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避难走道和避难层(间)等避难设施的设置要求

避难走道和避难层(间)等避难设施的设置要求

避难走道和避难层(间)等避难设施的设置要求
避难走道和避难层(间)等避难设施的设置要求

一:GB50016-2014 2.1.13

避难层(间)

二:GB50016-2014 2.1.17

避难走道 exit passageway 采取防烟措施且两侧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

1,“室内安全区域”包括符合规范规定的避难层、避难走道等。尽管本规范将避难走道视为室内安全区,但其安全性能仍有别于室外地面,因此设计的安全出口要直接通向室外,尽量避免通过避难走道再疏散到室外地面。

2,避难设施主要包括避难走道、避难间或避难层等。

3,救援窗口的设置既要结合楼层走道在外墙上的开口、还要结合避难层、避难间以及救援场地,在外墙上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设置。

三:GB50016-2014 5.3.5 (强)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商店,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楼板分隔为多个建筑面积不大于20000m2的区域。相邻区域确需局部连通时,应采用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方式进行连通。

避难走道应符合本规范第6.4.14条的规定。

四:GB50016-2014 5.5.23(强)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

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2通向避难层(间)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3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避难间内不应设置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不应开设除外窗、疏散门之外的其他开口。

5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8在避难层(间)进入楼梯间的入口处和疏散楼梯通向避难层(间)的出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9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避难层的非避难区域的疏散方式:1,设置小楼梯与相邻楼层联系,进行疏散;2,非避难区域与避难区分别设防烟楼梯前室进入楼梯;非避难区域通过防烟前室进入避难区疏散。)

五:GB50016-2014 5.5.24 (强)

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难间服务的护理单元不应超过2个,其净面积应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小于25.0m2确定。

2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应保证人员的避难安全,且不得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

3应靠近楼梯间,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

4,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消防应急广播。

5避难间的入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6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六:GB50016-2014 5.5.31 (强)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避难层的设置应符合本规第5.5.23条有关避难层的要求。

七:GB50016-2014 6.4.4 (强)

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内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

(为保证人员疏散畅通、快捷、安全,除通向避难层且需错位的疏散楼梯和建筑的地下室与地上楼层的疏散楼梯外,其他疏散楼梯在各层不能改变平面位置或断开。)

八:GB50016-2014 6.4.14

避难走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避难走道防火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楼板的耐火极限不

应低于1.50h。

2 避难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应少于2个,并应设置在不同方向;当避难走道仅与一个防火分区相通且该防火分区至少有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时,可设置1个直通地面的出口。任一防火分区通向避难走道的门至该避难走道最近直通地面的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60m。

3 避难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任一防火分区通向该避难走道的设计疏

散总净宽度。

4 避难走道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5 防火分区至避难走道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0m2,开向前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前室开向避难走道的门应

采用乙级防火门。

6 避难走道内应设置消火栓、消防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线电话。

(避难走道主要用于解决大型建筑中疏散距离过长,或难以按照规范

要求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等问题。避难走道和防烟楼梯间的作用类似,疏散时人员只要进入避难走道,就可视为进入相对安全的区域。///为确保人员疏散的安全,当避难走道服务于多个防火分区时,规定避难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少于2个,并设置在不同的方向;当避难走道只与一个防火

分区相连时,直通地面的出口虽然不强制要求设置2个,但有条件时应尽量在不同方向设置出口。)

九:GB50016-2014 6.7.2 (强)

建筑外墙采用内保温系统时,对于人员密集场所,用火、燃油、燃气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场所以及各类建筑内的疏散楼梯间、避难走道、避难间、避难层等场所或部位,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

十:GB50016-2014 8.5.1(强)

避难走道的前室、避难层(间)应设置防烟设施。

十一:GB50016-2014 5.5.32

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每户应有一间房间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靠外墙设置,并应设置可开启外窗;

2 内、外墙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该房间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外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宜低于1.00h。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令狐采学 一、《高规》要求: 5.5.22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 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 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专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避难层净高不应低于2.0米。 当有多个避难层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距地面的高度位置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门所配置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确定。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45米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安全疏散通道的设置

