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元朝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元朝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元朝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元朝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元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元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掌握元朝法律主要内容的发展变化、元朝司法制度的变化和元朝法律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元朝法律主要内容的发展变化、元朝司法制度的变化、元朝法律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元朝法律主要内容的发展变化、元朝司法制度的变化和元朝法律的主要特点。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共10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武树臣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一、元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修身治国,儒道为切”

元初统治者元世祖,元仁宗均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掌握儒学,认识到“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因而继承了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传统法条如“准五服以制罪”、“十恶”、“八议”等。

(二)强调“参照唐宋之制”、“附会汉法”

忽必烈建元后,面对空前广阔的统治疆域和众多复杂的人口,在法制上不能不转换方略。为此,他接受汉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附会汉法”,“参照唐宋之制”的法制指导思想。这是因为:统一后的元朝地广人众,事务繁多,粗陋的习惯法无法满足现时的需要;同时,由于中原地区延续已久的封建生产关系受到战争的极大破坏,“行汉法”既可疗治经济的创伤,也可使政治秩序得以安定;另外,中原人民的反抗斗争和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也与这一思想的确立有直接的关系。

在“附会汉法”思想的指导下,元朝统治者参照唐宋法律,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代法制。值得注意的是,元朝统治者对待汉法的态度是“附会”和“参照”,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全盘地接受。这与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建立的北魏、金等政权“一以汉法为政”的做法是大不相同的。事实上,元代在实行和改造汉法时,对许多涉及蒙古贵族统治利益的旧制度、旧风俗做了相当大的保留。

(三)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民族分治”,公开宣布各族人民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维护官吏、贵族、地主的特权: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虽然也有过分裂,但多数时期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在统一时期又多由汉族人占统治地位,然而,不论汉族人占统治于地位,还是少数民族的统治,都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这是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决定的。但是,元朝的民族压迫比它以前和以后的任何一个统一的王朝更为公开和突出。这与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因而缺少政治经验有关,也与蒙古族的历史、传统、习惯、生产方式、文化有关。

元朝法律,公开宣布各族人民在法律上地位的绝对不平等。元世祖建元之后,根据不同的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把全国各族人民的身伤地位分为四等,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人)为二等;汉人(原金统治下的汉人和契丹、女真人)为三等;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地区的各族人民)为四等。

二、元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分治的管理体制

1、国家政权体系

(1)中央政权体系

元朝废除唐宋时的三省制,决定采一省制,以中书省取代三省。

中书省以中书令为长官,为防其擅权,此职常缺。设置时则以皇太子

兼领,下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皇太子

一般不到职视事,由左右丞相以下及其他副职实际负责政务,统称宰

相。中书省下仍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司其职。其他从

属于六部的行政管理机关基本上沿袭唐制,只略作增减而已。

元朝中央最高军事机关的设置基本沿袭宋制,由枢密院掌管军事。与宋不同的是,元朝的枢密院不再与中书省并列为“二府”,其地位低于中书省。其长官枢密院使通常由皇太子兼领。汉人即使在枢密院任职,也没有资格参与军机。

元朝中央机构设置中最有特色的是宣政院的设置。宣政院主管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元朝统治者崇信喇嘛教,故主管宗教事务的宣政院权力很大,还兼管吐蕃地方事宜。机构庞大,职官僧俗并用。

(2)地方管理体制

元朝地方行政机构大体仿宋、金旧制。最显著的变化是创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最初只是中央临时派出机构,由于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久即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政府。元初设行省时,数量较少,后又陆续增设。元行省制的建立,对明清两朝省级政权机构的设立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时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全国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在行省以下,腹里地区一般设路、府、州、县四级;非腹里地区一般设路、州(府)、县三级。

2、官吏的选拔--科举制的定型

元代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地方考试)、会试(礼部考试)、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三级。元代科举考试,无论在科举规模、录取人数还是进士地位等方面,与唐宋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结束了以诗赋取士的历史,首创以程朱理学为程式的经义取士制度。此制经明代直至晚清,维持了将近六百年。从这一

点上说,元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行政监察制度

元朝的行政管理制度中,以行政监察制度最为发达,也独具特色。元朝将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提高到与中书省并列的位置,御史台与中书省互不统属,地位相同。并对御史台原有的三院制进行改革,御史台只设察院,台院的职权并入察院,殿院降为殿中司。这种三院制向一院制的过渡发展,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仅需要行政权的高度统一,也十分需要监察权的一体化,以便于皇帝控制。

另外,元代废除了唐末以来以审判活动为主要职责的大理寺,扩大了刑部的司法权。原大理寺与刑部之间的监督、制衡权全部归御史台,这在客观上使御史台的司法监察权有了较大的扩张。

元代御史台的职权是负责纠察百官、审理犯罪官吏及平反冤假错案。其直属机构有殿中司、察院和内八道肃政廉访司。殿中司主管朝会班列失序,在京百官到任告假违例,鉴别入内奏事大臣的资格等。察院“司耳目之寄,任刺举之事”,是侦查机关。内八道肃政廉访司,是直属御史台统辖的八个肃政廉访司的合称。肃政廉访司,简称“廉访司”、“宪司”,是巡视督察地方行政、吏治的专职机关,兼管劝农。

元代地方监察机关是“行御史台”,简称“行台”。本为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职能与御史台相同,后演变为地方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一人,下属员吏大体与御史台相同。

元朝中央及地方监察体制的设置相当严密,监察职权也重。这是因为统治者既要任用汉官,又须严加防范。御史大夫一职“非国姓(蒙

古贵族)不以授”。一般汉官甚至不能充任地方监察机关的书吏。另一方面,蒙古及色目贵族多骄奢,且缺乏管理能力,政务废驰,也须通过监察以整肃吏治,但效果甚差。

(二)保留民族习俗的民事经济立法

1、民事法律内容的丰富

(1)所有权

元代所有权的规定,基本沿用宋律。但不再坚持宋代限制民田占有量的法律,大大放松了以土地私有权的干预,私人对私有土地的处分权也不再受限制。不限制土地买卖兼并。

(2)契约之债

元代不动产买卖必须具备“经官给据”、“先问亲邻”、“印契税契”、“过割赋税”四个要件才能生效。其中后三个要件是以前法律已有的规定,但“经官给据”乃元朝独创,也是古代民法史上仅有的。“经官给据”是买卖不动产前必须先向官府报告,取得官府的书面许可,发给“出据’才可交易。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非法处分他人田宅的行为,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官府不致失落赋税和防止出现卖方“产去税存”的弊病。

(3)损害赔偿

元代以前,法律对损害赔偿一贯采取极严格的限制,“侵权行为”这一概念几乎不存在。侵犯他人人身及财产的行为一律视为犯罪,以刑罚处罚,而由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很少可以获得赔偿。元代对这一原则有所修正,法律中附带损害赔偿的内容较多。在人身伤害方面,

元代法律规定:对造成被害人残疾的,加害人应受刑罚并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伤害性质和程度的不同,所追索的赔偿分别称为“养济之资”、养瞻之资”、“医药之资”等。加害人除受刑罚外,都要承担赔偿责任。对于杀人罪,元代法律一般规定向罪犯家属征“烧埋银”给苦主(受害人家属),诸杀人者死,仍于家属征烧埋银五十两给苦主,烧埋银有一定的损害赔偿性质。

2、保留传统婚姻习惯

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前,其婚姻习俗与汉人多有不同。在统一中国后,虽受内地封建礼教的某些影响,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原有习惯。元朝统治者充分照顾各民族固有的婚姻习惯,并不强制改变,强行划一。元律规定:“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各从本俗法;递相婚姻者,以男为主”(蒙古人不在此限)。蒙古人与其他民族的婚姻,适用蒙古族习惯。体现了“保存蒙制,蒙汉糅杂”的法制指导思想。其婚书、职业媒妁、赘婿、收继婚等实体制度,颇具一代特色。

(1)法定婚书制度

元朝婚姻成立要件的规定,除与前代大致相同外,还特别强调婚书的重要性。婚书即书面婚约,是双方当事人同意建立婚姻关系的意思表示。至元六年(1269年)规定:“今后但为婚姻,须立婚书,明白该写元议聘财;若招召女婿,指定养老或出舍年限,其主婚、保亲、媒妁等人画字,依理成亲,庶免争讼。”建立婚姻关系必须订立婚书,,写明议定的聘财数额。如果是招赘女婿,须写清养老或出舍的年限,主婚人、保亲人、媒人要在婚书上签字画押,然后依理成亲,以达到

