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北部山区、平原区地质灾害现状图、易发分区图、防治分区图、防治规划图

天津市北部山区、平原区地质灾害现状图、易发分区图、防治分区图、防治规划图

天津市北部山区、平原区地质灾害现状图、易发分区图、防治分区图、防治规划图
天津市北部山区、平原区地质灾害现状图、易发分区图、防治分区图、防治规划图

34

附图1

天津市北部山区地质灾害现状图

35

36

37

附图5天津市平原区地质灾害现状图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矿街道发〔2011〕号 兰州市红古区矿区街道办事处 关于二〇一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 通知 各村、机关各部室: 为了做好我街道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兰州市红古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和《红古区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现结合我街道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街道地质灾害以降雨诱发突发性的滑坡、泥石流和沉陷区地面塌陷为主。从灾害发生原因上分析,人为因素占据重要作用,而灾害的诱发因素均与降雨密切相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直接与降雨有关。辖区滑坡、泥石流预防地段为省道301线峡口至大湾段、山根截路沟社、红沟至炭洞沟个体煤场地带;地面塌陷主要预防地带为滩子村、截路沟及复垦区一带;人为危险点预防地段为滩子村村委会对面一带及铁路以西原陶瓷厂至国税局段,形成原因为村民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建房。 二、地质灾害重点预防期 我区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份,是地质灾害主要防范汛期,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预防期,如短期出现强降雨,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沉陷区地面塌陷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各村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预防状态,加强对各隐患点的巡查,实时监测预防,认真执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汛期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辖区滑坡、泥石流预防地段为省道301线峡口至大湾段、山根截路沟社、红沟至炭洞沟个体煤场段;地面塌陷主要预防地带为滩子村、截路沟及复垦区一带;人为危险点预防地段为滩子村村委会对面一带及铁路以西原陶瓷厂至国税局段。上述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

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是根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现状地质灾害的分布并反映地质灾害的历史和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节易发分区原则及方法 一、分区原则 根据国土资源部4号令《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办法》和《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环发[2001]01号文)。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分布两个方面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拟定适合息烽县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控制因子赋值表(见规划说明书表10.1、10.2、10.3、10.4、10.5),在此基础上运用网格剖分法赋值后,在计算机上用软件自动生成等值线分区,对不合理的边界采用人工修边,将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级。 (一)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主要考虑: 1、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地层产状、风化程度); 2、构造发育程度; 3、地形地貌(地形坡度、相对高差、斜坡类型)。 (二)矿产资源 主要考虑: 1、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根据《实施细则》中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特征简表要求,结合息烽县实际情况,拟定适合本区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因子评价简表(按防治规划说明书上的表),

