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招聘范文知识讲解

招聘范文知识讲解

招聘范文知识讲解
招聘范文知识讲解

招聘1

企业招聘工作问题和对策的分析

招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它的功能就是要为企业获取合格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吸引并选拔到优秀的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的吸纳功能因此就愈发显得重要,而这象功能正是通过招聘录用来实现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活动,招聘录用是人力资源进入企业或者具体职位的重要入口,它的有效实施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整个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一﹑招聘工作的6R原则

既然招聘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如此的重要,那么他就要按照一个合理规范的原则来执行。通常来讲,良好的招聘活动必须达到6R的基本目标:

(一)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这就是要在适当的时间完成招聘工作,及时补充企业所需的人员,这也是对招聘活动最基本的要求。

(二)适当的来源(RIGHT SOURCE)。就是要通过恰当的渠道来寻找目标人员,不同的职位对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要针对那些与空缺职位匹配程度较高的目标群体进行招聘。(三)恰当的成本(RIGHT COST)。就是要以最低的成本来完成招聘工作,当然这是以保证招聘质量作为前提条件的,在同样的招聘质量下,应当选择那些费用最少的方法。

(四)恰当的人选(RIGHT PEOPLE)。就是要把合适的人员吸引过来参加企业的应聘,这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要求。

(五)恰当的范围(RIGHT AREA)。就是要在恰当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招聘活动,这一空间范围只要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合格人员即可。

(六)恰当的信息(RIGHT INFORMATION)。就是在招聘之前要把空缺职位的工作职责内容,任职资格要求,以及企业的相关情况作出全面而准确地描述,使应聘者能够充分了解有关信息,以便对自己的应聘活动做出判断。

二、我国企业招聘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规划性的缺陷

有关调查显示,有书面的,正式的招聘计划,并能够按计划执行企业不到三分之一,大量企业都只将招聘工作纳入阶段工作目标,但是针对招聘本身,却没有详细的书面计划,或者并没有严格按计划执行,人员的引进较为随意,更多时候是在人手紧缺或者人员发生流失的情况下仓促地展开招聘。

(二)科学性不足

中国企业目前的招聘整体水平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远未达到发达国家业已形成的标准化,流程化招聘体系的地步。在招聘的各个环节中,基于主观经验的招聘方式占据了首要位置,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还未能普及开。

(三)专业性的差距无论是规划性的问题还是科学性的问题,实质上也都是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管理者对于专业性的把握不足所导致的,集中表现在招聘形式的单一,招聘需求的把握这两方面。

三、完善我国企业招聘工作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

1.准确的岗位定位。企业的发展壮大阶段离不开人员的增补,因此必须对岗位要求准备定位,保证岗位的职能要求在企业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合理预见性,以便能配合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因而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对企业战略进行系统思考,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有远见地预先制订详细而系统的人才招聘计划,才能

使企业的招聘人员面对企业的人才空缺时,已经有了充分的预知,在招聘的行为过程中,可以充分把握岗位的需求背景因素,更加目的明确地开展工作。

2.选择合适渠道。寻找目标人群企业在招聘行为过程之前,首先要考虑招聘的成本与效益。

在明确招聘需求后,定位招聘的目标人群及把招聘信息采用何种渠道有效地传递到这些目标群体中。针对企业的基层生产一线员工,可以委托劳动者派遣机构,节约企业中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人工成本及企业的运营成本,并且提高企业招聘效率。对于企业的中层人员,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采用招聘会、报纸广告和人才网站的招聘方式。而对于高层人员的招聘,最有效而成本低廉的方法是内部提拔,其次为委托专业的猎头公司招聘,这种方式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外部为企业寻找到合适的人才。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招聘,都必须考虑企业的招人和用人观念,详细分析岗位性质,才能有针对性找到企业需要的目标人群,招聘到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

3.科学的面试过程。面试是招聘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主要用于员工的终选阶段。面试是指面试考官与应聘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目的和程序,进行面谈、相互观察、相互沟通的过程。面试是面试官评估应聘者是否符合岗位要求的至关重要的甑选方法,决定着企业能否成功吸引并甑选到合适人员。

