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国际政治中的权利政治

论国际政治中的权利政治

论国际政治中的权利政治
论国际政治中的权利政治

 

 

 [收稿日期]2008203224

 [作者简介]夏安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理论、东北亚地区问题研究;封帅,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

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理论研究。

 ① 关于权利概念在政治学理论上的相关理解参见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第102—10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论国际政治中的权利政治

夏安凌,封 帅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 权利;权利政治;权力政治

[摘 要] 长期以来,权力政治占据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中心舞台,而权利政治却被人们有

意无意地忽略了。本文通过对权利政治概念的辨识,试图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求权利政治的理

论脉络,从权力政治理论的发展中理清权利政治的存在状态,从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寻求权利政治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从而探求国际政治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的基本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8)0720033208 权力与权利是政治学领域两个重要的基础概念。在政治学理论中,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

客体的制约能力。”[1](P76)

在国际政治中,摩根索创立了权力政治理论,并在国际政治研究中长期处于主流地位。而权利概念长期以来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处于隐性状态,人们强调权力而有意无意忽视了权利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忽视不仅造成了国际政治理论解释力的盲区,也为强大国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对弱小国家平等权利的践踏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国际政治理论中权利因素的作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权利与权利政治

目前学界使用的“权利”概念从英文转译而

来。英文“right ”源于拉丁文的“jus ”,对应法语的“droit ”,德语的“recht ”。牛津辞典对right 有三种解释,一是What is good ,just ,honorable ,二是Thing one may do or have by law ;三是Legal aut hority or claim 。“权利”既可以理解为某种正

当性,正确性,又可以理解为依照法律所享有的地位或资格。在政治学理论中,“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让渡的和不可取消的,其内容可以从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界定,是一种行为主体享有相应的利益、主张、资格、能力和自由。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并且与正义、道德规范、合法性紧密联系在一起①。既包括政治层面的内容,又包括价值层面的意义。

在国际政治中,由于国际社会呈现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行为体在这一环境下形成了自助的国际体系。1948年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

3

3

问世开始,权力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主要研究视角获得了普遍接受,长期以来权力占据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中心位置,对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权利”概念就展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权利与正义、合法性密切相关,强调一种国际行为体的正当利益和资格,这种状态建立在普遍认同的基础之上,以某种外在的道德和法律为标准。另一方面,权利与权力密切相关。在国际政治实践活动中,为了维护正当的利益和资格,权力作为一种手段,也是权利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权利应该被定义为“合理合法的权力和

利益。”

[2]我国学术界,权利和权利政治研究的主要代表是梁守德教授。90年代以来,梁守德教授积极呼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可能的解释理论———“权利政治”。他将权利定义为“合理合法的权力和利益”,认为国际政治就像一切政治一样,是争取和维护权利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内容多么复杂,权利总是它的主体和核心,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如何界定,权利总是它的直接目标。权利以人为本,以维护人权、主权和球权为目标,并对抗强权政治。权利以法为准,要在国际社会有法可依,权利政治是法制政治。权利以力为基,依法使用权力,维护合理合法的权利,权利政治是合理合法的力量政治①。

 

 ① 梁守德:《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的探索》,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2)。另外,关于梁守德教授的权利政治

思想,还可以参考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梁守德:《国际政治中的权利政治与中国国际政治学的建设》,载《国际政治研究》,2000,(4)等相关论著。

其他学者对于权利政治也有不同程度的论及。如秦亚青教授认为,“在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似乎有一条日趋明显的发展脉络,这就是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权利逐渐成为政治的目的,权利政治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内容……如果权力政治的确是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向,国际政治领域的权利政治色彩就会越来越浓

重。”[3]

此外,孙君健博士从个案分析的角度,运用

权利概念对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进行了

考察。

[4]

美国学术界,对权利政治的研究远逊于对权力政治的研究,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权力政治论著,有关权利的理论观点主要散见于各个不同的流派论著中。如新自由主义强调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背景状态,认为霸权并不是形成国际秩序的必要条件,强调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机制和制度凭借其自身的职能和特性,可以在霸权国家逐渐衰落以后继续维持较高程度的国际合作。“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国际机制可能对那些希望解决共同问题和追求互补,而又不愿将自己从属于一个等级控制体系的各国政府来说,变得

越来越有用。”[5](P76)

在新自由主义理论中,霍布斯

状态不再是国际体系必然的选择,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通过国际制度的作用,同样可以使国家保持合作状态。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改变了权力的表达方式,使权力在制度范围内以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实际上抛弃了权力政治的绝对性,超越了权力政治的必然逻辑,从一个侧面论证了权利政治的存在。

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权力政治的存在基础提出了质疑。温特认为,“国际政治中权力分配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分配建构

的,利益的内容又是由观念建构的。”

[6](P167)

物质

因素是权力的基础,但物质本身并不是权力,相同的物质条件在不同的观念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的意义。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由于相互之间互动形成的共有观念不同,相互之间可以表现为敌对、竞争与合作三种关系。建构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权力政治逻辑的唯一性,通过观念作用的引入提出了建立一种超越权力政治理论的可能性。

英国学派的理论传统来源于格劳秀斯主义的历史传统,以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为核心概念来描述国家间政治。这种介于现实主义传统与世界主义传统之间的社会思想,实际上强调

处于社会中的国家行为体通过形成共同制度和国4

3

际法,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和秩序,并逐渐过渡到世界社会。这种理论是对权利政治条件的重要解读,虽然权利在英国学派的理论中并不处于核心地位,但权利政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结果。只有在社会而非自然状态的条件下,作为道德和行为标准的国际法才有可能形成。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权利自身的目的性才能够合理的体现出来。可见,国际社会理论为权利政治提供了社会条件和基础的某种解释,另一方面权利政治也是国际社会理论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因为只有合法约束国家行为,保证国家自身正当、合法的权利,才能最终实现国际社会秩序的目标。