在此基础上,将息烽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级。 二、分区方法 对全县行政区域进行网格剖分,剖分后根据区内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来进行网格赋值,然后圈定等值线进行易发分区(具体方法见规划说明书)。 第二节易发区分区特征 一、分区命名原则 分区命名原则:以“区域地理名+地质灾害种类+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命名,如“鹿窝~三友滑坡高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分区特征及评价 上述原则,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及等值线圈定结果,结合该县实际情况,将息烽县地质灾害分为高易发区(等值线≥3.5)、中易发区(等值线2.5~3.5)和低易发区(等值线1.5~2.5)三级,各区平面位置见《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图》(附图2)。对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特征分述如下(见表3-1):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该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差,地质构造发育、地形切割大、坡度陡峻,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点分布密集。滑坡主要发生于碎屑岩及软质岩类岩层中;崩塌主要发生于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的碳酸盐岩类岩层中;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主要采煤、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部分地区由于岩溶较发育,多发生岩溶塌陷。该区总面积188.48km2,占全县总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摘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长期开展以防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实施有效的黄土斜坡地表水排导和科学适度的人类活动可以缓减地质灾害的发生。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现状 据调查,某县主要发育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裂缝等5类地质灾害。截至2011年共查明地质灾害点500多处,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多位于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城镇村庄、公路边坡附近。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100多个,从危害程度来看,主要以威胁群众人身安全及财产。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某县地质灾害主要沿河谷以带状分布。 发育特征: 某县地质灾害点密度为36.4处/100km2,主要发育于黄土丘陵沟壑区。 (1)滑坡。滑坡多发生于上更新统马兰组黄土(Q3m)和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受降雨和人类活动影响,主要发育在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的阴坡,以层厚10~30m、体积50万~500万m3的牵引式自然老滑坡为主。坡度和高度决定着斜坡的应力分布状态,斜坡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会随着坡度和高度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最终在应力集中部位产生形变来释放应力。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当斜坡坡度、高度增大时,坡脚应力集中,坡面应力卸荷范围扩大,从而形成牵引式滑坡。根据调查统计: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属滑坡高易发范围,在降雨、地震、坡脚侵蚀等作用下易发生滑坡灾害;坡度小于20°时斜坡应力分散,只有在人工扰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滑坡;坡度大于40°时,虽斜坡应力集中,但由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大于40°的自然斜坡数量少,所以发生滑坡的几率相对较小。滑坡在各个坡向均有发生,但相比阳坡,阴坡光照较少、土壤含水量较高、边坡稳定性较差,因此阴坡具有滑坡发生优势。 (2)崩塌。多为黄土崩塌,暴雨是主要诱因之一。崩塌多发育于高度20~100m、坡度大于50°的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斜坡,受黄土垂直节理控制,多为体积1万m3以下的小型拉裂-倾倒式崩塌,部分岩质崩塌与筑路开挖基岩边坡有关。据调查:崩塌多发育于50°以上的斜坡,坡度越陡,在垂直节理的分割作用下形成的孤立土体(块状或柱状)越容易产生临空优势,坡度增加使应力集中并产生拉裂,在静水压力和重力等作用下沿土体底部产生倾倒破坏;在100m以下,特别是在高度20~50m范围内崩塌集中发生,主要是由于50°以上、100m以上的黄土斜坡在区内发育较少,且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风化和应力调整已趋于稳定,而50m以下的斜坡容易受水流侵蚀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陡坎,处于应力调整阶段,发生崩塌的概率较大;阳坡是崩塌发生的优势坡向,阳光照射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加速了垂直节理的切割作用,增加了土体的风化进程。 (3)不稳定斜坡。集中于高度150m以下、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黄土斜坡。不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我市地处X地区,中低山、丘陵及峰林、峰丛广布,全市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且雨量充沛,是X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X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340起,其中崩塌118起,滑坡163起,泥石流37起,地面塌陷17起,地裂缝5起,直接经济损失达1179X万元,灾害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我市地质灾害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地质灾害点分布面广;二是受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相对集中;三是新增地质灾害点多;四是滑坡和危岩崩塌发生相对频繁;五是受气候和地域条件影响,地质灾害呈突发态势。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X〕20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X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一)X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 预计X年全市年总降雨量1500—2500毫米,与往年相比,比正常情况偏多1—3成。预计X年冬春季雨量偏少2成左右。前汛期(4—6月)雨量700—1300毫米,偏多2成左右,局部出现暴雨洪涝的可能性较高。后汛期(7—9月)雨量300—450毫米,偏少1成左右。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雨季开始后,地表岩土层含水逐渐增多以致饱和,在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岩石破碎、土层松散(破碎)、土层厚度大、坡度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山区,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秋冬季节雨量偏少,部分地区会出现干旱现象,在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发育、土层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大量抽排地下水和剧烈震动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区可能会诱发岩溶地面塌陷。预计X年雨量较多的前汛期(4—6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的重要时段,其次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尤其台风带来的持续降雨及强降雨的阶段性、局部性,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因此,我市X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主要在4—9月。 二、X年汛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分布区域 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全区地质灾害类型和重点预防区域的 划分,我市的X县东南部、X县西部中北部、X县西部、X县南部、X 县东北部、X县、X县、X县西北部、X县北部、X族自治县东北部和东南部、X区东南部属碎屑岩和花岗岩预防区,此类地区岩石风化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覆盖层厚薄不一,山高坡陡,河流切割强烈,属地质灾害易发区。我市X县、X区和市城区属碳酸盐岩预防区,这些地区岩溶发育、土层较薄,危岩分布范围广,多分布于山体的中上部,相对高度高、稳定性差、监测困难,群测群防工作很难到位,一旦受到降雨、气候变化、震动等影响,就有可能成灾。具体情况如下: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

