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夜的工作》课堂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夜的工作》课堂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夜的工作》课堂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夜的工作》课堂练习

10、《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jūn fá yú lèpiān pìjiǎo xíng kǒng bù

()()()()()

xiàn bīng hán hú shū jíyì yōng ér rù

()()()()

二、多音字组词

三、比一比,组词语

阀()娱()僻()刑()峻()详()绞()

伐()误()避()型()竣()祥()咬()

四、给带括号字词选择正确解释,在括号里填序号

(1)一拥而入()①抱②挤着走③围着

(2).怒气冲冲()①冲洗,冲去②感情激动的样子③互相抵消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①严肃,严厉②严重

五、用字组词,并选词填空

严:()()()()

1、不管怎么说,()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认真。

烈:()()()()

5、晓庆生过病,上体育课不能()运动。

6、孩子们()要求周末不要上课。

7、敌人占领的高地被我军()的炮火摧毁了。

六、读课文,找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在书中划横线。

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七、《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画“√”,并说说为什么选它

1、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2、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3、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凶狠残暴的本质,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八、熟知课文,填空:

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写于()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周年。本文是一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的()顺序来叙述的。

2、李大钊同志的被难日是()年()月()日。

九、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读句子,回答问题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1.“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然”一词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练习

(一)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

2、“、”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安定()信心()

2、用“”画出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

3、父亲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是因为。

4、“父亲”指,“伟大的力量”指。

(三)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与“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照应的句子是

3.本段话的中心句是:。

4.“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

(1)

(2)

(3)

5、这段话反映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A、反映了父亲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

B、反映了父亲关心家庭的高贵品质。

C、反映了父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D、反映了父亲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诗歌:

你的形象活在银幕中,

你的名字嵌在石碑上,

你的精神留存于天地间。

无数次,在硝烟中我望见了你;

无数次,在激流中我目睹了你;

无数次,在人民需要你的时候,我发现了你。

你就是英雄,

而英雄就是想着别人,忘了自己。

散文:

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11、《灯光》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óu qízhào yào hóng wěi jiān mièzán men

( ) ( )()()()

zì zhìzǔjīchōng jǐng cuǐ càn qīhēi

( ) ( ) ()()()

二、在词语解释后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1、自己对自己说话。()

2、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3、本指集中众人的智慧,现专指一个人的精神高度集中。()

4、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三、缩写句子。

(1)文静的她默默坐在那里哭得很伤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自暴自弃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夜的工作》课堂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词语字形正确的是第()个。

①如此而己②资询③浏揽④简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第()组。

①热腾腾(rè tēnɡ tēnɡ)②稿子(ɡǎo zī)③宫殿(ɡōnɡ diàn)④召开(zhāo kāi)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陈设陈列排列摆设

①陈老师工作非常劳累,办公室的()却很简单。

②军事博物馆里()着各时代的枪支,浸染着历史的气息,闪烁着时代的光辉。

③那把清代的青花瓷瓶在他家里竟然成了无关紧要的()。

④王明把书架上的书()的整整齐齐。

三“相当”有三个义项,请你根据句义选择恰当的填到相应的()里。

A.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得失相当。

B.适宜,合适。

C.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①这个工作还没有找到相当的人。()

②拦河大坝高达一百一十米,相当于二十八层的大楼。()

③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四、根据句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刚来北京哪年,我总是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

②在前边转()弯处,有棵茂密的柳树。

③虽然妈妈和他已经分()开很久了,但是妈妈在他心中的分()量却一点也没有减轻。五、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带点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

总理要我陪他审阅

..()的意思。

..()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向我咨询

六、关联词语填空。

1.()周总理是国家的领导人,()他的生活非常简朴。

2.周总理审阅文件()浏览一遍就算了,()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3.()我送稿子给总理审阅,()亲眼看见了总理一夜的工作。

4.()工作量有多大,总理()那样一丝不苟。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房子是高大的宫殿式建筑,而室内的陈设却。

