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差速器

中央差速器

中央差速器
中央差速器

中央差速器

多轴驱动的汽车,各驱动桥间由传动轴相连。为使各驱动桥有可能具有不同的输入角速度,以消除各桥驱动轮的滑动现象,可以在各驱动桥之间装设中央差速器,也称为轴间差速器。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光只有直线行驶,还有各种角度的弯道,当车辆行驶在弯道中时,四个车轮的轨迹是四条半径不同的圆弧。这就造成四个车轮在弯中的转速不同,如果车轮只能以同一转速转动,那车辆根本无法转弯,就算强行转向也会因为车轮转速差而折断中间的车轴。这时就需要安装差速器来实现差速,将发动机输出轴上的一个固定转速分解成不同的转速传递到车轮。

汽车转向时,前轮转弯半径比同侧的后轮要大,因此前轮的转速要比后轮快,以至四个车轮走的路线完全不一样,所以四驱车则需要中央差速器来分配前后轴扭矩。

中央差速器种类有:开放式中央差速器、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托森差速器和粘性联轴节式差速器。

一、开放式中央差速器

开放式差速器就是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在汽车转弯时正常工作的差速器,行星齿轮组没有任何锁止装置,假如一辆四驱车配备了前中后三个开放式差速器,那么如果其中一个轮子打滑,那么这个车的全部动力都会浪费在这个车轮上,而其余三个车轮则无法到的动力。

优点:没有特别的优点,因为差速是汽车正常行驶的必备条件;

缺点:在越野车领域,开放式差速器会影响非铺装路面的脱困性。

二、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

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依靠湿式多片离合器产生差动转矩。这种系统多用作适时四驱系统的中央差速器使用。其内部有两组摩擦盘,一组为主动盘,一组为从动盘。主动盘与前轴连接,从动盘与后轴连接。两组盘片被浸泡在专用油中,二者的结合和分离依靠电子系统控制。在直线行驶时,前后轴的转速相同,主动盘与从动盘之间没有转速差,此时盘片分离,车辆基本处于前驱或后驱状态,可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在转弯过程中,前后轴出现转速差,主、从动盘片之间也产生转速差。但由于转速差没有达到电子系统预设的要求,因而两组盘片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此时车辆转向不受影响。

当前后轴的转速差超过一定限度,例如前轮开始打滑,电控系统会控制液压机构将多片离合器压紧,此时主动盘与从动盘开始发生接触,类似离合器的结合,扭矩从主动盘传递到从动盘上从而实现四驱。多片摩擦式限滑差速器的接通条件和扭矩分配比例由电子系统控制,反应速度快,部分车型还具备手动控制的“LOCK”功能,即主、从动盘片可保持全时结合状态,功能接近专业越野车的四驱锁止状态。但摩擦片最多只能传递50%的扭矩给后轮,并且高强度的使用会时摩擦片过热而失效。

优点:反映速度很快,可瞬间结合;多数车型都是电控结合,无需手动控制;

缺点:最多只能将50%的动力传递给后轮,高负荷工作时容易过热。

三、托森差速器

托森(Torsen)这个名字的由来取Torque-sensing Traction——感觉扭矩牵引,Torsen的核心是蜗轮、蜗杆齿轮啮合系统,从Torsen 差速器的结构视图中可以看到双蜗轮、蜗杆结构,正是它们的相互啮合互锁以及扭矩单向地从蜗轮传送到蜗杆齿轮的构造实现了差速器锁止功能,这一特性限制了滑动。在在弯道正常行驶时,前、后差速器的作用是传统差速器,蜗杆齿轮不影响半轴输出速度的不同,如车向左转时,右侧车轮比差速器快,而左侧速度低,左右速度不同的蜗轮能够严密地匹配同步啮合齿轮。此时蜗轮蜗杆并没有锁止,因为扭矩是从蜗轮到蜗杆齿轮。而当一侧车轮打滑时,蜗轮蜗杆组件发挥作用,通过托森差速器或液压式多盘离合器,极为迅速地自动调整动力分配。

当车辆正常行驶的时候,差速器壳P转动,同时带动蜗杆3和4转动,此时3和4之间没有相对转动,于是红色的1轴和绿色的2轴以同一个速度旋转。而当一侧车轴遇到较大的阻力而另一侧车轴空转的时候,例如红色车轴遇到较大的阻力,则一开始它静止不动,而差速器壳还在旋转,于是带动蜗杆齿轮4沿着红色轴滚动,4滚动的同时又带动3旋转,但是3与绿色的车轴2有自锁的效果,所以3的转动并不能带动绿色车轴2转动,于是3停止转动,同时又使得4也停止转动,于是4只能随着差速器壳的转动带动红色车轴旋转,即将扭矩分配给了红色车轴,车辆脱困。

最核心的装置就是中央扭矩感应自锁式差速器,它可以根据行驶状态使动力输出在前后桥间以25:75~75:25连续变化,而且反应十

分迅速,几乎不存在滞后(扭矩感应自锁式差速器的特点在前面也详细分析过),而且有电子稳定程序的支持,更进一步提高了动力分配的主动性。

简单地说,托森差速器就是一个全自动纯机械差速器,即不需要人为控制+100%可靠的+传动直接的限滑差速器,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种很均衡的设计。

优点:能够在瞬间对驱动轮之间出现的阻力差提供反馈,分配扭矩输出,而且锁止特性是线性的,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扭矩输出范围内进行调节;

缺点:没有两驱状态;差速器限滑能力有限,动力无法完全传递到有某一车轮。

四、粘性联轴节式差速器

粘性联轴节式差速器,这种结构的差速器是当今全轮驱动汽车上自动分配动力的灵巧的装置。它通常安装在以前轮驱动为基础的全轮驱动汽车上。这种汽车平时按前轮驱动方式行驶。粘性联轴节的最大特点就是不需驾驶员操纵,就可根据需要自动把动力分配给后驱动桥。

粘性联轴节的工作原理,有点类似于多片离合器。在输入轴上装有许多内板,插在输出轴壳体内的许多外板当中,并充入高粘度的硅油。输入轴与前置发动机上的变速分动装置相连,输出轴与后驱动桥相连。在正常行驶时,前后车轮没有转速差,粘性联轴节不起作用,动力不分配给后轮,汽车仍然相当于一辆前轮驱动汽车。

