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学生的受教育权

浅谈学生的受教育权

浅谈学生的受教育权
浅谈学生的受教育权

浅谈学生的受教育权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探索而成的,用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活动。随着时代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教育的发展已经是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因素之一。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宣言提出:“学习权?作为基本人权,他具有普遍的合法性。”各国政府对于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十分重视,受教育权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写进宪法。受教育权应当是人人享有的。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但在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方面仍然相当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受教育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通过学习发展其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以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基本权利。从具体内容上看,受教育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全民性

“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

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具有全民性,它的权力主体是我国全体公民,即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限制,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与其它权利不一样的是,触犯法律的人在被剥夺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力期间仍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我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个例子:张某是茂名市某县某一私立全封闭学校初一13岁学生,由于多次翻墙去校外上网,学校给予记大过处分,让其停课一周回家反思。停课一周后重返校园的张某没安分多久就重蹈覆侧辙,甚至变本加厉的逃课翻墙去校外上网,该校见张某无悔改之意,直接通知他的家长给予了退学处分。之后我听说再也没有学校愿意接收张某这个学生,于是他就辍学去外打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第四十四条规定:“人民检查院免于起诉,人民法

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所以我认为该校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张某的品行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该校没有尽到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耐心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的义务,只是一味的给予学生处分,甚至退学。

(二)平等性

受教育权的平等包括受教育的起点平等、受教育的过程平等和受教育的机会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这条法规让许多适龄儿童都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但是,仅仅只有受教育的起点平等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随着“教育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过程和教育机会平等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对受教育者的权利规定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

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遵循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原则。”这些法律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受教育权的平等仍然存在许多根本性的缺陷。

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义务教育的领域不平等。我国是一个城乡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在我国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中,每年约有50余万贫困儿童失学,经过希望工程救助,仍有50%左右的学子不能恢复学业。因为贫困,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近几年以来,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杂费、教材费,补助生活费。但是生活费的补助是很低的,对于贫困生来说,生活费是他们最大的支出,一旦没了生活费,他们仍然面临着辍学。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已经“普九”的部分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一些省、自治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在5%以上,个别地区达15%左右。农村山区教育资金的缺乏使得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享受

的资源都与城市儿童不平等。其二是受高等教育权的待遇不一样,即高等学校的招生政策中各省份的差别悬殊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当然,这与我国高考各省份的试题不一样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教育不平等十分突出的现象。今年我国刚出台了新的高考

教育制度改革,其中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比较明显的减轻了广大高考生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具体的实施情况我们还需拭目以待高考制度改革的出台,但新的高考教育改革制度为“教育民主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三是性别保障上的不平等,我国人口素质偏低,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遵守比较差,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人口的素质还不是很高,受封建腐朽思想的影响颇深,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以至于剥夺未成年女子的受教育权。使未成年女子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农村的经济发展缓慢,受打工潮的影响,有的父母强行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要求未成年子女外出打工。

(三)终身性

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是终身享有的,但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差别。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提案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倡导和不遗余力地推动,终身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潮,成为全

球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形式是多样化的,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教育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受教育权制约和影响人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保证每一个人都能享有终生受教育的权利,使人们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知识、技能,是国家对公民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

侵犯受教育权类型及法律分析

侵犯受教育权类型及法律分析 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常见的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类型有: 一、侵犯学生的入学权 《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这是对义务教育对象入学条件的规定。有的学校对适龄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拒绝成绩不好的“笨孩子”入学,就不符合上述规定,是违法行为。 二、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 《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变相地将学习差、不遵守纪律、难管理的学生挤出学校。 三、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 《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考试,是学校安排和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让学习差的学生回家不参加升学考试,这就侵犯了学生享有的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四、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 停课作为一种惩戒形式,必须限制使用。停课只能对那些其行为严重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采取,在实施中要遵循相应的程序性限制,如对告知、听证和申诉权利的保障。停课的决定只能由学校做出,教师个人不能对学生进行停课。实践中,教师仅因为学生未完成作业而将其撵回家做作业、或动辄让违反纪律的学生回家“闭门思过”等做法,就侵犯了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 五、随意开除学生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但对于那些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的初中阶段以上未成年学生,学校可以根据其规章制度进行处理,直至开除学籍。开除学生时必须保证其程序公正,任何违反程序条款的开除决定都是无效的。当事学生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学生对学校做出的开除处分不服,可在规定期限内向规定的主管部门申诉,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浅谈“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浅谈“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学生的痛苦莫过于成为班级的问题学生,他们的自尊找不到支点,心理承受着焦虑和自卑的压力,所以问题学生都渴望被了解,被关注,被尊重,被信任,被关爱,他们内心里都想早日脱掉“差生”的帽子,消除被人冷漠的失落感。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由于受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素质发展速度很难一致,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问题学生很难避免地出现在学生群体之中,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的实际问题,因此,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转化问题学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坚信,只要付出爱心、信心、恒心和耐心,问题学生是可以转化的。下面,就部分问题学生类型谈几点转化办法: 一、有自卑感,在情感表现上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表现为心里话不愿对老师说,怕老师批评,怕同学讥笑,怕被别人瞧不起。 转化方案:“师爱+鼓励=成功的一半”。情感是无形的力量,爱是情感的“催化剂”,采取“优先倾斜”政策,建立民主、平等的

