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流动性陷阱下的财政乘数和溢出

全球流动性陷阱下的财政乘数和溢出

全球流动性陷阱下的财政乘数和溢出
全球流动性陷阱下的财政乘数和溢出

全球流动性陷阱下的财政乘数和溢出

摘要

我们考虑同时处于流动性陷阱中的两国的财政乘

数与

溢出——本国财政支出对增加该国产出水平与他国产出水平的作用程度。通过标准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NOEM),我们得到与经济学教科书上相反的财政乘数和溢出。对于一个有着财政支出的国家,如果财政乘数大于1,本国货币贬值,贸易条件恶化。如果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小于1,财政溢出为负;如果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大于1,财政溢出为正。零下限造成边际成本不完全稳定是理解财政政策在开放经济中效果的关键因素。即使我们将不完备市场和内生资本包含进这个模型中,这些结论也是不变的。

1、引言

流动性陷阱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如图1所示,随着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而来的经济下划导致多国货币政策被零名义利率下限束缚,这些国家包括日本、英国和美国。这样的情形已经被Fujiwara et al.(2011)和Jeanne(2009)在全球流动性陷阱中描述过。许多国家想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与总产出以使自身从流动性陷阱中解放出来。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从理论上研究了同时处于流动性陷阱中的两国的财政政策效应,并且与正常情况下的财政政策效应作了比较。通过NOEM模型和两国粘性价格模型,我们可以分析财政乘数——一国财政支出对增加该国产出水平的作用程度;也可以分析财政溢出——一国财政支出对他国产出增加的贡献程度。我们检测了财政扩张是否会造成以邻为壑的情形。

根据经济学教科书的说法,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无效(Dornbusch et al, 2008)。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 1967)中,经济被刻画为浮动汇率制度、价格水平固定、资本完全移动,财政支出增加,本国利率有上升压力。随后,汇率升值。这样就通过挤出出口抵消了本国生产的产品需求增加额。在生产者货币定价的NOEM模型中,Clarida et al.(2002)和Benigno and Benigno (2003,2006)指出最优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物价稳定。当中央银行采取最优货币政策,(下文将详细描述)本国利率将会在正的财政冲击导致本国产品价格上升时上升。名义汇率升值,本国贸易条件改善。这将导致产出由本国转移至他国,这样,财政支出乘数就小于1。这关于无效的财政政策的传统智慧却是可能在存在流动性陷阱时被推翻的。这是因为在流动性陷阱中,名义利率被保持在很低的水平,无论财政支出如何变化。低利率阻碍了汇率的升值,而本国的经济活动也因此被刺激而非抑制。

运用标准的两国粘性价格模型,也就是NOEM模型,我们可以证明,全球流动性陷阱中财政乘数的大小和财政溢出的正负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采取最优货币政策的NOEM模型中的结论相反。在全球流动性陷阱下,财政乘数大于1。如果消费跨期替代弹性小于1那么财政溢出是负值;反之,财政溢出为正值。

零下限的存在造成的不完全稳定的边际成本是理解财政政策在开放经济中效用的关键因素。由于不能使边际成本达到稳态,本国政府支出提升了本国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提高了预期通货膨胀率并降低了实际利率。跨期优化使得消费增加,因此财政乘数大于1。该效应也会增加对他国产品的需求,但财政溢出效应可能因为以下机制而为负。政府持续支出,本国生产的产品价格比外国的价格上升得更多。假设两国在政府支出结束时处于对称均衡,在政府支出开始时,由于冲击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和贸易条件恶化。这样就将需求曲线由外国商品市场转移到本国商品市场来。财政溢出也就可能由于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而变成负的。

这个结果在模型变化时还比较稳定。我们做了稳健性分析,用不完备市场而非完备市场,用利率规则而非自主的最优货币政策,用当地货币定价而非生产者货币定价,和有调整成本的投资资本。我们得到了不变的结论,只有一个例外。在当地货币定价下,无论跨期替代弹性多大财政溢出都是正的。

日本2000年的经历以及2007年夏开始的金融危机反映出的问题,有一些研究已经分析了财政政策在流动性陷阱下的作用。在封闭经济模型中,Auerbach and Obstfeld(2005)探讨了以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而对于财政支出乘数,Christiano(2004)证明了在零利率下限中它大于1。许多论文也用更细致的框架检验了他的结果,非线性、不同的货币政策、和/或各种冲击和政策措施。鉴于现今许多发达国家事实上同时陷于零名义利率下限中,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他们的模型扩大为开放经济模型来研究全球流动性陷阱下的财政乘数与溢出效应。

与我们上文所提到的研究最为相近的是Cook and Devereux(2011)。Cook and Devereux(2011)也用了粘性价格模型来分析全球流动性陷阱下的财政政策效应,得出了几乎相同的结论。当然也存在几个重要的不同点。第一,这两篇论文引入了关于政府支出的不同持续时间的假设。在Cook and Devereux(2011),财政支出的持续期与带来流动性陷阱的反向冲击一致。在我们的模型里,财政支出的持续期变成两个阶段,比反向冲击的持续期要短。通过使用这个假设,我们简化了分析并理清了使支出乘数大于1并使溢出效应可正可负的基本机制。第二,作为我们原创的贡献,我们强调了跨期替代弹性的大小在影响溢出效应正负时的重要性。第三,我们引入了一些额外的参数来检查我们的结果在各种各样的模型中的稳定性。例如,我们关于完备市场和生产者货币定价的假定(在Cook and Devereux文章中常见)可能过于简化。在另一个极端假设中,我们使用了

不完全市场和当地货币定价。不仅如此,我们还包含了一个更宽松的通货膨胀目标规则和有调整成本的投资资本。通过添加这些特征,我们讨论了模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讨论了财政乘数与溢出效应。我们提出值得关注的调查结果是,在全球流动性陷阱和当地货币定价时财政溢出为正,即使跨期替代弹性小于1。最后,Cook and Devereux的独特的贡献就是他们包含了本土偏好并分析了最优政策。

其他相关研究包括Freedman et al.(2009), Corsetti et al.(2010), Erceg and Linde(2010), Fahri and Werning(2012), Flotho(2012), 这些在相似的背景下分析了财政支出乘数与溢出效应。他们的分析暗示低利率的环境是造成更大财政乘数和改变溢出符号的重要原因。但是,Freedman et al.(2009)和Corsetti et al.(2010)并不是基于一个零名义利率下限的模型。后三篇论文补充了我们关于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联盟中货币政策效应的讨论。