安全疏散通道的设置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1日 作者:易安网 来源:易安网 浏览:3301次 查看所有评论 【打印文章】 位置:易安网>> 安全技术>> 消防安全技术 安全疏散通道也称消防安全通道,它是一旦发生火灾或其它紧急情况,快速安全疏散的出口要道。安全疏散通道的设置正确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危。 般规定 1. 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设置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 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2) 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设有防火 门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只设置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3) 建筑面积不大于500平方米,且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 10m,容纳人数不大于30人的防火分区,当设置有竖井,且竖井内有金属梯直 通地面时,可只设置一个安全出口或一个与相邻防火分区相通的防火门; (4) 建筑面积不大于200平方米,且经常停留人数不大于 3人的防火分区,可只设置一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 (5) 改建工程的防火分区,可设置不少于两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 但应设置在不同的方向,且相邻防火分区必须符合本条第1款或第2款的规定。 2. 建筑面积不大于50平方米,且经常停留的人数不大于 15人的房间,可设置一个疏散出口。 3. 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之间或安全出口与相邻防火分区之间防火墙上的防火门,宜按不同方向分散设置;当受条件限制需要同方向设置时,两个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m。 4. 安全疏散距离应满足下列规定: (1) 房间内最远点至该房间门的距离不应大于15m;

避难层避难间设置

避难层、避难间 避难层(间)是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房间)。 一、避难层 (一)避难层的设置条件及避难人员面积指标 (1)设置条件: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 (2)面积指标: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宜按5人/㎡计算。(二)避难层的设置数量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 50m; (三)避难层的防火构造 (1)避难层的楼板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耐火极限不低于2h(楼板的一级耐火极限为1.5h,此处的特例2h需要特别记住); (2)楼板上宜设隔热层; (3)避难层四周的墙体及避难层内的隔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h,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4)避难层可与设备层结合布置。各种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分隔成间;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排烟管得到应集中布置,并采用防火墙与避难层分隔;管道井、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四)避难层的安全疏散 (1)避难层应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疏散方向;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上下层断开,这样楼梯间里的人都要经过避难层才能上楼或下楼,为疏散人员提供了继续疏散还是停留避难的选择机会; (2)在避难层应设应急照明,其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对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不应小于1.5h,照度不应低于3.00lx。 (3)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消防电梯在避难层必须停靠,普通电梯严禁在避难层开设电梯门; (五)通风与防烟排烟系统 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六)灭火设施 应配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七)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设备 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二、避难间 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各层楼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避难间服务的护理单元不应超过2个,其净面积应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小于25㎡确定;(2)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应保证人员的避难安全,且不得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3)应靠近楼梯间,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 (4)应设置消防专线和消防应急广播; (5)避难间的入口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6)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避难走道

浅谈避难走道的防火设计 1.引言 随着大体量多层民用建筑的逐步增加和建筑功能的不断复杂化,对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的设计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大型商场等按安全出口及疏散距离的要求设计有时需要设置较多疏散楼梯,甚至无法同时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大疏散距离和疏散楼梯首层直通室外的要求。工业建筑中一些连续工艺长、对洁净度有要求、工艺复杂的车间,也很难满足室内任何一点到达直通室外安全出口的距离要求。因此,大家希望有一个通道作为安全区域,通过这个安全区域后再直通室外,而到达该安全区域就视为到达了安全出口。 人们在地下空间设计中,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局限性,很早就注意到了避难空间的设计。《Underground Space Design》中指出,对于一些大面积或大深度的地下空间,安全疏散不一定指通过疏散直接到达地面,也可以是到达安全的地方[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在安全出口定义的条文说明中也指出室内安全区域包括符合规范规定的避难层、避难走道等[2]。另外,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2008年4月22日)将避难走道定义为走道两侧为实体防火墙,并设置有防烟等设施,仅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3]。 本文通过对疏散走道与避难走道的比较,详细论述了避难走道的设计要求。同时还列举几

种避难走道的形式并对其防排烟设计作了分析、论述了送风量的计算方式,并明确了避难走道的安全性评价要求。 2.避难走道与疏散走道的区别 2.1定义不同。 疏散走道是用于人员疏散通行至安全出口或相邻防火分区的走道。疏散走道是需要计入疏散距离计算的,到达疏散走道并不是到达安全出口。避难走道是设有防烟等设施,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出口的疏散走道。避难走道是作为室内安全区域,到达避难走道即认为已到达安全出口。 2.2防排烟设计要求不同。 避难走道应设置防烟设施。对于疏散走道,《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规定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20m的内走道、其他建筑中地上长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应设排烟设施。 2.3围护结构要求不同。 疏散走道的隔墙要求较避难走道要求低。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要求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 的不燃烧体。避难走道作为独立的防火分区,其隔墙应为防火墙,即为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 的不燃烧体。另外,避难走道设置时,为避免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每层下侧应设隔热层。

