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水资源评价原理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土壤水资源评价原理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土壤水资源评价原理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土壤水资源评价原理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土壤水资源评价原理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杨贵羽王浩贾仰文秦大庸王建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4

摘要:本文在总结土壤水研究现状和土壤水资源价值的基础上,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从其作用范围出发的可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从其作用目标出发的用于国民经济的土壤水资源量、用于维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土壤水资源量以及土壤水蓄水量五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土壤水资源评价体系;并采用水循环通量从水循环机理中推导了衡量土壤水资源状况的指标。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二级分区的结果表明,全流域多年平均最大可能的土壤蓄水量为2853.21亿m3,实际土壤蓄水量为1479.7亿m3,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土壤水资源为1764.08亿m3,实际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为1283.亿m3。不同形式的土壤水资源的地区变化较大。

关键词:土壤水土壤水资源评价原理黄河流域

1 前言

土壤水是农业和生态环境中各种作物和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流域水循环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影响着农作物生长、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因此土壤水的研究倍受关注,使得土壤水的研究经历了从微观[1~3]到宏观[4~10],从定性到定量[11~13]的研究过程。然而,关于土壤水的宏观研究相对较少,从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形成转化角度认识土壤水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尽管近年来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土壤水资源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被提出,涌现出一些关于土壤水资源的评价结果[5~10],但是由于土壤水问题的复杂性,关于土壤水资源评价方面的问题尚无统一定论。为此,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希望对土壤水资源评价做出进一步探讨。

2 土壤水的资源价值和土壤水资源评价的必要性

土壤水的资源价值

土壤中存在水资源的功能早已被人们所认知。然而,由于土壤水并不像地表水、地下水那样集中分布或聚集,也不能由人工直接提取、运输和做各种用途的特性使其迟迟未被作为水资源认识,更没能对其资源特性做出评价。

实际上,土壤水不仅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而且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方便的淡水资源。首先,土壤水的补给、存储以及运移不仅有利于提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也宜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维护;其次,土壤水库的强大存储和调节能力不仅可将非播种期的水分积存于作物生长旺盛期,而且也有利于水循环过程的调节。由此可见,土壤水的资源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土壤水的资源价值不断得到认可的过程中,土壤水资源的定量评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壤水资源评价的必要性

土壤水作为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作物生长的特性是被普遍公认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土壤水对降水的过分依赖性和易于耗散性等自然特征使人们未能将其与狭义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相提并论。然而,随着水资源范畴的扩展,对土壤水认识的加深,从资源角度认识土壤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土壤水是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水相互联系的纽带,具有其它水资源共有的特性——循环再生性和可调控性[14]。

由水循环过程土壤水的作用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聚集均是在降水或灌溉水通过土壤过滤作用后得以实现的。土壤水的赋存形式影响它们的形成,土壤水的数量、质量也改变着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尽管土壤水不能通过人工取水的方式直接获得,但是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进行适时灌溉等人为措施改变土壤水的分布和运移,显著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由此可见,土壤水具有水资源共有的循环再生性和可调控性特征。

其次,土壤水是维系作物生长发育、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最主要的水分源泉。作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水分均由根系从土壤中获得,其他各部分的水只有转化为土壤水才能为作物吸收利用,土壤水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作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主要环节,在土壤水直接作用的同时又间接参与维持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转。

第三,土壤水具有相当大的数量。据统计世界土壤水储量为165 000亿m 3

,是世界河流中常年蓄水量的7.8倍[15];中国1956~1979年降水量的55%被转化为土壤水[16]。

第四,土壤水资源由于其赋存的介质——土壤具有一定的纳污能力和净化作用,通过循环,对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质量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非饱和带土壤层并非一种简单的水循环介质,而是具有巨大容量的“土壤水库”,赋存于其中的水资源——土壤水资源具有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共同的特性——循环再生性和储量的可调控性以及储量巨大的客观实在性。这说明对土壤水资源进行评价有可能也有必要。

