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对痹症的治疗

针灸对痹症的治疗

针灸对痹症的治疗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痹证4 张某,男,42岁 就诊时间:2009年9月12日8时30分 主诉:腰痛间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于职业关系,长期久坐久立,于2002年搬重物后 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此后患者腰痛反复发作,曾于他院查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具 体不详),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 2009年7月21日患者不慎扭伤腰部,致腰痛加重、活动受限,伴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遂于当时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行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腰部酸痛,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 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2007年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外伤、手术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查:腰曲直,活动受限,腰4/5棘间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4字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09年8月1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疏通经络、补肾滋水 处方:肾俞夹脊阿是穴、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每次选择4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2个疗程后,痊愈。 按: 腰椎间突出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至腰椎间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裂口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而产生眼腿串痛,即腰伴根性坐骨神经痛等正状者为腰盘突出症。也有人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症或髓核脱出症。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缘患者平素工作劳累,不善调养,病程日久,而致肾气亏虚,腰 为肾之府,肾虚则气血推动无力,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瘀阻脉络则 发为本病。舌淡红,苔白腻,脉弦为肾虚痰瘀阻络之征象。四诊合参,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证属肾虚痰瘀阻络,积极治疗,预后 尚可。

医院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

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主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病因病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痹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风邪善行数变,故可见疼痛游走不定;寒性收引,故见疼痛较剧,得热痛减;湿性重浊,故见疼痛困重,或伴关节肿胀。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 【辨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中医治疗 (一)风寒湿痹 1. 行痹(风痹) 证候多见于上肢肩背,或见恶风、发热,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苔白,脉浮。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代表方防风汤去黄芩 防风10g 当归10g 赤茯苓10g 杏仁10g 麻黄9g 肉桂3g 秦艽10g 葛根10g 生姜6g 甘草6g 大枣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2. 痛痹(寒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利不便,苔白,脉弦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川乌10g (先煎30-40分钟)麻黄10g (后下)芍药15g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3. 着痹(湿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同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 薏苡仁15g 川芎10g 当归10g 麻黄(后下)9g 桂枝9g 羌活6g 独活10g 防风10g 苍术6g 川乌10g (先煎)甘草6g 生姜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二)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疼痛,痛处灼热红肿,手不能触,发热汗出,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30g 知母10g 粳米15g 桂枝10g 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症状: “痹”,有闭阻不通之意,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辨证 行痹:风邪偏盛。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或在一处作痛,或向远处放射,牵掣麻木,如风行之速,以致患肢曲不敢伸,伸则痛麻难忍。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痛痹:寒邪偏盛。症见肌肉关节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有冷感,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常喜揉按击拍以求缓解,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着痹:湿邪偏盛。症见肢体关节酸重疼痛,肌肤微肿,不红,痛有定处,阴雨寒冷天气每易发作,舌苔白腻,脉濡。 热痹:风湿化热。证见四肢关节酸痛,肿大,痛不可近,活动受限,伴有咽痛,发热,多汗而热不退,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主穴:肩部:肩髃肩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外关阳池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髂髀关 股部:承扶承边风市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丘墟申脉昆仑照海 配穴:行痹:风门膈俞肝俞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热痹:大椎曲池 解释:风邪偏盛为行痹,取风门祛风,膈俞、肝俞养血活血,含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盛为着痹,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化热为热痹,大椎清热散风,曲池清热行气消肿。局部取穴,旨在疏调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其他疗法 耳针:选穴耳区相应部位,肾上腺、神门。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4天更换1次。 穴位注射:参照刺灸法穴位。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痹证4 张某,男,42岁 就诊时间:2009年9月12日8时30分 主诉:腰痛间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于职业关系,长期久坐久立,于2002年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此后患者腰痛 反复发作,曾于他院查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具体不详),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 2009年7月21日患者不慎扭伤腰部,致腰痛加重、活动受限,伴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遂于当 时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行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腰 部酸痛,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2007年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外伤、手术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查:腰曲直,活动受限,腰4/5棘间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4字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09年8月1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修订稿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痹证11 李某,女 45岁 就诊时间:2009-11-09 主诉:四肢关节酸痛2月余,游走不定,膝关节、腕关节屈伸不利; 伴眩晕神疲,胸闷心悸,小溲短赤,舌淡胖边有少许齿横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痹证(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治则:疏风祛寒,健脾祛湿,通络止痛。 处方:(1)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肝俞 (2)犊鼻足三里阴陵泉中渚合谷侠溪太溪太冲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加TDP照射局部;每次选择2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每日一组,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上诉症状基本好转,但仍有腕关节屈伸欠佳。 按: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偏胜者为行痹。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燥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故泻百会、风池、肝俞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摄燥动之风阳;补太溪、肾俞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邪心君之邪,而宁心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 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 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 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 足有关。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 通,产生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 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临床表现】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 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 般 1~4 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 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 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 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 80%。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 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针灸治疗学》习题集