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前轮出现打滑空转,前后车轮出现较大的转速差。粘性联轴节的内、外板之间的硅油受到搅动开始受热膨胀,产生极大的粘性阻力,阻止内外板间的相对运动,产生了较大的扭矩。这样,就自动地把动力传送给后轮,汽车就转变成全轮驱动汽车。在汽车转向时,粘性联轴节还可吸收前后车轮由于内轮差而产生的转速差,起到前后差速器的作用。在汽车制动时,它还可以防止后轮先抱死的现象。

优点:尺寸紧凑、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缺点:反应速度慢,扭矩分配比例小,结合和分离不可手动控制,高负荷工作时因为过热可能会失效。

汽车差速器与主减速器设计毕业设计

摘要 本文介绍了轿车差速器与主减速器的设计建模过程,论述了轿车差速器与主减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对轿车主要参数的分析与计算对差速器和主减速器进行设计,并使用Pro/E对差速器与主减速器进行3D建模,生成2D工程图。完成装配后,对主减速器、差速器进行运动仿真,以论证差速器的差速器原理。 关键词:建模,差速器,主减速器,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utomobile differential design and modeling process of the final drive, and the structure and the principle of automobile differential and the final drive.the car After th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final drive and differential,to use Pro/E to complete make 3D model of the final drive and differential, then to produce 2D drawings.There is going to analysis the final drive to prove the principle after finishing the composing. Keywords: Modeling, Differential,Final drive,Analysis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录...................................................... III 1绪论 (1) 1.1课题来源 (1) 1.2课题研究现状 (1) 1.2.1国内外汽车行业CAD研究与应用情况 (1) 1.3主减速器的研究现状 (1) 1.4 差速器的研究现状 (2)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 2QY7180概念轿车主减速器与差速器总体设计 (4) 2.1QY7180概念轿车主要参数与主减速器、差速器结构选型 (4) 2.1.1QY7180概念轿车的主要参数 (4) 2.1.2QY7180概念轿车主减速器与差速器结构选型 (4) 2.2主减速器与差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 2.3QY7180概念轿车主减速器主减速比i0的确定 (6) 3主减速器和差速器主要参数选择与计算 (7) 3.1主减速器齿轮计算载荷的确定 (7) 3.1.1按发动机最大转矩和最低档传动比确定从动齿轮的计算转 矩Tce (7) 3.1.2按驱动车轮打滑转矩确定从动齿轮的计算转矩Tcs (7) 3.1.3按日常平均使用转矩来确定从动齿轮的计算转矩 (8) 3.2主减速器齿轮传动设计 (8) 3.2.1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8)

汽车差速器结构原理解析

图解汽车(9)汽车差速器结构原理解析 2012-09-07 18:01 出处:pcauto 作者:陈启贞责任编辑:陈启贞(评论84条) 关键词:差速器托森差速器四轮驱动适时驱动全时驱动 【太平洋汽车网技术频道】发动机动力输出是需经过一系列的传动机构才传递到驱动轮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差速器了。差速器是如何实现差速的?本期文章将对差速器的结构原理进行解析。 阅读提示:

PCauto技术频道图解类文章都可以使用全新的高清图解形式进行阅读。大家可以通过点击上面图片链接跳转到图解模式。高清大图面积提升3倍,看着更清晰更爽,赶紧来体验吧! ● 为什么要用差速器? 汽车在转弯时,车轮做的是圆弧的运动,那么外侧车轮的转速必然要高于内侧车轮的转速,存在一定的速度差,在驱动轮上会造成相互干涉的现象。由于非驱动轮左右两侧的轮子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涉。 驱动轮如果直接通过一根轴刚性连接的话,两侧轮子的转速必然会相同。那么在过弯时,内外两侧车轮就会发生干涉的现象,会导致汽车转弯困难,所以现在汽车的驱动桥上都会安装差速器。

布置在前驱动桥(前驱汽车)和后驱动桥(后驱汽车)的差速器,可分别称为前差速器和后差速器,如安装在四驱汽车的中间传动轴上,来调节前后轮的转速,则称为中央差速器。 ● 差速器是如何工作的 一般的差速器主要是由两个侧齿轮(通过半轴与车轮相连)、两个行星齿轮(行星架与环形齿轮连接)、一个环形齿轮(动力输入轴相连)。

那差速器是怎样工作的呢?传动轴传过来的动力通过主动齿轮传递到环齿轮上,环齿轮带动行星齿轮轴一起旋转,同时带动侧齿轮转动,从而推动驱动轮前进。 当车辆直线行驶时,左右两个轮受到的阻力一样,行星齿轮不自转,把动力传递到两个半轴上,这时左右车轮转速一样(相当于刚性连接)。 当车辆转弯时,左右车轮受到的阻力不一样,行星齿轮绕着半轴转动并同时自转,从而吸收阻力差,使车轮能够与不同的速度旋转,保证汽车顺利过弯。

差速器开题报告

山东科技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学院名称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7-4 学生姓名魏循中 学号 200703021225 指导教师李学艺 填表时间: 2011年 3月 21 日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篇二:汽车差速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轻型载货汽车的差速器设计 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国内轻型货车乃至重型货车的差速器产品的技术基本来源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几个传统的工业国家,我国现有的技术基本上是引进国外技术而发展的,在目前看来有了一定的成果和规模,但是们目前我国的差速器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开发能力依然很弱、影响了整车新车的开发成本,所以在差速器开发的技术开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汽车行业发展初期,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的创始人雷诺发明了汽车差速器,汽车差速器作为汽车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曾被汽车专家誉为“小零件大功用”。汽车差速器是汽车传动中的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有三大作用:首先是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传输到车轮上;其次,将主减速器已经增加的扭矩一分为二的分配给左右两根半轴;然后,它担任汽车主减速齿轮,在动力传输至车轮前将传动系的转速减下来,将动力传到车轮上,同时允许两侧车轮以不同的轮速转动。差速器对提高汽车行驶平稳性和其通过性有着独特的作用,是汽车设计的重点之一。 3. 1国内外发展动态 从目前来看,我国差速器行业已经顺利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转变,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由小到大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对它的影响或许仅限于速度和时间,但由大到强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蜕变,科学发展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个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时刻,提高汽车车辆差速器的精度、可靠性是中国差速器行业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年中国汽车差速器市场发展迅速,产品产出持续扩张,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汽车差速器产业向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国内企业新增投资项目投资逐渐增多。投资者对汽车差速器行业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这使得汽车差速器行业的发展需求增大。对国外而言,国外的那些差速器生产企业的研究水平已经很高,而且还在不断地进步,年销售额达到18亿美金的伊顿公司汽车集团是全球化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发动机气体管理部分及动力控制系统,其中属于动力控制系统的差速器类产品年销售量达250万只,在同类产品居领导地位。国内的差速器起步较晚,目前的发展主要靠引进消化国外产品来满足需求。 3.2差速器的发展趋势 差速器作为车辆上必不可少的重要传动零件,要使车辆的舒适性以及通过性有所提高,

