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与衡量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与衡量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与衡量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与衡量

第五章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分区评价

一、评价思路与方法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是其易发性的客观反映,要想准确的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必须依赖遥感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工作,本着这一思路,此次调查十分重视对基础地质元素的搜集与分析,野外工作结束时已形成本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基本轮廓,即初步的定性分区结果;同时考虑到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通过对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诸多因素分析,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分区计算,作为对定性评价的补充,最后综合两种结果,形成本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图。

由于地质灾害易发性的评价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如何将复杂的地质因素尽可能的定量化,使分析和评价结果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是地质工作者广为探讨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各学科模糊综合评判中得以广泛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等众多领域,借助GIS系统可以完成制图、数字地形分析、空间决策支持、空间分析统计等任务,在GIS平台上进行易发性区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区划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工作精度不高以及主观影响大的不足。

本次工作拟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统计方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和区划,主要技术路线和方法如下:

1、确定评价单元和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和各要素的权值。

2、对各评价因子指标进行量化,并采用归一化数值变换方法统一量纲。

3、在评价指标权值确定和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的空间叠加与统计。

4、经统计分析确定易发性区划的分界点,将评价结果分成不同等级。

5、在GIS分析成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修改完善,最终编制工作区地质

灾害易发性区划图。

二、理论与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的系统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复杂系统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它把人的决策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模型化,并用数学手段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是一种对非定量事件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少必要的数据情况下,需要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定量化时该法非常实用。该方法适用于多准则、多目标或无结构特征的复杂问题的决策分析,它按照各因子相互之间的内在支配关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因子的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进行层析排序,确定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一)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4个步骤进行: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综合分统所析系涉及的目标、范围、准则,约束条件,确定综合评价体系中各因索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指标的隶属关系进行上下分层排列,形成危险性综合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2、将问题中的各个要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以框架结构说明各层次之间的从属关系。

3、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主要靠对各层次两两元素相互重要程度差异给出判断,并将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形成判断矩阵,即两两比较矩阵。该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出发点,也是整个权值确定过程中的关键。在构造判断矩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专家发放问卷进行因子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打分,并用矩阵表示打分结果;

4、检验层次分析结果如有误差,需对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通过专家意见进行调整,从新运算。

(二)评价指标判断矩阵的构建

信息是系统分析最基础的数据。任何系统分析都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才能进行。层次分析法也需要有相应的信息作为分析的基础,其信息主要来源于人们对不同层次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所做出的判断。通过引入适当的判断标度将这些判断用数值的形式表示出来构成判断知阵。以便比较本层次各因素与某一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设B层次中的元素Bi,Bz,Bs,.……从与上一层次A中的元素A有关系,则可以通过判断知阵表示出来,如表

5-1-1所示。

表5-1-1 判断矩阵示意表

表中bij表示对危险性综合评价而言Bi和Bj相对重要程度的数值表示。bij的取值是根据表5-1-2的T.Satty 1-9标度含义来确定。

表5-1-2 判断矩阵元需Aij的1-9度标度法

(三)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

根据判断矩阵,利用线性代数知识,精确的求出T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所求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本次评价采用和积法进行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2、每一列经正规化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3、对向量做正规化处理,

依次所得到的即为所求特征向量。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式中:(TA)i表示向量TA的第i个元素。

(四)一致性检验

为避免其他因素对判断矩阵的干扰,在实际应用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

CR=CI/RI (1)

式中,CR(consistency ratio)为一致性比例。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CI(consistency index)为一致性指标,按下式计算:

CI=(λmax -n)/(n -1) (2)

式中:max-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n-成对比较因子的个数;

RI(random index)-随机一致性指标,可查表确定,如表5-1-3所示。

表5-1-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数RI

阶数n 1 2 3 4 5 6 7 8 9 RI 0 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当CR<0.1时,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重新调整,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三、评价因子选取及敏感性分析

影响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因素众多,历史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分布范围、活动规模都直接反映了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现存新老滑坡以及有关地震动力环境对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此外,土地利用、地下水、植物条件等因素也对震后地质灾害形成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山地灾害点与各因子的每个属性进行相对频率组合的定量计算方法,综合天水市秦州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本次危险性区划分析中选用了10个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坡度、海拔高程及水系发育情况等。