这篇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引入了本文使用的标准两国粘性价格模型(NOEM模型)。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分析了在没有零利率下限时的财政乘数与溢出。第四部分分析了有零利率下限时的财政乘数与溢出。第五部分扩充了该模型,加入了不完备金融市场,较宽松的控制通胀的利率规则,当地货币定价,内生资本。第六部分是结论。

2、模型

2.1.模型设定

我们的两国粘性价格模型(NOEM)是一个传统的模型,和Clarida et al.(2002), Benigno and Benigno(2003), Fujiwara et al.(2011)使用过的很相似。经济中包含两国,本国H和外国F。劳动不能自由流动并且被两国用在生产区间为[0, 1]的连续的有差异的产品。详细的推导见附录。

家庭:一个有代表性的本国家庭会最大化

受预算约束

人均消费束C t被定义为

(1)

结果,基于效用的总价格指数(CPI)P t被定义为

(2)

消费指数代表本国人均消费的由本国生产的有差别的产品C H,t和由外国生产的有差别的产品C F,t 消费束。总价格指数是由本国物价P H,t和外国物价P F,t组成。我们定义本国生产的产品权重为n (0

借鉴Eggertsson and Woodford(2003), Christiano(2004), Chirstiano et al.(2011), 我们假定折现因子是随时间变化的并影响两国家庭,是流动性陷阱的源头。我们称之为自然率冲击。在零通货膨

胀稳态,自然率为正,零下限并不起作用。但是,如果大的冲击使自然率降到为负,零下限开始有约束力。真实利率保持在太高的状态,收缩了真实经济活动使经济次优。

偏好设定为

(3)

式中G t代表本国政府支出,ε>1代表替代弹性。类似的,我们定义本国生产外国消费的产品

厂商:对于厂商,Y t和Y*t分别代表本国与外国的总产出。中间产品是由连续的许多垄断厂商由以下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

每个垄断厂商会在受需求曲线与Calvo型价格摩擦下最大化自己的利润,θ是厂商不能调整产品价格的概率。在这些设定下,每个厂商都会最大化其折现的总利润:

是重新设定的价格。P H,t被定义为

我们假定生产者货币定价并且一价定律成立。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总价格(通胀率)分别为

和。同时,使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为S t。这样,本国生产的外国消费的产品价格为

市场出清:最后,资源约束如下

(4)

财政与货币政策:对于财政政策,如等式(3)所示,我们假定政府只购买本国产品为G t 。这个假定使得贸易条件偏离稳态。两国充分协调的财政支出会使我们的结果与封闭经济框架下同构。财政支出由每期相同的总税收支出。

对于货币政策,遵从Christiano(2004), 我们假定本国与外国中央银行在未面对流动性陷阱时采取自主的最优货币政策来稳定通货膨胀。这与以下等式意义相同:

系数α无穷大。

整篇论文中,我们假定通货膨胀目标为0。

2.2.对数线性化

使用上述的设定,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和对数线性化后的等式:

(5)

(6)

(7)

(8)^表示变量相对其稳态偏差的对数线性化,除了。参数g_y代表稳态时的财政支出

产出比。前两个等式表示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IS曲线。从扣除,IS曲线是关于消费的欧拉方程。后两个等式代表关于本国与外国通胀率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政府支出通过资源约束和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影响了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边际成本。

等式(5)—(8)都是前瞻性的,也就是说对于未来经济状态的预期决定了现在的通胀率与产出。因此,现在与未来的财政支出都会对动态的内生变量产生影响。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假定两种冲击:主观折现因子的冲击以及政府支出。前一个将产生全球流动性陷阱。

注释:数字和/或符号代表开放经济中的乘数与溢出。括号内的符号代表与封闭经济中乘数与溢出的比较:+,0,—分别表示其比封闭经济中要大、相等、小。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表示同期政府支出在正常情况下与在流动性陷阱中的乘数与溢出。第三行表示当政府支出预期在t+1期实现的t期的乘数与溢出。n*被定义为(ω+σ)/2/(σ-1)。

3、正常情况下的财政支出乘数与溢出

在一步步计算财政乘数和溢出之前,我们将结论总结在表1中。零下限造成的边际成本不完全稳定对我们的结果十分关键。

3.1.财政乘数

为了详细的讨论表1,我们先考虑两国央行未被零下限束缚的情行,并使用式(5)—(8)所归纳的NOEM模型。在生产者货币定价中,只有两种通胀率。这样,两央行的两种政策足以稳定两国的通胀率。

如Clarida et al.(2002) , Benigno and Benigno(2003)在NOEM模型中所提到的,由于生产者价格稳定与承诺的货币政策是最优判别,央行会使两国达到零通胀率。在该最优货币政策下,反映在(7)和(8)式右侧第一项的边际成本为0。这样,这部分的分析就是在一个没有资本的简单国际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中,也就是在弹性价格均衡中。

那么,本国的财政支出乘数应为:

因为在标准化参数下第二项是正的,所以财政支出乘数比1小。将其与Christiano(2004)描述的封闭经济的财政乘数相比:

下式为从采取最优货币政策零通胀率的封闭经济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得到:

我们可以得到:

跨期替代弹性的倒数σ与本国相对大小n会影响封闭经济中财政乘数的大小。当σ>1时:如果n小于(大于)n*=(ω+σ)/2/(σ-1),财政支出乘数比封闭经济中要小(大)。因为n*>1/2,相等的国家大小n=1/2会使财政乘数比封闭经济中要小。当0<σ<1时,无论n为多少,财政支出乘数都要比封闭经济中大。如Clarida et al.(2002)所说,当σ=1时,两国就孤立了。当n=1时,无论σ多大,两个乘数会相等。因为本国的相对大小为无穷大。

3.2.财政溢出

本国财政支出对于他国的溢出效应为:

当σ>1时财政溢出为正,0<σ<1时为负。当σ=1时,没有财政溢出。在封闭经济中没有财政溢出效应。溢出的符号与本国相对大小n无关。

3.3机制

这些结论背后的原理以及与封闭经济中的不同可以理解如下。贸易条件的影响是关键。贸易条件被定义为:

(9)对数线性化后为

(10)

政府支出直接提高了本国的产出与就业。这对本国价格有一个向上的压力,为了阻止价格上涨,货币政策收紧真实利率上升。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本国汇率升值并使得(9)式中的贸易条件改善。如Clarida et al(2002)和Fujiwara et al(2011)指出的,贸易条件对于真实边际成本C t有两个相反的影响。这可以从下面的等式清楚的看出,下式由结合资源约束线与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得出:

Where the relative price dispersion term ΛH,t is given by

这个等式表明,第一,通过影响产出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直接降低了本国真实边际成本。另一方面,它提高了外国的真实边际成本。为了完全稳定通胀率而使真实边际成本保持不变,本国就业须增加而外国就业减少。第二,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得消费从本国产品转移到外国产品。两国的总消费都提高了,由于分险分担,本国与外国消费上涨量相同。本国消费量的上涨提高了本国的真实边际成本,为了抵消价格的上涨,本国就业率须下降。当σ较大时就业率下降得更多。

如果σ>1,第二条路径压倒第一条路径,假设n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4、全球流动性陷阱下的财政乘数与溢出

我们接下来分析央行被束缚在零利率下限时的情形(央行不能使物价完全稳定)。按照Christiano(2004),我们假定自然率冲击是确定的:自然率冲击发生在t=1, ... ,T-1期,而后在T

期回复到0 。央行采取自主的最优货币政策来稳定通胀率。为了简化,我们进一步假设本国政府支出G t仅在两期实施:t=1, t=2< T。财政支出被假定为没有大到可以将经济推出流动性陷阱的程度。

利用滞后因子L,我们调整了(5)到(8)式。因为我们假定本国政府支出G t仅在两期实施:t=1, t=2,first-order approximation up to L...as

(11) C(L-1)和C*(L-1)是关于L-1的一阶函数,对于全球流动性陷阱下的财政乘数与溢出并不重要。值得一提的是,与正常情况下不同,在全球流动性陷阱中价格粘性对于财政乘数与溢出十分重要。这个特性又与流动性陷阱中不完全稳定的边际成本有关。我们后面再讨论这一点。

4.1.财政乘数

和的系数代表财政乘数。(11)式表明暂时的财政支出的乘数为1。已经超过前一部分提到的乘数。下一期政府支出的在t期的乘数为

多期财政支出增大了财政乘数。当(1)σ下降,(2)价格更有弹性(θ变小),(3)弗里希弹性变大,财政乘数会变大。注意到上一期t-1期的财政支出对于t期的产出没有影响,因为这个模型是纯前瞻性的。

根据Christiano(2004),在封闭经济中的财政乘数为1。一次性的政府支出即使在流动性陷阱中也具有相同振幅的乘数。封闭经济中的乘数为:

如果σ>1,开放经济中的财政乘数会大于封闭经济中的。如果0<σ<1,会小于封闭经济中的。如果σ=1,财政乘数与封闭经济中的相同。有意思的是,这里所得的结论与前一部分完全相反。4.2.财政溢出

财政溢出被表达为

(12)D(L-1)和D*(L-1)是关于L-1的一阶函数,和的系数分别为0和

暂时的政府支出在当期没有溢出效应,而下一期的支出在σ>(<)1时有着负(正)的溢出。如果σ=1,没有溢出。当n增大,溢出的绝对大小趋于上升。和乘数的例子相似,(1)价格变得更有弹性(θ减小)(2)弗里希弹性ω变大,溢出的绝对大小会变大。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计算的溢出符号与上文正常情况所得的结果相反。

4.3.机制

对于财政乘数,我们讨论没有流动陷阱的开放经济与存在流动陷阱的封闭经济两种情况的不同。对于财政溢出,因为封闭经济中没有财政溢出效应,所以我们使用相同的NOEM模型只比较存在流动性陷阱与不存在流动性陷阱两种情况下的结果。由于零利率下限的存在,不稳定的边际成本是决定财政乘数和溢出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

4.3.1财政乘数

与没有零利率下限的情况相比,全球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的财政乘数更高,这一机制与Christiano (2004), Christiano et al. (2011), and Woodford (2011)中所包含的基本上相同。政府支出直接提高本国的生产和就业。这使本国价格产生一个上涨的压力。由于零利率下限的存在,通货膨胀率和边际成本是不稳定的。他们的增加伴随着实际利率的下降。跨期优化导致消费增加。这产生了一个相较之前的部分更大的财政乘数。因此,消费增加的更多了因为σ变低了。对于其他的参数,考虑到边际成本的存在,更低的θ提高了通货膨胀率,而更高的ω提高了边际成本。因此,当价格变得更有弹性或Frisch弹性更大时,财政乘数变得更大。这种机制适用于增加的财政溢出的规模。

存在由贸易条件变化(通过sigma)所造成的开放经济效应,这导致了与封闭经济情况下的不同,正如在上一节中解释。然而如表1所示,财政乘数的标志并没有因为σ变动而改变。

这些xx意味着与没有零利率下限的情况相比在全球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有着更高财政乘数的主要原因是边际成本无效率浮动的无法完全稳定。

4.3.2财政溢出

表1显示结果是相反的,因为财政溢出取决于经济是否陷入了全球流动性陷阱。再次,差异源于在全球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边际成本不完全稳定,但是在这里我们解释这个结果背后的详细机制。

政府支出有两个相反的作用。首先,它使需求的从外国产品转移到本国产品。当政府支出的结束,贸易条件达到均衡:本国产品的价格与外国产品的价格相等。当政府支出持续时,本国产品的价格上涨的比外国产品多。换句话说,当政府开支变动,反映本国产品未来有更高的通胀率的名义汇率趋向贬值。因此,当政府支出开始,贸易条件恶化:本国产品相对外国产品便宜。政府支出增加对国内产品需求,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第二,预期通胀率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利率,从而增加了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当消费的跨期替代的倒数σ变得更大时第二种作用减弱。如果σ大(小)于1,第一种效应大于(小于)第二种效应。财政溢出为负(正)。

更确切地说,这一机制是这样的。由于暂时性的政府支出,国内生产等量上升而国内消费并没有改变。实际边际成本上升,增加了国内产品价格。在对外经济,生产和消费不改变,所以以外币表示的外国产品的价格不改变。因为本国货币贬值的影响,贸易条件不改变。

考虑到在这两个国家的名义利率是界于零的,事实上,名义汇率的变化似乎与非抛补利率平价条件相矛盾,然而这是完全不矛盾的:名义汇率的预期变化保持不变。还注意到,由于政府支

出是暂时的,两个国家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不会改变。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实际利率和消费是不变的。

考虑以下一种情况,在t = 2和t= 1时刻的政府开支相等。通过逆向归纳法可以发现潜在的机制。在t = 2时刻的经济接近于有临时政府支出的t = 1时刻的经济。贸易条件在t= 2时平衡。国

内产品价格上涨了而外国产品的价格并没有改变。唯一的区别在名义汇率上。从t= 1时刻到

t = 2时刻,名义汇率不因为非抛补利率平价条件而变动。预期的升值(贬值)为零,这反映这两个国家的名义利率为零。它表明,在t = 1时刻的贸易条件(it suggests that the terms of trade at t=1

are positive by ),这意味着在t = 1时刻本国贸易条件恶化或名义汇率贬值。从等式(10),

我们得到

贸易条件的恶化增加国内商品产量而降低外国商品产量。另一方面,由于在t=2时刻国内商品产量增加,本国的总通货膨胀率上升,从而使t= 1时刻的实际利率下降了。由于跨

期优化,两个国家的总消费量增加为(due to intertemporal optimization

that increases aggregate consumption in the two countries as)。

.The fiscal spill over thus becomes negative for a large σ.

