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斯兰教简介

伊斯兰教简介

伊斯兰教简介

伊斯兰教简介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伊斯兰”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服从、和平”,是在表明一个基本的宗教原则。凡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统称“穆斯林”,“穆斯林”,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顺从真主者”、“实现和平者”。伊斯兰教复兴前,人们对自然界、祖先和偶像极度崇拜。信仰的不同,导致人们互相仇视、互相争斗、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为了使人们从愚昧和迷信中解脱出来,公元七世纪初,先知穆罕穆圣受真主——安拉乎的派遣复兴伊斯兰教于阿

拉伯半岛,号召人们归信宇宙万物的唯一主宰——安拉乎。同时,破除迷信,改良社会恶俗,并提出施舍济贫,尊重人权,人人平等,和平安宁等多项主张。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纷纷相继皈依伊斯兰。伊斯兰教并不是空谈的信仰和说教,更不是脱离社会的个人修行,他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他教导人们重视教育、崇尚知识、提倡文明、讲求道德、注重修养。伊斯兰教是一个今世与后世兼顾、天道与人道并重的宗教。他不仅教导人们要敬畏真主、崇拜真主,而且教导人们要孝顺父母,友爱亲朋。明白天道,是认识宇宙的来源,明白人道,是了解人生的究竟。天道人道并重,才能真正明了人类生活的高尚与伟大。如今,伊斯兰教已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

的宗教,目前世界上有15亿人左右的穆斯林,占世界总人口的1/5左右,他们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通过统一思想信仰,规定义务功修,完善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和谐与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伊斯兰教的进步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伊斯兰教三大圣寺简介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类型,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点中必须建立的建筑。清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下面介绍的是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寺:麦加大清真寺、麦地那先知寺和阿克萨清真寺。 麦加大清真寺,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建于公元638年,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世界各国穆斯林向往的礼拜圣地,也是全世界穆斯林举行一年一度朝觐盛典的地方。由于该寺区域内禁止非穆斯林入内,还禁止狩猎、杀生、斗殴等行为,故又称禁寺。 禁寺规模宏伟,经几个世纪以来的扩建和修葺,特别是沙特时代的扩建,总面积已扩大到18万平方米,可容纳50万穆斯林同时作礼拜。周围有七座高塔,中间是天房,据说是先知易卜拉欣亲自建造的。 禁寺有精雕细刻的25道大门和7座高92米的尖塔,还有6道小门,24米高的围墙将门和尖塔连接起来,6座塔分别耸立在3座主要大门的两侧,另一座塔则与直径为35米的圆顶毗邻。这7座塔环绕着圣寺,象征着一周的天数,巍峨高耸,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禁寺的整个建筑、墙壁、圆顶、台阶、通道都是用洁白大理石铺砌,骄阳之下光彩夺目,气势磅礴。入夜,千百盏水银灯把禁寺照耀得如同白昼,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麦加大清真寺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规模和庄严肃穆的独特艺术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雄伟的清真寺。 今年八月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来到伊斯兰教圣城麦加,为麦加大清真寺扩建工程主持开工仪式。据当地媒体报道,此次扩建预计耗资约合213亿美元,将是这座清真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 麦地那先知寺,是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寺,又称麦地那清真寺,地位仅次于麦加的圣寺。坐落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后创建。先知寺是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二十年代初,经过千余年的多次扩建,原先简陋的先知清真寺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 该寺气势磅礴,布局严谨壮丽,内外装修精致华美,主体空间和外围广场可容纳100万人做礼拜。原建筑简朴,以枣椰树干作梁柱,用土坯垒成。后延长周围平房的屋顶,用枣椰树枝和泥土把露天院子盖起来,围以土坯围墙。自欧麦尔后,历代统治者不断扩建,规模逐渐宏大。现在先知寺面积为1.6万余平方米,寺内有5道门和5座宣礼塔,其中两座尖塔高达70米。豪华宽大的礼拜殿内,有精致的凹壁。殿内顶每隔3米有一盏水晶玻璃吊灯。在寺的东南角有一块有黄铜栏杆隔开的地方,是穆罕默德的陵墓。该寺是穆斯林瞻仰的圣地,并成为朝觐后的拜谒地。装饰富丽堂皇,为世界有名的雄伟清真寺。每年世界各地穆斯林凡到麦加朝觐者,有的也来此祈祷和礼拜,瞻仰先知寺和圣墓。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 授课人:梁志勇(28号) 陈玲(40号) 张春慧(16号) 陈龙弟(27号) 丁莹(3 号) 授课时间:2010年4月7日

