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要求】

1.领悟作品悲凉苍劲的特点,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2.理解这首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首词用典的艺术特色,品味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学习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时安排】2学时

【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词牌、作者、背景,熟悉典故,诵读并背诵全词。

一、课前学习

1.注音

舞榭.( )歌台 巷.( )陌.( ) 廉.( )颇.

( ) 封狼居胥.( ) 佛.( )狸.

( )祠下 2.古今异义

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_ __;今义:指 。

3.活用

“赢得仓皇北顾”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 ,解释为 。

“尚能饭否”中“饭”是名词用作 _,解释为 。

4.填空

本词作者 ,字 ,别号 , (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词人。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 (北宋)齐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作品集:《 》。

二、课堂探究

1.解读文题,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2.问题探究

(1)反复朗读课本,给本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体会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⑶找出文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⑷运用典故的好处是什么?像词人在该词中如此频繁地用词,到底好不好?

3.巩固练习

⑴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⑵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⑶下列典故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狼居胥(仲谋)

B.人道寄奴曾住(裕)

C.佛狸祠下(拓跋焘)

D.元嘉草草(义隆)

名句填空。

①元嘉草草,,。

②四十三年,,。

③凭谁问,,。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前学习

1.背诵全词(默写)

2. 本篇中刻画自然景物和摹写历史场景的句子十分形象、传神。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反复诵读。

3.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种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请从本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典故,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

二、课堂探究

1.典故一: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⑴权有何作为?⑵“舞榭歌台”指什么?⑶“英雄无觅仲谋处”是什么句式?⑷这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2.典故二: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⑴裕有何表现?(试比较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⑵作者对裕的感情如何,表现作者怎样的观点?

3. 典故三: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⑴义隆是个怎样的人?⑵作者对义隆北伐持何态度?⑶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4.典故四: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⑴“烽火路”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⑵“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⑶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5.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⑴廉颇的处境如何?⑵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⑶“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⑷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6.词中,作者在运用典故时,既表现了权、裕的百战建国、开疆辟土,又写到了义隆失败的仓皇,百姓安居若素的现状,这是不是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教师指导学生用“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的句式概括词人矛盾的情感。

明确:既,又;

既,又;

既,又。

7.小结:作者引用典故的目的何在?

.

.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对比。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如: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与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之比,用以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与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

用与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3.归纳总结

三、课后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蹊.跷溪.水栖.身之所休戚.与共

B.夙.愿星宿.追本溯.源沧海一粟.

C.陌.路蓦.然厉兵秣.马拐弯抹.角

D.参劾.涸澈.荷.枪实弹一丘之貉.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舞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羸得仓皇北顾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锋火路

3.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巷:胡同,里弄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犹:尤其

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吃饭,动词

D.人道寄奴曾住寄奴:这里指义隆的小名

4.下列词人与辛弃疾并称“二安”的是()

A.轼

B.柳永

C.清照

D.晏殊

5.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下列诗句中,没有倒装的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上阕写眼前壮丽的江景,下阕书写对昔日英雄的怀念之情。

B.词末作者自比廉颇,突出自己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C.词中运用裕的典故是为了借古讽今,讽刺侂胄贸然出兵必将误国。

D.这首词的突出特色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如用权、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

8.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于作者1205年(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执政的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知府。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不可草率用兵。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权、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表达了对侂胄的期望;下阕借对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的史实进行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C.词的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一个典故,作者怀念廉颇,吊古伤今,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那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这首词用典较多,且全词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收复失地、完成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词人“怀古”,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的抒怀服务。

9.关于本词作者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B.其词与轼齐名,并称“辛”,“唐宋八大家”之一。

C.字幼安,别号稼轩,人。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11.下列对“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写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的侵略者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1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英雄无觅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从京口起步的。此处借权和裕两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词人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B.写权和裕一略一详,是因为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出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裕的歌颂不仅表达了他对裕英雄业绩的向往,还含有“如果碰到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C.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借鉴历史,说明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暗指侂胄急于北伐可能重蹈覆辙。

.

.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说的是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归。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

13.作者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场景,表达了什么心情?

14.作者引用典故的目的何在?