4.面试考官必须在理性的用人观念和人岗必须匹配的原理前提下,通过对应聘者进行提问,对应聘者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做出正确判断与评价,并对比应聘者的素质测评报告,最终决定是否录用。为了达到招聘合格员工的目的,在面试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技术类的岗位,面试时提问应该更专注于应聘者的动手能力、技能经验;针对管理类的岗位,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等方法,较全面系统地考察应聘者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素质特性。无论何种方法,都必须精心设计面试的问题。以便使最适当的人员得到最适当的职位,提高人员和岗位的和谐性。

(二)提高招聘人员的素质

1.招聘人员是企业形象的代表者。招聘人员是招聘单位与人才的第一接触者,他们留给人才的印象是招聘单位留给人才的第一印象。单位再好,招聘人员的素质不佳、态度不好,也会影响单位在人才中的形象,影响人才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削弱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2.招聘人员是企业人才竞争的实施者。招聘人员处于人才竞争的第一线,是吸引人才的第一环节。一个企业是否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首先体现在招聘人员的态度上。试想,对人才怠慢、无礼的招聘人员怎么能让人才相信这样的单位会重用、善待人才呢?怎么能让人才对招聘单位放心呢?优秀的招聘人员有利于增加强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人才招聘的效果。而低素质的招聘人员则会削弱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人才招聘成效。一个招聘人员的不良表现很可能使单位所有的招聘努力和投入付之东流,使单位与所需要的人才失之交臂,使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可以说,在招聘单位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招聘人员的素质和表现决定着人才招聘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决定着人才招聘的成效。

(三)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录用员工

1.避免盲目的招聘行为。从招聘的定义中,招聘的本身即为一种行为过程。因而在这种行为过程中,需要坚持贯彻科学而理性的用人价值观念,强调行为的计划性,这样才会拥有良好的结果,达到招聘的目标。反之,没有长远的、战略性的人才需求与供给规划,不做岗位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仓促招聘。这种片面而短视的用人观念所产生的招聘行为,只会导致失败的招聘结果。

2.避免人岗不匹配。目前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工作从业人员面对企业招聘需求的时候,往往只从表面上去分析岗位的职能要求,对招聘对于企业的用人观念没有做客观深入的探索。因此,在没有明确招聘岗位前提条件下的招聘行为,必然导致对求职应征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把

握不到位,达不到人员和岗位的合理衔接,结果如入职到岗的人员不是“大材小用”,就是“小材大用”。

3.避免人才“高消费”。有的企业和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一味地要求招聘到“完人”,寄希望于应聘人员各方面都能完美无缺,对于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远远高于岗位的实际需求,而忽视个体差异及工作差异原理,这种片面而错误的招聘和用人观念,必然导致招聘不到员工或公司员工的离职率高。

结束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招聘工作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能够良好地发展下去。人才是稀缺资源,人才竞争在21世纪定会愈演愈烈,一个企业只有做好招聘工作,招到合适的人才,才会持续发展下去。

招聘2

提高面试有效性的分析

一﹑传统面试效度不高的原因

所谓传统的面试是指结构化面试,企业大量的面试实践已经证明,这种面试的效度并不能够令人满意,事实上,影响传统面试效度的因素有很多,至少面试本身的技术层面上就存在以下明显的问题:

(一) 面试行为不清晰

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者面试时工作行为是模糊的,充满了随意性。在一些面试考官的头脑中,往往把面试当成了一个十分孤立的行为,他们似乎为了面试而面试。在面试现场,或者提问后不太注意聆听;或者对应聘者的判断仅凭自己的感觉。如果考虑到考官在面对应聘者时还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优势心理,自炫心理和定势心理的话,那么,这场面试的效度不会太高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考官在面试实施之前,要建立起清晰的工作思路,并用正确的行为展现这一思路,该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岗位标准应该是第一个环节。招聘管理者在面试之前,应该对需要填补的岗位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制定出准确的岗位标准。第二个环节包括考官要进行的三个行为,即对应聘者提问﹑观察和倾听。目的就是要让应聘者迅速﹑全面和真实的展露信息。这一环节也是整个面试行为中最为关键的核心环节。第三个环节要求考官把通过提问﹑观察和倾听获得的信息与岗位标准进行对比。最后一个环节需要考官在把岗位标准与应聘者的实际情况作对比的基础上,做出判断。通常,判断的行为就是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上打出分数。

(二) 岗位标准错位或缺位

所谓岗位标准错位,是指面试时依据了本不应该依据的岗位标准。例如,某公司要招聘一个总经理助理,面试时,考官重点关注的是应聘者容貌是否美丽,身材是否苗条。却忽略了真正影响绩效的那些岗位素质,比如沟通能力﹑协调性等等。

