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第2课时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特点。2.能说出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3.初步学会根据原子结构的特点,推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1.参考元素周期表,完成下列表格

2.通过分析上表可知,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不同点是电子层数和原子半径不同。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

1.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B.单质的化学性质活泼,易失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C.除锂外均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D.化合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答案 D

解析锂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为2,且锂在自然界中也不能以游离态存在,A、C项不正确;失去电子发生的是氧化反应,B选项错误。

2.锂(Li)是世界上最轻的金属,它属于碱金属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Li同一主族的都是金属元素

B.Na+比Li多一个电子层

C.Li、Na、K+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D.Li是碱金属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答案 D

解析锂在第ⅠA族,该族中还有非金属元素氢,A选项错误;Li、Na+的粒子结构示意图

分别为、,B选项错误;K+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其最外层有8个电子,C选项错误。

二、碱金属元素的性质

1.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碱金属单质具有硬度小、密度小、熔点低、沸点低的特点。在碱金属内,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单质的熔点和沸点逐渐降低。

碱金属单质也有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也很好,液态钠可用作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O2反应

①已知1.4 g 锂在空气中加热充分反应,可生成3.0 g 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Li +O 2=====△

2Li 2O 。

②钠、钾与氧气的反应:将一小块Na 和K 分别投入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2)碱金属与水反应

按下列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1.碱金属单质物理性质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碱金属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钾反常),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1)相似性

原子都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化学性质活泼,它们的单质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它们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碱金属与水反应的通式为2R +2H 2O===2ROH +H 2↑(R 表示碱金属元素)。 (2)递变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还原性增强。

①与O 2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更加复杂,如Li 与O 2反应只能生成Li 2O ,Na 与O 2反应还可以生成 Na 2O 2,而K 与O 2反应能够生成KO 2等。

②与H 2O 的反应越来越剧烈,如K 与H 2O 反应可能会发生轻微爆炸,Rb 、Cs 遇水发生剧

烈爆炸。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CsOH的碱性最强。

3.元素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

3.下列关于碱金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钾元素比钠元素的金属性强

B.钾和钠的焰色分别为紫色和黄色

C.碱金属都能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并放出氢气

D.碱金属的熔点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升高

答案 D

解析D项,碱金属的熔点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4.下列各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锂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还原性:K>Na>Li,故K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

C.熔、沸点:Li>Na>K

D.碱性:LiOH<NaOH<KOH

答案 B

解析A中锂的活泼性比钠弱,与水反应不如钠剧烈;B中还原性,K>Na>Li,但K不能置换出NaCl溶液中的Na,而是先与H2O反应;C中碱金属元素从Li到Cs,熔、沸点逐渐降低,即Li>Na>K>Rb>Cs;D中从Li到Cs,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即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易错警示(1)因Na、K都是很活泼的金属易与H2O反应,故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相对不活泼的金属。

(2)碱金属单质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其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必然结果。

1.随着碱金属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碱性逐渐减弱

C.单质熔、沸点逐渐升高

D.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答案 A

解析随着碱金属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大,碱性逐渐增强,单质熔、沸点降低,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2.关于碱金属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ⅠA族元素都是碱金属元素

B.碱金属单质可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金属钾具有强还原性,K+具有强氧化性

D.Cs常温下与水反应会发生爆炸

答案 D

解析ⅠA族元素还有氢元素,A错;碱金属单质非常活泼,在水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强碱再与铜离子反应生成Cu(OH)2沉淀,而不能将铜置换出来,B错;由于钾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钾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但是其失去电子后形成的K+最外层已经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其氧化性非常弱,C错;Cs是还原性比Li、Na、K、Rb都强的金属单质,与水反应会发生爆炸,D正确。

3.下列关于碱金属的叙述正确的是()

A.钾与氧气或水反应比钠的反应剧烈,铷、铯的反应更剧烈

B.碱金属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逐渐减小

C.碱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依次减弱

D.碱金属元素的阳离子的氧化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依次增强

答案 A

解析B项,碱金属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增大趋势(钾反常);D项,碱金属元素阳离子的氧化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依次减弱。

4.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以下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铯是一种强碱,比KOH的碱性强

B.铯与水或酸溶液反应剧烈,都生成氢气

C.Cs的还原性比Na强,故Na+的氧化性强于Cs+

D.Al的金属性大于Cs的金属性

答案 D

解析A项,Cs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1,电子层数比K的多,故Cs的金属性比K强,则CsOH的碱性比KOH强;B项,Cs与Na性质相似,其与水或酸反应更剧烈,都生成H2;C项,Cs的还原性比Na强,单质还原性越强,对应离子的氧化性越弱,所以Na+的氧化性强于Cs+;D项,因为Cs的金属性强于Na,Na的金属性强于Al,所以Al的金属性弱于Cs。

