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三年级语文《司马光》。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

1、导入

2、谁能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评议。)

3、简单介绍文言文

4、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sī tínɡ dēnɡ diē zhònɡ qì chí jiē 司庭登跌众弃持皆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司”,翘舌音“众、持”,后鼻音“庭、登”。去掉拼音读,齐读。

2. 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课件出示5)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4. 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 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课件出示6、7)(1)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2)戏:玩耍。(3)于:在。

(4)庭:院子里。文中指后院里。(5)一儿:有个小孩。(6)登瓮:爬到缸沿上玩。(7)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8)没水中: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没顶了。(9)众:别的孩子们。(10)皆:都。(11)弃去:跑到外面。(12)持石: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13)击瓮:使劲向水缸砸去。(14)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15)水迸:水流了出来。(16)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6. 互相交流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评议。(课件出示8)(1)群儿戏于庭。(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3)众皆弃去。(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4)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5)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7. 男生读原句,女生读译文。引导学生注意课件中红色的文字,告诉学生,在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内容连贯,需要加入恰当的内容。

8.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原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师评议。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指名朗读,自由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司马光砸缸的动漫故事,激发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译文。

3.读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课件出示10)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板书: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1. 这么聪颖机智、沉着冷静的孩子,你们喜欢吗?(喜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 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司庭登跌众弃持

1.观察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跌持”为左右结构的字,写时要写的左窄右宽。“登、弃”是上下结构,“庭”是半包围结构。

2.师指导写字“庭”半包围结构,注意“广”作偏旁时,要写得宽大一些,横、撇要长一些。“登”,上边部分“癶”旁,不要写错,看清笔画,下面的“豆”穿插进去,要写紧凑。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diē)没(méi mo)水中。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2)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板书设计】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部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 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24司马光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

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2018最新改版)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o)水中。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参考答案: 1. diē√ mo√ jiē√ chí√ bènɡ√ 2.(1)戏:玩耍。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登瓮:爬到缸沿上玩。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3)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一、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二、司马光主要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共1362年。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 1、导入 2、谁能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评议。) 3、简单介绍文言文 4、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sī tínɡ dēnɡ diē zhònɡ qì chí jiē 司庭登跌众弃持皆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司”,翘舌音“众、持”,后鼻音“庭、登”。去掉拼音读,齐读。 2. 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课件出示5)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4. 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 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课件出示6、7)(1)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2)戏:玩耍。(3)于:在。(4)庭:院子里。文中指后院里。(5)一儿:有个小孩。(6)登瓮:爬到缸沿上玩。(7)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8)没水中: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没顶了。(9)众:别的孩子们。(10)皆:都。(11)弃去:跑到外面。(12)持石: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13)击瓮:使劲向水缸砸去。(14)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15)水迸:水流了出来。(16)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6. 互相交流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评议。(课件出示8)(1)群儿戏于庭。(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3)众皆弃去。(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4)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5)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7. 男生读原句,女生读译文。引导学生注意课件中红色的文字,告诉学生,在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内容连贯,需要加入恰当的内容。 8.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原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师评议。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指名朗读,自由读。)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②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③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和仁爱之心。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和仁爱之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司马光》,看看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2.简介司马光。 “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学法指导。 同学们,学习古文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学习古文的一般方法,

那就是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哪?(指名读、自由读) 4.教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再自由读课文。 6.齐读课文。 7.同学们,要想读好古文,还需要注意节奏,要语速适中,停顿恰当。先听老师范读一遍,特别要注意节奏。(配乐范读) 8.好,请同学们自己按照这个要求,试着读一读。 9.谁愿意来读一读?(生评价) 10.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11.还想读吗?好,咱们一起读,可以吗?(齐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师:不错,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你们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请同学们逐字逐句看书,先自己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或图文对照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不懂的问题记录员作好记录。(小组讨论) 2.生开始自学。 3.对于刚才的学习,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师生互评。) 4.检测。 各组选派代表,我来考考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话来讲讲对每句话的理解。 好,理解得真不错,现在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古文。 谁愿意来读一读?注意读的节奏、语气和速度。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们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事情发生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2.从司马光砸缸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优质教案