(一)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因素对地质灾害点的发育控制作用十分明显,在区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褶皱

比较强烈,新构造运动比较活动的地区,地质灾害比较发育。其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地质构造决定了地貌形态的分布,对地质灾害发育的临空条件起到间接的控制作用;②地质构造带岩石破碎、风化严重,使得边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是地下水最丰富和活动的地区,降低了岩体的抗剪强度;③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体内节理、裂隙发育,为崩塌发育提供了条件;④活动断层造成地表破裂,岩层结构发生破坏,非活动断层作为地震波的反射界面,可能导致岩体的拉力破坏;⑥断裂构造控制着水系的发育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分布,对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起到间接的控制作用

研究中,通过GIS软件缓冲区分析和数据统计功能,对研究区内灾害点与断裂距离分布关系做了统计:首先,对研究区内的断裂做距离缓冲处理,分别得到0-500,500-1000,1000-2000及大于2000米四个缓冲区;然后利用GIS统计功能,对每个缓冲区内的灾害数量、缓冲区面积进行统计,计算每个缓冲区内灾害点密度。详细数据如表5-1-4所示,灾害点与断裂的分布关系和敏感性关系,如图5-1-1所示。

表5-1-4 研究区地质灾害点与断裂距离统计关系

图5-1-1 断裂构造与地质灾害分布关系图

(二)地质灾害频率

对天水市秦州区按1km*1km网格进行离散,形成2534个空间离散网格,依据灾害点在网格上的分布,进行基于GIS的统计。该计算包括单元面积上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

地质灾害频率比:设第(i,j)单元内灾害频率为f(i,j),单元面积为S(i,j),单元内灾害的频率密度为ρf(i,j),整个研究区面积为S,灾害总数为f,总频率密度为ρf,则:第(i,j)单元格灾害频率比为: Rf(i,j)=ρf(i,j)/ρf

其中,ρf(i,j)=f(i,j)/S(i,j) ;ρf=f/S。

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设第(i,j)单元内灾害体分布面积为Ss(i,j),单元面积为S(i,j),单元内灾害的面积模数为ρs(i,j),整个研究区面积为S,灾害点总面积为s,总面积模数为ρs,则:

第(i,j)单元格灾害面积模数为:RS(i,j)=ρs(i,j)/ρs

其中,ρs(i,j)=s(i,j)/S(i,j) ;ρs=s/S。

经计算可得,单个像元上最大出现地质灾害的频率为8。对空间灾害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一,可形成图5-1-2灾害发生频率归一化分布图及5-1-3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归一化图。

图5-1-2 地质灾害频率比归一化图

图5-1-3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归一化图

(三)坡度及坡度变率

利用工作区1:5万DEM数据提取坡度数据。根据前文中的分析,由于工作区内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10°~60°之间的斜坡,10°以下斜坡基本不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因此本次评价将60°以上斜坡的易发程度定义为1,10°以下易发程度定义为0,将坡度数据进行0~1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得到坡度归一化结果图。

坡度变化率是对地形基本因子——坡度变化情况进行量化的指标,由于斜坡拉张应力区的分布与斜坡坡度呈正相关联系,因此随着斜坡坡度变化率增大的斜坡坡脚地带形成的最大剪应力也不断增大,斜坡也就愈容易产生变形破坏。本次通过DEM对全区坡度变化率数据进

行提取,然后进行0~1之间归一化处理之后参与评价。

图5-1-4 坡度归一化图

图5-1-5 坡度变率归一化

(四)坡向及坡形变率

坡形可以利用地表的曲率进行描述和量化,直线形和凸型斜坡在曲率上的体现是曲率≥0,凹型坡和阶梯型坡的曲率<0,因此,可利用ArcGIS平台从DEM数据中提取调查区地表曲率信息,(平面曲率

I、激活坡向数据。

II、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Derive Slope】命令。

III、生成平面曲率层面Slope of Aspect

然后进行斜坡坡形的归一化。由于滑坡和崩塌主要发育在直线型斜坡和凸型斜坡上,因此,当曲率<0时,坡面为凹型或阶梯型,易发程度最低;当曲率>0时,坡面为直线型和凸型,易发程度较高,按照曲率的大小进行0~1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得到斜坡坡形指标归一化结果(图5-1-6,5-1-7)。

