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农业的地位尤为重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2l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五条第十四款中首次明

确强调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四条第十六款“加快乡

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再次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

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三条中用一整款对农业信息化

进行了强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而通过农业信息化带动

农业现代化,无疑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本文首先从农业信息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入手,论述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以及农

业信息化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其次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从定量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在对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的比

较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利用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来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进

行测度,主要套用波拉特法确定了农业第一信息部门和农业第二信息部门以及计算两

个信息部门的产值,并得出了我国2000年~2004年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初步数据。另外,还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选取的四种信息因素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从中可

以看出农林牧渔服务业(技术推广)影响最大,当然科技、教育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存

在偏差、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服务对象素质较低、农

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

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加速科技、教育和推广的结合等。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水平,波拉特法,测度,对策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In Our country,the position of agrcultur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It is a great task ofthe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construcfion to plan as a whole abo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to build modem agriculture,to develop rural economy and to increase peasant's income.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s out that the informatio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our country to accelerate realiz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And sees“advanc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in a more COst.e圩ective manner,’as the main task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refoITn in the first 20 years of 21st centln了,proposes taking the new industrialized road of‘‘us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o drive the industrialization”.The No.1 fil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2005 puts emphasis on requiring“strengthe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clear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14th section the 5th item.The No.1 fil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2006 points out“advance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actively,fully utilize and combine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volves,strengthen information service such as the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telecommunications

facing countryside,do a good job of“gold agriculture”project and the agricultural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project in“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again in the 16th section the 4th item.And it uses the whole third item of the No.1 file of the central govemment to emphasize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ization.Under such a background,how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gn’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and then drive agricultural modemization through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have undoubtedly already become a strategic problem i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is article firstly proceeds with basic conception that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involves,has describ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Secondly it measures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ization,and it analyses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in China with Econometrics method.Based on 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d intemational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finally the author confirms to use Porat’S information economy measuring metho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It has mainly used Porat’S method to confirm the first information department and the second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output value calculation of the two information department,and has obtained the preliminary data of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from 2000 to 2004 of ourcountry.And then also has use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four kinds of information factors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chosen,Can find out that the service(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of the farming,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s the most influential,of cause,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education,etc.are playing all important role too.Finally mainly

analysis the chief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the understanding deviation exists in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the insufficient leading function govermnent makes in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the shortage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the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the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infonnationization talents,the low service subject qua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the imperfect service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the much tOO weak construction of laws mad regulations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And it has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view of the above: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strength to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work,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give full play to government leading role in advancing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strengthe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strengthe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fully,accelerate to train and introduce tal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improve the rural message service system,increase the peasant’S income,improve the peasant’S quality,strengthen the peasant’S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enable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be fulfilled,accelerate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ducaion and popularization,etc,

Key words: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Porat’S method,Measure,Countermeasure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l引言 (5)

1.1研究背景 (5)

1.2研究意义 (5)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6)

1.3.1国外研究动态 (6)

1.3.2国内研究动态 (6)

1.4研究内容 (7)

1.5研究方法 (7)

1.6可能存在的问题 (8)

2农业信息化概述 (8)

2.1农业信息化的涵义 (8)

2.1.1信息化的涵义 (8)

2.1.2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9)

2.1.3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10)

2.2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11)

3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 (12)

3.1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13)

3.2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13)

3.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14)

3.4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 (15)

3.5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16)

3.6农业信息化服务对象利用信息的程度不高 (17)

3.7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18)

4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19)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19)

4.2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9)

4.3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1)

4.4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 (21)

4.5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22)

4.6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23)

4.7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25)

4.8加速科技、教育和推广的结合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8)

l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独立成为一个重

要产业,社会经济逐步成为信息经济,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在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这个动态演进过程中,信息化逐步上升为推动世晃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新标志。~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代表着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这个国家在2l世纪生存与发展的实力与地位。我国是

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已经作出了积极响应,提出了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作为其中一个部分的农业信息化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信息社会的

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正向农业渗透,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最终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业信息化就是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如

今,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程度依然比较低;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而我

国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

着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也关系着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水平。那么,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水平究竟有多高?农业信息化中的各种信息因素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究竟有多

大?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初

步的探讨。

1.2研究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各个领域

的全面推广应用,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全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过程。农业信息化预示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有利于实现农业信息传输手段的现代化,为农业和农业企业的管理提供大量完整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从而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措施。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了《农业部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设想》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1994年12月,农业部又提出了跨世纪的农业信息化工程——“金农工程”即“农业综

合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建设计划;2005年至U2007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

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一条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

正值“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且亟待解决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增长迫切需要新的推动

力,农业信息化恰好为此提供了难得而又宝贵的机遇。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来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可以了解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评

价基准。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国外研究动态

农业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己被广泛应用,包括农业硬件设施的操作、农业生产技术

和知识的推广普及以及农产品市场经营等各个领域。国外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三个发

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20世纪70年代,进行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研究重点转向

知识处理、自动控制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来看,国外农

业信息化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主要以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发展到数据的处理

和数据库的开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数据和图像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

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和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方面:从信息化的

经济学角度则重点研究了信息的商品化、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农

业信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市场信息的传播、农业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

的经济评价等问题。

1.3.2国内研究动态

农业信息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宽,包括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资源

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许多相关领域。因此,我国农业信息化侧

重于多角度研究。近几年,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研究不断深入,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研究比较分散,大多侧重于技术层次,如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

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

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有些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业经济角度的研究虽有所进展,但尚未形成体系。其中梅方权1侧重于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赵继海2侧重从信息资源的角度进行分析;郑红维3侧重从农业信息发布的角度进行研究;其它学者也都从不同方面对农业信息化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在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定性分析农业信息化现状的较多,定量分析其现状的少之又少:探讨农业信息化指标测度体系的较多,但具体运用其对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的并不多。根据所查的大量文献资料显示,山西大学蔚海燕2004年曾在《晋图学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文章,具体运用波拉特法测度了1994--1998年问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2006年,华中农业大学刘春年博士在《科技进步与对策》上发表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关联因素分析”,在蔚海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度农业信息化水平相关因素的关

联度,具体测算出我国1999--2002年间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因此,不论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度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应该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使我们能够寻找一条适合国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

