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第一节概述

医学影像检查的最终诊断结果体现在诊断报告及影像介质(胶片、光盘)上。诊断报告是临床医师医疗处理的客观依据,对医疗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诊断报告的质量,直接体现医疗技术的水平和质量。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是放射科医师与临床医师之间互相沟通并负有一定医学法律责任的一份文件。

放射科医师观察图像中呈现的各种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情况,分析异常征象,获得诊断依据,得出正确的阅片结果。一份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相当于一篇论文,描述部分是论据,诊断意见是论点,不仅反映报告书写者的诊断能力,更体现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深厚的临床基本功。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应该由具备资质要求的专业医师完成,书写过程应遵循一般规律和专业要求,客观分析受检者的影像所见,最大限度地运用专业的知识,提供完整的、专业的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应紧密结合临床,要经常与受检者面对面交流,询问病情或治疗过程,检查受检者体征,客观分析、参考受检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特别要结合其他的临床检查结果,如实验室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甚至病理学的检查结论,进行参考和综合分析,以利于正确诊断。

诊断报告的征象描述和诊断结果都必须遵循“循证影像学” 的原

则和方法,力求准确、清晰、简明、中肯。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是通过

影像医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发现和分析图像上的各种影像表现,并结合受检者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判断的结果,所以必须承认知识差距和医师认知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受检者个体差异和同一疾病不同时期征象不同及某些影像表现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不足等情况,医学影像诊断不可能达到符合受检者最终手术或活检病理、细胞学或细菌学确切诊断的要求。

第二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格式和内容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用结构式报告( structural report) 模板,还是用自由式报告( free text report) 的方式书写报告,给送检医师和(或)受检者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都应包括以下项目:受检者人文资料(demo-graphic data)、临床诊断、检查要求或目的、检查部位和名称、检查方法、医学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诊断(包括报告书写医师的建议)。各项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文资料人文资料即受检者的标识信息,包括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床号、检查号码、检查日期等。

检查号码可根据检查内容分成X线号、CT号、MRI 号或DSA 号等。已采用PACS的单位应采用统一的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如果有可能,可逐步过渡到同一受检者的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统一为一个号码,或者直接采用门诊号或者住院号为检查号码。统一号码的目的是方便搜寻、比较历次检查的资料。

二、临床诊断或信息

临床诊断或信息主要指检查前临床初诊,或临床医师推荐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和要求。放射科医师根据临床医师所开检查申请单上

有关内容而填写,采用电子申请单的医院,应采用自动电脑载入临床病史中的诊断结果,如会诊单上的临床诊断(病名);或者与医学影像诊断有关的受检者主要症状或化验结果,如“咳嗽” “体检发现血AFP升高”等。“临床诊断”项下应避免“空白” “协诊”或“无” 等现象。

三、检查部位和名称检査部位根据送检医师的要求,即实际检查之部位,如胸部、腹部或颅脑等。检查名称,应根据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相关规定正确书写,名称应与客观检查情况相符,各医院放射科应统一规定其名称,避免采用不规范缩写(例如胸大片、心三位片)。

四、检查方法

X 线检查应描述检查方法、体位、摄片张数以及机房、设备名称。CT或MRI 应写明扫描的部位、范围及受检者体位;应注明平扫或增强,以及具体扫描序列名称、主要参数(如层面、层厚、矩阵大小、FOV、扫描时间、MRI 的TR/TE、NEX等)、图像数量和摄片情况。凡增强者无论CT或MRI 均应描述对比剂名称、给药方式、注射总量、注射速率和延时等;如为动态增强成像,应标明期相。

五、医学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检查的观察内容很多,如CT、MR 平扫加增强的层数往往较多,须采用不同窗宽、窗位观察。审核医师对它们全面观察后,

应该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内容加以描述,医学影像学表现一项的书写应包括以下内容。

1.描述的方法可采用两种方法书写,其一,首先书写阳性发现及相关改变,再描述一般表现;复杂、多种病变的描述要注意逻辑顺序;一般建议先描述重点、重要的、恶性的病变,然后是必要的阴性

表现。其二,按器官、组织系统性地逐一描述。

2.描述与临床诊断和(或)送检医师要求相关的内容阐明有无临床初诊和送检医师要求中所疑疾病的阳性或阴性表现。对于阳性发现: ①要求正确、全面、完整地描述病理性影像征象,不遗漏病变;