图5-1-6 坡向归一化图

图5-1-7坡形曲率归一化图

(五)海拔高程

海拔高程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海拔高程影响了地下水的分布,特别是潜水层的分布,松散岩土体构成的斜坡体内的地下水多为潜水,高程越高,潜水分布越少,对斜坡的影响越小。另一方面,海拔高程对人类活动范围起控制作用,人类大多居住在海拔较低的河流沿岸,也多在海拔较低的地方进行生产活动,如开垦耕地。这些因素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因此,海拔高程也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考虑的因素之一。利用DEM 的高程信息进行求解,最后进行栅格化和归一化处理(图5-1-8)。

图5-1-8 海拔高程与灾害点关系

(六)沟壑密度

前已述及,沟壑密度是地形发育阶段和地表抗蚀能力的重要特征值,对地质灾害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次工作主要利用ARCGIS平台中的Hydrology工具集,基于工作区1:5万栅格DEM提取各流域单元的沟壑密度(图5-1-9),主要步骤如下:

1、对工作区dem数据进行洼地填平。

2、利用GIS水文分析,得到提取区域的水流方向矩阵、水流累计矩阵。

3、给定不同集水阀值,将水流方向累计矩阵中高于此阀值的格网连接起来得到矢量的沟壑网络。

4、对上一步提取的不同集水阀值下的沟谷网络依据与实际形态的拟合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提取水文网和沟壑流域网络最终的集水阀值。

5、利用上一步确定的集水阀值分别提取水文网和流域沟壑网络,并计算各流域的沟谷

总长度和面积。

6、依据得到的沟壑总长度和面积求得各流域的沟壑密度值。

7、将各流域的沟壑密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转换为栅格数据参与评价。

图5-1-9 沟壑密度图

(七)植被指数

通过天水市秦州区1999年8月ETM+遥感数据,选择近红外波段4和可见光红波段3,进行计算求取植被指数NDVI,之后将计算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参与评价(图5-1-10)。

图5-1-10植被指数图(NDVI)

(八)水系发育

水系是诱发因子中对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基于DEM提取区内水系发育情况,参与易发性评价,500m缓冲区内,近30%灾害点落入区内,如缓冲区达到1000m,则灾害点个数达到120余个,占60%以上。(图5-1-11)。

图5-1-11 水系发育与灾害点关系图

(九)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区内对地质环境改造较为强烈的人类活动即为公路、铁路等线状工程的修建,本次评价将工作区内的公路(包括国道、省道及县主要干道)、铁路做为基准线,间隔500m做缓冲区分析,分别向两边做三个缓冲区,再经栅格化和归一化处理后参与评价(图5-1-13)。

图5-1-13人类活动归一化图

四、因子权重确定

(一)建立易发性评价层次结构

地质灾害易发区系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因此在选取评判因子时要依据工作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特点来选取,所选取的评判因子,应能全面反映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和孕灾条件。本次评价以地质灾害易发性做为目标层,选择了发育因子、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构成准则层即二级评判因子,并选取了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较为明显的13个因子构成。

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确定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如图5-1-14所示:

图5-1-14评价体系结构图

(二)构造判断矩阵

1、在层次结构中,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的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进行两两

比较,比较其对于准则的重要程度,并按事前规定的标度定量化,构成矩阵形式,即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数值由多名经验丰富的专家集中群体智慧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估打分确定。

2、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用10个指标建立起判断矩阵,将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表示出来。其中10个指标为地质构造(B1);地质灾害频率(B2);坡度及坡度变率(B3);坡向及坡形变率(B4);海拔高程(B5);沟壑密度(B6);植被指数(B7);降雨量(B8);地震(B9);人类工程活动(B10)。通过向专家咨询,进行指标因子间相互重要性进行打分,并结合研究区的敏感性评价分析结果,最终构建判断矩阵如表所示:

