47:12.930Z 来源:《成长读本》2017年3月总第15期作者:金晶[导读] 茶文化以及茶叶至中国和印度传入,生根发芽,与当地文化以宗教习俗冲撞、融合,形成缅甸独特的茶文化以及饮茶、食茶习俗。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缅甸自古以来都有喝茶、食茶的习惯,无论是大街小巷、男女老少,还是平民僧侣至今沿袭着这种传统。谈及缅甸茶文化,首先要了解缅甸茶文化的起源,从而分析佛教、中国茶文化、印度茶文化和英国殖民对缅甸茶文化的影响,最后进一步的观察在缅甸社会中较为突出的饮茶习俗。 关键词:缅甸,茶文化,习俗一、缅甸茶文化的起源缅甸本无茶叶,更没有茶文化,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茶文化以及茶叶至中国和印度传入,生根发芽,与当地文化以宗教习俗冲撞、融合,形成缅甸独特的茶文化以及饮茶、食茶习俗。茶叶在宋代开始普遍在缅甸流传,同时喝茶习俗和泡茶方法也是普遍传开。缅甸茶叶专家们认为,茶叶从中国和印度两国通过贸易传入。缅甸茶叶专家们认为中国红茶的种子是从唐代末年传入缅甸,并在缅甸开始种植。缅甸古籍上记载,缅甸的喝茶习俗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时云南思茅地区成了普洱地区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此次清政府的官方行动成了,缅甸与中国茶商的交流的高峰期。“ 雍正七年后,皆通事不绝”,“ 每岁冬春间,粤东本港商人以茶叶、瓷器、色纸诸物。往其国(新加坡)互市”。[1]茶叶通过普洱、思茅以及西双版纳等地区直接进入到缅甸掸邦,从掸邦运到缅甸京城(瓦城),中国茶叶的传播,这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2] 清朝,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销往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诸多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缅甸的茶叶贸易,不断的繁荣,促进了缅甸茶文化的发展。印度的茶叶(特别是红茶)传入缅甸的时间不祥,缅甸有些学者认为印度拉茶文化的传入而传入进来。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拉茶文化可能是在英缅第一次战争的时候(1824年),英国人带入印度人而传播到缅甸。这说法不是很可靠,况且印度和缅甸的茶叶贸易非常少,印度的茶叶几乎没有带入缅甸,但拉茶文化的确是印度传入的。随着缅甸人嗜好茶叶的习俗,缅甸的茶叶贸易也得到了不断发展的情况。但是,目前缅甸境内的茶叶远远满足不了缅甸人吃茶、喝茶和运用加工茶叶的多样化(食茶与饮茶),茶叶还是在中国境内进口,中缅的茶叶贸易也是由此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影响缅甸茶文化的因素 1、中国茶文化缅甸的茶叶文化丰富,喝茶、食茶的方式也多样化。这也与缅甸人嗜茶的习惯有所关系。缅甸与世界茶叶大国――中国的山水相连的地理有关,也不能排除受到中国人嗜茶的影响。缅甸的食茶、饮茶方式特别受到了中国西南边界少数民族饮茶、食茶的影响。我们从历史、古籍和文献上不难看出,缅甸的茶叶最早是通过茶马古道传入缅甸,更确切的说从中国云南省景洪和西双版纳地区传入缅甸。茶叶在缅甸称为“la-phet”。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有类似的叫法,那就是中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和景颇族都把茶称为“la”,基诺族着更为相识称茶叶“拉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缅甸的茶叶的叫法是中国少数名族语言的影响。(la+phet,既la(傣语)phet (缅语,意为叶子),是la叶的意思)由此可见,确实最早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通过贸易和与马交换而到缅甸,大部分茶文化也随即而入,至今还保留不少。其中食茶文化是保留最完整的茶文化。[3] 居住在云南德宏州地区(与缅甸木姐市一桥之隔)的景颇族、德昂族至今保留着以茶作菜的古老食茶法,吃腌茶就是其中之一。缅甸的食茶方式是传承和交融于以上中国两个少数民族食茶方式和当地点心文化之间的一种特色制作茶叶的方法。 2、印度茶文化对缅甸最大影响力的印度茶习俗主要是喝拉茶习俗。印度拉茶是印度的特殊制茶技术。传到缅甸的时间不祥。有人认为英国人侵入缅甸时,英人雇佣大量印度奴隶,因而带入缅甸,后来融入到缅甸社会中。有些人认为比此更早时,在印缅边界的印度商人带入缅甸。拉茶在如今的缅甸社会中成为所以茶俗中的最重要和最高的喝茶境界,也是说它对充当社会职能有着极大的能量。在缅甸的大大小小社会习俗、传统活动、宗教习俗、婚丧活动等等都定会有拉茶与红茶的存在。 3、英国茶文化曾经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免得茶文化或多或少都受之影响。其实就算在英国,下午茶业已经是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很少有地方可以喝到正宗的下午茶,留下来的仅仅是一个名字。然而在缅甸可以看到英国早已沉寂的下午茶。缅甸人保留了作为英国殖民地时期的下午茶。 三、饮茶文化1.茶馆与早茶、下午茶缅甸人有喝早茶的习惯。早茶其实是以茶为早点,可以在家里喝,还可以在茶座或茶餐厅解决。缅甸茶座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高档雅致的茶楼,很多都是一些露天小茶馆,再通俗一点说是茶摊。下午三点,缅甸人不管多忙,总抽出时间去喝茶.缅甸下午茶主要是奶茶,一般选择红茶,红茶有中国红茶.还有斯里兰卡红碎茶,将红茶冲泡或者煮好之后加入牛奶或者炼乳。缅甸饮用奶茶通常采用小茶杯,有玻璃杯和陶瓷杯,放在托盘上面。缅甸下午茶提供缅式茶点。2.缅甸拉茶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乡镇里,凡是茶馆存在都会有拉茶与红茶的存在。一手持空罐,一手持盛有茶汤的罐子,将茶汤以约一米的距离,倒入空罐,由于茶汤在倒入过程中,两手持罐距离由近到远,近似于拉的动作,故名“拉茶”,又有牛奶浓香的又香、又滑的拉茶了。拉茶一般都是甜味、半甜半苦味、苦味、浓茶味、浓糖味、底糖味等等几种味道。可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供佛祭神或僧人斋后的点心,表示对此仪式的重视。日常生活中,缅甸人每天供佛祭神,都会冲泡茶叶祭祀供养.[4] 3.缅甸茶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