3 土壤水资源的评价

3.1 土壤水资源的评价原理

土壤水资源的评价是对土壤水资源数量、质量、有效性、可利用量以及相应的时空分布等进行的定量分析。各种土壤水资源的数量均建立在土壤水蓄水量的基础上,并与其赋存介质密切相关。因而,以下取流域内单位面积,某一厚度的土柱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资源采用通量的形式进行评价。对于一定的土柱,尽管其蓄水量可能由垂直向下(入渗)或垂直向上(潜水蒸发),或侧向壤中流形成,然而由于侧向壤中流极易受地形影响,通常山丘区较大,而平原区却为零。因此,以下首先讨论将侧向水分交换视为零,以垂向水分交换为主的单位面积土柱的土壤水蓄水量情况。

依据以上表述,可将单位面积,某一厚度土壤层水量平衡方程表示为: Z

Q Z

Q t

??-??=??出入θ

(1)

式中:θ:为土壤体积含水率;入Q 流入单位面积土柱的水通量;出Q 流出单位面积土柱的通量;

z 为土层的厚度;

对式(1)在土层厚度1z 到2z 上积分,即得单位面积,厚度为12z z z -=土层的土壤水蓄水量的变化率

dz Z

Q Z

Q dz t

z z z z ?

?

??-

??=

??2

1

2

1

)(

出入θ (2)

令S dz z z =?2

1

θ为土层1z 到2z 的蓄水量

则式(2)变为:

))()(())()((1212z Q z Q z Q z Q dt dS

出出入入+-+= (3) 推得:

))()(())()((1122z Q z Q z Q z Q dt

dS 出入出入-+-= (4)

由于水流具有一定的方向,为从水流方向直观表述土壤水蓄水量的变化率,引入上行通量和下行通量两个概念。式(3)、式(4)中不同土层处的水通量入Q 和出Q 用上行通量和下行通量分别表示如下: )()(11z Q z Q 下行入=;)()(11z Q z Q 上行出=

)()(22z Q z Q 上行入=;)()(22z Q z Q 下行出=

同时令 )()()()()(11111z z z Q z Q z 上行下行出入φφφ-=-= (5)

)()()()()(22222z z z Q z Q z 下行上行出入φφφ-=-= (6)

式(5)和式(6)分别为流经土层深度为1z 和2z 处单元面积的净水分通量。

结合式(4)、式(5)和式(6)可以将厚度为z 的土壤单位面积垂向的土壤水蓄水量的变化率表示为

)()(12z z dt dS φφ+= (7)

若对水流用标量表示,取水流向下方向为正(与坐标轴的方向一致),则式(7)可以表示为

)()(21z z dt

dS φφ-= (8)

一定时间段内,单位面积土层土壤水蓄水量可以对时间进行积分求得,具体表示为式(9): ()()?

-=

2

1

)(21t t dt z z S φφ (9)

若t 表示年尺度的时间,由于通常对水资源的评价是以一年为时间间隔,因此上式又可简单表示为:

()()?

+-=

1

2111

)(t t dt z z S φφ (10)

式(10)即为不考虑侧向水分交换的单位面积土柱一年内土壤水蓄水量的计算公式。 由于不同的地形,水流的水平和侧向流所占的比例不同。对于水平侧向水流不能忽略的地貌单元,如山丘区,应考虑水平侧向水流。因而,在考虑侧向水流的单位面积土柱土壤水蓄水量可表示为:

()()?

++-=

1

2111

)(t t R dt z z S 水平侧向净流入量

φφ (11)

其中侧向水流水平侧向净流入量

R 由厚度为z 土层在x ,y 方向上的净流入量组成。对于净流入量可

用水平通量ψ将其表示如下:

?

?

??

++ψ-ψ+ψ-ψ=

1

111

2

1

11

2

1

)()(t t z z y y t t z z x x dzdt dzdt R 出入出入水平测向净入量

(12)

由式(11)和式(12)即可计算具有侧向水流的单位面积土柱的土壤水蓄水量。

3.2 土壤水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2.1 土壤水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由于作为水资源最本质的三大特点是: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14]。有效性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效用的水分;可控性是指在对人类有效用的水分中,能够通过适当的工程或非工程的技术手段开发利用的水量;可再生性是指能够保持流域水循环相对稳定性的水资源量。区域水资源的评价均建立在以上准则的基础上。作为广义水资源[17]成分之一的土壤水资源在对其评价时也应以此为准则。

