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块二第4讲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解析版)2020届高三

模块二第4讲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解析版)2020届高三

模块二第4讲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解析版)2020届高三
模块二第4讲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解析版)2020届高三

第4讲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限时集训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 ) A.与清朝关系友好 B.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侵犯了中国领土 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解析:《南京条约》是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屈辱求和而非双方友好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殖民者在粗暴的干涉中国内政,故B项正确;材料条款中并没有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故C项错误;根据条约可知,英国殖民者干涉的不仅仅是司法主权,更多的还是中国内政,故D项错误。

答案:B

2.下面是八国联军侵华兵力统计表。此表说明 ( )

A.当时日本是侵华的主谋 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列强侵华达成利益一致 D.清政府成为列强代理人

解析:日本侵华兵力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日本已是当时的侵华主谋,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侵华的列强数量已然达到了八个之多,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已相当严重,故B 项正确;兵力的多寡不能代表列强的侵华利益已达成一致,故C项错误;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答案:B

3.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从1909年起,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退回1 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这一变化说明 ( ) A.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

C.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一定成效 D.列强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

解析:根据题干中“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说明列强的本质目的是通过文化渗透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故选D项。

答案:D

4.恩格斯在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 ) A.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 B.活生生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D.彻底唤醒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解析:由材料中时间“1894年”,可知此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分水岭”的含义,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败于日本,使国人认识到必须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而开始了维新变法等制度近代化的道路,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沉重打击,使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意识增强,之后各阶级均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故C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虽然警醒国人,但依然没有“彻底唤醒”国人,D项表述绝对,故D 项错误。

答案:C

5.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 )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映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故C项正确。

答案:C

6.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这本质上反映了张之洞、唐景崧 ( ) A.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 B.为保台湾采取了有效措施

C.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D.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解析:题干中张之洞、唐景崧的保台方案无法达到保台的效果,并结合《马关条约》后台湾最终被割给日本,故A、B两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题干中张之洞、唐景崧的保台方案寄希望于英、法、德,且都以抵押台湾为手段,无异于用强盗来抵御强盗,故D 项正确。

答案:D

7.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 ) 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官僚资本在南京民国政府正式建立以后才得以出现,故A 项错误;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够成熟,这确实是材料中三次工业化失败的一个重要共同原因,但这并不是最深刻的根源,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几千年国情所致,与三次工业化尝试的失败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这几次工业化努力的失败,究其根源还是中国没有具备得以推行工业化的经济社会体制,没有一个独立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故D项正确。

答案:D

8.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解析:据所学,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环境,因此民族工业发展缓慢不是

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表明取得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据所学,由于缺乏相应社会环境导致实业发展缓慢,由此带来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故C项正确;由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可知是由于经济上的实业落后而不是政治上的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

答案:C

9.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实现社会主义

解析: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马克思主义”,故A项错误;反对专制统治,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体现了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寻求救国的道路,故C项正确;实现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10.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吴玉章在1903年留学日本期间“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但只是对这种学说“感到……很新鲜”,这反映出社会主义学说在当时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在1903年的时候,广大的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成为广大青年的目标追求,排除B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革命理论形成,排除C项。

答案:D

11.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多地出现诸如洋教信徒“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的案例。这主要反映出()

A.国人普遍反感外来宗教 B.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

C.中西文化观念存在冲突 D.传统文化妨碍近代化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反映国人对西方文化排斥,故选C项;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未涉及外来宗教,排除A项;“‘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未涉及政府纵容传教士,排除B项;传统文化对近代化有促进与阻碍双重作用,排除D项。

答案:C

12

) A.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 B.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

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

解析:“西”“洋”使用较多体现了一定的近代民族观念,但“夷”“其他中性词”使用,也体现了一定的保守性,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仍有很多知识分子使用“夷”一词,体现了一定的传统夷夏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夷”“洋”“西”“其他中性词”等词汇适用情况,反映了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中西文明的碰撞,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全国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欧洲,富裕企业家、零售商人、手工艺人和旅店老板等人被称为“中产阶级”,在当时字典里的定义是“缺乏宫廷教养,不特别有礼貌”。18世纪中叶,大量自由职业者出现,如律师、医生等。19世纪,西欧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15%到25%。……最上层是一小群银行家族、工业巨头、最富有的批发商人以及顶级政府高级官员和大使;其次是律师和公证人,以及靠商业、出租地产等的家族;最底层的是商店店主、葡萄酒商、职位较低的官员、教师、手工艺人等。19世纪上半叶,由于西欧大部分地区土地所有权依旧是选举权的基础,因此中产阶级拥有的土地比重飞速上升,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中产阶级迅速扩大,中下层的增长尤为迅速。女性在商场职员、速记员、秘书、服务员等职位中的数量急剧增加,护士也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材料二最初,买办多是供应宫廷用品的采买商人。1842年后,买办逐渐变为依附于洋商的中外贸易中介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这些人不仅在经济上活跃,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活跃,是苏南“借师助剿”抵抗太平天国的始作俑者。但买办中另一部分人,如郑观应、徐润、虞洽卿等人,他们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企业争利于市。