5.根据金属钠、钾与水反应的现象,推断锂、钠、钾、铷、铯各1 g分别与足量的水反应,其中反应最剧烈的金属是________(写名称,下同);相同条件下,放出氢气的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生成的氢氧化物碱性最弱的是________(写化学式)。

答案铯锂LiOH

解析碱金属元素从Li~Cs金属性依次增强,故反应最剧烈的金属是Cs;等质量的碱金属与足量水反应,摩尔质量越小的,与水反应放出H2越多,故应是锂放出H2最多。

[]

基础过关

题组一碱金属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规律

1.以下关于锂、钠、钾、铷、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CsOH②单质熔点最高的是铯③单质都是热和电的良导体④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且都比水轻⑤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增强⑥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增强

A.①③

B.②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答案 C

解析单质熔点最高的应是Li,密度呈增大趋势,K出现反常,Rb、Cs的密度比水大,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应依次减弱。

2.下列各组比较不正确的是()

A.锂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还原性:K>Na>Li,故K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

C.金属性:K>Na>Li

D.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答案 B

解析锂的活动性比钠弱,与水反应不如钠剧烈,故A正确;虽然钾的还原性大于钠,但K不能置换出NaCl溶液中的钠,而是先和水反应,故B错误;碱金属元素从Li到Cs,金属性逐渐增强,故C正确;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故D正确。

3.下列对碱金属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具有强还原性,可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单质

B.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都是过氧化物

C.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D.单质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升高

答案 C

解析A项中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具有强还原性,但活泼的金属易与H2O反应,故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的金属,A项错;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是氧化锂,而不是过氧化锂,B项错;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降低,D项错;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只是反应越来越剧烈,C项正确。

4.右图表示碱金属的某些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关系,则下列各

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还原性

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熔点

D.原子半径

答案 C

解析由图可知,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的性质呈递增趋势,而碱金属单质的熔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降低。

题组二推测碱金属的性质

5.已知金属钾有如下性质:

①钾的密度比水小②钾的熔点低③钾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④钾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某学生将一小块金属钾投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这一实验能证明上述四点性质中的()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类比钠与钾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钾、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相似,但钾比钠活泼,与水反应更剧烈。

6.铯是一种碱金属元素,下列关于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CsOH是一种可溶于水的强碱

B.Cs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氧化物Cs2O

C.Cs与水反应,能发生爆炸,并放出O2

D.加热Cs2CO3,可生成氧化铯和二氧化碳

答案 A

解析由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可推测Cs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7.金属元素钫(Fr)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少,它的21种已知同位素都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根据钫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已知碱金属元素中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氧化物Fr2O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极强的碱

D.其单质的熔点比金属钠的熔点低

答案 B

解析根据“Fr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它属于碱金属元素;二是它在周期表中处于碱金属元素的最下方。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可以知道它的金属性非常强,所以与氧气反应时得到的是复杂的氧化物。

8.已知锂及其化合物的许多性质与碱金属差异较大,却与镁相似。下列有关锂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酸锂受强热很难分解

B.碳酸锂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锂的小

C.锂在过量氧气中燃烧,主要产物是氧化锂而不是过氧化锂

D.锂可以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锂(Li3N)

答案 A

解析解题时充分利用题目信息,锂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镁的相似,MgCO3煅烧分解成MgO 和CO2,由此可知,Li2CO3也易分解。

题组三金属的活动性比较

9.钠和锂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中,能较好地解释这个事实的是()

A.都是金属元素

B.原子半径相差不大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化合价相同

答案 C

解析钠和锂是同主族元素,在结构上都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结构的相似性导致了它们性质的相似性。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碱性:LiOH>NaOH>KOH>RbOH

B.金属性:Rb>K>Na>Li

C.和酸反应时Fe能失2e-,Na失e-,所以Fe的金属性强于Na

D.Rb不易与水反应放出H2

答案 B

解析因为金属性Li

反应,B 对,A 、D 错;反应时失电子数目多金属性不一定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Na 在Fe 的前面,Na 比Fe 更易失电子,所以Na 的金属性强于Fe 的,C 错。

[能力提升]

11.甲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乙元素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丙是元素周期表第ⅠA 族中金属性最弱的碱金属元素。由此推断:

(1)甲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周期;乙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族;丙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

(2)甲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单质与丙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四 ⅥA 锂

(2)2K +2H 2O===2K +

+2OH -

+H 2↑ 4Li +O 2=====△

2Li 2O

解析 甲的原子序数是19,甲是钾元素,乙是氧元素,丙是锂元素。

12.某同学为验证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准备了如下药品:①氯化钠溶液 ②氢氧化钠溶液 ③硝酸 ④水 ⑤钠 ⑥镁条 ⑦铝条 ⑧钾 (1)准备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

(2)所做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④⑤⑧

(2)2Na +2H 2O===2NaOH +H 2↑、2K +2H 2O===2KOH +H 2↑ 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推断钾比钠活泼