表5-1-5 判断矩阵标度层次单排序结果一览表

注:B1—地质构造;B2—地质灾害频率;B3—坡度及坡度变率;B4—坡向及坡形变率;B5—海拔高程;B6—沟壑密度;B7—植被指数;B8—降雨量;B9—地震;B10—人类工程活动。

3、求特征根

通过计算可得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后即权重数W及最大特征根为:

W=[0.1167,0.1236,0.0511,0.0471,0.0964,0.1396,0.0554,0.0611,0.0900,0.2190]T ,

λmax=11.2114

4、一致性检验

CI=(λmax-n)/(n-1)=0.1346

RI=1.45

CR=CI/RI=0.0928<0.1

判断矩阵有较好的一致性。

五、评价模型建立

基于上述上述指标因子的分析、评价及其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贡献的大小,并充分考虑到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处理多因子、多图层叠加处理评价方面的优势,最终建立天水市秦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S=∑Wi×Bij=0.1167×B1j+0.1236×B2j+0.0511×B3j+0.0471×B4j+0.0964×B5j+0.1396 ×B6j +0.0544×B7j +0.0611×B8j +0.09×B9j +0.219×B10j;

式中:S为评价单元的综合易发性评价值;

Wi为第i个指标的敏感度权重;

Bij为第i个指标属性j的赋值大小,其中,i=1,2,3,4,5,6,7,8,9,10;j=1,2,3,4。

六、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按照评价模型,应用空间分析模块下的叠加分析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做分级处理,这里将评价结果分四级,分别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如图5-1-15所示。

图5-1-15 天水市秦州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在定量计算分级分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区内相似、区间相异”为原则,同时尽量考虑小流域的完整性,修改完善后最终形成天水市秦州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成果图5-1-16。该成果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四个类型区,九个亚区和十八个段。各级易发区、亚区、段特征见表

5-1-6。下面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区评述。

图5-1-16 天水市秦州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表

区段编号II III 危险性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红河水系。地形地貌复杂程度 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出露第四系残坡积层 ( Q4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中等。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 Q4 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 质条件中等。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 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 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区段特征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 江城稳定区。 城稳定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 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 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综合判定为中等。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 现状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地裂缝、地面沉 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 评估 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 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场地整平挖方范围内挖方边坡在降雨情况下容易产生表层土体或 强风化层失稳现象,诱发挖方边坡坍塌、滑坡,由于场地开挖深度较大, 地 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及危害性中等。 质 工程建设时开挖,将产生开挖弃渣,若处置不当,降雨条件下可能 灾预测 产生小型渣体坍滑或坡面泥石流,可能对场地下缘道路、耕地掩埋等危该区域未设计工程建设活动,加之均远离拟建场地, 害,其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工程建设挖方或填方施工均会破坏坡面植工程引发、加剧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害评估 危 被,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破坏坡体应力平衡,导致坡体失稳,引发坍性小,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存在较大的影响。 险 性 工程建设运营后,若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未合理规划,乱排 放,可能对附近河流造成污染,危及下游区居民饮水污染的可能小~中 评 等,危害性及危险性小~中等。 