1.4研究内容

本文在探讨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涵义和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着手通过对我国农业信

息化水平的测度来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接着论述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研

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从信息化的~般理论入手,对其内涵进行阐述,接着探讨了农业信息化

的内涵和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即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存

在偏差;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服务对象利用信息的程度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等。

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这些对策措施与前文

提到的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着严格的针对性。这些措施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借鉴,全方位地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积极性解决对策。

第六部分结论。

1.5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服从于研究对象和目标,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①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本文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对农

业信息化的现状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给出信息因素与农业产值的回归模型;另一方

面,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定性研究。

②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

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参考、吸收了前人的众多研究成果。

1.6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数据的收集以及因数据的不完备所导致的

分析结果与现实的差异。另外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个极为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的分支领域和复杂的相关因素,而本文无论是分析能力方面,还是研究深度上都较为有限和肤浅,因此,针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推敲和实践验证。

2农业信息化概述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己席卷全球,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信息时代,信息成为超越物质、能量的主要资源。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必然要与信息化同步,农业信息化将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农业信息化的涵义

2.1.1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

的。他认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将人类社会推入到“信息化社会”。但梅棹忠夫未对“信息化”概念做出完整、准确的概述。关于信息化的概念如何去定义,在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也作过较长时间的讨论,形成以下一些代表性的认识:

(1)信息化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来生产,获取、处理、存储和利用信息“1。

(2)信息化就是要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而普

遍地采用信息技术.

(3)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迸的过程。

(4)信息化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

转变过程。

1997年,我国召开了全国首届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

义:“信息化就是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

历史过程。”Ⅲ

上述几种代表性定义的着眼点和界定方式各有不同,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全面或

以偏概全之嫌。一般认为,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①信息资源: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量的积累上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即普遍存

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有效利用和繁衍信息;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②信息观念:指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中都自觉做到重视信息、利用信息。信息观念

深入人心是各领域广泛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⑧信息技术:迅速增加和扩展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之广泛渗入社会实践的各个领

域,不断地与其他技术融合产生各种新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益和效率。

④教育水平: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信息观念的形成

和强化等依赖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发达的教育水平则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关键因素。

⑤信息共享:要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共

享。

⑥运动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应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对社会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概括说,就是使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特性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充分地发挥作用,逐步形成以它们为基础的社会实践的新流程、新结构、新功能和新观念。

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现象,它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

以说,信息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2.1.2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新产物,至今尚未形成

统一的认识。为了准确地理解农业信息化概念,科学地定义农业信息化,下面选取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来加以考察。

(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贾善刚认为: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应该是

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旧。

(2)农业部信息中心刘忠岫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的发展和应

用现代信息技术,傻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业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

(3)山西农业大学吕晓燕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

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1。

(4)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

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

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5)薛亮,方瑜等人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以现代科技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大

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和替代不可再生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

术以提高物质、能量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以提高物流速度和效率,提

高农业产业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调控性,使农业生产在机械化上实现集约化、自动化

和智能化m。

以上列举的几种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定义,从定义方法上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定义可称为“描述性定义”,主要是从农业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出发来阐明

农业信息化的。比如第一种。第二类定义可称为“功能性定义”,注重阐述农业信息

化的内在本质或根本作用。第三类定义可称为“综合性定义”,也就是综合运用了前

两种定义方法,不仅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的功能、作用,还列出了农业信息化的具体表

现形式。

一般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

术,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形成发达的农业信息产业,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1.3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从农业信息化众多定义中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业信

息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农业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农业信息,土地、气候、水、生物等都是农业的

资源与环境,农业信息更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网络

和各种各样的动态的农业信息资源库,可以正确、及时地了解农业资源和环境变化。(2)农业生产和管理信息化叫。农业生产管理主要包括农作物的生产,家禽的

养殖,灌溉管理,农业环境检测等活动。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

业生产者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生产管理、

农业科技管理和农业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使农业在人1:3和资源的双重制约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

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可以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信息沟通,加快农

业新技术成果的交流和扩散,加速农民提高科技和文化水平的进程。

(4)农业生产资源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将

有助于缓解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各种生产资料的供需矛盾,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育,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

(5)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就是要求全国农村部门的信息工作都能实现计算机

联网,同时使用先进的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方便中央和各级决策机构更快更准确地

掌握农村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变化,把农业人口变化,农民收入水平,科技教育普

及程度,乡村道路建设,能源,通讯,医疗保健,社会保险状况等等信息及时公布于众,最终有助于政府制定和调整农村政策。

2.2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然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信息化

己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

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农业信息化对

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农业信息化,

就没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也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

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一般说来,农业信息化可以

促进农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

生产要素通过与信息要素的相互作用,增强了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要

素的最优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正常、有序、高效运行。②信息对农业质能资源具有优

化作用,传统农业是质能型的,信息农业是知识型的。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中的物资消耗、人力消耗、资本消耗,以较少的投入创造更多的

财富。⑧信息促进了农业资源在更加广阔的时间、空间流动。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

术推动农业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生产、分配、

流动和重组,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能,有效地解决农业资源的稀缺问题,农产品的

生产过剩或农产品短缺等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2)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换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也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任务之一。中央农

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结构调整是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

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种植比例的变化,它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信息化将

作为重要因素而发挥作用。农业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农

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得以提高,粗放型的高消耗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型优质低耗的“绿色”生产模式所替代,

最终形成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次的梯形产

业结构。

(3)有利于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应用。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

作用,农业信息化使得农业科研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共享科研资源,加快了农业科

技人才的培养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另外随着信息网络的健全与完善,信息技术的

普及,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必将跨越时空的限制,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获取实用的农

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大大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速度,大幅度提高农业的

科技贡献率。

(4)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

农经营管理水平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农业生产管理主要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各,一卜方面。农民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盲目跟风上,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随着农业信

息化的发展,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弓1导、控制并改变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大大提高了农业生

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另外,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建

立适合自身条件的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及时进行决策模拟,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销售农副产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以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最终使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最优化。

(5)有利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力素质,改善农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农

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一般来说,农民素质越高,对信息和市场的把握能力越强,增收的可能性就大,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一方面可以使农民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较便捷地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的传播,使农民更多地关心和了解市场,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再者,实现农业信息化能够推动农业相关企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的就业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把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民手中,从而使农村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单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越来越少,而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等智力劳动以及信息服务的人会越来越多。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业结构的改善,无疑促进了农民增收。