四、拓展提高

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辛二词的异同点.

析:相同点:

不同点:

五、资料索引

1.《永遇乐》写作背景

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居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乱。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年)任他作知府,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积极作为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2.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3.后人“剥皮”作选读

永遇乐·少年梦

人生自古,谁无年少轻狂无知。秋去春来,世间万物皆由混沌生。黎明晨光,白轩,纯心纯灵。想当年,青梅竹马,池边嬉戏如花。

江湖险恶,人心叵测,只得随众同醉。二十四年,醉中依笑,孤寂东瀛路。几度回首,两两殊途。梦断天涯独舞!凭谁问:结发交杯,尚敢爱否?

.

.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

【学习要求】

1.领悟作品悲凉苍劲的特点,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2.理解这首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首词用典的艺术特色,品味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学习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时安排】2学时

【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词牌、作者、背景,熟悉典故,诵读并背诵全词。

一、课前学习

1.注音

舞榭.(xiè)歌台 巷.(xiàng )陌.(mò) 廉.(lián )颇.

(pō) 封狼居胥.(xū) 佛.(bì)狸.

(lí)祠下 2.古今异义

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_英雄业绩__;今义:指风度;仪表。

3.活用

“赢得仓皇北顾”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解释为向北。

“尚能饭否”中“饭”是名词用作动词_,解释为吃饭。

4.填空

本词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别号 稼轩 ,南宋(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词人。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轼(北宋)齐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二、课堂探究

1.解读文题,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析: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容。

2.问题探究

(1)反复朗读课本,给本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体会情感。

韵脚:响亮,其后稍长停顿

(处、去、住、虎、顾、路、鼓、否)

感情:仰慕、慨叹、豪情、愤懑

(2)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激愤豪迈而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⑶找出文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⑷运用典故的好处是什么?像词人在该词中如此频繁地用词,到底好不好?

析: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对于这首词,岳珂《桯史》认为“微觉用事多”。这首词的用事是多了,但这首词的容这样丰富,用这样少的篇幅,来表达这样丰富的容,不多用事是无法表达的。

3.巩固练习

⑴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⑵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C)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⑶下列典故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封狼居胥(仲谋)

B.人道寄奴曾住(裕)

C.佛狸祠下(拓跋焘)

D.元嘉草草(义隆)

名句填空。

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②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

.

一、课前学习

1.背诵全词(默写)

2. 本篇中刻画自然景物和摹写历史场景的句子十分形象、传神。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反复诵读。

析: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句,写日常的自然景象,突出英雄裕的平常出身。“烽火路”句,写金人入侵,烽火连天,国破家亡,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句,写百姓在金人统治下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一片太平喜庆景象。和前面的画面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无比沉痛的心情。

3.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种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请从本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典故,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析: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二、课堂探究

1.典故一: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⑴权有何作为?⑵“舞榭歌台”指什么?⑶“英雄无觅仲谋处”是什么句式?⑷这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析:权曾在京口建立吴都,并击退操军队的南侵。“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承上而来,针对权在京口时候写的。“舞榭歌台”不仅点出京口的繁华,而且透漏当时对歌舞的争逐,象征着东吴的兴盛局面,代表着权时代的繁华景象,英雄权的显赫功绩照耀千古。而后一句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则写作者感叹壮丽河山依旧,但时光无情,这种局面和场景已不复存在,一切繁华尽享,英雄事业都被历史风雨吹大的荡然无存。这六句,通过典故与对比,表达了人生是短暂无常的悲哀,也间接流露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英雄无觅仲谋处”是倒装句,即无处寻找英雄仲谋这样的人物了。向往与慨叹。

2.典故二: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⑴裕有何表现?(试比较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⑵作者对裕的感情如何,表现作者怎样的观点?

析:裕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有吞灭强敌的气势;敬佩、仰慕、向往。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3. 典故三: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⑴义隆是个怎样的人?⑵作者对义隆北伐持何态度?⑶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析:志大才疏、轻举妄动,兵败溃逃。批判。告诫朝廷,用兵慎重。

4.典故四: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⑴“烽火路”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⑵“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⑶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析:整个路都有金人劫掠。侵略者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

.