中外学者对于权利与权利政治的探讨,开拓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视野。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权利政治的理论根源问题,权利政治的生成和发展问题,权利政治的现实存在特征和保障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国际政治中权利政治的存在和发展。

二、权利政治的理论渊源

权利政治理论源自洛克、瓦代尔的国际权利思想、格劳秀斯主义和康德的思想(主要是后期关于国际和平的思想)。权利政治思想与霍布斯主义和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世界的认识完全不同。作为权力政治思想传统的霍布斯主义,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都企图以伤害对方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由这种自然状态推论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其基本状态就是国家间的冲突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纯粹的利益分配游戏,而利益永远是相互排斥的,国家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而追求自身的利益,不受任何道德或者法律、制度的制约,最基本的行为原则就是自助原则,为达目的国家可以不择手段。战争是国际政治的常态,而和平仅仅是上一次战争的恢复期和下一次战争的准备期。[7]而在洛克看来,自然状态并非霍布斯主义下的战争状态,而是一个人们享有彻底自由和平等的状态。这种状态在自然法的原则下赋予了人们基本的自然权利。[8](P5-11)这种自然状态下,战争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存在一部分蓄意侵犯他人权利的人,因此为了自身所有的自然权利不受侵犯,所有人都有以武力保卫自己权利的权力。任何人只要侵犯了他人的自然权利,就被自动剥夺他或她自己的自然权利。他认为当代世界仍然有两个地方存在自然状态:在野蛮人生存的岛屿上,以及“遍布世界的君主和独立政府统治者”[8](P11)之间。也就是说,洛克认为国际政治就是主权国家在这种“自然状态”中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因此按照自然法原则,保护天赋权利不受侵犯,是主权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获得权利,维护权利是国际政治行为的核心和基本规律。

洛克的权利思想为权利政治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但洛克并没有对权利观点展开进一步论述,所以对于这一思想的阐述并不完整。到了18世纪,瑞士法学家瓦代尔(Emmerich de Vattel, 1714—1767年)将洛克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并集中在T he L aw of N ations or t he Pri nci2 ple of N at ural L aw一书中体现出来。瓦代尔根据洛克对于人类自然状态的描述,认为国际关系受到自然法的统治,迫使独立的行为者———国家尊重彼此的权利。“这一不可分割的义务……导致每个国家的任何权利,或任何属于她的合法的东西免受剥夺。”[9](P160)因此,“正当防卫的权利属于每个国家———即使用武力抵抗任何对她或她的权利的攻击的权利。”[9](P161)国家拥有发动自卫战争的自然权利,被侵犯国家有权通过武力保护自己。这时,侵略国自动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任何国家都可以惩处它。瓦代尔发展了洛克的权利思想,从强调个人的自然权利发展为强调国家的自然权利,强调对于国家所拥有的自然权利的保护。瓦代尔甚至提出了早期集体安全的思想,为权利政治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也阐述了权利政治思想。康德认为,和平状态并不是一种自然状态,“和平状态必须是被建立起来的”,[10](P104)保证永久和平的正式条款是由三个层次的权利形成的:第一,建立共和制政体保证每个国家的公民权利的实现;第二,建立以共和国为基础的自由国家联盟,保证国际权利的实现;第三,加强民族之间的

53

联系,保证世界公民权利,形成世界公民体制。康德从个人、国家、世界三个层面上论述了对于权利的保证与永久和平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追求自身权利的方式,康德认为“那种方式决不能像是在一个外部的法庭上进行诉讼那样,而只能是战争;然而通过这种方式及其有利的结局,即胜利,却决定不了权利。”[10](P112)他谴责战争作为追求权利的手段,强调要通过和平联盟的方式维护保证联盟内国家的自由和权利。“这会是一种各民族的联盟,但却不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10](P110)康德对于权利与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权利政治理论的又一理论基础。

近代中国“权利”一词的采用始于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1A1P1Martin)所翻译的《万国公法》,该书用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权利”来解释right。严复也曾使用“民直”、“天直”和“权利”等词来表达right的含义。[11](P122)中国开始逐渐接受现代意义上的权利思想,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列强对于中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侵略严重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对于权利的理解主要集中于维护国家主权方面。

康有为将权利理解为符合儒家思想体系标准的权力和利益,“《春秋》有临一家之言焉,有临一国之言焉,有临天下之言焉,自臣民身家之权利义务,与国家君相之权利义务,天下万国之权利义务,皆规定焉。权利义务者,《春秋》、庄生谓之道名分也。令人人皆守名分,则各得其所矣。”[12](P807)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则进一步深入论述了权利的内涵,“夫权者,非兵威之谓也,非官势之谓也。权者,谓所执以行天下之大经大法,所持以定天下之至正至中者耳。执持者必有其物,无以名之,名之曰权而已矣。”[13](P40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权利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明确了在国家主权之外,对于个人权利的维护也成为权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在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将人民权利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提出“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14](P632)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呼吁人民权利,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由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对于权利思想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国内政治权利方面,对于国际政治领域的权利涉及较少。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过程中,指导外交实践的思想理念都带有明显的权利政治色彩。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的反对霸权主义和立足于第三世界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和谐世界理念等。毛泽东外交活动的价值取向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反对霸权主义扩张。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活动的一个基本点就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既反对超级大国的军事干涉和侵略,也反对在对他国援助时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保证国家主权不受侵犯。毛泽东是“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者之一,中国外交长期以来的立足点都在第三世界。中国在与第三世界国家交往过程中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同时强调不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内政。邓小平时期积极促进南南合作,巩固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邓小平强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15](P112)中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尊重对方一切合法权利。体现了中国外交中的权利政治思想。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权利政治思想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建立在多极化基础上的多边主义与集体安全,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上的平等和共同繁荣,建立在国际民主化基础上的文明宽容与和谐共存思想,强调各国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反对权力扩张和干涉,主张国际权利的平等。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是对于权利政治思想的实践和发展。