实际利率下降是国内商品和国外商品产量增加。显然,等式(13)和(14)显示0<σ<1时增长,

而当σ>1时, 下降。当σ越大,实际利率对的影响越小。的增长由来源于本国(外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改善)的的减小决定。因此对于大的σ值财政溢出为负。

考虑福利,较低的财政乘数或更高的财政溢出对有政府支出的国家更有益。因此,如果σ>1,与在封闭经济情况下相比,政府支出给有政府支出的国家造成更糟糕的社会影响,由于在国外家庭工作得更少从来产生更少的商品。它不会产生以邻为壑的问题,而是。。。。(It does not yield the beggar-thy-neighbor problem, but instead ends up with beggar-thy-self.)

5.扩展

在本节中,我们将这个模型与不完全金融市场、不严格的利率规定以对抗通胀、以当地货币定价、有投资调整成本的资本相结合进行拓展。所有这些练习旨在检验在各种模型中上述结果的鲁棒性。资本有投资调整成本使得我们的模型的更复杂但更现实,并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储蓄渠道,从而可能影响财政乘数和溢出。其他三个功能不一定现实但却能帮助我们检查结果的鲁棒性,因此现实性可能存在于我们的基线模型与这些新模型之间的

5.1.不完全金融市场

在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们假设处于完全的金融市场。家庭能购买阿罗证券这使得国际风险能被完全分担。

由于我们的模型没有假设家庭商品需求的偏好,没有假设这两个国家的代表性家庭在初期同等富裕,也没有假设实际汇率保持统一。国内和国外消费完全一致

当市场是不完备的,这种完美的国际风险分担并不总是可以实现的。我们考虑金融自给自足这种特殊而极端的不完全性(As a particular and rather extreme type of incompleteness, let us consider financial autarky)。在这种情况下,净名义出口必须是零,而且上述风险分担方程由

替代。

使用需求方程并将上述方程对数线性化,我们得到

因此,相同的国际风险分担等式为

Such a result appears surprising, but is actu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finding discovered by Cole and Obstfeld (1991).They reveal that fluctuations in the terms of trade generate a similar outcome to international risk sharing, because a country’s terms of trade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owth in its export sector. In our model, in the above equation of net nominal export, the log-deviation of the terms

of trade has two opposing eff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rms of trade raises the unit

price of net export, while it decreases the quantity of net export by shifting demand from domestically produced goods to import goods. Those two effects cancel each other completely, when the intratemporal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home and foreign goods is one. The terms of trade effect provide perfect insurance

这样的结果似乎令人惊讶,但与发现的科尔和奥布斯菲尔德却发现一致(1991)。他们发现,波动的贸易条件产生类似的结果,国际风险分担,因为一国的贸易条件和出口部门的增长呈负相

关。在我们的模型中,在净名义出口上述方程,对贸易术语的日志偏差两个相反的作用。

改善贸易条件的提高净出口的单位价格,同时通过将国内生产的商品的需求减少,净出口对进口货物的数量。这两种效应完全相互抵消,在国内和国外的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是一个跨期。贸易条件效应提供完善的保险

因此,我们上述结果在不完全金融市场情况下是不变的。当国内和国外产品之间的跨期替代弹性偏离一,这些结果将改变。但是根据Cole和Obstfeld (1991)和Woodford(2010)的观点,其变动程度在合理的参数值下可能是轻微的,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

流动性偏好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目录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流动性陷阱概述 流动性陷阱分析 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 [编辑本段]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欲望[编辑本段] 流动性陷阱概述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

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编辑本段] 流动性陷阱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况。 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首先提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券。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古典学派的视野。不同的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则根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他认为,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调节;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降。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工厂与企业)工厂中常见的八大浪费

常见的八大浪费

在工厂中最为常见的浪费主要有八大类,分别是:不良、修理的浪费,过分加工的浪费,动作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制造过多?过早的浪费,等待的浪费和管理的浪费。下面具体分析各类浪费现象。 1.不良、修理的浪费 所谓不良、修理的浪费,指的是由于工厂内出现不良品,需要进行处置的时间、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以及由此造成的相关损失。这类浪费具体包括:材料的损失、不良品变成废品;设备、人员和工时的损失;额外的修复、鉴别、追加检查的损失;有时需要降价处理产品,或者由于耽误出货而导致工厂信誉的下降。 2.加工的浪费 加工的浪费也叫过分加工的浪费,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多余的加工和过分精确的加工,例如实际加工精度过高造成资源浪费;第二是需要多余的作业时间和辅助设备,还要增加生产用电、气压、油等能源的浪费,另外还增加了管理的工时。 3.动作的浪费 动作的浪费现象在很多企业的生产线中都存在,常见的动作浪费主要有以下12种:两手空闲、单手空闲、作业动作突然停止、作业动作过大、左右手交换、步行过多、转身的角度太大,移动中变换“状态”、不明技巧、伸背动作、弯腰

动作以及重复动作和不必要的动作等,这些动作的浪费造成了时间和体力上的不必要消耗。 4.搬运的浪费 从JIT的角度来看,搬运是一种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动作,而不产生价值的工作都属于浪费。搬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放置、堆积、移动、整列等动作浪费,由此而带来物品移动所需空间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和人力工具的占用等不良后果。 国内目前有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搬运是必要的,不是浪费。因此,很多人对搬运浪费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去消灭它。也有一些企业利用传送带或机器搬运的方式来减少人工搬运,这种做法是花大钱来减少工人体力的消耗,实际上并没有排除搬运本身的浪费。 5.库存的浪费 图1-1 库存过多掩盖问题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政策意义