师生关系,给予关切的目光,热情激励的话语,消除问题学生的失落感,用情感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用精神动力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情感沟通了,问题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是“补差”先“补心”的道理。 二、信心不足,稳定性差。表现在学习上显得被动,认为自己笨,觉得学习太难,没有意思,容易泄气或失去学习信心。 转化方案:寻找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不吝激励性评价,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建立自信,促使问题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克服课堂精力不集中,作业质量差的现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脱去“差生”帽子,明白自身价值,这说明“补知识”先要“补态度”。 三、基础知识差,知识链脱节,造成知识面上的“空白点”,使知识无法衔接,难以延伸。表现为思维无头绪,做作业时生搬硬套。 转化方案:查清“困因”,找到“盲点”,分析其知识缺漏是属于暂时性脱节还是长期积累出现的断层,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辅导,扫清知识障碍,促使后进学生早日解“困”,尽快进入良性的学习循环之中。转化问题学生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最忌教师急躁、粗暴、冷漠和厌弃。平时除教师坚持个别辅导之外,还应采取优、差生“一帮一”、“学习小组承包制”等转差方式,让问题学生处在全方位,全时段的被关心、被帮助的环境与氛围当中。 四、问题学生的内心活动是激烈的,他们同样有强烈的表现欲,但往往缺乏自信,被恐惧心理和自卑感所抑制。课堂上他们想发言但

唐红丽《维护受教育权》教学设计

粤教版八年级第三单元 《维护受教育权一一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导学设计 设计亮点: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初二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基本辨别违法行为和守法行为,具有一定的是非评判素质。同时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和国家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初二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该享有的权利“据理力争”,二对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则存在“躲闪”的心理,即在实际生活中较难坚持权利与义务向统一的原则。 3、学生的学习需要 初二的学生需要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层面理解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变过去家长和教师”逼着”学习的状态为自己想学习要学习的状态,从而真正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民的受教育权;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受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珍惜受教育机会;增强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三、教学构思呈现 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通过构建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读书的目的后,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组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展示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境导标 预设教师行为: 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导入新课。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教育的重要性; 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导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很重要,对公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重要。为此,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7、1维护受教育权。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激发学生积极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情感。 第二步:活动导学 导学(一):我思我悟 预设教师行为: 1、播放视频:保留野猪沟小学; 2、设置问题:①、关立强上学读书是在行使什么权利? ②、政府保留野猪沟小学对关立强行使权利有何帮助? 3、展示“法律导航”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内涵,进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预设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并独立思考问题 2、结合视频中的案例理解:什么是受教育权? 3、学生了解“法律导航”,增强“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设计意图: 1、利用视频资料将枯燥的法律概念鲜活化,借助设置的问题将受教育权的含义具体、形象化,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借助“法律导航”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导学(二)我秀我行 教师预设活动: 1、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2、课堂组织学生展示、解读资料; 3、配合学生展示的资料进行板书,将学生整理归纳的观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