三、权利政治的历史发展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权力政治长期占据着中心位置。一般认为,权力政治的思想渊源来自霍布斯和马基雅维利,而完整的权力政治理论始创

63

于摩根索。摩根索认为,“国家政治一如其他一切政治,也是一种权力斗争。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如何,权力总是眼前的目的。”[16](P45)维持权力、攫取权力、显示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终极目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权力政治理论发展呈现多元化。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一种特定的能力。决定国家行为的是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形成的自助体系中实力的分配结构。[17]权力分配发生变化导致国家行为方式的相应变化,从而形成霸权的周期性发展过程。[18] 90年代,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兴起。虽然在对国家在权力需求的认识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守住权力或者追求权力最大化是国家最基本的目的,“大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19]

但是,从权力政治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却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其一,权力概念逐渐泛化。1948年至今,“权力政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明显的弱化和泛化趋势。从最初作为“控制力”的权力,[20](P93-94)发展到作为“能力”的权力。[17]由传统的单一物质权力发展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的综合;[21](P112)由传统的军事政治权力发展为对于“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的综合;[22](P21)由传统的国家综合权力,发展为划分“总体权力”和“具体问题领域的权力”;[23](P33)按照权力借以起作用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和产生影响的社会关系的特征,权力又可分为“强制性权力”、“制度性权力”、

“结构性权力”和“生产性权力”。[24]权力概念泛化的趋势反映出权力政治理论本身处于弱化的过程。

其二,权力理论的地位逐渐下降。古典权力政治理论中,国际政治活动围绕着权力展开,权力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新现实主义理论中安全是行为目的,权力已下降为国家行为的手段。新古典现实主义者更是将国家权力弱化为决策者和外部环境的从属性因素。[25]在理论发展过程中,作为核心概念的权力的理论地位不断下降,显示了权力政治理论在当代国际问题解释上存在的缺陷,也反映出权力政治理论在当代的弱化趋势。

其三,权力政治理论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新自由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提出通过国际机制可以在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政治中寻求合作。建构主义则更进一步否认权力政治对于国家利益和权力的假设,提出在无政府状态下通过共有观念,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国际文化。[6]从而否定了权力作为国际政治活动中心的必然性。对权力政治理论的挑战,也表明权力政治理论呈现出的弱化趋势。

在权力政治占据国际舞台中心并呈现弱化趋势的同时,权利因素逐渐显现,推动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进步。

在国际关系的发展中,权利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欧洲国际体系逐渐形成,民族国家主权、领土和独立等原则被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此外,还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进行集体制裁,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等制度。在此之后,三十年战争和其他宗教战争中的对于平民的大规模抢劫和屠杀逐渐减少,国家之间的共同规则逐渐形成。虽然国家之间的战争仍然此起彼伏,大国之间的争夺也没有停止,但国家在大部分时间都能够遵守国际社会的基本共处原则,如保护各国大使馆的地位,遵守和执行达成的相关协议,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等。即使在大规模冲突和战争的时代,处于国际体系下的国家行为仍然能够体现出对于有关战争公约的遵守。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以后,通过国际会议调整国家之间关系成为重要的方式,虽然国际会议受到大国主宰和控制,但国际会议本身就是权利政治因素的一个重要内容。

进入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于没有限制的权力的巨大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权利政治的诉求更加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开始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的方式协调权力关系,保障国际社会的权利分配公平。其中最具历史进步性的事件就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建立。人们尝试通过建立一个国际协调机构来调整国际关系,保障国家权利,通过国际法来为国际行为确立行为标准,建立集体安全制度保证国家间冲突的政治

73

解决,为主权国家提供维护国家权利的舞台,保障国际社会的稳定。虽然在这样的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仍然无法摆脱权力本身的影响,但这种协调机构的建立本身就是人类向权利政治迈进的重要一步。此外,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各个领域国际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一个国际协调网络,保证国际合作在无政府状态下有序展开,为权利政治拓展了发展空间。二战以后,国际政治实践活动中权力政治虽然仍居中心位置,但权力政治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今世界,强大国家以军事方式直接入侵或占领弱小国家,一定会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如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不仅遭到舆论的强烈谴责,而且联合国还通过多个谴责决议案,敦促越苏撤军。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两国最终撤军,恢复了柬埔寨和阿富汗的国家权利。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以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更反映了在当今世界权力并不是万能的。

从权利政治自身的性质来看,权利政治强调合法的权力和利益,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有意义的合法性标准对于权利政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国际政治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交往,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共识和权利标准,通过和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随着这种共识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法的标准,即国际法体系。在国际社会环境下,能够成为合法性标准和道德标准的外在条件只有国际法体系。这种独特的地位导致了权利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与国际法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对国际法发展过程的探索,可以进一步明晰权利政治由弱到强的发展脉络。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26](P1)不同流派的法学家对于国际法的性质认识各有不同,但总体上一般认为国际法体系是一种以主权者“平等协作”为条件的缺乏统一强制执行机制的“弱法”体系。即便如此,国际法的不断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国际政治中对于权利的不断认识并提供保障的过程。

