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封的历史

开封的历史

开封的历史
开封的历史

开封的先民活动最早可追朔至新石器时代。夏朝(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157年,史称老丘。商朝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7年,史称嚣。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足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魏国在大梁建都,历六世136年。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相继定都于此,所以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公兀前225年,秦改大梁为浚仪。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没汴州总管府。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永平节度使李勉扩建汴州城,规模宏大,坚固宽广,是今日开封城的雏形。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定都东京,置开封府领17县。北宋时期,开封历经儿帝168年,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繁荣兴旺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均出自北宋时期。

公元1130年,金灭北宋后改东京为汴京。元灭金后,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元朝末年,韩林儿、刘福通毕领的红巾起义军,曾在开封建立“龙凤”大宋农民政权。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汴粱路为开封府,封第五子朱橚就藩开封,称周王。清承明制,但撤去藩封,开封仍为省、府治所。

中华民国改制,废开封府设豫东道。民国3年(公兀1914年)祥符县改为开封县。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成立开封市。民国21年(公元1932年)设行政督察区。1938年日军占领丌封,省会西迁,次年日伪在开封成立河南省政府。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恢复开封原来建置。

1948年6月22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开封,因战略需要,旋即撤离。同年10月24日再次解放开封,11月成立开封特别市,省会地位不变。1954年10月,省会由开封迂往郑州,开封改为省直辖市。1955年郑州专区迁至开封市改称开封专区,1958年开封市委托开封专区管辖,1962年开封市复为省直辖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体制,撤销开封专区,将原属专区的杞县、通许、尉氏、开封、兰考五县划归开封市管辖。

历史文化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

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开封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宋皇帝御旨:“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古代开封犹太人同汉、回民族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绵延700余年。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开封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独特令人回味悠长的历史。右下图为开封龙亭。

kflt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悠悠文化宋都情

河南开封。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时常让人品味不尽。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苏轼等都写过赞美开封的诗赋。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从中能够想象那时的开封是何等的壮观美丽。

日月如梭,岁月留痕,历史上在开封建过都的有七个朝代。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据考证,五千多年前开封城附近就有先民居住,当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主要以农牧为主,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时代,这里居住的人进入奴隶社会。春秋时代,这里是郑国的地方,郑国公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命名开封。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宋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此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局面,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那时的开封水运十分兴隆,贯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条,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当时汴河一路,每年从江南运往京城的粮食就有五百万石到七百万石之多。

宋神宗时,由于宋朝开始导洛入汴水利工程,从汴口往西开渠五十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与伊洛河相互沟通,东西横贯全河南省境内,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从开封向北,可通辽国的南京(今北京);从开封往西,经郑州、西京、陕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经许吕、邓州、襄阳、江陵,直达湖南和两广;往东可达山东沿海各地。那时的开封是一个开放的都市,宗教文化门类多、规模大、知名度高。久负盛名的历代皇家寺院大相国寺、建于北宋供奉佛舍利的开宝寺铁塔、天清寺繁塔、三大道观之一的延庆观、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台、兴国寺塔、大云寺塔、东大寺、古观音寺、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以及建于民国初年的全省首家女子寺院宝珠寺等,宗教门类齐全。尤其是相国寺是开封历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中国许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如《水浒》、《西游记》等,都曾编写过有关相国寺的故事,历经千年,至今香火不断。

北宋开封的繁华盛景,除了文字记载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图》。它像一部纪录片,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八百年前北宋东京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北宋时各种社会风情和人文历史的珍贵史料。在开封的历史链条中,名人众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颢、钟嗣成、王延相等在开封写下了各自的一页。“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的唱词唱响了大江南北,一代清官包拯为民申冤的故事家喻户晓。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张伯行、虎门销烟林则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近代又哺育了范文澜、冯友兰、尹达、邓拓、姚雪垠、穆青等,令人敬仰。