第八单元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写人的。包括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司马光》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赞扬了他的机智与勇敢。《掌声》写了一次掌声改变了一位残疾姑娘的生活态度的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很重要。《灰雀》描写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手术台就是阵地》讲述了白求恩大夫在炮火中坚持给伤员做手术的事迹,赞扬了白求恩大夫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课题内容简说 司马光 本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缸救落入缸中的孩子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掌声 课文通过写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因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而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 灰雀 课文通过讲述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个男孩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对男孩的关爱和尊重,以及男 孩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手术台就 是阵地 本文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抢救伤员的事,表现了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 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 际主义精神。 1.认识41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3.学会默读,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救人英雄司马光和白求恩,了解掌声的意义,看看“剃头大师”的趣事。 4.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表现一个人品质的技巧。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 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3.学习文章中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的人物写作技巧。 4.学习文章中的人物的优点:如司马光的机智勇敢。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4.《司马光》……………………………………………………… 1~2课时 25.《掌声》………………………………………………………… 2~3课时 26.《灰雀》………………………………………………………… 2~3课时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按照“课文讲读——收集名人故事——口语交际——习作”的顺序进行。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发挥其整体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收集名人故事。在阅读教学中,使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4.司马光 课题司马光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学前 1.查找司马光的资料了解司马光,预习课文,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三年级《司马光》的教学设计3篇

三年级《司马光》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司马光》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观察字形等方法随文识记“司、跌”等5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写好“司、庭、跌”3个生字。 2.通过跟老师读、画停顿符号等方法学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课文节奏。 3.借助注释、插图、微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 【教学流程】 一、旧知导课,揭示课题 1.揭题导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介绍复姓“司马”:司马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你知道他姓什么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姓氏歌,里面就提到了不少复姓,有哪些?(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复姓,叫——司马。 3.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也就是说他研究历史、写文章都非常厉害。他编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很伟大的史书。 4.联系旧知,引出“文言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

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但是今天的课文和平时的课文很不一样,这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叫作“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二、读出节奏,读通课文 1.范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学文言文,文言文的朗读和现代文有点不一样,所以就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2.跟读:是不是我现代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想不想来学一学呢?好,捧起你们的书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逐句跟读) 3.开火车跟读:接下来我们开一列小火车好不好?(逐句开火车3—4人跟读,随时词卡正音) 4.集中正音(瓮、迸)。 5.联读:读准了字音,又跟着我这样读了几遍,接下来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一读好吗?我们来联读,我读句子的句首,你们连着来把下面的句子读完整。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跟读长句:想不想再来读一读?我们接下来难度加大,跟着我来读长长的一句好不好?(生跟读) 7.自由读:想不想试着自己连起来把它读一读?好,那就自己大声地读几遍吧。 8.指名读。 9.画停顿符号:她棒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她读文言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司马光》人教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课文中的人都有美好的品质。《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救友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教学时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学本课重在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司、跃”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通过诵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课时】: 1课时 【教法】: 情境创设法、读书释义法,教师示范法。 【学法】: 自主学习、自主体验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每日一诗,背诵司马光《梧桐》。 一、导入 1.课前我们背诵的《梧桐》的作者是?(板书:司马光) 2.“司马”是复姓,历史上有写《史记》的司马迁,有三国大将司马懿,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读题:司马光) 3.司马光的父亲在光州做官,司马光又出生在光州光山,因此其父为他起名为“光”。 (读题:司马光) 4.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先看单元导读,看看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美好品质)那司马光身上又有什么美好品质呢?(板书“?”)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了解单元主题,了解“司马”姓氏,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跌”“庭”等7个会认字,会写“司”“登”“跌”三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词句间的停顿,试着读出停顿。 3.指导学生通过“知情节”一环节学会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知情节”一环节学会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文 1.生讲故事。指名回顾《司马光》的故事。 2.师讲故事。老师用文言文讲《司马光》的故事。 3.初步认识司马光。(1)板书课题(2)拓展“司马”姓氏文化 二、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同桌互相帮忙。) 2.共学难字,牢记于心。(共性的难认字,集中学习。) 3.认准生字,读通课文。(生字牢记于心,送入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走进文本,反复诵读 (一)一读会停顿。 第一部分的读,主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停顿,通过反复诵读,读出停顿。 1.老师示范读,感受停顿。 2.学生认真听,找出停顿。 3.自由读课文,读出停顿。 小结过渡:大家已经读出了停顿,要想把这篇文言文读得更好,我们还要知道它的意思和情节。随机板贴:知情节。 (二)二读知情节 第二部分的读,为了让学生知道故事的情节,理解之后,读出语气。 1.故事里都有谁? (1)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都有哪些人?并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交流:“群儿”“一儿”“众”“光”“儿”。(补充“一儿”和“儿”是同一个人。) (3)突出人物读文。(让听的人,一听就知道故事里有谁。)引导学生用重读、拖长音读的方法来突出人物。 小结过渡:我们已经找到课文中都有谁,找到了司马光和他的朋友们。 2.他们都做了什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