第五章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分区评价 一、评价思路与方法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是其易发性的客观反映,要想准确的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必须依赖遥感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工作,本着这一思路,此次调查十分重视对基础地质元素的搜集与分析,野外工作结束时已形成本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基本轮廓,即初步的定性分区结果;同时考虑到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通过对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诸多因素分析,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分区计算,作为对定性评价的补充,最后综合两种结果,形成本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图。 由于地质灾害易发性的评价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如何将复杂的地质因素尽可能的定量化,使分析和评价结果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是地质工作者广为探讨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各学科模糊综合评判中得以广泛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等众多领域,借助GIS系统可以完成制图、数字地形分析、空间决策支持、空间分析统计等任务,在GIS平台上进行易发性区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区划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工作精度不高以及主观影响大的不足。 本次工作拟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统计方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和区划,主要技术路线和方法如下: 1、确定评价单元和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和各要素的权值。 2、对各评价因子指标进行量化,并采用归一化数值变换方法统一量纲。 3、在评价指标权值确定和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的空间叠加与统计。 4、经统计分析确定易发性区划的分界点,将评价结果分成不同等级。 5、在GIS分析成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修改完善,最终编制工作区地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oc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表

区段编号II III 危险性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红河水系。地形地貌复杂程度 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出露第四系残坡积层 ( Q4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中等。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 Q4 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 质条件中等。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 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 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区段特征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 江城稳定区。 城稳定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 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 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综合判定为中等。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 现状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地裂缝、地面沉 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 评估 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 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场地整平挖方范围内挖方边坡在降雨情况下容易产生表层土体或 强风化层失稳现象,诱发挖方边坡坍塌、滑坡,由于场地开挖深度较大, 地 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及危害性中等。 质 工程建设时开挖,将产生开挖弃渣,若处置不当,降雨条件下可能 灾预测 产生小型渣体坍滑或坡面泥石流,可能对场地下缘道路、耕地掩埋等危该区域未设计工程建设活动,加之均远离拟建场地, 害,其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工程建设挖方或填方施工均会破坏坡面植工程引发、加剧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害评估 危 被,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破坏坡体应力平衡,导致坡体失稳,引发坍性小,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存在较大的影响。 险 性 工程建设运营后,若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未合理规划,乱排 放,可能对附近河流造成污染,危及下游区居民饮水污染的可能小~中 评 等,危害性及危险性小~中等。 估 综上所述,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中等,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该区 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大等,危险性及危害 该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性中 ~大等,以中等为主,局部为大等;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加 综合塌陷等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不良地质作用 评估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及危害性大;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 主要表现为风化和坡面侵蚀,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防治措施建 议中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大等,危险性及危害性中~大等,以中等为主, 局部为大等。 综合评估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 (1)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按拟建建筑物设计要求进行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查明土层分布状况,物理学性质特性,并对拟建场地所处斜坡、前沿斜坡、后沿边坡稳定性进行验算、评价,提供工程设计所需各项参数,便于设计人员根据勘察结果、建筑物荷载和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和持力层及进行有效的边坡、地基处理工作。 (2)对场地稳定性做出专门的勘察设计评价,并针对场地不稳定地段,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修建重力挡土墙等防护措施。 (3)建议对挖填边坡进行永久支护,采取坡面护坡措施,并做好各边坡坡面排水,及地表排水系统,以迅速排走地表水。统一在工程区内建立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和防水措施,避免地表水及地下水渗流对场地边坡及地基造成的不良影响。 (4)场地进行填方前,应先清除杂物,对地表进行填土整平工作应按照相关规范分层碾压,按照设计单位要求的压实度,以预防填土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和变形。对基坑进行有效支护,开挖取出的弃土不能随意堆放。 (5)拟建安置房在设计及建设中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6)控制生活垃圾、污水等排放,对生活污水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须送垃圾场集中处理,注意地质环境保护,避免造成水质污染及地质环境破坏。若建设工程中存在弃渣,须按水土保持的要求对弃渣进行拦挡,必要时要修建弃渣场进行集中堆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应设置相应的临时拦挡措施,若开挖边坡超过5m 时,应设置马道。 (7)普及地质灾害常识,加强村名的防灾减灾意识。村庄建成后应加强地质灾害灾害监测,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保护和加强山坡及周边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工程建设和营运期间,应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即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造成危害。 场地适宜性拟建工程全部处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但拟建场地周边斜坡较陡,地形地貌条件较差,场地条件较差,需对区内挖综合评估填方边坡、场地周边斜坡进行支挡和排水措施等,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安全第一、常抓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坚持从全区实际出发,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手段,以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 4.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治理。 5.坚持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协调稳定发