教学目标:1、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历程; 2、从民族学角度把握回族形成的诸因素并了解宁夏回族历史及回族著名 历史人物; 3、从历史的演变中理解回族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的渊源。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有很多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宗教信仰及发展历史。那么本节课就让我们的团队带领大家跨越千年历史,去探寻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以及它的忠实信徒——回族,特别是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并了解一下几位著名的回族历史人物。 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最初产生是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统一国家,实现安定与和平的客观社会要求在宗教思想上的强烈反映。从610年穆罕默德创教开始,到他逝世之时的23年间,伊斯兰教终于发展成为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宗教。并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而走上了向外传播的道路。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文化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不断吸收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进而产生了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的群体——回族。 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时间是唐朝到宋朝。 中国与阿拉伯民族最早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汉代。《史记》称阿拉伯为“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97年,后汉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西域,行抵安息西境欲渡海往埃及受阻。由于他的报道,国人对条枝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汉书》记载:“条枝国在山上,……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西汉时,我国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已相当频繁。中国的丝绸之路、铁器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远销至罗马帝国及西亚各地;阿拉伯的乳香、珠宝、鸵鸟则输入中国。到了618年,唐王朝的建立。两个大帝国的边境相交于中亚细亚,这为两国的往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此话表达了阿拉伯穆斯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和他们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化的心态。 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唐永徽二年。《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来贡。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永徽二年正值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他派使者经丝绸之路抵达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并向他介绍大食国的建国经过、基本国情、文化习俗和伊斯兰教的基本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念,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除恶是格物 ——以为题记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曾经有同学跟我说过李世民拜过安拉,这个问题一直让我纠结至今,在此就是想弄清楚伊斯兰教何时传入的中国! 先知穆罕默德(????,570-632 )婚后他常到麦加城郊的希拉山洞静坐沉思,610年,他40岁时,奉到安拉的使命一-把人类引导于真主之道。622年迁徙到麦地那。631年,阿拉伯半岛各地派遣代表团到麦地那,表示愿意接受伊斯兰教,至此,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占统治地位,半岛已基本统一。632年3月,先知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次朝觐,在阿拉法特山发表了著名的“辞朝演说”,他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辞朝演说”表明他已完成自己的使命,同年6月8日,病逝于麦地那,并葬于此。 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以“隋开皇中说”时间上限为最早,明代有一种影响至今的说法是“唐武德说”,以及“唐贞观说”,唐“永徽二年说”,据此我大概了解了一些内容。 默罕默德,大概生活于中国的隋唐年间,明朝人所著的《闽书》卷七灵山中记载“自郡东,南折而东,遵湖往南行为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圣人生隋开皇

元年,圣真显美,其国王聘之御位二十年,降之经典,好善恶恶,奉天传教,日不晒曝,雨不湿衣,入火不死,入水不澌,呼树而至,法回而行,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同样《明史》西域传中记载“隋开皇中,其国撒哈八撒阿的斡葛始传其教入中国。”明朝人书中记载默罕默德生于开皇年间明显与阿拉伯史上默罕默德的生卒年不符,且书中对阿拉伯人的过于神化明显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唐武德年间是公元618-626年,而我们熟知伊历元年是622年,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是在631年,很明显时间不符。《闽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在中国的正史中并未记载,作为证据尚显不足。时隔700多年很难记载清楚,而我们也知道明史的可信度不高。且《隋书》中说“汉氏初开西域,有三十六国,其后分立五十五王,置校尉,都护以抚纳之。王莽篡位,西域遂绝。至于后汉,班超所通者五十余国,西至西海,东西四万里,皆来朝贡,后至都护,校尉以相统摄,其后或绝或通,汉朝以为劳弊中国,其官时发时置。暨魏晋之后,互相吞灭,不可祥焉。。。。。然事多亡失,今存录者,二十国焉。”隋书中所记载的二十国中,没有涉及阿拉伯国家,至于那些无可稽考的,则没有史书证据了,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元618年以前,中国没有传入伊斯兰教。中国最早的清真寺是广州的怀圣寺,相传赛义德·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627年)到广州传教并建清真寺供侨民礼拜。他归真后,教徒为其营葬于此。墓建于贞观三年(629年),至今已逾1300多年,是一座名正言顺的古墓。这应该是最早到达中国的阿拉伯人了,对于这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人口发展分析(1)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人口发展分析(1) 一、基本状况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十个: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 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和塔塔尔族。据2000年第五次 人口普查统计,这十个民族人口共计2032.06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9.3%,约 1/5左右,他们的人口变化对整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信仰 伊斯兰教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区,这五省区的伊斯兰教人口占全国伊斯兰人口的75%。五省区中又以新疆为最多,新疆伊斯兰人口占全国伊斯兰人口的52.4%,十个信 仰伊斯兰的民族中七个都主要分布在新疆。在新疆少数民族中96.99%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二、人口的现状与变动 1. 人口增长很快且民族间差异大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由800.6万增至2031.1万,增长153.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了115.0%。也就是说伊斯兰人口要比全国平均人口增 长率高出33.7%。像这样47年人口就增长1.5倍多,在全国人口史上也是属高速增长之列。这充分说明我国伊斯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都是有保障的,并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但分别看这十个少数民族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增长率是有区别的,增长较快 的是撒拉族、保安族、回族、东乡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增长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而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则是负增长,这与这两个民族属于中俄跨界民族,其主体部分在国外有关。塔塔尔族在俄罗斯称为鞑靼族,在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这二个 民族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中国越境走出。十个伊斯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请见下表:资料 来源:第一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从表1中看到,全国伊斯兰人口在不同阶段增长的 幅度是不同的。在五次人口普查之间,增长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例如第一次至第二次人口普查共11年仅增长15.47%,第二次人口普查至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间增长 58.07%,而第三次至第四次人口普查间8年增长20.42%,如按平均每年增长幅度看, 第二次至第三次的人口普查间增长的高一些,但在这个期间全国人口增长率也很高。而在第三次至第四次人口普查间全国人口增长率降下来的情况下,伊斯兰人口的增长就显得突出了,比汉族要高出一倍,如同期汉族人口的增长率只有10.80%。第四次到第五次人口 普查期间伊斯兰人口增长15.4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11.66%。伊斯兰民族人口的 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这种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有早婚早育和高出生率。在许多地方,伊斯兰民族人口的生育指标都超过了国家的规定,而且超过的幅度大大高于汉族。这与民族的文化构成和生育意愿有关,伊斯兰民族在生育观念上除了有养儿防老、解决劳动力短缺等一般要求外,还有宗教上扩充人口的意识,如女儿一般不外嫁,与外族通婚要男方加入伊斯兰教等。男方要外族女子做妻子,妻子也必须随伊斯兰教。早婚现象是伊斯兰人口 的一个特点,这既有宗教上的因素,也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伊斯兰教义上将“出 幼”(即成年)年龄定为女孩9岁,男孩13岁。“出幼”的男女可以涉足婚姻,如甘肃的回族、东乡族在70年代初还有14、15岁的女孩就结婚的现象,现在女孩17、18岁就结婚仍 然很普遍,经济文化上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文化低、就业率低、不上学、不就业,只好早早