古都开封经历了兵、火、水患,曾经失去了灿烂的色彩。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河南因地处上海、天津、汉口三个帝国主义侵略据点势力范围的交叉地带,成为这三大据点的原料供给基地和外国商品倾销的市场。开封是当时河南省的省会,首当其冲受到这种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开封被日军占领,沦陷达七年之久,受到了严重破坏。现在开封城下13米共埋藏着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观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开封一度沉寂过,她累了,躺在中原的腹地上沉睡了很长时间,几乎被人们忘却。但时代的步伐也把开封惊醒了,这个历史古都展现出了新的风采。开封水资源丰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包公湖、杨家湖等许多湖泊留下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动人传说又开始在人们心中荡漾起来。古代巍峨雄伟的宫宇殿堂经过精心修缮,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特色。走进开封,耳边是那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的汴梁音韵,朱仙镇的年画,在明清时最盛,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齐名。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线条流畅,粗犷简练,是中国木版套印艺术的珍品。开封的汴绣独树一帜,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绒彩夺目,丰神宛然,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成为国内外游人必买的佳品。开封种植菊花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时期就已经驰名全国,明清尤盛,绵延至今。“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来开封赏菊时亲赋诗词,留下“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在开封禹王台,至今还留有乾隆的咏菊诗碑。每到秋季,古城开封,秋风送爽,菊花飘香,到处繁花似锦,蔚为壮观。“花以景衬,景以花容”,人们置身于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乱,香风十里动菊城。”如今焕发出新活力的开封享有“戏曲之乡”、“木版年画之乡”、“汴绣之乡”、“菊花之乡”等美誉之称。

在开封,能看到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徜徉在开发一新的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天波杨府、开封府、大梁门,龙亭湖、包公湖、繁塔、禹王台等景区。流连于灯火辉煌的夜市,身边是国内外如织的游人,耳边是“中不中”、“得劲的很”醇厚的乡音,让心不禁热起来,七朝古都开封在时代的浪涛里,再谱写出新的

篇章,焕发出璀璨的光彩。

开封历史文化

开封城市介绍 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古称东京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546平方公里辖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开封新区金明区五区。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上开封凭借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古人曾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诗句。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扩大市民阶层使其人口达到150余万。 2地理位置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经113°52′15"—115°15′42"北纬34°11′45"—35°01′20"东与商丘市相连距黄海500公里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3自然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4.52℃,年均无霜期为221天,年均降水量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

开封 开封位于河南省中东部,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河南省自贸区三个组成片区之一。2016年,开封市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人,辖四县五区。现状中心城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人,目前已基本形成古城和新区联动发展的城市格局。 一、历史沿革 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夏朝、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相继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二、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开封古城集宋文化、都城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宗教文化、近代文化为一体,是历史上著名的八朝都会、宋都皇城;是滨临黄河,中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水色半城、清秀旖旎的北方水城;是五教并举、民族融合的豫中明珠。 开封市历史文化价值的精髓可概括为“宋都皇城、宋韵水城”,其城市特色突出表现为:“城市格局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北方水城独特、古城风貌浓郁、古风民俗犹存”。 三、重要文物 开封市域范围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7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22处,市级40处。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于2009年4月21日全面展开,现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它们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盘鼓、大相国寺梵乐、二夹弦、汴绣、汴京灯笼张、麒麟舞、石锁、杞人忧天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8项。 五、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地段 开封市规划历史文化街区3处,分别为书店街历史文化街区、马道街历史文化街区、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历史文化风貌区3处,分别为御街中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花井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定巷历史文化风貌区。 1、历史文化街区 书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至三眼井街一线,西至黑墨胡同一线。 马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北至寺后街、鼓楼街一线,南至自由街以南45米,东至鹁鸽市街,西至和平街一线。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北起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东抵内环路与内环东路,西达北道门街、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 2、历史文化风貌区 御街中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北起午门广场,南至南薰门瓮城,以御街中山路为中心,东西各延伸50米范围,面积49.3公顷。 花井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以花井街、三元街、无梁庵街、西棚板街、北道门街、游梁祠街等为核心,东至旧坊街、北道门街、右司官口街一线,西至三胜前街规划北段,北至卷棚庙街、北道后街,南至三胜街、文庙街一线,面积31.7公顷。 保定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北至大厅门街、省府后街一线,南至省府西街以北50米,东至福寿胡同一线,西至新规划迎宾路以东20米,面积9.6公顷。