解析 钠、钾与水反应的共同点:①都浮在水面上,②四处游动,③熔化为一个闪亮的小球,④有“嘶嘶”的响声;

不同点: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反应可产生火焰,并发出轻微的爆炸声。 13.据报道,我国科学家通过与多个国家进行科技合作,成功研发出铯(Cs)原子喷泉钟,使我国时间频率基准的精度提高到1 500万年不差1秒,标志着我国时间频率基准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已知铯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ⅠA 族,根据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下列内容:

(1)铯的原子核外共有______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铯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 (2)铯单质与水剧烈反应,放出______色气体,同时使紫色石蕊溶液显______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3)预测铯单质的还原性比钠单质的还原性________(填“弱”或“强”)。

答案(1)6155

(2)无蓝2Cs+2H2O===2CsOH+H2↑

(3)强

解析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结合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知,铯原子核外电子分六层排布,分别是2、8、18、18、8、1,原子序数是55,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铯与钠同主族,具有极强的金属性,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铯:2Cs+2H2O===2CsOH+H2↑,氢氧化铯是强碱,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14.据报道,德国科学家实现了铷原子气体超流体态与绝缘态的可逆转换,该成果将给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带来重大突破。已知铷是37号元素。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铷(Rb)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______族。

(2)关于铷的结构和性质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与水反应比钠剧烈

②它的原子半径比钠小

③它的氧化物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CO2

④它的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和镁相同

⑤它是还原剂

(3)现有铷和另一种碱金属形成的合金50 g,当它与足量水反应时,放出标准状况下的氢气

22.4 L,这种碱金属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a.Li

b.Na

c.K

d.Cs

答案(1)五ⅠA(2)①③⑤(3)ab

解析(1)由Rb的原子序数是37可推知Rb位于第五周期ⅠA族。(2)由R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②④不正确;又因Na和Rb同主族,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知,Rb的金属性比Na强,故①③⑤正确。(3)设该合金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M,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

50 g

M g·mol-1×1=

22.4 L

22.4 L·mol-1

×2,M=25,因M r(Rb)>25,则另一种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应小于25,可能为Li或Na。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 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碱金属元素性质总结讲解-共13页

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元素性质总结 I.元素周期律 1.周期表位置IA族(第1纵列),在2、3、4、5、6、7周期上均有分布。元素分别为锂(Li)-3,钠(Na)-11,钾(K)-19,铷(Rb)-37,铯(Cs)-55,钫(Fr)-87。 2.碱金属的氢氧化物都是易溶于水, 苛性最强的碱, 所以把它们被称为为碱金属。 3.碱金属的单质活泼,在自然状态下只以盐类存在,钾、钠是海洋中的常量元素,其余的则属于轻稀有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十分稀少。钫在地壳中极稀少,一般通过核反应制取。 4.保存方法:锂密封于石蜡油中,钠。钾密封于煤油中,其余密封保存,隔绝空气。 II.物理性质 II.1物理性质通性(相似性) 1.碱金属单质皆为具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黄色),但暴露在空气中会因氧气的氧化作用生成氧化物膜使光泽度下降,呈现灰色。常温下均为固态。 2.碱金属熔沸点均比较低。摩氏硬度小于2,质软。.导电、导热性、延展性都极佳。 3.碱金属单质的密度小于2g/cm3,是典型轻金属,锂、钠、钾能浮在水上。 4.碱金属单质的晶体结构均为体心立方堆积,堆积密度小。 II-2.物理性质递变性 随着周期的递增,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递变性有: 1.金属光泽逐渐增强。 2.熔沸点逐渐降低。 3.密度逐渐增大。钾的密度具有反常减小的现象。 II.3.物理性质特性 1.铯略带有金色光泽,钫根据测定可能为红色,且具有放射性。 2.液态钠可以做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 3.锂密度比没有小,能浮在煤油中。 4.钾的密度具有反常现象。 钾的密度反常变化的原因:根据公式:ρ=A r/V原子,可知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大使密度增加,而电子层的增加又使原子体积增大使得密度减小。即单质的密度由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体积两个因素决定。对钾来说,核对最外层引力较小,体积增大的效应大于相对原子质量增加产生的影响,结果钾的密度反而比钠小。 II.5焰色反应 1.碱金属离子及其挥发性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燃烧时会显现出独特的颜色,这可以用来鉴定

结构化学第二章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习题及答案(教学材料)