近代国际法发源于欧洲。17世纪上半叶两件大事标志近代国际法的形成:一是三十年战争的结束以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则确认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地位,破除了罗马教皇在欧洲的神权统治,国家主权原则、保护使节和互派常驻代表等国家正当的权利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二是被称为“国际法之父”的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于1625年发表了著名的《战争与和平法》,该书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成为国际法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此后,在18—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指导近代国家关系的一系列原则,如国家主权原则、民族自决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国家行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交往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扩大,近代国际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外交、海洋、战争、国际组织等领域都形成了众多完整的法律制度。这一时期,国际法建设从零散走向完整,从原则指导走向实体形成,适用范围从欧洲地区逐步扩及全球,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保证了国家权利的彰显。但也应看到,这一时期国际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国际法如保护国制度、势力范围制度、领事裁判权等都成为列强扩张的工具,体现出权力因素在国际法发展中的作用。

两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以联合国的成立为标志,国际法体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战以后,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成立,成员国签署《国际联盟盟约》,开始尝试通过全球性国际组织和世界性的国际法以保障国家权利。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全球性国际组织联合国,并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形成现代国际法体系。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发展,殖民体系瓦解,新独立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原有的不平等原则如领土割让、保护国、领事裁判权等先后被废

83

除,而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不以武力和武力相威胁原则、和平共处和互利互惠原则,等等,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简言之,众多主权国家的存在是国际法产生的前提条件,各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共处是国际法产生的政治基础,各国扩大交往的需求是国际法产生的内在动力。但是,国际法又是一定历史时期国际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国际政治力量的强弱对比,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国际法的本质。例如,近代国际法总体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和亚非拉弱国之间的关系,保障的是西方大国强国的对外扩张,协调的是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关系,维护的是强国大国的国家权益。而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现代国际法,反映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正义要求,维护的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正当权利,尽管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差距,但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各国参与世界事务的平等化趋势。

在当今国际体系中,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在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世界政府的管理下仍有稳定的秩序,与国际法体系对于国家基本权利的维护是分不开的。国际法体系的发展,在时间上与权利政治的发展相互重合,在逻辑上紧密联系,形成了权利政治的法律保障。同时国际法体系的发展本身也离不开主权国家为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权利的认识不断加深和对于具体国际权利的不断落实。正如梁守德教授所指出的“权利,以法为准、以力为基”。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权力政治行为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关系现实的发展,仍将权力政治作为国际政治中永恒的和唯一的逻辑已经无法有效地理解和解释当代国际政治发展中的新现象。一直被权力政治逻辑所掩盖的权利政治正在不断展现出特有的理论力量,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央,体现了人类对于合理有序的国际秩序的向往,是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四、结 语

以“权利”为核心概念,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应形成一种与权力政治相区别的权利政治模式,这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权利政治是一种理论假设。通过建构一种以合理的国际法和国际制度为核心的国际政治行为模式,保证国际政治体系和谐有序地运行。在这种模式中,国家和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约定一致的国际法和国际准则,依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参与国际事务。以国际法为标准,限制霸权扩张,共同保护人权、主权和世界范围权利的协调一致。

第二,权利政治是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步由模糊走向清晰的历史过程。权力政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国际舞台的核心位置,但国际政治的发展过程却呈现出文明化和秩序化的趋势。从国际政治理论上看,从洛克开始,权利政治思想一直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存在并且不断发展,权力概念和权力政治理论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而合法约束的权利日益被国际政治理论所接受。从国际政治实践上看,国际社会呈现出对于权力的限制不断加强,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限制权力扩张和维护正当权利逐渐成为国际体系的明显特征。

第三,权利政治是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特有视角。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国际政治学科存在着其天生的本土性和地域性特征。建立在中国特定的时空和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国际政治理论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从权利政治理论出发,可以有效地解释国际政治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文明化和有序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更加合理阐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深刻理解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1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51

[2] 梁守德.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的探索[J]1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2)1

[3] 秦亚青.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J]1世界

经济与政治,2004,(5)1

93

[4] 孙君健.从权利角度看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

的思想渊源[J]1史学月刊,2006,(10)1

[5] 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

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11

[6] 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1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01

[7] 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

[8] 洛克.政府论(下篇)[M]1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41

[9] Vattel,E1de1The Law of Nations or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Law[M]1Philadelphia:

J1w1Johnson,17581

[10] 康德.论永久和平[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51

[11] 汪荣祖.严复的翻译(中国文化:第九册)[M]1

北京:三联书店,19931

[12] 康有为.刊布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题词[A]1

康有为政论集[C]1下册1北京:中华书

局,19811

[13] 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M]1沈阳:辽

宁人民出版社,19941

[14] 孙中山全集[M]1第5卷1北京:中华书

局,19851

[15] 邓小平文选[M]12版1第2卷1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41

[16] 汉斯?摩根索1国家间的政治———寻求权力

与和平的斗争[M]1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出版社,19901

[17] 华尔兹1国际政治理论[M]1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31

[18] 吉尔平1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1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19] 米尔斯海默1大国政治的悲剧[M]1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1

[20] 阿诺德?沃尔弗斯1纷争与协作———国际政

治论集[M]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 [21] 约瑟夫?奈1硬权力与软权力[M]1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51

[22] 斯特兰奇1国家与市场(第二版)[M]1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23] 克莱斯勒1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资

本主义[M]1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 [24] Michael Barnett,Raymond Duvall1Pow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J]1International Organ2

ization,Vol159,No11,Winter20051 [25] 唐小松1论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命运[J]1世