开埠之后,商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从京广杂货店到华洋杂货店,经营五金、洋布、棉纱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余家新式的工业企业,其主办人或投资人主要是官僚、买办、商人、地主。有人统计,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中产阶级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特点:职业群体增加;有明显的层次性;与土地及新兴产业相结合;政治地位提髙;女性数量增加;社会比重增加;受教育程度较高。(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并推动了欧洲民主政治的进程;有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2)变化:依附于洋人的买办阶层出现及扩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工人阶级产生;出现了具有近代特色的多重身份的混合性阶层。

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买办多数成为外国在华代理人;欧风美雨和洋务运动的刺激,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新兴阶层与本国

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联系密切。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大量自由职业者”“最上层……其次……最底层”“银行家族、工业巨头”“中产阶级拥有的土地比重飞速上升,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中产阶级迅速扩大,中下层的增长尤为迅速”“女性在商场职员、速记员、秘书、服务员等职位中的数量急剧增加”等信息,概括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教育、城市化、思想观念、政治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买办逐渐变为依附于洋商的中外贸易中介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这些人不仅在经济上活跃,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活跃”等信息可知依附于洋人的买办阶层出现及扩大;由材料二信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余家新式的工业企业,其主办人或投资人主要是官僚、买办、商人、地主”可知这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随着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办厂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工人阶级也随之产生发展等。第二小问,近代前期中国社会阶层有上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买办多数成为外国在华代理人;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有识之士不断向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受欧风美雨和洋务运动的刺激,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面对着天崩地裂式的大变局,在这巨变的时代,进入新语境的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不得不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而在这种力图谋求适应新世界的知识重构中,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变化的途径。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变化的途径。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可知选题主要集中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选择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例如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派中梁启超托古改制等思想;最后,结合所列举的论点,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一: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思想。(2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10分)

论题二:维新变法中的传统思想。(2分)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他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10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摘要:晚清时期,一批中国幼童带着祖国对他们的厚望来到美国,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虽然这次大规模官派留学计划以夭折而告终,这批留美幼童也不为多数人所知,但他们用自己的进步思想和卓越能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外交发展史上扮演着开路领航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留美幼童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教育外交历史影响 引言:在李鸿章的大力支持及中国近代首位留学生容闳的推动下,1872至1875年间,每年清政府派遣约30名幼童前往美国留学,4年共120名左右。由于美国排华浪潮和国内反对势力不断施加压力,此次官派留学计划被迫中断。而这些留美幼童回国后虽遭国人排斥,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各行各业中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他们中的多数人成为中国的科技专家,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科技建设,为我国的采矿、通信和交通做出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了晚清的官员,在政体转变、近代化的教育和民主自由思想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阐述留美幼童对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教育现代化和外交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论证他们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推动者。 一、留美幼童对中国早期科技发展的贡献 (一)对中国近代地质采矿业的推动 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此时已从“自强”转变到“求富”,目的在于以民用工业带动军事工业。而清政府之前对地质矿业不够重视,因此,中国的大部分矿产资源都被外国人所掌控。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地质矿产的重要性,在美国选读矿产专业的留美幼童正可以在这一行业大展身手。在1881年召回幼童后,经统计共有15名幼童从事矿冶工作,约占回国幼童的16%。 在这15名幼童中又以吴仰曾、邝炳光和邝荣光最为著名。作为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他们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矿区的勘探开采,还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基础。吴曾仰是第一批留美幼童,虽未能在美国完成学业,但于1886年受命到英国伦敦皇家矿冶学校继续学业,成为留美幼童中得以完成学业的幸运儿。吴曾仰在1890年回国后被派任为热河银矿总工程师,之后均委以重任,曾受盛宣怀之命勘察湖北大冶县龙角山银矿。谈及工作时,吴曾仰曾提出,“试办之始化炼银法,以先用土法较为便宜。……如矿务渐见兴旺,仍以用西法化炼较为便捷。至放炮黄药无论西法土法必不可少。俾得人力少而工程速”,从中可以看出他运用理论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中国近代不可多得的矿冶工程师。 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地质矿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他们的实践考察科学著作及,为之后中国地质矿冶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二)对中国电报通信发展的贡献 直到幼童被召回前,中国大陆还没有长途电报线。在李鸿章的要求下,1880年朝廷终于批准了修建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南北洋路线”的请求。由于国内相关领域人才奇缺,第一批回国的21学生均被送到电报学堂学传电报,后又有第二、三批回过国的学生加入。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1答案[1]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作业一参考答案 三、辨析题 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政治制度。 答:错。阶级社会才有。 2.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宪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答:错。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们常说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指政治制度改革。 答:错。我们常说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改革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答:对。我国宪法虽突出了中国特色,但也是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5.全国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因此没有任何特权。 答:错。代表在执行代表职责时,有一定特权。 四、简答题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答: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组织和动员社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宪法的基本原则。 答: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宪法中予以确认,并且规定了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平等享有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直接表现,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确保公民能够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应当地在宪法中确认了人权保障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约束、互相监督,以保障国家权力正常运行并进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不认同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也主张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首先,社会主义国家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此基础上一般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三个不同的机关独立行使(其中立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其次,作为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再次,各级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执行国家法律的时候要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治理的一种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是民主制度,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允许有任何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侵犯公民权利的专制权力。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些都是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幼儿行为观察与行为指导的观察分析报告