围绕水资源的有效性、可控性和再生性三大特点建立的土壤水资源评价指标分别为:土壤水蓄水量、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可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以及针对土壤水资源的作用目的进一步细分的用于国民经济产生产的土壤水资源量和用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土壤水资源量。各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1表示。

图1 土壤水资源评价系统指标关系示意图 3.2.2 土壤水资源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对于不同地貌和不同土壤层,其土壤水蓄水量和可利用量不完全相同,因而,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对土壤水资源做出不同尺度的评价。

1) 土壤水蓄水量的评价

由于土壤水资源是指从地表到潜水面之间非饱和土壤层所含的有效水量。那么,对于单位面积土柱土壤水蓄水量应为土壤整个包气带内的水量。因此,1z 为地表面,令其为0;2z 取为潜水埋深h 米,由式(10)或式(11)得土壤水蓄水量。

对于流域的单元面积而言,1z 处的水平侧向流量可以忽略,那么1z 处的净通量可以表示为:

)0()0()0(上行下行φφφ-=

())

(0)()0(地表水下渗量

降雨下渗

下行上行P P ET E +=+=φφ

其中

截留降雨下渗

D

Rs I P P ---=

h z =2(潜水埋深处)的净通量为:

)()()(h h h 上行下行φφφ-=

用于国民经济生产的土壤水资源量

用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土壤水资源量 可被植被直接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 最大可被植被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 土壤蓄水量

Rg

h E h ==)()(2下行上行φφ

整理得土壤水蓄水量:()()?

-=

2

1

)0(t t dt

h S

φφ

水平侧向净流入量地表水下渗R dt Rg E ET E P D Rs I P t t +-++-+---=?2

1))())()(((2

水平侧向净流入量

地表水下渗

R dt ET E D I Rs Rg E P P t t ++-+++-++=

?

2

1

))()()((2 (13)

式中2E 为潜水蒸发通量;Rg 为深层渗漏通量(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E 为地表土壤蒸发通量;ET 为植被蒸腾通量;P 降水通量;I 植被截留量;Rs 为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D 填洼水量;P 地表水下渗

为地表水下渗量;R 水平侧向净流入量为壤中流。

通常情况下,R 水平侧向净流入量被认为是0;2E 根据地下水埋深的不同而不同,当潜水埋深较大时,可忽略不计。

式(13)即为从水量平衡角度推导的区域单元面积土层厚度为h 的土壤水在12t t -时段的蓄水量。

由于实际进行水资源评价,主要是以年为时段,因而对式(13)在年时段内积分即得的年土壤水蓄水量。

2)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的评价(有效性评价)

土壤水是以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四种形式存在于土壤的孔隙、裂隙之中。各种水的性质决定了土壤水并不能完全被利用,仅介于作物凋萎点和田间持水量之间的水分能够稳定的存在于土壤中并被完全使用。因此,应对土壤水的最大可利用量即最大可能土壤水资源量做出评价。结合式(8),土壤水的最大可利用量用通量的形式表示为:

))()(())()(()(2211max 2

1z z z z dz dt

d dt

ds w fc z z w fc w fc

φφφ?θθ

---=-=?

??

+-=

1

max 11

2

1

)(t t w fc z z dzdt s φφ (14)

式中fc

θ

为田间持水量;w θ为凋萎点体积含水量;

在实际中,土壤的含水量并可能总是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水平,而是介于凋萎点和田间持水量之间。因而,在分析可能被利用水资源量中,实际可利用量被提出。实际可利用量可表示为:

))()((21z z dt

dS dt

ds w w sj φφ--=

?

--

=2

1

))()((21t t w w sj dt z z S s φφ (15)

(14)(15)两式中max s ,sj s 为单位面积土柱在时段12t t -时的最大土壤水可利用量和实际土壤水

可利用量。

3)可被植被直接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的评价(可控制性)

植被生长所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包括生长前期的土壤水资源量和生长阶段的土壤水资源量两部分;为计算的方便将这两部分的土壤水资源量均定义为植被根系下扎深度及其影响区域土层的有效土壤水蓄水量。

在植被生长阶段,从土壤表层到根系吸水层(即指在特定条件下作物吸收土壤水的可能深度)的土壤含水量认为是植被可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因此,对式(14)从地表面到根系吸水层d 进行积分

?