一、填空题 1. 已知:类氢离子He +的某一状态Ψ=0202/30)22()2(241a r e a r a -?-?π此状态的n ,l ,m 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动量平方为_________________.角动量在Z 轴方向分量为_________. 2. He +的3p z 轨道有_____个径向节面, 有_____个角度节面。 3. 如一原子轨道的磁量子数m=0,主量子数n ≤2,则可能的轨道为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 在外磁场下,多电子原子的能量与下列哪些量子数有关( ) A. n,l B. n,l,m C. n D. n,m 2. 用来表示核外某电子运动状况的下列各组量子数(n ,l ,m ,ms )中,哪一组是合理的() A. (2,1,-1,-1/2) B. (0,0,0,1/2) C. (3,1,2,1/2) D.(2,1,0,0) 3. 如果一个原子的主量子数是4,则它( ) A. 只有s 、p 电子 B. 只有s 、p 、d 电子 C. 只有s 、p 、d 和f 电子 D. 有s 、p 电子 4. 对氢原子Φ方程求解,下列叙述有错的是( ). A. 可得复函数解Φ=ΦΦim m Ae )(. B. 由Φ方程复函数解进行线性组合,可得到实函数解. C. 根据Φm (Φ)函数的单值性,可确定|m|=0.1.2…………I D. 根据归一化条件1)(220=ΦΦΦ?d m π求得π21 =A 5. He +的一个电子处于总节面数为3的d 态问电子的能量应为 ( ). A.1 B.1/9 C.1/4 D.1/16 6. 电子在核附近有非零几率密度的原子轨道是( ). A.Ψ3P B. Ψ3d C.Ψ2P D.Ψ2S 7. 氢原子处于下列各状态 (1)ψ2px (2) ψ3dxz (3) ψ3pz (4) ψ3dz 2 (5)ψ322 ,问哪些状态既是M 2算符的本征函数,又是M z 算符的本征函数? A. (1) (3) B. (2) (4) C. (3) (4) (5) D. (1) (2) (5)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例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二、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一个横行。 主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副族:仅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 1.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序数之间的关系 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判断:按电子填充顺序由最后一个电子进入的情况决定,具体情况如下:

(3)进入(n -1)d ①(n -1)d 1~5为ⅢB~ⅦB ?族数=[(n -1)d +n s]电子数 ②(n -1)d 6~8为Ⅷ ③(n -1)d 10为ⅠB、ⅡB ?族数=n s 的电子数 ④进入(n -2)f ? ?????????4f ——La 系元素5f ——Ac 系元素ⅢB 2. 3.(1)主族(ⅠA~ⅦA)和副族ⅠB、ⅡB 的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 s +n p 或n s)。 (2)副族ⅢB~ⅦB 的族序数=最外层(s)电子数+次外层(d)电子数。 (3)零族: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或2。 (4)Ⅷ族:最外层(s)电子数+次外层(d)电子数。若之和分别为8、9、10,则分别是Ⅷ族第1、2、3列。 1.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2.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或同价态离子半径均增大。 3.阳离子半径小于对应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大于对应的原子半径,如r (Na +)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随核电荷数增大,离子半径减小,如r(S2-)>r(Cl-)>r(K+)>r(Ca2+)。 5.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离子,核外电子多的半径大,如r(Fe2+)>r(Fe3+),r(Cu+)>r(Cu2+)。 特别提醒 在中学要求的畴可按“三看”规律来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一看”能层数:当能层数不同时,能层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核电荷数:当能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三看”核外电子数:当能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七、电离能 1.第一电离能 (1)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氢和碱金属)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同周期中自左至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 (2)同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2.逐级电离能 (1)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以后再失去电子都是能级较低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多;同时,失去电子后离子所带正电荷对电子吸引更强,从而电离能越来越大。 (2)金属元素原子的电离能与其化合价的关系 一般来讲,在电离能较低时,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的价态为该元素的常见价态。如Na的第一电离能较小,第二电离能突然增大(相当于第一电离能的10倍),故Na的化合价为+1,而Mg在第三电离能、Al在第四电离能发生突变,故Mg、Al的化合价分别为+2、+3。 八、元素电负性的应用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1)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 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 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3)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4)电负性较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 2.化学键的类型的判断 一般认为: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 高二年级化学组xx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复习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其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三)教学流程图 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必须把例外的教学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用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1.创设情景: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和例外形式排列的几种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 2.温故导新:通过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生疏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资料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 2 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 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 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 页,填写第5 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投影] 课本第五页表格 [板书] 1 、碱金属元素(1 )原子结构