消弥争讼的目的。婚书又称“嫁娶礼书”,由男家婚书和女家回书两部分构成,文字不得使用日常方言。男家婚书写明聘财礼物数额,由婚主(一般为娶妻人的父母)和媒人签字画押;女家回书写明所受聘礼数额,由嫁主(一般为出嫁女的父母)媒人签字画押。并将两份礼书翻背连接,骑缝大书“合同”两字,然后各交付对方收执。如果发生纠纷而告到官府,而婚书词语含糊,或未经相关人签字画押,以及没有背书合同字样,则视为伪造婚书。定立婚书、接受聘财后,如一方反悔要对反悔人处以刑罚。为了改变民间聘财无限制,以及由于聘财争议导致争讼日多的混乱状况,法律明文规定了不同门第不同标准的聘财。元朝法律还禁止借缔结婚姻关系而谋利,如媒人违例多索聘财或多取媒利,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媒妁的管理和职业化

元代法律有不少关于媒妁的内容,依元律规定:只有经基层官吏、地方长老等保荐的“信实妇人”,才能充任媒妁,并由官府登记在册,严格管理。这种媒妁的身份是百姓,不是官方人员,从事民间婚姻撮合事务,官府对媒妁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限定“媒钱”数额。

(3)赘婿类别和入赘限制

元代赘婿一般分为四类:“一曰养老,为终于妻家聚活者;二曰年限,为与妇人归宗者;三曰出舍,为与妻家析居者;四曰归宗,谓年限已满,或妻亡、并离异,归宗者。”

养老女婿是典型的赘婿,“女家下财,男家受礼”,一般为有女无子之家所招赘,终身作为妻家的家庭成员,与岳父母同居,为岳父母

养老送终。年限女婿又称“舍居年限女婿”,实为劳役婚,男方多为家境贫穷,无力筹措聘财者;女方多为有子尚幼,需要成年男性劳力者,于是在缔结婚约之时,男家少出、不出甚或收受聘财,约定成婚以后女婿到妻家共同生活若干年,实际是为岳父家劳作若干年抵充聘财,年限期满,即携妻回本家。出舍女婿是养老女婿或年限女婿的特殊形态,其一,养老女婿入赘妻家后又与岳父母分家析居,类似父子析居,仍有为岳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或“妻亡出舍另居”;其二,年限女婿成婚之初即自立门户,不与岳父母同居,故又称“出舍年限女婿,但在所限之内必须为岳父母家劳作,期满方得免役。归宗女婿是因各种原因从女家回到本家的原赘婿,包括期满后携妻归宗的年限女婿,以及因为丧妻、离异等特殊原因而独身回本家的原赘婿。

还有一种特殊的赘婿,称为“接脚夫”或“接脚婿”,即寡妇再婚而招赘的女婿,赘婿历来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4)收继婚---民族分治的特色体现

收继婚,就是未婚男性收娶家族中的寡妇为妻。蒙古人婚俗中有兄死弟收其嫂的收继婚风俗,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后,这一习惯仍在蒙古人中实行;而汉人如此,则属于乱伦之列,予以禁止。

3、元朝的经济立法

(1)专卖法

盐法(食盐专卖法)。元代总结唐宋以来盐法的利弊得失,尤其是吸收了宋代盐法多变导致盐政混乱的教训,将盐法条理化,使盐法逐步成为独立的单行法规,比前代更为严格,变动也比较少,盐课收

入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元朝对盐货生产的控制管理很严格。盐货由制盐专业户(灶户,又称盐户、亭户)生产,国家定期给灶户发放工本钞,收缴规定数额的盐货(称为“额盐”),超额产品也必须交售给官府。

元朝除对盐实际专卖外,对酒茶也实行专卖,禁止私人贩运。

(2)市舶则法(海外贸易法)

元朝海外贸易由朝廷直接控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沿袭宋制仍称市舶司。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朝以宋代《市舶条法》为基础,制定《市舶则法》,与宋代市舶条法相比,元代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严密。《市舶则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

①抽分则例。抽分又称“抽解”,即对货物按一定比例抽取实物税。元代与宋代一样,出口货不征税,只对进口抽分征税。

②市舶公据制。类似于现代的外贸许可证制度。公据是官府发放的许可证的通称,在《市舶则法》中,公据分为“公验”、“公凭”两种。公验用于舶商大船,公凭用于柴水小船。公据由各行中书省印制,采用“半印勘合”式,有统一编号。在公验后面还要粘连八张空白纸,并在粘连处加盖行中书省的“讫缝印“,用于记载货物详情、贸易流水帐等。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取得公据,始能成行。船舶返航入港后,也必须交验公据。

③船舶检查制。开时,由市舶司官员进行严格检查,如无夹杂违禁之物,始可放行开航。违禁物品包括:金、银、铜钱、丝绵、段疋、销金、绫罗、米粮、军器等,同时也禁止贩卖男女人口。船舶返航入

港后,亦由市舶司官员严格检查船只、货物、人员,检查完毕,随船舶人员才可以“空怀”上岸。

④定点定时往返制。船舶出海,只许在原申请前往的国家和地区贸易,但如确因“风水打往他国”,经查属实后,可承认其贸易合法。出海船舶均须于规定时间往返,不得借口“风水不便”延宕回帆。回国商船必须前往原来发放公据市舶司接受检查抽分,其他市舶司不得以任何理由跨司抽分;回舶船只在前赴原发市舶司途中,不得随便靠岸,只能到指定的“例年停泊去处”临时停靠。

⑤对外国人,下番使臣的管理。携带礼物来中国朝见的番国使者,必须开具礼物清单,报请当地市舶司秤盘检验,市舶司查实其别无夹带后,才可以向行省、都省申请入京,番人回国时,不得夹带违禁货物,受乘舶船应把番人携货的详情记录在公验空纸上。

(3)赋税制度

元朝政府控制北方和南方在时间上有先后,两地的赋税制度也有所区别。北方主要征收税粮和科差,南方沿用南宋旧制,继续征收秋税和夏税,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因改朝换代而引起的社会生活的震荡。

税粮。元代以征收粮食为主的赋税称为税粮。广义的税粮包括北方的丁税、地税和南方的两税;狭义的税粮仅指北方的丁税、地税。丁税,是成年男子的人头税,一般每丁征粟二石,地税及土地税,每亩征粟三升。各色人户分别缴纳丁税、地税中的一种,如工、匠、儒、僧、道等纳地税,民户、官吏、商贾等纳丁税。

科差。科差主要在北方征收,包括包银、俸钞(征收后作为诸路官吏的俸禄)、丝料(供贵族功臣、国家支用)三项。以民户为征收对象,其他诸色户不征。征收时按户等高下分摊不同的数额。

(三)体现民族特色的刑事立法

1、推行繁杂严酷的刑罚体系

元代刑罚与前朝一样,也以笞、杖、徒、流、死五刑为基础,但和唐宋和五刑制度有所不同。

(1)以七为尾数的十一等笞杖刑,徒刑附加杖刑

蒙古国前期,华北地区的刑制和金国刑制相同,即笞杖刑量十下至一百下,每等加十,共十等。元世祖即位后,对原有刑罚体系的刑量等级进行改革,本着“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的原则,笞刑分为7-57六等,杖刑分为67-107五等。遂刑成元代笞杖刑量以七为尾数十一等笞杖刑的特殊制度。

(2)陵迟刑成为惩治严重犯罪的常刑

元代死刑定制为斩、陵迟二等,以“陵迟处死”为极刑,斩刑居其次。

(3)五刑之外设立黥(刺字)、劓等肉刑

即在受刑人皮肤上刺字着色的一种刑罚,是古代黥刑的变种,元代将它作为某种特殊犯罪的附加刑。如对窃盗罪,除有本刑外,还以刺字为附加刑,刺字不适用于蒙古人、色目人,也不适用于妇女。

