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干知识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干知识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干知识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干知识点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课标解读: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 月----1860年10月

3、参与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4、罪行: (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又以《瑷珲条约》割占最多。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更

进一步加深。

6、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练好本领,报效祖国,为民族复兴尽到自己的力量。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

2、时间:1851年—1864年

3、过程:

(1)兴起: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定都: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位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 北伐和西征。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4)大败洋枪队。1860年,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平军。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指挥。

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4、结果:尽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性质: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运动。

6、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军事指挥的失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 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 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 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 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 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 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

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共四年。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和法国“马神甫事件”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2.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1860年,焚掠圆明园 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1858年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得鸦片合法化) ①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还有台湾、琼州等) ②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④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⑤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辆。 (2)1860年与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当时咸丰帝逃出北京城) ①《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④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3)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沙俄侵略:中俄《瑗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先后侵占中国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黑龙江、乌苏里江本来是中国的内河,现在成了中俄界河。而且黑龙江下游成了俄国的。 19世纪80年代,沙俄还通过中俄《伊犁界约》占领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介绍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介绍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年10月~1860年11月。这场战争过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与此同时,法国亦找借口出兵入侵中国。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6月中国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英法联军惨遭失败。 不料前敌统帅僧格林沁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给敌以可乘之机。1860年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但随后谈判破裂。 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此宣告结束。 一、沙俄的侵略利益没有完全得到满足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还相对比较低,对外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还不是很强。沙俄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扩张领土。1858年5月28日俄国乘英法联军进攻天津的时机,用武力逼迫黑龙江奕山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根据这一条约,俄国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把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约合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清廷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在1858年6月签订的中俄《天津条约》中清政府亦没有批准《瑷珲条约》,沙俄希望能强迫清政府签订新的条约,能使《瑷珲条约》生效,满足其扩张领土的侵略要求。因此,在1858年,英法重新挑起战争后,沙俄认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时机来了,它以“凋停人”自居,一方面给英法军队提供情报,极力配合和支持英法军队的侵略行动,另一方面恫吓清政府,在英法联军扬言要炮轰北京城、捣毁皇宫,奕说,中国“必须立刻同意联军的一切要求”。因此,1860年11月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并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中国割占去,同时还为其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根据”。 二、清朝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统治者惧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 思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中华书局版初二教材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它上承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下接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乃至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二,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其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另外,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法国大作家雨果讲的事情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2. 1860年10月,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这个侵略者是指() A.英国 B.英法联军 C.英美联军 D.八国联军

3. 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 为通商口岸的?( )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4.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中的“一劫”

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5. 历史地图以简明的、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帮助人们直观地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历史地理概念。从反映历史要素的类别看,历史地图可分为疆域图、形势图、分布图等。右边这幅战争形势示意图再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左宗棠收复新疆期

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6.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美国D.日本 7. 成龙电影《十二生肖》精彩纷呈,票房大卖,遗失在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中最后四个兽首终于回归祖国(电影剧情)。这些兽首铜像遗失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预习提纲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借口:英——;法——又叫西林教案 2.参与国:(主凶);俄美(帮凶) 3.时间:1856-1860(在位) 4.1860.10月,洗劫和焚毁; 1860.10月,攻陷北京和签订《》 5.结果: (1)1856《天津条约》清VS俄美英法 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地点) ②增开、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各口岸自由航行【可以看出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VS英法美 内容:被迫承认合法化 (3)1860《北京条约》清VS英法 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为商埠 ③割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6.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鸦期间列强的罪行 1.英法联军——火烧1860年 2.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趁火打劫】 中俄《》——割占领土最多 注:1861,清政府设“总理衙门”——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注:慈禧——咸丰帝的贵妃,同治帝的生母。