《针灸治疗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1.针灸有什么治疗作用? ⑴疏通经络 ⑵扶正祛邪 ⑶调和阴阳 2. 何谓治神与守气?临床如何应用?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3.试述针灸补虚与泻实的原则? ⑴虚则补之 ⑵陷下则灸之 ⑶实则泻之 ⑷宛陈则除之 ⑸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4.举例说明针灸的选穴原则有哪些。 ⑴局部选穴: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髎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 阴或长强等。 ⑵邻近选穴:舌强不语取风府、哑门。 ⑶远端选穴:面瘫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等。 ⑷辨证选穴:如月经不调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选穴。 ⑸随症选穴:如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5.举例说明针灸的配穴方法有哪些。 ㈠按部配穴 (1)局部配穴:如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 (2)上下配穴法: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3)前后配穴法: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 (4)左右配穴法: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 (5)三部配穴法:眼病取睛明、风池、光明。 ㈡按经配穴 (1)本经配穴:肺病咳嗽取中府、列缺、尺泽、太渊相配。 (2)表里经配穴:肝病取期门、太冲配阳陵泉。 (3)同名经配穴法:牙痛以合谷、内庭相配。 (4)子母经配穴法:虚劳咳嗽取肺俞配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交会经配穴法:妇科病取关元、中极配三阴交。 6.俞募穴如何应用。 ⑴俞穴应用: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经夹脊第一侧线上,故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等,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疾病的作用。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同时,“五脏俞”还用于治疗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 ⑵募穴应用:募穴位于胸腹部,与相应脏腑的位置接近。如果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常常会以多种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从所属募穴上表现出来。募穴的治疗特点是驱邪泻实,有通调脏腑、行气止痛之功。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 ⑶俞募配穴法: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俞募配穴法,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定稿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痹证11 李某,女 45岁 就诊时间:2009-11-09 主诉:四肢关节酸痛2月余,游走不定,膝关节、腕关节屈伸不利; 伴眩晕神疲,胸闷心悸,小溲短赤,舌淡胖边有少许齿横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痹证(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治则:疏风祛寒,健脾祛湿,通络止痛。 处方:(1)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肝俞 (2)犊鼻足三里阴陵泉中渚合谷侠溪太溪太冲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加TDP照射局部;每次选择2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每日一组,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上诉症状基本好转,但仍有腕关节屈伸欠佳。 按: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偏胜者为行痹。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燥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故泻百会、风池、肝俞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摄燥动之风阳;补太溪、肾俞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邪心君之邪,而宁心神。补足三里阴陵泉脾俞以健脾意气。此外,“循脉之分”,“各随其过”,取用病痛肢节部的经穴以蠲痹定痛。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 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

窄。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腰关节隐隐作痛,腰腰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防风、防己、黄芪、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木香、乳香、甘草。 (2)风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茯苓、石膏、川芎、白芍、独活、黄芩、生地、白术、细辛等。 (3)瘀血闭阻证 治则: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地龙、川芎、没药、香附、羌活、秦艽、牛腰、甘草。 (4)肝肾亏虚证 治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痹症

痹症 【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2

痹证2 杨某,女,71岁 就诊时间:2009年8月17日12时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间作3年,加重伴右膝红肿2天。 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疼痛,于当地医院查: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自述),静滴康宁克通后症状缓解。此后每年七、八月份双膝关节疼痛发作,行药膏贴敷后症状可缓解。2天前膝关节疼痛加重,以右膝为主,伴右膝红肿,活动受限,无恶寒发热,遂来我科就治。症见:神清,精神可,双膝关节疼痛,右膝红肿,周身瘙痒,纳眠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输血、中毒史。否认药物、食物等过敏史。 体查:右膝红肿微热,活动受限,压痛明显,浮髌试验(-),左膝活动可,无明显红肿。四肢无肌肉萎缩,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诊断:中医诊断:痹证(肝肾不足,瘀血内阻) 西医诊断: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则:以行气消瘀,疏通经络为法。 处方:犊鼻梁丘鹤顶阴、阳陵泉膝阳关足三里阴陵泉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每次选择4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 1次/天,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26次后明显好转。后因故停止治疗。 按: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50岁以上女性多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软骨破坏所致。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

