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

国际金融中心是经济和金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结果。从历史上看,金融中心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随着对需求的自动反应产生的,称为自然形成模式或市场主导型 ;另一种是在政府有意扶持下形成的,称之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中心多为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和纽约;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中心多为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和新加坡。

1、市场主导型:是指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对经济增长的自动反应,金融体系的产生、变化、发展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增长之后,产生了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以及投资的扩展,对融资的需求必然增加,进而诱致了新的金融需求。不论是本国或外国的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具有永无止境的需求。于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应扩张,金融制度和金融法规也随之发生变化。即: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制度变化→金融机构的集聚→金融中心。另一方面,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扩张的驱使下,金融机构具有不断扩张实力,追随老客户,寻求最佳经营地址的需求。

2、政府主导型:是指金融体系的扩张能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储蓄,刺激投资,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在这种模式中,金融体系的扩张通常是在政府的有意扶持下产生的。金融体系并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通过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的人为设计、强力支持而产生的。金融体系的超前产生和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先导作用。即:金融制度变化→金融市场的扩张→金融机构的集聚→经济增长→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国际金融中心是更高级的国际金融活动中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实力的象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对当今世界顶尖国际金融中心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伦敦、纽约和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

1、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比较

从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来看,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最早最长,东京的历史最短,纽约介于两者之间。伦敦在19世纪初因英国强大的实力和特殊的地位替代了早它200多年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登上世界金融中心的顶点,占尽无限风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

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文/刘桂荣

主义国家,英国的航海技术世界领先,工业文明首先在英国

兴起。19世纪英国拥有占世界陆地面积和人口的四分之一,占

领比本国大150倍的殖民地,号称“大英帝国”,称霸世界,英

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伦敦很快发展成世界贸易中心,航运

中心。随着伦敦世界贸易中心的确立和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英镑成了最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工具。伦敦进而成为大量银

行的集聚地,由此获得了“世界银行”的美称,金融中心自

发形成。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经

济格局,也改变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逐渐衰弱,美国逐渐强盛。英镑

随英国的衰弱而衰弱,美元随美国的强大而强盛,纽约金融

中心形成,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因纽约的存在而有所失色。到

二战胜利后,纽约取代了伦敦成为世界独尊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国际金融中心中独领风骚,无与伦比。纽约国际金融中心

是由于她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而逐渐形成

的。伦敦和纽约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在形成过程中市场力量

起主导作用。

历史的车轮驶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全球唯一能大

量输出资本的国家,成为亚洲强国,东京因此挤进了全球性

国际金融中心的行列,壮大了国际金融中心的队伍。但是东

京因政府干预抑制了金融中心必备的灵活性,而灵活性既是

金融中心的活力,东京因缺少活力而无缘顶级世界金融中心,

至今只能屈居世界第三。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中心

将保持目前的基本格局。

2、国际金融中心规模实力的比较

国际金融中心具体化为一系列的数量指标,这里将通过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1)银行业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金融业都是从银行业发展壮大的,银行业主导着金融业。国际金融中心同时必定是国际银行业中心。伦敦至今仍然是世界著名的银行业中心,在伦敦的金融城内聚集了500多家外国银行,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

纽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在1971年以前,纽约的外国银行数远远落后于伦敦,在伦敦的外国银行数是纽约的2.17倍,此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家族的新成员——纽约发挥了后发优势,在吸引外国银行方面同伦敦的差距逐渐缩小。2001年,伦敦的外国银行数仅是纽约的1.35倍。截至2003年1月,纽约的银行资产达到19947亿美元。

截至2003年8月,英国银行资产为42340亿英镑,其中外国银行资产占52%,英国银行资产占48%。截至2003年3月,东京共有外国银行分行或子公司84家,纽约有224家,伦敦有287家。2003年3月,英国银行的跨境贷款占总贷款的19%,美国和日本各占9%;在跨境借款方面,美国银行占总借款的24%,英国占13%,日本占5%。

从银行业的比较来看,伦敦和纽约都是世界重要的国际银行业中心,东京的实力相对较小,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这种格局将保持一段时间。

(2)证券业

金融证券主要指股票和债券,证券业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业务,是开展国际融资和筹资的重要手段。以2003年末的证券交易市值计算,纽约证交所以113290亿美元的市值排名世界第一,东京证券交易所以2953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

亚洲第一,伦敦证券交易所以2426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四。

世界第一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市值是第二名东京的3.8倍,第四名伦敦的4.7倍。