.

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影射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以对此表示不满,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担忧。

5.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⑴廉颇的处境如何?⑵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⑶“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⑷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析: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6.词中,作者在运用典故时,既表现了权、裕的百战建国、开疆辟土,又写到了义隆失败的仓皇,百姓安居若素的现状,这是不是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教师指导学生用“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的句式概括词人矛盾的情感。

明确:既想北伐抗金,又不愿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又报国无门;

既想建功立业,又壮志难酬。

7.小结:作者引用典故的目的何在?

析:借古讽今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对比。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如: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裕与义隆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之比,用以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烽火路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

用廉颇与自己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3.归纳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三、课后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A.蹊.跷溪.水栖.身之所休戚.与共

B.夙.愿星宿.追本溯.源沧海一粟.

C.陌.路蓦.然厉兵秣.马拐弯抹.角

D.参劾.涸澈.荷.枪实弹一丘之貉.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舞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羸得仓皇北顾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锋火路

3.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C )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巷:胡同,里弄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犹:尤其

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吃饭,动词

D.人道寄奴曾住寄奴:这里指义隆的小名。

4.下列词人与辛弃疾并称“二安”的是( C )

A.轼

B.柳永

C.清照

D.晏殊

5.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B )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下列诗句中,没有倒装的是( C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词上阕写眼前壮丽的江景,下阕书写对昔日英雄的怀念之情。

B.词末作者自比廉颇,突出自己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C.词中运用裕的典故是为了借古讽今,讽刺侂胄贸然出兵必将误国。

D.这首词的突出特色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如用权、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

8.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写于作者1205年(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执政的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知府。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不可草率用兵。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权、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表达了对侂胄的期望;下阕借对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的史实进行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C.词的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一个典故,作者怀念廉颇,吊古伤今,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那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这首词用典较多,且全词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收复失地、完成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词人“怀古”,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的抒怀服务。

9.关于本词作者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C)

A.辛弃疾,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B.其词与轼齐名,并称“辛”,“唐宋八大家”之一。

C.字幼安,别号稼轩,人。

D.他是宋朝主战派代表,主北伐收复失地,一生久经沙场,战功煊赫。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

.

A.批判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义隆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11.下列对“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写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的侵略者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1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英雄无觅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从京口起步的。此处借权和裕两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词人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B.写权和裕一略一详,是因为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出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裕的歌颂不仅表达了他对裕英雄业绩的向往,还含有“如果碰到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C.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借鉴历史,说明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暗指侂胄急于北伐可能重蹈覆辙。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说的是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归。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

13.作者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场景,表达了什么心情?

析: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表达了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14.作者引用典故的目的何在?

析:借古讽今,表达北伐雄图、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情感。

四、拓展提高

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辛二词的异同点.

析: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五、资料索引

1.《永遇乐》写作背景

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居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乱。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年)任他作知府,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积极作为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

.