展。 二、全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谷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疏,地表为黄土质粘土层,质地疏松,遇有暴雨或连阴雨天气,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土建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显增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全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其中滑坡39处,崩塌16处,泥石流1处,危及173户、602人、591孔窑房、6.6公里公路(其中地方道路1.49公里,省道5.11公里)。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点段 X—X—X—城区—X—X—X—X等区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土质疏松,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切坡建窑比较普遍,黄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 (二)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城镇 城区、X镇、X镇、X镇、X镇、X镇等城镇,由于水蚀、深切作用强,山体相对高差和后缘压力较大,加之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引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机率较高。 (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矿山 重点是油区井场、砖厂和采石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取土不规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1.牢固树立“居安思危、防范未然”的忧患意识,早布置、早落实、早安排,切实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汛期前组织了地质灾害隐患全面排查,从排查情况看,市中区共有27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威胁1105户4654人。所有的271处地灾隐患点全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发放了“一表两卡”,并将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录入到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措施网上填报系统,并上报市局。 2.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主要诱发因素及危险程度,认真制定了《内江市市中区xx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内江市市中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内市区府办发[xx]35号),确定了11个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为区级防御重点,建立并完善了《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地质灾害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等各项制度。各镇(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辖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主要诱发因素及危险程度,都制定了《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3.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督促各镇(乡)在预案中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显眼处设立了警示标志,要求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随时监测隐患点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建立了群测

群防的地质灾害防治网络体系,在区、镇(乡)、村、社四级都确定了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认真落实了汛期24小时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等地质灾害防灾制度,坚持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各项工作、会议、电话等作好了记录,确保了防灾指令和灾情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汛期每天上网查询地质灾害预报和重大的天气预报,及时将灾害性天气情况通知到镇(乡),使上下做好预防准备。汛期以来,区国土分局值班室对全区560余人次地质灾害隐患监测人员履职情况进行了电话抽查,了解相关工作情况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状,强化和提升了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促进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 5.开展了地质灾害督导工作,按照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驻守督导工作 __》(川国土发【xx】29号)文件要求,择优邀请四川盐业钻井大队担任我区地质灾害督导工作,重点对市中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落实情况、监测人员上岗值守情况、防灾预案是否完善及相应防灾措施到位情况等进行全方位检查,同时做好监测人员的宣传培训工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核查、巡查、排查,评估灾情、险情情况,并预测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提出行之有效的防灾措施建议,为汛期防灾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和保障。截止目前督导已完成13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核查),应

地质灾害防治公共管理专题

第7章地质灾害防治公共管理 7.1 基本认识 7.1.1灾难与教训 1975年8月4~8日,第3号台风低压和西风带冷空气共同影响的河南省中部4.38×104km2。范围降水总量201×108m3。,区域平均降雨量达458.9mm。板桥水库(林庄)、石漫滩水库(油坊山)和方城北(郭林)等3个暴雨中心总雨量分别达1631.1mm、1434.4mm和1517.0mm。其中,暴雨中心林庄1h最大降雨量为189.5mm,6h最大降雨量为830.1mm,1日最大降雨量为1005.4mm。特大暴雨导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和58座小型水库在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共造成29个县、1700×104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2.6万多人遇难,京广铁路被冲毁102km,中断行车1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沙兰镇因山洪暴发,造成117人死亡,其中沙兰镇中心小学学生105人。洪峰在沙兰镇只持续1个多小时,由于河流泄洪断面不足、桥梁壅塞等,沙兰小学内水深一度达到 2.3m。沙兰小学位于沙兰河由西北向东偏南转弯的凸岸河漫滩上,是沙兰镇地势低洼地带。 2008年9月8日8时许,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塔山矿区废弃尾矿库溃决形成重大泥石流灾难。尾矿库坝高约50m,库容30×104m3,尾砂流失量约20×104m3,沿途带出大量泥沙,流经长度达2km,最大扇面宽度约300m,泥石流冲淤面积达30.2hm。,最大过流深度约20m,造成下游村庄和集贸市场人员死亡271人,伤34人。经调查,导致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违法违规生产和建库,隐患排查治理走过场。政府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不得力,安全整改指令不落实也是重要原因。因为早在2008年2月和8月初,位于下游的白云村和云合村村民因发现尾矿坝渗水现象曾分别向当地政府递交了“救命报告”和“告状书”,但未引起重视。 1963年10月9日22时38分(格林尼治时间)意大利瓦依昂(V oiont)水库滑坡造成约2600人死亡。 1999年12月16日委内瑞拉泥石流,6条泥石流沟冲毁6个旅游城市,造成3万多人死亡。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强烈地震,引发印度洋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海啸灾难,估计地震及海啸造成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等国家约22万人死亡和巨额财产损失。 2005年8月28日,飓风“卡特里娜”(Caterina)袭击美国,登陆风速62.57m/s。尽管事先有预报,但风暴袭击地很多居民没有依照指示转移。这次灾害导致南部数州1500多人丧生,新奥尔良地区损失惨重。 2006年2月17日上午10时45分,菲律宾(PhilippiIles)莱特岛(Leyte Island)南部圣伯纳德(Saint Bernard)镇特大滑坡灾难造成约1221人丧生或失踪。 2008年5月5日,“纳尔吉斯”热带风暴重创缅甸海基岛,横扫缅甸三角洲地区,巨大风暴潮造成死亡与失踪约lO万多人。 这些灾难事件有的具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但也与所在地区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存在