2003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2308家,其中外国公司466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2692家,其中外国公司381家;而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2206家,其中外国公司只有32家。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3294家,排名世界第一,其中外国公司343家。从上市公司总数上看,纽约、伦敦和东京差距不大,但是从上市的外国公司数来看,纽约排名第一,有466家,而东京只有32家,还不及纽约和伦敦的零头多,这表明东京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从2003年的股票成交额来看,纽约以9691335.3百万美元的成交额排名世界第一,是第二名伦敦的2.7倍,第三名东京的4.6倍。

从债券市场上看,2003年,在纽约上市交易的债券有1256只,其中外国债券73只;在伦敦上市交易的债券有9763只,其中外国债券有4341只;在东京上市交易的债券只有483只,其中外国债券只有2只。因此,伦敦是世界债券交易中心,更是外国债券交易的集中地,东京在这方面的差距非常大,这进一步说明了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很低。(3)保险业

保险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金融中心成熟程度的一个主要指标。英国因为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海上运输,成为世界保险业的发源地,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拥有800多家保险公司,其业务量占世界保险市

(4)外汇交易

外汇市场也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的主要指标。1957年,伦敦建立了欧洲美元市场,此后,伦敦当之无愧的成为世界外汇交易中心。多年来,伦敦的外汇交易量占整个世界外汇交易量的30%左右,纽约占15%左右,东京排名世界第三位。1992、1995、1998、2001年,伦敦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额分别是2910亿美元、4640亿美元、6370亿美元、5040亿美元,占世界外汇交易额的比重分别是27%、29.5%、32.5%、31.1% ,在世界外汇市场独占鳌头。伦敦在世界上最早开展外汇衍生交易,较早的开办了远期汇率、掉期汇率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伦敦的金融衍生交易量在全球最高,是世界最大的衍生物交易中心,占全球交易的三分之一强,美国基本保持世界第二,而日本的衍生物交易量则不断减少,比重不断下降。在外汇衍生物(exchange—tradedderivatives)交易方面,美国占有优势,2003年1至8月,美国的衍生交易量占世界的27%,英国占6%,日本仅占3%。

另外,金融中心一定是金融服务贸易中心,从金融服务贸易余额来看,英国占有绝对优势,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增长最快,日本的金融服务贸易差额在统计的两个年份中都是逆差,见表6。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金融

由于香港对外资银行和本地银行“一视同仁”,新加坡对外资银行“区别对待”,致使香港的银行业对新加坡具有明显的优势。香港的银行业规模、外资银行数、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和银行资产质量方面都优于新加坡。香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6%,新加坡的为13%,表7反映了香港、由此可见,新加坡的外汇市场无论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超过香港。这并不意味着,香港在外汇市场上将无所作为,香港具有一些比较优势。首先,香港背靠大陆,极易受到大陆的辐射,大陆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将惠及香港,新加坡只能孤军奋战,长此以往,肯定不是香港的对手。

上并超过伦敦,完全是依靠美国强大的实力和本身的基础条件。伦敦能够保持两个世纪的魅力,除了它积累起来的金融中心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外,灵活和自由使它获得了能够同纽约向抗衡的力量。

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对银行业务的限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美国的惩罚,使得大量美元流出美国重新寻找栖息地,伦敦以自由宽广的胸怀接纳了它们,于是欧洲美元市场在伦敦扎下了根,稳固了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至今不可动摇。伦敦对银行业没有任何的法规障碍,更没有最低储备金的要求,伦敦是美国以外最大的以美元为名义进行交易的中心。东京是日本强大后加入世界金融中心大家庭的,和伦敦的自由、灵活、世界主义完全相反,东京是保守、僵化和充满管制的。东京至今无法同伦敦、纽约抗衡,只能是全球金融中心三角形中的第三极。

东京、香港和新加坡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欧洲、北美洲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亚洲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较短,新加坡和香港是在20世纪后半叶才发展成金融中心的,实力较小,辐射的范围狭窄。主要原因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亚洲相对落后,在经济实力上无法与欧洲和美洲相抗衡。这种情况恐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改变。由此可见:

1、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相当长时期内的艰巨任务,必须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以国家的强盛为基础,以区域经济实力为依托。伦敦、纽约、东京、香港和新加

坡无一不是如此。英国、美国和日本是资本主义世

界的强国,香港和新加坡是亚洲地区的最具活力的经济体。最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和阿姆斯特丹的衰落都是因为国家实力的衰退造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国建设的足够强大,才能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2、金融中心的形成和保持必须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从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任何一个金融中心的形成和保持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卢森堡、巴哈马、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完全是在政府的低税收和保密政策的支持下维持其运转和生存的;纽约、伦敦完全是在政府的不干预政策下保持其活力的,香港是在政府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扶持下保持吸引力的。1971年,英国政府通过了《竞争和信用管制条例》,其中包括降低银行准备金比率,取消一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限额,允许银行自行确定存放款的利率等。1979年10月,英国政府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外汇管制,为国际资金的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1981年8月1日起,英格兰银行实施新的《货币管制条例》,保证逐步取消银行准备金比率,并且取消了最低贷款利率,使金融机构在资金借贷活动中具有