估 综上所述,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中等,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该区 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大等,危险性及危害 该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性中 ~大等,以中等为主,局部为大等;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加 综合塌陷等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不良地质作用 评估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及危害性大;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 主要表现为风化和坡面侵蚀,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防治措施建 议中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大等,危险性及危害性中~大等,以中等为主, 局部为大等。 综合评估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 (1)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按拟建建筑物设计要求进行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查明土层分布状况,物理学性质特性,并对拟建场地所处斜坡、前沿斜坡、后沿边坡稳定性进行验算、评价,提供工程设计所需各项参数,便于设计人员根据勘察结果、建筑物荷载和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和持力层及进行有效的边坡、地基处理工作。 (2)对场地稳定性做出专门的勘察设计评价,并针对场地不稳定地段,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修建重力挡土墙等防护措施。 (3)建议对挖填边坡进行永久支护,采取坡面护坡措施,并做好各边坡坡面排水,及地表排水系统,以迅速排走地表水。统一在工程区内建立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和防水措施,避免地表水及地下水渗流对场地边坡及地基造成的不良影响。 (4)场地进行填方前,应先清除杂物,对地表进行填土整平工作应按照相关规范分层碾压,按照设计单位要求的压实度,以预防填土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和变形。对基坑进行有效支护,开挖取出的弃土不能随意堆放。 (5)拟建安置房在设计及建设中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6)控制生活垃圾、污水等排放,对生活污水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须送垃圾场集中处理,注意地质环境保护,避免造成水质污染及地质环境破坏。若建设工程中存在弃渣,须按水土保持的要求对弃渣进行拦挡,必要时要修建弃渣场进行集中堆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应设置相应的临时拦挡措施,若开挖边坡超过5m 时,应设置马道。 (7)普及地质灾害常识,加强村名的防灾减灾意识。村庄建成后应加强地质灾害灾害监测,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保护和加强山坡及周边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工程建设和营运期间,应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即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造成危害。 场地适宜性拟建工程全部处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但拟建场地周边斜坡较陡,地形地貌条件较差,场地条件较差,需对区内挖综合评估填方边坡、场地周边斜坡进行支挡和排水措施等,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 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 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3.基本术语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图元 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 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 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 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 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 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 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 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4.1 基本技术要求 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 坐标单位:米 比例尺:1:100000 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全镇发展大局。为切实做好我镇2016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以及中央、省、市、县对2016年地灾害防治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镇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危害 (一)总体分析 我镇共有地质灾害点30个,其中滑坡25个,泥石流3条,斜坡2个,分布于11个村民委员会29个村民小组。 1.滑坡点。25个,分布于11个村3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小湾新镇、箐中村、小湾村、正义村、华峰村。其中滑坡规模大于1000万立方米的巨型滑坡有1个,即小湾新镇滑坡体。 2.泥石流。3条,分布于4个村,即小湾村、春光村、马街村、蕨菜村,其中典型的泥石流沟有1条,即小湾村大沙坝河泥石流。 3.斜坡。2个,分布于2个村2个村民小组,即