开封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 ——之开封古都 姓名:张易群 学号:201106518 指导老师:徐秋实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之开封古都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它反映了某个时代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最高成就,是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所带给人的震撼和思索亘古长存。历史文化对与一个国家而言意义重大,要重点保护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一切事物。然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冲击较大。本文结合开封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古城现状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开封遗产保护发展历史文化规划 一、开封概况介绍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简称汴,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八朝古都。坐落于广袤的豫东平原之上,郑州东约80公里,沿欧亚大陆桥内陆双向对外开放中心城市之一。境内无山,河流、湖泊较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一年一度的菊展,使开封又获名“菊城”美称。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更是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开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一、萌芽时期 1、先夏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处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而后来的夏朝,还在这里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 2、夏 翻开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数十位学者历时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幅夏代地图跃然纸上。该地图集所载夏时期全图一幅,内容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以及有关夏代考古资料编绘。在今之开封附近,“老丘”二字清晰可见,并以“都城”规格标注。由此可见,这个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开封附近。夏王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16年,史称老丘。这期间,夏朝

统治范围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发展,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3、魏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公元前361年,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力图称霸中原,于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并称新都为大梁。迁都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叫“鸿沟”。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300里,它既可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储水池,以调剂鸿沟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于此,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 一道鸿沟连通黄、淮,大梁坐享通衢之利,亦借此成水陆的大都会。《史记》记载:“魏之大梁,秦之咸阳,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当时大梁城有居民5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魏国总人口的25%。大梁有城门12座,著名的有城东北的夷门和城西韵高门。城内冶铁、纺织等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城区面积较今开封市旧城区面积还大。而且在以后的1100余年间,开封的城市规模始终未能赶上大梁

开封名人故居

开封名人故居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 作者:蕙的风 要走多少老街巷、看多少老门楼、访多少四合院,才可以把这座城市绘入心中?要喝多少碗羊肉汤、吃多少块花生糕、喝多少坛纯粮酒,才可以把乡音说得跟开封话一样亲切?要走过多少小桥、游过多少寺庙、观过多少亭台和楼阁、听过多少祥符调儿,才可以在虹桥遇到倾国倾城的李师师,看到那个经常出入烟花柳巷“凡有井水处,皆有柳永词”的柳三变,瞥见那个绘就市井风华的张择端?一个人遇见一座城,一个一个走访沧桑典雅、风流遗韵的名人故居,要吟咏多少句宋词才会把陌生的城市当成亲爱的故乡? 一 开封,名人荟萃,灿若群星。王宴春先生编写的《开封古今名人集要》一书共收录古今开封(名人)籍人士578名。远的有仓颉、师旷、信陵君。无论是江淹、阮籍还是曹植都在文学史上留下永恒的灵光。从乐圣师旷和亚圣孟子、诗仙李白,到北宋时的宋太祖、宋徽宗、张择端、孟元老等,明清时期的于谦、史可法,再到清末民初的冯汝骙,辛亥革命时期的河南十一烈士、刘青霞,民国时期的徐世昌、张钫、冯玉祥、张登云,近代生物学奠基人秉志、作家柏杨、大实业家魏子青,以及现代建筑学家冯纪忠、历史学家白寿彝、水彩画大师李剑晨、教育家杜孟模、文博大家关百益、医学家张静吾……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成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

重要记忆。 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封作为河南省府所在地,是中原地区近代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中心。由于地处内陆,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在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在豫中大地处于先进的地位。名人故居,顾名思义,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开封现存的这些名人故居当之无愧的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物质、人文资源,更是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封现存名人故居20 多处。经过调查核实,开封现存的名人故居主要分布在书店街、北土街、寺后街、三眼井街、洪河沿街、双龙巷、双井街、朝阳胡同、前后保定巷、省府后街、花井街、北道门街、北太平街、柴火市街、游梁祠西街、清平街、乐观街、刘家胡同、前炒米胡同、裴场公胡同。在城区南部的柯家楼街、民生街、禹王台公园也有零散分布。笔者近年来实地考察后分析,发现开封名人故居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而与政治有关系的名人故居则集中在政府机构附近。在考察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名人故居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甚至完全就是西洋风格,比如陈慰儒故居和柯莱恩故居。 二 位于双龙巷的史可法故居,明末毁于水灾,后人在其基址上立“明史道邻故宅”石碑,李村人在上世纪50年代还目睹过碑文,该旧址