关于避难层(间)、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及防火措施的设置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避难层(间)的问题 1.1通向避难层(间)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在避难层(间)分隔、同层错位或或上下层断开,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 楼梯间应开设直接进入避难层(间)的门; 1.1.2避难层(间)的门应为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且朝避难层(间)方向开启; 1.1.3 楼梯间内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避难层楼层显示等灯光疏散只是标志,起地面最低照度不应低于5LX; 1.1.4 楼梯间内应设置应急广播,在火灾发生时播报避难层(间)所处楼层位置。 1.2避难间附设在办公室、客房等人员使用的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2.1 设置避难间的楼层不得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厨房等直接用明火的场所; 1.2.2 避难间与该楼层的其他房间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隔开,避难间出开向防烟楼梯间或其前室的门外,不得开设其他门洞。 1.3 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3.1 设备间、竖井及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 的走道隔开; 1.3.2 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 1.3.3 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箱避难层。 1.4当利用裙房屋面设置避难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4.1 主楼面向裙房屋面一侧外墙不得设置玻璃幕墙;

1.4.2 楼梯间通向避难层的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实体墙分隔至楼板或梁底,开向走道的房间门不应超过3扇,且应设可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并向房间内开启。 1.5其他防火措施应按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有关避难层的规定执行。 二、关于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及防火措施的设置问题: 2.1 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防烟楼梯间应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其外墙上设置的窗应为固定窗。 2.2 楼梯间爱你不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直接开向前室(合用前室)的户门不应超过3户,且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条件: 2.2.1 楼梯间的前室均为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合用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 2.2.2 楼梯间的外墙上设有没五层面积不小于2m2、并在顶层设有不小于0.8m2、沿火灾烟气方向倾斜的固定百叶窗,且其独立前室设有可开启外窗或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3 公共部位消防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2.3.1 走道、电梯厅、防烟前室、楼梯间爱你等公共部位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接入室内消火栓系统; 2.3.2 楼梯间、防烟前室(合用前室)应设置应急照明; 2.3.3 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应设疏散指示标志; 2.3.4 除设室内消防栓系统外,还应设消防卷盘。 2.4 户内的消防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一、《高规》要求: 5.5.22 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2计算;5.0人/m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 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专1 / 4 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避难层净高不应低于2.0米。 当有多个避难层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距地面的高度位置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门所配置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确定。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45米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

安全疏散通道的设置

安全疏散通道的设置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1日 ?作者:易安网 ?来源:易安网 ?浏览:3301 次 ?查看所有评论 ?【打印文章】 ?位置:易安网>>安全技术>>消防安全技术 安全疏散通道也称消防安全通道,它是一旦发生火灾或其它紧急情况,快速安全疏散的出口要道。安全疏散通道的设置正确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危。 一、一般规定 1. 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设置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 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2) 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设有防火 门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只设置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3) 建筑面积不大于500平方米,且室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 10m,容纳人数不大于30人的防火分区,当设置有竖井,且竖井有金属梯直通地面时,可只设置一个安全出口或一个与相邻防火分区相通的防火门;

(4) 建筑面积不大于200平方米,且经常停留人数不大于3人的防火分区,可只设置一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 (5) 改建工程的防火分区,可设置不少于两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但应设置在不同的方向,且相邻防火分区必须符合本条第1款或第2款的规定。 2. 建筑面积不大于50平方米,且经常停留的人数不大于15人的房间,可设置一个疏散出口。 3. 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之间或安全出口与相邻防火分区之间防火墙上的防火门,宜按不同方向分散设置;当受条件限制需要同方向设置时,两个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m。 4. 安全疏散距离应满足下列规定: (1) 房间最远点至该房间门的距离不应大于15m; (2) 房间门至最近安全出口或至相邻防火分区之间防火墙上防火门的最大 距离:医院应为24m;旅馆应为30m;其它工程应为40m。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其最大距离应为上述相应距离的一半。 5. 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和相邻防火分区之间防火墙上防火门的总宽度,应按该防火分区设计容纳总人数乘以疏散宽度指标计算确定。室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的防火分区,其疏散宽度指标应为每100人不小于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的相关要求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的相关要求 1、设置避难层的意义 高度100m以上的建筑物,一旦遇到火灾,要将建筑内的人员完全疏散到室外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加拿大有关研究部门提出以下数据,使用一座宽1.10m的楼梯,将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室外。 除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塔式高层住宅和单元式高层住宅以外的高层民用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疏散楼梯都不会少于两座,即便是采用剪刀楼梯的塔式高层建筑,其疏散楼梯也是两个。 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疏散时间可以减少1/2。即使这样,当层数在三十层以上时,要将人员在尽短的时间里疏散到室外,仍然是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高层建筑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的情况 2、避难层的设置要求 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十五层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第十五层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的高的云梯车,可满足十五层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进入避难层的入口,如没有必要的引导标志,发生了火灾,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提出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通过避难层。但均应通过避难层,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2计算。 避难层的人员面积指标,是设计人员比较关心的事情。集聚在避难层的人员密度是要大一些,但又不致于过分地拥挤。考虑到我国人员的体型情况,就席地而坐来讲,平均每平方米容纳5个人还是可以的。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 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 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避难走道设计