[ 师] 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 生] 讨论总结 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 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 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 演示] 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 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 ②颜色不同; 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 演示] 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 [学生] 对比钠、钾和H2O 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 怎样的结论? [总结]浮、熔、游、响、红;K 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 等反应,在反应中Na、K 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考总复习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周期外围电子排布 各周期增加的能级元素种数ⅠA族0族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 一1s11s221s2 二2s12s22p682s、2p8 三3s13s23p683s、3p8 四4s14s24p684s、3d、4p18 五5s15s25p685s、4d、5p18 六6s16s26p686s、4f、5d、6p32 七7s187s、5f、6d(未完)…… (2)观察分析上表,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划分的关系 ①元素周期系形成的原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②元素周期系的形成过程 ③元素周期系的特点:每一周期(除第一周期外)从碱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外围电子排布从n s1递增至n s2n p6;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而是随周期序号的递增逐渐增多,同时,金属元素的数目也逐渐增多。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族数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价电子排布式n s1n s2n s2n p1n s2n p2n s2n p3n s2n p4n s2n p5 列数121314151617 价电子数1234567 副族元素21Sc22Ti23V24Cr25Mn29Cu30Zn 族数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 价电子排布式3d14s23d24s23d34s23d54s13d54s23d104s13d104s2 价电子数目34567 (3)依据上述表格,讨论族的划分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完全相同,价电子全部排布在n s或n s n p轨道上。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相同。 ②稀有气体的价电子排布为1s2或n s2n p6。 ③过渡元素(副族和Ⅷ族)同一纵行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基本相同。价电子排布为(n-1)d1~10n s1~2,ⅢB~ⅦB族的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相同,第ⅠB、ⅡB族和第Ⅷ族不相同。

(完整版)碱金属元素知识点整理

第五讲碱金属元素 1.复习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物理性质比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焰色反应实验的操作步骤;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碱金属元素相似性递变性 2.难点聚焦 (1)碱金属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O、1)相似性:碱金属元素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决定了锂、钠、钾、铷、铯在性质上的相似性,碱金属都是强还原剂,性质活泼。具体表现在都能与 2 Cl、水、稀酸溶液反应,生成含R+(R为碱金属)的离子化合物;他们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是强碱; 2 O 2)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失电子渐易,还原性渐强,又决定了他们在性质上的递变性。具体表现为:①与 2 H O反应越来越剧烈,③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越来越复杂,②与 2 CsOH RbOH KOH NaOH LiOH >>>>; (2)实验是如何保存锂、钠、钾:均是活泼的金属,极易氧化变质甚至引起燃烧,它们又都能与水、水溶液、醇溶液等发生反应产生氢气,是易燃易

爆物质,存放它们要保证不与空气、水分接触;又因为它们的密度小,所以锂只能保存在液体石蜡或封存在固体石蜡中,而将钠、钾保存在煤油中; (3)碱金属的制取:金属Li 和Na 主要是用电解熔融氯化物的方法制取;金属K 因为易溶于盐不易分离,且电解时有副反应发生,故一般采用热还原法用Na 从熔融KCl 中把K 置换出来(不是普通的置换,而是采用置换加抽取的方法,属于反应平衡);铷和铯一般也采用活泼金属还原法制取。 (4).焰色反应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所用火焰本身的颜色要浅,以免干扰观察. (2)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本身在火焰上灼烧时应无颜色,同时熔点要高,不易被氧化.用铂丝效果最好,也可用铁丝、镍丝、钨丝等来代替铂丝.但不能用铜丝,因为它在灼烧时有绿色火焰产生. (3)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将其表面的氧化物洗净,然后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以除去能起焰色反应的少量杂质. (4)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因为钾中常混有钠的化合物杂质,蓝色钴玻璃可以滤去黄色火焰,以看清钾的紫色火焰. 3. 例题精讲 例1 已知相对原子质量:Li 6.9,Na 23,K 39,Rb 85。今有某碱金属M 及其氧化物2M O 组成的混合物10.8 g ,加足量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和干燥得固体16 g ,据此可确定碱金属M 是[ ] A 、Li B 、Na C 、K D 、Rb 解析 设M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当设混合物全是碱金属或全是碱金属氧化物时有如下关系: 22222M H O MOH H +=+↑ 222M O H O MOH += 10.8 g →10.8×[(A +17)/A]g 10.8 g →10.8×[2(A +17)/(2A +16)]g 但实际上该混合物中碱金属及其氧化物都存在,则可建立不等式:[10.8(17)/]16[10.8(17)/(8)]A A A A ?+>>?++。 解得:35.3>A >10.7,从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知该碱金属只能是钠。 答案 B 例2 为了测定某种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包括足量的水)的总质量为ag 。将质量为bg 的某碱金属单质放入水中,立即塞紧瓶塞,完全反应后再称量此装置的总质量为cg 。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师生活动 [引入]我们明白元素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结构决定的,那具体阻碍哪些性质呢? [讲]元素的性质指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要紧化合价、原子半径、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 [学与咨询]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 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投影小结]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逐步升 高,金属性逐步减弱,非金属性逐步增强。 [讲]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称为元素周期律。元素 周期律的内涵丰富多样,下面,我们来讨论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 性变化。 [板书]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半径 [投影]观看图1—20分析: [学与咨询]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 势如何?应如何明白得这种趋势? 2.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 如何明白得这种趋势? [小结]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步减小。其要紧缘故是由于核 电荷数的增加使核对电子的引力增加而带来原子半径减小的趋势大于增加电子 后电子间斥力增大带来原子半径增大的趋势。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步增大。其要紧缘故是由于电子能层增 加,电子间的斥力使原子的半径增大。 [讲]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一是电子的能层数,另一个是 核电荷数。明显电子的能层数越大,电子间的负电排斥将使原子半径增大,因