②要求正确使用征象名,不应使用疾病名来描述异常改变;③影像的描述内容应该包括位置、数量、大小、分布、形态、边缘、内部结构、信号强度(密度)、周围关系、与既往资料比较的变化等,病灶内部结构要观察有无钙化、坏死、液化、空洞、出血等,描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时要兼顾周围脏器形态和功能变化两个方面;④增强检查时,要描述病灶的强化表现,包括强化幅度、强化模式,强化幅度一般应写明增强前后的CT测量值,强化模式的描写包括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斑驳状强化等;⑤描述过程中,能够定量的表现应该量化,单发病变要测量体积/ 最大截面直径,多发病变要测量最大的病灶。

描述应符合逻辑,按器官或按疾病性质有层次地描写。规范使用医学专业术语,不用口语、缩略词及其他非正规词汇,如“主动脉”不能用“主A”等;描述应该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正确。

此外,报告中应该对临床特别关注的问题进行回答,还要对检查范围内所见的其他次要异常情况和所有其他脏器的形态进行描述。凡复诊病例,应对比本次与过去影像所见有否发生变化,并对变化一一

加以描述。

针对不同的检查方法,应有相应的描述。例如胃钡餐造影应对充盈相、黏膜相、双对比相和压迫相均有描述,需要描写对比剂充填或涂布情况,对比剂显示的脏器形态或改变情况;动态增强CT应有不

同增强期相表现的描述;MRI 应有T1WI、T2W、增强前后以及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曲线等的描述,有其他特殊序列,如弥散加权、磁

敏感加权成像、波谱成像等都应进行描述。

3.临床诊断和送检医师要求以外阳性发现的描述①偶然发现

病灶的表现,即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表现,如骨折患者所摄片上偶然发现的骨软骨瘤,对后者的表现应予描述。②正常变异的表现,

有些正常变异无临床意义,或有时有临床意义,有时无临床意义。无

临床意义者可以描述或不描述,有临床意义者必须描述。例如肝脏右前叶和右后叶胆管分别各自与左肝管汇合,对一位体检对象或脂肪肝患者无临床意义,但对肝脏移植患者有临床意义,对后一种情况必须加以描述。③伪影的表现,有些伪影几乎不可避免,放射科医师和其

他临床医师均对它甚为熟悉,医学影像学表现中可以描述或不描述,

例如CT扫描所见之后颅窝岩骨层面的岩骨所造成的骨骼硬化伪影;另一些伪影不一定经常出现,且可能造成误诊,在医学影像学表现中

必须加以描述和说明,例如MRI检查见肝脏左叶层面因主动脉搏动所造成的重叠在肝脏左叶上的类圆形搏动伪影,有可能误诊为病灶,就应该加以描述。④如果图像质量存在一些瑕疵亦应该写明,如移动伪

影、金属伪影等。

4.讨论对于某些特异性较差的医学影像学表现或征象,难以据此做出较肯定或否定诊断时,即有需要鉴别的几种情况存在时,报告书写者可用讨论的形式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述及,以利于阅读诊断报告的医师了解书写报告医师的思路和诊断依据。

六、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和审核医师须做出该病患的确切、适当的诊断。如确实存在学科知识或技术能力的“知识差距”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应该采用循证医学影像学的方法,检索外在证据。结合内在知识、经验、专业鉴定力和外在证据,根据本次检查的所有医学影像学表现(阳性和阴性表现)诊断有关疾病的或然率,做出“肯定”“肯定之可能性较大” “不能肯定或否定”“否定之可能性较大”和“否定”等5 种可能的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的某一种诊断。如“肯定”或“否定”的概率在85%~90%或以上,则可以分别做出“肯定”和“否定”之诊断;如“肯定”或“否定”的或然率概率在70%~80%或其左右,则可以分别做出“肯定之可能性较大”和“否定之可能性较大”之诊断;如概率在40%~60%,则只能做出“不能肯定或否定”之诊断。如为“肯定之可能性较大”“否定之可能性较大”或“不能肯定或否定” ,则报告应包括鉴别诊断(最多不宜超过3 个);或“建议”,即建议进一步做什么(如