学生的受教育权的保护

教育法学视野下学生的受教育权的保护和实现 摘要: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是达到国家规定入学年龄的儿童都应该而且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而我国的《教育法》也明确提出了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或其他机构不得以不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学生入学或将部分学生开除学籍导致学生退学等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损害的现象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要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的受教育权的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二是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对孩子的接受教育的重视;三是学校要深入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四是国家立法机构要切实不断完善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的相关法律;五是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及司法部门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把教育发展的核心,即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关注学生弱势群体的利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而教育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数量和人才的质量,而高素质的人才的出现源于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就是其受教育权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实现。关键词:学生受教育权保护和实现教育法 学生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如家中、军队等等)受教育的人。根据学习的层次可分为: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中专生)、大学生(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获得公正评价和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如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的权利等。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学生享有的权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损害或剥夺等各种非法或违规的案件时常被暴露在媒体、公众之下。那么到底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方式或方法来减少因有意识或无意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而最终对学生个休的受教育权造成损害,甚至酿成重大的影响深远的个人损失呢?在个人看来,通过学生个人、家庭、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国家立法机构五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能够不断减少学生的受教育权受到损害或剥夺,使受教育者,即学生的受教育权得到切实真正的保护。 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说,学生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要强,并敢于去行动。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身处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大系统之下,他们的受教育权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监护人、学校或其他教育主体所损害或剥夺,因此无论是学生的监护人,还是教育者都应该从小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特别要包括学生的受教育权意识,以免使得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享受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因此而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生的阴影。法律知识缺乏、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强,这是中国现存的普通现象。家庭基本不会向孩子传授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学校基本不会开展教育法律相关的讲座,就更不会开展相关的课了。这就使得绝大部分的学生即使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他们也会保持沉默,使得这种维权分子无法无天,维权现象愈演愈烈。在学校里,教师体罚学生、罚学生面壁思过、罚站更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逼迫学生留级、不让学生参加考试、分快慢班、区别对待优秀生与学因生,更有部分大学欺骗性招生、扣留学生毕业证、学位证等。当我们提到学生的受教育权的保护,不仅强调学生的受教育权不被损害或剥夺,也强调受教育者享受相对公平的教育权利,而不能使教育资源倾向失衡。在家庭里,虽然绝大部分监护人是支持子女接受教育的,然而还是有很多偏远山区的监护人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阻碍子女上学,剥夺了他们子女的受教育权。总之,作为教育的主体,即受教育者,要使得自己的受教育权得到实现,就一定要从树立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一旦自己的受教育权被损害或剥夺,就要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的方式或方法坚决维护,而不是保持甘愿忍受而一直保持沉默使得自己的受教育权被肆意地践踏,而这些违法违规分子变得越来越猖獗,学生们一定要明白,当违权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这并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如果大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汇编)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鲁勋 学生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法律、法规常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德育人 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如何去育人。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我认为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以德育人,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一)、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运用文明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为孩子竖起榜样,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言行影响孩子们的身心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为人师表是教师在平时展现在学生面前所留下的良好形象,如:看道操场上的塑料袋、食品袋、碎纸,拾起来放到垃圾箱里;为学生整理学习用品;天热时问一声热不热,天冷是问一声冷不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品德熏陶。 (二)、用爱心进行爱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核心内涵是一个“爱”字,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

懂得爱,教育学生会爱。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作为是学生的第二父母,让学生在离开家庭和父母时,在教师面前体现出父爱和母爱,即爱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家境如何,也不管学生是聪明的还是迟滞的,教师要把自己诚挚的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家庭困难的、父母离异的、孤儿、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爱。我是在德育处工作的,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班主任送到德育处的学生,多数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孤儿、学习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压抑感和失落感,对这些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因人制宜。在他们面前处处体现出母爱和父爱。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前途和理想教育。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的心灵,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二、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机 抓住教育学生的“时机”,就是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新学期开始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好起点,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德育教育。 新学期一开始,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受,加之内心潜藏的自尊心的催化作用,这时总是暗暗提醒自己要干出个新样子来。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和鼓励他们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倍增学生的进取心。因此,我们德育处十分注意新学期开始的第一早会。在这个早会上,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爱家乡教育。激起同学们的自信心,然

浅谈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浅谈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现在,有的初中生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不按时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逃学,考试不及格。面对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劝说,他们却振振有词:“上学读书有什么用啊,再说,上不上学是我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我们应当帮助这些同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变认识。 一、认清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生命是短暂并且无法重复的。要想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教育是基础,教育能为我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将来独立谋生的基础,在知识密集化而且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同时,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来说,潜力的开启、眼界的拓宽、精神世界和个性的丰富以及具有较广泛的选择机会和成功条件等,都离不开接受教育。希望工程第一个受助者张胜利、“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充分说明,教育对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 二、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将受教育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并从法律、物质、师资等方面