浅析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有富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 741000) 摘要:唐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此时儒家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本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影响是十分微弱的,而通过“载体移植型”的传播方式,西域诸国的文化通过外交、商贸与战争等途径,与中国文化接触,将伊斯兰教的部分文化理念散播到唐代本土并造成对中国传统社会理念的冲击、矫正和补充。穆斯林客商在唐代留居和做官加速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形成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本文主要主要针对伊斯兰教的教法理念、经商理念与和谐理念等对唐代社会思想的影响作简单讨论。 关键词:唐代;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理念;影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其国际影响力波及周边诸多国家。“唐朝的领土确实较先朝为大,但华夏幅员的扩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一波又一波的外来移民入迁中原定居,与汉族联姻。外来移民大大的充实了唐代的社会人口。[1](7)统治者不仅重视对外商业贸易,而且善于博采外来文化的长处以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在考察隋唐时期西域的多种文明交流情况时得出的印象是,这里受着中原文明的强烈影响,同时有向中原输送来自印度、西亚、中亚的宗教、艺术和某些科学技艺。”[2](7)伊斯兰教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伴随大批的外国客商和朝贡使节传入中国。唐代陆续来华的穆斯林客商与阿拉伯使节,不仅充当了唐代与阿拉伯半岛的经贸往来的媒介,也承载了伊斯兰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通过贸易、外交与战争等途径与唐代的社会文化接触,并通过积极的自我调适,完成了两种文化的借鉴与融合,将伊斯兰文化优秀和前瞻性的思想观念传输到汉民族社会,促成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而这些以穆斯林人数居多的“蕃客”成为中国境内一个新民族(回族)雏形,在华夏土地上逐渐扎根成长。“伊斯兰教,在他们形成为一个民族的过程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3](118_119) 一、伊斯兰教传入对唐代立法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宗教,也是一种律法型的宗教,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最高的法律文件,贯穿其中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成为判别穆斯林宗教与世俗生活合法与否的依据。宗教生活是穆斯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蕃客”在唐代本土境内经商、生活、旅游、学习,在与唐代本土居民的的交涉往来中必然有宗教文化因素的介入。从统治理念上讲,唐代设立“蕃坊”,并对其采

宗教文化简介

简介 中华文明史上,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 宗教文化 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宗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浩繁的书籍、绘画、建筑等宝贵财产。她跨越历史的时空,传承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如道教经典之集大成者《道藏》,内容宏富,包罗万象,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又有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研修道教的经书宝典,也是探讨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艺思想以及医药、化学、天文、地理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佛教经典丛书《大藏经》,最先翻译的印度佛教著作,已是鸿篇巨制,再加上我国古代佛教学者的阐释和著述,形成了经、律、论三藏,更加蔚为大观,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哲学、伦理、逻辑、文学、艺术、历史的宝藏。 至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基督教经典《圣经》,都是世界文化和知识宝库中的财富。 形成 宗教是一种群体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结构(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为规范(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内容(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类在具有社会组织结构后,有意识地发展的一种社会行为,其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和维护人的社会性,从而维护人类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行。宗教的其他作用,如宗教的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等作用,包括宗教在历史上阻碍社会发展的负作用也是存在的,但这些都不是宗教的主要社会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所以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 表现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