2、确立民族压迫的刑罚原则

元朝法律,公开宣布各族人民在法律上地位的绝对不平等。元世

祖建元之后,根据不同的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把全国各族人民的身伤地位分为四等,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人)为二等;汉人(原金统治下的汉人和契丹、女真人)为三等;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地区的各族人民)为四等。这四种不同等级的人,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平等的。从法律内容上看,这种按民族划分身份地位的不平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官职不平等:禁止汉族人占据要职,严防被压迫民族的反抗,如规定丞相必须用蒙古功臣,地方各行省的丞相也一般不用汉人,对军机重务,尤其严防汉人和南人担任。为确保这种担任官职上的不平等,在科举考试方面对汉人也加以限制,规定蒙古、色目人只考两场,而汉人、南人需考三场。二是案件审理和刑罚处置上的不平等。元在司法实践中,对蒙古人犯罪,常由其所属的千户或蒙古法官审断,并在中央设有专门审理宗室及有关蒙古人案件的机构大宗正府。但汉人、南人的案件则归刑部。汉人审判机关的正官也由蒙古人担任。每涉及蒙古人与汉人、南人的纠纷,总是偏袒蒙古人。这种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反映在刑事法律上,便是对各民族之间的犯罪行为同罪异罚。

在定罪量刑方面实行蒙汉异法,是元代刑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据《元史·刑法志》载,汉人刑事案件由刑部系统管辖,而“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盗诈伪,从大宗正府治之”;犯盗窃罪者,汉人附加刺字刑,蒙古人则不须;在一般情况下,“诸杀人者死,仍于家属征烧埋银五十两给苦主(受害人家属),但“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虽然同样征烧埋银(丧葬费),但是对一

般的杀人犯判处死刑,对杀死汉人的蒙古人杀人犯却只予以当远征兵

的制裁。即在刑罚上,法律明文规定不同等级的不同处置。如蒙古人

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能指出见证人向所在官府起诉,如有违犯,严刑断罪;对于汉人的盗窃犯罪,一般都要处以刺字刑,但蒙古人犯

罪却不在刺字之条;蒙古人如因争吵或酒醉打死汉人,最多只是罚出

征和赔死者烧埋银。但如果汉人在同等情况下打死蒙古人,除家属赔

偿烧埋银外,本人还要处死刑。此外蒙古人囚徒在监狱的待遇也优于

汉人,监狱中的蒙古犯人,除犯死罪者外,“有司毋得拷掠,仍日给

饮食”。这一原则反映了蒙古贵族妄自尊大的特殊心理,也是元朝统

治迅速败亡的因素之一。

3、维护宗教僧侣的法律特权,对僧侣人身财产给与特殊保护

三、元朝司法制度的变化

(一)、司法机关设置的多元化

1、中央司法机关

元朝的中央司法机关由大宗正府、刑部、御史台、宣政院等组成。元朝没有设置大理寺,而是设大宗正府为中央专门审理蒙古王公贵族的犯罪案件的审判机关,由蒙古王公掌管。大宗正府在元朝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同于前代的大理寺,与刑部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地位与中书省、枢密院并列,不受御史台监察,司法审判完全独立进行。

刑部既是元朝中央的司法行政机关,又是中央审判机关,其职能形式上大大超过唐宋刑部。元朝刑部下不分司,重在强调司法的功能;另外刑部附

设监狱。虽然刑部职权范围扩大,但蒙古贵族、僧侣、军官犯罪案件均不归其管辖,所以它的权力实际上受到了限制。

由于宗教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元朝设宣政院为全国最高宗教管理机关与宗教审判机关,负责审理重大的僧侣案件和僧俗纠纷案件。

由上可知,元代中央司法机构交错重叠,即有专职的,又有兼理的,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宗教机构、内宫、王府皆有司法权,从而形成了元代所特有的,各机构各领其事,“不相统摄”的司法体系。这种混乱的司法体系,造成了元代司法的混乱,使法令废弛,官吏作奸,司法黑暗,冤案遍及全国,最终导致了元代统治的崩溃。

2、地方司法机关

元朝地方司法权力分散,政出多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元地方机构分为行省、路、府(州)县各级。行省为地方最高政务及司法机关,拥有司法审覆权。与之同级的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行枢密院负责军人的司法事务,行御史台所设肃政廉访使司,有权监督各路司法、断决官吏犯罪、审覆民间称冤案件。

路是一级重要的地方机构,设有总管府,达鲁赤为最高行政长官,既负责司法审判的具体事务,又拥有审判的批准权和上报权。总管府设有推官“专治刑狱”,具体处理审判事务。军人的司法事务则由“奥鲁”官府管领,不受路及府州县的统辖。这样路一级又出现多重的司法机构。

州、府县的情况大体与路相似。

元朝地方司法机关的审判权限是杖罪以下案件,而徒、流、死罪则要由司法监察机关复审后,再申奏刑部作最后的裁断。

需要说明的是,元代的司法机关基本上都是由蒙古贵族地主垄断控制的。上层司法机关,如宗正府、刑部、御史台及各道提刑按察司(后改为肃政廉访司)的长官皆以蒙古人为主,而以汉人为副职。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更是非国姓不授。各级地方司法大权也为蒙古人担任的达鲁花赤所把持,这反映了司法任职方面的民族不平等。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元朝诉讼制度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诉讼在法典上独立成篇。元以前的法律中,没有“诉讼”专篇。而从《元史·刑法史》、《元典章》、《事林广记·大元通制》等的记载可看出,《诉讼》已在元代法律中独立成篇。它与唐律的《斗讼》、《断狱》相比,至少有两点变化:第一,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程序法与实体法已有了初步分离的趋势。如对民事的诉讼当事人一般不羁押,军官、巡检、出使人员不得接受民讼,推官专管刑狱,正官专理词讼等。第二,它规定了一套较为严格的诉讼制度。如代诉和“诉状”的格式等。

1、告诉

元代仍分当事人自诉与官府纠举两种方式。对自诉案件,元代仿用唐、宋之制,对诉权作出种种限制。奴婢、佣雇者除对主人犯恶逆侵损已身允许告诉外,其余不得控告,违者处杖刑,直至死刑;对妻告夫、子告父也是严厉禁止的。元朝允许逐级上诉,但不得越诉。为了标榜仁政,元代承袭前代的“直诉”制度,于中书省设立登闻鼓。如果父母兄弟夫妇为人所杀却无处申冤者,以及虽经处理,但处理不公平者,都可击登闻鼓申诉。元代还有乘舆诉的规定,类似于唐代的邀车驾。

2、管辖

元的司法管辖除地区管辖外,还规定了因民族、职业、身份、信仰、户籍等差异而存在的多种专门管辖。如有关僧侣、军人、蒙古人等案件,一般都由专门机关管辖。当遇到不同户籍、不同民族及僧侣之间发生刑名词讼,就由政府将有关户籍的直属上司请来共同审理,这就是所谓的“约会”制度。这种制度只适用于轻微的刑名词讼。

(三)审判程序

元朝法律对此有比较详尽的规定。第一,讯问被告,除某些重大案件外,一般不得在夜间进行;拷讯囚徒,必须经主管官吏会议立案后按规定施行;任意用刑导致被告人伤亡的,“坐判署官吏”。第二,禁止司法官抄没人家,“摘录私书,辄兴狱讼”。第三,元朝的“恤囚”制度也有所发展,实行轻重异处,男女异室,有病者给医药,病重者去枷锁杻。若以重为轻、以急为缓,或因医疗不及时导致罪囚死亡或伤病,主管官吏承担刑事责任。

(四)法官责任制度

元代法律规定,听讼官吏在“事关有服之亲并婚姻之家及曾受业之师与所仇嫌之人”时应该回避。法官故意出入人罪的,要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对于官司拖延审判,或有司法官执见不同而又不及时报告上级的情况,由监察御史及廉访司对有关人员进行纠治。

(五)民事诉讼

由于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民族间交往的频繁等因素,民事纠纷日渐增多。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元朝民事诉讼有了一些新的发展。第一,诉讼代理的范围有怕扩大。法律规定:“凡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笃废疾,法度不合加刑者,可令少壮人代诉。”另外,“诸致仕得代官,不得已与齐民讼,许其

亲属人代诉,有司毋侵挠之”。但妇人、典客不得为人代诉。元代的代理制度,并不限于民事诉讼,但更多地用于田宅、婚姻、继承案件之中。第二,对民诉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第三,广泛地运用调解,调解的方式有司法机关调解和民间调解。民间调解由县乡以下设置的社长负责对邻里的民事纠纷“以理谕解”,调解的结果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一般不得再依同样的事实和理由提起诉讼。

应注意的是,虽元代法律规定了较为详尽的诉讼审判制度,但由于统治者“任意而不任法”,这些常流为一纸空文。在实践中,执法官员不遵照法律规定,贪赃枉法,滥施酷刑,轻易杀戮无辜的现象十分普遍。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窦娥冤》中主人公愤怒控诉的“官吏无心正法,百姓有口难言”;“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冤哉”,正是元代黑暗司法状况的生动写照。

本章思考题:

1、元朝刑事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元朝的监察制度有哪些特点?