幼儿行为观察与行为指导的观察分析报告 观察时间:2011年4月28日观察者姓名:钱之君观察对象:凡凡年龄班:小班性别:女观察的起止时间:上午10:05-上午10:17 采用的观察方法:追踪法 观察目的:观察一位四岁儿童身处操场上一个大型游乐设施的表现,此游乐设施为大型滑滑梯。 观察目标:追踪该儿童所选的滑梯区域。 记录并识别凡凡在玩这些设施时的身体协调能力及动作技能的发展。 情境描述:操场上一个大型滑梯以及周边空地.。 观察记录: 1、直滑梯和台阶:自己扶着台阶旁的扶手以很慢的速度走到平台上,从平台往直滑梯方向是用小跑步的方式,准备滑滑梯时先是蹲下,不知道伸出哪条腿,尝试了很久才慢慢伸出左腿,手拉住滑梯边缘,又费了很大的劲把右腿伸出,滑下滑梯。 2、教师自搭竹梯以及对应的直滑梯:凡凡很长一部分时间用在这个区域,其先不敢爬竹梯,在老师地引导及帮助下开始伸腿往竹梯上爬,教师扶住凡凡的腰,她几乎同手同脚地往上爬很是艰难,在教师指点下开始慢慢协调,但爬得十分慢,腿部有些微微颤抖,常常把脚先往前挪等碰到手臂了才知道把手臂往前伸,快要爬到顶部才加快了点速度,到旁边的滑梯时没站起来,而是蹲着移过去,因为滑梯高,凡凡移到了保育员站的方向,寻求保育员帮助,随后滑下滑梯。 3渔网式走道,螺旋式爬梯,旋转滑梯:未使用。 结论:从上述追踪观察可以看出凡凡比较喜欢玩有教师看护下的地方----竹梯(教师几乎是全程监护在这里),还有比较简单的低滑梯区域,避开了渔网走道,螺旋式台阶,旋转式滑梯。凡凡在竹梯上爬的表现明显没有其他幼儿协调,每次都需要教师帮助,