此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步增多,原子半径逐步增大。而当电子能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越大,将使原子半径缩小,因此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步减小。 [咨询]那么,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有什么规律呢? [投影小结]1、原子半径大小比较: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逐步减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原子,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大,半径减小。 3、同种元素的不同粒子半径关系为:阳离子<原子<阴离子,同时价态越高的粒子半径越小。 [过渡]那么,什么叫电离能呢,电离能与元素的金属性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2、电离能 〔1〕定义: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叫做电离能. ①常用符号I表示,单位为KJ?mol-1 ②意义:通常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讲]原子为基态原子,保证失去电子时消耗能量最低。电离能用来表示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电离能越大,表示原子或离子越难失电子;电离能越小,表示原子或离子易失电子, [点击试题]Na元素的I1=496 KJ·mol-1,那么Na (g) -e-→Na +(g) 时所需最低能量为 . [板书]〔2〕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 [讲]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上述表述中的〝气态〞〝基态〞〝电中性〞〝失去一个电子〞等差不多上保证〝最低能量〞的条件。 [投影] [咨询]读图l—21。碱金属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随核电荷数递增有什么规律呢? [讲]从图l—2l可见,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氢和碱金属)第一电离能最小,最后一个元素(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变小(如He、Ne、Ar、Kr、Xe、Rn的第一电离能依次下降,H、Li、Na、K、Rb、

高考化学复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小结

15-16高考化学复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小结碱金属都是银白色的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密度小,熔点和沸点都比较低。以下是碱金属元素知识点小结,请大家掌握。 1.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包含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六种元素.由于钫是人工放射性元素,中学化学不作介绍.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相似性: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其中Li原子次外层只有2个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总是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显+1价. 递变性:Li、Na、K、Rb、Cs等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1)颜色:银白色金属(Cs略带金色光泽). (2)硬度:小,且随Li、Na、K、Rb、Cs,金属的硬度逐渐减小.这是由于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减弱所致.碱金属的硬度小,用小刀可切割. (3)碱金属的熔点低.熔点最高的锂为180.5℃,铯的熔点是28.4℃.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4)碱金属的密度小.Li、N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锂的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的密度逐渐增大.但钾的密

度小于钠的密度,出现反常现象.这是由于金属的密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原子质量,另一方面是原子体积,从钠到钾,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的作用,所以钾的密度反而比钠的密度小. 4.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金属与钠一样都是活泼的金属,其性质与钠的性质相似.但由于碱金属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其金属活泼性有所差异,化合物的性质也有差异. (1)与水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2R+2H2O=2ROH+H2(R代表碱金属原子) 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生成物的碱性增强. 例如:钠与冷水反应放出热量将钠熔化成小球,而钾与冷水反应时,钾球发红,氢气燃烧,并有轻微爆炸.LiOH是中强碱,CsOH是最强碱. (2)与非金属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的单质可与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物都是含R+阳离子的离子化合物. 递变性:碱金属与氧气反应时,除锂和常温下缓慢氧化的钠能生成正常的氧化物(R2O)外,其余的碱金属氧化物是复杂氧化物. 4Li+O2=2Li2O 4Na+O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时优秀教案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地性质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元素电负性地涵义,能应用元素地电负性说明元素地某些性质 2.能根据元素地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地“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地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地有关性质 4.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地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 叫键合电子;我们用电负性描述. 2.电负性地大小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地尺度. 地电负性一般小于1.8,地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地“类金属”地电负性则在1.8左右,他们既有性又 有性. 【知识梳理】 【复习】1.什么是电离能?它与元素地金属性、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 2.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地电离能变化有什么规律? (3)电负性: 【思考与交流】1. 什么是电负性?电负性地大小体现了什么性质?阅读教材p20页表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电负性如何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根据电负性大小,判断氧地非金属性与氯地非金属性哪个强? 【科学探究】 1.根据数据制作地第三周期元素地电负性变化图,请用类似地方法制作IA、VIIA元素 地电负性变化图. 2.电负性地周期性变化示例

【归纳与总结】 1. 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地吸引能力越,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地吸引能力 越,电负性越,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地强弱.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地电负性逐渐变;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地电负性逐渐变. 2. 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表明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负性逐渐减,表明元素地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思考】对角线规则: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地主族元素地有些性质相似,被称为对角线原则.请查阅电负性表给出相应地解释? 3.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地主族元素地性质有些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查阅资料,比较锂和镁在空气中燃烧地产物,铍和铝地氢氧化物地酸碱性以及硼和硅地含氧酸酸性地强弱,说明对角线规则,并用这些元素地电负性解释对角线规则. 4. 对角线规则 【典题解悟】 例题1.下列有关电负性地说法中正确地是() A.主族元素地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地第一电离能一定越大.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从左到右越来越大 C.金属元素电负性一定小于非金属元素电负性. D.在形成化合物时,电负性越小地元素越容易显示正价 解析:电负性地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 (2)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3)副族元素地电负性变化趋势和主族类似.主族元素原子地电离能、电负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电离能有特例,如电负性:O >N,但第一电离能:N>O,A错误.B、C选项没有考虑过渡元素地情况. 答案:D 例2.能够证明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地事实是() A、电负性 B、电离能 C、电子亲和能 D、电势能 【当堂检测】 1. 电负性地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地尺度下列关于电负性地变化规律正确地 是()