更大的长期弹性。没有政府的政策扶持,香港和新加坡不可

能发展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缺少政府政策的扶持,东京至今只能是世界二流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历来对金融业进行严格的管制,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仍然是中央政府控制的行业,地方政府在金融政策上没有主动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才能有利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英国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却无法动摇。原因在于:1)伦敦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伦敦有世界著名的地铁网络;英国最大的希思罗机场、年客流量100万以上的第二大机场盖特威克、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等;年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的伦敦港。英

国是欧盟中最早对电讯业实行自由化的国家之一,

现在,英国的电讯网络已经完全私有化,电讯

业的整体价格大约下降了一半,而质量获

得了提高。同时英国拥有了欧盟中大约一半的中继站,英国的互联网用户和上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仅次于美国和北欧国家。2)伦敦有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伦敦有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有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全国五大银行的总部,全国最大的3家保险公司的总部,2001年,仅伦敦金融城内就有13.4万金融从业人员,许多金融业的精英都曾在伦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形成了一个价值无限的联系网络,牢固的稳定了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4、保持经济稳定和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国

际金融中心所在的国家和城市都具有政治经济和金融

政策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二战以后,英国的政局一直比较稳定,无论是哪个政党当权,都能保持经济和金融政策的连续性。英国的法律能一贯的保护外国资产在伦敦的利益,即便是在战争期间依然如此。香港因为执行英国的法律和接受英国的管制,历届港府都以保持市场自由为基本目标,使香港的经济稳步发展。

(二)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政府政策的作用相当大。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英国政府在20世纪60-7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瑞士银行业的保密政策使瑞士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资金栖息地,离岸金融中心的低税收政策等等。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在政府的金融发展政策的主导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虽然,他们都有时区优势和地理

位置优势,但是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支

持,金融中心的形成就不会这么快。同样是因为政府政策的作用,东京金融中心的地位反而开始衰落。 理论上,金融中心的形成是有其特定的条件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所决定,但是监管制度和政府政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金融机构选定机构所在地后,通常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惯性。因此,金融中心形成的早期阶段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具有

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做出迁移的决定,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自然聚集过程,使金融中心尽早跨出金融机构聚集和协同效应支撑的自维持发展阶段。

第二,要及时抓住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机遇。新加坡因为抓住了亚洲美元市场而巩固和奠定了亚太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伦敦

因为抓住了欧洲美元市场而使纽约无法动摇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有其他一些离岸金融中心,无不是因为抓住了机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主动权。根据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经济的火车头,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而日本还没有从经济泥潭中拔出来,东京金融中心有衰落的趋势。中国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

第三, 要维护金融市场的自由和高效率。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各种金融机构自由进入或退出

市场,各种金融交易自主进行,交易方式灵活便利,各种金融产品自由定价,各种信息公开获取。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高效率的金融市场。自由是国际金融中心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安全、便捷和高效率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只有维护了金融市场的充分自由特点,国际金融中心才能有生命力。瑞士、法兰克福、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纳敏岛等等都是靠自由获得了长久发展的动力。因为有所限制,东京的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更是因为限制,伦敦获得了欧洲美元市场,新加坡抢占了亚洲美元市场。时至今日,伦敦仍然是世界外汇交易中心,新加坡是亚洲美元交易中心。

我们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应该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的自由和高效。

第四,要鼓励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重要源泉。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概括了创新活动的本质和特征。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是金融创新中心,为了规避金融交易的风险,衍生品应运而生;为了提高监管效率,各种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不断涌现;为了扩大交易规模,各种新的交易方式和交易方法不断出现。此外,还有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体制创新、交易技术创新等等。国际金融中心是各种金融机构的集聚地,金融机构的集

中和金融活动的集中进行有正的外部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

在动力转变成创新的驱动力,使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保持了金融中心的活力,促进金融中心的发展。

第五,要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步伐。

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各种金融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要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就必须开放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开

放,能够吸引多种形式的参与者,增强市场的影响力。目前,上海的金融市场是封闭的,对外开放刚刚起步,对内开放也不够彻底,金融市场的辐射范围非常狭窄,影响力较小。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来看,必须加快上海金融市场的开放步伐和开放程度,才能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