开封菊文化

开封菊文化 八朝古都——开封是一座历史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菊花是开封的市花,同样也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菊文化内涵。 开封曾是北宋王朝的都城,宋代的养菊之风达到鼎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重阳佳节,东京汴梁城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而且宫廷内也养菊、插菊、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宋代的菊花栽培技术也出现了大的飞跃,从地栽发展到盆栽,特别是出现了《菊谱》、《百集菊谱》等写菊专著。到了元代扩展了养菊的面积,明代已有了相当高的培养菊花的技术,清代菊花品种已发展到233种之多。开封的菊文化源远流长,是大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汴绣、北宋官瓷、木版年画等民间瑰宝一样,构成开封文化内涵独有的风景。 现今,开封人民酷爱养菊的传统习惯更甚,以养菊、赞菊为乐事。养菊从数量上、品种上、栽培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如今,菊花被定为开封市的市花,每年的10月份举办菊花花会。我也和几位同学一起去了菊花花会的主会场龙亭,实地调查了。我们徜徉在花的海洋,感到心旷神怡,好似又回到了北宋年间,汴梁的繁华之中。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千古名句“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无不赞美了菊花高雅的品质。 每到秋季,古城尽开黄金花,到处是菊花的世界、色彩的海洋。说“开封菊花甲天下”一点也不为过。菊花的命名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构思严谨,想象力丰富,耐人寻味,富有诗意,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菊花盛开时,繁花似锦,色彩艳丽,落英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菊花除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有很多实用价值: 菊花晶、菊花糕、菊花酒、菊花饺子等,清香爽口,十分受人喜爱,也被誉为四君子之一。 开封菊文化底韵浓厚,我为自己是一个开封人感到骄傲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2017年的菊花会场看一看吧。 开封菊花 开封菊花,河南省开封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

开封历史上的几次劫难

开封历史上的几次劫难 河南的开封如今又是—个人烟稠密的繁华都市了,但可以肯定地说:如今大多数住在开封的居民都不是开封的老住户,真正开封的老住户——上溯三百六七十年祖籍开封的人基本都在明末李自成围攻开封的那场大劫难中死光了。他们无论老幼,不是死于刀兵,就是死于饥饿,再不然就被同类吃掉了,如果侥幸在这个人间活地狱中捱到最后没有死去,那就葬身在开掘黄河淹城的滚滚黄涛中,全城人口,十不余一,这场劫难之酷烈,在生死存亡关头,展示的人性善恶之极限,真令人惊心动魄,言之心悸! 开封历史上有过几次劫难,如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将王贲率大军灭魏,掘黄河以淹大梁,城破后魏国国君投降,魏国自此灭亡。秦始皇推进了统一大业,但大梁城的百姓多数化为鱼鳖。那时城小人少,死的人想来也不会多。后来北宋灭亡,金人攻入开封,掠走了徽、钦二帝,烧了宫殿,抢走一些宫中美女和大部分古玩珍宝,烧毁了—些图文古籍……受损的是文明,倒大霉的是赵宋皇室,金国的皇帝完颜亮还要在此建都,不会把老百姓全杀光,所以虽在异族治下,多数百姓还可保得性命。唯有明末李自成率军三次攻开封,开封守军和百姓,困守孤城,历时长而外援绝,粮秣尽而生机灭,其情其景,据身历其事者所记,真可谓惨绝人寰!在明朝治下的二百多年中,开封经济相当繁荣,当时开封城有两多:一是王府乡绅的牌坊多,二是做买卖的