所谓缺位,是指面试时依据了并不全面和完整的标准。通常,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考官面对应聘者时,无非就在问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应聘者的自我介绍和来本公司工作的原因;其次,应聘者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最后,来者对未来发展的想法和薪资待遇的要求。而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应聘者素质却完全被忽略了。

显然,没有经过科学和系统的工作岗位研究,是无法制定出全面和准确的岗位标准的。据统计,因为标准的错位和缺位,导致面试失效的比率占到了50%以上。

(三) 获得应聘者信息手段单一并缺乏技巧

从正确的面试思路出发,面试考官应当在第二个环节同时使用提问技巧﹑观察技巧和倾听技巧,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考察。而实际上,一些考官在面试时仅仅把重点放在提问上的行为是极其普遍的,对于观察和倾听手段的配合使用非常有限。即便有观察和倾听,也缺乏这方面技巧的专门训练和使用。或没有秉承全面观察﹑客观观察的原则,缺乏对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细致入微的观察;或没有从语音﹑语调﹑语速及谴词造句上用心倾听和辨别。

(四) 对应聘者提供的信息难以正确判断

即使有些岗位明确提出了素质上的标准,但是,面对应聘者的回答,考官们对此却表示难以作出判断。例如,针对“抗压能力”,考官的问题是:“你工作中压力最大的是哪一方面,为什么?你的反应如何?”一名应聘者的回答是“在面对一大堆的工作时,却无奈得发现完成这些工作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我会倍感压力。但是,我会努力克服一些困难,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确实,考官们认为这是他们常常得到的回答。显然,这种回答所反映的信息并不能保证是真实和全面的,因此,很难依据它与标准进行对比并做出判断。原因是,反馈的信息只表达了应聘者对工作的态度和努力的意识,或者说,只是具备了某种认知水平,但是在实际行为上到底达到了一种什么水平,他的实际表现是否真的就达到了应聘岗位所需要的抗压能力,单凭这个回答,谁也无法保证。

二、通过整合式行为面试法提高面试的有效性

(一)搭建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平台

根据素质模型冰山理论对传统的面试进行衡量,可以发现,大部分考官所提出的问题都是经验﹑知识﹑技能,即冰山海平面以上的部分,而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却没有针对性的提问。有研究表明,该部分即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特征和动机才是影响工作绩效的最为核心的素质,这也被称之为情商。情商对绩效的贡献率甚至达到了80%以上。

可见,要想准确确立岗位招聘标准,必须首先搭建岗位胜任素质模型这个平台。

目前,一些有实力的跨国集团,还有一些国内的标杆企业,早已开始根据素质模型的建立确定了岗位的招聘标准。例如通用电气公司的“4E”领导力标准;摩托罗拉领导力4项标准;万科“TOP”领导力模型的8项标准:百事公司领导力6项标准。可以认为,竞争力强大的企业之所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卓越的职业经理人,首先是与公司准确地确立了高绩效经理人的标准(素质模型)有关。

(二)关注应聘者过往的工作行为

曾经有这样一个面试的案例:一个只有表演经验的妇女同几个有经验的求职者竞争一个销售员职位,菲利普先生正在寻找一个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并对她表示怀疑,但是这个妇女的面试特别的好,虽然她没有过去的销售经验可讨论,但她过去在相关背景中的行为(例如,劝说一位制片人给她一个角色)使菲利普先生相信,她拥有成功得完成销售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她就这样得到了这份工作,并最终打破了所有的销售记录!

案例中的菲利普先生之所以招聘获得成功,其奥妙就在于依据销售岗位所需要的素质,把面试的关注点从听她说转移到看她做,也就是了解应聘者曾经做过了什么。这一面试方法被称之为基于胜任素质的行为事件访谈法。

该方法具有真实性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一般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因此,个体过去的行为可以看作是未来行为表现的最佳预测因子。所以,应聘者曾经的工作行为及其表现可以帮助考官对其未来的行为和绩效做出判断。

考官在面试时所提出的面谈问题,是根据真实的工作场景而提出的,这些场景通常又都与针对目标岗位的胜任素质有关。

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以岗位的胜任素质的建立为前提,这就有效地避免了传统面试缺乏准备和清晰的衡量标准这一难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考官以自我标准为中心的主观性。