(6)有利于农业的国际化、市场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随着市场机制的逐

步确立和完善,农业迎来了一个全面竞争的新时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要同时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面对的是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的有力竞争。而我国农业整体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成本高且质量难以有效控制。同时我国在争取尽快加入WTO时在农业方面也作了较大的让步,这些无疑影响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农业产品很难融入到国际市场。在此情况下,我国必须借助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精准化投入,科学化筛选、贮藏和加工,同时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和改进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从起步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问。近几年,随着信

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向农业的渗透力量越来越强,与农业的结合程度也日益紧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些成就:目前涉农网站约有6389个,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全国农业网站体系基本形成,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基本上已经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各个主要方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863”计划智能计算机课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开发出高产型、经济型、优质型的实用农业专家系统200多个;农业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已达百个,涉及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2003年“数字农业技术专项研究”启动;2005年“金农”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可研制工作有序启动等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如何评价和测定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找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3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

通过测度农业信息化水平以及分析信息因素与农业产值的关系,初步了解了我国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尽管农业信息化的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目前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变化趋势虽然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㈣,但不难从中看出,农业的信息化程度与其他产业相比还是非常低的,对农业产值的贡献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显然,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闯题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的贡献。下面具体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仍然有一些人甚至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偏

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发展农业信息化过于悲观。一些人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过于落后,

与信息化要求的高科技距离太遥远,根本不具备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条件脚1。

12)把农业信息化单纯看成技术阀题。这种观点认为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信息设

施和技术问题,加强信息工作就是多配备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硬件设备,或者干脆增加信息技术人员,或者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甚至认为只要买来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铺设了网络线、发布了网页,就是实现了农业信息化。o”很显然,这是片面理解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把农业信息化单纯看成是技术问题,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服务、信息法制等重要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

(3)走“常规战略”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主要

有两种战略选择㈨,一是“常规战略”,就是按照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按部就班

地先集中力量把农业搞好,再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之后再来实现农业信息化。另一个是“超越战略”,即利用时代进步优势,把握时机,用最先进的手

段和最快捷的途径实现历史性的超越,实现农业信息化,再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面对这两种选择,有些人就认为,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信息化,所以他们认为应选择“常规战略”来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很显然,这种选择看上去似乎很安全,在脚踏实地的走路,其实,却是很危险的,因为按部就班地推进,一定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必然会导致与同在信息化道路上奔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处于更加落后的地位;而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计划化向市场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抓住时机,充分运用已有的农业科学和信息技术成果,实施“超越战略”,加速实现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3.2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从国外看,农业是受国家保护的弱质产业,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发挥着主导作用,

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加强立法、增加投资。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各县政府都十分注重在组织上加强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协调与管理。美国政府还在政策上保证农业

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济收入和实用技术研究上进行一系列

政策的调整,明确投资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投入比例是比较高的,每年都有10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支持,占农业行政事业经费的10%。他们还

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证农业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和知识产权,维护农业信

息化主体的权益并促进信息共享。美国旱在1848年第一次颁布农业法开始,就对农

业技术信息服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3。但从我国国内情况来看,国家在这方面的主导

作用发挥得很不够。1995年农业部曾制定《“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但这个规划侧重纸质信息,对信息网络及信息共享重视不够。1994年农业部提出了“金农”工程,其目的是要加强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

务信息系统”,但直到2005年12月项目建议书才得到批复,其中2000年国家拿出了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但额度显然不足“”。另外从全国的大形

势来看,财政资金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在不断下降,这一比例,由1978

年的13.43%下降到2005年的7.22%,同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

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4.52%下降到2005年的1.62%。资金投入的不足,必然

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有就是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十分薄弱。农业信息法制法

规建设主要指与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对农业领域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依法保护,同时维护农业信息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中平等竞争等权

益。但目前,国家只有农业保密方面的有关规定,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

律法规。当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待

不够充分。

3.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己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农

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薄

弱,另一方面就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还较落后。这主要表现在:

(1)网络传输有断层。我国农业网站尽管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

总数已达到1843000个,但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部分地市

县农业网站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使得村、乡、农户

这“最后一公里”的数据传输网络出现断层,信息到达农户出现了梗阻。

(2)网络设施成本高。农业信息使用成本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硬件

成本高。与因特网相连需要一台计算机,一台调制解调器和一条电话线(这是传统的

因特网接入方式,目前已经出现多种新的接入方式,如ISDN、ADSL、CABLE(有线宽带)等,总投入约在5000-10000元,仅此一项,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都承受不起。

而另~方面,软件和服务成本更高,上网以后,一小时的使用费约在4~6元左右,

可以说,让广大农户都能上网是不现实的。

(3)网站建设不发达,总体规模小,分布不均衡。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还很

不发达,网站规模总体偏小,质量较好的站点也不多,且站点之间关联性较差,基本

上还是一个个“网站孤岛”,另外,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中西部地区明显较少。

(4)网络利用率低。根据中国第十九次互联网用户调查统计“”,截至2006年底,

我国上网人数约为1.37亿,约占我国13亿人口的10.5%,而在我国用户的行业结

构中,农、林、牧、渔的用户数只占0.62%,是所以行业中用户数量最少的行业。

由此可以看出,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农民是微乎其微的。

(5)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落后。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基本建设设施,

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农产品加工与贮藏设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畜禽工厂化饲养设施,目光节能温室设施,无土栽培设施,卫星遥感通信设施,全球定位系统设施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是薄弱的,一方面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比较长,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小生产经营方式,广大农民无意识也无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再就是国家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欠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有农业机械工程

技术、生物学工程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业化学技术、计算机技术、转基因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农业数据化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国家的财力和政策调整,虽然国家明确提出要夯实信息化基础,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基本上处于下降的趋势。

3.4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

关于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政策在2004年10月26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

议上讨论通过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无论从国际上看,还是从国内看,信息资源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就尤为重要,但在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1)农业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农村是个综合的大社会,集农业、