差速器锥齿轮几何尺寸计算用表

序号 项目 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 1 行星齿轮齿数 1z ≥10,应尽量取最小值 1z =10 2 半轴齿轮齿数 2z =14~25,且需满足式(3-4) 2z =18 3 模数 m m =5.5mm 4 齿面宽 b=(0.25~0.30)A 0;b ≤10m 16mm 5 工作齿高 m h g 6.1= g h =8.8mm 6 全齿高 051.0788.1+=m h 9.885 7 压力角 α 22.5° 8 轴交角 ∑=90° 90° 9 节圆直径 11mz d =; 22mz d = d2=99 10 节锥角 2 1 1arctan z z =γ,1290γγ-?= 1γ=29.055°, =2γ60.945° 11 节锥距 2 2 110sin 2sin 2γγd d A == 0A =56.625mm 12 周节 t =3.1416m t =17.2788mm 13 齿顶高 21a g a h h h -=;m z z h a ????? ? ??????????? ??+=2 12237.043.0 1a h =5.807mm 2a h =2.993mm 14 齿根高 1f h =1.788m -1a h ; =1.788m -2a h 1f h =3.972mm ; =6.786mm 15 径向间隙 c =h -g h =0.188m +0.051 c =1.085mm 16 齿根角 1δ=01arctan A h f ;0 2 2arctan A h f =δ 1δ=4.012°; 2δ=6.834° 17 面锥角 211δγγ+=o ;122δγγ+=o 1o γ=33.067° 2o γ=67.779°

各种常见差速器转矩分配原理详解

各种常见差速器转矩分配原理详解 本文为本人原创技术帖,从受力分析角度详细说明现代小型汽车的各种常见差速器的技术原理。 一、差速器力矩关系通式 符号定义: T0——发动机传给差速器的总动力矩,当汽车匀速运动时与总行驶阻力折算在驱动车轮上的转矩平衡。 Tr1,Tr2——差速器两侧半轴有相对运动或趋势时单侧半轴受到的差速器内实际限滑力矩,互为作用力矩与反作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由差速器内各种摩擦力、粘性力产生(例如差速器轮系本身各转轴内摩擦力及各齿轮啮合摩擦力、各种限滑装置的粘性力、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电控轮间制动摩擦力等),也可由刚性连接内应力产生(例如机械硬差速锁、凸块、轮齿式差速锁等)。 Tr1max,Tr2max——确保两侧半轴不发生相对运动的差速器内单侧最大限滑力矩值,Tr1,Tr2≤Tr1max,Tr2max。对于刚性连接内应力可认为其Tr1max,Tr2max=∞。 Tr——两侧半轴有相对运动或趋势时差速器内的实际总限滑力矩,为Tr1与Tr2之和,即其2倍。 Trmax——确保两侧半轴不发生相对运动的最大差速器内总限滑力矩值, Tr≤Trmax。 T01,T02——差速器内完全没有阻止两侧半轴相对运动限滑力矩(Tr=0)时发动机传给两侧半轴的动力矩,取决于差速器机械结构。 T1,T2——差速器内有阻止两侧半轴相对运动的限滑力矩时分配到的实际动力力矩(与两侧半轴车轮地面附着反力矩平衡) K——差速器两侧半轴的实际转矩分配比,也称实际锁紧系数,即两侧半轴不发生或发生相对运动时的实际转矩比值。 Kmax——确保两侧半轴不发生相对运动两侧最大允许转矩差值对应的转矩分配比, K小于等于Kmax。 F1,F2——两侧半轴车轮地面附着反力矩(分别与T1,T2平衡)。 F1max,F2max——确保两侧半轴车轮不滑转的最大地面附着反力矩值,F1,F2≤F1max,F2max。 设1侧半轴动力转矩被Tr增强,2侧半轴动力转矩被Tr削弱(Tr反向

差速器间隙调整

差速器间隙调整 这是要看具体情况而调了!下面告诉你方法!当啮合印记偏向大端时,将从动齿轮向主动齿轮靠近,若侧隙过小将主动齿轮向外移开;当啮合印记偏向小端时,将从动齿轮远离主动齿轮,此时若侧隙过大,将主动齿轮内移近;当啮合印记偏向齿顶时,主动齿轮向从动齿轮移近,若此时间隙过小,则将从动齿轮向外移开;当啮合印记偏向齿根时,主动齿轮向从动齿轮移开,若此时间隙过大,则将从动吃乱向内移近。归纳了一句顺口溜,齿轮移动方向:大进从,根出主;小出从,顶进主;顶进主,小出从;根出主,大进从。图上印泥看就行了,主要就是看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的接触面来调整的,调整不好的话磨损得会很厉害的。轴承调间隙不了,都是靠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来回纵向移动来调整差速器的。这在修车里面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哦!呵呵!~~ 首先要先调整好轴承预紧度,就是你所说的轴承间隙。调整到转动灵活,无卡滞现象,无间隙感。主动锥齿轮轴承间隙用两轴承之间的垫片调整,加垫片轴承间隙大,反之间隙减小。从动锥齿轮(盆齿)用调整螺母调整。用印泥是调整齿轮的接触面积是否正确,齿轮间隙是否合适。当啮合印记偏向大端时,将从动齿轮向主动齿轮靠近,若侧隙过小将主动齿轮向外移动当啮合印记偏向小端时,将从动齿轮远离主动齿轮,此时若侧隙过大,将主动齿轮内移近;移动从动齿轮时,当一边的调整螺母退出多少,另一边要相应拧紧多少,以保证轴承的预紧度和间隙保持不变。当啮合印记偏向齿顶时,主动齿轮向从动齿轮移动若此时间隙过小,则将从动齿轮向外移动当啮合印记偏向齿根时,主动齿轮向从动齿轮移动,若此时间隙过大,则将从动齿轮向内移动这个是靠主动锥齿轮和轴承之间的垫片来调整。或减速器壳体和主动锥齿轮壳体之间的垫片调整。 答:差速器轴承属圆锥止推轴承,左右两只轴承止推面相对设置,轴承锥面(即滚棒锥面)朝外,设置在减速器壳上的差速器轴承外套以两侧相对朝向中间与轴承配套,其间隙由轴承座孔上的差速器轴承调整螺母调整。在半浮式后桥壳中设置的差速器,其轴承间隙是以增减轴承止推面垫圈和两段后桥壳装配而调整的。 在主双级式减速器中的差速器,也就是二道减速的减速器里设置的差速器,其轴承间隙调整的方法是:先调整好二道减速的圆柱主动齿轮的圆锥止推轴承,然后将减速器外壳侧盖、垫片等拆掉,将齿轮移位,再将差速器装配,进行轴承间隙调整。差速器轴承间隙调整合格后,再将拆掉的二道减速部件复原装配,这样实际上是进 行部件单体调整,它可以防止两套部件相互影响而造成错觉。如果先调整差速器轴承间隙,后调整二道减速圆柱主动齿轮轴承间隙,必然要将先调整好的轴承拆掉,再调整二道减速主动齿轮轴承,这就造成了二次装配差速器轴承间隙的误差,使轴承间隙不 合适。 半浮式后桥壳差速器轴承间隙的调整仍然按照上述方法,不允许在调整差速器轴