总理办公室的用具很简单,而工作量却。

2.课文写了和这两件事,我看出周总理的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

八、阅读短文,解决问题。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

1.从画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今夜的花生米并没有增加多少,反映了总理

3.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4.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①两个“不断地”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②点名课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到被捕后壮烈牺牲的过程,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回忆了父亲被害的日子,接着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学习本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含糊、纷乱、僻静、恐怖、严峻、勉强”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这篇回忆录主要记叙了哪些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4.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精神和可贵品质。教学难点从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其精神品质;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包”字的笔顺书写规则;观察插图,联系生活,体会心情,读好对话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 的高尚品质。为了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课件,先自学课文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同时还让学生自主归纳学习,并带着问题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

最新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时间:2013年3月20日班级:六年级(1)班 执教教师:谢秀云指导教师:林娜温炯辉【教学目标】 1、研读语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词析句中,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2.导入新课。 二、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做好批注,然后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体会。 (一)交流“被捕前”这部分。 1.指名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 2.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生选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上挂至课文的2-6自然段的内容,通过体会“局势越来越紧张”,感受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扣住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二)交流“被捕时”这部分 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指什么?指李大钊被捕的那天,4月6日清晨。

2.汇报交流描写父亲的语句和描写敌人的语句,并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分别体会到什么,进而感悟对比的写法。 3.小结,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交流“法庭上”这部分 1.汇报交流:“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什么样子的?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2.补充资料,升华情感,指导朗读。 三、体会悲痛,感悟写法。 1.父亲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全家人的心情都怎样?(悲痛)从哪里看出来? 2.汇报悲痛的心情。 3.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小结,完成导练达标。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2.清明节很快就要来临了。面对李大钊烈士遗像,你会说什么? 3.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然后,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板书设计: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对革命高度负责 被捕时处变不惊 法庭上坚贞不屈 被害后

(完整版)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2)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本组课文,既是对学生已有语文读写基本功的复习和巩固,又是今后各方面语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热革命传统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2、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

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2)教学难点: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篇课文主要记述了革命先辈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因为学生对革命历史缺乏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本文,。首先,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 学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对比法,教师讲授法! 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在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作了如下安排:全文共学习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训练,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地叙述事情经过,表达思想感情的,从而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训练语言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所强调、追求的“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呢?又如何体现新的课程改革所注重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关键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注意教

人教语文六年级下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5)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练习运用“读——画——批——议——悟”五步学法自学课文,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重点: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体会周总理的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 教学准备:自学提纲投影片集选课文片段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集选课文片段投影

a、有感情地朗读。 b、说出选自哪篇课文? c、谈谈读后有什么感想? 2、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诗人何其芳同志有幸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把亲眼看到的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真切地叙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这课。(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导读导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抓中心句,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1) 教师点拨:多么劳苦指什么方面?多么简朴又指什么方面? (板书:劳苦简朴) 体会周总理工作的劳苦。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 出示自学提纲(2)

教师点拨: a、总理见了我,指这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工作十分认真) c、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地打鸣了。(工作时间长)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和指导朗读。 读写结合,体会周总理生活简朴的作风。 出示自学提纲(3) 在进行读写片段训练的同时,体会重点词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周总理赞扬、崇敬、热爱的真挚情感。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上黑板板书:陈设简单饮食简单作风严谨 抓住对比,深刻理解 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作者是通过一系列对比的描写反映出来的。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体会一下。 例如: (1)“高大的宫殿”与“设备极其简单”的布置形成鲜明的对比。 (2)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认真与通宵工作以后,仅以一杯绿茶和“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来充饥形成强烈的对比。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思考。 2.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李大钊的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于李大钊的深深怀念。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先烈的崇敬。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 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准备本课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记词语。 2、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 3、通过对李大钊语言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吗?今天就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一个李老师和大家相识的日子。那我再写一个日子(板书4月28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是一段难以忘记的回忆,是一段惨痛的经历。她给这段记忆起了一个名字叫《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效果,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回忆”内容。 1、检查字词,理清顺序。 (1)自由读两遍。 (2)开火车读。(智慧接力棒一棒接一棒) (3)刚才出示的词语中有一个词语是“不明白”的意思,是哪个词语? (4)在这11个词语中有一个词语,其中一个字是令一个字的偏旁部首,这是哪个字? (5)这11个词语里面有一个词语是说的是一个人,而且这个词里面还有一个字特别难写,这个词语是什么? 2、检查课文预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的是谁?(李大钊)你了解李大钊吗?交流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十六年前是指哪一年?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哪一年? (3)十六年前的事情了,过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作者还难以忘记,到底十六年前发生了什