3、元朝司法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4、大宗正府宣政院

中国法制史习题

第一章夏商周法律制度 1.xx《xx刑》、《汤刑》? 2.xx奴隶制五刑? 3.试述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4.xxxx? 5.xx《九刑》? 6.xx《xx》? 7.何为“礼”和“五礼”?西周礼的实质是什么(亲亲、尊尊原则)? 8.试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9.简述西周的xx制度。 10.试述西周的婚姻制度。(重点掌握婚姻“六礼”) 11.简述西周的家庭制度。 1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13.何为“五听”? 第二章xx时期的法律制度 1.举例说明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 2.论述李悝《法经》的篇目、内容、特点及其颁布意义。 3.试述xx在xx的法制改革 第三章秦朝法律制度 1.xx《法律答问》? 2.xx《封诊式》?

3.xx廷行事。 4.秦朝定罪量刑的原则有哪些? 5.何为“具五刑”? 6.何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7.秦朝对司法官吏规定了哪些责任制度? 第四章汉朝法律制度 1.试述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 2.何为“约法三章”? 3.何为汉律六十篇? 4.汉朝的法律形式有哪些? 5.何为“通行饮食法”? 6.何为“上请制度”? 7.何为“亲亲得相首匿”? 8.试述汉文、景帝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9.xx“xx”? 10.xx“酎金律”? 11.何为“读鞫”、“乞鞫”? 12.何为“录囚”? 13.何为秋冬行刑? 14.试述“《春秋》决狱”? 第五章xx南北朝法律制度

1.三国两晋南北朝有哪几部重要法典?成就如何?(如:《xxxx》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2.何为“八议”? 3.何为“准五服以制罪”? 4.何为“重罪十条”? 5.何为“官当”? 6.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7.何为“xx博士”? 8.何为“死刑奏报制”? 第六章隋唐法律制度 1.试述《开皇律》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点。 2.论述唐初的法律指导思想。 3.试述唐朝主要的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4.简述《贞观xx》的主要变化及成就。 5.简述xx的影响。 6简述xx关于五刑的规定。 7.简述xx关于十恶的规定。 8.简述xx关于贵族官吏特权的规定。 9.唐代是如何处理赃罪的? 10.简述唐律中关于共犯处理原则的规定。 11.何为“同居相为隐”?

(完整word版)明代法律制度

《明代法律制度》本章重要知识点 1.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 (一)重典治国立法思想的确立 第一,元朝覆灭的深刻教训。 第二,“刑罚世轻世重”是中国的传统法律思想。 第三,明初复杂的社会形势迫使朱元璋以“重典治国”。明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年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二)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 (三)强调“法贵简当,诗人易晓”,重视以封建礼教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在这些立法思想的指导下,明朝的法律制度在唐宋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2.立法概况及《大明律》的立法成就 (1)立法概况:《大明律》、《明大诰》、《问刑条例》、《明会典》等的制定和编纂。(2)立法成就: 首先,《大明律》突破了隋唐以来律典依十二篇分编的传统,首创按朝廷六部的政务范围分目的的新体例,具有分类贴切、内容集中、条理清晰、文字简明的特点。 其次,在内容上,《大明律》充分吸取了民初三十年及以前朝代的统治经验,是一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条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的封建法典。 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表现。 (1)“轻其轻罪”是指明律相对唐律,在有违伦常教化犯罪处刑上明显偏轻。(2)“重其重罪”明律对危害封建国家行为的犯罪处刑普遍比唐律加重。 一、重其所重 (1)加大打击谋反大逆 凡谋反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2)加重打击反逆盗贼 明律的惩罚重在: ①对犯罪人本人及亲属处刑更重。 ②株连范围广。 ③明律的处罚不分情节。 ④还扩大了“十恶”重罪的范围。 二、轻其所轻 (一)事关礼教之罪减轻 (1)告祖父母、父母者。 (2)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 (二)轻其所轻并非绝对 (1).关于强奸罪:唐律规定徒二年或二年半;明律规定:已成者绞监侯,未成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元朝制度【合集】(1)

元朝秘书制度 (1) 元朝中央制度 (4) 元朝的兵役制度 (8) 元朝军事领导体制 (10) 元朝秘书制度 一、元朝概况 元朝,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地域空前的广阔,这个王朝的官僚制度也十分的庞大,从元朝始,省这个行政制度开始实行,日后愈趋完善。元朝依旧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从地方到中央,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秘书制度。这个彪悍的民族统治中原后,依旧采用了中原的文化统治着天下,毕竟,文化落后的民族要去统治文化先进的民族,这个统治者民族本身也必将被被统治者民族的先进文化所折服。 对封建王朝中秘书与秘书制度的理解 封建王朝是一个家天下的形式,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朝。”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皇家,一切统治皆为维护统治者利益,一切制度都为更好的维护封建王朝本身而设置。所有国家机构的设置、法律的设置都是为了将强者的利益变成一种普通民众必须所遵守的义务,此为名正则言顺。 在封建家天下的时代,皇帝是最高长官。其余大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应是皇帝的秘书。元朝也是不一例外的的。如果现当代秘书的主要职能为辅助决策、处理信息、协调关系、办理事务此四大职能,那么封建国家的大臣们早就已经围绕着皇帝完成这一目标。 从初级秘书、中级秘书、高级秘书来排序,皇帝身边的秘书可以是宦官,主要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九卿,为皇帝办理朝政,保证城邦安全;三公,为国家大计策谋。这三种在后来历代王朝中不断的演变,但以皇权为中心的利益大致一样。皇帝身边的秘书们都履行着这种义务。 元朝的秘书制度及官职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大国是一个善战好战的民族。忽必烈灭宋后,建立元,领土北至蒙古、西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为有史以来的第一帝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王朝地域,元朝在以往王朝的政治制度上,增添了新的制度。 元朝的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下分左三部:吏部、礼部、户部;右三步: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设左右丞相各一名(右丞相居上),参知政事二名。自中书省令至参知政事均为宰执。中书省领左、右三部,各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名。至元九年,撤掉尚书省,归并为中书省。 在地方,开始施行行中书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

第六章宋元时期法律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 1北宋初至仁宗末年强化中央集权并以法律为保障崇文抑武儒道并用大度兼容强调慎法 2神宗熙丰变法至北宋末年义利并用重视民事立法经济立法3南渡后至宋亡于元程朱理学注重狱事与清理民诉对一般犯罪刑罚有所宽缓等 3翻异别推自唐朝以来即有此规定犯人翻供即改换审判官重新审理但对翻异次数有限制4理雪制度犯人及其家属不服判决可依程序逐级申诉期限为三年 5检验制度《封诊式》较完善的现场勘查及尸伤检验制贼死经死穴盗出子等南宋《庆元条法事类》专设检验章唐宋元一般要求县尉主持检验明清则州县正印官主持检验检验有时间限制宋慈的《洗冤集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内容自条令起至验状说终共5卷53条从目录来看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检验官员应有的态度和原则各种尸伤的检验方法和区分保辜和各种救急处理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俱全方可推问成为后代验尸的标准文本 6务限法农务繁忙季节停止民事诉讼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制度时间每年二月初一至九月三十日为务限期明清规定词讼日农忙止讼无讼与和息民之有讼出于不得已而后控官官之听讼亦出于不得已而后准皆非乐于有事者也四元朝主要法律特点一立法概况 1《大扎撒》蒙古国第一项立法 2《至元新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颁行的一部诸法合体的综合性法典 3《大元通制》断狱定罪量刑的律条条格唐以来