考官依据这一方法提出的问题,并不是直接询问应聘者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素质,因为应聘者极有可能的会响亮地回答“是的”。相反,招聘经理会要求应聘者举例说明他是如何在工作中展示这种素质的。关键在于让应聘者通过讲述亲身经历,来证明自己具有岗位所需的素质。这样一来,考官对此所做出的评估是基于已知的行为进行的,而不是基于可能的行

为。从而面试评估的准确性被大大提高了。

3.基于胜任素质的行为事件访谈法的面试技巧

有效设计面试试题所关注的唯一焦点是应聘者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中,是否表现出了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商等素质。所以,考官借助问题促使应聘者对某个情境的回顾和描述,判断其岗位胜任素质上的具备程度。因此,问题通常是这样来问的:“你和你的上司因工作有过争吵吗?谈谈你和你以前的上司争吵的经历。”

“能不能举个有关你虽不赞成但还是顺从了团队意见的具体例子?”

“你有没有与其他人眼中的‘很难相处的人’友好相处的经历?”

而不应该是这样的问题:

“能否谈一谈你的优点和缺点?”(背景型问题)

“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意愿型问题)

“上台发言时忘带讲话稿,你会怎么办?”(假想型问题)

“你对领导者要关心下属是怎么认识的?”(智能型问题)

“请对今天的谈话做一个总结。”(作业型问题)

巧妙运用正炫曲线原则。为了提升面试的真实性,考官可突出与行为有关的问题,打乱STAR的提问顺序,使提问顺序呈现出正弦曲线的形状。遵循这一提问原则,考官能够容易发现应聘者描述过程中的漏洞,从而降低应聘者对行为描述的虚假性。具体做法是:如:“为什么要研制和开发这一新产品?”

第二步,直接来到正弦曲线的终点:对事件的结果提问。例如:“那么,这个新产品研制与开发的结果如何?”

第三步,到达正弦曲线的最高点:针对成功部分提问。例如:“你觉得这次研发新产品过程中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第四步,转到正弦曲线的最低点:针对失败部分提问。例如:“研发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是怎么克服的?”

准确把握倾听重点。考官在提出问题之后,倾听时所关注的重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FACT):感受(Feelings),了解应聘者在这个行为中的感受:行动(Action),了解应聘者在这件事情中实际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情景(Context),导致事件发生的情景如何,应聘者在其中的角色是什么;想法(Thinking),了解应聘者当时的想法是什么。

(三)强调对应聘者多重行为的整合

尽管可以采用以上的面试技巧,但考官们的面试工作仍会遇到巨大的挑战。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的真实世界大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之中,而外在的单个行为并不能完全代表;二是人的行为会随着环境和外在的压力做出调整,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为我们基于过去的行为预测应聘者未来的行为增加了难度。

虽然,为了进一步提高有效性,面试考官应该尽量对应聘者进行多重行为的整合:1.针对某个事件反复提问

考官通过深入,再深入的行为访谈,从多个而不是单个行为表现中,推断应聘者内在的﹑稳定的行为模式,进而判断其内在的素质特征。

2.注意察言观色

个体心理学派认为,人格特质的深层次部分由于社会环境,往往被隐藏和伪装起来,所表现出的行为会依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因此,考官在访谈中,不仅重视提问,还应不动声色地察言观色(也包括听音),从应聘者不经意间暴露的潜意识中寻找其稳定的行为模式和真实的内心世界。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年至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

英语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含参考答案)

