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学习《野望》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2.了解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

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五)再读诗歌,学习写法

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提问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三、学习《黄鹤楼》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2.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提问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五)再读诗歌,学习写法

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提问6: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明确:(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野望》《黄鹤楼》。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使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实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使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相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教学设计与教案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是有一定差别的。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实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人教版语文(2016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测试 含答案

12.唐诗五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 ..()()牛犊.()千载.() 候骑 ..()()燕.()然荆.()门白沙堤.() 2.背诵五首唐诗,按原文填空。 (1)树树皆秋色,山山。 (2)晴川汉阳树,芳草。 (3)出汉塞,入胡天。 (4)山平野尽,江大荒流。月下天镜,云生海楼。 (5)早莺争暖树,谁家。 3.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词的含义。 (1)东皋薄.暮望(2)徙倚 ..欲何依 (2)相顾.无相识(4)昔人已乘黄鹤去. (5)芳草萋萋 ..何处是 ..鹦鹉洲(6)日暮乡关 (7)属国 ..过居延(7)仍怜.故乡水 4.按要求填空。 (1)王绩《野望》这首诗,是一首言诗,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2)《野望》中写出山野秋归之景的句子是: ,。 (3)《黄鹤楼》写登高所望,人去楼空景象的句子是: ,。 (4)《使至塞上》中诗人以景物自比,写出自己飘泊不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 《使至塞上》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5)《渡荆门送别》描摹“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的一联诗句是: ,。 (6)《钱塘湖春行》通过花草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是: ,。 5.“烟波江上使人愁”“江入大荒流”中的“江”指的是;“长河落日圆”中的“河” 指的是;“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湖”指的是。 6. 请你用正楷字抄写《野望》这首诗的颔联: 7. 请从课文五首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联对偶诗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律诗对仗的特点。 8. 小明默写古诗的时候,老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依据课文中的诗 句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9. 结合下面所给情境,回答问题 小明国庆节随同学们到南方去探访一座名楼,他们一行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晴日里的原野一望千里,似乎都能看见遥远的家乡。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家乡也好像被暮霭所隔,望不见了。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他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真可谓是‘’啊!? 请你根据所给语境,写出最恰当的一联诗,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课内阅读 (一)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0.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11. 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二)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 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1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学习《野望》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2.了解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要求与教案不同,除了教师自己用,还要给别人(领导、所谓砖家等)看,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更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制定的原则,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发布者:龚梅华发布日期:2011-11-28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案是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1、在概念界定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2、在层次分类上也有区别,教学设计可以是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个教学设计可以用几课时来完成,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案原则上是一课时一个教案。 3、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基本栏目也是有区别的,将教学设计和教案的栏目作一个对比,请看图: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一) 一、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4)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野望》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诗中首联和颔联都有一个“空”字,如何理解这两个“空”字?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岁月易逝的失落与惆怅。 4、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下,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城,绿树掩映,清晰可见;江面上,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5、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 1、赏析诗歌首联 内容理解:交代出使任务及经过地区。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炼字角度:①这个“单”字有孤单之意,诗人虽奉命出使,但轻车简从、形单影只;②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郁闷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4、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表格式、描述式、画图式和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体现怎么设计。 一、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 1、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 2、计划性:它们都是根据一堂课涉及的所有因素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和钻研。 3、程序相同:对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的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区别 1、教案和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两者的设计上刚好相反。教案一般多半以教材、教参为主,而教学设计把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不但使学生学会所要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2、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握的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12 唐诗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黄鹤楼》,指导学生自读《使至塞上》,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二、如何欣赏古诗? 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三、学习《黄鹤楼》 1、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黄鹤楼》公开课教案_10