穿刺活检,或抗炎治疗1个月后随访)以明确诊断。例如CT对肺的小于2cm 的结节,根据其医学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报告医师的内在知

识、经验、专业鉴定力及外在证据都不能做出定性诊断时,医学影像学诊断应书写为:“右肺上叶尖段直径1.5cm 大小的结节,难以定性,建议积极抗结核治疗后1~2 个月薄层CT复查”。

对于肿瘤性疾病的诊断,除需做出定位、定性诊断外,有条件的最好还能做出定级和定期诊断。所谓定期,即TNM 分期诊断。行局部(如肺、腹)医学影像学检查者,病灶的定期诊断也即其“ T”分期或部分“T”分期,至于“N“M ”分期则不够全面。若有诊断规范可依,应尽量参照公认的学科规范。例如乳腺的BI-RADS、甲状腺的TI-RADS、肝脏的LI-RADS及前列腺的PI-RADS等。

如有既往医学影像学检查资料,应描述与既往医学影像学检查的对照变化,并据此得出结论和提出进一步的建议,例如“与1 周前CT 平扫所见比较,炎症已大部消散,建议1 个月后CT复查”。

诊断结果应简明扼要。不同脏器(如胸部检查所见之心脏和肺脏)和不同性质疾病(如肺尖的陈旧性结核灶和其他肺叶的癌

灶)应根据它们的重要性分别排序书写,如“ (1)左肺下叶肺癌。(2)两肺上叶陈旧性肺结核”。性质相同的疾病可合并书写,如“右下肺癌,伴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

如送检医师提出的“临床诊断”和(或)“送检医师的要求”中的疾病在医学影像学检查为阴性时,则“医学影像学诊断”中应写明:

“,, 检查未显示(“临床诊断”之疾病),但不能除外(“临床诊断” 之疾病),建议进一步行,, 检查。”例如,“临床诊断”为

医学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科(放射科)检查流程 1、登记工作站登记并核对X线检查的者信息,安排受检者到相应检查室检查。 2、检查室医生核对被检查者信息后,带领者至检查室按检查要求,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检查注意事项。 3、检查室医生再次核对检查者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要求,完成对受检者的检查;并告知取报告时间。 4、诊断医师核对受检查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要求;完成诊断报告,急诊、病情危重者及时发出报告。 5、上级医师审核并发出报告;疑难病例经科室集体阅片后发出报告。

祥云县中医医院放射科DR检查操作规 范 一、接到已交费申请单,核对姓名、检查项目及收费情况;并 告知受检者到候检区等候检查。 二、登记工作站录入受检者检查相关信息。 三、检查工作站选择受检者并核对姓名、年龄、检查部位、摄 片体位(平台或立式)。 四、呼叫受检者姓名并核对年龄,告知被检者及家属X线检查 注意事项,需要家属陪同时为家属及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五、按检查要求,协助受检者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相 关检查注意事项。 六、检查结束后核对检查信息,告知受检者或家属取检查报告 的时间和地点。

七、检查中遇到危急值及时打出胶片,并告知诊断医生。 祥云县中医医院放射科CT检查操作规范 一、接到已交费申请单,核对姓名、检查项目及收费情况;并告知受检者到候检区等候检查。 二、登记工作站录入受检者检查相关信息。 三、检查工作站选择受检者并核对姓名、年龄、检查部位、检查时的体位。 四、呼叫受检者姓名并核对年龄,告知被检者及家属检查注意事项,需要家属陪同时为家属及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五、按检查要求,协助受检者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相关检查注意事项。 六、检查结束后核对检查信息,告知受检者或家属取检查报告的时间和地点。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

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六)设置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房屋和设施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Word文档仅限参考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试行) 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6.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科检查经过流程及其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医学影像科(放射科)检查流程 1、登记工作站登记并核对X线检查的者信息,安排受检者到相应检查室检查。 2、检查室医生核对被检查者信息后,带领者至检查室按检查要求,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检查注意事项。 3、检查室医生再次核对检查者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要求,完成对受检者的检查;并告知取报告时间。 4、诊断医师核对受检查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要求;完成诊断报告,急诊、病情危重者及时发出报告。 5、上级医师审核并发出报告;疑难病例经科室集体阅片后发出报告。