从开始时同手同脚地慢慢攀爬,到之后慢慢变得协调。在玩高的直滑梯时凡凡明显表现出退缩的样子。 评价:凡凡在同龄儿童中明显表现出了动作技能的薄弱,在对爬竹梯这个活动过程中她不断需要教师的帮助否则就很难前行,手脚无法协调并用。在独立活动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比较容易的设施进行运动,无法提升自己的无能动技能。3-4岁儿童能掌握各种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从足运动技能来说,3岁儿童可以单足跳跃,自己扶楼梯一步一阶,能够跳过10-15厘米高的障碍物,但就凡凡而言她连双手和腿部的爬行都十分困难。 建议:凡凡需要不断尝试新的设施,提高自己的动作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心。入4444444教师要多鼓励多帮助她尝试新的较难的设施。同时家长也要加强训练孩子平时的大动作训练,例如:走,跑,跳,爬,扔,推等。通过讯问教师,我发现凡凡不经常来园,由于3-4岁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迅速生长发育所积蓄的能量需要释放,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能用语言初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更加丰富的环境和更多的同伴。因而家长要多让孩子来园参加各种幼儿集体活动,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运动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幼儿的大动作发展有所提升。 观察反思:凡凡是个不经常来园的幼儿,在进行对她的追踪观察中明显发现她在大动作发展上要远远落后于同龄幼儿,不来园和家长缺乏相应的动作训练都是导致凡凡落后于其他孩子的原因。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应该已经比较自如,由于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能力的增强,加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练习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因而平日幼儿在园内的训练以及家长潜移默化的带领幼儿锻炼,都能使凡凡和同龄儿童一样有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大动作能力。在观察中我对自己也有所反思,作为一位观察者,我不仅要在一旁观察凡凡的行为,还要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要多引导她多尝试自己觉得薄弱的运动区域进行运动,例如较高的直滑梯,旋转滑梯和旋转爬梯等。我相信凡凡通过长时间对难把握的器具的反复练习不仅能提高她的大动作能力,更能提高她的自信心。

《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

姓名:吴江学号:20101000243 班级:052106 《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 在观看本片之前,或者说在对近代中国对外派出留学生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之 前,都觉得清王朝与派出留学生这件事完全不可能有任何关系,这也正是我对晚清政府一贯的看法,腐朽落后,骄傲自大完全与外界隔绝。片中讲述的1872-1881年那段历史也正从侧面反映了王朝末日,万象丛生,是向外邦学习思想萌芽的开始,然而腐朽的思想仍没有散去的迹象,两者剧烈摩擦碰撞,让这段历史颇有意思。第一批留美幼童终究是踏上了去往异邦的路,终于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情的开端要从其发起人,容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开始说起。容闳自不 必说,其为第一个在美国一流大学毕业的人,他饱受西方文明影响,真实感受了西方文明的自由、民主、科技的益处,自然知道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意味着什么。我想,他定然知道派遣留学生这件事一定会成功。但前提是清政府同意派遣所谓大国之人到所谓蛮夷之地学习。 李鸿章与曾国藩都是清末朝廷的重臣,留学计划能否成行,关键在这两位 大臣的态度。然而这两位大臣的想法有是怎样的呢?其实曾国藩早已洞察了大清闭关锁国带来的深重危机,从一幅名为“侍文正公看地球图”中可以看出这位封建王朝的大臣拥有世界眼光的良苦用心。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人们更多的看到了李鸿章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签下了近代中国的多个不平等条约。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运动虽被现代历史课本看做人民反抗的正面运动,其实为愚昧的农民暴动,对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对其的镇压实数利国利民之事;晚清能代表清政府与外国和谈,能够有资格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只有李鸿章一人,李鸿章的所为正反映了他对历史负责,为担大义甘受辱骂的磅礴大气。人们很少看到李鸿章是开明派,他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海军。日本人对他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明锐的手腕。当然我对李鸿章的了解还是非常少,不能有真正客观的评价,我希望能够在以后能够查阅更多的资料,能够更深入了解这个人物。总之,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在李鸿章的一手操办下,大清派遣留美幼童计划终于成行。 同治年间,在陈腐封闭的满蒙大院中出现了一些有识之士,他们清醒的看到,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

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等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期间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庐隐,就是这一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她在日本游学的几年时光中,通过对比中日女子教育的差异,深刻剖析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弊端。更涌现出来像邓颖超这样的女革命家,邓颖超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并在五四运动时期,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她还和周恩来、郭隆真等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共同组织了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参与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还有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提倡女性为社会服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被深入贯彻执行。不过仍有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2.议行合一:国家权力机关统一掌管立法、行政等全部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指规范选举活动的各类制度。其含义包括:(1)广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2)从中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组成人员的制度;(3)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4.行政组织体制: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层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权责配置关系和结构体系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6.政党制度:指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干预政治、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总和。指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以及各政党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 1.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 ①国家xx: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具体包括: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在不与该法律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前提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②法律xx: 1978年宪法第一次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职权。 凡关于宪法、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加以补充。这种解释或者补充规定与原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③监督权: 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的实施。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权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包括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④决定权: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⑤任免权: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⑥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包括主持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召集全国人大会;决定延长本届全国人大的任期;主持全国人大预备会议;审查代表资格;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领导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等。 ⑦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2.选举制度主要原则: ①普遍原则:是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