适合元统治需要的令格式的汇编诏制皇帝敕令的汇编 4《元典章》 编纂体例直接影响大明律的制定第六章宋元时期法律制 度本章讲授内容一宋朝的立法概况a 二宋朝法律制度的进 一步发展 b 三宋朝司法审判制度 c 四元朝法制主要特点 d 阿云之狱司法机构大理寺刑部审刑院两制两院立法律敕关系 法律谋杀自首应否减等礼法礼为治国之本一宋朝的立法活动 二宋代立法概况 1《宋刑统》两者篇目内容大体相同篇下 分门共分213门律文后附以相关敕令格式 2编敕宋时亦称宣敕 宋代最主要最经常的立法活动指编纂历年所颁敕文的立法活动及由 此产生的敕文集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编敕经 历了以下阶段宋初以敕补律律敕并行宋真宗完成编敕的 刑法化宋神宗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南宋孝宗编制条法事类 3令格式《刑统》编敕以外最主要的法律形式令正面指令人们 应为不应为的法律格有关奖赏和惩罚的具体定量性法规式规定 公私文书的体例模式及名讳语词等的法规 4编例判例编纂成集 的立法活动及由此产生的案例集断例由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 部编集的判例汇编指挥尚书省枢密院等中央官署就具体公事发 给下级官署的指令也叫批状指挥二宋朝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 展一刑事法律 1刑罚折杖法笞杖徒流四刑分别折为脊杖和臀 杖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 a 刺配集刺面配流 决杖于一身的刑罚编管主要适用于命官犯罪当配隶者诸罪缘坐家 属应编管者以及某些杂犯罪凌迟b 2重惩盗贼《重法地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宋朝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1、两宋的法律思想; 2、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 3、宋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 4、宋代的司法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 (一)第一个时期,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 (二)第二个时期,以法律来适应封建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 (三)第三个时期,立法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 二、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 (一)《宋刑统》的编撰及其特点 《宋刑统》(《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宋朝初年制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宋刑统》在体例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有三: 1、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 2、篇下设门 《宋刑统》12篇的每篇中,将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条文汇编为一门,分为213门。其中“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门是较特殊的一个门,它就某些概念进行界定,适用于其他律条中出现在的同一概念,此即“余条准此”。共有44条,如“‘亲属’,谓丝麻以上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并注明“余条亲属,准此。”即整部律典其余条中所出现的“亲属”都适用这个定义。 3、立“起请”条 《宋刑统》中还有一些条文之后附有以“臣等参详”或“臣等议曰”开头的文字,称为“起请”条。它们是窦仪等《宋刑统》的编修者对某些律、律疏或“准”条的补充,作为参照,也具有法律效力。 《宋刑统》在内容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 1、删除《唐律疏议》每篇篇首的篇名沿革史。 2、增设“折杖法”的规定,即以杖刑代替流、徒、杖、笞之刑,以体现恤刑原则。 3、对官吏犯赃罪的处罚比《唐律疏议》明显减轻,对盗罪的处罚加重。 4、增加民事、商事方面的立法。 (二)编敕 敕是皇帝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临时发布的诏旨,称为“散敕”,在宋代又称为“宣敕”。它不具有普遍性,要上升为一般的法律形式,还须经过特定的编修程序,即“编敕”。 编敕是宋朝最重要、最经常的立法活动 编敕的地位高于《宋刑统》,但《宋刑统》并未被完全废弃,“诸敕令无例者从律,律无例

第四章:元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 一、立法指导思想 (一)保护蒙古人特权,实行民族分治,在法律方面实行一系列具有强烈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倾向的政策。将人们划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 (二)祖述变通的立法思想,即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律法的策略,“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特别是“附会”和“参照”汉法,采用唐宋以来的中原法律文化;同时又保持、尊重和继承蒙古国的制度。比如实行分封采邑制,坚持蒙古人为正职,保留蓄奴制度和军事长官的世袭制度。 二、元朝的立法 (一)立法 1、成吉思汗时期的《大札撒》。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在蒙古长期形成的各种习惯和行为规范——“约孙”——的基础上制定而成,包含训令、札撒和原有习惯等内容,并用文字记载加以颁布。其特点是:不完备也不系统,刑罚残酷,包含了其中迷信原始的内容。 2、《至元新格》:1271年,元世祖颁行的诸法合体的综合性法典,是元代首部成文法典,是将历年所颁格例加以汇编而成的。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3、《大元通制》:1323年,元英宗颁行,有四部分组成:一诏制,94条;二条格,1151条;三断例,717条;四别类,577条,条文内容承袭了唐宋法典的基本精神。其中的“诏制”相当于唐宋的敕条。“条格”则相当于唐宋时的令格,是皇帝亲自发布,或直接由中央行政机关颁发给下述部门的政令。“断例”是具体案例的裁断决定。今天,只有条格部分保留,其他的大多散失。 4、《元典章》,即《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在元英宗年间颁布,由当时江西地方地方官府汇编而成的法规大全,收集了从元初到元英宗年间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各方面的律令典章和判例,共60卷。该书由中书省核准后,下发全国各地实行。 5、《至正条格》。 大元通制颁布后,由于朝廷不断颁布诏令,加上司法格例繁杂,给官吏留下了任意取舍与解释的可乘之机,导致法制混乱。1340年,元顺帝在修订删减基础上,颁布《至正条格》,是元朝最后一部法典。 (二)特点 1、法律形式极不规范。因为排斥汉族原有的法律体系,始终没有按照唐宋的传统,修订类似法律,而代之以符合蒙古习惯的令、格、制、敕、例等法律形式。其中,条格和断例占绝对优势。这虽然有利于适应新情况,却导致法制实行的混乱局面,“有例可援,无法可守”。 2、对于唐宋法律,采取“暗用而名不用,名废而实不废”。所以,元朝对传统法律既有继承,也有一定的创新。 第二节元朝的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律 (一)国家政权体系 1、中央政权体系 (1)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关,且仅有此一省,代替了传统的三省制,主观军国大事,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下设六部(吏、礼、户、刑、工和兵),管理国家各种事务。长官为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职。后来为防止中书令专权,元世祖后经常不设,或由皇太子兼领。 (2)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使由皇太子担任,低于中书省,而不再像前朝那样并称“二府”。枢密使下设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有关布防、军籍、军队调遣等军

明朝法律制度

明朝法律制度 立法思想: 一、刑乱国用重典。 原因:1、吸取元朝“宽纵”亡国的历史教训;2、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3、惩治贪官污吏、奸猾豪民的需要 二、礼法结合,明刑弼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设置了极具礼教特点的“申明亭”制度,指全国各地建立名为“申明亭”的基层司法组织,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的里甲老人主持,亭内树立板榜,定期张榜公布本地有过错人的姓名及其过错的行为,并由老人主持轻微诉讼的调解,以此“申明教化”。 立法活动: 一、《大明律》的制定 明代律法意义: 1、律法经历了逐步完善、前后相继的制定过程。 2、明律的编制体例展示了立法者高超的立法技术。(1)仿《元典章》,篇目以中央行政六部分类(2)仿《宋刑统》篇下分门的体例,便于寻检条文。(3)条文简、凝练(4)图文并茂,极具实用性(5)律例并举,创一代形式法典编制体例之河 二、《大明令》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 三、大诰和榜文: 朱元璋采辑官名犯罪的重要案例,编成《大诰》四编。《大诰》由典型案例、重刑法令、明太祖对臣民的“训诫”组成,《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 《大诰》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大诰》对比《大明律》的特点: 1、规定了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 2、设置了许多新的罪名和禁令 3、同一犯罪,量刑较重 4、“重典治吏”的色彩鲜明 为处理民间细微纷争以及减少诉讼,朱元璋命令颁布了《教民榜文》 四、条例编篡和修订: 1、第一阶段:明中期前的单行法规时期。条例是司法机关根据案例拟定条文,由皇帝批准颁布,性质上接近于宋代的“敕”。 2、第二阶段:明中期后的条例汇编时期。明神宗时期,刑部尚书舒华等重新辑修《问刑条例》将其附于《大明律》,称为《大明律集解附例》。 刑罚制度: 1、充军:原指军人犯徒、流罪发往环境恶劣之卫所充当军户、参加屯种的刑罚,并附加杖。分为(1)“终身”,只及于犯罪者本人一生(2)“永远”则罚及子孙,犯罪者死亡后官府可至其家乡拘子孙一名来代替。 定罪量刑的主要变化: 一、轻其所轻: 对于初犯礼教伦理,典礼仪式以及户婚田土方面的轻微犯罪,明律较唐律都进一步减轻二、重其所重: 对反逆、盗窃、贪赃等重罪,明律的量刑进一步加重。