货车汽车后桥差速器的设计计算说明书

货车汽车后桥差速器的设计计算说明书

第一章驱动桥结构方案分析 由于要求设计的是货车的后驱动桥,一般选用非断开式结构以与非独立悬架相适应,该种形式的驱动桥的桥壳是一根支撑在左右驱动车轮的刚性空心梁,一般是铸造或钢板冲压而成,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等所有传动件都装在其中,此时驱动桥,驱动车轮都属于簧下质量。 驱动桥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基本形式有三种如下: 1)中央单级减速驱动桥。此是驱动桥结构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是驱动桥的基本形式,在载重汽车中占主导地位。一般在主传动比小于6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中央单级减速驱动桥。目前的中央单级减速器趋于采用双曲线螺旋伞齿轮,主动小齿轮采用骑马式支承,有差速锁装置供选用。 2)中央双级驱动桥。在国内目前的市场上,中央双级驱动桥主要有2种类型:一类如伊顿系列产品,事先就在单级减速器中预留好空间,当要求增大牵引力与速比时,可装入圆柱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将原中央单级改成中央双级驱动桥,这种改制“三化”(即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程度高,桥壳、主减速器等均可通用,锥齿轮直径不变;另一类如洛克威尔系列产品,当要增大牵引力与速比时,需要改制第一级伞齿轮后,再装入第二级圆柱直齿轮或斜齿轮,变成要求的中央双级驱动桥,这时桥壳可通用,主减速器不通用,锥齿轮有2个规格。 由于上述中央双级减速桥均是在中央单级桥的速比超出一定数值或牵引总质量较大时,作为系列产品而派生出来的一种型号,它们很难变型为前驱动桥,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综合来说,双级减速桥一般均不作为一种基本型驱动桥来发展,而是作为某一特殊考虑而派生出来的驱动桥存在。 3)中央单级、轮边减速驱动桥。轮边减速驱动桥较为广泛地用于油田、建筑工地、矿山等非公路车与军用车上。当前轮边减速桥可分为2类:一类为圆锥行星齿轮式轮边减速桥;另一类为圆柱行星齿轮式轮边减速驱动桥。 ①圆锥行星齿轮式轮边减速桥。由圆锥行星齿轮式传动构成的轮边减速器,轮边减速比为固定值2,它一般均与中央单级桥组成为一系列。在该系列中,中央单级桥仍具有独立性,可单独使用,需要增大桥的输出转矩,使牵引力增大或速比增大时,可不改变中央主减速器而在两轴端加上圆锥行星齿轮式减速器即可变成双级桥。这类桥与中央双级减速桥的区别在于:降低半轴传递的转矩,把增大的转矩直接增加到两轴端的轮边

差速器概述

差速器概述 汽车差速器能够使左、右(或前、后)驱动轮实现以不同转速转动的机构。主要由左右半轴齿轮、两个行星齿轮及齿轮架组成。功用是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滚动,即保证两侧驱动车轮作纯滚动运动。差速器是为了调整左右轮的转速差而装置的。在四轮驱动时,为了驱动四个车轮,必须将所有的车轮连接起来,如果将四个车轮机械连接在一起,汽车在曲线行驶的时候就不能以相同的速度旋转,为了能让汽车曲线行驶旋转速度基本一致性,这时需要加入中间差速器用以调整前后轮的转速差。 构成 普通差速器由行星齿轮、行星轮架(差速器壳)、半轴齿轮等零件组成。发动机的动力经传动轴进入差速器,直接驱动行星轮架,再由行星轮带动左、右两条半轴,分别驱动左、右车轮。差速器的设计要求满足:(左半轴转速)+(右半轴转速)=2(行星轮架转速)。当汽车直行时,左、右车轮与行星轮架三者的转速相等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汽车转弯时三者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内侧轮转速减小,外侧轮转速增加。[1] 原理 差速器的这种调整是自动的,这里涉及到“最小能耗原理”,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倾向于耗能最小的状态。例如把一粒豆子放进一个碗内,豆子会自动停留在碗底而绝不会停留在碗壁,因为碗底是

能量最低的位置(位能),它自动选择静止(动能最小)而不会不断运动。同样的道理, 三维效果 车轮在转弯时也会自动趋向能耗最低的状态,自动地按照转弯半径调整左右轮的转速。[2] 当转弯时,由于外侧轮有滑拖的现象,内侧轮有滑转的现象,两个驱动轮此时就会产生两个方向相反的附加力,由于“最小能耗原理”,必然导致两边车轮的转速不同,从而破坏了三者的平衡关系,并通过半轴反映到半轴齿轮上,迫使行星齿轮产生自转,使内侧半轴转速减慢,外侧半轴转速加快,从而实现两边车轮转速的差异。 驱动桥两侧的驱动轮若用一根整轴刚性连接,则两轮只能以相同的角度旋转。这样,当汽车转向行驶时,由于外侧车轮要比内侧车轮移过 差速器原理图