祥云县中医医院放射科DR检查操作规 范 一、接到已交费申请单,核对姓名、检查项目及收费情况;并 告知受检者到候检区等候检查。 二、登记工作站录入受检者检查相关信息。 三、检查工作站选择受检者并核对姓名、年龄、检查部位、摄 片体位(平台或立式)。 四、呼叫受检者姓名并核对年龄,告知被检者及家属X线检查 注意事项,需要家属陪同时为家属及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五、按检查要求,协助受检者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相 关检查注意事项。 六、检查结束后核对检查信息,告知受检者或家属取检查报告 的时间和地点。

七、检查中遇到危急值及时打出胶片,并告知诊断医生。 祥云县中医医院放射科CT检查操作规范 一、接到已交费申请单,核对姓名、检查项目及收费情况;并告知受检者到候检区等候检查。 二、登记工作站录入受检者检查相关信息。 三、检查工作站选择受检者并核对姓名、年龄、检查部位、检查时的体位。 四、呼叫受检者姓名并核对年龄,告知被检者及家属检查注意事项,需要家属陪同时为家属及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五、按检查要求,协助受检者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相关检查注意事项。 六、检查结束后核对检查信息,告知受检者或家属取检查报告的时间和地点。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与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与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她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与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

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按照国家与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与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六)设置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与消毒供应室的,应

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

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核医学治疗。 一、培训目标 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了解医学影像学范围内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二、培训方法 采取在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书写病历;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工作。 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分为3个阶段进行,各阶段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见表1。 第1~6个月,根据住院医师和临床培训基地的具体情况,安排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其中内科2个月,外科2个月,非指定科室2个月。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安排非指定科室,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延长在内、外科的轮转时间。 第7~21个月,在影像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其中放射影像诊断专业组7个月,介入组1~2个月,超声科3~4个月,核医学科3个月。放射影像诊断专业应包括神经、骨关节组各1.5个月,胸部、腹部各2个月;酌情安排在放射影像技术组的轮转,可在放射影像诊断专业的各小组时间内各安排1周,或集中安排1个月,时间在各小组时间内减除; 第22~33个月,住院医师在选定的执业方向的相关专业组内进行培训。主要分为医学影像诊断、超声和核医学三个执业方向。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目录 CONTENT PART ONE PART TWO PART THREE PART FOUR PART FIVE n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背景介绍 n 国家卫计委《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解读 n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信息化建设 n 医学影像设备的科学化配置和管理 n 国内外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行业现状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背景介绍 PART ONE

多种因素导致医学影像需求增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n 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 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n 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背景:分级诊疗的落地需要发展独立医学影像中心 不同医疗机构的影像业务存在问题 n 三级公立医院:MRI、PET-CT满负荷运行,患者需预约排队较长时间;PET- CT设备有更新需求,新型设备PET-MRI、PET-CT的购买配额受限制。 n 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设备落后,购买设备的预算有限。但分级诊疗的实 现,需解决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诊断问题。

2015年3月《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 ?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 ?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 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集中检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015年6月《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 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严控公立医院超常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凡符合规划条件 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 2015年7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 ?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2015年9月《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建设的指导意见》 ?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016年8月《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 标准(试行)》和《医学 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试行)》 ?鼓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连锁化、集团化发展,逐步推进医疗机构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间检查 结果互认。 ?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 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 ?鼓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形成连锁化、集团化,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国家出台多项利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发展相关政策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4.17. 5.1C3 会泽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一、申请单 (一)普通照片: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并加填原X线号码; 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相关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④需用碘剂的检查,需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 (二)CT检查: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包括CT号;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术后复查病人注明手术后时间、相关的X线、超声、化验检查等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意见,需增强者应作碘过敏试验并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 (三)MRI检查:①一般资料:按“基本要求”填写并注明病人的体重、职业及原MRI号码,门诊患者应填写患者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等;②MRI禁忌症应填写清楚,主要包括:心脏内有无起搏器及身体内有无其他电磁装置;有无血管夹和金属内支架;有无大的金属假体,如内固定钢板等;③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尽量详细填写;④术后复查的病人注明手术时间; ⑤与此次MRI检查部位相关的其他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CT、X线、核医学等)和化验结果,应简要填写;⑥写清楚临床初步