街市多。比起中世纪欧洲任何一座城市来,当年的开封城都更加人性化,由于没有西方宗教对人的禁锢,它也是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城市。可是这一切,到了1641年(崇祯十四年),有了根本的改变。 这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攻陷洛阳,使李自成的军力空前壮大,大军东下,攻围开封。洛阳破后,开封守军和地方官知战祸不免,下令百姓坚壁清野,城外数十里内居民连同牲畜和粮食尽数撤入城内,水井全部填死,城中八十四个敌台(明代称坊)皆重兵防守,责任到人。这次攻防战主要在开封西城,开始百姓争道入城,扰攘拥塞,李军恰到,砍民抢路,欲突入城。城头守军,一面用炮矢阻击,一面拉起吊桥,关闭城门。李军则用抢来的百姓的大车和门板遮蔽开始攻城,开封西部外城坍塌多处,但守兵顽强抵抗,李军始终没有攻入。后来他们采用挖地道的方式,三日内,挖洞数处,因为他们在地洞里,所以守军无法攻击到他们,形势非常危急。城中守军后来用铁钎挖竖井,与洞相通后,向下抛火药,敌哄然逃出,城遂得安。此次攻围共七昼夜,李自成军队退去。 第二次,李自成大军复来,号称雄兵五十万,从1641年12月24日打到1642年正月,李自成亲临督战,1642年元旦一战最为激烈凶险。参与守御开封的参政张达宇幕僚白愚记道:“因我防御严密,闯逆亲临窥视,怒各贼不能克城,遂于本日调集马步精贼数万,伏于海壕之外,乘元旦以为我兵守懈,约令各贼同

开封历史

魏惠王迁都大梁 魏武侯五年(前391),魏败楚于大梁、榆关一带,占领大梁,国势日盛。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市)。这是开封建都之始。 逢泽会盟 魏迁都大梁之后,励精图治,国富兵强。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卫鞅游梁,劝说魏王,让其号令宋、卫、鲁等小国,北联燕国,争取秦国,先行王服,再图齐、楚。魏惠王采纳,广建王宫,置天子车服,自称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邀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参加会盟。会盟之后,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次会盟为战国七国国君称王之始。由于会盟乃惠王使用压力所致,因而遭到韩国的极力抵制。 魏惠王开凿鸿沟 约于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鸿沟。故道自今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折而向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促进了黄淮平原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及流域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孟子游梁

公元前342年,魏败于"马陵之战",国势日衰。为强兵富国,魏国遂以重金招纳天下贤士。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孟子来到魏都大梁(今开封市),受到惠王热情接待。孟子劝惠王改弦更张,实行"仁政"。魏惠王没有采纳。次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谋求国家统一的主张,襄王同样不同意。孟子对襄王十分不满,不久离开魏国到齐国去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元前259年,秦将白起败赵国于长平,坑杀降卒40万,乘胜包围邯郸,妄图灭赵,进而完成其统一霸业。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慑于秦国的压力,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驻扎于赵魏边境邺城(今临漳西南),坐观成败。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义,劝说魏王进兵救赵,魏王却无动于衷。信陵君从门下谋士侯赢计盗取兵符,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一举破秦,邯郸围解,信陵君由此名扬天下。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将王贲攻魏,引河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魏亡(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秦在大梁置浚仪县。 隶属梁国