差速器的传动原理

差速器的传动原理 一差速器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汽车转弯时,内侧车轮和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不同,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要大于内侧车轮的转弯半径,这就要求在转弯时外侧车轮的转速要高于内侧车轮的转速。差速器的作用就是即是满足汽车转弯时两侧车轮转速不同的要求!这个作用是差速器最基本的作用,至于后为发展的什么中央差速器、防滑差速器、LSD 差速器、托森差速器等,他们是为了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操控性能而设计的。 二差速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三差速器的传动原理是什么? 1 直线行驶时差速器的工作状态: 直线行驶时,差速器壳体(作为差速器的输入)带动行星齿轮轴,从而带动行星齿轮绕半轴齿轮轴线公转,行星齿轮绕半轴齿轮轴线的公转将半轴齿轮夹持,带动半轴齿轮输出动力。所以在直线行驱时:左侧车轮转速(即左侧半轴齿轮转速)=右侧车轮转速(右半轴齿轮转速)=差速器壳体的转速。 2 将车轮支起后,转一侧车轮,另一侧车轮将反向同速旋转,这是为什么呢? 多数人经历过这种情况:将汽车的驱动轮支起,变速器挂上档,如果转一侧车轮,另一侧车轮将反向旋转。为什么要挂上档呢?挂档的目的是锁止差速器壳体,不让差速器壳体旋转。因为差速器壳体不能旋转,也就没有了行星齿轮的公转了,但是当转动一侧车轮时,这一侧的半轴齿轮驱动行星齿轮绕自身轴线自转,从而带动另一侧半轴齿轮反向旋转,自然加一侧车轮也就反向旋转了。 3 转弯时差速器的工作状态:

转弯时,行星齿轮在原来公转的基础上发生了自转,前面提到,行星齿轮只公转不自转时,两个半轴齿轮的转速和转向与差速器壳相等;而只自转不公转时,两个半轴齿轮的转向相反;现在是在行星齿轮公转的基础上发生了自转,假设公转转速是顺转100转,自转时驱动一侧半轴齿轮顺转10转,另一侧逆转10转。转向时,一侧半轴齿轮转速是110转(100+10),而另侧半轴齿轮的转速是90转(100-10)。 四普通差速器的弊端: 有一种情况我们都见过,就是汽车在泥水路面行驶时,常有一侧车轮在泥水里打滑空转,而另一侧着地的车轮不动。为什么呢? 这是差速器在作怪!在泥水中的车轮行驶阻力小,相对于而另一侧着地的车轮,在泥水中的车轮阻力可以说为0。造成差速器内行星齿轮的自转,把动力传递给泥水中的车轮,而着地的车轮却不转!

国内外限滑差速器结构及性能对比

国外限滑差速器结构及性能对比 一、国外几种常用限滑差速器简介 在发达国家,限滑差速器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汽车零部件,比如在欧美国家,几乎所有的皮卡都装备有限滑差速器,但在国,限滑差速器由于价格较贵,目前只有少数厂家采用,并且只作为选装件。由于大多数限滑差速器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同时有些关键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因此国的限滑差速器绝大多数从国外进口。 根据结构类型限滑差速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图1 限滑差速器结构分类 根据工作原理亦可归纳为摩擦式、超越式、与ABS刹车系统相结合的电子限滑差速系统、齿轮变传动比式等几种,分别简述如下:

1.摩擦式:具体结构可以分为无预压摩擦片式和弹簧预压摩擦片式限滑差速器。 图2无预压摩擦片式限滑差速器图3 弹簧预压摩擦片式限滑差速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限制半轴轮相对于差速器壳体转动,使相对转动的阻力增大,从而限制打滑。该类型差速器工作平稳,技术成熟,在国外的高级轿车、越野车和工程机械上应用较广。 该类型差速器缺点是: ①易磨损,维修难; ②锁紧系数大了转向难,小了限滑功能差; ③这类差速器对润滑油有特殊要求,故在选用润滑油时要兼顾齿轮和摩擦片对油的不同要求; ④该型差速器结构复杂,价格较高。 2.超越式差速器: 工作原理是只允许一侧半轴转的比差速器壳快,不允许比差速器壳慢,否则就被锁在差速器壳上。由此差速器壳快的车轮上没有任何牵引力,只能被拖着走,因此在超越和给合的转换过程中工作不太平稳,转

向阻力和转向时对轮胎磨损较大。 3.与ABS刹车系统相结合的电子限滑差速系统: 工作原理:该限滑——防抱死系统通过传感器监视两侧半轴的转速及方向盘的转角,并根据方向盘的转角计算两侧车轮的转速比例。若两侧车轮的转速之比与计算值之差超过给定的误差围,便通过ABS制动系统对转速相对偏高的车轮进行适度的制动,使两轮的转速之比保持在理论值附近。 这种限滑系统的优点是工作平稳,准确,对转向毫无影响。 该限滑系统缺点是: ①该类差速器通过制动快速轮来增加慢转轮的扭矩,而不像其他类型的限滑差速器,通过将快转轮上的扭矩转移到慢转轮上来防止快转轮打滑,故要获得同样的牵引力,消耗的发动机功率要增加许多; ②该类差速器牵涉电子系统复杂,传感器被泥泞污染后即失去功能。 4.齿轮结构限滑差速器: 齿轮结构限滑差速器学名叫变传动比限滑差速器,包括:单周节和三周节变传动比限滑差速器两种。变传动比的限滑差速器早在20世纪30年代TIMKEN公司就将它装到载货汽车的驱动桥上,经过几十年的改进,目前主要应用在工程机械中,目前的应用厂家主要有ZF、日本小松和中国的一些工程机械厂家。 A.单周节变传动比限滑差速器结构: 单周节限滑差速器齿轮每个齿都一样,齿轮采用了非渐开线的分段齿形设计,行星轮和半轴轮的每个齿从刚开始啮合到结束啮合这个过程

拒绝误导 彻底了解差速器和差速锁

“电子差速锁”“电子限滑差速器”这是同样的东西吗?竟然连身为汽车编辑的人自己都还没搞明白,而某品牌4S店里的销售大哥/大嫂也会向你描述一下他们某款前驱轿车装备了“电子差速锁”什么的,那功能更是被吹得天花乱坠,你身边也会有一些很懂车的兄弟跟你说限滑差速器或差速锁是个何等神奇的玩意儿,但是,你确定你听懂了吗?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点,那就是嘴上挂着这些词儿的人,其实十个有八个压根儿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而他们的错误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些自己也没明白差速器是怎么回事儿的汽车编辑。各位,今儿,咱就再认真的琢磨一遍差速器的这些事儿,做个明白人,权当是让自己对汽车有个更清晰的认知,毕竟,信自己比信什么都强(别提“信春哥”,春哥不懂车…)。

