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军长征的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及丰富经验

在长征中,客观形势对红军是极为不利的。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无数道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分裂主义的危害,多次使力量已经比较弱小的红军濒于绝境。可是,在这种艰难而又危险的情况下,红军为什么能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呢?

第一,及时地撤换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建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中央领导。在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一系列的重大损失,特别是湘江战役的失败,使红一方面军损折过半。如果不撤换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长征就很难取得胜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召开了有名的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失败的教训,批评了李德、博古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并在会后不久改变了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中央领导,从而使党和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转危为安,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正如周恩来1943年11月27日在延安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

所说:?中央红军能不在李德的荒谬指挥下消灭,而能渡过长征困难,实因在遵义会议后得到毛主席的领导,以及一、三军团骨干的努力?。张闻天1943年12月16日在整风笔记中也写道:?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决定转变的意义。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第二,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保持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张国焘自恃人众枪多,个人野心大膨胀,企图夺取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并明目张胆地成立?第二中央?,分裂党和红军。党中央和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张浩、任弼时、贺龙、徐向前等领导成员及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终于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争取并实现了党和红军的统一与团结。可以说,如果没有全党全军的这种统一与团结,就没有红军三大主力的大会师,就没有长征的胜利。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如此,各路红军的长征也是如此。正由于各路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的紧密团结,才战胜了一个个困难,相继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陈云在谈到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时,就说第一个原因是?红军兵心团结?,并认为?红军兵心之团结及士气之旺,为国内任何军队所不

及?。

党和红军统一与团结局面的出现,与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对于党内矛盾、党内斗争的正确处理是分不开的。在遵义会议上,党中央及时地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领导问题,而将政治路线问题留待以后再来解决,这样,既纠正了错误的军事指导,又团结了原来犯错误的同志。在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中央和毛泽东等也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和方针。正如彭德怀所说,如果不是采取了团结的方针,?就不会有以后二、四方面军在甘孜的会合,更不会有一、二、四方面军在陕北的大会合了?。

第三,选择了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正确转移方向,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次战略退却,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对于退却的成功至关重要。红一方面军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西南方向突围,应该说是正确的。但蒋介石窥破红军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的企图,并调集大军等在红军前进路上的时候,红军如果不改变方向,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正是由于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建议,红军改变了战略方向,才避免了这场危机。当红军到达黔北以后,本想从这里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这时刘湘已沿长江布臵大军进行拦截,如果红军不能从战争实际出发,改变战略行动方向,后果也不堪设想。由于红军及时地掉转方向,迂回前进,才

从云南巧渡金沙江,再次使红军避免了一次危机。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成功西进,也是由于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加以修改,才得以实现的。

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党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是分不开的。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张国焘坚持南下,党中央则坚决主张北上。事实证明,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北上才是正确的。正因为党中央坚持了北上的方针,继续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方向,才有后来的三军大会师,有长征的胜利。因此,红军长征的胜利,也是党中央北上方针的胜利。

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除了便利于参加即将爆发的抗日战争,掀起革命的新高潮,对于团结红军、鼓舞士气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就说:?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第四,实行了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各路红军进行了密切的战略配合。在长征过程中,到处困难重重,形势瞬息万变,没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难以胜利前进的。红一方面军在长征之初,就是由于实行甬道式的大搬家,战术呆板,行动迟缓,受到严重的损失。遵义会议以后,由于撤

换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毛泽东回到军事领导岗位,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直插云南,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对于红军这种机动的战略战术,国民党的追剿部队也承认难于应付,认为?红军的神机妙算,出进无常,掌握了主动?,使?蒋介石和薛岳等莫名其妙,摸不清头脑?。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也同样依靠了各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如王震在回忆贺龙领导红二、红六军团向湘黔边转移时的战斗历程时说:?这一个时期的战斗,打得机动灵活,有声有色,运用自如,所向披靡,是红二方面军战史上的光辉范例。?红四方面军在岷洮西战役中,也由于?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经过一周艰苦鏖战,重创了敌军?,取得重大胜利。

各路红军的战略配合,对于长征的胜利进行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各路红军的长征虽然是分别进行的,但红七军团的北上,红六军团的西征,配合了红一方面军长征准备工作的进行;红一方面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红十军团的北上,红二、红六军团的行动,都钳制了敌人的兵力,掩护和策应了红一方面军初期的转移;红二、红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军事出击,配合了红一方面军在云贵川的胜利转战;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的会师,为红军落脚西北准备了条件;红四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的策应,为红一方面军的胜利北上提供了帮助;红四方面军的接应,有力地配合了红二、红六

军团在川康边的北上;红一方面军的接应,又配合了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如果没有这些相互之间战略配合,长征的胜利就会更加困难。

第五,发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对的是众多的敌人和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如果没有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朱德在谈到?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的事迹时说:?红军体现了英雄主义的新观念。我们培养出革命的群众英雄,他们不自私自利,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决心为革命牺牲,一直战斗到我们的人民和国家获得解放为止?。正是这种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使红军克服了千难万险,战胜了凶恶的敌人。

现在,人们习惯地把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称为?长征精神?。对于这种长征精神,杨尚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他说:?这样的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是红军坚强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奇迹。?