浅谈避难走道的防火设计 【https://www.doczj.com/doc/972163026.html, 】【 2009-01-06 09:44 】 1.引言 随着大体量多层民用建筑的逐步增加和建筑功能的不断复杂化,对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的设计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大型商场等按安全出口及疏散距离的要求设计有时需要设置较多疏散楼梯,甚至无法同时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大疏散距离和疏散楼梯首层直通室外的要求。工业建筑中一些连续工艺长、对洁净度有要求、工艺复杂的车间,也很难满足室内任何一点到达直通室外安全出口的距离要求。因此,大家希望有一个通道作为安全区域,通过这个安全区域后再直通室外,而到达该安全区域就视为到达了安全出口。 人们在地下空间设计中,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局限性,很早就注意到了避难空间的设计。《Underground Space Design》中指出,对于一些大面积或大深度的地下空间,安全疏散不一定指通过疏散直接到达地面,也可以是到达安全的地方[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在安全出口定义的条文说明中也指出室内安全区域包括符合规范规定的避难层、避难走道等[2]。另外,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2008年4月22日)将避难走道定义为走道两侧为实体防火墙,并设置有防烟等设施,仅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3]。 本文通过对疏散走道与避难走道的比较,详细论述了避难走道的设计要求。同时还列举几种避难走道的形式并对其防排烟设计作了分析、论述了送风量的计算方式,并明确了避难走道的安全性评价要求。 2.避难走道与疏散走道的区别

2.1定义不同。 疏散走道是用于人员疏散通行至安全出口或相邻防火分区的走道。疏散走道是需要计入疏散距离计算的,到达疏散走道并不是到达安全出口。避难走道是设有防烟等设施,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出口的疏散走道。避难走道是作为室内安全区域,到达避难走道即认为已到达安全出口。 2.2防排烟设计要求不同。 避难走道应设置防烟设施。对于疏散走道,《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规定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20m的内走道、其他建筑中地上长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应设排烟设施。 2.3围护结构要求不同。 疏散走道的隔墙要求较避难走道要求低。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要求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避难走道作为独立的防火分区,其隔墙应为防火墙,即为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烧体。另外,避难走道设置时,为避免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每层下侧应设隔热层。 2.4入口设置要求不同。 避难走道的入口处应设置前室,且其前室要求有甲级防火门[4]。疏散走道的入口没有特别的要求。 2.5内部装修要求不同。地上建筑的水平疏散走道顶棚装饰材料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其他部位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防火门设置要求

(甲级防火门耐火极限为1.2h) 1、防火墙上的门窗应为甲级防火门窗(固定的或火灾时具备自行关闭功能)。 2、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电梯井、机房之间应用耐火极限≥2.0h(2.5h)的隔墙隔开,隔墙上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3、高层建筑自动灭火系统的设备室、通风、空调机房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4、高层建筑的消防水泵房在首层时宜直通室外;在其他层时应直通安全出口;与其他部位隔开的隔墙耐火极限2.0h,楼板为1.5h。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5、地下室内存放可燃物平均重量超过30kg/m的房间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6、地下商店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时,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相邻区域确需局部连通时,在所设防火间隔、避难走道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应为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 7、柴油发电机房布置在高层建筑和裙房内时可布置在建筑物首层或地下一、二层,并采用耐火极限≥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与其他部分隔开,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储油间应用防火墙隔开,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并应具自行关闭功能)。 8、设在高层建筑内的变、配电所,应采用耐火隔墙、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可燃油油浸变压器室通向配电室或变压器室之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7、燃油、燃气锅炉房、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电容器和多油开关间,当其容量值许可设在建筑物内时,与建筑物其他部位之间隔墙上的门窗应为甲级防火门窗。 8、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变压器室的门应为防火门: (1)变压器室位于高层主体建筑内; (2)变压器室附近堆有易燃品或通向汽车库; (3)变压器室位于建筑物的二层或更高层;