●什么是差速器? 在描述“差速锁”或是“限滑差速器”之类的概念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差速器,以及它有什么样的作用。 『普通差速器示意图』 如果直白的说,差速器的存在就是为了补偿左右驱动轮间(轮间差速器)或各个驱动桥间(轴间差速器)的转速差异,使车辆顺利转弯,并且能消除因为车轮滚动半径不同或路面不同起伏等因素可能造成的车轮滑动。目前轮间差速器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文章中图示的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

没有差速器会怎么样?转弯,内侧车轮滑拖,外侧车轮滑动,轮胎还有传动机构直接承受这种应力,要么轮胎磨损,要么传动轴和齿轮给你闹出个三长两短,要么失控要么翻车…如果你还是想不出来没有差速器是个什么状态,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关于差速器大致的结构和描述如果感兴趣,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 ●差速器的运动特性、转矩分配特性和锁紧系数的概念

汽车差速器英文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13 (2006)1422–1428 www.elsevie https://www.doczj.com/doc/974642775.html,/locate/engfailanal Failure analysis of an automobile di?erential pinion shaft H. Bayrakceken * Afyon Kocatepe University, Technical Education Faculty, 03200 Afyon, Turkey Received 8 July 2005; accepted 14July 2005 Available online 2 September2005 Abstract Di?erential is used to decrease the speed and to provide moment increase for transmitting the movement coming from the engine to the wheels by turning it according to the suitable angle in vehicles and to provide that inner and outer wheels turn di?erently. Pinion gear and shaft at the entrance are manufactured as a single part whereas they are in di?erent forms according to automobile types. Mirror gear which will work with this gear should become familiar before the assembly. In case of any breakdown,they should be changed as a pair. Generally, in these systems there are wear damages in gears. The gear inspected in this study has damage as a form of shaft fracture. In this study, failure analysis of the di?erential pinion shaft is carried out.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 are obtained ?rst. The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are determined. Some fractographic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to asses the fatigue and fracture conditions. 2005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Keywords: Di?erential; Fracture; Power transfer; Pinion shaft 1. Introd uction The ?nal-drive gears may b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driven from the output gearing of the gearbox. Di- rectly driven ?nal drives are used when the engine and transmission units are combined together to form an integral construction. Indirectly driven ?nal drives are used at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being either sprung and attached to the body structure or unsprung and incorporated in the rear-axle casing. The ?nal-dr ive gears are used in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1]: (a) to redirect the drive from the gearbox or propeller shaft through 90and, (b) to provide a permanent gear reduction between the engine and the driving road-wheel s. * Tel.: +90 272 228 1311; fax: +90 272 228 1319. E-mail address: bceken@https://www.doczj.com/doc/974642775.html,.tr. 1350-6307/$ - see front matter 2005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oi:10.1016/j.engfailan al.2005.07.019

普通锥齿轮差速器设计

第一章绪论 汽车行驶时,左、右车轮在同一时间内所滚过的路程往往不等。例如,转弯时内、外两侧车轮行程显然不同,即外侧车轮滚过的距离大于内侧车轮;汽车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由于路面波形不同也会造成两侧车轮滚过的路程不等;即使在平直路面上行驶,由于轮胎气压、轮胎符合、胎面磨损程度不同以及制造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引起左、右车轮因滚动半径不同而使左、右车轮行程不等。如果驱动桥的左、右、车轮刚性连接,则行驶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驱动轮在路面上滑移或滑转。这不仅会加剧轮胎磨损与功率和燃料的消耗,而且可能导致转向和操纵性能恶化。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汽车左、右驱动轮间都装有轮间差速器,从而保证了驱动桥两侧车轮在行程不等时具有不同的旋转角速度,满足了汽车行驶运动学的要求;在多桥驱动汽车上还常装有轴间差速器,以提高通过性,同时避免在驱动桥间产生功率循环及由此引起的附加载荷,使传动系零件损坏、轮胎磨损和增加燃料消耗等。 差速器用来在两输出轴间分配转矩,并保证两输出轴有可能以不同的角速度转动。差速器按其结构特征不同,分为齿轮、凸轮式、蜗轮式和牙嵌自由轮式等多种形式。 本次设计选择的是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中的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

第二章 普通锥齿轮差速器基本原理 普通锥齿轮差速器由于结构简单、工作平稳可靠,一直广泛用于一般使用条件下的汽车驱动桥中。图2-1为其示意图,图中ω0为差速器壳的角速度; ω1、ω2分别为左、右两半轴的角速 度;To 为差速器壳接受的转矩;T r 为 差速器的内摩擦力矩;T 1、T 2分别为左、右两半轴对差速器的 反转矩。 图2-1 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示意图 根据运动分析可得 ω1+ω2=2ω0 (2 - 1) 显然,当一侧半轴不转时,另一侧半轴将以两倍的差速器壳体角速度旋转;当差速器壳体不转时,左右半轴将等速反向旋转。 根据力矩平衡可得 T0 T2T1T0T1-T2{ =+= (2 - 2) 差速器性能常以锁紧系数k 是来表征,定义为差速器的内摩擦力矩与差速器壳接受的转矩之比,由下式确定 K=r T /0T (2 - 3) 结合式(5—24)可得 k ) -0.5T0(1T1k ) 0.5T0(1T2{ =+= (2 - 4) 定义快慢转半轴的转矩比kb=T2/T1,则kb 与k 之间有

几种常见四轮驱动的区别

几种常见四轮驱动的区别 Quattro/4WD/AWD/xDrive 类型一:Quattro 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的核心是Torsen中央差速器,他比任何电子控制技术更快的调节前后轴力量的分配。EDL(电子差速锁)在必要时将多余的动力传送到车轮上,增强抓地性。当车轮空转或者没有与地面接触时,这些浪费的驱动力就被输送到可以受力的车轮上。一旦出现外部条件引起的前后轴的速度差异,Torsen就会自动地,毫无损失的将大部分的能量传输到有能力工作的驱动轴上,自动优化和分配四个车轮的动力。由于轴荷的平衡分布,驾驶者能够更好的掌握转向的精确性和灵活性,而不需要扭矩转向辅助。25年前,奥迪的工程师以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在驱动技术领域树立了里程碑。 类型二:4WD(4X4)/AWD/ xDrive/sDrive 四轮驱动系统(4wd系统,车身上标识4X4与4WD意思一样)是将发动机的驱动力从2wd系统的两轮传动变为四轮传动。4wd系统之所以列入主动安全系统, 主要是 4wd系统有比2wd 更优异的发动机驱动力应用效率, 达到更好的轮胎牵引力与转向力的有效发挥。就安全性来说,