桂花、蕨菜村。 (二)危害 我镇的镇政府驻地滑坡是典型的地质灾害,它影响面较大,2016年延伸至中寨、上寨、江边三个村民小组,涉及123户农户537人。新镇居民1600多人,建筑面积53000多平方米,主要有四个危险区:一是畔香公路至行政街影响区;二是行政街至高贸街影响区;三是商贸街至农贸市场影响区;四是农贸市场至1450线(检查站)影响区。在原本的基础上,行政街局部发生了滑坡,滑坡体一旦发生危害,将造成约1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危胁到我镇政府住地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2016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2016年虽雨季相对稍短、雨量偏少,但进入6月份以来,全镇范围内降雨过时有出现,受大雨、暴雨和持续强降雨以及小湾库区蓄水影响,仍然有12个村不同程度发生了地质灾害,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财产损失。较为严重的是小湾、正义、锦秀、春光、马街、三水、蕨菜等村以及辖区内的公路沿线、小湾库区沿岸。小湾镇政府驻地滑坡仍然是全镇重点监控隐患点,目前仍处于蠕动变化过程中。其他典型的灾害有: 1、正义村荒田、多依树滑坡; 2、温泉村坡脚滑坡;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我市地处X地区,中低山、丘陵及峰林、峰丛广布,全市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且雨量充沛,是X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X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340起,其中崩塌118起,滑坡163起,泥石流37起,地面塌陷17起,地裂缝5起,直接经济损失达1179X万元,灾害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我市地质灾害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地质灾害点分布面广;二是受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相对集中;三是新增地质灾害点多;四是滑坡和危岩崩塌发生相对频繁;五是受气候和地域条件影响,地质灾害呈突发态势。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X〕20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X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一)X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 预计X年全市年总降雨量1500—2500毫米,与往年相比,比正常情况偏多1—3成。预计X年冬春季雨量偏少2成左右。前汛期(4—6月)雨量700—1300毫米,偏多2成左右,局部出现暴雨洪涝的可能性较高。后汛期(7—9月)雨量300—450毫米,偏少1成左右。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雨季开始后,地表岩土层含水逐渐增多以致饱和,在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岩石破碎、土层松散(破碎)、土层厚度大、坡度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山区,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秋冬季节雨量偏少,部分地区会出现干旱现象,在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发育、土层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大量抽排地下水和剧烈震动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区可能会诱发岩溶地面塌陷。预计X年雨量较多的前汛期(4—6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的重要时段,其次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尤其台风带来的持续降雨及强降雨的阶段性、局部性,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因此,我市X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主要在4—9月。 二、X年汛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分布区域 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全区地质灾害类型和重点预防区域的 划分,我市的X县东南部、X县西部中北部、X县西部、X县南部、X 县东北部、X县、X县、X县西北部、X县北部、X族自治县东北部和东南部、X区东南部属碎屑岩和花岗岩预防区,此类地区岩石风化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覆盖层厚薄不一,山高坡陡,河流切割强烈,属地质灾害易发区。我市X县、X区和市城区属碳酸盐岩预防区,这些地区岩溶发育、土层较薄,危岩分布范围广,多分布于山体的中上部,相对高度高、稳定性差、监测困难,群测群防工作很难到位,一旦受到降雨、气候变化、震动等影响,就有可能成灾。具体情况如下: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四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 目的 (1) (二) 名词解释 (1) (三) 任务 (1) (四) 基本要求 (2) (五) 组织形式 (3) (六) 质量监控 (3) 二、设计编制 (3) (一) 基本要求 (3) (二) 设计书提纲 (4) 三、野外调查 (5) (一) 调查要点 (5)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 (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 (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 (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 (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 (一) 基本要求 (20) (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 (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 (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 (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 (六) 报告附件 (26) 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 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二)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三)任务 1、“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不稳定斜坡(变形斜坡)、泥石流潜在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程度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DZ 一2000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送审稿) 2000一发布 2001一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前言 为了对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和灾情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对是地质灾害监督管理的基础标准,可以作为地质灾害分级、分区管理的依据和地质灾害治理前期勘查立项、设计的依据:亦是灾情统计、抗灾防灾的依据。 本标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标准采用的有关定义,给出了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术语所必要的定义。使标准中始终使用同一术语表达某一特定概念,避免一词多义,统一技术语言,以保证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第二部分是总则,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的原则。第三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第四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级,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一次灾害事件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4级。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与正文具有同等法规效力。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给出附加信息,不具有法规效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从生效之日起,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的立项、设计、成果编写以及上报灾情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 一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 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梁孙培善柳源张明燕穆春芳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安全第一、常抓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坚持从全区实际出发,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手段,以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 4.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治理。 5.坚持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协调稳定发