(4)变压器室位于地下室或下面有地下室; (5)变压器室通向配电装置室的门; (6)变压器室之间的门。 (编者注:对于“防火门”的级别,《技术措施》电气篇规定为:有充油设备的高压配电室、高压电容器室的门及油浸变压器室的门应为向外开启的甲级防火门;低压配电室、无油高压配电室、干式变压器室及控制室、值班室的门不宜低于乙级。) 9、液体燃料中间罐的容积不应大于1.0m3,并应设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单独房间内,其门应为甲级防火门,燃油锅炉房日用油箱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10、人防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排烟机房、灭火剂储瓶间、变配电室、通信机房、通风和空调机房及可燃物存放量平均值超过30kg/m2的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11、人防各防火分区至防烟楼梯间或避难走廊入口处应设置前室,前室的门或与消防电梯间合用前室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12、图书馆基本书库、非书资料库应用防火墙与其毗邻的建筑完全隔离,书库、资料库防火墙上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13、计算机房内墙上的门窗应为甲级防火门窗(门应外开)。(编者注:此条适用于主机房建筑面积≥140m2的机房) 14、除敞开式及斜楼板式以外的多层、高层及地下车库,其坡道两侧应用防火墙与停车区隔开。坡道出入口应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设甲级防火门与停车区隔开(当车库和坡道上均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可不受此限)。(编者注:《细则》4. 2.3条规定此条指明为:不同防火分区之间的坡道的出入口应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与停车区隔开。) 15、附建在旅馆建筑中的餐厅部分应采用防火墙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分分隔。

地铁建筑防火设计要求(通用版)

地铁建筑防火设计要求(通用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539

地铁建筑防火设计要求(通用版) 地铁建筑结构特殊,不同于其他普通建筑,其防火应根据其建筑特性和火灾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防火分区 (一)一般规定 1.地下车站 车站站台和站厅乘客疏散区划为一个防火分区。当地下多线换乘车站共用一个站厅公共区时,站厅公共区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5000㎡。地下一层侧式站台与同层的站厅公共区划为一个防火分区。 2.地上车站 设备管理区应与公共区划分不同的防火分区。公共区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0㎡。设备管理区的防火分区位于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的建筑内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500㎡;位于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建筑内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500㎡。 (二)防火分隔措施 1.防火分区间分隔 地铁车站面积大都在5000㎡~6000㎡,一旦发生火灾,如无严格的防火分隔设施势必蔓延成大面积火灾,因此应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加水幕或复合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物划分防火分区。两个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在防火墙设有观察窗时,应采用C类甲级防火玻璃。站台与站台之间设纵向防火墙分隔,并把防火墙在站台有效长度各端延伸 10mm。 2.设备用房分隔 地铁车站内的行车值班室或车站控制室、变电所、配电室、通信及信号机房、通风和空调机房、消防水泵房、灭火剂钢瓶室等重要设备用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

防火门设置要求

(甲级防火门耐火极限为) 1、防火墙上的门窗应为甲级防火门窗(固定的或火灾时具备自行关闭功能)。 2、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电梯井、机房之间应用耐火极限≥()的隔墙隔开,隔墙上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3、高层建筑自动灭火系统的设备室、通风、空调机房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4、高层建筑的消防水泵房在首层时宜直通室外;在其他层时应直通安全出口;与其他部位隔开的隔墙耐火极限,楼板为。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5、地下室内存放可燃物平均重量超过30kg/m的房间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6、地下商店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时,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相邻区域确需局部连通时,在所设防火间隔、避难走道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应为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 7、柴油发电机房布置在高层建筑和裙房内时可布置在建筑物首层或地下一、二层,并采用耐火极限≥的隔墙和≥的楼板与其他部分隔开,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储油间应用防火墙隔开,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并应具自行关闭功能)。 8、设在高层建筑内的变、配电所,应采用耐火隔墙、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可燃油油浸变压器室通向配电室或变压器室之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7、燃油、燃气锅炉房、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电容器和多油开关间,当其容量值许可设在建筑物内时,与建筑物其他部位之间隔墙上的门窗应为甲级防火门窗。 8、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变压器室的门应为防火门: (1)变压器室位于高层主体建筑内;