24司马光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司马光是一个聪慧且大胆的孩子。 2.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2.收集司马光的人物资料。 3.准备好工具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直接导入,学习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文言文吗?你们想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过渡:司马光是古时候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操作指导教学时重在引出司马光这个人物,了解司马光。上课伊始不必急于介绍文言文,开头问题导入只是引起学生注意,下个环节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文。 板块二初识古文,读通课文 活动1简介人物司马光

1.教师课件出示司马光的人物头像,引导学生交流对司马光的了解。 2.学生派代表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其他小组补充。 3.教师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热爱学习,后来他成了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著名的《资治通鉴》。 4.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活动2学会读文言文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在文中圈画不认识的字词。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动漫。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分停顿,再试着朗读一下。教师点拨:大家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古文的词句间的停顿和韵味。 3.教师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学生练习读。教师点拨:第一遍轻声读课文,第二遍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5.引导学生交流对文言文的印象。 6.小结:文言文常常用几十个字表达出成百上千个字的意思,所以,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 操作指导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分享,要恰当指导学生汇报有价值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会摘录有效信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朗读不必要求过严,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需要有一个过程。 板块三学习生字,学会书写 活动1学习生字 1.学生认读会认字。 (1)小组长出示生字卡片:司、跌、皆、弃、持。 (2)小组内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教师重点指导: “司”是平舌音。 “持”是翘舌音。 “跌”读diē,表示动作。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4司马光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句子。(出示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语言的不同。 师:来,跟老师一起来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这些句子和我们平时读的句子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出示“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3.师: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课件出示课题)(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相机出示“司”)请学生读准“司”。师:“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 4.师:谁能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评议。)(课件出示司马光简介) 5.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要读好文言文和要读好现代文是一样的,首先要认识文章的生字宝宝,让我们把它请出来: 司庭登跌众弃持皆 3.教师指导,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师:伟大的人总是在童年时期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4.教师小结,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案+反思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的收获?(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 2.师:同学们都很用心,知道了不少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又会知道一个关于司马光的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司马光) 3.这篇文章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一样吗?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学学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听教师读课文,并试着用铅笔在有停顿的地方画上“/”.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本课生字,教师相机正音.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教师明确停顿之处,并领读课文,学生跟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学生根据停顿齐读课文.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2.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文意,对于仍然不能理解的字词做好标记. 3.小组内讨论难理解的字词. 4.师点拨(根据学情,不用逐一解释): 群儿:一群孩子.戏:游戏.一儿:一个小孩.登:爬上.弃:抛弃,放弃.去:离开.持:握,拿,搬起.击: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砸.破之:使之破,就是把缸打破了.水迸:水一下子涌出来了.得活:得以存活.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内容,并简要概括.(引导学生讲得通顺,流畅,表情大方) 四、指导书写 1.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书写课后会写字,重点指导“庭、登、众”. 3.学生自由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2.深入课文,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形象.背诵课文.(难点)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指名说课文大意,并概括主要内容.(司马光砸缸) 二、深入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汉字,会写7个汉字. 2.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 1 / 7

你知道司马光吗?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你讲一讲! 学生讲故事. 2.了解人物,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主持编撰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二、听读感知 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但是你知道吗?在《宋史》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只有30个字.古人只用了30个字就把这个惊险的故事讲清楚了.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注意课文朗读的节奏. 2.想一想课文讲的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读准文章的节奏. 预设: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 / 7

4.在课本上圈画生字,小组交流识字.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给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司、跌、皆、弃、持. 3.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法识字. 预设: 用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比一比、换一换的方法,分别识字. 如:“司”加一笔变成“同”;“跌”减去 “⻊”变成“失”;“皆”可以分成“比、白” 两个汉字;“弃”可以跟汉字“弄”进行比较识字;“持”可以换掉部首“扌”,加“牛”变成“特”. 四、了解内容 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阅读成果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__在小伙伴掉入瓮中时,沉着冷 静地________救出了小伙伴. 2.我们都知道一个事件一般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三部分.作者用这么少的字,有没有把事件说完整呢?请 3 / 7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公开课教案

司马光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十分简短,只有30个字,7个标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文章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难。这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而文章中又有很多的注释能降低孩子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孩子来说,正确朗读和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并且在此基础上讲故事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学古人读文、做游戏等方法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通过教师范读、自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画停顿线,读出文章正确的节奏;通过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给字组成词等方法理解文章大意。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司”、“弃”、“持”、“跌”三个字。 2.通过范读、跟读、自读、同桌读等方式,正确读文,读出停顿和节奏。 3.通过对比阅读、借助注释和图片、给字组词等方法理解文意,了解现代文和文言文在语言上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信封、故事图片、田字格、ppt等 四、教学过程