工业、商业等各行业于一体。一方面,农村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条件十分复杂,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很大:另~方面,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没能得到基层各级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农村各行业相关单位和农民的高度重视,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受地区经济:区域发展影响较大。总的来说,地区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东部地区,农村信息资源比较丰富,而偏远、贫穷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资源就非常匮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九报告显示,网络数量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占85.1%,而西部等地区只有11.9%。农业信息资源分布极

不均衡。另外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结构也不尽合理,综合性信息、简单堆砌的信息多,专业性信息、特色性信息、分析处理过的信息少,实用性较弱,内容上多为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真正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有分析、协助领导和农民对生产决策的实用性较强的信息却较少。

(2)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共享程度低。农业信息资源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

农业信息,还包括一切与农业信息生产、采集、处理、传播、提供和利用相关的各种资源。其主要类型有反映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两大类。自然资源信息包括气候信息、土壤信息、水分信息、作物生长分布信息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资源环境方面的信息支持。社会经济信息包括农业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业科技资源信息、农业政策与管理信息以及农业农村

统计与社会经济信息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经济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往往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又由于传统体制所造成的条块分割,使部门之间信息封锁,再加上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来整合,从而使得这些农业信息资源封闭在单位部门内部不能得到充分共享,造成大量信息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3)农业信息化建设重采集、轻分析、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直接利用率较低。

目前,农业信息化的规范化程度低,农业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没有一套完整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再加上信息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也不足。这些一方面影响采集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采集的信息缺乏准确性和权威性,也使得采集的信息难以实现高效的传递。农村经济的多元化,要求信息采集统计工作也要做相应的变化,而多年来,农村信息采集统计制度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如农村住户调查,北京市海淀区共有农户76976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量仅为130 户,占全区农业户的比重不足0,2%,调查结果对各乡镇不具代表性。无法真实反映海淀区各乡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农业作为一个受自然影响较大的行业,因自然灾害和农民生产趋向而改种、弃种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报表却不变。如春夏播种面积和全年播种面积调查表,上半年报的数字下半年不得做任何改动,而实际的情况有时却有很大的出入。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太注重信息的采集工作,而忽略了对采集到信息的分析、加工,基层信息采集的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从而造成信息的直接利用率较低“”。

(4)农业信息资源存量偏低,信息供给不足,时效性差,且缺乏多样性。随着

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整个农业系统也将卷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左右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而我国目前农业信息资源存量偏低,信息供给不足,存在着“有车无货”现象。另外,信息的时效性较差,基层信息资源处于低水平重复的较多,严重缺乏多样性。全国大多数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上,无法及时提供信息给农民或把农民生产产品信息传输给外面,涉及的内容多为宣传本地农业,为本区域领导服务的信息,缺少的是关于农业生产的气候、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分布等自然资源信息,以及国内外科技、政策、市场等信息。

3.5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1)农村一般信息人才非常缺乏。基层信息服务站和基层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对

当地农民的生成经营活动及其信息需求最为熟悉,发挥他们的力量可以实现快速地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但目前的情况是,2005年我国新增专、兼职农村信息管理员

近5万人,总数达22万人““,但相对全国农村人口近9亿人来说,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的。

(2)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失。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旌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

信息技术而且还要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解答疑闯;能对网络设施进行维护,更新;能更为农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等。但这方面人才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都非常缺乏。另外就是人才待遇差,信息网络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从而使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差,较为专业的数据库建设与更新速度缓慢。

(3)农业信息化研究人才比较缺乏。当前,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的人员主要分

散在农科院、农林院校等教学、科研单位,以及一些涉农部门。就农业院校来说吧,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的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农业院校50所,高等农业职业院校90所。而根据国家教育部2006年5月公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

统计公报》的相关内容显示: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73所。比起非农院校来说,数量是不多的,其中专门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的单位和个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总体来看,农业信息化研究人才是比较缺乏的。可以说由于农业信息化研究人才的缺乏,将会导致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中难以形成攻关农业信息化大型研究项目的梯队,不利于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另外,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虽然数量由2000年的9.7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90亿元,但全国财政用

于农业科技三项经费的支出比例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0.79%下降到2004 年的0.67%,2005年有所增长Ⅲ1。国家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经费投入很显然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阻碍了农业研究人才的积极性和从事科研的经费保障。

3.6农业信息化服务对象利用信息的程度不高

(1)农民素质不高,信息意识薄弱,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小农意

识使农民习惯种什么养什么全凭自己的经验,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农民的文化基础水平不高。2000年有80739万户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

例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从图4-1可以看出,全国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3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7%,更低于全国城镇人口的65.4%的水平;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4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7%,更高于全国城镇人

口23.5%。很显然说明农民的文化水平多数只有小学水平。还有农村的文盲率人口

达到了8.25%,人数为6665万人,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72%),更高于城镇文

盲率(4.04%)。到2005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还有近40%不识字或只有小学文化水

平。另外,近5亿农村劳动者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也正是由于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低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信息意识缺失或淡薄,这样必然会导致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受到限制。

(2)农民的实际收入太低,无力使用农业信息。改革开发以来,农民的人均纯

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5年的3255元,年均递增10.78%。但长期以来,全国农民收入的增速一直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从表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来看,1978年城乡居民

收入之比为2.6:l,1990年为2.2:l,2000年为2.8:1,2005年二者之比就为3.2:l 了㈨。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福利和补贴等因素,实际的城乡差距应更大。农民有限的收入,一般只能维持正常的开销,如果要农民花几千元钱去购买计算机,并且还有掏腰包支付一小时几元钱的上网费和使用电脑所需的电费等开销,可以说,大多数农民都难以承受,当然也就谈不上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了。

3.7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农业信息主要是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的决策与管理中和农村市

场主体(即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

信息。而能够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农村市场主体提供农业方面资料和消息的活动就是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不仅包括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还包括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大量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基层组织,还有企业、

经纪人、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1)农业信息市场发育不健全。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市场的依赖与结合程

度也就越高,信息在农业中的突出作用,既是现代农业的特点之一,也是与一般农业的区别之一。因为一般农业的目的基本上是自我服务,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周而复始的;而现代化农业则是商品性生产,要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相适应,在生产前后的整个过程必须时刻掌握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但是我国农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决策主体是单一的,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执行的是政府计划,几乎不需要市场信息㈨。虽然现在人们已经在围绕市场情况考虑和安排生产、加工、经营、消费活动,但整个农业市场的发育是不健全的,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发布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其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还没有达到规范、有效的程度,远不能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2)农业信息主体发育失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需求者,主要指