对中小学生享受义务教育给予充分保障。比如,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部分地区免除了课本费、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教育公平;山东等地区专门立法规定“禁止开除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我们应该认真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努力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面对党和政府的关爱,我们中学生没有理由不拿认真学习来作为回报。 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从国家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为此,我们中学生应当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认真履行下列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守则、校规和校训,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爱护学校的教学设备、仪器、校舍、桌椅板凳、文体器材、校园花木等。 同学们,昔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更要为了自己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高校学生受教育权被侵犯的常见类型及如何保障高校学生受教育权问题

作业4:简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受教育权被侵犯的常见类型,并就如何保障高校学生受教育权问题进行阐述。 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应该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其基本内涵应当是指高校学生有在依照国家教育制度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就学的权利。因此,侵犯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总是和学生当时面临的具体就学机会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是指高校学生到教育机构就学的机会和权利被剥夺的情况或者设置不平等条件使学生在相同的就学机会上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形。 近年来,学生诉高校的不当处分案不断出现,仅以比较轰动的案子为例就有如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田咏认为学校对其退学处理不当而起诉学校;1999年北京大学96届博士毕业生刘燕文诉北大不颁发毕业证书,拒绝授予其博士学位,侵犯了他的权利;2000年湖南外语外贸学院的6名男女学生因同寝睡觉被学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而把学校告上法院;2002年广州暨南大学武某因考试作弊被学校取消获得学士学位资格而将学校诉至广州市中院等等。这些案子发生后,都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极大的关注。“学生状告学校”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法制的进步和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敢于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学校惩戒权的强大与学生受教育权保障的软弱无力,两者之间的冲突正在加剧。 常见的高校学生受教育权被侵犯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歧视学生 《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上述规定确立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平等法律地位,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或者差别而受到不平等地对待。该原则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法定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手段非法限制和剥夺公民的这项权利;另一方面受教育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第二,在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就学机会、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平等。第三,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入学机会、竞争机会和成功机会平等。

我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我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我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管了!”、“现在学生的行为习惯真差!” 是啊!“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他们影响着整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甚至影响着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何来关爱引导这些“问题学生”呢? 我认为班主任只有付出更多的诚心、关心、爱心和耐心,与“问题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树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思想,切实从“问题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的困惑,这样才能真正成为“问题学生” 敬畏的严师、可信赖的长辈、可倾心交流的朋友,才有利于整个班级的发展。 一、“问题学生”的特征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他们有着以下的共同点:(1)上课不能遵守课堂纪律,课上不是讲话就是睡觉,严重到影响老师讲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课;(2)作业基本不完成,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3)晚上在宿舍不能按时休息,几个同学聊天到深夜,白天精神状态不好;(4)夜不归宿,经常通宵上网或打游戏;(5)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交往,经常吸烟喝酒打架闹事;(6)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教导,他们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行为习惯差。 二、班主任需要克服的障碍 (一)厌弃心理。“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班主任的教导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有些老师就会把这些学生当成包袱,甚至希望他们早点被学校开除。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校的生命在于学生,没有学生就不存在学校,所以不能轻易放弃一个学生。并且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针对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方法都可能不一样,所以要求每位老师认真研究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找到引导他们的方法。 (二)定型心理。班主任经常会对“问题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反正也就这样了。因此,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是关注着“优等生”,对于“优等生”每个小小的进步退步都能及时关注到,殊不知,其实“问题学生”才应该是班主任关注的焦点,几个“问题学生”的行为可能影响整个班级其他同学的行为,并且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所以,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用积极的思想影响他们,引导他们积极上进,在表扬他们优点的同时提出改正一些缺点的要求,使他们树立“我也很优秀”的观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急噪心理。对于“优等生”,很多事情,只要老师一指点,“优等生”就会立即起色,进步较明显,但对于“问题学生”则不然,对于某个问题,尽管老师可能早就指出并已经反复强调,但他们仍我行我素,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对

《维护受教育权》教案【DOC范文整理】

《维护受教育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明确自己在受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 能力目标: 增强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观念和意识,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增强学生在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观念,自觉地接受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受教育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人才的重要手段。形成和强化青少年学生珍惜受教育机会的愿望和情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对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珍惜自己受教育机会,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能力和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如下:①联系实际。实际生活中侵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行为和事件目前是比较突出的,但却并未引起一部分学生,家长,社会的重视,正因为如此,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辨