13《一夜的工作》-人教版

13《一夜的工作》|人教版 导读:13《一夜的工作》|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区分“浏览”与“审阅”、“询问”与“咨询”、“简单”与“简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重点: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的工作辛苦、生活简朴。 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师有感情地诵读《有的人》第一节 2、导入新课:这两句诗有些深奥,不过,学了《一夜的工作》(板题),同学们一定会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3、介绍作者何其芳,介绍周总理的身份及有关课文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学习字词。 2、分段,概括段意。 3、再读课文,画出点明中心的句子 二、重点深究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分别画出表现周总理劳苦和简朴的重点语句。 相机出示有关的语句。 2、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这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理解“陈设”、“极其”、“如此而已”,体会“一个”、“不大”,“两张”、“小”、“一盏”。强调了陈设极其简单。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极其简单的摆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 3、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工作的繁重与食物的简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仅表现了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也进一步突出了总理的劳苦,读起来令人感到周总理形象高大,品德感人)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两部分,体会总理的高尚品质。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作者是怎样记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你有什么感受。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获奖说课稿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获奖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新课标六年级小学语文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 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 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 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 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后,深受感触。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李大钊早出晚归地工作。为了保护共产党, 他把书和有字的文件烧掉了。在监狱和法庭上,他大义凛然,保持着自己的冷静。直到1927年4月28日,被绞刑牺牲。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课文较长,故事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对于一些 重点词句的理解必定没有多深的感触。所以学习课文前,我一再布置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事实证明,学生搜集的课外补充资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 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rán、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 出示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_________的表达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 _________ 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 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新课标六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六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 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进一步理解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品德教 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 残酷的憎恨,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 人处事时能爱憎zēng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第三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doc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教学设 计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2、全面了解周的感人事迹,真正体会的可敬可爱之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5课《一夜工作》(师板书课题后,生齐 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质疑)

师小结:只要大家认真读书,一定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师:读书之前,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照片中这位刚毅消瘦,和蔼可亲的老人你们熟悉吗?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政府,外交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播放课件)这是与社员亲切交流;这是1966年3月,在邢台地震后看望灾区人民;这是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作为外交部长,他先后访问亚洲欧洲非洲几十个国家,为实现中美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就走近,了解他一夜的工作。 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了解了的一夜,如果只能用一个词表达你对这一夜的感受,你会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夜?(学生汇报,板书劳苦、勤奋、简朴、艰苦) (二)再读课文 1、引导:可能有人对劳苦感受特别深,可能有人对勤奋感受特别深,也可能有人对简朴感受特别深,那我们抓住这些词,带着这些词,再去读读课文,看看书上的哪些句子,让你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请用横线划下来。(学生自由读书,边读边划有关句子。) 2、汇报交流、指导 A: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现在我想了解一下,哪些同学对这一夜的简朴感受特别深,而且已经找到了相应的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吗。(生读句子)咱们一起读一读刚才他发现的这几句话。(齐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

六年级下册语文13一夜的工作(含答案)

一夜的工作 一、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同音字。 询视zīxú 源常 二、给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1、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shǔ shù)得清颗数.(shǔ shù)。 2、花生米的分.(fēn fèn)量不多,还要分.(fēn fèn)给两个人吃。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记录稿一()花生米 一()房子一()写字台 一()台灯一()文件 一()转椅两()绿茶 四、给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陈:①安放;②叙说;③时间久,旧的;④古代国名。 1、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2、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 备:①具有;②准备;③设备;④表示完全。 3、总理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 4、总理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关怀备.至。() 五、选词填空。 审阅阅读 1、每天午饭后,我坐在长椅上()书报。 2、大队辅导员认真地()我们每个中队制定的创新活动方案。 简单简朴 3、这种机器构造很(),拆装都很方便。

4、为了供养孩子在城里读书,她一直过着十分()的生活。 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 1、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极其简单”是的意思,“如此而已”是 的意思。 这个句子说明。 2、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七、选择正确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这里的“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指() A、用夸张的写法,来说明总理一夜工作的辛劳。 B、总理工作辛劳的真实记录。 2、“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意思是() A、即使多了一个人,花生米也没增加分量。 B、花生米虽然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但仍然少到“数得清颗数”。表现了周总理生活简朴。 八、阅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 我立刻起来,揉揉ménɡ lónɡ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liú lǎn一遍就算了,一边看一边()sī suǒ,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12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 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 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 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 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 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本 组课文,既是对学生已有语文读写基本功的复习和巩固,又是今后各方面语文 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结合导读的要求以 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 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 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2.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教学难点: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并在读课文前交流。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及李大钊生平。