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单题及答案汇总 1.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政治制度? 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2分)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2分)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2分)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2分)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2分)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少1项扣1分)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2分)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 第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2分) 第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完善。(2分) 4.何谓“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 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实行法治。(4分)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分) 依法治国突出表现在依法行政方面。(2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必须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分)。 5.电子政务有哪些优点? 第一,电子政务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组织的高度整合(2分) 第二,电子政务具有良好的交互性。(2分) 第三,电子政务可以促进政务公开。(2分) 第四,电子政务可以提高行政效率。(2分) 第五,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政治参与的水平。(2分) 10.什么是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和管理的职能,按照一定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称。 它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4分) 具体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最高军事机关,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6分)

试论晚清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试论晚清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学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班级: 2010级研究生班 学生姓名:庞媛 学号: 1201000830

试论晚清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摘要: 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 并随着变革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清政府派遣了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虽然是中途而废,但是清政府的这一壮举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留学生以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特有的才能, 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对促进中国近代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留学生历史影响 19世纪40年代,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大清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轻而易举地打开了。清政府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严酷事实,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一些务实开明的封疆大吏也逐渐对当前的形势和西方列强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从19世纪60 年代起掀起了一场以“求富”、“求强”为主要内容,以“中华两用”为主要纲领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当时闭关自守的封建制度和落后守旧的社会风气。洋务派在发展洋务运动时深感急需具有一定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传统旧教育却难以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因而洋务教育应运而生。所谓洋务教育,就其内容而言,包括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两个方面。特别是在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冲破樊篱不可阻挡地流入中国的时候,洋务派深感科技人才的缺乏。一些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开始考虑派遣留学生,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最早提倡留学教育的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容闳自幼受西方教育,抱有借西方文明以改良东方文化的理想。他曾于1860年会见太平天国王洪仁上陈七事,其中特别重视学校教育。但未被采纳。1867 年,容闳又向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得到赞许。后又得到曾国藩的赞同,并由曾国藩等四大臣联衔奏,1871 年冬奉旨照准。这时的洋务派认为“选募学生肄业西学、培养人才,实为中国自强之本”,并把选送学生出洋学习,看成是“当务之急”。这里所谓肄业西学,就是到国外留学。另外,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出于了解列强和御侮图强的愿望,于1866 年奏派斌椿率员出洋“游历”。次年又派志刚等赴各国考察。这些出洋考察的官员真切感受到西方的文化教育,也极力主张“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在近代大教育家容闳的努力下,加上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外交条件已经具备:1868 年,中美两国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确定“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美国人欲入中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亦照相待最优国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教育是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无论身份与地位,无论贫富与国籍,一概可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纵观历史,其实不然,直至近代,女性教育才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并逐渐占据了人类教育中的一半比重,其地位也越来越不可或缺。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圣人的时代,只空有“无类”的主张,却做不到真正的无差别教育,这从女性教育权利的被剥夺中可窥见一斑。 中国从父系社会时期开始,女性便一直处于附庸地位。生产能力的低下以及封建道德规范的束缚使得女子在古代社会一直处于劣势,其对于自身低下地位的反抗通常也不了了之。儒家礼教提倡男尊女卑,对女性的行为作出了“三从四德”的要求,这更进一步加强了男性社会对于女性权利的剥夺力度和对女性身份的贬低。由此,与身份地位相关联的教育也对女性关上了大门,中国产生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 虽然历史上不乏著名的才女,但她们与古代发达的男性社会相比,只不过是凤毛麟角罢了,她们的卓越才华经常得不到表现,不能获得深造的地位,更有甚者,受到男性的打压。而在古代社会,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大多分为两类——名门之后与青楼女子。前者因家庭环境良好,故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后者因生活环境较为无束缚,常与骚客迁人往来,杯盏之间才情毕露。但绝大部分的古代中国女子,还是被困于“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生活之中,纵是钟灵毓秀,也只眼看他起朱楼。 世事变迁,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权利,这为中国女性教育开辟了新道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开端。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先进女性亦为谋求自身受教育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海外留学。中国早期的女性留学生主要有两类,举家迁徙海外并在当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以及受在华传教士资助外出留学的女性。无论是教会学校或是海外留学,都为闭塞的中国以及守旧的中国教育体制带来了一丝曙光,中国女性的教育权也开始有了希望。 清末郑观应曾于1892年发表《女教》一文,表明中国应向西方学习,重视女性教育。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也曾经撰写《论女学》一文,尝试在女性教育方面有所发展,与维新运动相辅相成,以达到复兴中国的目的。二十世纪初,状元实业家张謇率先创办女子师范学校,采用“中体西用”的思想,使西方先进的女性教育与中国文明将结合,为我所用。虽然这所女子师范学校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不可谓不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与尝试。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真正的发展,是在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戊戌变法激起了中国人自己兴办女学的愿望,而辛亥革命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推动了女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09版) (征求意见稿) 教务处编印 二〇〇九年六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课程编号:4341047 课程属性:专业方向课 学分: 2学分 学时: 32学时(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 教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浦兴祖主编,2005年版。 开课院系:公共事业管理系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该课程主要介绍当代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等。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了解行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做出努力。授课时要做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既要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又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将各章节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 1.绪论(讲课2学时) (1)掌握政治制度的涵义 (2)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3)理解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 (4)理解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讲课8学时) (1)熟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掌握民主集中制原则 (3)熟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和工作程序 (4)理解如何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 3.选举制度(讲课4学时) (1)掌握选举制度的原则 (2)熟悉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3)理解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4.国家行政制度(讲课8学时) (1)掌握行政与行政制度的内涵 (2)了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职权、机构设置 (3)熟悉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4)理解行政机构改革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原因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阶级矛盾以及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五,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墨守成规、僵化不变,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教育 先看这个