笔记 1、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借口:英——亚罗号事件; 法——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参与列强及时间 主谋:英国、法国;帮凶:俄国、美国。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行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1)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2)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3)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增大赔款额。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大受益者 俄国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割占领土最多 6、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冼碧丽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 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较教学,说明第二次 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2.指导读图表,学习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 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 的前提。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难点:1.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导课: 通过学习上节课鸦片战争中我们知道,西方侵略势力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获得了非常大的权益。那么他们满足了吗?(没有)于是西方侵略者又做了什么呢?(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那么,今天我们进入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一.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随之肆虐世界。为了摆脱危机和扩大、掠夺殖民地,英法美等国侵略者要求修约,扩大其侵略权益。) 二.导火线: 1.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中国走私船,违规被捕,英国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 要求中国放人及道歉,中国放人但不道歉。 2.马神甫事件: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为非作歹,1 856年被当地官员逮捕处死。(奸淫掳掠引起民愤) 3.这两个事件只是借口,就算没有这两个事件,英法等国还会找其他借口发 动侵略战争。英法等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侵略权益,战争是其最有效的途径。

【高三历史复习关于鸦片战争的知识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

【高三历史复习关于鸦片战争的知识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 争时间是 【导语】进入高三的同学一定要加把劲努力复习了,首先学生要把握各方面的知识点,下面大将为大家带来高三 __学习知识点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影响】外交方面——开与外国订约的先例;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国家主权——破坏国家领土主权;丧失领事裁判权;丧失关税自主权;给予列强最惠国待遇。 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大受打击,鸦片为患;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影响:1.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2.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开了勒索赔款恶例 3.打开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4.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失败原因:1.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不当 3.根本: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

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圆明园残迹和复原的图片,通过比较,教师设问: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国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灾难,侵略者又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们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讲述: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配套K12】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重要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重 要知识点归纳 走私鸦片 背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目的(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根本原因),扭转贸易逆差(直接原因)。 危害:经济上,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政治上,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 军事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虎门销烟 背景: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939年6月 地点:广州虎门 领导者:林则徐 措施:明察暗访,缉拿烟贩,收缴鸦片,销毁鸦片。 结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110多万千克)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意义: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鸦片战争 原 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直接原因: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起讫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初 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以及社会制度落后,清朝统治者策略失当。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8月 内 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启示 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国家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优秀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老师旁白)1840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屈辱战争——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王朝的“天朝上国”梦,也惊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当清政府惊魂未定时,要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由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场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于1851年发生,使清政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国在________、________的支持下,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借口,于_______年,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内容1、外国公使进驻__________2、增开_________、__________等十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权 二、火烧圆明园 _________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__________帝派____________担任议和大臣,自己逃往_______________。英法联军火烧______________,签订中英、中《_____________》。内容1、《_____________》继续有效2、增设____________为商埠3、割____________________给英国4、赔款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沙俄成为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______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中俄《_________》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国在________、________的支持下,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借口,于_______年,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内容1、外国公使进驻__________2、增开_________、__________等十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权 二、火烧圆明园 _________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__________帝派____________担任议和大臣,自己逃往_______________。英法联军火烧______________,签订中英、中《_____________》。内容1、《_____________》继续有效2、增设____________为商埠3、割____________________给英国4、赔款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沙俄成为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______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中俄《_________》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正是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5.图片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6.学生发言: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提示:鸦片战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56年10月至1858年——炮轰广州→攻陷广州→逼近天津 第二阶段从1860年——再次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7.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 8.教师过渡: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虚弱落后的清政府面对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条件的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二)《天津条约》签订 1.展示图片: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场景 2.学生思考归纳:根据《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3.教师讲述: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一)火烧圆明园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因此英、法两国故技重施,1860年再次出兵,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美丽的圆明园 3.教师提问: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破坏了中华文明。 4.教师归纳: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行为,是对全人类的犯罪。圆明园被烧毁使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同时,它也让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励着国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5.教师小结: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有这样的评价:“请您想像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最新教案设计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 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知识与能力 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 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本课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过程与方法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 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吗?就是他