辽金西夏和元朝的法律制度

辽金西夏和元朝的法律 制度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七讲辽、金、西夏和元朝的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思考少数民族政权在法制建设上的特点。 主要内容: 一、辽、金、西夏的法律制度 二、元朝的法律制度 一、辽、西夏、金的法律制度 历史背景介绍: 朝代时间历时民族建立者都城辽朝916-1125210年契丹人耶律阿宝机上京西夏1038-1227190年党项人李元昊兴庆金朝1115-1234120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中都 请思考,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构建上会有怎样的特点? (一)辽国法律制度 1、立法概况:《咸雍重修条制》 2、法制特色:由民族分治逐步走向统一适用 (二)金国法律制度 1、立法概况:《泰和律义》 2、法制特色:汉化速度明显比辽快捷 (三)西夏法律制度 1、立法概况:《天盛改定新旧律令》,这是目前可知的第一部用少 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

2、法制特色:既吸收、借鉴了唐宋法典编纂的经验,又大量保留了 本民族原有的习惯法的内容。 二、元朝的法律制度(1271-1368) (一)元朝立法指导思想 1、循旧制,重纲常之教 2、行汉法,借鉴汉族的法律制度 3、保存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二)元朝的立法概况 1、建国前: 1)蒙古部落的习惯法:约孙 2)蒙古部落的成文法:《大扎撒》(《扎撒大全》)。保留了蒙古民族的习惯法,刑罚严酷,带有浓厚的迷信禁忌色彩。 2、蒙古建国以后: 3)《条画五章》:蒙古国建立后的第一次立法。 3、元朝建立后: 4)《至元新格》:元朝建立后的第一部成文法律 5)《大元通制》:包括条格和断例。前者是行政方面事例,断 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刑事判例的汇编,所以它

第八章 元朝法律制度

第八章元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 一、立法指导思想——附会汉法、祖述变通 二、蒙古国时期的立法 大札撒:蒙古前期的习惯法,也是元朝的“圣法” 扎撒的编成 他(成吉思汗)给每个场合制定一条法令,给每个情况制定一条律文;而对每种罪行,他也制定了一条刑罚。因为鞑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儿童习写畏兀文,并把有关的扎撒和律令记在卷帙上,这些卷帙,称为“扎撒大典”,保存在为首宗王的库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军调动,或诸王会集[共商]国事和朝政,他们就把这些卷帙拿出来,仿照上面的话行事。 三、元朝统一后的立法★ (一)《至元新格》——元朝建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律 (二)《风宪宏纲》——有关朝廷纲纪和吏治的法规 (三)《大元通制》 元成宗时期开始编纂,于元英宗时期完成。它是一部法律集成,汇编了世祖以来历朝的条格、诏令、断例、制类。它是元朝最完整、系统的一代大法。 (四)《元典章》 是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元朝自元世祖以来五十余年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各方面圣旨条画、律、令、格、例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集成。《元典章》分《前集》和《新集》,其中《前集》不分卷,列国典、朝纲、吏、户、礼、兵、刑、工八大类。这种以六部划分法规的体例为明朝法律所效仿。 (五)《至正条格》 第二节元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民事经济立法 (一)民事法律内容 (二)保留传统婚姻习惯 1、婚姻关系的成立——婚书 2、特殊的婚姻形式——收继婚 3、婚姻关系的解除——和离 (三)扩大奴隶占有制度 蒙古族收继婚制的记载 有的时候一个儿子把他父亲所有的妻子都拿来当妻子,只有他的生母除外。因为父母的斡耳朵总是归最小的儿子继承,因此他必须供养他父亲所有的妻子,这些妻子都带着他父亲的财产来到他这里。这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杷她们当作妻子来使用。 法律对于汉族人收继婚的禁止 诸兄收弟妇者,杖一百七,妇九十七,离之。虽出首,仍坐。主婚笞五十七,行媒三十七。诸居父母丧,奸收庶母者,各杖一百七,离之,有官者除名。诸汉人、南人,父没子收其庶母,兄没弟收其嫂者,禁之。诸姑表兄弟嫂叔不相收,收者以奸论。 二、刑事立法 (一)推行繁杂严酷的刑罚体系 1、笞杖刑以“七”为尾数,徒刑附加杖刑 2、凌迟成为常用刑 3、五刑之外设立黥、劓等肉刑 (二)确立民族压迫的刑罚原则——四等人★

元朝司法制度特点

元朝司法制度特点 篇一:元朝司法制度 元朝司法制度 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司法制度也受其影响,带有民族色彩和多元化特征。 (一)司法机关 元朝司法机关变化很大,机构多重设置,互不统摄,体系杂乱,与唐宋时期形成了显著区别。 1.中央司法机关 元朝废除大理寺,新设大宗正府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主要审理蒙古宗室、王公贵族及京师地区蒙古、色目人犯罪或诉讼案件。刑部作为司法行政机关,除拟议刑名律令、掌管刑具狱政外,还负责审理复核重大案件、谳录系囚、审辨冤讼疑罪等诉讼审判事务。宣政院负责审理宗教僧侣重大案件纠纷。枢密院与中书省负责审理涉及军事机密的重要案件。中政院有权审理宫内人员的违法犯罪案件。道教所也可兼理与道教有关案件。元朝中央司法机关交错重叠,各部门同时兼理司法,各领其事,不相统摄,造成了司法机构的多重性与适用法律的混乱。 2.地方司法机关 元朝地方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地方重

案须通过行省上报中央,刑部判决也经行省下达执行。行省之下设路(道)、府、州、县,均置达鲁花赤一人为监临官,凌驾于各路总管及府、州、县行政长官之上,有权干预或直接参与案件的审理。各路设有推官,专掌刑狱。府、州、县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元朝地方司法权,也同样由军、政、教等不同机构分别掌管。军人、军户案件由各管军官奥鲁审断;佛教僧侣案件,州有僧正司,县有都纲司或寺院住持自行审理;道教案件由道观职事审理。 (二)监察制度 元朝御史台仍是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同时监督司法机关的诉讼审判活动。元朝在地方设有江南、陕西两个行御史台,简称“行台”,是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它们统辖全国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提刑按察司,后改称肃政廉访司,监察地方行政与司法事务。从御史台经由行御史台,到各道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构成了一整套行政监察与司法监督体系。 篇二:元朝法律内容的主要特点 元朝法律内容的主要特点 元朝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旧制,对不同民族实行不同政策,确立了民族不平等的法律地位,并赋予僧侣特殊的法律特权,形成了元朝法律的显著特点。 (一)公开肯定民族间的不平等 元朝建立以后,推行野蛮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法律形式公开肯定民族间的不平等地位,将不同民族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Ⅱ《中国法制史》(硕士类)章节题库(第四章 元明清法律制度——第六章 革命根

第四章元明清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为了规范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加强行政管理,清政府仿效明朝,将各级国家机关的职掌、事例、活动规则等有关制度编撰成集,称为()。 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集解》 C.《大清会典》 D.《大清律例》 【答案】C 【解析】为了规范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加强行政管理,清政府仿效明朝,先后编制了《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光绪会典》,合称“五朝会典”,统称《大清会典》。 2.元朝在中央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为()。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省 【答案】B 【解析】元朝在中央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省。元朝以中书省取代隋唐的三省,唐朝的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较之于唐律,明律中处罚有所减轻的罪名是()。 A.谋反 B.强盗 C.官吏受财 D.子孙违犯教令 【答案】D 【解析】明律多承袭唐律的内容。但“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一方面,明朝加重了对一些重点罪名的镇压。另一方面,明律对一些轻微触犯礼教、典礼的罪名,比唐律处罚有所减轻。D项,只有是轻微触犯礼教、典礼的罪名。 4.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件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史称()。 A.《明大诰》 B.《大明律》 C.《大明会典》 D.《问刑条例》 【答案】A 【解析】为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朱元璋御制《大诰》,作为明初的刑事特别法。《大诰》的内容包括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案例、朱元璋对臣民的训导以及新颁布的重刑法令。