2.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3.后人“剥皮”作选读

永遇乐·少年梦

人生自古,谁无年少轻狂无知。秋去春来,世间万物皆由混沌生。黎明晨光,白轩,纯心纯灵。想当年,青梅竹马,池边嬉戏如花。

江湖险恶,人心叵测,只得随众同醉。二十四年,醉中依笑,孤寂东瀛路。几度回首,两两殊途。梦断天涯独舞!凭谁问:结发交杯,尚敢爱否?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字词梳理 1.正音 舞榭.歌台()寻常巷陌.() 封狼居胥.() 答案:榭xiè,陌mò,胥xū。 2.辨音 寻常巷.陌()巷.道() 答案:xiànɡ,hànɡ。 3.辨形 亭()(xiè)凋()(xiè) 输()(yínɡ)()弱(léi)()政(yínɡ)答案:榭,谢;赢,羸,嬴。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风流:流风余韵。 金戈铁马:比喻战争和戎马生涯。也形容军队的雄壮威武。 封:古代帝王筑坛祭天。 赢得:落得。 北顾:向北回望。顾,回头看。 烽火:本指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这里喻指战火。 路:宋代的行政域名。 可堪:不堪。 2.词义辨析 衰退衰萎 衰退:指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出现衰落。 衰萎:衰败和萎缩,程度较重。 自咎自疚 自咎:自己责备自己。 自疚:对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不安。 捉摸琢磨 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琢磨:思考,考虑。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一个官僚家庭,北方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爱国精神给他以深刻的教育。从年轻时候起他就积极参加抗金活动,而且组建了“义军”,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金。南渡后他曾经向南宋王朝进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提出自己的抗金建议,陈述收复大计,但都没有被采纳,而且他还多次被贬官。42岁后落职闲居长达20多年。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最后在大喊“杀贼”声中与世长辞。辛弃疾的词现存600多首,题材广泛,意境深远,手法多样,善于用典。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了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词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榭:高台上的建筑物。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封:古代在山上筑坛 祭天的仪式。这里指“封山”。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赢得:剩得,落得。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扬州路:指 今江苏扬州一带。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教材分析】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期开始于意大利的文学和艺术的新文化运动,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文艺复兴在15、16世纪达到高潮,并逐渐传播到英、法等国家。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反对神权和神性,宣扬人权和人性,重视现世和幸福。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社会思想的解放,引发了欧洲社会深刻的变革。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认知水平,已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所存在的不足在于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等知识理解不深、不透,逻辑思维能力尚需加强。在本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厘清历史脉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时代背景,知道但丁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和思想内涵,进而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通过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反神学、反封建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人文主义的内涵;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策略】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课本、ppt课件 【课时、课型】1课时、新知课 【教学过程】 【导入】 以科学家布鲁诺被教会判处火刑,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这一事件为导入。 教师过渡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残酷的事情呢?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权力呢?(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历史再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新课讲授】 一、文艺复兴的背景 教师过渡语:中世纪时,基督教会几乎主宰了欧洲的一切。教会利用至高无上的地位,控制科学、政治、经济,垄断文化,他们认为,凡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为了维护神学的权威,教会把一切敢于公开反对和置疑神权的学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3、背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学生分组交流与成果展示,教师引导,点拨与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辛弃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树立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学习重点: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知识链接: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 (一)齐读上阙 1、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拓跋焘建行宫的用意是什么?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四、问题探究: 1、词的开头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2、词作的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以悲剧结束的,这句话蕴含了作者什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3分钟)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6分钟)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三)、找典故。(8分钟)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板书: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18分钟)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二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 二.教学时数 1 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出示“教学目标”(见上)。 (三)回顾旧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秦观婉约派:李清照姜夔 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 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四)作者及背景介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6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l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紧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辛弃疾的劝告并把辛弃疾调离了镇江。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 (五)检查预习效果,收集学生疑难问题。(《金太阳导学案》之“基础知识梳理”)(六)、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教师指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读出情、读出韵: ①本词上下片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一点,停顿要长一点。 ②朗读时要在慷慨悲凉的基调下,读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读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典故的基本含义,翻译全词。

严监生公开课优秀教案

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角色朗读,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形象; 3、读写结合,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揣摸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以达到对人物性格的了解。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读过的书,学过的课文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请看老师板题:严监生。(生齐读课题,纠正读音“监”应读四声) 监生是人名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33页,出示注释) 2、通过课题下的蓝色方框了解到哪些信息? (了解《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知道严监生很有钱) 3、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看大屏幕。(幻灯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请生用一个成语概括你现在知道的严监生。(板书:家财万贯) 4、这个家财万贯的人在临死前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揭题。《临死前的严监生》(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àn)诸亲六眷(juàn)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范读,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听同学们读得如此投入,你能找出文段中最能表现严监生这个人物性格的句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稼轩体”的独特风格。《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背景: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ō)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诵读(教师范读、学生读或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四、赏析探究: 1、上阕作者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明确】前四句:怀孙权,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之情。(2分)后六句:怀刘裕,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2分)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委婉。(2分)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教学重点:用典和借古讽今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结合注释朗读,弄清大意 四、具体分析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明确:孙仲谋(孙权) 上阙< 寄奴(刘裕) 元嘉草草(刘义隆) 下阙<佛狸祠(拓跋焘) 廉颇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 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委婉劝阻韩侂胄: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今昔对比: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此情此景让人不堪回首。 c、“廉颇”