(2)变压器室附近堆有易燃品或通向汽车库; (3)变压器室位于建筑物的二层或更高层; (4)变压器室位于地下室或下面有地下室; (5)变压器室通向配电装置室的门; (6)变压器室之间的门。 (编者注:对于“防火门”的级别,《技术措施》电气篇规定为:有充油设备的高压配电室、高压电容器室的门及油浸变压器室的门应为向外开启的甲级防火门;低压配电室、无油高压配电室、干式变压器室及控制室、值班室的门不宜低于乙级。) 9、液体燃料中间罐的容积不应大于,并应设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单独房间内,其门应为甲级防火门,燃油锅炉房日用油箱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10、人防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排烟机房、灭火剂储瓶间、变配电室、通信机房、通风和空调机房及可燃物存放量平均值超过30kg/m2的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11、人防各防火分区至防烟楼梯间或避难走廊入口处应设置前室,前室的门或与消防电梯间合用前室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12、图书馆基本书库、非书资料库应用防火墙与其毗邻的建筑完全隔离,书库、资料库防火墙上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13、计算机房内墙上的门窗应为甲级防火门窗(门应外开)。(编者注:此条适用于主机房建筑面积≥140m2的机房) 14、除敞开式及斜楼板式以外的多层、高层及地下车库,其坡道两侧应用防火墙与停车区隔开。坡道出入口应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设甲级防火门与停车区隔开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发表时间:2018-01-29T16:01:43.7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作者:王东光 [导读] 做好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518054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城市里高层建筑的数量迅速增加,超高层建筑也不断涌现。由于高层建筑功能复杂,火灾危险性大,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灾害情况,大楼内人员逃生所需时间较长,一般救援云梯高度不足、直升机救援限制条件较多,扑救难度较大,抢救高层建筑受困者,存在很多先天不利因素。因此,做好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的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高楼大厦虽然体现了繁荣、活力与发展,但也有诸多弊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由于楼层高、人员集中、功能复杂、疏散线路较长,加之高层建筑自身管线多,管道形成的烟囱效应大,火势蔓延快,给疏散人员造成较大困难。就此,笔者就高度在l00m以上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以供参考。 一、避难层概述 1.1避难区域设计的意义 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的考虑,需专门设置供人们疏散避难的区域,主要有避难层和避难间。现代化的城市中,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不但高度高、功能复杂、人员密集,现代化程度高,通信设施、空调系统、机电设备和可燃装修材料众多,竖向管井也很多,一旦发生火灾,容易产生风效应、烟囱效应,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最主要的问题是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有资料统计,正常情况下要将一幢30层高、每层可容纳240人的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至室外大约需要78分钟。在火灾时人们惊恐万分,消防队员此时要分秒必争地登高救火,往往会在楼梯间、走道内出现消防人员和疏散人流相互碰撞、拥挤不堪的现象,既影响疏散和灭火,又容易造成意外伤亡事故。火灾时要将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到室外非常困难,也不现实。因此,在高层建筑中每层或间隔一定层数设置避难区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人们可以经过较短的疏散距离,进入避难区域,等待救援并得到安全保护。可以这样定义避难区域,即指在火灾发生时,为那些由于疏散路线远,或疏散通道被烟火封堵,或因伤残、体弱无法及时疏散到室外的人员而设置的能够躲避烟、火侵袭,暂时保证安全的场所。 1.2避难区域设计技术要求及设置条件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同时高规对避难层设置的层数、间隔,疏散楼梯要求,面积,出入口及消防设备设置均提出具体要求。虽然全国各地不时有某地区住宅设置避难层的报道,但国家标准规范中对住宅均未提及避难层设置要求,且只对超100m 的公共建筑提出应设置避难层,住宅建筑没有提及避难层的设置要求,因此在讨论避难层设置时主要还是针对公共建筑。另外修订中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除了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及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比比现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用楼层差设置避难层的要求略高外,其它均同现有规范。此外,不管是现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还是修订中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均只对避难层的设置提出明确的各专业要求,而对避难间没有一个明确提法,因此避难间的技术要求在工程的设计中因设计人员对规范的不同理解而有不同解读。 二、利用人员逃生心理进行避难疏散楼梯设计 在超高层建筑人员疏散中,发生火灾时人们疏散逃生会选择群体逃生,尤其是认识的人会聚在一起逃生,疏散人员一般会选择熟悉路线、出口与楼梯逃生,这样一种行为在进入避难层时若设计为可选择继续向下层楼梯疏散或进入避难区避难这种形式,根据人员逃生的心理一般会选择继续向下层楼梯疏散,即使疏散过程中出现拥堵,由于从众心理影响也很少有人会进入避难区避难。由于这种设计,避难区出入口并不明确,进入避难区后出口不好寻找,这时就会出现往回走的现象,导致通往下层楼梯的通道更加拥堵大大增加疏散时间和人员伤亡概率。但利用人的社会性,设计合理的疏散诱导,也能降低疏散所需时间,提高疏散效率。超高层人员疏散中合理布置避难层,引导人员疏散,保证疏散畅通,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设计强制进入避难区的路径,通过避难区后转入下层楼梯,使人员不至于错过避难区避难,由于楼梯间空间有限在疏散时往往会出现拥堵,强制人员进入避难区能大大减小楼梯间的拥堵,使大量人员进入避难区这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增加疏散过程的安全性。 三、避难层消防及防烟楼梯设计 3.1 防烟楼梯间应在避难层所在楼层分隔、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避难层入口,如没有引导标志,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应在避难层所在楼层分隔、错位或上下层断开,强制疏散人群途经避难层。防烟楼梯在避难层断开,比较适合较低层高的避难层;兼设备层的避难层,一般层高较高,会使上下层楼梯入口方向相反;另外,上下断开或错位都会影响到竖向管井、风道甚至电梯的布置,因此分隔的做法较常用。在上下没有断开或错位,只做分隔处理时,若通往同一通道通往避难区,则须设两个方向(进入和逃出)的防火门。否则可能造成单一的流线(只能进入避难区不能出来的情况),达不到疏散与避难的要求。 3.2消防电梯应在避难层停靠,并设消防电梯出口 消防电梯是火灾时专供消防队员携带灭火器材进入高层建筑灭火、抢救伤员、老弱病残人员使用的电梯,可以避免消防队员与逃生人员在楼梯上形成逆流或因爬楼梯消耗体力影响救援灭火工作。消防电梯配备双路电源具有紧急控制功能等,普通电梯火灾时易受高温影响变形燃烧、停电停运,因此不应在避难层停靠。 3.3避难层消防设施 首先,避难层应设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自动喷淋系统等;封闭式避难层还应设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避难层内连通避难区和设备机房的公共走道,避难间所在楼层的公共走道、各使用房间应设机械排烟设施;其次,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手动报警按钮等。应急照明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Oh,照度不应低于1.0lx,应急广播系统应接至疏散楼梯间,入口处应

