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的英语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的英语知识点。

初四地理中考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形状及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例题:①站得高看得远,②远处驶来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③月食能反映地球形状,日食不能反映地球的形状④卫星照片——最能直接反映地球形状)

2.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最大的纬线圈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8万里)。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赤道周长。

二. 地球自转

1.周期:约24小时或者一天

2.方向:自西向东(正视或侧视图),北(极点)逆南(极点)顺(俯视图)。

3.地球自转形成的地理现象(意义):昼夜交替现象(还有能反映地球自转的有:①太阳的东升西落,②各地的时间差异); 三. 地球公转 1.周期:一年

2.方向:自西向东(正视或侧视图),北逆南顺(俯视图)。

3. 地球公转形成的地理现象(意义):四季的变化(还能反映地球公转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不同纬度气温的差异等)。

(以北半球为例-----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3. (北半球的春分日)①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南、北极地区无

极昼极夜现象;此时哪里离直射点(0°纬线)越近影子越短(赤道影子最短,随着纬度升高,影子越来越长)。

②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反之);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提示: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此时越往北,白昼越长】

北回归线以北各地达到正午太阳高度最高、正午物体影子最短的一天;此时哪里离直射点(23.5°N )越近,影子就越短。

③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南、北极地区无极昼极夜现象。此时哪里离直射点(0°)越近,影子越短。

④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

12月22日 直射:23.5°S 冬至日

3月21日

直射:赤道(0°) 春分日

9月23日

直射:赤道(0°)

秋分日

6月22日 直射:23.5°N 夏至日

北半球各地:白昼在变短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北半球各地:白昼在变短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北半球各地:白昼在变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北半球各地:白昼在变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以南有极昼现象。【提示: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夜最长昼最短,此时越往北,夜越长】

北半球各地达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正午物体影子最短的一天;此时哪里离直射点(23.5°S)越近,影子就越短。

⑤从冬至、春分到夏至这半年,北半球各地昼从最短、渐长至最长,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

最低、渐高至最高,正午物体影子从最长、渐短至最短。从夏至、秋分到冬至这半年正好相反。

⑥从春分、夏至到秋分这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移动,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从秋分、冬至到春分

这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移动,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4.五带的范围: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能受到两次太阳的直射,回归线上一年只能直射一次;南(北)寒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温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间,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低纬度:30°N~30°S; 中纬度:30°N~60°N,30°S~60°S;高纬度:60°N~90°N,60°S~90°S

12月22

四.地图运用

1.地图的基本要素:图例P14页和七上后面彩图、方向和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实际范围反而小,内容却详细;比例尺越小实际范围反而大,内容却略)。

2.确立方向的三种情况:

⑴看指向标(一般指向标指向北);

⑵看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在等高线上能计算出等高距,会计算相对高度,以及山顶的高度范围)

4.相对高度:某点海拔高出另外地点海拔的垂直距离。

5.在地图上,把陆地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高线;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习题中常以爬山或者河流的流速来判断坡陡与坡缓)。

6.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凸向高海拔的狭长地带为山谷;等高线凸向低海拔的狭长地带为山脊。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就是等高距(相邻的5条等高线,如果等高距为50米,则相对高度就是200米)。

山顶是闭合等高线,等高线表现为外低内高,与盆地的等高线正好相反。

山谷地段容易发育成河流,还可以用来判断河流的流向。

山脊:一般两个山脊的狭窄处用来建大坝,大坝建成后,坝内的村庄要迁走。

鞍部:处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分。

陡崖:是等高线重合的部分,且有锯齿状。(生活中用来攀岩的事例)。

7. 五种陆地地形: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和山地。

在地形图上通常用绿色代表平原,用蓝色代表海洋;

8、地形剖面图能更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七上P28页)

剖面图是沿等高线地图某个直线下切而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第二章大洲和大洋

一.七大洲.四大洋

1.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相对于南北半球来说,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相对于东西半球来说,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无论如何划分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白令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2.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他大洲的分界线如上图)

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属于大西洋)和红海(属于印度洋);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北美洲和亚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3

4. 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欧洲;