?

---=-

=

d

d

w w w sj pf d d dz dz t s 0

))()(())0()0(()(φφφφθθ实际实际

?

---=

2

1

))()0(())()0(((t t w w pf dt d d s φφφφ实际实际

?

--

=2

1

))()0((t t w w dt d S φφ (16)

植被特定生育时段土壤水可利用水量,由式(8)和式(16)共同决定。尽管式(16)提出了根系吸水层厚度影响下的可被植被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的概念,但是,由于根系吸水层的厚度是一个受植被种类、生育阶段,地下水埋深以及气象等因素综合影响的变量,在实际中较难实现,因而,由式(16)推导的结果仅为一种理论值。

以上各式均为单位面积土柱中衡量土壤水资源量的指标。

为区分单位面积和特定区域的土壤水资源量二者的关系,以下借鉴通量的概念,将单位面积土柱内的土壤水资源量定义为土壤水资源通量,特定区域的土壤水资源量定义为土壤水资源存量。为此可得不同性质土壤水资源存量的计算方法。

3.2.3 区域用于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土壤水资源量的计算

一定面积特定时段不同土壤水资源存量可表示为单元面积计算结果与计算面积的乘积,具体表示如下: s A Q ?= (17)

A 为计算区域的面积;s 为由式(13)、式(14)和式(15)表示的任何一个单位面积的土壤水资源量,即土壤水资源通量。

根据以上的计算方法,结合新型的流域水文模型[18]——二元分布式水文模型,针对流域内不同的下垫面,用于国民经济生产的土壤水资源量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土壤水资源量也将可获得。

4 实例

为检验以上提出的土壤水资源的评价理论,本文在WEP-L 二元分布式水文模型[18]计算各个子流域的水文要素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的土壤水蓄水量以及不同土壤水资源指标作了分析。由于根系层的作用深度无法准确的确定,表1仅列出了土壤水储量和最大可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

表1 黄河流域不同水资源分区土壤水资源计算结果单位:亿m3

黄河流域水资源

分区最大可能的土壤

蓄水量

实际土壤蓄水

最大可能被利用的

土壤水资源

实际最大可能被利

用的土壤水资源量

全流域2853.21 1479.70 1764.08 1282.00 龙羊峡以上296.76 181.69 186.69 160.74

龙羊峡至兰州183.38 129.02 124.99 114.94

兰州至河口镇924.17 364.33 535.58 304.52

河口镇至龙门200.15 118.38 122.22 104.71

龙门至三门峡581.18 367.50 395.03 323.00

三门峡至花园口189.92 116.31 128.18 101.88 花园口以下68.58 52.92 45.26 47.84

内流区409.07 149.55 226.14 124.37

5结论与讨论

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成分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在充分认识宏观土壤水资源概念和土壤水资源价值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定量认识土壤水资源及其本质特性,构建了土壤水资源评价体系雏形,并采用水循环通量方法从水循环机理中推导了衡量土壤水资源状况的指标。

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在机理上认识土壤水资源的前提下,土壤水资源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要实现流域土壤水资源的评价、认识土壤水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有必要将此评价体系与“3s”技术和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相结合。这将为规划区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新的依据。

在明确土壤水资源数量的同时,土壤水资源的质量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为土壤水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产出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志栋,杨诗秀,等.土壤水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P. 276

2.康绍忠,刘晓明,等.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

社,1994.

3.邵明安.植物根系吸引土壤水分的数学模型[J].土壤学报,1987,24(4):295~305

4.杨诗秀,雷志栋,等.农田尺度土壤水分监测[J].水科学进展,1996,7(1):14~19

5.刘昌明. 水文水资源研究理论与实践——刘昌明文选[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P432

6.由懋正,王会肖. 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7.张和平,袁小良. 土壤水资源的农业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2,3:31~36

8.冯潜诚,王焕榜. 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的探讨[J]. 水文,1990,4:28~32

9.靳孟贵,张人权,等. 土壤水资源评价的研究[J]. 水利学报,1999,8:30~34

10. 夏自强,李琼芳. 土壤水资源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 水科学进展,2001,(4):535~540