第六,实行了正确的群众政策特别是民族和宗教政策,得到了各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拼杀,还是人心向背的较量。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即使是在长征的艰苦环境中,也时时关心群众的生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因此得到了沿途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红军经过的地方,不知留下了多少红军爱护和帮助群众、群众拥护和支持红军的动人故事。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就曾生动地描绘了红一方面军沿途分发有钱人的财产给穷人的情景。他说红军沿途没收有钱人如地主、官吏、豪绅的财物,除做给养外便分配给当地的穷人,地契都烧毁了,捐税也取消了,贫农还发给了武装,除了川西的一些地方外,他们到处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红军还未到,名声早就已经传到,常常有被压迫农民派代表团来要求红军绕道到他们乡里去?解放?他们。他们对红军的政纲虽然很少有什么概念,但?只知道这是一支‘穷人的军队’。这就够了?。

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大都是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少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由于汉族统治者的长期压迫剥削,国民党当局的欺骗和对红军的不了解,他们往往对红军怀有疑惧,有的甚至进行对抗。而红军在经过各少数民族地区时,积极宣传和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认真保护群众的利益,努力争取上层民族宗教人

士,所以很快得到了苗、瑶、壮、侗、彝、羌、藏、回、裕固等族人民的信任,他们自觉地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协同红军作战,许多人还立即参加了红军。当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发誓要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但由于刘伯承和彝族沽基家支首领小叶丹的结盟,红军不但顺利通过彝族区,还胜利渡过大渡河,使蒋介石的梦想彻底破灭,留下了红军和彝族人民团结的佳话。红军在经过川康边藏族地区时,也得到了藏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把红军看作?菩萨兵?,把红军帮助他们建立的自治政府,称为?自己的政府?或?郎加尼玛夏?(天上出来的太阳),不少人拿出了自己本来很少的食物,还有许多藏族青年参加了红军。当红军经过豫旺堡一带回民区时,由于红军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回民群众完全相信了红军,自动地打开寨门,与红军联合,并慰劳红军许多东西,?回民那种热忱,对红军的拥护与爱戴的情形真是难以形容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红军长征的世界影响

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不仅传遍了全中国,而且很快传到世界许多国家。60年来,外国的记者、作家、史学家等一直在不断地报道、研究、记述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慕名前

来参观、访问长征的人络绎不绝,有关红军长征的书不断在各国出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使他们感到震惊和赞叹不已的世界奇迹之一。

1936年8月,当红二、红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的时候,与他们一起生活了18个月的瑞士传教士勃沙特(全名鲁道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比亚吉特),就在英国出版了《抑制的手》,记录了他在红军及长征中的奇异经历。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系统地介绍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生动地描写了红军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的动人情景。其后,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美国作家海伦?福斯特(笔名尼姆?韦尔斯)、德国友好人士王安娜等人,在他们写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红色中国内情》即《续西行漫记》、《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等书中,都介绍了红军长征中的事迹。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英国同时出版了英国人迪克?威尔逊写的《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美国出版了I?G?埃德蒙兹写的《毛泽东的长征:人类大无畏精神的史诗》。80年代,美国出版了著名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简?弗里茨写的《中国的长征:艰险的6000英里》,英国出版了安松?劳伦斯写的《中国:

长征》。除此之外,还有英国杭尔德著《向自由的长征》,法国迪皮伊著《毛泽东领导的长征》,日本宾户宽著《中国红军――困难与险峻的二万五千里》,冈本隆三著《长征――中国革命锻炼的记录》,苏联尤里耶夫著《中国人民历史上的英勇篇章》等。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士等十几个国家的记者,还拍摄、出版了名为《中国――长征》的大型画册。在许多关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等人的传记等著作中,也都有关于红军长征的论述。特别是斯诺的《西行漫记》和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出版便在许多国家引起轰动。

国外关于红军长征的这些著作,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评价,如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遵义会议及毛泽东的重要作用,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等等,看法与我们比较一致,有的论述甚至比较深刻。综观这些书的内容,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不仅充分肯定了长征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从世界现代史、世界军事史、人类活动史的角度,充分肯定了长征的重要历史地位。

首先对长征做出高度评价的是《西行漫记》。书中明确指出:?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在这方面有很多辩论的余地!),但是不能不承认