诊断,以便MRI医生检查前心中有数,确定检查方法及扫描序列; ⑦检查部位要清楚具体,如脊椎MRI检查,应标明以第几椎体为中心扫描。 二、诊断报告书写质量要求 (一)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床号、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核片日期和临床诊断。 (二)“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所用的扫描序列、增强情况应描写。 (三)“影像学表现”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的关系、有无特征性的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字迹端正清楚,文字通顺。 (四)“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诊断性意见:如考虑有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设性意

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计划

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计划(一) 科级质量控制指标: 1.照片质量:优良率≥95%优级率≥60%良级率≥35% 废片率≤2% 2.片合格率≥95% (二)检测计划: 1.照片质量监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按技术读片、评片制度进行读片,及时统计照片质量,查找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并整改。 2.设备因素监测: (1)电源条件:认真检查电压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 (2)X线机及CT机、核磁机等:请医疗设备科于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保持误差小于标准数值。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3.激光相机监测: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均要求工程师进行检测。及时调整X线机曝光条件表,

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 (2)相机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 4.自动洗片机:参照使用说明书内容要求。

影像学检查照片质量等级标准 (一)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其余具体请参照我院《锡盟医院医学影像科技术操作规范》。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渍、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填充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要求。 (二)乙级片标准: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 为乙级片。 (三)丙级片标准: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 为丙级片。 (四)废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

医学影像判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试行) 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6.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科细则

医学影像科细则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 \磁共振成像(MRI1介入性放射学;⑵超声医学(US ),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3)核医学,包括Y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 )和介入核医学。鉴于该学科专科医师日后从事的医疗工作侧重点不同,因此培训计划的特点既包括有共性部分,也包括个性的部分。医学影像学科专科医师培养阶段为3年。 一、培养目标 强调受训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训练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医学影像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1通过培训使受训者达到能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水平,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科硏工作。 二、培养方法 前18个月,在学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影像技术组1个月,影像诊断专业组8 个月(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组各2月),介入组3个月,超声科3个月,核医学科3个月。 第19 ~ 24月,根据受训者和临床培训基地具体情况,安排继续在本专业轮转或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内科2个月,外科2个月,非指定科室培训2个月(即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迸行安排,其中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此外,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度延长在内、夕卜科的培训时间1 第3年,本专业组内进行专科培训。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一)第1 J8个月 1?轮转目的 系统掌握和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初步掌握本学科所涉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断和治疗原则。了解这些专业组的日常工作程序、内容及涉及的相关临床知识,为下一段时间至各临床科室轮转奠定基础。 2?基本标准 (1)医学影像科(包括介入治疗)

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

质量控制标准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最好影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信赖的医学影像信息,以医学影像检查的成像过程的最优化而实现。 一、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满足诊断要求为标准。 二、以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 三、同时充分考虑减少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学要求: 1、影像显示标准:指在照片影像上能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用可见程度来表征其性质。可见程度可分3级,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只特征可见;可见:解 剖学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清晰可见:解 剖学的细节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 细节能在照片影像上看到,有助于作出准确的诊断。这取决于正 确的体位设计、患者的配合及成像系统的技术性能。 2、重要的影像细节:这些标准为在照片影像上应显示的重要解剖学细节提供了最小尺寸的定量信息,这些细节也许是病理性的。 二、体位显示标准:该标准以相应的摄影位置的体位显示标准为依据。 三、成像技术标准:因X线摄影设备的不同,在成像中未能满足其中一些要求时,要加以改进和提高成像技术条件的参数。