针灸治疗学各论word精品

第二篇各论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 一、神经内科疾病 (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 【病因病机】 1.病因:内因一正气不足外因一风寒湿热 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分类】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 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 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 着痹+除湿化浊;热痹+ 清热消肿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一一疏通少阳经气 伏兔、血海---- 通行气血 阿是穴一一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 (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 【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 【治则】寒湿腰痛一一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 肾虚腰痛一一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 【方义】委中一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 肾俞一壮腰益肾 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一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 血,通经止痛 (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 【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 【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治则】通经活络、疏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组成】 1.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2.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方义】环跳一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 阳陵泉一筋会,可疏筋通络止痛 (五)痿证:辩证、治则、处方 【临床表现】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 【辩证】 1.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岀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胃虚弱: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而不华, 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脉细无力 4.肝肾亏虚: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 肺热伤津、湿热侵淫一一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一一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阳明、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组成】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及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一一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治痿独取阳明” 外关、风市一一属于手、足少阳,辅助阳明通行气血阳陵泉一一筋 会,通调筋脉 三阴交一一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起痿 (六)末梢神经炎 【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治则】早期一一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只针不灸,泻法 后期一一补益肝肾、养血柔筋,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七)中风:治则、处方、方义 【临床表现】 中经络一半身不遂、舌强语骞、口角蜗斜而无意识障碍 中脏腑一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治则】 中经络一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中脏腑一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 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 【处方及方义】 中经络: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水沟、百会一一督脉入络脑,可调脑神、通脑络内关一一心包经络 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三阴交一一足三阴经交会穴,可 滋补肝肾

痹症痛痹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医针灸科病历样板

入院记录 姓名:孙某某职业:—— 性别:男工作单位:—— 年龄:82岁住址:淮1 婚姻:已婚供史者:患者本人(可靠) 出生地:江苏省淮安市入院日期:2014年12月29日09时00分 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4年12月29日10时00分 发病节气: 立春后五天 主 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一天。 诉: 现病史:患者一周前始发咳嗽,有痰,稍喘,12月27日因不清饮食后,引起腹泻、消化不良,昨天晚上起夜时候,摔跤导致腰痛剧烈,不能正常行走。经家人搀扶来我院就诊时,已近48小时未进食,诉腰痛、头晕、心慌、乏力,门诊查X片(片号:9077,本院,2014年12月29日)示腰椎1-3锲型改变,全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本院2014年12月29日)示:WBC11.52,N83.73%,GLU:7.2。门诊行相关检查后,拟“腰椎压缩性骨折、呼吸道感染”收住入院。刻下,患者神志清,精神差,头晕、心慌、乏力,伴腰痛,咳喘,少痰。二天未进饮食、睡眠差,大小便尚可可。入院后,考虑患者可能存在呼吸消化道的感染,及时邀请内科会诊,协助治疗。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随社会。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淮安本地,生活条件可,无日本血吸虫病史,无疫区、疫水接触史,否认有烟酒嗜好。 婚育史:适龄婚配,家人体健。 家族史: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病史。 望闻切诊:神志清楚,面色少华,痛苦面容,体型适中,营养中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体格检查 T: 36.2℃P:68次/分R:17次/分BP:160/94mmHg 神志清楚,面色少华,痛苦面容,体型适中,营养中等,扶入病房,查体合作,自动体位。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头颅大小形态正常无畸形,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为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4(优.选)

痹证4 张某,男,42岁 就诊时间:2009年9月12日8时30分 主诉:腰痛间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于职业关系,长期久坐久立,于2002年搬重物后出现腰 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此后患者腰痛 反复发作,曾于他院查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具体不详),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 2009年7月21日患者不慎扭伤腰部,致腰痛加重、活动受限,伴 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遂于当 时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行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 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腰部酸痛,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纳 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2007年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 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外伤、手术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查:腰曲直,活动受限,腰4/5棘间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4字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09年8月1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疏通经络、补肾滋水 处方:肾俞夹脊阿是穴、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每次选择4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 1次/天,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2个疗程后,痊愈。 按: 腰椎间突出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至腰椎间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裂口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而产生眼腿串痛,即腰伴根性坐骨神经痛等正状者为腰盘突出症。也有人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症或髓核脱出症。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缘患者平素工作劳累,不善调养,病程日久,而致肾气亏虚,腰为肾 之府,肾虚则气血推动无力,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瘀阻脉络则发为本病。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为肾虚痰瘀阻络之征象。四诊合参,本病属中医“痹 证”范畴,证属肾虚痰瘀阻络,积极治疗,预后尚可。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 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