4wd系统对轮胎牵引力与转向力的更佳应用, 造成好的行车稳定性以及循迹性。除此之外4wd系统更有2wd所没有的越野性。 AWD (全时四驱系统)已经变得和4WD 几乎一样了,唯一的区别就在于AWD 比4WD 少了低比率的传动装置,不过AWD 仍然提供在湿滑路面、恶劣天气以及轻微越野路面的牵引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对一辆车的越野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车辆的离地高度而非AWD 能力。所有的AWD 系统是全时四轮驱动的,这也就意味着你不用进行2 轮驱动或者全轮驱动模式的转换。而宝马的xDrive、奔驰的4MATIC与AWD一样是全时四驱系统,仅仅是称呼不一样,而sDrive则为后驱系统。 不管是4WD还是AWD,最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功率分配是如何达成的。目前市场上最优秀、最聪明的扭矩分配装置非托森(Torsen)莫属。我们把托森叫做差速器是贬低了它。托森当作差速器用的话那是大材小用,所以我称呼它为“托森机构”。托森机构是纯机械的,无需任何电子辅助,同时又是主动式的。所谓主动式,就是说在轮子有出现滑动倾向前,扭矩就被重新分配了--妙哉!而其它电子式的机构都是被动的,都要等到反馈信号后重新分配扭矩。反馈信号多数都是从ABS装置上采集过来。尽管电子信号传递飞快,但毕

差速器工作原理及图片

简述差速器作用、结构与工作原理 一差速器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汽车转弯时,内侧车轮和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不同,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要大于内侧车轮的转弯半径,这就要求在转弯时外侧车轮的转速要高于内侧车轮的转速。差速器的作用就是即是满足汽车转弯时两侧车轮转速不同的要求!这个作用是差速器最基本的作用,至于后为发展的什么中央差速器、防滑差速器、LSD差速器、托森差速器等,他们是为了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操控性能而设计的。 二差速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典型的差速器结构图 1-轴承;2和8-差速器壳;3和5-调整垫片;6-行星齿轮;7-从动锥齿轮;4-半轴齿轮;9-行星齿轮轴; 差速器最基本的结构由差速器从动齿轮(图中的7)、差速器壳体、

行星齿轮轴、行星齿轮、半轴齿轮组成; 1-输入轴(将驱动差速器从动齿轮);2-差速器壳体;3-行星齿轮; 4-半轴齿轮(驱动两侧传动轴输出);

差速器结构图 说明:这里的框架即是差速器壳体;太阳齿轮即是所说的半轴齿轮; 桑塔纳差速器结构图 三差速器的传动原理是什么? 差速器的动力输入:从动齿轮(锥齿轮等),带动差速器壳体旋转; 差速器的输出:两个半轴齿轮,连接两侧的传动轴(也称为半轴)将动力给两侧车轮; 行星齿轮的自转:指的是行星齿轮绕行星齿轮轴的旋转;

行星齿轮的公转:指的是行星齿轮绕半轴齿轮轴线的旋转; 1直线行驶时差速器的工作状态: 直线行驶差速器状态图 直线行驶时,差速器壳体(作为差速器的输入)带动行星齿轮轴,从而带动行星齿轮绕半轴齿轮轴线公转,行星齿轮绕半轴齿轮轴线的公转将半轴齿轮夹持,带动半轴齿轮输出动力。所以在直线行驱时:左侧车轮转速(即左侧半轴齿轮转速)=右侧车轮转速(右半轴齿轮转速)=差速器壳体的转速。 2将车轮支起后,转一侧车轮,另一侧车轮将反向同速旋转,这是为什么呢?

差速器设计3.31分析

差速器设计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碰到多种情形的车况,导致左右车轮的行走的里程不同,即左右车轮会以不同的速度行驶,即会有左右车轮的转速不同。例如: (1)汽车在进行转弯时,外侧的车轮要经过更多的路程,速度要比内侧车轮速度大; (2)当车辆上的货物装的左右不均匀时,两侧车轮也会产生速度差; (3)当两侧车轮的气压不相等时,会导致车轮外径大小不同,导致速度差; (4)当一侧车轮碰到有阻碍,另一侧没有阻碍或是两侧车轮都碰到阻碍,但阻碍的情况不同时,也会有速度差; (5)当两侧车轮的磨损状况不同时,也会导致车轮大小不同,或者是受到的摩檫力矩大小不同,产生速度差; 所以从上述列出的几种情况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使是在直线道路上行驶,左右车轮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速度差。如果此时两侧车轮是由一根驱动轴驱动,那么传给两侧车轮的转速一样,那么无论是在什么路况下行驶,必然会发生车轮的滑移或者滑转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轮胎的损耗将比正常情况下的损耗剧烈,同时也使得发动机的功率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会使得车辆不能按照预订的要求行驶,可能造成危险。为了使车轮相对地面的滑磨尽量减少,因此在驱动桥中安装有差速器,并通过两侧半轴驱动车轮,使得两侧的车轮可以以不同的速度行驶,使车轮接近纯滚动。 差速器按结构可分为齿轮式、凸轮式、涡轮式和牙嵌式等多种型式。在一般用途的汽车上,差速器常选择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它的特点是,左右两个半轴齿轮大小相同,然后将转矩分配给左右两个驱动轮。因此此次设计选用对称式锥齿轮式差速器。 差速器结构: P147图 差速器壳由左右两半组成,用螺栓固定在一起整个壳体的两端以锥形滚柱轴承支承在主传动壳体的支座内,上面用螺钉固定着轴承盖。两轴承的外端装有调整圈,用以调整轴承的紧度。并能配合主动齿轮轴轴承壳与壳体之间的调整垫片,调整主动,从动锥齿轮的啮合间隙和啮合印痕。为了防止松动,在调整圈外缘齿间装有锁片,锁片用螺钉固定在轴承盖上。 十字轴的4个轴颈分别装在差速器壳的轴孔内,其中心线与差速器的分界面重合。从动齿轮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上,当从动齿轮转动时,便带动差速器壳体和十字轴一起转动。 4个行星齿轮分别活动地装在十字轴轴颈上,两个半轴齿轮分别装在十字轴的左右两侧,与4个行星齿轮常啮合,半轴齿轮的延长套内表面制有花键,与半轴内端部用花键连接,这样就把十字轴传来的动力经4个行星齿轮和2个半轴齿轮分别传给两个半轴。行星齿轮背面做成球面,以保证更好地使半轴齿轮正确啮和以及定中心。 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在转动时,其背面和差速器壳体会造成相互磨损,为减少磨损,在它们之间要装有止推垫片,那么就可用垫片的磨损来减少差速器和半轴的磨损,当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只需更换垫片即可,这样既延长了主要零件的使用寿命,又便于维修。另外,差速器工作时,齿轮又和各轴颈及支座之间有相对的转动,为保证它们之间的润滑,在十字轴上铣有平面,并在齿轮的齿间钻有小孔,供润滑油循环进行润滑。在差速器壳上还制有窗孔,以确保壳中的润滑油能进出差速器。 差速器工作原理 P148