5.元朝上都、大都所属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相犯的案件,普通司法机关无权管辖,须由专门机构审理裁决。该专门机构是()。 A.理藩院 B.大理寺 C.宣政院 D.大宗正府 【答案】D 【解析】大宗正府,是管理蒙古贵族事务的机构,也是具有独立管辖范围的中央司法机关,掌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所“犯一切公事”以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等刑狱。宣政院,是元朝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和统领吐蕃地区军、民之政的中央机构,同时也是全国最高的宗教审判机关,负责审理重大的僧侣案件和僧侣纠纷案件。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用于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司法管辖。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清为大理院。 6.明洪武三十一年,某省布政使上书皇帝,嘉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依照《大明律》的规定,该上书行为构成的罪名是()。 A.内乱 B.左官 C.奸党 D.谋大逆 【答案】C 【解析】鉴于历代臣下结党造成皇权削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导致国亡民乱的教训,明

[司法类试卷]国际司法考试卷四(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doc

[司法类试卷]国际司法考试卷四(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模拟试卷 1 一、分析题 1 宋刑统 2 编例 3 条法事类 4 《庆元条法事类》 5 折杖法 6 刺配 7 凌迟 8 客户 9 主户 10 以敕代律 11 翻异别勘制 12 《洗冤集录》 13 《治契丹及诸夷之法》 14 《重熙新定条制》 15 《泰和律义》 16 札撒

17 《大札撒》 18 《至元新格》 19 《大元通制》 20 《元典章》 21 《至正条格》 22 肃政廉访使 23 行御史台 24 警迹人 25 编敕 26 简述宋代的立法思想。 27 简述宋朝刑罚制度。 28 宋代民事法规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29 简答宋朝商事类法律的主要内容。 30 宋朝职官管理法主要有哪些制度? 31 宋朝中央与地方的司法机关是如何设置的,其分工如何? 32 宋代的刑事证据主要有哪几种?法律对各种证据有何规定? 33 简述辽代的立法概况。 34 简述金朝的立法概况。

35 元代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什么? 36 简述元代的五刑体制有何变化? 37 简述元代中央司法机构的设置和职掌。 38 简述元代的监察体制。 39 (宋朝)寿州有人杀妻之父母兄弟数口,州司以为不道,缘坐妻子。刑曹驳曰:殴妻之父母,即是义绝,况于谋杀乎?不当复坐其妻。请解释这样判决的理由是什么? 40 (宋朝)待制马宗元少时,父麟殴人,被系守辜。而伤者死,将抵法。宗元推殴时在限外四刻。因诉之郡,得原父死。请结合宋朝的有关法律分析之。 41 (元朝)王拜驴等于贺二地内掘得埋藏之物,拟令得物之人与地主停分。案经中书省批准,并定例:今后若有于官地内掘得埋藏之物,于所得物内一半没官,一半付得物之人。于他人地内得物者,依上于地主停分。若租佃官私田宅者,例同业主。如得古器珍宝奇异之物,随即申官进献,约量给价。如有诈伪隐匿其物,全追没官,更得断罪。请对该案进行分析,并说明中书省如此定例的目的何在。 二、论述题 42 《宋刑统》与前朝法律相比,有哪些发展变化? 43 宋朝在援法而治上有何特色? 44 元代的法律制度是如何体现民族歧视与压迫的?

11、12清朝及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一、单选题 20.清代将“决不待时”的死刑称为( )【0501】 A.斩监候 B.立决 C.绞监候 D.发遣 21.清代中期以后对“江洋大盗”、“响马”之类的严重犯罪用古老的刑罚处治,其中有( ) 【0501】 A.鞭刑 B.剖心 C.枭首 D.具五刑 21.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死刑判决分为立决和监候的是()【0701】 A.宋朝B.元朝 C.明朝D.清朝 19.清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将六科给事中并入()【0801】 A.都察院B.御史台 C.大理寺D.刑部 20.清朝时期,每年秋天审理地方上报死刑监候案件的制度称为()【0710】 A.三法司会审B.热审 C.秋审D.朝审 21.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与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为()【0710】 A.巡按御史B.提督 C.科道D.总督 19.《大清律例》规定“以价易出,约限回赎”者,称为()【0810】 A.卖 B.典 C.买 D.赎 19.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行政法典是()【0910】 A.《唐六典》 B.《元典章》 C.《大明会典》 D.《大清会典》 20.清代绝大多数文字狱都是以()【0910】 A.“内乱”定罪 B.“谋大逆”定罪 C.“不义”定罪 D.“谋反”定罪 21.太平天国早期的纲领性文件是()【0910】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十款天条》 D.《太平条规》 23.清朝审理在京旗人诉讼的专门机构是()【1001】 A.廷尉 B.刑部 C.大理寺 D.步军统领衙门 24.清朝的充军刑分为五等,其中“极边充军”为()【1001】 A.二千里 B.二千五百里 C.三千里 D.四千里 23.《刑部现行则例》颁行于清朝的( ) 【1010】 A.顺治年间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D.乾隆年间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元明清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doc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元明清法律制度)模拟试卷 1 一、单项选择题 第1-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 清朝顺治年间颁布的( )是清朝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 (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例》 (C)《大清会典》 (D)《大清现行刑律》 2 (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 (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例》 (C)《大清律集解》 (D)《大清会典》 3 明朝终世不改的根本大法是( )。 (A)《大明律》 (B)《问刑条例》 (C)《大明会典》 (D)《明大诰》

4 元朝由地方政府颁布的法令法规汇编是( )。(A)《至元新格》 (B)《大元通制》 (C)《风宪宏纲》 (D)《元典章》 5 元朝专理宗教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A)宣政院 (B)刑部 (C)大宗正府 (D)大理寺 6 明朝采用( )的刑法适用原则。 (A)从轻主义原则 (B)从旧从轻主义原则 (C)从新从重主义原则 (D)从旧从重主义原则 7 明朝由三法司联合审判的制度称为( )。(A)三司推事 (B)三司会审

(C)九卿圆审 (D)朝审 8 标志着元朝法律遂告定型的法典是( )。(A)《至元新格》 (B)《大元通制》 (C)《元典章》 (D)《风宪宏纲》 9 凌迟刑正式入律是在( )。 (A)五代时期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0 元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明刑弼教 (B)附会汉法 (C)德本刑用 (D)刑乱国用重典 11 被清朝奉为“国家大典”的会审制度是( )。(A)秋审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元明清法律制度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元明清法律制度 (总分:8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25.00) 1.中国历史上首次规定,建立婚姻关系必须订立婚书的是(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规定,建立婚姻关系必须订立婚书(或称“婚嫁礼书”),婚书上写明议定的聘财数额。 2.元朝的“烧埋银”类似于现代的( )。 A.损害赔偿金√ B.罚金 C.罚款 D.违约金 元朝的“烧埋银”类似于现代的损害赔偿。 3.( )作为元朝建立以前最为重要的法律形式,以其原始性和刑罚残酷性而著称,对元朝的立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A.《至元新格》 B.《大元通制》 C.《元典章》 D.《大札撒》√ 《大札撒》作为元朝建立以前最为重要的法律形式,以其原始性和刑罚残酷性而著称,对元朝的立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4.明朝的“受赃”一卷设于( )。 A.《工律》 B.《户律》 C.《刑律》√ D.《礼律》 《大明律》共有七篇,30卷,460条。其中《刑律》11卷,包括“受赃”一卷。 5.明朝直属皇帝的刑事特别法庭是( )。 A.南镇抚司 B.北镇抚司√ C.东厂 D.内行厂 厂卫干预司法活动,是明朝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明成祖夺取皇位后,除派遣锦衣卫军士负责政治性案件、重大案件的侦缉外,又增设“北镇抚司”,简称“北司”,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北镇抚司正式成为直属皇帝的刑事特别法庭。 6.首创六部分篇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唐六典》 B.《宋刑统》 C.《大明律》√ D.《大清律例》 《大明律》以“名例律”为统率,以吏、户、礼、兵、刑、工六篇为分则,首创了六部分篇的新体例,该体例为清朝沿用。 7.明朝的考课之法中,对在京官员的考核的法律称为( )。 A.外察法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元明清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元明清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8,分数:36.00) 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清朝顺治年间颁布的( )是清朝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 (分数:2.00) 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例》 C.《大清会典》 D.《大清现行刑律》 解析:解析:清朝顺治年间颁布的《大清律集解附例》是清朝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大清会典》是从康熙年间到光绪年间五朝会典的总汇;《大清律例》制颁于乾隆年间;《大清现行刑律》制颁于清末。3.(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 (分数:2.00) 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例》√ C.《大清律集解》 D.《大清会典》 解析:解析:《大清律例》制颁于乾隆年间,《大清律集解附例》和《大清律集解》都制颁于《大清律例》之前,而《大清会典》不属于基本法典的范畴。 4.明朝终世不改的根本大法是( )。 (分数:2.00) A.《大明律》√ B.《问刑条例》 C.《大明会典》 D.《明大诰》 解析:解析:朱元璋曾下令:以后子孙不得对《大明律》进行改动,《大明律》终世不改,一直沿用至明朝灭亡。 5.元朝由地方政府颁布的法令法规汇编是( )。 (分数:2.00) A.《至元新格》 B.《大元通制》 C.《风宪宏纲》 D.《元典章》√ 解析:解析:《元典章》是由江西地方政府纂辑的。 6.元朝专理宗教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 (分数:2.00) A.宣政院√ B.刑部 C.大宗正府 D.大理寺 解析:解析:元朝专理宗教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宣政院。故选A项。刑部是元朝的中央主审机关,但并不审理宗教案件;大宗正府是元朝专理蒙古王公贵族案件的中央司法机关。元朝撤销了大理寺。

