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论文-中国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策略分析

马克思论文-中国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策略分析

马克思论文-中国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策略分析
马克思论文-中国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策略分析

中国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策略分析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世界在政治上由两极分化为一超多强,而且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而在经济上,在地区经济中,中国也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如何最大发挥我国自身优势。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当前重要的问题之一,这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制定策略并实施。

首先,所谓国际新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协议、惯例和组织等。而国际旧秩序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没有参与的情况下由少数大国按照发达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建立起来的。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大国的利益。国际新秩序旨在政治上的互相尊重、共同发展以及经济上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球贸易、国际发展和减债、金融稳定、能源等国际重大经济问题上与各方进行了坦诚对话和交流,积极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并通过自身努力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发挥了中国作为南北对话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的地位方面仍可以有一定的作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如剪刀差价

格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遭受很大的损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中国也在采取措施改善这一点。如主张”南北合作,南南对话”大力发展自身的经济,提升自己在世界银行中的话语权。如2010年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就由2.77%提高到4.42%,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话语国。中国通过自身实力的提升来改变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后中国应该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共同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在改革国际货币金融制度方面中国,中国也应该有一定的作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又由于人民币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坚挺,所以很多国家对人民币充满信心,人民币的国际话进程也走得很快。现在的人民币处于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七大储备货币,在世界各地都有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中心,中国的经济地位正显著提升。

长期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领导人基本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实质上沦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维护其经济霸权的工具。而在2014年成立的致力于亚洲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促进亚洲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亚投行将加大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力度。亚投行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这充分显示了21世纪中国的国家意志,那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促进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振兴。而金砖银

行也同样能看出中国主导的清晰影子,反映了中国在全球金融领域试图拥有自己话语权的清晰路径。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合作机制也是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应对TPP和TTIP 挑战等重大内政外交战略的重要步骤,对与引领和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参与建设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实现了外汇投资的多元化,将资金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分散投资风险。而不是将大量资金被动的投资到收益率很低的美国国债上。

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进入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失去了昔日的光环,处于深度的调整期,在经济领域,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抢占世界产业链的制高点,在主要发达国家智能化的新产业兴起后,传统制造业逐步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低端制造业发展停滞,制造业大规模裁员,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然而,随着对去工业化政策和实践的深入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去工业化”不仅削弱了一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对国内就业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其直接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就是30年来发达国家过分重视虚拟经济,轻视实体经济,导致全球经济与产业结构失衡。而对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负有重大责任的中国,更应该认识到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保持自身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推动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在经济上,以高科技为支撑,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自身健康发展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复苏,做世界经济政治的稳定器。中国正

处在一个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十字路口,我们需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服务性制造业,拓展制造业价值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做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推动者。当前,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治理中的地位相对下降,旧国际秩序的不合理性日益凸显,中国应和发展中国家一起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最终形成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格局,使得世界各国与国际金融交易、世界实体经济的规模和格局相匹配。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是,中国在当前国际格局中自身的角色定位。一方面随着强劲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另一方面,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不是一个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而是建设者。并在不损害中国核心利益基础上,以和平、文明、可亲的国家形象用渐进的方式来逐渐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我们能不能战胜挑战,赢得机遇,赢得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时代格局的准确判断,对自身时代角色的正确把握。我们期待并坚信,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3000字论文

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 导社会主义道路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农民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江西中医药大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姓名杨娟 学号 201301018023 班级 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班 2014年12月 30 日