11. 杨贵羽,罗远培,等. 土壤水分变动下冬小麦根冠生长动态模拟模型 [J]. 水利学报, 2004,7:

64~69

12. 刘昌明,窦清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模型中的蒸散发计算[J].水科学进展,1992,3(4):

255~263

13. 杨邦杰,隋红建.土壤水热运动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P.224

14. 王浩,秦大庸,等.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J]. 水利水电技术. 2004,35(2):1~4

15. USSR.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decade. In: world water

resource balance and water resources of the earth. Printed in the USSR, Leningrad, 1978, P.49

16. 沈振荣,汪林,等. 用好土壤水. 发表在:沈振荣等主编的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 [M]. 北

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P.235~242

17.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R].

2004

18. Jia Yangwe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WEP model.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3,14(App.):50~56.[贾仰文.WEP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 水科学进展,2003,14(增刊): 50~56]

总结报告-2019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精品

2019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 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 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 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 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 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 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 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 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 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 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 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 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 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 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XX年9月12日开始至XX 年9月25 日,历时13天。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摘要: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极具重要战略地位,但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本文从黄河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角度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评价,以便于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实现供需的协调平衡,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水质开发利用展望 一、引言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中国人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与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称世界四大文明之河。 黄河是我国极具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条河流,它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横跨我国的西、中、东部,奔腾的黄河水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市自治区,并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流域面积达752443km2,占国土面积的8.3%。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m,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沿途汇集了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如湟水、洮河等在其上游,由于下游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所以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黄河流域平均径流量5.8×1010m3,在国内河流中位列第八位,仅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2%,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中等城市的供水任务,为流域内外广大城市和农村生活、生产、生态提供水资源保障,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重要意义。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理论进展 1、黄河流域水资源数量评价 黄河总体来说是一条水资源相当贫乏的河流,且面对着水资源总量紧缺的严峻局面。但由于其径流时空分布、河道控制工程和沿河区域特点等因素的复合状况相当复杂,各河段水资源的丰度、可靠程度和利用潜力都是有巨大差别的。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气候干旱,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9, 8(4), 313-32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810405939.html,/journal/jwrr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810405939.html,/10.12677/jwrr.2019.84037 Long-Term Evolution in Natural Runoff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Past 550 Years Bo Li1, Xingmin Mu1,2, Peng Gao1,2, Guangju Zhao1,2, Wenyi Sun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2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Shaanxi Received: Jun. 18th, 2019; accepted: Jul. 4th, 2019; published: Jul. 18th, 2019 Abstract Long-term historical runoff analysis is the basi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discharge in rivers.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and has long been suffered from water scarcity.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natural runoff to regulate and util-ize water resources. The present study applied the sliding average analysis, MK test and anomaly accu-mulation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trend and fluctuation, and used the Pettitt method to test the abrupt and Hurst index to evaluate the annual runoff with historical data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470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ural runoff has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The time series remained strong persistence, indicating that the natural runoff still keeps decreasing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we found the most abundant natural runoff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and late Qing Dynasty. Abrupt changes occurred in 1641, 1731, 1757, 1816, 1864 (1861), 1933, 1989. The long-term time series indicat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has experienced five abundant water periods, two normal stages and five dry periods, and will stay in dry condition in the future. Natural runoff showed a peri-odicity of 3~4 years examined by wavelet transform. Keywords Natural Runoff,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Yellow River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李勃1,穆兴民1,2,高鹏1,2,赵广举1,2,孙文义1,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 作者简介:孙文义(1983-),男,汉族,山西繁峙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GIS与生态水文。 *通讯作者。