开封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

开封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七朝建都之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千年神韵。直至解放初期,仍是中原地区政治和文化中心,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诸多风云人物,迄今所存名人故居的数量及影响力居河南之首。这些名人故居作为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载着开封城市的历史变迁,深化着历史名城的文化内涵,无愧是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富含重要价值。但是由于经济、历史等原因,特别是近年来伴随旧城更新力度不断加大,开封既存的大量名人故居现状堪忧: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保护状况基本较好,但由于缺乏针对故居保护利用的专门管理、研究,大部分利用还不够充分、合理;而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大多散落街巷胡同,少人问津,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损坏的状况,面临着随时会被拆迁的命运,甚至有些已化为废墟了。这不仅使名人故居这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载体、不易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古城的历史风貌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使这座城市丧失很多珍贵的记忆以致削弱开封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因此,如何以“中原经济区崛起推动文化建设,郑汴城市一体化发展及宋都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促进文化资源整合”为契机,紧抓机遇、切实保护与利用好开封的名人故居,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保护与利用政策与具体保护利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古城的现实情况,对开封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这一专题进行策略层面的研究并提出一些较为新颖的见解,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参考价值,以求能为开封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些许有益借鉴。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整理、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对开封名人故居的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归纳出开封名人故居所具有的历史及史料、文化情感、艺术、科学、更新利用等价值以及名人故居对于开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区的意义与作用。在对故居现状作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后,得出故居的空间分布特点、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存在的认识不足、缺乏管理和资金不足等主要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名人故居等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制度、管理模式、相关的配套环节进行分析与借鉴,得出故居保护与利用中应有的价值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在结合开封名人故居的自身特点及保护利用的现状后,总结出开封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环节中在制度、法规、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应着重强化的部分;在当前国际及中国文物分级保护的原则下,提出可根据故居的价值评价结果将暂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进行分类保护的设想;针对性的工程技术干预措施研究为故居的保护及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上的保障,而故居利用中新旧空间的对比与类比性、原真性、解释性关联模式研究及国内相应的成功案例分析则拓展了开封名人故居利用环节上的思路。综合理论内容及现状分析研究后,论文提出开封名人故居整体利用构想。及提出将“双龙巷—双井街—朝阳胡同”名人故居聚集区规划为“古城名人文化街”;探索以适当的方式、方法重建冯汝骙故居(冯家大院)暨冯纪忠故里纪念馆,塑造故居特有的“情景境”,以恢复其应有的价值,籍以服务、带动开封名人史迹及街巷胡同旅游;将在现有环境中不易保存的故居,通过易地整合、集锦保护的方式,搬迁到位于汴西新区新老城过渡地带的文化公园内,以延续古都文脉、集中展示开封的名人文化;对各名人故居汇总、整理逐一作出详细的图文注述及保护利用建议等。

古都开封旅游业发展研究分析

古都开封旅游业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 古都开封旅游业发展研究 李利乔恩凤 七朝古都开封,拥有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开封市地旅游业呈现着不断增长地形势.如何对古都开封地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和科学地利用,推进开封旅游业地进一步发展,是当前开封旅游业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地重大课题.本文在对古都开封地学术研究进行分类探讨地基础上,对开封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旅游业开发中注重突出古都地“宋文化”形象、树立良好地旅游整体形象、培养高素质地旅游服务团队、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等建议,希冀为古都开封旅游业地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旅游地逐渐普及,旅游活动地形式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逐渐从过去地单纯地游山玩水向知识度假型方向发展.古都,以其丰富地历史内涵、典雅庄重地东方古建筑群即雄伟秀丽地自然风光吸引了万千中外游人,成为海内外旅游者地主要集散地和消费中心.开封,作为九大古都之一,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地文明名城,迄今为止已有2700 多年地历史.战国时地魏,五代时期地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来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同时,开封城下还叠压着6 座城池,包括3 座古都、2 座省城及1 座中原重镇,其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我国及世界都城史上是独一无二地.作为中原地区黄河 沿线重要地旅游城市,目前开封共拥有名胜古迹景点213 处.其中,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大相国寺、开封府、包公祠等,作为宋文化地集中代表,拥有着

极大地开发价值. 、古都旅游研究概况 在对古都开封旅游展开研究之前,笔者访问了中国知网地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将九大古都“洛阳”、“郑州”、“安阳”、“西安”、“大同”、“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分别与“旅游”搭配,作为检索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地排列顺序如下(如表1,截止到2014 年6 月18 日). 可以看到,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北京是研究地重点,杭州、西安、南京等旅游发达地域地古都关注度次之,处于中原地域地其他五大古都研究相对欠缺.关于开封旅游地文献仅432 篇,2000 年后地文献比例超过80%. 这说明,古都开封地旅游业发展正在受到学术界地重视.回顾有关开封旅游地相关文献,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地开发与利用研究杜明乾和林富瑞等早在旅游业发展之初就对包括开封在内地中原旅游区地旅游资源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充分揭示了中原旅游区资源丰富、客源充足、交通便利及地理位置优越地特征,初步提出了区域整合发展、加强旅游宣传、注重旅游资源地保护和修复,发挥优势,搞好诸如寻根游、考古游、宗教游等特色旅游开发模式.此后,朱连奇和靳古文在对开封旅游资源进行细分地基础上,分析其存在地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建议.进入21 世纪,李永文、史本林等对开封市地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提出了大统一、大旅游等区域整合建议开发策略.在对开封旅游资源进