被赤道穿过的大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

5.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周围环绕的大洲数分别是: 5、 5、 4、 3;

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

6.亚洲环绕: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绕:北冰洋、大西洋;大洋洲环绕:太平洋、印度洋;非洲环绕印度洋、大西洋;北美洲环绕: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学会看世界地图找到)

7.世界之最: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二、海陆变迁

1、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因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为因素(填海造陆)

例子:

(1)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以及水井等人类活动---说明了海平面的升降,将陆地变成海洋。(2)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因此形成了围海大坝---人类活动填海造陆将海变成陆地。

(3)有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脉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地壳变动将海洋变成了陆地

2、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①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相似性,可以拼合;②南美洲和非洲大陆拼合后两个陆地几种古老地层非常相似,甚至可以拼合;③南美洲和非洲虽然隔着大西洋,但是仍然有相同的物种。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学说的内容:①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②全球大致六大

板块;③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

2、板块学说的应用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习题中一般应用于山脉的隆起,海洋的大小变化,火山地震等等)

(1)板块之间的拉伸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裂谷或者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还在扩大),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运动形成;

(2)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地表会形成巨大的山脉、岛弧和海底的海沟。

地中海将会不断的缩小,有可能从陆地上消失,原因是:地中海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导致地壳不断抬升,海水排出,面积不断缩小。

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①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成之处,世界最高大山。

②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世界最长的山脉;

③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④岛弧:如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而成,世界最深的海沟,也是地球最薄之处,地球最深点。

⑶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占世界80%以上的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其中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五大板块有关,只与非洲板块无关。

⑷中国地处两大地震带之间,是多地震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地处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频繁发生。

习题:四川汶川地震原因?

答: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易发生火山、地震。

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易发生火山、地震。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天气预报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说明肯定有雨。

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风力和风向的表示方法。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一.人口和人种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2.11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70亿人。

2.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大洲是欧洲。(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增长快,发达国家人口少,增长慢,尤其欧洲的国家有的地区出现了负增长)

各大洲自然增长率率从高到低一次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不均匀;(七年级上册P66页)

★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气温适宜)近海的(降水丰沛)平原地区(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靠近河流有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等优越的自然条件)。 ★世界人口最稀疏的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靠近两极的陆地)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青藏高原和科迪勒拉山系)。这些地区都是自然环境及其恶劣的地方。 4.人口的疏密程度主要是通过人口密度来体现,人口密度=

5.人口问题:主要问题是“人口的爆炸”,表现在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 人口增长过快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担:

(1)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环境方面: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境急剧恶化 资源方面:人均资源量越来越少

社会方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经济方面:饥饿贫困,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2)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短缺 国防兵源不足

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5.各国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①根据国情,制定人口政策;②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人种。

该地的面积(平方千米该地的人口数(人)

欧洲、大洋洲、北美洲----- 主要白色人种,英语,基督教,教堂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主要白色人种,阿拉伯语,伊斯兰教,

亚洲东部、东南部----------主要黄色人种,佛教, 佛塔或庙宇。

二、语言和宗教

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2、法语分布:法国、非洲中部和西部、加拿大等地;

西班牙语分布: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俄语分布:俄罗斯和原苏联的一些国家;

★因纽特人(北冰洋沿岸—俄罗斯亚洲部分,加拿大北部),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的国家——俄罗斯、欧洲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尤其印度北部的平原地区、新西兰、阿根廷、北非的国家如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等)

★巴西(葡萄牙语)、墨西哥(西班牙语)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3、世界上有三大宗教

基督教: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在中国又称回教和清真教,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佛教:世界上第三大宗教,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4、中国人多数不信教,其中维吾尔族、回族和哈萨克族等多信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等多信喇嘛教(佛教的一种)。

三聚落:

1、乡村和城市两种,通常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形成有关因素: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农产品和矿产品)、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

2.人口居前两位的国家:中国和印度。

3.发达国家:一般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的国家,美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

大利亚(南半球国家)、新西兰(南半球的国家)、日本

展中国家:一般来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中国、俄罗斯

4.“南北对话”:

“南北对话”: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南)和发达国家(北)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南南合作”: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5.当今世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尤为重要

★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基本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