黄河水资源情势分析

黄河水资源情势分析* 贺伟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1. 引言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水资源先天不足。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流域内的水资源情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断流日趋严重。黄河水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中央领导、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域内耗水量和流域外引水量不断增加,直接造成各控制断面实测径流的减少,其减少量可以通过还原计算来处理。二是因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改变了流域内的下垫面条件(或许还有气温升高的影响),导致天然产水量的衰减,因其定量困难,在以往的水资源评价工作中没有考虑。90年代,我国北方河流断流现象严重,引起了水文水利工作者对径流衰减的关注。最近,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采用1956~1997年水文系列,并考虑产水量衰减因素对河 *参加本项工作的有黄永泽、马滇珍、张象明、卢琼和姚念念。 北省水资源量进行了核算,其结果与第一次评价相比,全省降水量只减少2.7%,而地表水资源量减少25%,水资源总量减少14%。这说明下垫面条件剧变的今天,系列一致性对成果的影响超过了系列代表性的影响。 这次,在以往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增的水文数据和水资源公报材料,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重新进行估价;重点分析了天然径流量衰减和河道损失水量增加情况,揭示了黄河断流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供有关部门及关心黄河问题的专家参考。 2 黄河天然年径流衰减分析 选择黄河干流兰州站和花园口站作为分析对象。兰州站控制全流域水量的59%,花园口站控制全流域面积的97%,其分析结果基本上能反映黄河径流的衰减情况。 2.1 分析方法 (1) 采用兰州站和花园口站1950~1998年的面降水量和天然径流量数据,分别点绘其年降水径流关系图(图1、图2)。从图上可以看出,在同量级雨量情况下,80~90年代的点据大多数位于左边,50~60年代点据大多数位于右边,年径流衰减趋势明显。

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收集资料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10年8月

目录 前言 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8水资源质量特点........................................ 10重要水事.............................................. 11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16

前言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docx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河水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奠定了今日黄河流域的昌盛繁荣,成为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被我们称为“母亲河”。回顾历史这条母亲河给我们带来几多欢喜几多忧,曾几时黄龙肆虐,倾吞粮田,自新中国诞生,这条孽龙才被勤劳的治黄人扼制在九十八湾故道,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比拟的欢乐,引黄灌溉滋润良田、补充水源托起一座座新兴的城市,然而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输沙需水量、蒸发渗漏损失量之后,已很难满足不合理超负荷的用水。黄河水资源供求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岸引水急剧增加,由此发生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的错纵复杂的各种水事矛盾,如何使用有限的黄河水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水要求,如何在黄河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综合、合理、有效地利用黄河水资源。 一、黄河水资源的管理现状 1.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 1984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提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在水资源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省(自治区)水量分配方案。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在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对全河水资源进行了宏观分配,增强了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抑制了需水增长过快的势头。

1997年起黄委开展了不同来水年份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制 定工作,编制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将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进一步分配到年内各个月和不同来水年份的水量分配。 2.取水许可管理 实施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2002年黄委制定并颁发了《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审批的取水总量,扣除回归黄河干支流水量后的耗水量不得超过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的水量指标。这在我国流域取水许可管理中尚属首次。根据水利部、原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黄委还开展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对从黄河取水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论证工作的开展,对促进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建设项目用水、提高取水许可审批的科学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3.黄河干流水量实时调度 按照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部署,黄委分别于1992、1996、1997年实施了3次远距离调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8年黄委成立了专门机构并于1999年3月开始对黄河干流部分河段实施调度。 根据《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规定,黄河水量调度总的原则是: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总的调度思路是: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自治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2001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1 。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25.7%,花园口站偏少59.5%,利津站偏少86.2%。2001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200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6.53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64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0.89亿m3。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

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XX 年9月12日开始至XX年9月25 日,历时13天。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以及沿途自然、生态、经济状况。通过实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中英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研讨会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薛松贵尚宏琦张会言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02年3月26-27日

黄河水资源管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位于北纬32o~42o、东经96o~119o,流域面积79.5万km2(含内流区面积4.2万km2)。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大体分为三个阶梯,西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海拔3000m以上;中部的黄土高原海拔1000m~2000m;东部是海拔100m以下的平原。图1 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1 黄河流域示意图。 2000年,黄河流域总人口1.1亿,其中城镇人口2900万;耕地面积1300万hm2;国内生产总值(GDP)6365亿元。 1 黄河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1.1 黄河水资源量 (1)河川径流量 根据1919年以来水文统计资料,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历史上逐年的灌溉耗水量及大型水库调蓄量还原后,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559亿m3,计入花园口以下支流金