政府、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农民、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涉农部门,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与之对应的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和提供者的信息供给能力却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方面是提供宏观信息为主的政府难以面对九亿农民的微观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农业信息市场发育迟缓,按照市场机制发育的农业信息企业寥寥无几,出现了不同农业信息主体发育的严重失衡。

(3)农业信息服务定位不准,实用性差。这主要针对的是网站建设这一块。从

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的农业网站没有一定的市场定位,农业网站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化管理,没有统一的信息主管部门,致使“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的重复性建设时有发生。网络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多,很少有鲜明的、有别于其他网站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东西,缺少自己的特点和品牌。另外,信息服务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基层对农业信息的多方面需求。

(4)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差。农村基层缺少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

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中介组织严重缺乏,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5)农业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十分

严重的。首先是市场信息不对称。由于没有建立起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农民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与产品产量,故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使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现象交替出现。其次是科技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渠道不通畅,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项目不能在农村中迅速推广,致使一些人趁机利用假科技信息、栽培和养殖信息欺骗农民,甚至利用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等坑农害农,使农民遭受巨大损失。第三是政策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农民对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再

加上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低,这不仅使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及时表达,权益得不

到充分实现,而且也使政府难以准确制定出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政策。农业信息的不

对称使得很多地区的农民成为信息弱势群体,如果仍由这种现象存在和发展下去,最

终会弱者更弱,贫者更贫。

4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农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

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五条第十四款中首次明确

强调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四条第十六款“加快乡村

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再次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

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

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三条中用一整款对农业信息化进

行了强调。从2005年到2007年这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信息化的强调中不难看出,中央对农业信息化已经是越来越重视。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通过分

析信息因素对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的

精神,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推动现代信

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首先,通过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宣传,来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真正解决好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问题。其次,通过宣传,来加快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对

象主要是农民对计算机网络这一最具潜力的信息传播载体的认知程度。第三,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农业信息化宣传,和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来增强我国各级农

业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涉农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报刊、电台、电

视台、网络等各种媒体是宣传农业信息化思想和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知识的重要手

段,利用众多媒体的宣传,可以纠正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偏差,使我国农业信息

化构筑在广大农民群众普遍认同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最后通过宣传,来加

强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领导和两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4.2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

程,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领导作用,保证对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投入,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管理协调,从而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

把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到当地信息化建设和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更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并发挥其主导作用。另外,还要有一个权威部门来进行管理和监督,制订中国农业信息化战略,提供建设中国信息农业的

长远规划,克服各自为政,建立有利于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新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使农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农业信息化建

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各级农业信息中心及其维护的网站,不仅要有大量基础投入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软硬件建设,还要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由于目前各级农业信息中心不具备企业化经营的能力,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是很难维持的。因此,各级政府要在已有的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再就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最基本的是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

市~县信息骨于网络系统。它主要是以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各省(市)为

枢纽,县(市)为网点,并与其它网络互联,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

网络系统。当然作为农村最基层——乡(镇)村要融入到这个网络系统中,同样要求

有大量资金投入,这样才能使星罗棋布的乡镇村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信息网络。所以必须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另外,还要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投资巨大,要有足够的投资规模,在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的基础上,还要走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之路,要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广纳资金,才能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壮大。

(3)加强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随着

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法律法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立法在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市场的规范化、隐私权的保护等方面比较薄弱。为此需要调整和修改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制定一个新的较为完整的信息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信息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应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这一总原则的指导下,首先形成信息法律体系的大体框架,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信息法律体系,为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建设,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早

在1848年就颁布了农业法,有关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完备,而且立法程序复杂,执行严格。我国也要在农业信息发布和农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

另外,还要从税收、银行信贷等方面对农业信息服务行业给予具体的优惠待遇,并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加以规定。当然还要注重立法监督农业信息的质量真实性、有效性以及知识产权等,积极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促进信息的共享。

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反思

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反思 一、现状分析与反思 学校领导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探索,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1)学校硬件现状。学校近年来通过上拨和自筹资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在有限的办学经费中,仍自筹资金建立教导处小型多媒体会议室、该会议室配备有52寸大屏幕平板液晶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和无线宽带路由及影音播放设备。为所有的教师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档案室、党员活动室、校长和党支部书记各配备了办公电脑共18台,为大队部配备了智能广播系统。添置了三台数码相机和一台数码摄像机,两台激光打印机,三台1600k3打印机,一台彩色打印机,一台一体式印刷机,一台复印机。为方便教师打印和上交资料,分别为教导处和政教处增添了电脑和打印机。为教育、教学信息的及时快捷、合理应用提供支持工具;校内计算机全部联网,通过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2008年市局投入资金建立教育城域网,为以计算机网络为结构覆盖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远程教育、教育交流等方面的开放性的教育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强化了管理,形成了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成立教育信息技术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对学校的网络建设、教育教学信息资料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提出具体可行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由下设信息处负责实施、指导、调控、检测。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它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计算机房、网络、常规媒体、多媒体教室、资源库等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的管理制度,教师学生培训制度、计算机网络使用检查评比制度、考核奖励制度等,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 (3)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高。教师逐步树立了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的欲望,并付之于行动,我校教师100%通过了区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100%基本掌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简单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95%的教师能自制多媒体课件并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三年级以上学生40%能较熟

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录 中文摘要 前言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 2. 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 2.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 信息人才不足。 4. 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 5. 企业行业分布广,需求复杂。 6. 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不匹配问题。 7. 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问题。 8. 环境问题。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遵循效益原则 (1)效益启动原则 (2)低成本原则 (3)渐进性原则 (4)可持续原则 2、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1)目标定位至上的策略。 (2)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同步。 (3)重视跨行业的协同模式。 (4)企业的应用基础。 (5)政府良好的政策扶持,相关的倾斜优惠政策,完善的奖惩执行力度。 (6)社会的大环境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 (7)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 (8)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信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渠道。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占我国 注册企业99%以上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意义及目前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前言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在国内大约有829万家,总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其需求和采购意向直接影响着IT设备相关生产厂商的生产。因此,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特点,了解其实施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一直是IT设备厂商关注的焦点和国家政府部门制定决策的依据。 一、业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如数控机床等)。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业务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内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对外要迎接日益激烈的市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 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 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 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 市、区) 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 建设了400 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 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 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 市、区) 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 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 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1.2 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于2003 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 一) 》《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 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 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