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教育的探究 看完全部写一份两三百字的研究体会视频感兴趣的看看研究过程中的红字部分要是能改能添加的改一改其他地方要是有错误的或者有什么好的想法的用红字标在旁边就行或者用qq与我联系谢谢合作 前言: 早期留美幼童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的有8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有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总办蔡绍基;新式学堂校长3人,有中国第一所官办西医学校北洋医学堂(今河北医科大学前身)第一任总办(校长)林联辉,唐山铁路学堂(今西南大学前身)总办周长龄和监督方伯梁;曾担任教职的有三人,有程大器、黄有章、容尚勤;此外,还有一批从事政治、外交、实业的留美幼童也间接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如容开、梁诚、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詹天佑等。这些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教育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学校教育:破旧立新,造就新人才 回国后一些留美幼童已开始认识到近代教育对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只有在中国倡导新式教育,造就大批新式人才,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当时的危机。 唐国安就是如此。唐国安,第二批留美幼童,1873年抵美。他先入读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新不列颠中学,6年后毕业,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就读一年,被召回国。回国后先在唐山机械采煤公司,后参加修建京沈铁路。1907年,他入京任外务部司员兼京奉铁道事。1908年秋,他作为译员随清政府军机大臣毓朗、留美幼童出身的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前往厦门,迎接美国太平洋舰队来访。1908年,外务部,学部两部共同组建游美学务处,唐国安开始担负学务处的日常主要工作。游美学务处成立后,头一件事是考选学生赴美留学。作为主考官之一的唐国安,认真严格录取了一批优秀学生,送美后学有所成。这些留美学生学成回国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精心整理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教育是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无论身份与地位,无论贫富与国籍,一概可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纵观历史,其实不然,直至近代,女性教育才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并逐渐占据了人类教育中的一半比重,其地位也越来越不可或缺。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圣人的时代,只空有“无类”她两类,无论教育权也开始有了希望。 清末郑观应曾于1892年发表《女教》一文,表明中国应向西方学习,重视女性教育。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也曾经撰写《论女学》一文,尝试在女性教育方面有所发展,与维新运动相辅相成,以达到复兴中国的目的。二十世纪初,状元实业家张謇率先创办女子师范学校,采用“中体西用”的思想,使西方先进的女性教育与中国文明将结合,为我所用。虽然这所女子师范学校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不可谓不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与尝试。