“ (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今天让我们 一起学习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 产阶级欣喜若狂, 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 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 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 因是什么? 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事件” 战 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 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 争。 5.阅读图片:《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6.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 7.教师过渡: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虚弱落后的清政府面对装备精 良的英法联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条件地与俄、美、英、法四国分 别签订《天津条约》。 (二)《天津条约》签订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借口及实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求与战争爆发关系的思想方式。 形成分析论述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思想方式。 果,形成读图理解能力的思想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法等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从而形成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 强血腥掠夺的罪恶面目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进一步加深。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华危害。 三、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建议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可向学生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攫取了哪些侵华权益?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进行如下概括: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美、法等国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他们并不满足。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又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新的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建议教师: 从整体出发扼要讲明战争的基本进程,点明战争的两个阶段:阶段,战争爆发到《天津条约》签订;第二阶段,战争再起到《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战争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教给学生编制"小年表";把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如:1856年英舰炮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卅 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签订

人教版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知识点梳 理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影响】外交方面——开与外国订约的先例;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国家主权——破坏国家领土主权;丧失领事裁判权;丧失关税自主权;给予列强最惠国待遇。 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大受打击,鸦片为患;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影响:

1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2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开了勒索赔款恶例 3打开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4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失败原因: 1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不当 3根本: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 3、18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

两次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1、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2、时间:1839年6月 人物: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等国商人的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3、如何评价林则徐:(事件+意义) 虎门销烟: 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对开阔人们的视野,了解外部世界起了积极作用。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时间:1840.6—1842.8, 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有: 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2、赔款:赔款2100万元银元(增加中国人民的负担) 3、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民户被打开) 4、中英协定关税(破坏了贸易、关税、经济主权); 5、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附件: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领事裁判权”(破坏了我国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变化: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矛盾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任务变化: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的双重革命任务。 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时间:1856.10—1860.10 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园中之园”),大肆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两个强盗指 的就是英国和法国) (2)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从

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干知识点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课标解读: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 月----1860年10月 3、参与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4、罪行: (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又以《瑷珲条约》割占最多。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更 进一步加深。 6、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练好本领,报效祖国,为民族复兴尽到自己的力量。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 2、时间:1851年—1864年 3、过程: (1)兴起: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定都: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位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 北伐和西征。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4)大败洋枪队。1860年,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平军。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指挥。 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4、结果:尽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性质: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运动。 6、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军事指挥的失误。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指的是火烧圆明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其核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弄清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生已经学过鸦片战争,本节课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由于它还与政治、地理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的罪行。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解决。 二目标与分析 .目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掌握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分析: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就是指第二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危害。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学生对这些史实掌握的比较少,分析问题的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教师先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满足 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问题一:火烧圆明园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安插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同时插入了大量图片和地图。通过这样,创设了历史情景,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列强的侵华罪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譬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时,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激奋,不由自主地说侵略者太贪婪、太无耻,清政

府太腐败、太无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目,我结合了“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表”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讲述。这样,学生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时间、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从中也得出了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两个特点:趁火打劫和步步蚕食。 我觉得,这一节课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 1、本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经过并了解到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另外,学生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罪行,使学生了解到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罪恶,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树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2、课件的准备比较细致全面。首先,我觉得这一节课的课件条理性比较好,前后衔接比较清晰,基本上把本课的脉络: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侵华罪行理清。另外,我还设计了学生抢答的内容,并在课件中安插了大量的图片,这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列强的侵华罪行,达到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的教学。 可是,课后我觉得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原因是我感觉课堂上,没能充分地把学生调动起来,问题在哪里呢?经指导老师的指点和我课后的分析,我找出问题主要在于我在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问题上和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上存在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分析教材上。我们常说要吃教材,并且要吃透教材。在这方面我有两点做得不足。 第一、在对新教材的认识上。初二历史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分析新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