避难层的作用是什么

避难层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应该要有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我们叫它避难层。几年前就已要求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中,必须设置一层防火防烟、有独立通风设备和照明设施的应急避难场所。 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用作消防避难的楼层。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通过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使得人们遇到危险时能够安全逃生。 据我国现行国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避难层不能住人,原则上用来办公也是不可以的,但可以用作设备层,放置水泵等设施,但必须保证5人/平方米的要求。此外,避难层必须设置有消防电梯出口、消防栓、紧急电话、喷淋灭火装备和应急广播、应急照明。一般每隔15层就要设置一个避难层,因为多数消防云梯的救援能力只在50米左右,这个高度约等于15层楼的高度。 避难层说白了,就是一个空置的楼层,它是个相对安全的场所,有防烟控烟的设施,人员通过楼梯疏散时,就能进入避难层,中途休息或者等待救援,而不至于受到烟雾的侵害。

那么,如何有效利用避难层逃生和自我保护? 首先,要定期对避难层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避难 层的各类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有效,避难层不能挪作他用。 其次,每个使用高层建筑的人员要提高自身消防消防安全意识, 掌握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在高层建筑内日常办公的人员,要了解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参加演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至少每半年 进行一次演练);临时进入高层建筑的人员也要及时了解自身所处的 位置以及离自己近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确保发生火灾后快 进行疏散。 后提示一点,避难层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场所,它受建筑本身的耐 火等级限制。因此,如果火灾发生在避难层以上的楼层,在具备安全 疏散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尽快疏散到室外安全地区。