展。 二、全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谷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疏,地表为黄土质粘土层,质地疏松,遇有暴雨或连阴雨天气,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土建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显增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全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其中滑坡39处,崩塌16处,泥石流1处,危及173户、602人、591孔窑房、6.6公里公路(其中地方道路1.49公里,省道5.11公里)。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点段 X—X—X—城区—X—X—X—X等区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土质疏松,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切坡建窑比较普遍,黄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 (二)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城镇 城区、X镇、X镇、X镇、X镇、X镇等城镇,由于水蚀、深切作用强,山体相对高差和后缘压力较大,加之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引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机率较高。 (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矿山 重点是油区井场、砖厂和采石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取土不规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1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3 2020年4月19日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盆地西北边缘方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目前,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1处,其中威胁到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0处,共威胁5424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威胁财产约2.7846亿元。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局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每年汛前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防灾明白》、《避险明白卡》并发放至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及工作人员都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管理、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严格落

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日益完善,逐步进入了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轨道。 (二)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全县13个乡镇和2个牧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要场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对其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规划部署打下了基础。新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确认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整理汇总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三)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已建立县、乡(镇、场)、村(寨)、监测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年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向地质灾害威胁单位、群众发放“两卡一表”。国土、气象、水利三方共建“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利用雨量站对降雨进行时时监测,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雨量监测站24台,裂缝位移计49套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了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网络。 (四)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祥云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滑坡(崩塌)灾害点一览表附表1-1 统一编号滑坡 名称 地理位置 坐标 x: y: 地层岩性滑坡特征危害程度稳定状态 防治建议时代岩性面积(m2)体积(m3)规模 控滑 结构面 滑向 (°) 主导 因素 已造成损失潜在危害 险情 等级 目前状态发展趋势 532923010001 阿标箐滑 坡 米甸镇三家村 阿标箐社 2843789 17670899 T3ba 砂岩、泥 岩 8×1058×106大土/岩200 工程活动 毁房112间、损失110 万元 28户121人、资产 300万元 大稳定性差稳定性差搬迁避让 53292301002 拉尾滑坡米甸镇自羌朗 村拉尾社 2848573 17683444 J2z1 泥岩、砂 岩 2.6×1042×104小土/岩30 暴雨 毁房76间、损失100 万元 35户140人、资产 350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3 周陀螺1#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周陀螺社 2851770 17688659 K1p 砂岩夹泥 岩 300 600 小土/岩11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8间、损失3万元小稳定性差稳定性差工程治理 53292301004 周陀螺2#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周陀螺社 2852467 17690395 K1p 砂岩夹泥 岩 176 352 小土/岩258 暴雨、工 程活动 1户2人、资产5万 元 小稳定性差稳定性差搬迁避让 53292301005 插郎哨村 松树林滑 坡 米甸镇插郎哨 村哨上社 2852574 17691810 K1g 砂岩夹泥 岩 1.5×104 3.75×104小土/岩126 暴雨 5户22人、资产15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6 插郎哨周 家箐滑坡 米甸镇插郎哨 村周家箐 2855654 17689296 T3ba 砂岩、泥 岩 1.5×103 1.05×104小土/岩 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4间、损失2万元 1户6人、资产6万 元 小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7 插郎哨碑 墓滑坡 米甸镇插郎哨 村碑墓社 2853156 17691824 K1p 砂岩夹泥 岩 2.3×104 1.1×105中土/岩14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6间、损失6万 元 32户118人、资产 65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8 马拉箐1#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马拉箐社 2852156 17690824 K1p 砂岩夹泥 岩 7200 4×104小土/岩240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5间、损失1.5万 元 2户9人、资产15 万元 小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9 马拉箐2#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马拉箐社 2849030 17688306 K1p 砂岩夹泥 岩 1×1053×105中土/岩258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0间、损失15 万元 60户268人、资产 190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差搬迁避让 532923010010 黄石板滑 坡 米甸镇楚场村 黄石板村 2899424 1768388 J2z2 泥岩夹砂 岩 8×1042×105中土/岩286 暴雨、地 震 17户75人、资产85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15 香么所下 村滑坡 米甸镇香么所 村下村 2852751 17676843 T3l3 砂岩夹页 岩、含煤 1200 1800 小土/岩170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间、损失1万元 1户6人、资产9万 元 小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16 本里滑坡米甸镇自羌朗 村本里社 2852352 17677110 T3l4 砂岩夹页 岩、含煤 600 1800 小土/岩70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2间、损失1.5万 元 2户11人、资产12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17 桃子山滑 坡 米甸镇自羌朗 村桃子山社 2849157 17685149 J2z2 泥岩夹砂 岩及泥灰 岩 1.8×104 5.4×105中土/岩23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间、损失1万元 5户29人、资产25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18 大箐沟滑 坡 米甸镇自羌朗 村大箐沟社 2856183 17685865 T3l1 凝灰岩及 粉砂岩 4.65×104 3.72×104小土/岩10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间、损失0.3万 元 7户32人、资产 24.5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19 彭玉忠煤 矿滑坡 米甸镇香么所 村下村 2852312 17677155 T3l3 砂岩夹页 岩、含煤 13272 232260 中土/岩347 暴雨、地 震 煤矿、50人、资产 1050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21 黑拉左滑 坡 米甸镇岔沟村 黑拉左社 2849760 17674003 T3y3 页岩、凝 灰岩 1.32×104 5.94×105中土/岩285 暴雨 毁房12间、损失12 万元 6户22人、资产30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22 大麦地滑 坡 米甸镇岔沟村 大脉地社 2851439 17670366 T3y4 页岩、凝 灰岩 6.3×104 7.56×105中土/岩300 暴雨 毁房36间、损失36 万元 39户166人、资产 600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