流动性陷阱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时,由于人们对于某种“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费掉。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政策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政策意义 1、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任何资产。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利率因此为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 2、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在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导致货币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收入增长引起更多的价值储藏,并购买更多的商品,物价的高低通过实际收入的变化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 3、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凯恩斯假定货币供给完全为货币当局所控制,货币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线,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就向右移动,反之,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影响均衡利率变动的因素所有上述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将引起货币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进而引起均衡利率的波动。 5、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凯恩斯在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的情况下,进一步说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趋于无穷大。因为此时的债券价格几乎达到了最高点,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债券购买就会有亏损的极大风险。于是,不管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有多大,人们都将持有货币,而不买进债券,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利率也不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投资、就业和产出都没有影响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 学习目标 ①流动性 ②流动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③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流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当金融机构不能及时提供充足的现金来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时,金融机构面临着流动性危机,这种流动性危机很容易导致银行破产。保证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是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全面和准确的流动性分析,根据流动性分析结果,制定有效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概述 一.流动性的概念 根据银行业约定俗成的定义,流动性指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的资金需求。流动性概念因此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因素:资金数量﹑成本和时间。 一家银行若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成本筹集到较大数量的资金,该银行便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银行以合理成本,较快地区的一定数量的资金,也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或者银行在一定时间内以较低成本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同样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此外,可用一家银行筹集到的资金数量与它目前的需要或者潜在的需要行比较,衡量其流动性。例如,有两家银行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的成本筹集到同等额度到的资金,但是其中一家银行实际需要或预期的资金需求仅为另外一家的一半,则这家银行的流动性要优于另外一家银行。 二.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银行面临这样一种风险,即它不能随时以合理的价格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履行自己的义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以美国为例,虽然各银行对自己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是基本上都部分或者全部反映可上述的流动性概念中隐含的三个要素。 J.P.摩根财团认为,流动性风险是这样一种风险,即银行不能以合理的利率筹集到期限相同或者相近的资金为其资产组合提供融资。 原第一芝加哥银行认为,流动性风险即银行不能及时地履行现在和未来的金融义务。 大同曼哈顿银行认为,流动性风险是这样一种风险,即银行不能满足客户的提款,神情新贷款或偿付到期债务的要求。 总的说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问题或风险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 (1)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正常。信贷资金市场正常运转,银行本身并无严重问题发生;(2)银行本身出现短期危机。例如,银行出现坏账; (3)银行业整体出现短期危机。这种情况往往有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 (4)银行陷入长期危机。例如,银行不短出现营业亏损,从而存在倒闭的风险。 本章的重点将放在“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正常。信贷资金市场正常运转,银行本身并无严重问题发生”。其他情况属于流动性风险的极端情况:往往由其他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导致。

财政政策乘数计算

财政政策乘数计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乘数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经济波动是所应用的一种概念性工具,由凯恩斯在研究投资变动对就业量增加的影响时首先提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财政政策乘数计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乘数计算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推导和理解财政政策乘数的基础。为便于分析,假定该经济体是一个封闭性经济,而且不考虑公司保留利润、国有企业和财产收入等因素。财政支出只用于购买当期产品,税收也只是所得税,且价格水平在短期内不受总需求变化的影响。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状况,即: Y=AD 其中,Y为国民收入,AD为总需求。

在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中既包括家庭和政府向厂商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意愿支出,也包括厂商以投资形式彼此购买产品的意愿支出。这样,总需求可以归结为家庭的消费支出、厂商的投资支出和政府的购买支出。 在供求平衡时,国民收入将通过以下4式决定: 其中,式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基本方程,即总产出等于总需求。式是消费者的消费方程式,a为给定常数,表示与收入水平无关的消费,即自主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消费者每增加1单位的收人中,有多少用于消费;Yd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式是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决定式,其中T为政府税收,Y 为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式是税收函数,这里的税收仅指个人所得税,其中To为与收入无关的税收,即自主税收,t 为税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

的必要性 这是一个重点需要把握的问题。 在我国财政与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两者的不同作用。 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体确定,因而财政收支的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就大体确定了。比如,国家对个人征税,也就相应减少了个人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

【推荐】判断题,“流动性陷阱”可以用来解释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推荐word版 (2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判断题,“流动性陷阱”可以用来解释扩张性货币政 策的有效性问题 篇一:金融学复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单选题 1.在商品赊销、预付工资等活动中,货币执行的是()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2.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 A.实物货币 B.代用货币 C.信用货币 D.电子货币 3.如果金银的法定比价是1∶10,而市场比价是1∶12,那么充斥市场的将是()。 A.金币 B.银币 C.金币、银币共同流通,没有区别 D.金币、银币都无人使用 4.(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A.金币本位制 B.金汇兑本位制 C.金块本位制D.金银复本位制 5.我国的人民币制度属于()。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6.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以()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A.英镑B.法国法郎C.美元 D.德国马克 7.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是()。

A.国际金本位体系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牙买加体系 D.以上都不能 8.货币的本质特征是充当()。 A.特殊等价物B、一般等价物C、普通商品D、特殊商品 9.在下列货币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在()。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10.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矛盾的理论总结称为()。 A、特里芬难题 B、米德冲突 C、马歇尔—勒纳条件 D、一体化三难 11.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形式不包括以下() C A、金币本位制 B、金块本位制 C、金单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12.跛行本位制出现在()货币制度阶段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本位制 D、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阶段 13.国际金币本位制具有的特点不包括() A、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B、各国货币都规定了含金量 C、取消外汇管制 D、国际收支具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 14.欧元正式投入使用是在() A、1998年6月1日 B、1999年1月1日 C、201X年1月1日 D、201X年7月1日 15.港币发行的指定银行不包括() A、中国银行 B、汇丰银行 C、花旗银行 D、渣打银行 二、判断题 1.流通中的辅币是我国使用的信用货币之一。() 2.流通手段不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文献综述 I15301126 朱丽平 摘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一环。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资本充足,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实现三性的前提。本文整理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形成机制及经营管理的观点,以期形成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初步认识。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满足借款人贷款需求和存款人即时取现的能力。流动性风险以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破坏性而成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深刻的揭示各国金融系统存在的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及各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缺陷。因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热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合约标准化现代金融市场上,银行也看作是为资金需求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从而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的规避来提出银行的定价策略(Garman,1976)。因此,当一家银行能以合适的成本获得所需的资金,就称这家银行具有流动性。一家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在需要资金时,能够获得可支配的现金或者通过借款、出售资产能够迅速筹集所需资金(Peter S. Rose)。 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内外两方面。从内部来说,一是由商业银行业务性质决定。商业银行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相对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方业务,是缺乏流动性的;而负债方业务则相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作为中介,商业银行的职能就在于这一流动性的转换,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负债,在这一转换中,商业银行具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最高效率。但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累积的原因。二是流动性风险源于资产负债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王文华,2000)。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负债流动性约束;贷款和投资的流动性差,其风险增加了他们的不确定性,即资产的流动性约束。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盈利性和流动性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牛兴元,2004)。三是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以及试图保持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都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Peter S. Rose ,1996)。银行流动性风险根源于供给和需求的不相匹配,主要有超负荷经营、期限搭配失当、资产质量恶化等导致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乔海曙,熊正德,2000) 从外部来说,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国际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封闭的国内环境,而是应该考虑到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金融法规、货币政策、经济周期、汇率制度、资本流入、资本流入流出都会带来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 三、国外流动性风险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Bryant(1980)提出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流动性较强,因此存在挤兑风险,即存在流动性风险。但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降低挤兑风险,从而保持银行稳健。Diamond和Dybvig 创造性的提出了D-D 模型,即在银行资产和负债错配的情况下,高流动性的负债和低流动性的资产之间的转换机制。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问题,从而引发挤兑风险。挤兑风险具有盲目性和传染性,当发生挤兑时,会快速蔓延到其他银行,造成金融系统挤兑风潮,引发系统性危险。