界经济与政治,2004,(7)1

[26] 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

On the Political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XI A An2ling,FE NG Shua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Hua 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China)

[K ey w ords] right;politics of right s;politics of power

[Abstract] The aut hors have observed t hat politics of power has lo ng been t he central issue in t heoretical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while politics of right s has been neglected,con2 sciously or subconsciously1This paper attempt s to t race t he t heories of politics of power in t he co urse of history to clarify t he concept of politics of right s,and to identify t he existence of politics of right s f rom t he evolution of t he t heories of politics of power1The existence of politics of right s is t hen justified and rationalized f rom t 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and interna2 tional law1In light of t his analysis,t he basic develop mental trend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f rom politics of power to politics of right s is discussed1

[责任编辑 刘蔚然] 04

国际政治理论

二、现实主义 1.无政府状态(139/150自助体系与有序体系的区别)理性行为体安全困境(150/384) 相对/绝对收益(132) 国家利益(252) 权力(264/265/266;软权力395) 霸权(定义292)均势(p108/279) 卡普兰六模式(p97-98) 国际体系国际结构(139) 国际战争同盟(平衡/追随;与合作安全/集体安全376比较387)威慑(及其成功的条件) 2.古典现实主义(p37-39;摩根索六原则p67-68)新现实主义(基本理论137/与古典现实主义的区别p125/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 3.均势理论体系结构与稳定理论(霸权稳定144/301、两极稳定141、多极稳定)权力转移长周期理论(302)文明冲突(420-421)新帝国论 三、自由主义 1.国际合作(321/合作条件326)相互依存(336敏感性/脆弱性341;零和/正和/负和相互依存)复合相互依存(155/342) 国际机制(360)国际制度 2.理想主义(p33-36; 与古典现实主义比较p39)新自由主义(156与新现实主义比较132-135)3.(新)功能主义贸易和平(157-158) 民主和平(451-452)决策理论(理性行为体/官僚/组织模式)历史终结(180) 地区主义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新中世纪主义(419) 四、马克思主义 世界体系(332)依附(339-340)新帝国主义 五、建构主义 国际社会(236) 文化(424认同/规范226-227)三种无政府状态文化人权理论 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区别(224-226) 六、方法论 层次分析(p99个人/国家/体系层次273-274)科学实在论行为主义(p91/117/191) 一、导论 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确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主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确范围最小。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固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平等权) *国际体系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体系结构界定政治结构有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权力分配。国际体系不同于国内体系,其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国际体系的单位——国家,是享有国家主权自主的政治单面临着相同的任务——确保生存,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即国家实力的大小。因此,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原则方面,只有权力分配是可变因素,所以沃尔兹的体系结构就被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大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单位,因此国家体系的权力分配主要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而权力是指国家的物质能力,即“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因此,国际体系结构就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并提出“极”的概念来表示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例如,一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单极结构,两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两极结构,四五个大国对国际体系有着大致相同的影响的结构则称为多极结构。 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人是自然产物,有其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自然本性。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政治上说,世界格局正处在在多极化过渡阶段,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从经济上说,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在发展。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和实践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求和平,以合作促进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邦、富邻的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中,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还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团对话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中国与主要的大国建立了不通过形式的伙伴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强调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反对“人权“为借口干涉内政,同时本国的人权状况不断改善,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积极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同时还积极探索与各大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既遵循“不称霸”的基本立场,又强调要有所作为,冷战结束后,在坚持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的前提下,中国外交也有所作为,积极活跃于世界舞台,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

绩效考核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招专业人才,上一览英才绩效考核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绩效考评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既是对员工前期工作情况的总结,也是员工将来薪酬发放、晋级等工作的基础。没有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员工的激励、薪酬等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绩效考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个人来说,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的评价。组织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评,获得反馈信息,便可据此制定相应的人事决策与措施,调整和改进其效能。 因此绩效考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力资源工作者的重视。在绩效考评中,人力资源部门如果能获得员工及员工所在部门提供的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绩效考评工作就容易做到公正、合理。 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往往希望员工及用人部门能够和人力资源部门友好合作配合工作,尽可能提供客观公正的原始资料。但社会的高度现实性决定了绩效考评运作往往直接挂钩于员工的切身利益,因而,员工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工作绩效,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 而直接上级在对本部门员工的绩效考评上,一则为了和本部门员工保持“友好关系”(因为有时主管的考评同样需要员工打分);二则为了保持本部门的良好形象,不想“家丑”外扬;三则为了避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永远保持一种优于其他部门的自信,所以更多的喜欢在本部门内部解决问题,不愿给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真实的原始数据。 如果缺乏对员工和主管在配合度上的有效监控,很可能会导致绩效考评信息失真,动摇绩效管理的信度和效度,误导整个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工作。最终使人力资源部应有的权力制衡作用受到削减,对企业及员工个人发展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博弈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我们解决绩效考评中的难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 绩效考评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同样绩效考评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博弈论问题,博弈的双方分别是企业的员工和相应的各部门主管,博弈的对象为员工的工作绩效,而博弈的收益为人力资源部给予的最终考评结果。 相应的员工和主管所采取的策略不是坦白或不坦白,而是和人力资源部门合作还是不合作。员工的合作决策指员工愿意和人力资源部门合作,愿意对自己的工作绩效做出客观的评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江西中医药大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姓名杨娟 学号 201301018023 班级 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班 2014年12月 30 日