★绝密★ 《英语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含第I 卷选择题(第 1 ~ 45 题)、第II 卷非选择题(第46 ~ 85 题及 书面表达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时间为100 分钟,卷面总分为120 分。考试形式为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 分) 一、单项选择(共15 小题,每小题 1 分,计15 分) 从A 、B 、C、D 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句中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 ) 1.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ng is always ________ hot and serious topic. A. a B. an C. the D. / ( ) 2. This year’s Dragon Boat Festival falls ________ the second Wednesday in June. A. in B. on C. at D. for ( ) 3. -- Mum, have you seen my mobile i-phone 5? -- The ________ you bought last week? I ’m afraid I havei n t. ’t seen A. one B. this C. it D. that ( ) 4. Travelers on planes ________ keep their mobile phones on because it is against the law. A. needn ’t B. couldn ’t C. mustn ’t D. won ’ t ( ) 5. -- I can’t find any radix isatidis ( 板蓝根) in the drug store! -- People are crazy! ________ experts say there is no use eating it to prevent H7N9, some people still don ’t believe it. A. Although B. Unless C. As a result D. In order to ( ) 6. -- What took you so long? -- I got lost. I have no ________ of direction. A. feeling B. ability C. knowledge D. sense ( ) 7. -- Bayern finally won the 2013 UEFA Champions League Final! -- Wow, ________! A. how excited the news is B. what an exciting news C. how exciting news D. what exciting news ( ) 8. -- Don ’t talk to anybody about the bad news —________ not your sister Kate. A. hardly B. usually C. especially D. simply ( ) 9. Jack ________ me his dictionary and I have looked up the new words in it. A. borrowed B. kept C. lent D. bought ( ) 10. -- We must act now because time is ________. -- Yes. Let ’s start. A. coming out B. giving out C. running out D. cutting out ( ) 11. -- Why didn ’t you stop him going out? -- Sorry, but I ________ a letter and didn ’t see him go out. A. write B. wrote C. was writing D. have written ( ) 12. In some cities, something ________ to stop the sale of live poultry( 活禽) during the past few weeks. A. will do B. has done C. will be done D. has been done ( ) 13. A new traffic law ________ to force the drivers to obey traffic rules last year. A. is passed B. passes C. had passed D. was passed ( ) 14. -- Are you going to take part in the Speech Competition? -- ________. It ’s too good a chance to miss. A. No problem B. Thanks a lot C. Never mind D. That’s for sure ( ) 15. -- Could you tell me ________? -- Sure. We will meet at the school gate. A. when we will meet tomorrow morning B. when shall we meet tomorrow morning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记忆口诀

记忆口诀,教育综合知识轻松 学 ?常用徳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 )教育得一致性与连贯性 (5)因材施教 (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7)长善救失 (8)灵活施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记忆口诀1 一连营(因)长,双导三结合 ?导向性原则得贯彻要求13 (1)坚定正确得政治方向。 (2)德育U标必须符合新时期得方针政策与总任务得要求。 (3)要把德育得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记忆口诀2 政治U标要实现?疏导原则得贯彻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记忆口诀3 手表(表扬)因(因势利导)为很正(正面教育)'所以被盗(讲道理)了。 ??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得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得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与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得要求要认真执行。 记忆口诀4 提要求:尊(尊重)旨(执行)。

?长善救失原则得贯彻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瞧待学生。 (2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记忆口诀5 一(一分为二)个人发(发扬)自(自我教育)肺腑。?说服法得基本要求 13⑴明确U得性 (2)S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记忆口诀6 木(山织时代 ?一堂好课得标准⑴U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 5 )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记忆口诀7 标点内方表演(严)热烈 ?直观性教学原则得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记忆口诀8 植(直观)入宣(选择)讲(讲解)语(语言)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教师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0.5分,共20分) 1、数学是研究( 数量关系 )和( 空间形式 )的科学。 2、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 )、(普及性 )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全面 )、(持续 )、(和谐发展 )。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 )、( 引导者)与(合作者)。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 )、(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四大方面。 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 )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7、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的要求规定为哪四个方面?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

人物、著作、主张 1.利托尔若(法,社会学家)、沛西*能(英,教育学家),“生物起源说”(教 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P6 2.孟禄(美,教育学家),“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P6 3.苏格拉底,“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或“问答式教学法”。(后人概括为 四部分: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P20 4.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的最高目标: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P20 5.亚里士多德,①《政治学》,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P20 ②《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P250 6.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的教育家 P21 ②《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 部教学法论著 ③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一些阐释,这是班级 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7.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 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P161

主要教学观点:①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做准备,又有现实目的。 P21 ②“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③教育适应自然:该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 ④学制系统:分别四个时期。 ⑤教学原则:提出并论述了直观性P152、系统性 P153、量力性、巩固性P154和自觉性等。 7.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①《爱弥儿》《忏悔录》;P21 ②“教育上的哥白尼”; ③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④个人本位论P56(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⑤儿童(学生)中心论(杜威,师生关系两种对立的观点)P100 主要观点:①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②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 9.康德(德,哲学家,唯心主义),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 者;②《康德论教育》,认为自由式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③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哥尼斯堡大学1774年。P22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一)新闻写作基本理论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价值 无论是以报道为主的新闻文体(消息、通讯),还是以评论为主的新闻文体(新闻评论),所选择的对象都必须具有某种价值,应该值得报道或者值得评论,能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或者明理欲望。 新闻报道的对象要有价值,主要是说要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一般认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与它所体现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密切相关。事实(事件)越是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或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或诸多要素同时具备),就越是具有新闻价值。事实(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记者进行新闻选择的重要依据。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都可以报道,还必须考虑它是否具备社会价值。所谓事实(事件)的社会价值,是指它被批露以后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人的自身发展总体有利的功用。因此,只有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兼备的事实(事件),才具有报道的价值。