高考化学复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复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 碱金属都是银白色的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密度小,熔点和沸点都比较低。以下是碱金属元素知识点,请大家掌握。 1.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包含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六种元素.由于钫是人工放射性元素,中学化学不作介绍.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相似性: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其中Li原子次外层只有2个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总是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显+1价. 递变性:Li、Na、K、Rb、Cs等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1)颜色:银白色金属(Cs略带金色光泽). (2)硬度:小,且随Li、Na、K、Rb、Cs,金属的硬度逐渐减小.这是由于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减弱所致.碱金属的硬度小,用小刀可切割. (3)碱金属的熔点低.熔点最高的锂为180.5℃,铯的熔点是28.4℃.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4)碱金属的密度小.Li、N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锂的

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的密度逐渐增大.但钾的密度小于钠的密度,出现反常现象.这是由于金属的密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原子质量,另一方面是原子体积,从钠到钾,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的作用,所以钾的密度反而比钠的密度小. 4.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金属与钠一样都是活泼的金属,其性质与钠的性质相似.但由于碱金属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其金属活泼性有所差异,化合物的性质也有差异. (1)与水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2R+2H2O=2ROH+H2(R代表碱金属原子) 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生成物的碱性增强. 例如:钠与冷水反应放出热量将钠熔化成小球,而钾与冷水反应时,钾球发红,氢气燃烧,并有轻微爆炸.LiOH是中强 碱,CsOH是最强碱. (2)与非金属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的单质可与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物都是含R+阳离子的离子化合物. 递变性:碱金属与氧气反应时,除锂和常温下缓慢氧化的钠能生成正常的氧化物(R2O)外,其余的碱金属氧化物是复杂氧化

1原子结构和性质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知识点梳理】 1、原子的诞生: 现代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如今,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地球上的元素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仅22种。 2、能层、能级 (1)能层 ①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根据电子的能级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②每一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同: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③离核越近的能层具有的能量越低。 能层序数 1 2 3 4 5 能层符号 能级符号 轨道数 电子数 离核远近由近————————→远 能量高低由低————————→高 (2)能级 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以不同。不同能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能级。 规律:①每个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等于该能层的序数n,且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如: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2个能级2s和2p,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3s、3p、3d,第四能层有4个能级4s、4p、4d和4f,依此类推。 ②不同能层上的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相同,即每个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只与能级有关,而与能层无关。如s能级上最多容纳2个电子,无论是1s还是2s;p能级上最多容纳6个电子,无论是2p还是3p、4p能级。 ③在每一个能层(n)中,能级符号的排列顺序依次是ns、np、nd、nf…… ④按s、p、d、f……顺序排列的各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1、3、5、7……的两倍,即分别是2、6、10、14…… 原子轨道 轨道形状 轨道数 最多电子数 (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 ①基态原子为能量最低的原子。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②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相互转化与能量转化关系: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测试卷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n s2n p7,它违背了() A.泡利不相容原理 B.能量最低原理 C.洪特规则 D.洪特规则特例 2.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酸性:H2SiO3>H2CO3 B.热稳定性:H2Se>H2S>H2O C.碱性:CsOH>Ca(OH)2 D.若离子半径:R2->M+,则原子序数:R>M 3.已知三种微粒(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11X:1s22s22p619Y:1s22s22p63s23p620Z:1s22s22p63s23p6若将上述三种微粒归为同一类,下列微粒中也可归为此类的是()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4.下列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原子含有未成对电子最多的第2周期元素②电子排布为1s2的元素③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强的元素④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3s23p4的元素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无法比较 5.如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若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Y二种元素都仅能形成一种单质 B. X与O2反应的产物可作为干燥NH3的干燥剂 C. Z的氧化物中有一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D. W不能形成含氧酸 6.下列选项中所发生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 A.平面镜成像 B.霓虹灯广告 C.燃烧蜡烛 D.燃放烟火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基态原子是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 B.基态C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1s22s12p3 C.焰色反应是金属原子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产生的光谱 D.同一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的能量一定低于基态时的能量 8.某元素的最高正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 4 B. 5 C. 6 D. 7 9.第三周期元素中,微粒半径最大的是() A. Na B. Na+ C. S2- D. Cl-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B. X、Y均为短周期元素,其简单离子m X a+与n Y b-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m+a=n-b C. F、Cl、Br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碱金属元素性质总结讲解