古诗《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理解诗意。 3、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图片中的这座造型奇特的楼是_____? 师:对,就是黄鹤楼。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把它的形象定格在自己的心中。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同学们一定对黄鹤楼充满神往,老师为了让你们更多地了解黄鹤楼,准备了关于黄鹤楼的视频,并且请来一位金牌导游为同学们进行讲解,这位导游就是我们班的徐成全同学,同学们掌声欢迎! 师:精彩的视频和讲解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我们感觉到黄鹤楼的美轮美奂!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对黄鹤楼的赞叹吗?句子中必须用一个形容词哦!生:······ 师:我认为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形容词来形容黄鹤楼都不为过,因为它确实很美,“天下绝景”就是它的标签,黄鹤楼如此之美,而崔颢的一首律诗《黄鹤楼》更是让它锦上添花,名扬天下。这到底是一首什么诗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古诗,请同学们一起试读这首诗。(第一次读诗) 师:还不错,读的很整齐。就是这首诗,让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自感无法超越,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就是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师:现在我们进入学习本诗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二、吟读诗句,感知诗韵。 出示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一) 吟读诗句,感知诗韵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一)读准字音 师:读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预习时,你都发现有哪些要互相提醒的字词。生:“白云千载”的“载”“读“zǎi”而不读“zài” 应该注意“芳草萋萋”的“萋”的读音“qī”,“萋”“容易写错。“鹦鹉洲”的“洲”容易写错为“州”。 师:同学们很用心。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一定要读准字音。 (二)读好节奏师:读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好节奏。这首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节奏呢?请同学们先了解一下七言律诗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 方法提示: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两种划法,你选择哪一种呢?)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若按音节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或“二二三”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师:同学们拿出笔来,对照方法,划出这首诗朗读节奏。如果划好了,就请举手。 学生试划试读 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此诗的朗读视频。注意节奏、语气、语调和情感。教师播放朗诵视频。欣赏朗读视频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给我们带来了深深地震撼,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现在我们来段朗读表演,男女生一唱一和,先请女同学读上句,男同学读下句,尾联合读。把你们所理解体会到的诗人的情感美美地读出来。开始,女生读——师:刚才同学们读书的声音,确实很美。只是,我们刚才的读,更多的是建立在对诗歌语言的直接玩味上,要真正走进诗作内容的深处,去触摸诗人的灵魂,书下的注释可是我们的好帮手。现在我们进入学习本诗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三、译读诗句,理解诗意。 出示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二) 译读诗句,理解诗意。 师:拿出笔来,结合注释,我们译读诗句。课文中的注释很少,老师给大家来了比较多的课文注释,一起读吧!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把这篇律诗诗意地译出来,人人都要动笔,我来观察你们的写作。 师:边巡看,边提示:“诗意地译”要点有三:一是自己的语言;二是合理的想像;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如果写好了就请举手。生自由回答,师适时评价。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赏读诗句,到诗的内容深处去寻找,感受诗人真实的心跳,现在我们进入学习活动的第三个环节。 四、读悟结合,品味诗情。 出示:学习活动(三) 读悟结合,品味诗情。 读好一句诗,领悟一份情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师: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可谓是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请同学们对你所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吧!(赏析方法:可以从关键词入手、也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也可以从意象的描写和表达上入手)---------出示《黄鹤楼》诗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唐诗五首》 《野望》同步练习 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二、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四、赏析诗歌《野望》,回答下列问题。 1. 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 1.(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使至塞上》是一篇兼有记叙、描写、抒情的优美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篇。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记叙出行到描绘景色,层层铺叙,突现了塞外风光的壮丽,描绘出单车劳军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幽微难言的感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炼字精到,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运用比喻,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教学设计思想】 中国文人往往是“诗书画三绝”,苏轼曾评价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王维的诗更应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加以赏析。 本节课,我从分析王维诗歌写景的意境入手,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大漠风光,又让学生品味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及时性优势,从颜色、线条等角度领略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之美,当然,作者在这首诗中传达的压抑愤懑之情也不容忽视。 同时,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必经之路。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而这首诗的名句恰恰又是写景的典范。 【媒体设计思路】 这首诗的内容极为适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的直观性、形象性是相通的,尤其侧重讲授诗歌的景色描写和遣词炼句(“直、圆”)。 总体说来,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课件具体化、直观化,增加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素材,达到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吟诵(诵读)诗词,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品味赏析,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吟诵、品味赏析诗句,体味诗词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教案

12 唐诗五首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朗读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 《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萋.萋(qī) 燕.然(yān)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二学习《野望》

2020年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表格式、描述式、画图式和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体现怎么设计。 一、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 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 计划性:它们都是根据一堂课涉及的所有因素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和钻研。 程序相同:对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的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两者的设计上刚好相反。教案一般多半以教材、教参为主,而教学设计把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不但使学生学会所要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握的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快乐,教师只是教学组织者、促进者,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完成课程的教学。这种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而且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投入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_【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_【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 学设计 12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 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 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 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 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 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

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

12《唐诗五首-黄鹤楼》

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课件)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想象着画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