堤河、天然文岩渠、大汶河的天然年径流量21亿m3,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总量为580亿m3,其地区分布见表1。 表1 黄河流域天然年径流地区分布表(1919年-1975年56年系列) (2)地下水资源量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指参与现代水循环可以再生的潜水和浅层地下水,黄河流域及内流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404亿m3,其中与河川径流的不重复计算量为139亿m3,可开采量为110亿m3。 (3)总水资源量 黄河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580亿m3,地下水不重复计算量139亿m3,黄河流域及内流区总水资源量为719亿m3。 1.2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至目前,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600多亿m3;修建引水工程约9860处,提水工程约2.36万处,机电井工程约38万眼;在黄河下游,还兴建了向两岸淮河、海河平原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提水站120多座。黄河供水范围从建国初期主要集中在宁蒙河套灌区、陕西关中地区、山西汾河流域,扩大到目前的沿黄九省(区)和河北、天津,引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80万hm2,发展到目前的753万hm2(含流域外引黄灌溉面积247万hm2),在约站耕地面积3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此外,黄河还担负着沿黄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人口、晋陕蒙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济津、济冀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多次实施了远距离调水。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了农村近3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了流域内和下游流域外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1988-1992年用水资料统计,黄河河川径流耗用量307亿m3,利用率已达53%。

黄河水

黄河水污染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黄河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黄河水污染造成的灾害性影响,提出了黄河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及建议: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施行纳污总量控制,推行清洁生产,治理工业废水,进一步完善水量统一调度工作,保障流域和重要河段的环境生态用水,研究并尝试实行国家资源管理体制下水体纳污能力的市场调节。 1 黄河水污染现状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黄河上陆续开展了水质监测、水污染调查、水质评价、水质预测及规划等方面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肾源集中在几条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和黄河干流的兰州、包头河段,污染历时集中在平、枯水季节90 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的水质污染向干流和一些支流蔓延.一些河段在汛期污染也相严重。据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资料,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 亿七其中工业废水29.56 亿t。干流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COD c磷、总铅、总录等,流超标 项目主要有氨氮、B OD s 、DO 、挥发盼、总磷、高锚酸盐等。 2 黄河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 黄河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洪涝灾害三方面。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是一种短时间甚至瞬时暴发的灾害,具有较强的地区特征和时间特征,水污染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水息,受污染的水体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和环境,造成的灾害范围大、历时长.但其危害往往要在一个长时期后才表现出来,容易使人对其失去警觉。2.1 加剧了流域的水资源短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黄河的河川径流量为全国河川径流 量的29岛、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的169毛.人均占有可川径流量为全国的259岛;若扣除调往外流域的l∞多亿旷水量,流域内人均和耕地平均占有水量则更少、由于河流水质污染受污径比影响,因此径流量越小.市径比相对越大,从而形成缺水一污染一更缺水"的恶性循环局面。 2.2影响城镇供水 目前,水污染己给以黄河干、支流为水源的城镇供水行业带来了很多困扰: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增加,处理费用增大;因水质河染,致使一些沿黄城市不能使用黄河水;地面水污染造成了地下水,特别是浅层水质的污染。 2.3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 水质污染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对农机设备的危害。主要是浮游物质附着在各种管路上,从而降低机械效率; 各种酸性污水腐蚀机器,缩短机械使用寿。 (2) 对灌区土质的影响。有的污染物能存积在土攘中恶化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影响,进而妨碍农作物的发育生长。长期性的污水灌溉将致 使土壤板结、起皮、龟裂、盐碱化等3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教学教材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环境与规划学院 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 08026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 一、引言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