严监生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角色朗读,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形象; 3、读写结合,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揣摸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以达到对人物性格的了解。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读过的书,学过的课文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请看老师板题:严监生。(生齐读课题,纠正读音“监”应读四声) 监生是人名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33页,出示注释) 2、通过课题下的蓝色方框了解到哪些信息 (了解《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知道严监生很有钱) 3、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看大屏幕。(幻灯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请生用一个成语概括你现在知道的严监生。(板书:家财万贯) 4、这个家财万贯的人在临死前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揭题。《临死前的严监生》(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àn)诸亲六眷(juàn)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范读,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听同学们读得如此投入,你能找出文段中最能表现严监生这个人物性格的句子吗(学生说完,画好)下面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

(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领课 一、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辛弃疾墓前的一副对联,上联谈辛弃疾的豪放诗风。“铁板铜琶”本是前人评东坡词风的语言,用于这里是因辛弃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广大,并使之成为一大流派。下联写辛弃疾的黍离之悲,爱国情怀和爱国抱负。今天我们走近词人,通过学习他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体验一下词人的豪放风格与爱国情怀。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了解时代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句。 三、问题组 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现存 620 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书壁》等作品享有盛名,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著有《稼轩长短句》。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渐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重要字词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舞榭巷陌封狼居胥可堪回首佛狸 2、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繁华景象,流风余韵;今义:跟男女爱情有关;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教学而不拘礼法的;轻浮放荡。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阳斜阳草树阳光,名词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春日载阳田儋阳为缚其奴如气吞万里如虎 天时不如地利沛公起如厕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连词,表假设,如 果山的南面,名词。温暖,形容词通“佯”假装,动词动词,似的,像。动词,及,比得上。动词,往,到??去。副词,仅,只。

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适合高一学生学习。高一学生阅读、思考和赏析诗词的能力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可以较少地进行字词疏通,更多地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可适当进行课外延伸,提高学生比较阅读能力。当然,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高一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而且个体差异明显,有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达到同龄人相当水平,但部分学生的能力却还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水平,这一差异性也存在于古诗词赏析方面。所以在授课时我们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分析词作。 二、文本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名篇。词作意象丰富,用典较多,需要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同时要分析词作借古讽今,劝谏当政者勿重蹈前人覆辙的含义。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感情是比较丰富而复杂的,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在授课时,可以把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赏析,分析异同点。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感受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课时:两课时 四、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登高望远,缅怀古人,追慕先贤,感慨个人身世和遭遇,是古诗词常用手法。大家分析以下几位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学生回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鹤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陈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了解时代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句。 4、分析这首词的最突出的写作技巧。 5、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6、理解词人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 课文链接 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书壁》等作品享有盛名,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著有《稼轩长短句》。 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渐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三、问题组 重要字词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舞榭()巷陌()封狼居胥()可堪回首()佛()狸2、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阳斜阳草树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春日载阳 田儋阳为缚其奴 如气吞万里如虎 天时不如地利 沛公起如厕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顾赢得仓皇北顾 顾野有麦场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公开课教案_8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主要内容;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特点;赏析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台词品读莎剧语言特色、莎剧深邃思想、莎剧艺术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莎士比亚的伟大人格魅力;培养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台词品读莎剧语言特色、深邃思想 3. 分析戏剧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1. 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特点; 2. 通过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 通过时代背景探究戏剧的主题。 教学准备 1.莎士比亚的图文和影像资料 2.PPT课件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一柄气贯长虹的利刃划破了中世纪的阴霾,听,那是封存在公元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里的岁月回声。屠戮、野心、谎言、嫉妒,潘多拉魔盒现已开启。他的作品是永远高悬于世纪