是非。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正反结合:选取案例要注意正反面协调,以防给学生错觉,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程度问题,要正确认识。③突出实践:目前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法律概念已经为大众知晓,欠缺的是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所以课堂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从而加强行为实践训练,这样的行为活动也有利于强化维权意识。 ◎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重点: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难点:九年义务教育 为突破重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进行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等方面内容的调查,为课堂教学服务;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材料资源;还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教师系统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受教育既是他们的权利,又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 ◎课时安排 课时: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课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第三课时: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 课时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O教学目标

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

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 中方县新路河学校周满刚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受教育法律观念,增强维权意识。 教学重点: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权利,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难点: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教学方法: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接受教育,不仅仅是我们的愿望和要求,更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权利。今天,我们在学校读书,就是在享受法律赋予我们的受教育权。可是,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并不是每一个我们的同龄人都能享受到这一权利。但是,既然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就应该积极争取,因为,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板书) 投影讲述:自从老一辈革命家、时年93岁的孟帅奇老师,率先捐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而实施的希望工程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它牵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企业家、艺术家、普通工人、学生、海外华人等千千万万人的心。 提问;希望工程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学生讨论、回答) 1、什么是受教育权?(板书)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2、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板书) (1)、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2)、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3)、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及继续深造的机会。 (4)、成年人有接受成年教育的权利。 (5)、公民可以从社会其他合法教育机构、合法途径接受教育。 3、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板书) 法律链接: (1)、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联合国人权宣言》

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随着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使孩子们的“畸形心理”日益呈现。 另外,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又加之久居在外,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极少,使得亲情疏远:一方面,父母、子女之间无亲情可言;另一方面,子女不懂得感恩,更有甚者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稍有不如意就又哭又闹。而且这部分家长不懂

也不会指导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管理.甚至无暇顾及孩子的发展.认为只要能给孩子提供不愁吃穿的物质生活就足够了,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得负责学生的一切.对孩子的学习、日常生活习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孩子们不听从管教、自由散漫、无拘无束、唯我独尊、目无尊长、不懂文明礼貌等不良习惯。 还有大多数家长和部分农村老师认为:考上大学是孩子们走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因此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不是很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孩子某些坏习惯的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而产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来自外界环境里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因此,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里,老师能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橱窗、黑板报、班会......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对学生进行打扫教室、捡

论文-浅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浅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的事件屡见报端,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保护不到位,使得这一突出的法律问题出现了许多真空地带,本文试图从完善法律制度、引入法律援助制度、未成年人行政申诉制度等几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受教育权;父母责任法 未成年人朝气蓬勃、接受力强,又有敏感、脆弱之不足。让更多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未成年人提高竞争力,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而对减少其接触不良文化现象的影响、实现预防犯罪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颇有积极意义。我国目前虽然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但在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方面仍然相当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一、我国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都有一定的保护,我国现行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以大篇的条文对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给予保护。在《总则》的第三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特别是第三章“学校保护”这一块第十三条,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

侵犯受教育权 案例分析

侵犯受教育权 甲就读于北京某大学,2006年甲母曾与学校教务的人员吵过架,学校即将甲退学,而2006年学校的退学公告里并没有甲的名字。找到学校后,校方称在2月份有相关的公告,但未出示任何文件。后甲向教委申诉,教委告知让甲去学校上学,由学校妥善处理此事,但正值假期没有办成。9月份甲再去学校,学校不让甲上学,让找教委。教委给了甲信访答复,甲不服,向北京市政府要求复核,政府告知通过诉讼解决。甲向海淀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学校的退学决定,被告知学校不属于行政机关。再去西城法院告教委,被告知信访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甲不服,向中院提起上诉,中院在2007年9月维持了西城区的裁定,问该怎么办? 陈大豪律师解答(cdhlawyer@https://www.doczj.com/doc/962178726.html,) 首先,行政诉讼肯定是不行的,学校本身就不是行政机关;其次,如果是以宪法为依据,以侵犯受教育权为标的起诉,一般是得不到法院的支持的;可以从违约方向走,但是这个案子实践中是有难度的。另外,对于时效问题,学校是否退了学费,如果已经退费的话,从退费之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如果没有退费,诉讼时效应该是没过的。注意搜集入学的证据,比如学生手册、学校的公示等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学校确实不属于行政机关。在实践中,对于学校是否为行政机关,争议很大。 案例分析—受教育权能否通过诉讼途径获得保护