新闻评论的对象应当蕴含某种意义,具有议论价值。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四、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 1、真实:准确而客观,感人而形象 2、简洁:简洁而生动,鲜明而深刻 3、时效:新鲜而富动态,快速而富有个性 五、新闻写作的语言: 1、准确简练。 2、浅显易懂。单位 (二)消息的写作 一、消息构成要素 “五W”和“一H” 新闻的“五W”和“一H”是消息写作所要具备的六要素。“五W”指的是英语中以“W”为开头的五个单词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一个H(how)”即何果。 二、消息的结构: 一篇消息大致有如下几部分组成:标题、消息头(一般分成“讯”和“电”两类)、导语(包括自成段落或几段联结的复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内容如下: 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复习题

新闻写作试题库(共287题)? ?一、填空题:(56题)? 1、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2、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3、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5、(言之无物)是写新闻的大忌。 6、新闻写作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7、新闻写作的要求是?(真、短、快、活、强)。? 8、新闻的快应以(?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为前提。? 9、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及时)?、二?(适时)?;? 10、新闻的思想性是指(一条新闻在思想上给读者教育、影响和启迪)。? 12、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1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实义的作者是(陆定一)。? 14、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15、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16、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 17、新闻背景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18、背景材料可用于(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三个不同部分。???? 19?、新闻的主题应从?(新闻事实挖掘)?中来。? 20、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二是(?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21、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好办法。?

22、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闻应注意(错开角度)。? 2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形象、准确鲜明、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24、动态新闻(叙述?)为主.? 25通讯重于(叙述、描写?);? 26述评新闻兼有(新闻和评论)两种作用。? 27、新闻和消息的结构一般由(导语、正文、结尾和标题)组成。?28、新闻通常有金字塔(倒金字塔、倒正混合结构)三种结构形式。? 29、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把高潮或结局排在开头,把最不重要的材料排在后面)。? 30、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将事实的结果、最重要的材料安排到最后一段)。? 31、倒金字塔结构的开头部分称(导语)。? 32、倒、正混合结构的特点是(有一个好的新闻导语和有一个重要的新闻结尾)。? 33、新闻导语的“导”字有?(开始、启发、引导)三个涵义。?34、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对新闻事实作充分的具体的报道和说明?。? 35、简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 36、消息一般分为(简明新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 37、综合新闻有两种,一是(横断面综合报道)?,二是(纵深度的综合报道)。? 38、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范长江)。? 39、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是(魏巍)。? 40、通讯《西行漫记》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特)。? 41、通讯《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是(约翰·里德)。? 42、通讯写作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合一?。? 43、综合新闻的特点是(既有全面情况概括),(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纽约太阳报》采访部的主任约翰·B·博加特提出的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市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最终定义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二、新闻价值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见解,尤其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与西方新闻

学对新闻定义的根本分歧,归根到底是由于对新闻价值的不同认识所决定的。 西方新闻界认为测定某一事件和某种思想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时间性:报道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间愈近,价值愈高;(二)显著性:报道对象要有声望或出名,人、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三)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四)新奇性:冲突、异常、冒险、变动等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五)重要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六)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有人情味的生活事件。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读者兴趣”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 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价值就是选择和衡量事实是否报道及如何报道的标准。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即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影响力和新鲜程度等;二是读者接受新闻后的受益程度,即新闻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前者是先决条件,但没有后者前者也失去了意义。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判定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指导性与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二)重要性与显著性:内容重要,社会影响大;(三)普遍性与迫切性:反映群众呼声,关注社会热点;(四)知识性与趣味性:传播高尚的、健康的、大众的知识与情趣;(五)时效性与真实性:坚持新闻的“真”,突出新闻的“新”。