辽、金、西夏和元朝的法律制度

第七讲辽、金、西夏和元朝的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思考少数民族政权在法制建设上的特点。 主要内容: 一、辽、金、西夏的法律制度 二、元朝的法律制度 一、辽、西夏、金的法律制度 历史背景介绍: 朝代时间历时民族建立者都城辽朝916-1125 210年契丹人耶律阿宝机上京西夏1038-1227 190年党项人李元昊兴庆金朝1115-1234 120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中都请思考,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构建上会有怎样的特点? (一)辽国法律制度 1、立法概况:《咸雍重修条制》 2、法制特色:由民族分治逐步走向统一适用 (二)金国法律制度 1、立法概况:《泰和律义》 2、法制特色:汉化速度明显比辽快捷 (三)西夏法律制度 1、立法概况:《天盛改定新旧律令》,这是目前可知的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 典。 2、法制特色:既吸收、借鉴了唐宋法典编纂的经验,又大量保留了本民族原有的习惯 法的内容。 二、元朝的法律制度(1271-1368) (一)元朝立法指导思想 1、循旧制,重纲常之教 2、行汉法,借鉴汉族的法律制度 3、保存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1、建国前: 1)蒙古部落的习惯法:约孙 2)蒙古部落的成文法:《大扎撒》(《扎撒大全》)。保留了蒙古民族的习惯法,刑罚严酷,带有浓厚的迷信禁忌色彩。 2、蒙古建国以后:

3)《条画五章》:蒙古国建立后的第一次立法。 3、元朝建立后: 4)《至元新格》:元朝建立后的第一部成文法律 5)《大元通制》:包括条格和断例。前者是行政方面事例,断例是具有典型意义 的刑事判例的汇编,所以它是一部法律集成,是成文法与判例 法的结合。(见教材P277) 6)《经世大典》:汇集元朝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的综合政书。 7)《元典章》:元朝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法规汇编,以行政六部作为法规分类的 标准,开明清律六部分篇之先河。(见教材P278) (三)元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 1、刑事法制的主要变化 (1)刑罚上之变化:笞、杖减数而加等,以七为尾数十一等笞杖刑。 (2)定罪量刑原则上之变化:实行民族分治、蒙汉异法。 1)蒙古人犯罪由专门的机关——大宗正府管辖; 2)犯盗罪的汉人要附加刺字,而蒙古人则不适用;禁止汉人与蒙古人斗殴(处罚不同,蒙古人因争讼或醉酒打死汉人征收烧埋银了事,同样情况汉人打死蒙古 人,立即处死且征收烧埋银); 3)蒙古人在监狱中享有特权。 2、民事法制的主要变化 (1)契约制度 1)不动产买卖的固定手续:先问亲邻——经官给据——签押文契——印契税契(见教材P283) 2)借贷契约:羊羔息即一本一利 (2)损害赔偿:(民事制裁方式) 1)养济之资,养赡之资,医药之资 2)对死者征收“烧埋银” (3)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1)赘婿:养老女婿,年限女婿,出舍女婿,归宗女婿。但有限制独子及军户不得入赘。特殊赘婿“接脚夫”。 2)收继婚:父死则妻从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 为什么会这样做? 3、行政法制的主要变化 (1)科举制在元朝的发展 元朝使科举制度化: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讨论:元朝科举考试的贡献? 2、行政建制的变化:行省、路、府(州)、县 (四)司法机构之变化(见教材P285) 1、大宗正府:负责审理蒙古人、色目人案件的司法审判的机构。 2、宣政院:负责涉及僧侣诉讼案件的司法机构。 3、刑部:职能开始兼有审判与司法行政职能。

第八章、元朝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元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元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掌握元朝法律主要内容的发展变化、元朝司法制度的变化和元朝法律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元朝法律主要内容的发展变化、元朝司法制度的变化、元朝法律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元朝法律主要内容的发展变化、元朝司法制度的变化和元朝法律的主要特点。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共10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武树臣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一、元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修身治国,儒道为切” 元初统治者元世祖,元仁宗均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掌握儒学,认识到“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因而继承了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传统法条如“准五服以制罪”、“十恶”、“八议”等。 (二)强调“参照唐宋之制”、“附会汉法” 忽必烈建元后,面对空前广阔的统治疆域和众多复杂的人口,在法制上不能不转换方略。为此,他接受汉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附会汉法”,“参照唐宋之制”的法制指导思想。这是因为:统一后的元朝地广人众,事务繁多,粗陋的习惯法无法满足现时的需要;同时,由于中原地区延续已久的封建生产关系受到战争的极大破坏,“行汉法”既可疗治经济的创伤,也可使政治秩序得以安定;另外,中原人民的反抗斗争和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也与这一思想的确立有直接的关系。 在“附会汉法”思想的指导下,元朝统治者参照唐宋法律,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代法制。值得注意的是,元朝统治者对待汉法的态度是“附会”和“参照”,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全盘地接受。这与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建立的北魏、金等政权“一以汉法为政”的做法是大不相同的。事实上,元代在实行和改造汉法时,对许多涉及蒙古贵族统治利益的旧制度、旧风俗做了相当大的保留。 (三)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民族分治”,公开宣布各族人民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维护官吏、贵族、地主的特权: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虽然也有过分裂,但多数时期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明代法律制度

《》本章重要知识点 1.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 (一)xxxx立法思想的确立 第一,元朝覆灭的深刻教训。 第二,“刑罚世轻世重”是中国的传统法律思想。 第三,明初复杂的社会形势迫使朱元璋以“重典治国”。明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年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二)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 (三)强调“法贵简当,诗人易晓”,重视以封建礼教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动。 在这些立法思想的指导下,明朝的法律制度在唐宋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2.立法概况及《大明xx》的立法成就 (1)立法概况: 《大明律》、《明大诰》、《问刑条例》、《明会典》等的制定和编纂。 (2)立法成就: 首先,《大明律》突破了隋唐以来律典依十二篇分编的传统,首创按朝廷六部的政务范围分目的的新体例,具有分类贴切、内容集中、条理清晰、文字简明的特点。 其次,在内容上,《大明律》充分吸取了民初三十年及以前朝代的统治经验,是一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条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的封建法典。

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表现。 (1)“轻其轻罪”是指明律相对唐律,在有违伦常教化犯罪处刑上明显偏轻。 (2)“重其重罪”明律对危害封建国家行为的犯罪处刑普遍比唐律加重。 一、重其所重 (1)加大打击谋反大逆 凡谋反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2)加重打击反逆盗贼 明律的惩罚重在: ①对犯罪人本人及亲属处刑更重。 ②xxxx。 ③明律的处罚不分情节。 ④还扩大了“十恶”重罪的范围。 二、轻其所轻 (一)事关礼教之罪减轻 (1)告xx、父母者。 (2)xx,父母在,xx别籍异财者。 (二)轻其所轻并非绝对 (1).关于强奸罪: xx规定徒二年或二年半;明律规定: 已成者绞监侯,未成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