【国土方案】邯郸市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国土方案】邯郸市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8年度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8〕20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8〕94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的通知》(冀政办字〔2018〕30号)和《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冀国土资发〔2018〕12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一)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二)“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方治理。 (三)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负主体责任,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及引发单位采取措施,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各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 (五)专群结合、群测群防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 我市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具有类型全、数量多、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西部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频繁,自然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较多,是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东部平原区主要以缓变的地面沉降、地裂缝为主,为一般防治区。据调查,全市共有37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涉及8个县(市、区)。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涉县南部和北部、武安市西北部和西南部、磁县西部、峰峰矿区中部;采空塌陷、地面沉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峰峰矿区东部和西部、武安市中部和东部、磁县中部、涉县中部、丛台区西部、复兴区西部、冀南新区西部、永年区西部。综合考虑居民点、学校、风景旅游区、重要工程设施、交通主干线、矿山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全市确定了57处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涉县26处,武安市14处,峰峰矿区9处,磁县7处,冀南新区1处,作为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对象。 三、主要威胁对象 地质灾害威胁对象主要是居民、房屋、公路及过往车辆、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地质灾害主要威胁村庄102个,房屋32427间,群众16154人,交通设施13公里。其中武安市14个村庄,1420间房屋,群众800人,公路2.3公里,铁路0.2公里;磁县15个村庄,4260间房屋,群众2018人,公路0.8公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宣传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 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二、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哪些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强降雨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

的,如采矿、兴建水利工程、架桥、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塌陷等)。 违反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会诱发地质灾害。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等。 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 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山坡上乱砍乱伐等,也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发生前有哪些前兆? 凡较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等要完成自身的变形破坏,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强烈破坏之前,都显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征。 (一)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 (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二)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5.1评价思路 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建立在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易损性基础上的,易发性偏重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而易损性偏重于社会属性。对一个地质灾害点而言,首先是易于发生地质灾害,并且对社会造成一定损失(易损),我们可认定地质灾害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危险性评价是由易发性与易损性叠加而成,反映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见框图5-1,分为两部分:易发性和易损性,易发性从五个方面分别予以评价,其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和其他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命损失、财产损失、社会经济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 图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要素图 5.2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 城市地质灾害易发性是指城市的地质结构体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根据城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灾种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以及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建立不同灾种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判别模式,对工作区的各地质环境分区单元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判,做出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图。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种不同类型区域。 5.2.1滑坡易发程度判别方法 1、滑坡形成的环境条件 (1)地层岩性

不同地层岩性,其物理力学指标不同(表5-1,2),岩土抗破坏强度也不相同。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低,在水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松散覆盖层、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易滑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内在物质基础(表5-3,4)。 表5-1 西南地区岩石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全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全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X年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要求,结合我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及现状,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继续保持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高标准“十有县”荣誉。 (二)完善和规范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区、镇(街)、村(社区)三级重点监测责任,完善区、镇(街)、村(社区)和个人四级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三)结合移民搬迁工作,完成偏远山区单个居住和重点地灾隐患点上急需搬迁避让群众的迁安工作。 (四)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察、监测、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五)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普及防治基本知识,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六)按照有关规定条例,坚决打击和遏制人为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隐患或造成隐患发生的违法行为,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二、X年地质灾害重点隐患点 根据多年观测和部、省专家调查分析,综合考虑我区滑坡现状、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威胁程度、灾害损失、历年变形情况和社会经