2020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_划重点考点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一般选择或简答)。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莫尔、 蒙田和培根 其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贵族型。 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1、教育终身化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名词解释)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c. 墨家的教育主张。 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与游戏”的人,重视早 期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

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及常用体裁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及常用体裁 公司机关xx 一、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真实性,最简单的定义是: 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可以分为浅与深两个层面。浅层面重在要求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务必须真实准确。深层面重在要求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务必须真实准确指的是: 1、确有其事;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基本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原因); 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4、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指的是: 1、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2、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3、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二、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一)用典型事实说话。“坡大不如场大,场大不如仓大”,意思是满坡的庄稼经过收割、打场后,其“精华”全浓缩在仓里。这句谚语很有哲理,它启示我们在大量的事实中,要经过层层集中,选取 新闻事实;在新闻事实中还要选取它的精华,即典型事实。在新闻写作时,要学会使用这些“精华”说话。 典型事实的特点: 1、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未知的事实; 2、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3、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4、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二)学会用再现场景说话。所谓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亲眼所见,自然就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三)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要善于联想、善于对比、用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以及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四)借助直接引语说话。直接引语是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它的作用体现在: 1、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的引用它们,可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 2、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的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是重要人物或重要机构,还有助于提高新闻的权威性。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

数学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复习 一、复习要求(由于招考题目仅为高考知识,所以本内容以均为高考知识点) 1、理解集合及表示法,掌握子集,全集与补集,子集与并集的定义; 2、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理解逻辑联结词的含义,会熟练地转化四种命题,掌握反证法; 4、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判断两个命题的充要关 系; 5、学会用定义解题,理解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及等价变换等思想方法。 二、学习指导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中元素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 ①按元素个数分:有限集,无限集; ②按元素特征分;数集,点集。如数集{y|y=x2},表示非负实数集,点集{(x,y)|y=x2}表示开口向上,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 (3)集合的表示法: ①列举法:用来表示有限集或具有显著规律的无限集,如N+={0,1,2,3,…}; ②描述法。 2、两类关系: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或?表示; (2)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用?,≠?,=表示,当A?B时,称A是B的子集;当A≠?B时,称A是B的真子集。 3、集合运算 (1)交,并,补,定义:A∩B={x|x∈A且x∈B},A∪B={x|x∈A,或x∈B},C U A={x|x∈U,且x?A},集合U表示全集; (2)运算律,如A∩(B∪C)=(A∩B)∪(A∩C),C U(A∩B)=(C U A)∪(C U B), C U(A∪B)=(C U A)∩(C U B)等。

4、命题: (1)命题分类:真命题与假命题,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2)复合命题的形式:p且q,p或q,非p; (3)复合命题的真假:对p且q而言,当q、p为真时,其为真;当p、q中有一个为假时,其为假。对p或q而言,当p、q均为假时,其为假;当p、q中有一个为真时,其为真;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 (3)四种命题:记“若q则p”为原命题,则否命题为“若非p则非q”,逆命题为“若q则p“,逆否命题为”若非q则非p“。其中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同真假,即等价。因此,四种命题为真的个数只能是偶数个。 5、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定义:对命题“若p则q”而言,当它是真命题时,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当它的逆命题为真时,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两种命题均为真时,称p是q的充要条件; (2)在判断充分条件及必要条件时,首先要分清哪个命题是条件,哪个命题是结论,其次,结论要分四种情况说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从集合角度看,若记满足条件p的所有对象组成集合A,满足条件q的所有对象组成集合B,则当A?B时,p是q的充分条件。B?A时,p是q的必要条件。A=B时,p是q的充要条件; (3)当p和q互为充要时,体现了命题等价转换的思想。 6、反证法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方法。会用反证法证明一些代数命题。 7、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学会用集合的思想处理数学问题。 函数 一、复习要求 7、函数的定义及通性; 2、函数性质的运用。 二、学习指导

新闻写作知识

新闻写作知识基础 一、新闻概念及新闻学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新闻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 凡是新闻文体,不论消息报道,还是通讯、特写,在写作上都应当做到新、快、短、活。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按体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以及新闻边缘体裁。新闻边缘体裁主要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等。 新闻分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上段的分类是按广义的新闻进行分类的,它们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又称电讯(通过电报、电传、电子计算机传输的消息)。它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也是最直接、最简练、最迅速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的报道方式。 (三)新闻六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新闻构成的主要因素。交待新闻要素,是把事实报道清楚的起码条件。一般来讲,在传统的新闻学讲义中,我们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谓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何时,