四、受检者剂量标准:该标准提供在各种摄影类型的标准体型下患者体表入射剂量的参考值。 五、照片影像上解剖学的密度标准范围:密度是构成影像的基础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本质。本标准设定的不同部位特点解剖点的密度范围,可作为定量评价照片影像质量标准的参考值。 标准影像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则: 1、影像显示能满足诊断学要求; 2、影像注释完全、无误; 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 4、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控制适当; 5、整体布局美观,无影像诊断的变形; 6、对检查部位之外的辐射敏感组织和器官应尽量加以屏蔽; 7、影像呈现的诊断密度范围应控制在0.25~2.0之间。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2016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 (试行) 为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本规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 6.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7.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8.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健全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相关技术规和标准,落实影像质量控制与评价制度和影像诊断项目相关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持续改进医学影像诊断质量。 (二)严格按照操作规开展相关工作,建立合理、规的影像检查流程,制定严格的接诊制度,施行患者实名制管理。 (三)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建立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逐级报告的机制,出现较多或明显的质量问题时,应及时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组组织集体分析研究、协调解决。 (五)至少有1名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具有五年以上影像诊断资历的医师(可以多点执业)不少于每周1次的定期巡查影像质量和报告质量。 (六)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影像质量管理和控制,根据影像诊断质量评价标准,组织影像质量管理组定期对影像诊断质量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定期分析影像质量优良率,根据图像质量缺陷,对成像环节进行核查,有评价结果分析与持续改进措施。 (七)设立影像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组织,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应包括影像诊断医师、技师、影像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质量管理。设立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定期开展影像质量和诊断报告的自查和质量评价的业务活动。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第一节概述 医学影像检查的最终诊断结果体现在诊断报告及影像介质(胶片、光盘)上。诊断报告是临床医师医疗处理的客观依据,对医疗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诊断报告的质量,直接体现医疗技术的水平和质量。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是放射科医师与临床医师之间互相沟通并负有一定医学法律责任的一份文件。 放射科医师观察图像中呈现的各种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情况,分析异常征象,获得诊断依据,得出正确的阅片结果。一份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相当于一篇论文,描述部分是论据,诊断意见是论点,不仅反映报告书写者的诊断能力,更体现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深厚的临床基本功。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应该由具备资质要求的专业医师完成,书写过程应遵循一般规律和专业要求,客观分析受检者的影像所见,最大限度地运用专业的知识,提供完整的、专业的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应紧密结合临床,要经常与受检者面对面交流,询问病情或治疗过程,检查受检者体征,客观分析、参考受检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特别要结合其他的临床检查结果,如实验室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甚至病理学的检查结论,进行参考和综合分析,以利于正确诊断。 诊断报告的征象描述和诊断结果都必须遵循“循证影像学” 的原

则和方法,力求准确、清晰、简明、中肯。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是通过 影像医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发现和分析图像上的各种影像表现,并结合受检者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判断的结果,所以必须承认知识差距和医师认知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受检者个体差异和同一疾病不同时期征象不同及某些影像表现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不足等情况,医学影像诊断不可能达到符合受检者最终手术或活检病理、细胞学或细菌学确切诊断的要求。 第二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格式和内容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用结构式报告( structural report) 模板,还是用自由式报告( free text report) 的方式书写报告,给送检医师和(或)受检者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都应包括以下项目:受检者人文资料(demo-graphic data)、临床诊断、检查要求或目的、检查部位和名称、检查方法、医学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诊断(包括报告书写医师的建议)。各项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文资料人文资料即受检者的标识信息,包括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床号、检查号码、检查日期等。 检查号码可根据检查内容分成X线号、CT号、MRI 号或DSA 号等。已采用PACS的单位应采用统一的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如果有可能,可逐步过渡到同一受检者的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统一为一个号码,或者直接采用门诊号或者住院号为检查号码。统一号码的目的是方便搜寻、比较历次检查的资料。 二、临床诊断或信息 临床诊断或信息主要指检查前临床初诊,或临床医师推荐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和要求。放射科医师根据临床医师所开检查申请单上

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医学影像科细则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 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核医学治疗。 一、培训目标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了解医学影像学范围内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的能力。二、培训方法采取在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

科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书写病历;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工作。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分为3个阶段进行,各阶段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见表1。第1~6个月,根据住院医师和临床培训基地的具体情况,安排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其中内科2个月,外科2个月,非指定科室2个月。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安排非指定科室,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延长在内、外科的轮转时间。第7~21个月,在影像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其中放射影像诊断专业组7个月,介入组1~2个月,超声科3~4个月,核医学科3个月。放射影像诊断专业应包括神经、骨关节组各1.5个月,胸部、腹部各2个月;酌情安排在放射影像技术组的轮转,可在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 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 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 1 名正高、 1 名副高和 2 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 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 至少有 1 名执业医师、每台CT 至少有 2 名执业医师、每台MRI 至少有2 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 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 至少 1 名技师、每台CT、MRI 各至少有 2 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 4 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 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 名应具有中