发布时间:2010-3-9 11:56:59 点击:154次 【问题提示】 学校与其招收的学生间是否形成教育服务合同关系?学校辞退学生的行为是行政行为 还是民事行为?作为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属宪法权利,宪法权利能否通过民事诉讼的 途径获得保护? 【要点提示】 学校发出的招生简章属要约,学生报名参与学校招生的行为属承诺,学校录取学生后, 学校与其招收的学生间形成了教育服务合同关系。学校以学生身体条件不合格为由辞退学生 的行为属民事行为而非行政管理行为。我国公民享有的宪法权利,因没有宪法法院可以通过 民事诉讼途径实现。 案例1.教师发怒使两学生头撞头受伤案 [案情] 1999年4月8日,某中学语文教师张运晓正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14岁的叶与同桌因为座位谁用得多少发生争吵,继而又动起手来。张老师很恼怒,在把他们推往教室外面的途中,二人的脑袋撞在了一起。放学回家后的叶,精神即出现异常现象,目光呆滞,不与别人说话。夜间哭醒,并胡说一些惊恐害怕的话,一直持续到天亮。第二天在叶氏夫妇和校方的帮助下,叶先后被送往几家医院看病,但病情一直未能好转,期间一直未到校上学。1999年11月5日,叶被送往市第二精神病医院,被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脑血管痉挛。由于多次向张讨要医药费未果,家长一纸诉状将校方和张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请被告学校承担为女儿治病支付的医疗等各种费用35881元,另要求精神抚慰金25万元。法院经审理认为,由于被告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原告受伤的后果,因被告张是在教学活动中履行教学职责时发生的侵权行为,故学校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判决被告法人单位学校负主要责任,赔偿原告叶某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后续治疗费、陪护人员误工费、交通费、杂支费、鉴定费52.5元,及精神抚慰费共计45000元。 [分析]本案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张老师的行为是正常的教育方式还是不当的教育方式?二是如果是不当教育方式与原告受到伤害的结果有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显然,张老师的教育方式是不当的,当他发现叶与同桌发生争吵后,采用极其简单粗暴的态度,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上,并用手揪住两学生的头发,使两学生的头相撞,并反复的训斥,没有注意到原告完全没有考虑到她的承受能力情

最新问题学生的教育及措施[1]

2014年周田小学 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及措施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类的学生,有时我们对这些学生会劳神伤脑、束手无策,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成绩差。那么,如何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呢?我们学校的老师主要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倍加关爱每一位问题学生 一般的“问题学生”和教师的感情比较疏远。为此,教师必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予全心的呵护,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更多的一份关爱,少一些怨恨和责难,用博大无私的爱去感化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去排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让他们能与教师同学的感情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理激励中产生良好的情感效应,使他们遇到问题会毫不隐瞒,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我班张越,父亲是残疾,母亲连饭都烧不好,奶奶在这个家是顶梁柱,常常很自卑,经过多次交谈,了解到了她自闭的深层原因,我就对症下药,不失时机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有时安排与她关系较近、来往较多的学生主动帮助她,找她谈心,让她感到自己的责任——将来这个家庭就要靠她来支撑,所以更应该振作精神,乐观开朗,自强自立。慢慢地,当她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与老师和同学倾诉,也愿意把自己的心理向我老师好友敞开,人开朗了许多,有了热情和自信,学习成绩逐渐上升。 二、更新评价观念,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挖掘他们的积极因素 好与差是相比较而言的,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问题学生。成绩差并不等于就不可以教好,习惯差并不等于智力差,成绩差并不等于未来的人生就差。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善于发

现后进生的亮点,只要他比以前取得了些许进步,就要毫不吝啬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后进生来说,表扬和鼓励是稀罕的,也是十分在乎的。表扬和鼓励是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的加速器、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古人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他们最初也是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长处和积极因素,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教师要抓住他们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励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发扬光大,变成“问题学生”转化的起点,让“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引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他们获得了一点点的成功,都要鼓励,使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排除自卑的心理。比如学习后进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他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或许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如我班的聂甜甜,文化课成绩很差,但美术方面有特长,班里出黑板报让她画插图,有时学校出黑板报也找她画刊头。因此,她有了自信,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也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调皮型”的学生,大多是坏习惯多,毅力差,做事不用心,从而最终导致成绩较差,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良莠不齐,很有个性特点,如:精力旺盛,机灵、好奇、好动、耍小聪明、好出风头、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等。教育他们的关键是疏导、迁移,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到学习上去。如我班学生任兵,只要其他同学不愿去买水、扛水,他都主动去,扛着大桶纯净水,从校门外到三楼,他感到很高兴,因为给同学们办了好事。“迟钝型”的学生,通常智力不行,自卑感较重,对他们必须教给其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肯定表扬问题学生,满足其自尊心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班主任,一定要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梨树县郭家店镇第四小学黄旭 小学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抓好。在教育内容上应反对抽象空洞的说教,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浅谈我对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第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渐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