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在西方新闻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新闻学除了五个W外,还应增加一个H(How——怎么样,何果),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 (四)新闻语言 在写新闻时,有的作者常用写散文或者写评论的方式写新闻,其实,它们之间的语言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评论语言是说理性语言,新闻语言则是表述事实的语言。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1、客观。新闻语言的主要功能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情原貌的了解和把握。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 新闻写作知识(2)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通常表现为: 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即客观地描述,而不随便下结论,或者评论;新闻中一般不使用评议性的语言,即使是评述性消息,作者的评述语言也极少,多讲究分析对比,然后自然将极其精练的评述语言自然落笔。 2)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举例:昨日气温已开始回暖,最高温度已达15℃,这是用数字进行限制;如果写成:昨日气温已开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当前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新闻 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新闻,是消息、通讯、新闻特写、速写等体裁的统称。 二、新闻的特征 1、真实性 新闻,要求报道真实的事实。人们通过这样的真实事实,可以洞察宇宙万象的恢宏,大千世界的风云,社会发展的趋向,生活演进的动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如果新闻不是写生活真实的事实,那就不会取得人们的信任。新闻中所列举的真实事实还必须是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真实事实。 2、实证性 实证性,就是说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新闻反映生活的特殊规 律,主要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话。写出确定事实的基本要素。一般应交待清楚有关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 3、及时性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和述评,那么就必须有新的事实,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意义。否则,写人家已写过过人家早已知道的过时的事实、过时的内容,或者一条新

闻写上十天半月才报道,那就不叫新闻了。要突现新闻的“新”,就得要及时地捕捉,及时地采写,及时地报道。可以说新闻是一种极重时效的文体。新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迅速及时地采 写与报道。新闻是今天生活的快摄,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前天的新闻。 4、广泛性 新闻是由新闻机构发布的,它是面向全社会,对广大群众传播最 为广泛的信息形式。正因为新闻具有这样的广泛性,所以新闻一经发布就会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产生广泛的影响。 5、开放性 由于新闻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一种宣传形式,因而它具有冲破闭锁隔绝现象的开放性。由于有了迅速灵敏的新闻传播,使当今世界每个角落发生变化的重要消息,能在瞬间传遍全世界,于是遥远 的距离得以缩短,孤陋寡闻者得以开扩视野,居于斗室,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宇 宙星云,天下大事。 6、变动性 新闻以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的事实作为归依。而生活中的 事实不断地有所变动,新闻所要反映的正是变动中的客观事实。 三、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体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

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小学语文》真题精选(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方面 B.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深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是对庄子的高度评价 C.骚体是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起于春秋时期,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来的 【答案】C 【解析】骚体,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起于战国时的楚国,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故不正确的为C项。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诗经》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风、雅、颂的表现手法

【答案】D 【解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按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故不正确的为D项。 3.在先秦作品中,表现“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艺术特点的作品是()。 A.《诗经》 B.《文心雕龙·史传》 C.《春秋》 D.《国语》 【答案】A 【解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形式以四言诗为主,兼有杂言。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句”。《诗经》的“一唱三叹”这一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唱了一遍,常常感到意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4.司马迁的《史记》作为纪传体史学著作,其叙事是()记载历史的。 A.以历史事件为中心 B.以朝代更迭为中心 C.以历史人物为中心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记忆口诀

记忆口诀,教育综合知识轻松学 ◆常用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5)因材施教 (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7)长善救失 (8)灵活施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记忆口诀1 一连营(因)长,双导三结合 ◆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记忆口诀2 政治目标要实现 ◆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记忆口诀3 手表(表扬)因(因势利导)为很正(正面教育),所以被盗(讲道理)了。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记忆口诀4 提要求:尊(尊重)旨(执行)。 ◆长善救失原则的贯彻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记忆口诀5 一(一分为二)个人发(发扬)自(自我教育)肺腑。 ◆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记忆口诀6 木(目)织时代 ◆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记忆口诀7 标点内方表演(严)热烈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记忆口诀8 植(直观)入宣(选择)讲(讲解)语(语言)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记忆口诀9 小猪(主动)动手把农民(民主)毒死(独立思考)了。 ◆循序渐进原则的贯彻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记忆口诀10 教科系主任(教材系统)抓住了一头猪(主要矛盾)游到(由...到...)了岸边。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