企业信息化发展地现状

企业信息化系列现状篇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八十年代进行铺垫,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 意识上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总体上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向信息化寻求出路,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网络化发展为中小企业利用信息,迅速崛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并不逊色。 2. 需求上 1)成长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

都比传统老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2)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不旺。 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但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及其实施效果。 3. 应用深度上 1)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 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2)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细胞所发挥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对管理手段、管理能力、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日益增多,信息化应用需求和应用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街道办事处本身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逐步深入,这对地区信息资源协同的要求日益紧迫。社区信息化显然是优化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应当看到,社区信息化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以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否使百姓获得幸福的生活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最重要的标准,而百姓的幸福,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人们社会焦虑程度的降低。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对国内诸多案例的研究,当前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百花齐放,二是殊途同归。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个人,都投入高度的热情关注社区信息化建设,尽其所能地充实着这项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令人吃惊的是,各地区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思想和认识也逐渐走向统一,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方法取得了共识,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社区信息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国外类

似研究更多的集中在“选区”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G to C 层面,也更为强调信息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欧盟制定了在《数字欧洲(eEurope)行动计划》中,特别强调了建立社区技术中心和互联网公共接入点,并展开免费培训等。英国政府还通过与社团组织或民间组织合作开展了多种推广活动,提高还未上网公众的互联网意识,并对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和失业者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服务。美国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城市和乡村的社区技术中心,并利用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机构为公众提供了互联网接入服务;管理与预算办公室、教育部、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委员会还共同开发了在线指导方案,并将其分发给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机构,用以向公众讲解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并提供在线资源指南。 经过多年建设,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服务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同时,政府的一批重大应用系统也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公众服务、辅助宏观决策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为进一步建设一体化的社区信息平台,实现街道社区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社区信息化建设也遇到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在基层形成了“纵强横

企业信息化状况

我国汽车行业的信息化总体水平相当低,只有极少的企业会用到一些比较好的沟通方式,更多的是打电话,发传真,进行联系沟通,也只有极少的会用到Email来进行沟通传递,只有少数的信息会借助互联网进行传递, 我国汽车行业信息化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是由于受管理体制、传统观念等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往往流于形式,往往只能在部分领域实现信息系统的部分职能,甚至成为形象工程,成功案例不多。近两年来,汽车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信息情报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迫切需要生产企业将信息化提升到长远规划、战略发展的层次上来。 这两年国内汽车行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种良性的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资金保证和动力。总的来说,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的信息化做得比较好,整车生产企业优于改装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也确实从中受益,如一汽大众、长安、柳州五菱等,ERP、CRM系统得到普遍使用。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例如东风汽车公司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经历了由“传统流程信息化”→“IT 为主的信息化”→ “业务流程再造和IT促进的信息化”思路上的变迁。 现在企业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得到汽车行业的广泛认同,尤其在SARS爆发的特殊时期,许多准购车者纷纷借助网络查询信息,企业之间也通过网络联系,使得电子商务空前火爆。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和行业的信息化前进的步伐,尤其是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个特殊事件的推动下,汽车行业开发了“网上公告申报系统”,这对促进企业、行业信息化进程大有益处。 而一些企业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落后的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这已经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的主要障碍。这些都是在企业高层介入下才能完成的,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重视并参与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在信息资源规划阶段。因为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资源的规划直接关系到如何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此外信息资源规划涉及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只有高层领导才能决定这些重大的事情。 企业信息化作为企业一项战略工程,从决策决定到组织实施,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组织好队伍,两类人员(业务人员与系统分析人员)的密切合作,搞好计划控制。 发展趋势

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6957-22 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 对策(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现状,论述了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阐明了我国进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对策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我国安全生产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领导科学决策和正确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业务快速、准确、高效运行的根本保障,是实现国家、省、市、县各级安全生产信息互通、互联的必要手段,是贯彻

“科技兴安”战略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生产经营单位产权、经营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安全生产情况日益复杂,安全生产数据信息急剧增加,再加上我国加入WTO,打破了关税壁垒对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限制,但是非关税的因素随时发挥着制约作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者人身安全、产品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等安全问题需要安全生产者高度重视,而且国际职业安全健康标准一体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得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些因素作用下,监督管理任务变得日益繁重,传统的工作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运用现代通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指导、服务于安全生产工作,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势在必行。

我们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三的我来说,其实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和一些专业的书籍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信息化这方面的知识,下面就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这方面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要谈论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企业信息化包括产品设计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产品/服务销售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我们也都知道,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普及,使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并且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一个企业来说都渴望自身快速发展。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利用其得到行业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信息等,同时也可以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作出积极的市场反应,达到了企业迅速发展的目标。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针对性、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不到位等诸多制约因素,所以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完善。 其实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现在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据统计,欧美几乎100%的企业装备有部门级的信息系统,超过6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而协同商务模式的应用也不是一件新鲜事;我国虽有60%的企业已经装备有部门级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只有不到3.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至于涉及协同商务模式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其应用率还不到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一些小企业信息化绝大多数仍停留在部门级的手工模拟应用上,与企业管理变革要求相差甚远。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03-22 14:54中国国家企业网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十五”规划情况,以指导和推动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于对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638份有效问卷(以下简称638户)。这些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其资产、销售、利润却占有相当比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十五”趋势。现将本次调查结果和我们所做的分析报告如下: 一、638户企业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分别有国家重点企业231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0户。 1.企业行业分布 被调查企业分布在机械、化工、纺织、电子、煤炭、汽车等33个行业(包括”未知”行业,凡未填报”隶属行业”一栏的企业归入此类,下同。)

2.企业地区分布 被调查企业覆盖除西藏、海南、新疆建设兵团以外的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如表1-2所示: 3.企业经济类型分布 被调查企业经济类型分布情况如表1-3所示:

4.企业规模分布 被调查企业规模分布情况如表1-4所示: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1.大多数企业设有信息机构和信息主管 据调查统计:有488户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占调查企业总数的76.5%;443户企业设有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经理、副厂长,占69.4%。在231户国家重点企业 中,85.7%的企业建立了专门信息管理机构,81%的企业设有信息主管。由此可见,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家重点企业对信息化工作是比较重视的,是有组织保证的。 2.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情况 据调查统计:638户企业信息技术人员达到3929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666人,占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调研报告正式版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调研报告 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但对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不是很多,本文旨在根据相关学者对煤炭企业信

息化的理解,总结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各层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

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2002-03-22 14:54 中国国家企业网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十五”规划情况,以指导和推动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于2001年对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638份有效问卷(以下简称638户)。这些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其资产、销售、利润却占有相当比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十五”趋势。现将本次调查结果和我们所做的分析报告如下: 一、638户企业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分别有国家重点企业231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0户。 1.企业行业分布 被调查企业分布在机械、化工、纺织、电子、煤炭、汽车等33个行业(包括“未知”行业,凡未填报“隶属行业”一栏的企业归入此类,下同。)

2.企业地区分布 被调查企业覆盖除西藏、海南、新疆建设兵团以外的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如表1-2所示:

3.企业经济类型分布 被调查企业经济类型分布情况如表1-3所示:

4.企业规模分布 被调查企业规模分布情况如表1-4所示: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1.大多数企业设有信息机构和信息主管 据调查统计:有488户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占调查企业总数的%;443户企业设有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经理、副厂长,占%。在231户国家重点企业中,%的企业建立了专门信息管理机构,81%的企业设有信息主管。由此可见,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家重点企业对信息化工作是比较重视的,是有组织保证的。 2.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情况 据调查统计:638户企业信息技术人员达到3929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666人,占%;工程师17235人,占%。在231户国家重点企业中,信息技术人员达到25917人,占638户企业信息技术人员总数的66%,高级工程师2970人,占638户企业高工总数的%。由此可见,国家重点企业信息化人才资源拥有度高于其他企业。

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带动着一系列的变革,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要与全球化相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思想与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应当重新审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现状,不断分析与深入研究,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 标签: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概述 1.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及特征 通常来说,教育信息化从宏观上讲主要是指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理念、教育政策及制度等,从微观来看主要是指将信息网络与现代教学理论相联结,应用多媒体的网络技术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更多的学生获取信息,掌握信息和高效的利用信息,以培养学生的教育信息素质。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主要包括: 1.1开放性,即:教育信息化突破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现状,使教育变得更加自由和宽广。 1.2共享性,即: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于推广,使教育信息优质资源为学校师生所应运,从而大大促进了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1.3交互性,即:教育信息化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接受教育,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与更多人广泛交互。 1.4协作性,即:教育信息化为师生结束学习任务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从而使人人、人机之间更好的协作学习提供了机会,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2.教育信息化的要素 2.1信息化技术 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依托就是互联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信息技术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效果显著,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新的物态化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在教学中具体使用,提高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2信息化资源 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主要包括教育软件资源和教育管理资源。教育软件资

国内企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八十年代进行铺垫,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意识上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总体上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2.需求上 1)成长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2)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不旺。 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但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及其实施效果。 3.应用深度上 1)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2)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是相当薄弱的,也是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点。 3)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

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一、信息化需求分析 1、信息化现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促使企业业务处理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公司高层重视信息化建设,大胆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年3月份以来公司开始实施的K3-ERP系统,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目前运行正常,已实现客户端与远程正常访问。公司已购买了供应链模块以及应收款管理和应付款管理两大财务模块。公司依托该信息平台开展各项业务,同时财务部已将账务与ERP系统有机结合,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各项业务的运转。财务当前使用软件NC系统与集团总部对接,目前用于财务基本核算,其他功能还没完全用起来。 2、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较低,虽然以K3ERP为信息处理中心,但尚未建立起企业级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并非所有工作都纳入到信息化 系统中。部分员工尚备有自己的手工台账。 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分享。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尚未完全搭建和利用起来。 信息化建设力量还不够强大,没有形成一支具备较强规划、开发、实施、维护、升级的信息技术队伍,基本网络设施维护依赖于厂商支持。 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再造的能力、意识和实际效果,绝大

多数系统更多的应用在操作级效率的提升方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进行管理、决策分析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日常业务运作流程的规范不够。 3、主要要求 建立企业具有全局性,可扩展的基础数据标准。在当前企业单个应用系统无法包容业务部门的全部需求时,需构建一个可扩展、具有张力和弹性的基础协同架构,解决在网络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将应用程序的不同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得现在或将来的应用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自由的交互。 需要设计三层平台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三层平台分别是——硬件支撑平台、软件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平台。硬件支撑平台是整个信息化的基础,软件支撑平台是信息系统应用的支撑,应用系统平台是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手段。 应用系统平台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手段,在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上企业应部署四个层面的应用:运营层、管理支持层、决策层、呈现层。其中运营层由支持企业业务开展的运行系统构成;管理支持层是由企业管控系统和管理支持系统构成,是既代表公司总部监管业务开展又是支持下属公司业务开展的系统,通过系统支持公司有效的集权与放权;决策层是构架在运营层和管理层之上的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持;呈现层是通过内、外部门户展现企业信息并实现个性化内容管理。 软件功能至少应包括数据显示与查询、图形显示、报表显示与打印、曲线图分析、上下限预警、数据存贮、进销存管理、应收与应付款管理、信用方案的初步建立等功能。 支持B/S结构,易于公司信息门户挂接,实现数据共享。 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集团公司内的管理、经营、决策等各方面的总体集成,

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编号:SM-ZD-93727 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 对策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现状,论述了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阐明了我国进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对策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我国安全生产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领导科学决策和正确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业务快速、准确、高效运行的根本保障,是实现国家、省、市、县各级安全生产信息互通、互联的必要手段,是贯彻“科技兴安”战略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生产经营单位产权、经营管理

模式的多样化,安全生产情况日益复杂,安全生产数据信息急剧增加,再加上我国加入WTO,打破了关税壁垒对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限制,但是非关税的因素随时发挥着制约作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者人身安全、产品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等安全问题需要安全生产者高度重视,而且国际职业安全健康标准一体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得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些因素作用下,监督管理任务变得日益繁重,传统的工作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运用现代通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指导、服务于安全生产工作,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势在必行。 1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建设背景、趋势与现状