差速器工作原理及图片

简述差速器作用、结构与工作原理 张岩 2009-7-16字号:大中小 一差速器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汽车转弯时,内侧车轮和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不同,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要大于内侧车轮的转弯半径,这就要求在转弯时外侧车轮的转速要高于内侧车轮的转速。差速器的作用就是即是满足汽车转弯时两侧车轮转速不同的要求!这个作用是差速器最基本的作用,至于后为发展的什么中央差速器、防滑差速器、LSD差速器、托森差速器等,他们是为了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操控性能而设计的。 二差速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典型的差速器结构图 1-轴承;2和8-差速器壳;3和5-调整垫片;6-行星齿轮;7-从动锥齿轮;4-半轴齿轮;9-行星齿轮轴; 差速器最基本的结构由差速器从动齿轮(图中的7)、差速器壳体、

行星齿轮轴、行星齿轮、半轴齿轮组成; 1-输入轴(将驱动差速器从动齿轮);2-差速器壳体;3-行星齿轮; 4-半轴齿轮(驱动两侧传动轴输出);

差速器结构图 说明:这里的框架即是差速器壳体;太阳齿轮即是所说的半轴齿轮; 桑塔纳差速器结构图 三差速器的传动原理是什么? 差速器的动力输入:从动齿轮(锥齿轮等),带动差速器壳体旋转; 差速器的输出:两个半轴齿轮,连接两侧的传动轴(也称为半轴)将动力给两侧车轮; 行星齿轮的自转:指的是行星齿轮绕行星齿轮轴的旋转;

行星齿轮的公转:指的是行星齿轮绕半轴齿轮轴线的旋转; 1直线行驶时差速器的工作状态: 直线行驶差速器状态图 直线行驶时,差速器壳体(作为差速器的输入)带动行星齿轮轴,从而带动行星齿轮绕半轴齿轮轴线公转,行星齿轮绕半轴齿轮轴线的公转将半轴齿轮夹持,带动半轴齿轮输出动力。所以在直线行驱时:左侧车轮转速(即左侧半轴齿轮转速)=右侧车轮转速(右半轴齿轮转速)=差速器壳体的转速。 2将车轮支起后,转一侧车轮,另一侧车轮将反向同速旋转,这是为什么呢?

中央差速器

中央差速器 多轴驱动的汽车,各驱动桥间由传动轴相连。为使各驱动桥有可能具有不同的输入角速度,以消除各桥驱动轮的滑动现象,可以在各驱动桥之间装设中央差速器,也称为轴间差速器。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光只有直线行驶,还有各种角度的弯道,当车辆行驶在弯道中时,四个车轮的轨迹是四条半径不同的圆弧。这就造成四个车轮在弯中的转速不同,如果车轮只能以同一转速转动,那车辆根本无法转弯,就算强行转向也会因为车轮转速差而折断中间的车轴。这时就需要安装差速器来实现差速,将发动机输出轴上的一个固定转速分解成不同的转速传递到车轮。 汽车转向时,前轮转弯半径比同侧的后轮要大,因此前轮的转速要比后轮快,以至四个车轮走的路线完全不一样,所以四驱车则需要中央差速器来分配前后轴扭矩。 中央差速器种类有:开放式中央差速器、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托森差速器和粘性联轴节式差速器。 一、开放式中央差速器 开放式差速器就是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在汽车转弯时正常工作的差速器,行星齿轮组没有任何锁止装置,假如一辆四驱车配备了前中后三个开放式差速器,那么如果其中一个轮子打滑,那么这个车的全部动力都会浪费在这个车轮上,而其余三个车轮则无法到的动力。 优点:没有特别的优点,因为差速是汽车正常行驶的必备条件; 缺点:在越野车领域,开放式差速器会影响非铺装路面的脱困性。

二、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 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依靠湿式多片离合器产生差动转矩。这种系统多用作适时四驱系统的中央差速器使用。其内部有两组摩擦盘,一组为主动盘,一组为从动盘。主动盘与前轴连接,从动盘与后轴连接。两组盘片被浸泡在专用油中,二者的结合和分离依靠电子系统控制。在直线行驶时,前后轴的转速相同,主动盘与从动盘之间没有转速差,此时盘片分离,车辆基本处于前驱或后驱状态,可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在转弯过程中,前后轴出现转速差,主、从动盘片之间也产生转速差。但由于转速差没有达到电子系统预设的要求,因而两组盘片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此时车辆转向不受影响。 当前后轴的转速差超过一定限度,例如前轮开始打滑,电控系统会控制液压机构将多片离合器压紧,此时主动盘与从动盘开始发生接触,类似离合器的结合,扭矩从主动盘传递到从动盘上从而实现四驱。多片摩擦式限滑差速器的接通条件和扭矩分配比例由电子系统控制,反应速度快,部分车型还具备手动控制的“LOCK”功能,即主、从动盘片可保持全时结合状态,功能接近专业越野车的四驱锁止状态。但摩擦片最多只能传递50%的扭矩给后轮,并且高强度的使用会时摩擦片过热而失效。 优点:反映速度很快,可瞬间结合;多数车型都是电控结合,无需手动控制; 缺点:最多只能将50%的动力传递给后轮,高负荷工作时容易过热。 三、托森差速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