(一)巧猜人物,初知文言文 1.屏幕上有两位古人,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小时候的司马光和成年以后司马光的图片) 2.生猜第一张。生猜第二张图片中的人物时,出示提示。(出示关键词:北宋文学家、《资治通鉴》、砸缸) 3.那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司马是古代的一种复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姓氏歌,我们一起再来熟悉一下这些经常用到的复姓。 4.司马光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在光山的那个地方当官,所以取名为光。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5.齐读课题,书写“司”。 6.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多少同学听过?谁愿意为大家来讲一讲。 7.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司马光》很特殊,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语言,我们叫它文言文。(板贴) (二)正确读文,读出停顿 1.你别看他短,读起来可不容易哦!先听老师来模仿古人读一读这篇文言文。 2.你们想来读一读吗?跟着老师,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3.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老师再来读一遍,这次你们的小耳朵可要竖起来仔细听,根据老师的朗读在文章里画画停顿线。 4.现在该轮到你们大显身手了。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停顿线读通句子。 5.读准第一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上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上三年级计《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观看司马光砸缸的视频故事。 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这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刚才的故事就是讲述了这个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2.师读课文,请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什么的一件什么事?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皆”等五个生字,会写“司、登”等七个生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并能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插图等资源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通过朗读和比较,能初步感受小古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等资源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触发旧知引新课 (一)回顾课内人物,揭题 1.忆一忆:同学们,一年级时咱们认识了中国历史上不少聪明可爱的小朋友。四岁让梨的是?称象的又是谁?谁七岁时作了《咏鹅》一诗? 2.写一写:今天,我们又要认识古代的一位小朋友,谁来喊喊他的名字? 相机学写生字“司”。 (二)关注人物姓名,质疑 1.问一问:那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吗? 我们曾学过《姓氏歌》,知道中国姓氏有很多,不仅有单姓,还有复姓,“司马”就是一个复姓。 2.读一读: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带识字 (一)自主朗读,自主认字

这篇课文写了司马光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 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这篇课文共30个字,谁愿意尝试着读一读? 1.读准字词:课文有些难读,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先读准这 些生字词。 出示:戏于庭登瓮水迸皆弃去足跌持石 2.读准停顿:读课文光把字音读正确还不够,还要读好词句间 的停顿。听老师读。 (三)比较发现,初识古文 读着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板块三理解字词知文意 (一)读懂故事 这篇小古文到底在讲什么故事呢?再去读读小古文,借助注释 想一想。 (二)合作学习 司马光为什么会砸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看看插图,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三)交流分享 1.指名读句释义: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2.整体感知发现:古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呢?请同学们默读古文,圈一圈。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结:同样的字在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看来,读文言文一 定要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才能读明白。 板块四熟读成诵讲故事 1.练讲故事会展示:现在你能自己讲一讲司马光破瓮的故事吗?先和同桌练一练。 2.感知形象来夸赞: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出示:众闻之,赞曰:“光( )也!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优秀教案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小古文的语言特点,感悟司马光机智的品格。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古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背古诗。 一、揭题 1、回顾《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光》。它是一篇小古文,共有25个字。篇幅虽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很值得阅读。 2、书写课题。 3、朗读课题。 二、初读小古文,弄懂文意 1.组织学生认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抽查学生读文情况,试机纠正字音。 3、读好词句间的停顿。(师示范,生练读,指名读) 三、再读小古文,感悟人物 过渡:刚刚,我们已经把小古文读正确,读流利了,接下来,不妨把它读有趣些。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古文(看图猜文释义) 1.“群儿戏于庭”是一幅怎样的景象?静下心来,仔细地听,你仿佛听

到了什么?(读出欢快的语气)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到你了吗? 讨论: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像小朋友们那样急着跑…开吗?为什么? 3.“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体会,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 4、小组合作讲讲。 5、讨论:从司马光击瓮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 四、三读小古文,读出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 “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情况紧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果敢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生生互评。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4、诵读。 讨论:通过反复朗读,你觉得小古文与现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拓展延伸 司马光是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话, 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o)水中。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2)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参考答案: 1. diē√ mo√ jiē√ chí√ bènɡ√

2.(1)戏:玩耍。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登瓮:爬到缸沿上玩。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3)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