流动性陷阱与名义利率

1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这里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经济处于严重萧条之中,名义利率已下降为零或接近为零,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进一步下降已失去作用;第二,由于利息收入太低,人们宁愿持有现金,也不愿持有债券、股票进行投资,因为持有货币更便于交易,而利率一旦提高,债券市值便会下降。第三,由于公众对经济的前景预期不佳,导致自发性支出大大减少,经济衰退严重,需求严重不足,利率对刺激投资与消费的回升也失去了杠杆作用。 按传统凯恩斯主义观点,当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只有靠财政政策来启动。 2.什么是“零利率下限”? 零是名义利率的下限,名义利率不能低于零。 3.为何名义利率不能为负值? 公众通常以消费、购买股票、债券、银行存单和现金等多种方式支配收入,当名义利率为负时,持有银行存款、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收益将为负,公众就会倾向于持有现金,减少消费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持有。这样,消费下降、投资因不能有效融资也会下降,产出减少,失业增加。为此,名义利率不能为负。如果经济同时还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在名义利率因受到零下限约束而不能降低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将上升,支出减少,通货紧缩进一步严重,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循环。 4.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IrvingFisher(1896)最早提出了零利率下限问题,他指出,如果一种商品可以无成本地持有,那么以这种商品计价的利息就不能为负。对于货币而言,这就意味着,如果持有货币是没有成本的,但将货币借出却收到负的利息,那么没有人愿意将货币借出,相反会持有现金。这就是零利率下限问题。凯恩斯在《通论》中最早详细阐述了流动性陷阱问题。他提出,公众持有货币是基于流动性偏好,当利息低得超过流动性偏好所能带来的效用,公众就会选择持有货币,减少支出,此时再降低利率也不能刺激产出,增加的货币将被进一步储藏起来,以便未来利率上升时获取更高的收益。 零利率下限问题和流动性陷阱问题很相似,都指公众宁愿储藏货币也不愿消费和持有其他金融资产的现象,都导致产出和物价下降,都使得货币政策的扩张不再能起到刺激产出的作用。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前者发生在利率为零时,面临不能降到零以下的客观约束,后者指利率再下降也不能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此时利率可以大于零,即流动性陷阱不一定发生在名义利率为零时。Buiter&Panigirtzoglou(2000)认为,流动性陷阱是指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所有渠道都不再起作用,零利率下限只是指货币政策中利率渠道不再起作用。可见,按照这一观点流动性陷阱理论包含零利率下限理论。

精益生产管理八大浪费和解决方法(详细版)

精益生产管理八大浪费与解决方法(详细版) 一、制造过早(多)的浪费二、库存的浪费 三、不良修正的浪费四、加工过剩的浪费 五、搬运的浪费六、动作的浪费企业管理问题解决-请点击 七、等待的浪费八、管理的浪费八大浪费简要版-请点击 八大浪费是丰田生产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丰田人认为要消除浪费,持续改善,企业才能保持良性运转,竞争力才会提升。在丰田改善是探入人心的,有个说法就是跟他们谈话5分钟没有听到他们讲3次改善就不算丰田人。改善的对象是浪费,认识浪费是改善的第一步,企业现场林林总总,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浪费,不是一般人可以一目了然的。丰田人在长期作业和改善过程中对于浪费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共七种,被称为七种浪费。它们分别是制造过早(多)的浪费、库存的浪费、不良修正的浪费、加工过剩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动作的浪费、等待的浪费共七种。后来人们又加了一种浪费-管理的浪费,合称八种浪费。下面我们从实用性角度剖析这八种浪费。 一、精益生产管理中制造过早(多)的浪费 定义:所谓制造过早(多)就是前制程制造太早/过多,大于客户(或后制程)当期的最小需要量。 制造过早(多)浪费是八大浪费中的首恶,在精益生产中则被视为最大的浪费。福特式思维告诉大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量越多,效率越高,成本越低,企业越赚钱,所以企业自然有大批量连续生产的初始动力。作为一个整体的企业是如此,那么企业内各部门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一些制程较短,关联性较低的企业中,普遍实施计件工资,那么从最基础的员工开始就有多做、早做,甚至偷做