莆田市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同步练习A卷

莆田市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同步练习A卷 一、基础运用 (共7题;共53分) 1. (3分)根据语境和词义,在横线上填写四字词语。 (1)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再怎么怪他也________(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了。 (2)上课了,我们________(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听老师讲课。 (3)鱼儿________(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地看着鱼缸外面的猫。 2. (8分) (2018二上·东阳期末) 我会比一比,填一填。 (1)再在以已 ________见 ________家 ________经 ________后 (2)园圆带戴 果________ ________心爱________ ________领 3. (6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懒洋洋地________ 盛开的________ 慢吞吞地________ 快乐的________ 兴冲冲地________ 粗心的________ 4. (12分)比一比,组成词语。 均________ 皂________ 铸________ 匀________ 早________ 涛________ 且________ 涂________ 忪________ 组________ 余________ 松________ 5. (4分)给划线的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婀娜________(A.nuó B.nà)

唱和________(A.hè B.huò) 干涸________(A.hé B.gù) 点缀________(A.zhuì B.zuì) 6.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灌________ 铺________ 管________ 橡________ 拔________ 罐________ 捕________ 馆________ 像________ 泼________ 7. (10分)用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①蔡桓侯________不听扁鹊的劝告,________还在背后说扁鹊的坏话。 ②________纪昌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________飞卫还觉得他的眼力不行。 ③扁鹊告诉蔡桓侯,________蔡桓侯的病不治,________会愈来愈重。 ④________纪昌勤学苦练,________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⑤病已入蔡桓侯骨髓,________扁鹊不逃往秦国,________治不了他的病。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21分) 8. (21分)阅读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种金子 阿凡提借来几两金子,骑毛驴到野外,坐在黄沙滩上细细筛起来。不一会儿,国王打猎从这儿经过,问道:“喂,阿凡提,你这是干(ɡān、ɡàn)什么?” “陛下,我正忙着在种金子哩!” 国王听了感到诧异,又问道:“快告诉我,聪明的阿凡提,金子咋个种法?”___您怎么不明白呢___阿凡提说___现在把金子种下去___到秋天就可以来收割___我已把头10两金子收回家去了___ 国王一听,眼睛都红了,连忙陪着笑脸跟阿凡提商量(liánɡ、liànɡ)起来:“阿凡提,你种这么点金子,能发多大的财?要种(zhǒnɡ、zhònɡ)就多种点。种(zhǒnɡ、zhònɡ)子不够,到我宫里拿好了!要多少有多少。那就算是咱俩合伙种的,长出金子来,十成给我八成就行了。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含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教材解读: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公开课)

品读经典感悟形象习得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缅怀革命烈士”中的一篇红色教材,也是一篇回忆录。通过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在父亲被害十六年后回忆其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及被害后一家人的悲痛之情,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敬仰与深切怀念。本文在多套教材中已延用了几十年,是一篇经典之作,文本中的许多语言文字含蓄耐嚼,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设计理念】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在六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水平要求:能准确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定文章的叙述顺序,继续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通过品读重点内容,把握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鉴于上述认识,结合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以《评价标准》为纲领,紧扣单元主题,立足文本特点,力求凸显“品读经典,感悟形象,习得方法”的教学理念: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把阅读重点聚焦于这篇经典之作中直接描写李大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的重点语句,品读过程极力倡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交流碰撞、朗读升华等多元学习方式感悟李大钊的光辉革命形象,习得前后照应、直接描写人物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等写作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且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读写“书籍、抽屉、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窝窝头、舅老爷、绞刑”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3、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学习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学习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3课《一夜的工作》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3课《一夜的工作》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43分) 1. (16分)加标点。 小军刚刚上学________一天________他放学回到家________问爸爸________爸爸________什么叫家庭________ 爸爸回答________家庭就是家________有爸爸和妈妈________还有________ 小军说________那您和妈妈把作业做了吧________ 爸爸笑笑说________老师留的作业应该你自己完成啊________ 小军说________可老师说留的是家庭作业呀________ 2. (10分)比一比,再组词。 纪________ 稿________ 壁________ 眬________ 咨________记________ 搞________ 璧________ 胧________ 资________ 3. (8分)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①他________浏览一遍就算了,________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②________周总理是国家领导人,________他的生活非常简朴。 ③________我送稿子给总理,________亲眼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 ④________工作量多大,________总是那么一丝不苟。 4. (3分)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近义词:思索________ 咨询________ 简朴________ 5. (6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审查阅读。________ ②帝王居住的高大豪华的建筑物。________ ③摆放的东西。________ ④形容两眼半睁半闭,昏昏欲睡的样子。________ ⑤询问;征求意见。________ ⑥大致看一下,泛泛地阅读。________ 6. (3分)查阅资料考虑问题: 联合国诞生于什么时间________,请写出两位联合国的主要领导人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 7. (16分)看拼音填字。 fú ________装________号________力 幸________________土________利 制________________务________现 ________晓________住条________ 享________________天 音________吹________ 8. (4分)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________写字台一________办公室 一________歌曲一________花生米 9. (1分)根据课文《一夜的工作》内容概括地回答问题。