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各国逐渐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矛盾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社会。世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是国际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础;世界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体现,最终现实国际社会的基本风貌。当今社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摩擦、竞争、对抗等,并寻求合作的基础和解决的办法。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分化与组合是经常发生的。在新的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政治、经济新秩序。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与发展公正合理 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外部环境。国际秩序是以特定的国际格局为基础的。国际格局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世界上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具有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特点。现有的国际秩序,即旧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是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世界格局想适应的,其基本特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种旧的国际政治秩序严重危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安全。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极端不公正、不合理,随着两级格局中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强权政治。强权政治是19世纪开始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国际社会是由一个由狼群组成的世界,个个都蓄意损害他人以谋取自己的利益;国际政治是一个无休止的以实力为基础的权利斗争,任何国家的行为都是为了保持或谋取权力;在国际社会中,要么支配别人,要么受制于人,国际冲突的唯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知识目标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霸权主义及强权政治的含义。 (3)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4)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中国政府提出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2、能力目标 列举国际时事,能够认识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各种“国际新秩序”能够辨真伪。能够深刻领会我国对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3、情感目标 新世纪的建设者应该对中国的命运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2)不同的国家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有何区别? 创设情境,导入 (1)[典例点评]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他希望在新世纪初的美国人都能实现“美国梦”,能确保美国在一个和平、自由和繁荣的世界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他为“美国梦”作了清楚的注释: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要抓住这个机会去建立起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使21世纪成为由美国主导和支配的“美国世纪”。上述材料说明(D) A、世界已由美苏两极演变成为美国一极 B、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地位提高,实力大增 C、世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严重的障碍 解析: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被打破,第三世界国家崛起,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可见,A项观点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C项观点错误,均不能入选。美国所谓“领导世界”,实现“美国梦”,使21世纪成为由美国主导和支配的“美国世纪”,充分暴露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图谋。 新闻分析:美国退出《反导条约》 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布什的这项决定将在1个月后正式生效。《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核心是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对方的核威慑,即所谓的“核恐怖平衡”,避免核战争。这一条约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此举将破坏全球战略稳定,并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①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②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当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最主要原因。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板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解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武汉430063; (b.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 当代重大问题研究 选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历史使命及其在每一个阶段上的具体表现与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阶段的相关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经验教训。 选题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关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经验与深化,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及其与西方发展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分析 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促进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概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选题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正观及其实践与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我国的最初实践,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及其特点,社会结构变化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的条件、机制。 选题四: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分析及其对建设与谐社会的借鉴主要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分析;主要经验,借鉴历史经验,建设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应特别注意的重大问题。 选题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精神实质与实践基础。 选题六: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准确阐述与正确运用,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选题七: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相互关系研究 全面总结十六大以来,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的相互关系。 选题八: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探索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提高党的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实际能力的政策措施。 选题九: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推进改革开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考。 选题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五个统筹”思想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指导意义,系统分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法治观念与法律制度的重构、可持续发展与法治变革、生态文明与法治、以及各部门法律如何协调推进。 选题十一: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结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构