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告知企业里所有人早(多)做是罪恶当然得不到掌声回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制造过早(多)的浪费。 制造过早(多)浪费的后果主要有三大类。 1.直接财务问题。表现为库存、在制品增加,资金回转率低,制造时间变长,占用资金及利息,会造成库存空间的浪费,在现金流量表上很明显。 2.产生次生问题。会产生搬运、堆积的浪费;先进先出的工作产生困难;产品积压造成不良发生,物流阻塞制程时间变长,现场工作空间变小,有滞留在库的风险,有不良品的风险。 3.掩盖问题。为什么“制造过早(多)浪费是八大浪费中的首恶,在精益生产中则被视为最大的浪费”?因为它带给人们一个安心的错觉,掩盖了各种问题,以及隐藏了由于等待所带来的浪费,没有改善的动力,失去了持续改善的时机。 1.制造过早(多)浪费的产生原因。 (1)生产计划方面。 1)信息准确度问题。信息不准,计划失当,信息传递不准确,导致生产计划作业进行盲目,最终导致制造过早(多)浪费的产生。 2)生产计划管控机制方面。让某些制程、生产线、工站甚至作业员有生产伸缩的充分空间和提高产出的利益驱动。比如有的不排班生产计划,也不排日生产计划,而是排周生产计划,一天内的生产排配权利下放到制程、生产线、工站甚至作业员,这时候如果有多余的产能、人力、设备稼动过剩,则很自然地就会提前安排生产,安排满稼动生产,从而造成制造过早(多)。特别是在某些企业中(如玩具),较有可能安排计件生产,多劳多得,那么过量过早生产的积极性就更大了。 除非在实施了拉动生产的精益生产管理企业里面,一般的企业还是用MRP在做推式生产。这时候生产计划的排配,生产进度的精确控制是企划部门最基础的功能,不能因为制造能力弱,各制程衔接性差就放松对生产计划实施进度的管控。 (2)内部制造能力弱的补偿问题。 制造过早(多)多数时候是出于补偿内部制造能力弱的考虑。制造能力弱,特别是制造中的品质差,换型时间长,在市场信息牛鞭效应的驱动下,为了弥补自身能力不足,而提前过量生产以满足客户需求。 如一个企业制造能力弱,多制程时的合计良品率在50%-70%之间分布,那么面对100K的P/O时,它就需要备143-200K的原料,为了安全起见,这时候一般会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200K,甚至220K,当这220K投到制程中去的时候,造成生产过多就不可避免了。在这里,制造过多是制造能力弱的补偿,同时制造能力提升也是消除制造过多的必要前提。 对于制造过早是补偿制造能力弱的论断,用制造前置时间(L/T)可以清晰地衡量出来。 (3)产能不平衡及流程不顺方面。 1)制造过程中由于各功能制造单位、制程产能不平衡,不可避免地造成加工能力低的制程前在制品(WIP)堆积,同时给后工站的作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图1是T公司制造的一个产能平衡图,T公司制造有冲压、清洗、打磨、焊接、

对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看法

对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看法 【摘要】凯恩斯主义理论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而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基石又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理论, 其政策主张是实施财政赤字政策以实现经济均衡。实践表明, “流动性陷阱”现象只能说明货币政策具有时滞而不能说明货币政策必然失效, 解决“流动性陷阱”问题只能依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相反, “流动性陷阱”是货币政策边际效用最大的标志, 正好说明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理论根本缺陷货币政策有效性 【引言】凯恩斯认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那么,在现实实践中货币政策是否真的无效? 【文献综述】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一、以实例分析“流动性陷阱”的错误 与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密切相关的经济实例有两个, 即1929- 1933年经济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但这两个实例都不能说明凯恩斯“陷阱理论”的正确性。 1.1929-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不能证明“陷阱理论”的正确性。1929- 1933年经济大危机被公认为是凯恩斯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 恐怕一百个凯恩斯主义者就有99个人会这么说。情况真的如此吗?根据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等文献, 1929年开始的华尔街股市暴跌最后带来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实施过度紧缩的错误的货币政策带来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哈里森等人要求投放货币救市的正确意见被否定后,美国的货币供应一再紧缩,结果股市一泻千里, 最终危机实体经济。有学者认为,如果美联储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就不可能会有1929- 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笔者认为,若当时美国采用了正确的货币政策, 就不可能诞生凯恩斯主义。可见, 凯恩斯主义出现是具有偶 然性的,1929-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只能说明凯恩斯“陷阱理论”的错误,而不能证明“陷阱理论”的正确。 2.西方国家化解“次贷危机”的实践更加证明“陷阱理论”的错误。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带来了世界性的经济滑坡, 其机理与1929-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完全一样, 源头都是美国华尔街证券市场的暴跌, 并迅速波及全球主要经济发达国家, 而且实体经济很快被拖累。“次贷危机”导致的证券缩水规模被认为超过了导致1929-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那次证券暴跌, 经济界广泛预言世界会出现超过1929- 1933年经济的大萧条。但是, 以美国为主的世界各国主要实施的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不断扩大货币投放、降低银行利率, 虽然政策实施的第一阶段出现了短暂的“流动性陷阱”现象,但各国不为所动, 继续扩大货币投放, 结果世界经济提前复苏了, 并开始出现通货膨胀压力。世界各国这 次成功的实践完全表明, “流动性陷阱”是一种存在时滞的高度有效的货币政策, 这同时也说明了“陷阱理论”及政策“药方”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从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以后,在采用货币扩张政策解决经济衰退方面, 已经有30 多年的成功经验,

生产现场管理的八大浪费

生产现场管理的八大浪费 很多人都知道,生产现场的管理无外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资源的合理利用,但这五方面要管好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经过深入生产一线调查了解发现:尽管我们基层管理人员非常努力地尝试管好生产现场,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是从生产一线的优秀员工中提拔起来的,他们有很好的生产技术底子,却未经过较系统的管理技能培训,因此工作中难免有一些细节(甚至是关键环节)被忽略或遗漏,从而造成各类资源的极大浪费,笔者经过分析与整理,总结出共有以下八大浪费现象: 人 一、人力的浪费 1) 由于下列原因,无法控制有能力员工的人事变动(或流失) a. 未评估员工变动之直接与间接成本; b. “管”得太多,正确的指导却太少; c. 对纪律要求「太严」或「太松」; d. 能做到的「承诺」,却未遵守; e. 许下不能兑现的「承诺」; f. 使用辞退作为一种处罚手段; g. 强留员工做他极端不喜欢的工作; h. 对待员工不公正; i. 员工间产生争执时,偏袒某一方; j. 未能及时了解自愿离职员工的真实理由; k. 未能向员工正确说明公司的目标与政策; l.未正确树立管理的权威; 2) 不能使新进人员充分发挥其生产力 a. 没有以亲切、帮助的态度接纳新员工; b. 对新进人员没给予及时正确的工作指导; c. 对学习速度慢的人没有耐心; d. 未促使其它员工对新人表示友善、帮助的态度; e. 未及时告知新人工作、生活情况与规则(如安全、发薪日期、饮用水、厕所等); f. 未安排完整、合理的训练计划; 3) 未使部属尽其所能 a. 未给予员工工作需要的协助; b. 未尽可能的说明工作内容及意义,使员工产生工作兴趣; c. 未对员工的进步与个人生活表示关心; d. 没有容纳员工错误的雅量; e. 未注意员工的能力与个性而恰当的分配工作(以发挥他最大的潜能); f. 纵容属下派系存在或组成小圈圈; g. 评价一个人只重人情关系、地域等; h. 明知员工的心理或生理不适当,却未加调整; i. 未及时训练侯补人员; 4) 欠缺对标准工时概念的灌输; 5) 欠缺人员效率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