开封博物馆北宋历史文化陈列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开封博物馆北宋历史文化陈列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地域文化的概念,对开封博物馆及其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作了简介,探讨了地域文化在断代史陈列中的表现方法及科技的运用手法。指出,开封博物馆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主要突出了宋代的建筑艺 术和绘画艺术,与现代开封城摞城的奇观和国宝《清明上河图》相呼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断代史陈列;北宋;地域文化特色;开封 市博物馆 中国历史绵延5000年,各个地区都有自己最辉煌的时期,即使作为中国文明发祥地的中原地区,仍然不能囊括中国所有朝代的发展轨迹。那么在地方博物馆中也按照中国通史的模式组织陈列,就失去了各个地区的特色。中国断代史陈列虽然只是选取部分历史进行展示,但是可以和各个地区的文化相联系,塑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陈列。 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甚至高于当代的纽约、伦敦等城市。在北宋历史上,开封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开封的社会发展史上,北宋时期是开封最辉煌的历史阶段。虽然自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至今已经近900年,但北宋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对中国的影响仍然存在,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其文化的传承仍在。《东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从形式上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开封地域文化的特点。向人们展示了北宋王朝的绚丽。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性,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包括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建筑特点、环境特点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性机构,它以收藏保管、陈设展览、对外宣传教育、科研为主要职能。陈设展览是观众了解文物、历史的一种手段,现代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上除满足知识的专业性权威性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的差异,摒弃教科书式灌输的方法,做到互动、参与,寓教于乐等方式进行设计,做一个有趣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由于博物馆藏品数量与种类的限制,断代史陈列作为比较适合基层博物馆开展的陈列形式,具有投资少、特色鲜明、贴近地方历史等特点,是博物馆展示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选取北

开封文化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犹太人定居地 开封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宋皇帝御旨:“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古代开封犹太人同汉、回民族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绵延700余年。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开封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独特令人回味悠长的历史。 人类活动较早地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朝(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938年称开封为东京。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开封古称汴梁,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也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相传夏代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附近),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迁至西河,共历6世,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开封建城的历史已有2700多年,春秋时期,郑庄公(前743一前701)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未仙镇附近古城村构筑城邑、取名启封(汉初因避文

开封历史文化名城探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论文关于“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探析 姓名: 陈胜杰 学号: 46507016 系别: 建筑系 专业: 城市规划 指导老师: 金鑫 南阳理工学院 2011年10月

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探析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所带给人的震撼和思索亘古长存。历史文化对与一个国家而言意义重大,要重点保护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一切事物。然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冲击较大。本文结合开封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古城现状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历史文化开封遗产保护发展 1.开封概况介绍 开封坐落于广袤的豫东平原之上,河南省东部黄河南岸,郑州东约80公里,沿欧亚大陆桥内陆双向对外开放中心城市之一。境内无山,河流、湖泊较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一年一度的菊展,使开封又获名“菊城”美称。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更是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在开封2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开封城虽屡毁屡建,但城址和中轴线始终不变,被誉为城市发展史中罕见的特例。同时,开封城下还叠压着5座城池,其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被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誉为“活的化石”。目前,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38处。 2.开封历史文化价值探析 1.1开封古城的城市特征 城市传统特征是物质和精神的结晶,它不仅包括城市的外貌、建筑、历史遗存等物质形态,还包括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等精神内容。对开封古城城市特征的分析,需要认真研究城市的历史,观察城市特色环境,了解其文化特征和社会风尚等。