济情况等因素,从全区124处地质灾害点中筛选出48处,作为X年区级重点防治点,其中长乐园、簸箕山、北庵村、宝中路、金小堡、金大堡等6处地质灾害被列为省、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全区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地段,危及范围5.65平方公里,威胁企事业单位48个,人口3万余人及X峡引渭渠、陇海铁路的安全。 全区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地段具体为: 略 三、X年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和发展趋势预测 我区地处渭北黄土台塬,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地裂缝、地基下陷、高崖崩塌等形式发育。在长19.8公里的北坡塬边和硖石镇、金河镇发育着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滑坡、崩塌、错落地段172处,危及范围24.5平方公里,受威胁单位150多个,人口9万多人。去年全区总降雨量608.84毫米,降雨62天,受降雨影响,全区共发生滑坡、地裂缝、地基下陷、高崖崩塌等各种地质灾害28次,直接受威胁28户、人员13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80余万元,全区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28次,应急处置和应急调查42次,全区11个镇街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41次,参练人数5000余人。 根据全区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合去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区气象局对今年全区降水趋势预测,在多雨、暴雨及冻融季节,局部发生坍塌、滑坡的可能性极大。预计X年全区地质灾害发生频度、密度和造成的损失将呈增长趋势,地质灾害以崩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扎实做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20**年地质灾害调查与分布情况 (一)地质灾害类型:县境内分布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二)地质灾害点整体分布情况:经调查目前全县境内共分布各类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150余处,其中重点监测灾害隐患点29处。地质灾害整体随地形地貌的变化呈区块分布,南部中低山区主要分布有滑坡、危岩崩塌等灾害类型。山前丘陵地区主要发育有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类型,地面塌陷和采空区主要分布于矿山开采区,中部平原区基本没有统计规模以上地质灾害分布,主要为因挖砂取土形成大面积的遗留采坑及讯期洪水诱发的各类次生地质灾害。 (三)20**年全县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据不完全统计,20**年我县受全年干旱气候影响,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和监测巡查区内未发生达到统计规模以上的地质灾害,全年无地质灾害伤亡事故发生。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领导,特成立县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和情况通报。 三、20**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段和重要隐患点 根据全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和以往地质灾害体复活移动情况及气象水文特征,圈定20**年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段,并拟定以下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乡辖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及具体措施 1.灾害预测:该乡辖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和泥石流。 2.重点监测点:村平顶五组QT-13、QT-14点,其QT-14山体滑坡灾害点为活动性中等规模滑坡体,其滑坡面在雨水的侵蚀和暴雨的冲刷下可能引起更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并引发次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 3.防治措施:由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可能受威胁群众及时搬迁避让,圈定预防范围,设置防护栅栏和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及放牧人畜注意安全,汛期和雨季期间指定专人定期监测,将监测记录及时上报县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备案。 (二)乡辖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及具体措施 1.灾害预测:该乡辖区内分布有多处滑坡体。 2.重点监测点:乡南山牧区大南沟QT-18滑坡体,沟QT-19和QT-20滑坡体,缠头湾子QT-21和QT-22滑坡体。特别是位于沟的QT-20滑坡体,经调查该滑坡体下有流动牧民居住,目前,该滑坡体已出现多处裂缝,山体已出现不同程度滑动。其余4处滑坡体虽没有直接威胁到牧民,但一旦发生山体滑坡会直接破坏该处公路和牧道造成该地段交通中断,在汛期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示,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及《x市x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要求,根据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种类、发生区位、严重隐患点影响因素、多发时段调查和预测情况,结合今年我区气象状况预测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种类预测 预测我区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种类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二、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分布 根据x环境监测总站的调查,我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类型,有10处地质灾害隐患区。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结合气象因素、人为活动及历史上地质灾害隐患区、阶段划分如下: 1.x矿区地面塌陷区。 2.x桥一带的泥石流。 3.x沟、x沟、x沟、x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4.x沟崩塌、泥石流。 5.x矿区崩塌、泥石流。 6.黄河塌岸。 三、地质灾害影响因素预测

1.降雨因素。持续性降雨,大暴雨是诱发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分析,每次降雨50毫米以上时,在具备成灾地质环境条件的阶段,即可诱发地质灾害。 2.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也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矿山企业形成的废渣、废石在洪水沟道中乱堆乱放是造成矿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从而导致地面塌陷、裂缝极易造成矿井透水;不按设计开采造成的边坡角过陡,极易形成滑坡、崩塌。 3.地震因素。地震也是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因素。 四、地质灾害发生的时段预测 1.我区汛期大约在6?9月份,强降雨时段是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期。 2.黄河塌岸时段一般发生在汛期过后的退水期。根据调查分析,我区黄河塌岸主要x在9?11月份期间。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防治地质灾害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到具体负责人,形成有组织有规划的群测群防的防灾体系;认真落实隐患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等制度;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纳入年度计划和预算;广泛宣传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