高三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知识点

“建立国际新秩序、当代国际竞争”知识点及练习 一、知识点 1.__________________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_______是其核心思想,_____________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_________。 2.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并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每个国家来说,这是维系其_______________的外部条件。我国主张在____________基础上建立________________。 3.世界格局的二极化已被彻底打破,世界出现了若干个__________。 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较量。 二、课堂练习 1.“近来国际关系出现了单极趋势,单极世界模式以及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单一模式越来越明显,损害独立国家主权的行为也越来越嚣张。”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开始发生变化B.多极化趋势开始逆转 C.阻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因素开始出现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需努力 2.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但是,全球大大小小的冲突仍然层出不穷,世界仍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某些地区的恐怖组织活动猖獗B.某些地区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 C.某些国家一贯采取军事对抗D.某些国家坚持冷战思维,推行强权政治 3.国际舆论认为,恐怖主义是世界范围内南北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生成的毒瘤,为此,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就必须() ①彻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缩小南北差距和贫富差距②采取强大的军事措施,彻底消灭恐怖分子③壮大美、英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力量,确保它们在国际上的绝对优势④公正合理地解决地区矛盾和冲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②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③避开全球化趋势,保护民族经济④与发达国家结盟,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综合国力竞争应抓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个核心。回答5-7题 5.从政治上看,是因为() A.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B.各国综合国力都在增强C.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一D.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6.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忽视 C.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7.从经济上看,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D.国有企业要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 8.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日平均生活消费不足1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会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有14%和18%。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 A.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落后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剧了国际竞争D.联合国对各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不够. 9.我国代表团与35个国家谈判,终于就加入WTO达成协议,这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国家这几年发展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这说明() A.提高综合国力必须首先提高经济实力 B.国家之间有共同利益是协议达成的基础 C.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地位 D.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10.2002年4月12日,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在中国海南省的博鳌开幕,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近2000人出席年会。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年会以“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为产题,鲜明体现了论坛立足于亚洲、面向世界、共商发展的创办宗旨,充分反映了亚洲国家加强对话、互利合作、促进繁荣的共同愿望。 运用正常常识的知识回答,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员加强合作的必然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 “理论实践面对面” 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 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 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院 别: 学生姓 名: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论文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途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一精辟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早觉醒。然而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左”倾错误领导不仅使包括中央苏区在内的广大苏区几乎全部丧失,而且在战略转移的长征途中又几乎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惨痛教训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不平凡经历,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成为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的基本出发点。长征开始后,围绕着红军的战略方针,在党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实质,就是要不要实行适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战略指导方针。在长征途中,通过胜利和失败的尖锐对比,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方向逐渐为党内的多数同志所认识。“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到达遵义,沿途争论更烈。在争论的中间,毛主席又说服了中央许多同志。”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遵义会议。在遵义会议反对“左”倾教条主义之时,党和红军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会议以革命的全局和党的根本利益为重,集中全力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使党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首先转入马克思主义轨道。会议对李德和博古的批判,始终限制在党内斗争的范围,一方面,对他们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严重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有说服力的批评,取消了他们对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另一方面,没有单纯追究个人责任,在进行严肃批评之后,博古在党内不再负总的责任,但仍保留在中央领导核心内。这样就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将政治路线问题留待以后时机成熟再逐步解决。既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在改组中央后,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 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不可战胜的强大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长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长征中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历史地看,包括长征在内的党在各个时期的成败得失,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上的成功与失误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红军长征所蕴含的历史启示,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长征为毛泽东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得到检验,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正是通过惊心动魄的长征风云,毛泽东被全党推举到党和红军实际的领导核心位置上。“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这句话道出了全党全军经过长征而形成的坚定共识。如果说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原本是一种不幸,那么,在这一不幸之中的万幸就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问题和指导理论终于在全党范围内得到了解决。 1938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2期 ◆李志军/黄明伟 把握当代大学生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在创设魅力课堂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其具有系统性、专门性和集中性等特征,因而成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一些课堂教学蜕变为“娱乐课堂”、“尾巴课堂”的现象也悄然出现。中央财经大学在强化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魅力课堂创设,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创设经典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简单的“你说我听”和“你打我通”。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要取得明显效果,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切入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每一门课程的每一章节知识点之前,采取经典案例导入、经典文章导读等方式,在引发学生思想“共鸣”的基础上,将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引导到相关教学内容上来,往往有利于推动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先通过分析洪秀全的“三本书”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两篇文章的区别,来阐发农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而指出中国革命为何只有在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等等道理。 二是创设对话课堂。从本质上说,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思想的“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而在人的正确思想“内化”的过程中,又往往会历经多次反复。教育者只有抛弃简单的灌输思维,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从“听话”到“对话”的转变,并在教育对象思想反复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加以有效的引导,正确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内化”。因此,对话课堂的创设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中央财经大学相关科任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注重精选素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提问点,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生活开展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最终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教师举例“范跑跑事件”并播放“范跑跑电视辩论”视频且先不作评论,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言包括开展辩论,引发学生彼此间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思想道德要求的视角对“范跑跑事件”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评论。学生的思想认识历经了多次反复,并在这个过程中正确思想认识得到了真正的“内化”。 三是创设体验课堂。体验课堂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或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识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央财经大学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体验课堂的创设。比如视频体验,通过播放契合教学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在讲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先让学生观看影片《我的1919》,使学生对运动爆发前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系统分析运动爆发的原因;又如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价值观问题时,先挑选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然后组织开展“保尔和盖茨谁是真的英雄”这样的大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英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等。 德育与党建 35 CHINA HIGHER EDUCATION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重点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第三世界兴起以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到80年代,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亚非会议是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会议挫败了帝国主义进行分裂的企图,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体现了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50年代中,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举行会议,提出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举行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25个国家参加。到1986年,不结盟运动已成为拥有101个成员国、17亿多人口,地跨亚、非、拉美和欧洲四大洲的一支重要力量。 亚、非、拉美许多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实现工业化,它们不得不输出农产品、原料等,以便积累资金,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原料等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通过这种办法,来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资本输出进行残酷剥削,这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从1951年到1973年间,发展中国家在同发达国家的不平等贸易中,损失了1300多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1988年达1.3万亿美元。从1980年以来,它们每年支付的利息,高达600至700亿美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第三世界有30多个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用

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用 专业:13环境设计姓名:名冲班级:环境设计2班学号:13104167 摘要:21世纪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物价上涨给人们带来很多烦恼,国民综合素质下降,城乡经济水平的停滞不前,政治与经济诸多方面没有完善,中国需要加强在国际中经济秩序提高。 关键词:中国社会经济形势,政治与经济,中国当前政治经济情况 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 1世界经济体制壁垒逐步明确。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经济管制的放松管制,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下降,就形成了“无国界的市场”。 2科技继续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与传统的“起源”和“消费”已经失去了意义,商品、服务的地域界限,资金流和信息流将比过去更有效。 3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借助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跨国企业建立了生产基地和销售办事处遍布全球,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建立,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主张经济政策 在80年代中期,中国明确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它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有效的,它反映了新的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 新的国际秩序主要是两个方面: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如下:所有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所有国家都有权采取它的资源和发展的有效控制;所有的国家都有权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和重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提供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使货物的主要领域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贸易、金融、债务、货币、金融等。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包括: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并讨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解决方案;根据自己的国情,国家的权利,他们的社会自主选择,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国家边界的不可侵犯的国家之间的争端的原则;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在国际关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相互补充,相互密切联系。 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使其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有效控制。中国政府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看法,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持。因为它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秩序。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避免经济全球化只能导致更大程度的落后。要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避免其弊端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自第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家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情况下,世界多极化趋势也在发展中。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谋求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今天,我们拥有物质和财富的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人们对生活的和平与幸福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为世界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根本动力.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的发展并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得到改变,南北贫富差距和“数字鸿沟”日益扩大,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并没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