民用建筑设计中防火门的设置要求

建筑设计中防火门的设置要求: 一、甲级防火门的设置 1、《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5.0.1 机要室、档案室和重要库房等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2h,楼板不应小于1.5h,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2、《民用通则》 8.3.1.2 安装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总容量不超过1260kVA、单台容量不超过630kVA的变配电室可布置在建筑主体内首层或地下一层靠外墙部位,并应设直接对外的安全出口,变压器室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8.3.2配变电所防火门的级别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设在高层建筑内的配变电所,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 1.50h的楼板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②可燃油油浸变压器室通向配电室或变压器室之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8.3.3 ①柴油发电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或3h的隔墙和1.50h的楼板、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②柴油发电机房内应设置储油间,其总储存量不应超过8h的需要量,储油间应采用防火墙与发电机间隔开;当必须在防火墙上开门时,应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4 ①与中庭相连通的门、窗,应采用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 ②剧场、电影院、礼堂宜确需设置在其他民用建筑内时,至少应设置1个独立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分隔; ③一、二级耐火等级公共建筑中安全出口全部直通室外确有困难的防火分区,可利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但应采用防火墙与相邻防火分区进行分隔。 ④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⑤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靠近楼梯间,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 ⑥疏散走道在防火分区处应设置常开甲级防火门。 ⑦防火隔间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⑧防火分区至避难走道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0m2,开向前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前室开向避难走道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避难层设计规范

精品文档 各设计单位、机关各有关业务处、各区(县)防火监督处(科): 为了适应本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有关规定的精神,借鉴国外消防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工程实例,针对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工程(以下简称超高层 建筑)消防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下列处理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避难层(间)的问题: 1.1 通向避难层(间)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在避难层(间)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 楼梯间应开设直接进入避难层(间)的门; 1.1.2 避难层(间)的门应为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且朝避难层(间)方向开启; 1.1.3 楼梯间内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避难层楼层显示等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其地面最 低照度不应低于5LX; 1.1.4 楼梯间内应设置应急广播,在火灾发生时播报避难层(间)所处的楼层位置。 1.2 避难间附设在办公、客房等人员使用的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2.1 设置避难间的楼层不得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厨房等直接动用明火的场所; 1.2.2 避难间与该楼层的其它房间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隔开,避难间除开向防烟楼梯间或其前室的门外,不得开设其他门洞。 1.3 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3.1 设备间、竖井与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走道隔开; 1.3.2 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 1.3.3 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层。 1.4 当利用裙房屋面设置避难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4.1 主楼面向裙房屋面一侧外墙不得设置玻璃幕墙; 1.4.2 楼梯间通向避难层的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实体墙分隔至楼板或梁底,开

公共场所设置安全疏散设施的意义和设置要求

公共场所设置安全疏散设施的意义和设置要求建筑安全疏散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综合考虑建筑使用功能、用途和使用人数与建筑的面积、高度、疏散距离、安全出口数量以及消防设施配置情况等因素,应具备火灾时提供人员安全疏散和逃生的路径和设施的完整功能。安全疏散设施,主要是由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疏散楼梯等组成,并应满足出口数量、疏散宽度和疏散距离的需求。 商场、市场、歌舞娱乐放映等公共场所的安全疏散应根据其建筑高度、规模、使用功能和耐火等级等因素,合理设置疏散走道、疏散门、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以及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等安全疏散设施,其设置的位置、数量、宽度以及形式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据考证当人群密度为1.5人/m2时,步行速度为1m/s;当人群密度为3.0人/m2时,步行速度为0.51m/s;当人群密度为3.0人/m2时以上时,步行速度几乎为0。另据有关实验数据显示,人在火灾烟雾条件下最佳的逃亡时间只有30秒至1分钟时间,在这段时间如果没有脱离危险区域,存活的时间大概也仅剩3分钟,因此,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火灾现场逃生时间紧迫。

纵观我国近些年来发生的亡人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重大亡人 火灾事故成因,绝大多数是由于疏散通道不畅、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疏散指示标志缺少以及应急照明不利等因素所致。因此,公共场所 设置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以及疏散楼 梯是火灾情况下人们逃生的必要物质条件。 根据以下规定:当你身处商场、市场、歌舞娱乐放映等公共场所内 的任何位置时,你的附近都应有一处疏散走道,并在30米左右范围 内会有1个疏散门或安全出口,而且指示标志为你提供疏散路线、 应急照明灯为你辨别物体提供着照明,即使你不幸遭遇了火灾的危险,也会因场所安全疏散设施的存在,使你幸运的利用这些设施安 全脱离险境。下面,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把商场、市场、歌舞娱乐放映等公共场所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要求介绍给大家,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遵守消防 法规、爱护消防设施、认识消防标志,掌握火灾情况下逃生的技 能。 一、安全出口的设置及要求 1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门应分散设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