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嘲笑着谎言与瞒骗,鞭挞着邪恶与背叛......烈火足以使丑陋与罪恶战栗,燃烧!燃烧!连同一个黑暗的世纪焚尽,而光明必将在新世纪的晨曦中破茧重生!长风万里吹不断那惊世的爱与恨,红尘沧海仍眷念那泪眼中的一抹娇红! 37部伟大的作品,一座文艺复兴时代无法逾越的高峰!那波诡云谲的世事变幻,那苦难深重的布衣百姓,还有那永远让人琢磨不透的复杂人性,都镌刻在波澜壮阔的莎氏剧目中! 也许时间的障壁重重,阻隔了我们对文艺复兴的记忆,那就请记住一个仅次于上帝的名字——莎士比亚。他的脚下暴风咆哮;他的头顶光明显耀! 二.走进莎士比亚: 1. 代表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两部长诗、一部十四行诗集、37部剧作。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⑴早期(1590——1600): 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十四行诗集》;九部历史剧——《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代表作)、《亨利五世》、《约翰王》;喜剧代表作是《威尼斯商人》,吝啬鬼夏洛克; 悲剧代表作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 (2)中期(1601——1607):,七部悲剧、四部喜剧: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代表作)、《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雅典的泰门》也很著名。 ⑶后期(1608——1612),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代表作)。 2. 文人眼中的莎翁: “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戏剧元勋。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本·琼生) “他有非凡的心灵,是才气横溢的全能大师。只有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一个伟大的婴孩。”(泰纳) 雨果认为《圣经》、荷马、莎士比亚“三位一体”。“莎士比亚就是无限。”(歌德) “莎士比亚是一个仅次于上帝,创造最多的人。”(大仲马)“莎士比亚是戏剧方面的荷马。”(别林斯基) 三.课后作业

(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要求】 1.领悟作品悲凉苍劲的特点,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2.理解这首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首词用典的艺术特色,品味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学习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时安排】2学时 【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词牌、作者、背景,熟悉典故,诵读并背诵全词。 一、课前学习 1.注音 舞榭.()歌台巷.()陌.() 廉.()颇.() 封狼居胥.()佛.()狸.()祠下 2.古今异义 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_ __;今义:指。 3.活用 “赢得仓皇北顾”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解释为。 “尚能饭否”中“饭”是名词用作_,解释为。 4.填空 本词作者,字,别号,(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词人。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北宋)齐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作品集:《》。 二、课堂探究 1.解读文题,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2.问题探究 (1)反复朗读课本,给本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体会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3.巩固练习 ⑴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⑵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下列典故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狼居胥(孙仲谋) B.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C.佛狸祠下(拓跋焘) D.元嘉草草(刘义隆) 名句填空。 ①元嘉草草,,。 ②四十三年,,。 ③凭谁问,,。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前学习 1.背诵全词(默写) 2. 本篇中刻画自然景物和摹写历史场景的句子十分形象、传神。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反复诵读。 3.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种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请从本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典故,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课堂探究 1.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⑴孙权有何作为?⑵“舞榭歌台”指什么?⑶“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句式?⑷这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721 宋词三百首 ,豪放 ,咏史怀古 ,爱国 ,讽刺 ,慨叹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韵译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公开课(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教案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中学李士建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以上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部名著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二、作者简介

1、威廉&8226;莎士比亚(1564一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主要作品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能够感悟词的意境。 3.背诵、默写这首词。 4.掌握关于辛弃疾的文学常识。 5.能够领会词人的雄图大略、深谋远虑和赤胆忠心。 6.能够鉴赏怀古讽今的写法。 一、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写谁的?如何理解?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但是,以构为首的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侘胄(tuō zhòu)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乱。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知府,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知识掌握及课堂拓展练习 1.填空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我国时期爱国词人的作品。是词牌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 号。历城(今)人。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词人。 其词现存620余首,题材多样,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以豪放为主,发展了轼的词风。有词集。 (2)注释: 风流:。 金戈铁马:。 草草:。 北顾:。 可堪:。 (3)高考名句集锦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2002年全国卷】 想当年,金戈铁马,。【04年高考卷 05年】 凭谁问,,。 2.选择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是借代用法的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典故分析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高一语文组刘永荣 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三维目标: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把握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梳理探究法、诵读法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诗词、紧扣高考要求、讲练结合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古诗鉴赏方法导入: 1、从题目入手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分析表现手法 二、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首先我们从题目入手: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2、第二步了解作者与背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