2020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模拟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王国维《殷商制度论》记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末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 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其在丧服,则 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这一-变化. A.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D.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25.陈独秀认为:“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有学者认为“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在《韩非子.忠孝》一篇中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这说明 A.“三纲”之说来源于法家学派 B.陈独秀对孔教理解偏颇 C.汉代儒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 D.儒家与法家同源 26.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矿冶、造纸、纺织、陶瓷、造船等私营手工业部门后来居上,在社会生产中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这反映了 A.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D私营产品生产质量超过官营手工业 27研究18世纪中国物价、人口膨胀这些重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会碰到一个十分荒谬的现象:--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却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这种现象反映了 A.通货膨胀导致了王朝衰落 B.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物价飞涨 C.统治阶级拒绝经济改革 D.统治者重视统治稳定 28.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异邦客 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与公法吻合”。郑观应的这一观点 A.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B.接受了西方民主理论 C.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 D.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 29.下表反映了1895- 1910年中国纺纱工业的部分发展状况。据此推断 A.纱厂的创立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建立 B. 创办者皆为儒学士大夫出身 C.纱厂的创立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30.1937年7月,蒋介石表示,“决心运用全力抗战”“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1938年,毛泽东也说:“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这表明当时 A.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已经高度重合 B.抗日民族统-战线已初步建立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_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国共之间的分歧已经基本消除 31.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 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

开封饮食文化

开封饮食文化 开封,古称大梁,又称汴京、宋都。这里曾经是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的国都。所以,号称“七朝都会”的开封和安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郑州合称为我国的八大古都。史书上早就有“天下四百座州军,不如八千里汴京”之说,古诗中“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等,都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豪华盖世的繁荣景象。 开封的吃和吃在开封 自古以来,开封的饮食文化就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辉。 早在3000多年以前,生于开封杞县西空桑村的商朝开国相伊尹,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还精通烹饪之术,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善均五味”,懂得“五味调和百味香”。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是中国烹饪学的奠基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尊崇为中国“烹饪之圣”和“烹饪始祖”。 北宋时期,素称天下要冲,地处中原腹地的开封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当时开封的大街小巷“勾肆饮食……纵横万数”,把开封推向“饮食衍衍、燔炙芬芬”、“有美皆备、无丽不臻”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辉煌的里程碑。在烹饪文化上,汴京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市场上正店(酒楼)、食店、拍户、脚店,分等划类,遍布全城。南食、北食、川饭、胡饼,各地风味首次同台献艺,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大型酒楼号称72家,规模宏伟,每店均可容千人饮酒。设备精良,各正店酒楼,设施豪华,并均以银器待客,成为中国烹饪史乃至世界烹饪史上社会酒楼的独例。在服务方面,博士卖酒,响堂行菜,

开封概况

开封概况 开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是北宋时的国都,简称汴,是我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故都”。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七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教育学院。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地理位置 开封界于东经113°51′51″—115°15′42″,北纬34°11′43″—35°11′43″。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海拔69米至78米。东临商丘市,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地区,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开封市辖5个市辖区、5个县;全市共有24个街道、34个镇、55个乡。开封市总面积6444平方千米,人口490万(2007年)。 鼓楼区面积58.68平方千米,人口16.13万人。邮政编码475000。 龙亭区面积91.51平方千米,人口11.6万人。邮政编码475100。 顺河回族区面积86.73平方千米,人口24.11万人。邮政编码475000。 禹王台区面积57.05平方千米,人口14.83万人。邮政编码475003。 金明区面积252.38平方千米,人口18.2万人。邮政编码475002。 杞县面积1258平方千米,人口105万人。邮政编码475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通许县面积767平方千米,人口60万人。邮政编码475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尉氏县面积1257平方千米,人口87万人。邮政编码475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开封县面积1302平方千米,人口67万人。邮政编码475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兰考县面积1116平方千米,人口76万人。邮政编码475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自然资源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1.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 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 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 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对秦始皇的“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和东汉王充有不同的看法,西汉司马迁从焚烧儒家经典的角度评述“焚书”事件,而东汉王充从只焚烧儒家经典没有涉及其他领域书籍的角度评述“焚书”事件,因此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两种说法是以不同的角度评价焚书坑儒事件,都有一定的的合理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角度评价,与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无关,故C错误;D选项“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说法有误,故D 选项错误。 2.花钱源于汉代,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民间花钱种类繁多。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都要铸钱。其中,以“福德长寿”、“加官进禄”、“天下太平”等为内容“吉语钱”较为普遍。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币制体系的混乱 B. 愚昧迷信的观念 C. 传统文化的渗透 D. 小农经济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吉语钱”是比较普遍的一类花钱,主要以“长命富贵”、“福德长寿”、“加官进禄”、“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内容,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故C选项正确;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