精心整理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真正的发展,是在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戊戌变法激起了中国人自己兴办女学的愿望,而辛亥革命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推动了女子教育的普及。 1898年,经元善等官员开办经正女学堂,梁启超为其起草《倡设女学堂启》及《女学堂试办略章》,可惜不久后关闭。1902年,蔡元培开办上海爱国女学。此时的女性学堂多为私人兴办,未获统治者的直接肯定。 至1906年,慈禧太后下令“振兴女学”,次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这意味着中国女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国教育制度的范畴,中国女性的教育权终于获得 至1920方针》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 时间区域活动时间观察对象小四班 地点小四班观察教师 观察情景晚饭时,蒙蒙(化名)看着碗里的菜,左挑右挑,翻来翻去,就是不往嘴里搁。看的我心里很是着急,于是我走到他的身旁对他说:“蒙蒙,多吃蔬菜,我们身体才更健 康。”他看着我,往嘴里放了一口蔬菜,我也就放心了,离开了他,过了一会,突然 听到他喊:“老师我吐了”,并扯着嗓子做出呕吐的样子,我知道他是故意的,他这样 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之后我就让他把饭到了,这次我不能再依他了。于是我走过去, 对他说:“蒙蒙,如果你不把菜吃了,老师就撤掉你“好宝宝”下面的小粘贴。”说着 我走到互动墙那要摘下来,这时他着急了,跑到我的身边,对我喊“我是警察,你 不许动”,这时他举起右手做出警察的姿势,气势汹汹的抓我的手,我先愣了一下, 马上反应过来,他是把自己当警察了,老师当做坏人了,为了提高自己的力量和说话 的分量,把游戏中的警察角色转换到生活中。 观察措施我突然意识到了撤销奖励对幼儿心灵的伤害和惩罚所带给孩子的伤害是一样的,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及时停止了这种愚蠢的行为,把粘贴贴了回去,同时为了不让 他回避自己的问题,我轻轻抚摸他的头说:“蒙蒙想当警察叔叔对吗”蒙蒙看我摸着 他的头,慢慢平静下来说:“恩”。我看他平静下来接着说:“你知道警察叔叔为什么 那么勇敢,每一次都能抓到坏人吗”蒙蒙摇摇头,于是我接着说:“因为警察叔叔身 体非常健康,他从来不挑食,而且很爱吃蔬菜,他有很大的力气”。蒙蒙好像若有所 思的说:“我也爱吃蔬菜,那我就能当警察叔叔了”,当时我高兴极了,我说:“蒙蒙 真棒,喜欢吃蔬菜,将来肯定是个勇敢的警察”。听到鼓励,他立刻跑到座位上把蔬 菜,过了一会,他拿着空碗对我说:“孙老师,我可以当警察叔叔了吗”,我说:“蒙 蒙以后坚持吃蔬菜,将来一定能当警察叔叔”。 观察分析其实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榜样,教师抓住榜样学习的作用,利用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把榜样者身上的优点挖掘出来有针对性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这个案例, 我思考了许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教育方式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撤销奖励和惩罚并不适合每个幼儿,有时会是一种伤害,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 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已识别的少数民族有(C ) A.53个B。54个C。55个D。56 2.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A )。 A.270多万人B。280多万人C。290多万人D。300多万人 3.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B)。 A.20个 B.21个 C.22个 D.23个 4.一国两制方针最早提出针对的是(C )。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香港和澳门问题 5.特区行政长官由(B)任命。 A.选举委员会 B.中央政府 C.全国人大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是审判(C)人员犯罪的法院。 A.正团职以上 B.副师职以上 C.正师职以上 D.副军职以上7.目前检察机关实行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在(B)A. 5万元以上的 B. 10万元以上的C. 15万元以上的D. 20万元以上的8.我国法官必须具备的年龄条件是(D)。 A. 年满20周岁 B. 年满22周岁 C. 年满22周岁 D. 年满23周岁 9.军区按照所辖军事区域的大小,最基层的是(D)A.卫戍区B.警备区C. 军分区D. 人民武装部10.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委员可(D) A.任一届 B.连任两届 C. 连任三届 D. 连选连任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少数民族中,目前已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是(B E) A.壮族B.满族C.羌族D.苗族E.回族F.黎族2.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形式有(ABCDF)A.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B.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现象: 对于新小班往往是有很多得问题的,这个普遍的不能再普遍的现 象在我们这个新生班级也是不可避免的。最为普遍的问题时“我和家 长说的是同一个人么?”。这是我发现最多的问题,我所看到的宝宝 是乖巧、听话、懂事的宝宝,而从家长处得来的信息却是截然相反的。听家长意思,自己的宝宝在家里是多么多么的调皮。怎么怎么的坏, 而我所见到的却不是这样的孩子。 观察幼儿行为记录,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建议: 关心幼儿的成长正是父母爱幼儿的一个具体表现,现代教育观要 求家长要在爱中学会科学地评价幼儿。科学评价幼儿是家长教育幼儿 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对幼儿的教育水平,掌握科学评价幼儿的 方法。促动幼儿的全面发展呢? 一、家长要了解幼儿的特点 了解幼儿是家长教育幼儿的前提,要教育幼儿,家长要懂得幼儿 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家长要了解和交流个别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差异, 家长对自己幼儿的个性和行为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二、家长要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 为了全面深刻地了解幼儿,家长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 获得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真实材料,并加以记录,为分析评价幼 儿提供重要的依据。 首先,观察要经常化。每天挤出时间,观看幼儿的活动;使重点 观察与普遍观察相结合;察言观色,把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其次,观察要全面化。家长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情况实行观察, 不论是幼儿体力、认知、语言的发展;还是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都要予以注重不能对任何一方面疏忽;很多家长关心的是幼儿的知识 量的获得,在评估中比较注重此方面的发展,忽略幼儿水平;行为习惯;心理发展等方面的观察与培养;在素质教育刚实施的时候,很多 家长对集体教育活动的减少,小组活动与区角活动的增多不理解,经 常要求增加集体教育的时间,在他们眼中只有多上课才能多学知识与 本领;家长们要了解要从各方面评价幼儿的发展,不能只从知识量掌 握的多少来评判幼儿的发展如何。知识固然重要,但今后社会不再需 要高智低能的人,我们应从现在做起,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应从各方面去评估幼儿的发展。 家长对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情况实行观察时,还要做到细致周全,例如:在观察幼儿动作发展水平时,家长既要考虑幼儿的大肌肉动作 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到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水平。在观察幼儿语言的发展时,家长既要倾听幼儿的语言发音+对词汇和语句的使用情况,也要留 心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对语言的理解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家长的记录要多样化。除了能够利用文字来记录幼儿的发 展情况外,还能够通过收录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家电来记录幼 儿的成长历程、以获得立体的、动态的信息,并做到量多质优。例如 家长能够利用收录机录下幼儿讲的故事、演唱的歌曲、弹奏的乐曲用 照相机照下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艺品、书法作品、利用摄像机摄下 幼儿的生日晚会、同伴活动、外出游玩的情况。