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各国逐渐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矛盾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社会。世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是国际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础;世界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体现,最终现实国际社会的基本风貌。当今社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摩擦、竞争、对抗等,并寻求合作的基础和解决的办法。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分化与组合是经常发生的。在新的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政治、经济新秩序。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与发展公正合理 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外部环境。国际秩序是以特定的国际格局为基础的。国际格局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世界上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具有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特点。现有的国际秩序,即旧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是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世界格局想适应的,其基本特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种旧的国际政治秩序严重危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安全。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极端不公正、不合理,随着两级格局中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强权政治。强权政治是19世纪开始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国际社会是由一个由狼群组成的世界,个个都蓄意损害他人以谋取自己的利益;国际政治是一个无休止的以实力为基础的权利斗争,任何国家的行为都是为了保持或谋取权力;在国际社会中,要么支配别人,要么受制于人,国际冲突的唯一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 答: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列宁加以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后又以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代表,适应国际社会的演变,说明新现象,回答新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以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1)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理论,立足于欧洲舞台,以自由资本主义为依据。他们认为: ①国际社会是一个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得国际社会渐渐成为一个整体。 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国际社会“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充当了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他们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充分显示了两大国际性阶级在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作用。 ③争霸和侵略战争是“国际政治的秘密” 革命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它是世界性的”,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至少在欧洲同时发生同时胜利。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革命同战争和建立新社会紧密相联,同为国际政治的主题。 (2)列宁的国际政治理论 列宁的国际政治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全面而又系统地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国

际社会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国际社会已从欧洲资本主义体系演变为帝国主义“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a.这个世界体系在经济上以铁路、轮船、电报、电话为纽带,由金融密网所笼罩; b.在政治上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为形式,靠殖民统治所控制; c.在军事上以战争和战争威胁为武器,用暴力来维护。这就决定了作为当时国际社会集中表现的国际政治必然深深打上帝国主义的烙印,深刻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实质。 ②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即帝国主义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即殖民地民族 这是当时国际社会最本质的和必然的现象,并超越两大国际性阶级成为国际政治最主要的行为体。无产阶级所反对的不再是国际资产阶级的兄弟联盟,而只是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它只有和被压迫民族(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当时全球范围的国际政治中,帝国主义民族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行为体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地位。 ③战争与革命是世界的主题 a.帝国主义战争,即争夺世界霸权和扼杀各弱小民族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革命本来是一国内部事务,让它走向世界,主要是帝国主义造成的。 b.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将革命从国内推向世界,变成国际现象。号召世界革命原意是用来对付世界战争,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一样,其直接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 ④两制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是和平、和平共处和做生意 十月革命前后,苏俄极为珍惜两制国家间的均势和平,为此,先是实施“唤起国际革命”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 权力观之比较 内容摘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权力。权力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但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麻烦的概念之一[1]。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权力观进行了重要的修正。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对抗新现实主义。而构建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权力的存在与运作,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本文对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权力观进行论述和比较,以便更深一步地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构建主义理论进行研究。 权力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三大理论流派虽然对权力的论述各有不同,但都对权力概念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一、新现实主义的权力观 新现实主义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与扬弃。它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中人性等难以用科学标定、不可证伪的概念和假设,扩展了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提出了高度简约的现实主义理论。华尔兹把无政府秩序和自助体系、权力分配、国家利己主义特征和生存需求等设定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涉及到两个关键要素,即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它假定国际系统结构的排列原则是分权的、无政府的[2],认为只要各行为体之上不存在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公认的中央权威,那么无政府状态就将一直持续下去。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持久不变的特性[3]。正是因为这种无政府状态造就了互动的单元是相似的。这里,新现实主义认为互动的单元是指国家。既然各个国家在领土、财富、权力和形式上千差万别,为什么说它们是相似的呢?新现实主义认为它们

绩效考核中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绩效考核中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绩效考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力资源工作者的重视。在绩效考评中,人力资源部门如果能获得员工及员工所在部门提供的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绩效考评工作就容易做到公正、合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绩效考评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既是对员工前期工作情况的总结,也是员工将来薪酬发放、晋级等工作的基础。没有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员工的激励、薪酬等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绩效考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个人来说,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的评价。组织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评,获得反馈信息,便可据此制定相应的人事决策与措施,调整和改进其效能。 因此绩效考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力资源工作者的重视。在绩效考评中,人力资源部门如果能获得员工及员工所在部门提供的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绩效考评工作就容易做到公正、合理。 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往往希望员工及用人部门能够和人力资源部门友好合作配合工作,尽可能提供客观公正的原始资料。但社会的高度现实性决定了绩效考评运作往往直接挂钩于员工的切身利益,因而,员工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工作绩效,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 而直接上级在对本部门员工的绩效考评上,一则为了和本部门员工保持“友好关系”(因为有时主管的考评同样需要员工打分);二则为了保持本部门的良好形象,不想“家丑”外扬;三则为了避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永远保持一种优于其它部门的自信,所以更多的喜欢在本部门内部解决问题,不愿给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真实的原始数据。 如果缺乏对员工和主管在配合度上的有效监控,很可能会导致绩效考评信息失真,动摇绩效管理的信度和效度,误导整个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工作。最终使人力资源部应有的权力制衡作用受到削减,对企业及员工个人发展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博弈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我们解决绩效考评中的难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 绩效考评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同样绩效考评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博弈论问题,博弈的双方分别是企业的员