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第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

简论受教育权之宪法浅析

简论受教育权之宪法浅析 [论文摘要]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宪法权利,也是一项广为国际社会认同的基本人权。在现代社会,是否接受教育、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一个公民生活、生存的重要因素。受教育权平等不仅要求权利设定的平等,而且要求将平等原则作为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首要原则,受教育权的司法保障则是受教育权平等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宪法权利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平等司法保障 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已具有初步的法律保障,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家对其越来越了解和认同,受教育权在现实生活的实现情况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一些问题也仍然存在。我们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 一、受教育权的概念和属性 就各国的宪法制度而言,有些国家确定受教育权利、突出公民对国家的要求权;有些国家则确定受教育自由,突出公民选择何种教育方式及内容自主性。日本学者大须贺明提出“受教育权是一种经济权利,其实只是为了争取更好的生存能力而要求国家从经济角度提供必要的文化教育条件和均等的教育计划的权利”,他认为受教育权是一种社会权利。 我国学者在受教育权上也有不同表述。有学者认为受教育权是公民在教育领域接受文化、科学等训练的权利。有的认为受教育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具有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特点。笔者认为受教育权是国家保障地公民自由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权具有下列几个属性:第一,主体广泛性;第二、依法性,这是教育权实现的特点;第三,福利性,它要求国家通过各种措施予以保障,在提供教育条件、机会甚至事后的救济方面均积极作为,履行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方面的责任;第四,平等性。 由于受教育权平等是受教育权的核心原则,笔者想在此展开论述一下。宪法强调平等权,为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各种权利提供了宪法基础。受教育权平等主要涵括三方面内容,即入学机会的平等、学业成就的平等和受教育后的就业机会的平等。也就是说,受教育权的平等不仅意味着权利设定上的平等,还包括受教育权保障上的平等,这就要求消除一切基于种族、外貌、语言、性别、社会出身、经济条件等的歧视,取消一切损害教育平等的区别、排斥、限制,使每一个公民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平等的保护。 笔者不由想起了著名的美国1954年“校区隔离第一案”。当时美国四个州的黑人公民起诉州法对中小学采取“平等隔离”政策。在各州决定中,堪州和南卡法院认为隔离学校的设施已经平等,因而驳回原告要求;弗州和特拉华法院则认为设施尚有欠平等,因而弗州法院要求州政府实行进一步平等化,而特拉华法院则要求白人学校录取黑人学生。所有州法院都维持了州法的“平等隔离”条款。案件

开 题 报 告(浅谈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题目:浅谈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写作目的和意义: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越来越深,导致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比比皆是,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校方和每个教师以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其实,问题学生就是指那些品德有所缺失、学习困难大、心理上有障碍等等的学生,这些问题的出现,会极大的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未来学习水平,所以采用何种应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改善措施,是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一项任务。 问题学生的“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宽容、理解、信任学生,包容他们的错误,找准他们犯错的原因,耐心教育,并积极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是本文着重探讨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他们从“问题学生”转化成“问题公民”是本文探讨的教育意义。希望这类学生能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让我们的社会和教育更和谐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三、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收集与班主任策略以及问题学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分析以期把握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从而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应对问题学生的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2)调查法。通过调查身边问题学生的现状分析原因。 (3)对比分析法。在广泛搜集资料和实践后,经过系统归纳总结,对问题学生进行深刻的原因分析,与其他学生形成对比,借鉴成功经验并提出应对他们的有效的政策建议。 四、主要研究内容(或写作提纲): 一、问题学生与问题 1.什么是问题学生 2.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 3.问题学生存在的原因 二、问题学生教育的意义 三、教育与转化问题学生 1.为师以严、以生为友 2.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3.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4.实行赏识教育 四、结束语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 2.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漓江出版社.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