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 (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间题。 (二)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资源不平衡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均匀, 东南部多雨, 西北部干旱少雨,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贫减。 2.河川径流即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南部秦岭山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 最高达功毫米西北宁蒙河套灌区年径流深小于700毫米, 基本上属无流区, 为流域的最低值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山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丘陵区, 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小。 (三)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一)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一) 摘要:黄河水资源公报已经刊布10年了,越来越受到流域省区的重视。与全国、各省区和其它流域机构的公报比较,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两个特殊性:一是建立以流域管理为目标的“流域耗水量”基本理念:河道外的还原水量,也即河道“无回归水量”;二是以黄河下游为主的相对黄河河道来说的引耗水量和省区的用水的修正。 关键词:公报;水资源利用;流域耗水量;用水修正;黄河 1.公报编制 黄河用水统计始于1988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水政水资源局负责。1997年水利部行文编制《中国水资源公报》并在全国推动流域和省区水资源公报的编制,黄河水资源公报也于当年开始编制,编制依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大纲”进行,但没有正式对外发布。第二年199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正式对外发布,至今已刊布10期。 水利部“关于编发《中国水资源公报》的通知于1998年3月下发”,要求各有关单位要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把水资源公报编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黄委会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委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公报》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业务部门主管领导为负责人的项目组。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在流域各省区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编制人员的共同努力,相继编发了(1998年至2007年)共10期《黄河水资源公报》,并在黄河网和委办公自动化等媒体上公开发布,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黄河水资源公报》编制工作是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实际情况编制的。所以除按照《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要求外,有流域的特殊要求和延伸。 一是黄河水资源公报分区要求更细化,主要支流需单独列出。由于公报不仅需要行政分区,也要流域分区,流域公报更需要二级流域分区,二级流域分区套一级行政分区。同时根据黄河水量调度需要,黄河流域地表水需分黄河干流部分和支流部分,并以引水口性质进行分属,而不是传统的行政与地区属地分类。区间分为:干流、主要支流(列出名称)、区间未统计支流(其它支流)。 二是黄河水资源公报的用水部门耗水量计算分水源进行,即分地表水、地下水等,而不是全国水资源公报那样耗水是不分水源的混合耗水量。 最终提供为省区套二级区分行业、分水源类型等成果。 2.公报水资源利用 2.1供水量 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也称取水量。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三大类,并按受水区进行统计。技术要求如下:(1)地表水源供水量按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四类工程及人工载运水量分别统计。(2)地下水源供水量是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分别统计。(3)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 2.2用水量 指各部门用户的取水量,从2003年度开始,水资源公报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类体系,即对1997年的分类做调整,1997年分为:农田灌溉、林牧渔、城镇工业、农村工业、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6大类用水。2003年以后仍为6大类:农田灌溉用水没变,林牧渔用水增加牲畜用水(原来在农村生活里),城镇工业与农村工业合并为城镇工业用水,由城镇生活用水中单列出城镇公共用水,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中居民用水合并为居民生活用水、增加了生态环境用水。 用水量含义有毛、净之分,这里是指配置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其中生产用水再划分为第一产业用水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环境与规划学院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08026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 一、引言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 (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间题。 (二)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资源不平衡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均匀, 东南部多雨, 西北部干旱少雨,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贫减。 2.河川径流即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南部秦岭山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 最高达功毫米西北宁蒙河套灌区年径流深小于700毫米, 基本上属无流区, 为流域的最低值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山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丘陵区, 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小。 (三)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由于河川径流主要由降水所补给, 因此它的年内分配趋势与降水量相应, 也都集中于风期,

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617 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 查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 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精心整理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部分地区带。 等雨);降水%,最12(强连阴雨)雨一般7生在840天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000m 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与水 喀斯特(KARST)?原为欧洲巴尔干半岛一个地名?那里是石灰岩分布区?因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形成各种奇特地形。后来?科学家们便使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因石灰岩的化学溶解而引起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现象。华南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在地表看到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蚀、侵蚀峰林、峰丛景观?只在气温较低地下的溶洞中才能见到再沉积钟乳石等;而在九寨沟?地表常年气温远低于华南的亚热带区?地表的溶蚀景观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较多溶沟、石芽外?溶蚀主要在地下进行。相反?最引人注目却是地表大量堆积钙华?形成钙华堤、钙华池、钙华滩、钙华瀑等。在九寨沟地表的地理环境下,较强蒸发作用、地下水溢出后压力的减小、地形陡变处水流的流速增大、特别是水 ?厚 充沛降水 硫矿物? ?日 至' 地段。 华、黄绿色藻类对透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另外,九寨沟的湖泊处于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峡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时间或同一地段不同时间,太阳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对光的反射状况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变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变幻多姿。 独特的水循环系统 九寨沟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和北西向构造的展布是九寨沟水循环的基础,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环构成了九寨沟水循环的主体,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补给与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