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 1 名医师)。至少应有 1 名副高、1 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 1 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 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 台心电图机配备 1 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 3 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配备3 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 1 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六)设置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房屋和设施

安徽省影像讨论版质控标准

安徽省影像诊断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讨论稿) 总分:400 分;合格分值:二级医院,≥320 分;三级医院,≥360 分 1.影像科管理要求(100 分) 2.医学影像科基本配置要求(100 分) 3.医学影像检查操作规范及医学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00 分)4.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与质量(100 分) 一、影像科管理要求(100 分) 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依法取得相 关许可,严格按照影像诊疗科目执业, 各项服务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查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根据执业范围核对开展影像诊断检查项目情况,酌情扣分; 检查科室人员是否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视了解的情况,酌 情扣分;

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 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 全和防护条例》等。 检查科室人员是否了解辐射事故应急处理流程及辐射事故的 报告流程 具体内容参考《放射科管理规范与质控标准(2017 版)》第一章。 查看医院相关文件。 现场查看医院影像科设置情况(包括人员资质、警示标志等) 具体内容参考《放射科管理规范与质控标准(2017 版)》第一章。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院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学习制度。 疑难病例随访。 危急值报告。 查看科室规章制度是否完整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根据情况酌情扣分。 ①查阅科室学习制度,无定期学习制度,此项不得分。 ②查阅科室学习记录本。学习时间要求每周不少于1 次,每次不少于1 小时。学习记录无或不完整酌情扣分。 ①科室须制定疑难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须有病例分析与讨论记录。若无此制度,该项不得分。②科室须有专人负责并定期召开疑难病例分析与讨论会,疑难病例分析与讨论会须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若无此项制度扣5 分。每月会议不少于1 次,每少1 次扣1 分。③以上资料记录是否完整。无记录或记录不完整及规范,酌情扣分。 ①科室须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若无危急值报告制度此项不得分。 ②查看危急值报告记录本。若记录不完整、不准确,根据情况酌情扣分。 现场查验相关人员资格证件: 独立从事临床影像诊断和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必须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试行)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依法独立设立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出具影像诊断意见,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急诊医学科或内科或外科。其中医学影像科的二级学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科室设置分为必设科室和可选设科室。 (一)必设科室主要包括放射科、超声科、设备信息科及辅助科室。 1.放射科:开展X线、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 2.超声科:开展USG诊断。 3.设备信息科:配备PACS/RIS系统,并实施维护保养及负责其他各种设备的维护管理。

4.其他:包括药品保管和供应、物品消毒和供应以及登记、收费等部门。 (二)可选设科室主要与中心开展业务相关,如核医学科等。 1.核医学科:开展SPECT、PETCT或PETMRI诊断。 2.其他医学影像诊断:如乳腺X线摄影、胃肠造影检查、口腔全景摄影等。 三、设备要求 (一)影像设备:至少配备DR2台、16排CT和64排及以上CT各1台、1.5T或以上MRI1台;超声3台(具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心脏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功能)。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配置SPECT、PET-CT、PET-MRI,开展核医学检查诊断。 (二)防护和急救设备:每个放射检查室都必须配备辐射防护用品及基本抢救设备,每间CT检查室内必须配备除颤器、简易呼吸器、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及相关药品。 (三)信息化设备:具备PACS/RIS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具有信息报送和传输功能的网络计算机等设备,配置与工作量相适应的医生诊断工作站。 (四)抢救用房、抢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1.抢救用房:至少设1间抢救用房及其辅助用房,抢救病床至少1张,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设备和急救药品。 2.急救设施设备:氧气及供氧装置,监护仪(能监测心电、