一、背景、趋势与现状 (一)时代背景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媒体自进入我国以来仅用十几年时间便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人在和它打交道,其已成为今天国人不可离开的信息载体和使用工具。截至2010年5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4.04亿,有2.2亿个博客用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站达323万个,其中约80%的网站提供电子公告服务。据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网民参政已是大势所趋。 (二)发展趋势 信息化作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和迅速普及,给传统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带来了一场革命。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处理事务、管理政务,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紧跟发展趋势、应对时代挑战不可回避、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和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推

进政协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加强政协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办事程序化、规范化、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力的迫切需要;是建设节约型机关、效能型机关的现实要求;是提高政协履职能力,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建设现状 办公厅信息中心自成立以来,以信息化手段服务业务为指导思想,以推广应用“智信办公系统”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在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1、硬件基础建设 完成了政协新办公大楼的网络基础建设和中心机房的基础建设、添置内外网服务器和病毒监控服务器、完善包括内网、外网、保密网、有线电视网的网络布线架构、购置机关各部门计算机终端、设立网络安全与网络防毒体系,为进一步的政协信息化建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应用系统建设 在单位主管领导的带领下完成“智信办公系统”,其中涵盖了包括“目标管理系统”、“考勤系统”、“公文处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内部通讯系统”、“委员履职系统”、“工作简报系统”、“日程管理系统”、“党务公开系统”、“提案管理系统”和“干部考核系统”等十多个应用系统。建立了“互

我国造价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简析 赵长耕

我国造价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简析赵长耕 发表时间:2018-11-13T21:20:48.6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作者:赵长耕 [导读] 摘要:从法律、标准、信息化平台、管理软件及信息系统4个层面介绍了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杨凌 719000 摘要:从法律、标准、信息化平台、管理软件及信息系统4个层面介绍了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我国造价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造价信息化;标准;法律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越来越重视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工程计量计价软件较为普遍运用的情况下,部分大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已开始运用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同时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软件逐渐盛行。全国及各省市工程造价信息网站出具规模,但其内容还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已初见端倪,对比发达国家工程造价信息化现状,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要想达到发达国家工程造价信息化水平,还需要较长时间,还有一些障碍需要解决。 2.工程造价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发展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以工具软件为代表的初步信息化阶段,以单一功能的工具性软件应用为主要特征;其次是以“工具软件+互联网”为依托的工程造价信息化阶段,以互联网技术初步应用为主要特征,开始出现社会化的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当前,则是以“工具软件+互联网+造价管理软件”为主的工程造价信息化阶段,以管理性软件系统初步应用为主要特征,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出现了定额管理软件以及服务于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下面以法律法规、信息标准、信息化平台和造价管理软件及信息系统四个层次展现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法律法规层面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工程造价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建筑行业现有的主要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也基本没有关于工程造价信息化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层面,专门针对工程造价信息化的政策性文件并不多,最主要的当属2011年6月发布的《关于做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建标造函[2011]46号)。该文件针对政府在造价信息化的职责、信息化平台、信息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 2.2信息标准层面 在工程造价信息数据标准研究方面,最权威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2年12月发布的国家标准《建设工程人工材料设备机械数据标准》(GB/T50851-2013)。该标准通过规定工料机编码与特征描述、工料机数据库组成内容、工料机信息库价格特征描述内容、工料机数据交换接口数据元素等,规范建设工程工料机价格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上报和发布工作。此外,住建部标准定额司于2008年3月发布的《城市住宅建筑工程造价信息数据标准》,用于规范城市住宅建筑工程造价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发布。于2011年9月发布了《建设工程造价数据编码规则》,旨在建立针对单项工程整体数据汇总文件的编码体系,借以规范工程造价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 2.3信息化平台(网络)层面 我国已建有中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其基本完成了建设部发布的有关造价管理信息的建库工作。目前,该信息网主要包括首页、综合新闻、政策法规、行政许可、各地信息、清单计价等内容。其中,政策法规数据库汇集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地方政策法规;造价咨询单位和工程师的管理系统主要完成企业和工程师的资质管理;计价依据数据库汇集了国家统一计价依据和地区计价依据;造价信息数据库汇集了全国各省份住宅建安成本和各工种人工成本。目前,全国绝大省份也纷纷建立了工程造价信息网站,但是这些网站的命名方式不统一。综上所述,全国已建立提供各类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三级网站,分别是建设部网站下设的 “标准定额”子栏目,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建设的中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各省级政府自建的信息网及部分地级市、县级城市建立的地方性工程造价信息网站。 2.4管理软件及信息系统层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联达、斯维尔、鲁班、神机妙算等工程造价软件竞先发展,推陈出新。广联达公司针对建设方、施工单位、中介公司、政府部门、设计院、专业院校等目标客户开发了协同办公系统、项目及造价采购管理系统、电子招标整体解决方案等信息化产品。斯维尔开发了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设计院、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造价咨询企业、高校等不同客户需求。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软件种类丰富,工程造价软件开发企业已经注重对BIM技术、云技术、项目寿命周期的整体管理以及工程项目相关配套软件的研发,但对咨询企业的调查可以发现,一些前沿的软件如BIM、云技术、整体管理等软件的市场运用情况却不理想。 3.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低,造价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初级向中级过度的阶段,其进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将上述问题归纳为工程造价信息问题、工程造价软件问题、信息化专业人才问题及信息化规划问题四个方面,并分别进行说明。 3.1工程造价信息自身问题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导致了工程造价信息发布、更新不及时,信息准确度不足,缺乏信息标准,信息全面性不足,行业权威的指数、指标体系尚未形成,没有充分利用已完工程资料,信息深加工程度较低,缺乏权威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等造价信息问题。 工程造价软件问题 3.2.工程造价软件问题 软件功能单一,全过程造价管理软件未得到普及虽然计量计价软件得到良好的发展,但工程造价软件系统功能较为单一,大多针对某一个阶段或某一参与方,不能满足各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需要,有明显的局限性;工具性软件仍停留在计量、计价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全过程、全方位造价管理软件系统应用至今尚未普及,满足不了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需求。 3.3信息化专业人才问题 缺乏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我国大部分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深度不够,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薄弱,不满足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