国际政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国际政治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书……………………………………………………………OCCUPATIONAL PLANNING …………………………………………………………… 学院:XXXX-XX XX XXXX-XX 专业:XXXX-XX XX XXXX-XX 姓名:XXXX-XX XX XXXX-XX 学号:XXXX-XX XX XXXX-XX 班级:XXXX-XX XX 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XX 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形式分析 (3) 1.1国内形势 (3) 1.2国际形势 (4) 二、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 (4) 2.1生涯与职业生涯 (4) 2.2人的生涯发展 (5) 2.3生涯规划的意义 (6) 2.4职业发展与人生成功 (7) 三、自我认识 (8) 3.1自我评估 (8) 3.2专业评估 (9) 四、职业定位 (9) 4.1环境评估 (9) 4.2职业评估 (11) 五、个人规划 (12) 5.1确定目标 (12) 5.2实施方案 (12)

六、评估反馈 (16) 前言 ××职业生涯是海,没有规划的××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行没有指南针,××职业规划尤其对于学××的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是决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在××职业生涯中是低头走路还是抬头走路的问题。 ××理论和××经验犹如人的两条腿,一个都不能少。当有人对你说“××经验重要”,那是对××的狭隘理解,因为中国有太多的××凭经验在做,一辈子也只是读懂了××的一部分。当有人对你说“××理论重要”,那也是对××的狭隘理解,因为中国同样存在很多××理论专家,但大多数没有转化成生产力,一辈子也只在探讨××的是是非非。 一个好××一生中必须学好××、管理、营销五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好××。把这五方面的知识用于××实践才是优秀的××。 一、形式分析 1.1国内形势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3.2国际关系教学设计

本框题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模块一之《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认识国际关系的一般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从而学会用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国际现象,透过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行动以及国家间的关系,把握其背后的实质。同时树立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坚定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意识,并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框题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模块一之《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认识国际关系的一般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从而学会用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国际现象,透过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行动以及国家间的关系,把握其背后的实质。同时树立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坚定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意识,并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教学目标关键知识 (一)认识国际关系知道国际关系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形式;了解国家间交往形式;了解国际法的重要性,明确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引用国家之间的竞争、合作、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精神: 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国际现象,透过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行动以及国家间的关系,把握其背后的实质政治认同树立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坚定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意识,并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学生特征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出现偏激和偏差,因此,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国际现象,透过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行动以及国家间的关系,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并努力提高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2.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教学难点 如何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总议题:以风风雨雨的中美关系探究国际利益议题一:请大家思考一下,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在此之前和之后,中美关系是怎么样的? 知识引出: 1、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播放视频:美国抵制华为继美国禁止华为参与国内5G建设后,在美的威逼利诱下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国家紧随其后。(五眼联盟) 议题二:在以美国为首的封杀华为的可耻行径中,为何美国诸多盟友会表现出与其不一样的态度,甚至唱反调? (试用国家利益相关知识分析)知识引出: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各个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不同、对外政策也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这种复杂多变的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决定性因素是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关系 答: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重要集团间的关系,尤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国际关系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看到国家行为体,亦看到非国家行为体。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①国家与国家的关系;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③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 答: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渊源有三,即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的理论渊源,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3.理想主义 答:理想主义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这一理论体系又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

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理想主义的渊源之一是古典法学家格劳秀斯的思想。现代理想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学说。它的特点是强调跨国联系。并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理想主义对人类持乐观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新的标准和制度,人类社会就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和赫德利·布尔。 4.现实主义 答: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提供了有关战争状态的最强有力的解释。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现实主义又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学说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要点: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②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5.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答:新现实主义学派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与古典现实主义有诸多相同的假定,但

国际政治概论 学习体会

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部分:回顾课本。 国际政治学揭示的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首先,国际政治行为体和国际体系为我们对了解课程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第一章主要讲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定义、类型和一般特征,以及国家主权的相关内容。第二章主要讲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合作和国际机制四个概念,霍布斯、洛克和康德文化下的国际体系,以及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体系。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包括权力均衡体系和霸权体系,自由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日益成为行为体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的网络结构,代表人物如罗伯特·基欧汉。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温特,认为知识的分配是国际结构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安全、冲突和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主要讲了国家安全、安全困境、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四个概念,以及安全观和新安全观,掌握非传统安全的特点,以及它和传统安全观的区别。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主要讲了分析冲突、战争的起因,世界联邦主义、集体安全、第三方介入和功能主义这四个解决的模型,联合国的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以及维和的三原则。对外政策和外交中,首先要理解外交和对外政策含义,国家如何制定对外政策,其依据和影响因素,从马议的“海权说”到麦金德“陆权说”到杜黑“制空权”,都说明了地理因素不容忽视,当代外交则包括公共、多边和首脑外交,掌握多边外交原因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当代外交的讨价还价的五个过程和四个注意因素。 最后,我们学习了以环境问题、恐怖主义、民族主义为背景的世界政治。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主要讲了人类面临的多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内容和主要特点,以及环境问题使得生存空间和资源产生变化,这导致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恐怖主义主要讲述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等诱因下恐怖主义的演进历程,以及恐怖主义对政治进程及国家关系、世界安全、民族、种族、宗教的重要影响,反恐的国内法和国际法都得到了完善,反恐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加强。民族主义主要讲述了四个概念,即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等原因,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分离,民族主义在七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战争,它与战争是密切相关的,在当代社会,通过国际协调来帮助

囚徒困境案例分析

囚徒困境解说 例子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解说 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8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8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社会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社会新秩序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中国明确提出既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又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主要领域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有: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与解决;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关键词:国际新秩序;国际关系 所谓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经济、科技实力垄断国际事务,侵略、压迫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长期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然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局势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及时提出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命题。江泽民同志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后,在各种场合论述国际关系问题时,也多次重申这个观点。 在1995年10月下旬,江泽民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讲话,全面阐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他指出:“半个世纪的经验和教训,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向我们提出庄严而迫切的要求。我们要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要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我们要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我们要造成 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仅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际上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 几十年来,中国坚持不懈地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为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借助国际讲坛不断表明立场,并在外交上通过各种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成了冷战后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和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与反对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一主张体现了对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薄重,对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尊重,对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准则的维护,因而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复习笔记(第六章 动力论 国际政治的作用力及其基本状态)【圣才出品】