部编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六年级下册 第13课 一夜的工作 同步测试

部编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同步测试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1.看拼音写汉字。 méng lóng zī xún shěn yuè liú lǎn jì lù chén sh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zēng jiā

jiǎn pǔ fèn liàng gé bì yuán quān gōng d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我是火眼金睛,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2.比一比,再组词。 陪________ 稿________ 极________ 培________ 搞________ 及________ 3.比一比,再组词。 朴________ 记________ 碟________ 扑________ 纪________ 蝶________ 三、我能l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作者精心选择实例,巧妙而又自然地运用对比,充分地表现了周总理的伟大。例如: (1) 房子是高大的宫殿式建筑,而室内的陈设却________。 (2) 总理办公室的用具很简单,而工作量却________。 (3) 总理让我抓紧时间去睡,而自己却________。 五、我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完成下列各题。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写“工作劳苦”叙述了________、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 (6)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李大钊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以“忆”导课,引出课题 同学们,即将毕业的我们抚今追昔,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回忆,可对于李星华来说,回忆却意味着伤痛,意味着别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十课(板书课题) 二、了解背景,检查预习 1、预习过课文我们知道,这是李星华在1948年回忆父亲李大钊牺牲经过的文 章,那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李大钊。(出示简介) 2、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1)指名分类识词 瞅粗暴残暴平翘舌 含糊抽屉乱蓬蓬轻声 严峻尖锐恐怖苦刑匪徒拘留魔鬼生难词 多音字组词糊 2、指导写字“舅”,学生练写 三、自由朗读,理清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李星华都回忆了十

六年前发生的哪些事儿?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2、(指名说)小结:作者李星华按照这样的事件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整个经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李大钊身上的故事。 四、深入文本,感受慈父形象。 1、那李大钊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走进父亲被捕前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引导幻灯片展示“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1)好,谁来说一说,请你来说。(幻灯片出示)板书:慈祥 (2)父亲是很慈祥的,不是一般的慈祥,一点的慈祥,谁能读出李星华的强调?(指名读)请你来—— 评价:你读得真到位,你重读了“很”、“从来”、“更”让我们感受到李大钊确实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3)“我”这么慈祥的父亲,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只能成为“我” 永远的回忆,成为了“我”永久的伤痛。此时此刻你就是李星华, “父亲”的形象又浮现在了你的眼前,谁能带着对父亲的思念来读?(指名读) 评价:你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读出了作者对父亲那浓浓的思念。 (4)多么慈祥的一个父亲,在1927年4月28日,被残忍的杀害了,被活活的呆死了,被足足折磨了四十多分钟。当我提笔写他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沉重、悲痛)怎么读出这种感受呢?(指名读) 1、我“总爱”问父亲问题,父亲“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的讲给我听。通过这句话中这三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请你来——你读出了父亲很有耐心,请你来——你读出了父亲很慈祥,很温和,请你来——你读出了父亲对孩子那浓浓的关爱。 五、品读语言,感悟父亲对家人的爱和工作的高度负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