碱金属元素性质总结讲 解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元素性质总结 I.元素周期律 1.周期表位置 IA族(第1纵列),在2、3、4、5、6、7周期上均有分布。元素分别为锂(Li)-3,钠(Na)-11,钾(K)-19,铷(Rb)-37,铯(Cs)-55,钫(Fr)-87。 2.碱金属的氢氧化物都是易溶于水, 苛性最强的碱, 所以把它们被称为为碱金属。 3.碱金属的单质活泼,在自然状态下只以盐类存在,钾、钠是海洋中的常量元素,其余的则属于轻稀有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十分稀少。钫在地壳中极稀少,一般通过核反应制取。 4.保存方法:锂密封于石蜡油中,钠。钾密封于煤油中,其余密封保存,隔绝空气。II.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通性(相似性) 1.碱金属单质皆为具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黄色),但暴露在空气中会因氧气的氧化作用生成氧化物膜使光泽度下降,呈现灰色。常温下均为固态。 2.碱金属熔沸点均比较低。摩氏硬度小于2,质软。.导电、导热性、延展性都极佳。 3.碱金属单质的密度小于2g/cm3,是典型轻金属,锂、钠、钾能浮在水上。 4.碱金属单质的晶体结构均为体心立方堆积,堆积密度小。 II-2.物理性质递变性 随着周期的递增,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递变性有: 1.金属光泽逐渐增强。 2.熔沸点逐渐降低。 3.密度逐渐增大。钾的密度具有反常减小的现象。 .物理性质特性

1.铯略带有金色光泽,钫根据测定可能为红色,且具有放射性。 2.液态钠可以做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 3.锂密度比没有小,能浮在煤油中。 4.钾的密度具有反常现象。 II-4.卤族元素物理性质一览表 钾的密度反常变化的原因:根据公式:ρ=A r/V原子,可知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大使密度增加,而电子层的增加又使原子体积增大使得密度减小。即单质的密度由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体积两个因素决定。对钾来说,核对最外层引力较小,体积增大的效应大于相对原子质量增加产生的影响,结果钾的密度反而比钠小。 焰色反应 1.碱金属离子及其挥发性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燃烧时会显现出独特的颜色,这可以用来鉴定碱金属离子的存在,锂、铷、铯也是这样被化学家发现的。 2.电子跃迁可以解释焰色反应,碱金属离子的吸收光谱落在可见光区,因而出现了标志性颜色。 3.除了鉴定外,焰色反应还可以用于制造焰火和信号弹。 III.化学性质

高考化学常见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高考化学常见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1)氢元素 a.核外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原子; b.没有中子的原子; c.失去一个电子即为质子的原子; d.得一个电子就与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e.质量最轻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形成单质最难液化的元素;f.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 g.形成的单质为相同条件下相对密度最小的元素; h.形成的单质为最理想的气体燃料; i.形成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2)氧元素 a.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4倍的原子; b.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c.得到两个电子就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d.得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电子即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原子; e.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f.形成的单质是空气中第二多的元素; g.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大气平流层中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的元素;h.能与氢元素形成三核10电子分子(H2O)的元素;

i.能与氢元素形成液态四核18电子分子(H2O2)的元素; j.在所有化合物中,过氧化氢(H2O2)中含氧质量分数最高; k.能与氢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型共价液态化合物的元素;l.能与钠元素形成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的两种离子化合物的元素;(3)碳元素 a.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 b.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2/3的原子; d.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e.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f.能与硼、氮、硅等形成高熔点、高硬度材料的元素; g.能与氢元素形成正四面体构型10电子分子(CH4)的元素; h.能与氢元素形成直线型四核分子(C2H2)的元素; i.能与氧元素形成直线型三核分子(CO2)的元素。 (4)氮元素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能与氢元素形成三角锥形四核10电子分子(NH3)的元素; d.形成的气态氢化物(NH3)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元素; e.能与氢、氧三种元素形成酸、碱、盐的元素;

知识讲解_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_基础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编稿:宋杰审稿:于冬梅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掌握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4、了解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5、了解元素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根据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 6、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原子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与周期表】要点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1、元素周期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的结果) 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这也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为什么最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的原因。 2、元素周期表:(体现元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⑴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第一周期中元素只有一个电子层即第一个能层,而第一能层只有一个能级,该能级最多只容纳2个电子,所以第一周期只有两种元素。因此元素周期系的发展就像螺壳上的螺纹一样螺旋上升的。 ⑵、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 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价电子”即与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上电子总数相同,对于主族元素,价电子指的就是最外层电子,所以: 主族元素其族序数=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而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不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其族序数跟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 要点诠释: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的关系 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S1~2,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n-1)d1~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副族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1)d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s2np1~6;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 外围电子总数决定排在哪一族如:29Cu3d104s1,10+1=11尾数是1所以,是I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