财政政策乘数计算公式

财政政策乘数计算公式 从支出方面来看,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为: Y=C+I+G(1) 式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支出,I代表私人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购买性支出。其中, C=Ca十bYd(2) 式中,Ca代表消费函数中的常数,也就是说,人们即使在短期 没有收入也要消费,这可能就需要动用原有资产(如储蓄)或借债等。Yd代表可支配收入,即总收入扣除税收(T)后的收入,b代表边际消 费倾向。 Yd=Y-T(3) 把(2)(3)代入(1)可得: Y=Ca十b(Y-T)+I+G =Ca十bY-bT+I+G (1-b)Y=Ca-bT+I+G Y=(Ca-bT+I+G)÷(1-b)(4) 根据(3)式,我们就可以得到简单的财政政策乘数。 首先求(3)式对T的导数,得到税收乘数: 它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包括税率、税收收入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税收乘数。第一,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相反。第二,政府增税时,国民收 入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b/(1—b)倍。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 为0.8,则税收乘数为-4。可见,若政府采取减税政策,将会成倍 刺激有效需求,有利于经济增长。

其次求(3)式对G的导数,得到购买性支出乘数: 它表明的是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购买性支出乘数。第一,支出乘数是正值,说明国民收 入与税收的变动方向相同。第二,政府增支时,国民收入增加,增 加量为支出增量的1/(1—b)倍。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购买 性支出乘数为5。第三,同税收乘数相比,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这说明,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作用大于税收政策。 最后,政府在增加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购买支出,这些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增加是什么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平衡预算乘数: 这就是说,即使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若同时等额地增加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地增加。换言之,即使政府实行平衡预算 财政政策,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效应。 假定活期存款为D,流通中的现金为C,则一定时期内的货币供 应量M1为: M1=D+C(1) 因为M1,是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最重要的货币层次,我们在这 里考察M1的货币乘数决定问题。 假定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额为A,它由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 备金E两部分组成。假定活期存款准备率为rd,定期存款准备率为rt,定期存款为T,则: (2) 假定流通中的现金C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T与活期存款、超额准备金E与活期存款分别维持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其系数分别用足k、t、e表示,则: C=D·k(3) T=D·t(4) E=D·e(5)

精益七大浪费八大浪费及现场七大效率损失改善法(权威分享含参考答案)

制造不良品的效率损失(上) 产生不良的损失原因分析与改善策略 (一)产生不良效率损失的原因 制造不良品的浪费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基本浪费 当产生不良品时,会造成原材料、人工、设备、能源、管理费用等成本浪费。 返修和报废的浪费 不良产品需要返工修补时,会产生额外的修复、选别、检验等成本浪费,报废则意味着完全的损失。 救火成本 若产生不良品,订单交期可能因此而延误,会产生比如紧急换线、调货、加班、海运变空运等等的救火成本。 防火成本 防火成本是指为了预防救火成本的出现而投入的管理成本。 不良品未被发现而继续向后流出的损失 如果一个不良品在产生的第一时间没有被发现,其结果很可能造成大批量的返工,大批量的返工会产生连锁反应。比如,大批量的返工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导致生产计划的变更。而生产计划的变更,会导致产品来不及交付,还可能会影响到别的订单的产品,致使整个生产进度都会受到波及干扰。同时可能出现救火成本和预防这种情况出现的防火成本。 在管理上这叫做一人错误百人忙,它是一种成本扩大的连锁效应。 图6-1 成本倒增曲线 【图解】 通常一个错误往后传递,会产生所谓的“成本倒增曲线”。这个曲线在日本有一个指数是1:35:600。 它指的是,在产生不良品的第一个时间点进行改正,可能纠正的成本只要1元人民币。若这个错误往后传 递到下一道工序、工段或部门后再被发现,企业需要弥补错误的成本可能是35元人民币。而在更后面的流 程中被发现,弥补错误的成本可能要高达600元人民币。 比如,技术部门的一张图纸上有一个技术参数写错。在技术部门更改,可能3分钟就解决了,也许成 本会低于1元人民币;若这张图纸的错误没有被发现,已经进入车间开始裁减材料时才被发现,可能成本 是35元人民币;假如这时还没有发现错误,继续往后倒流,员工按照图纸进行加工,在做了500个或1000 个以后,到质量检验的时候才发现错了,这个时候要返工,很可能要花600元人民币的代价才能弥补这个 错误。 (二)产生不良效率损失的改善策略 一个产品不良的错误会产生很多的波动,而且每一个波动都会带来变化。假设在生产流程中有一次不良品,就可能会有500个不良品必须返工,这就会产生变化。企业的生产计划要变更,所有物料供应计划要变更,所有生产工艺准备的时间计划也要变更。只要波动的来源不消除,企业的生产计划就永远跟不上变化。因此,要消除产生不良品的效率损失,关键

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功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因此人们总是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会承担银行的一切风险,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另外,源源不断的居民家庭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的第二大原因。由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还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缺乏流动性风险自我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不足。在决策程序的具体操作上,总行主要负责分行之间的资金调剂、参与债券市场交易、进行同业资金拆借,以便满足下级行当日或未来较短时间内用于保证支付的资金需求,分行一般局限于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决策程序体现为下级银行“倒逼”上级银行,上级银行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下级银行资金余缺的现实,并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没有对下级银行净融资需求进行事前度量和预测,并采取事前的防范与控制措施以及部署相应的流动性计划和安排,缺乏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 (三)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局限性。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没有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而各银行又不顾自身实际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缺位,流动性管理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银行是高负债运作的特殊企业,其负债的不确定性和硬性约束都要求银行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流动性管理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流动性管理具有内生性,流动性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而非中央银行,它产生于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内在要求。我国的流动性管理表现出以中央银行监管为主的外生性特点。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监管与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管理在目的、方式、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目前我国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流动性管理体制,以固定不变的流动性比例作为常规的监管方式,过分强调中央银行的监管,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内生性,严格意义上的流动性管理在我国仍然处于缺位状态。 (五)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我国银行体系存在许多流动性隐患。一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一直居高不下,超负荷经营;二是存贷款比例较高,对于全面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该指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反映出存贷款在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程度;三是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并且继续增加趋势明显,资金使用日益长期化;四是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较高,资金来源日益短期化;五是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六是贷款质量较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建议 (一)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一是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三是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