体检中心基本标准

附件3 健康体检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健康体检中心是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部的体检中心和体检科室等。健康体检中心主要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 一、诊疗科目 应当至少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妇科专业)、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 二、科室设置 应当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质量与安全管理、健康管理、医院感染管理、体检资料管理、信息、设备、消毒供应室等部门。 三、人员配置 (一)至少有2名具有内、外科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培训并考核合格,负责审核签署健康体检报告;每个临床检查科室、医技检查科室至少有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的执业医师。 (二)至少有10名护士,其中至少有5名具有主管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医技人员应当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相关岗位的任职资格。 (四)质量安全管理、健康管理、医院感染管理、体检资料管理、信息、设备、消毒供应室等部门应当配备满足健康体检需要的相应人员。 四、基本设施 (一)具有独立的健康体检及候检场所,建筑总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不少于总面积75%。各检查科室应独立,每检查室净使用面积不得小于6平方米。 (二)整体建筑设施执行国家无障碍设计相关标准,并符合消防、安全保卫、应急疏散等功能要求。 (三)体检区域应当有空气调节设备,保持适宜温度和良好通风,各物理检查科室和辅助仪器检查项目独立设置并有规范、清晰、醒目的标识导向系统。 (四)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处,实行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五)健康体检中心的建设,在执行本标准的同时,还应当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五、分区布局

医学影像设备质量控制的影响参数及其要求

医学影像设备质量控制的影响参数及其要求 3.1 X线成像质量的影响参数及标准 3.1.1 影响参数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影像设备已经全面的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其中,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igital radiography,DR)作为传统的X射线放射技术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互相结合的产物,它已经成为了在我们临床医学的诊断中最常用的医学影像设备之一。 按照质量检测的流程去进行,DR质量控制的性能检测包括了两部分,分别是X射线机曝光参数检测和DR影像性能检测。X射线机曝光参数的质量检测主要是检测DR的管电压、曝光时间和半价层等参数,而影像性能检测是通过DR 的成像来检测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和可见的灰度级等参数。得到优质的影像图像,不仅需要X射线摄影规范的技术操作、标准的影像显示和患者的最优配合,还必须严格的控制这些影响质量的性能参数,来保证成像系统处于稳定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运行状态之中。 3.1.2 指标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监督管理局的行业标准WS76-2017“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规范”[2]和WS521-2017“医用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质量控制的检测规范”[3],这两个基本的标准是提供具体的数据对DR设备是否验收检测通过的。 表3.1 X线机主要影响参数的指标标准

3.2 X-CT成像质量的影响参数及标准 3.2.1 空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也称之为高对比度分辨率,它是表示在高对比度的情况下区分相邻最小的物体的能力,它也是测量一幅图像质量的量化指标,线对数的单位通常用毫米(mm)或厘米(cm)来表示。一个线对的意思就是指宽度相等且相邻的一条白线和一条黑线所组成。 空间分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大概有四点,分别是:①探测器的几何尺寸和间距大小。探测器孔径尺寸小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②原始数据总量,它是由取样频率、扫描时间、每次取样时接收信号的探测器的数目决定的。③重新建立一个卷积函数。高频数据包含着具体信息,所以恰当的选择创建一个卷积函数,如果让高频函数顺利通过,空间分辨率就可以被提高。④扫描矩阵,以及像素和重建矩阵的大小。 3.2.2 密度分辨率 同理,密度分辨率又称之为低对比度分辨率,它是表示在低对比度的情况下区分两个物体之间有细微不同的能力。通常来说,X线CT设备的密度分辨率的范围大致是为0.3%到2%之间。 度分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大概有四点,分别是:①通道分辨率。密度分辨率会随通道分辨率的改变而改变,成正比关系。②层厚。在保持射线剂量不变的同时,层厚越小,那么密度分辨率也会随之而变小。③X线剂量。增加所检测到的光子数,从而使光子流变大,也就是X线剂量变大,就可以使密度分辨率也变大。④重新创建卷积函数。选择平滑波函数最合适,这样就可以过滤掉高频噪声,从而提高了密度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还会受到像物体大小、像素噪声、物体的对比度和系统调制传递函数的影响。 3.2.3 噪声 噪声的类别分为随机噪声和统计噪声。①随机噪声:在X线CT的成像过程中,X线光子数是一个不固定的统计量,它的数量是会随机进行上下浮动的。它不仅可以使用在电源保持非常稳定的条件下,表示X线强度的光子数,而且还可以根据时间的原因所起伏,理论计算出或者实际测量出的光子数只是它们的平均值,它的起伏范围内的平均方根值约为光子数。②统计噪声:统计噪声还可以称之为像素噪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