第六章动力论国际政治的作用力及其基本状态 一、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特征和类型 1.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含义 (1)含义 ①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就是推动国际政治演变和国际社会发展的作用力。表现为原因、力量和相互作用规律的有机统一。 ②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是一种规律性现象,属国际政治发展中的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其最大功能在于,揭示国际政治中新旧关系和新旧现象的交替性变化。 (2)基本特征:综合性;客观性;进步性。 (3)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内容 ①行为体对物质生产活动的追求; ②行为体间相互联系构成的矛盾运动; ③矛盾运行中以利益和实力为核心的相互作用规律。 (4)国际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和直接性动力 ①决定性动力:生产力 ②直接动力:国际政治的内部矛盾 2.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类型和矛盾的运行法则 (1)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分类 ①依性质,可分为决定性动力和制约性动力; ②按表现,可分为终极性动力和直接性动力或间接性动力。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的状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广度和深度改变着所有一切的社会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演变。它们不仅将国际政治从区域化引向全球化,而且导致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和民主化,将国际政治引向深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决定性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生产力影响行为体间关系表现出来的。 (3)国家间矛盾分类 ①按性质分,有阶级矛盾、民族间矛盾; ②依区域分,有双边矛盾和多边矛盾; ③以利益分,有强权同主权间矛盾、强权间矛盾和主权间矛盾; ④从重要性分,有基本矛盾和一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其中以强权与主权间矛盾、强权间矛盾及由此产生的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剥削与发展的矛盾最为重要。 (4)矛盾运动是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基本状态 矛盾,即关系,既包含竞争与对抗,又呈现协调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国际社会中的协调与合作,竞争与冲突,是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基本状态,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协调与合作,主要体现社会矛盾的同一性,竞争与冲突则主要体现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各自地位会发生演变与相互转化,而且相互渗透。协调与合作中有竞争和冲突,竞争与冲突中也有协调和合作。在一定时期内,均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3.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运行特点 (1)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不是单个矛盾和矛盾的单方面运动,而是表现为多种基本矛盾的整体运动;

国际政治理论

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发行了他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而拉开了国际政治学新的一页。这本书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并且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该领域被征引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华尔兹的贡献在于,首先他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引入国际政治学研究,并且建立了一套纯粹的系统理论,较之以前的学者,他的结构主义运用的更为精确,从而使得结构与系统的观念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并为"无政府状态"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第二,华尔兹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和理论假设,是继汉斯·摩根索之后现实主义理论的大师;第三,华尔兹的研究引出了80年代国际政治学的大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如基欧汉等人,将结构理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结合起来,逐渐发展出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在随后,由于制度经济学,尤其是博弈论方法的引进,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逐渐与以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分庭抗礼。直到90年代初,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二分天下的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华尔兹密不可分。 本书可以大致分三部分,首先,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阐明一个符合国际政治学要求的理论应该是什么样子,并且做了大量的说明。之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也就是结构理论的框架,并结合现实主义的假设发展出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理论。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国际经济、军事和国际事务管理,并且考察了结构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发生变化。本文重点在于前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区分了规律和理论,分析了将理论看作规律的集合所造成的混乱,分析了归纳法在 寻找规律时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在理论建设中的局限。他提出"我们所认识的现实本身只是长久以来在脑海中经过构建和在构建所形成的精巧的概念。现实产生于我们对无限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如何选取材料以及如何安排,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出归纳法所必遵守的准则。"如果说"规律指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那么,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这种联系因何存在。并且"理论范畴只能被创造而不能被发现。" 在华尔兹看来,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评价一个理论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不在于其"真实性",更不在于它与现实的相似程度。如他所说"解释力通过‘远离现实'而获得,描述越完整,解释力越小。" 在华尔兹看来,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评价一个理论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不在于其"真实性",更不在于它与现实的相似程度。如他所说"解释力通过‘远离现实'而获得,描述越完整,解释力越小。"随后华尔兹特别提出了国际政治学中普遍使用的还原主义理论,应该说他的系统理论正是在对还原理论的批判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首先他明确了两种理论的区别,即"对国际政治的解释,尤其是关于确定战争的原因及和平的条件,按照原因所在的层次——人、国家或者国际系统——加以区分。其中关注于个人或国家层次的是还原主义理论,而认为原因存在于国际层次的是系统理论。"之后他还特别举了霍布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作为还原主义的典型,进行了分析。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 国际政治 政治学概论 名词解释 福利国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英格兰独立公投 国际秩序 核供应集团 简答 简述全民公决制度及其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的宪制意义 就国际层面整体而言,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冲突为何层出不穷 简述摩根索帝国主义政策三种典型手段极其内容 论述 民族国家概念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解释力如何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近年来西方民族民粹主义缘何上升并举一列说明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名词解释 相互依存 国际仲裁 特别提款权 超越遏制理论 科索沃战争

脱欧公投 二十国集团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简答 2015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 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 论述 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 有人说中国近年来在深化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也有人说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1933年国际经济会议 1954巴黎协定 绥靖政策 奥斯陆协定 简答 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 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 论述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政治学综合 名词解释 国家元首 阶级分析法 防御现实主义 国际安全 现实建构主义 简答 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 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 论述 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 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外交学 名词解释 非战公约 位次 外交承认 国际组织 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 论述 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 外交史 名词解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