我喜欢的近代中国女性

我喜欢的近代中国女性 我对中国近代的女性都存有一种敬畏感,在那个荒乱的年代里,她们没有丢失自己,而是在特定的年代中散发自己的光芒。有些人是幸运的,她们获得了美满的婚姻,平静的生活,事业的成就。但有些人是不幸的,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有时注定了悲哀。但她们是一道风景,吸引我去探究她们的爱情和生活。 陆陆续续的翻了几本人物传记,使我对那个年代的女性有了些了解,我时常佩服那些即使经历了灾难,但没有为此而消沉的人。张幼仪就是个例外,她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女性,在那个年代诠释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她就是那种不算漂亮,而且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她,因为她是这样的坚强、勇敢,在历经磨难之后还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创造自己的事业。应该怎么形容她呢?一位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女性。 在那个年代,小脚是女性的标志,更意味着自己是不是能嫁得如意郎君。但3岁的张幼仪拒绝裹小脚,她可以用自己的大脚欢快的玩耍。那是她对封建社会的第一声呐喊。也许老天是眷顾她的,她是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女孩,她没有遵照“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定律,让自己沉浸于女红之中。而是说服自己的父母走出家庭,走进学校。她获得了知识,得到了尊重。但我想不通的是,既然自己已经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为什么没有为自己的婚姻争取机会,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局可想而知,没有爱情保障的婚姻何谈幸福可言。诗人是浪漫的,但张幼仪是传统的,两个矛盾体相撞,注定两败俱伤。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是不幸的。中间又穿插着林徽因和陆小曼。离婚就是悲剧的结局,我不喜欢徐志摩,即使不爱,但他连起码的尊重都吝啬给予,这样的男人如何让女人臣服。除了会形容张幼仪“土包子”之外,他还会什么?这难道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