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在亚洲,只有蒙古人曾经超过它,而在过去三个世纪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举国武装大迁移,也许除了惊人的土尔扈特部的迁徙以外……与此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比较是拿破仑从莫斯科的溃败,但当时他的大军已完全溃不成军,军心涣散。?书中还说:?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也认为长征是一部?史诗?,?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它们更不能描绘出几十万参加长征的部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里奥?胡柏曼、保罗?史威乔在此书的英文版序言中还说:?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其他的许多著作,也都对长征做出很高的评价,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高峰?;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是?无与伦比的现代奥德赛史诗?,?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业绩?;是激动人心的?壮丽史诗?,?是一曲人类谋求生存的凯歌?,?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是举世无双的?,等

等。

第二,一致认为长征不仅锻炼了红军,保存了党的领导机构,还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前途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很多书认为:?长征的艰苦,锻炼了人们的纪律性和献身精神?,在激烈的战火中把部队?锤炼成钢铁战士?,部队到达西北地区以后,使它成了?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长征?是锻炼以后的中国领导人的熔炉?,?中国革命的熔炉?,它?塑造了一代新人?,?锻造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的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

有的书还指出:?长征不仅仅是一次杰出的军事成就,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活动,它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即保存了党的上层机构和当时的所有军政领导人。在长征中,共产党还终于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压力,在未取得斯大林认可的情况下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在斯大林时代各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事件?;?长征将毛‘造就’为一个把思想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人,将他推至于中国最有希望的政治领袖的地位边缘,而且给他提供了一支钢铁般的队伍?,他?在领导长征时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天才?,善于?将客观机遇同英勇斗争结合

起来?,从而使形势?迅猛向前发展?,?大步前进?,?使中国共产党重新获得活力?。共产党和红军到达陕北以后,便?不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获得了政治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新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运动迅速发展。有的书指出,正是由于上述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在?十四年之后,就取得了全国胜利,把国民党赶下大海。这样,长征在性质上就由走投无路的撤退,变成走向胜利的序幕?;长征把1934年10月16日红军渡过浅浅的雩都河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共产主义在地球四分之一人口生活的土地上取得胜利?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因此,?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关于长征和中国革命胜利之间的密切联系,有的书甚至指出:?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其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举世无双的奇迹说起?。有的书还说:长征的精神使中国克服了前进中的错误,?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是现在所进行的?新长征?。

第三,高度赞扬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认为这是中国人民的一笔宝

贵的财富,直到现在仍在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西行漫记》一书指出:?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

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

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一书说:?长征是艰苦的冒险,长征是人类的勇气与怯懦、胜利与失败的搏斗?,并特别指出:?这一行动要战胜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需有坚定不移的勇敢精神?,而红军?都是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不屈不挠精神的人?。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多处谈到这个问题,认为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是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史诗?,?这种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中国革命赖以成

功的基础?;阅读关于长征的书,可以?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知道有文字记

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并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书中还说:?长征已给中国的面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意识,使这个国家出现了许多世纪以来所缺乏的精神与团结?,?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莫里斯?梅斯纳在《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也论述了这个问题,说长征加深了人们的?使命感?,增强了人们实现其理想和使命的?希望和信心?,?人们现在所熟悉的毛泽东主义的下述美德:奋斗不息、英勇牺牲、自我克制、勤奋、勇敢和无私,不仅为毛泽东个人身体力行,而且为一切长征老战士所具有,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规范自己行动的美德,而且他们认为这些美德对于他们的幸存,对于他们所献身的革命的延续都至关重要。这种禁欲主义的价值观构成了后来被赞颂为‘延安精神’的那种精神的核心?。

总之,在许多国外记者、作家、学者的眼里,红军的长征是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的历史,现在仍在鼓舞着中国人民胜利前进,即使对于未来,

它仍将会具有巨大的影响。他们的这些作品,向国外的读者介绍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使世界各国的人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作用和价值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那么,国外的这些记者、作家、学者,为什么会对长征做出这么高的评价,给予这么多的赞誉呢?这主要是由于长征本身的伟大、壮观、艰难、惊险所决定的,即使是政治观点不同的人,只要能稍微客观地来看待这一事件,也不能不为长征的难以令人想象的艰难行程、红军指战员们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气魄所感动、所折服。另外,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奏曲,他们要探讨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不能不追溯到红军的长征,对长征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红军长征时的那种艰难困苦的条件大不一样。但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长征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同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个个困难。随着条件的变化,现在一些人对长征精神逐渐遗忘和淡漠了,不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陷入琐屑行为之中,甚至沉溺于金钱的诱惑之中;不再具有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一碰到困难就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危急时刻也

不敢挺身而出,而是畏缩不前;越来越缺乏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而是只顾自我,追求享受,甚至目无法纪,道德败坏,腐化堕落;完全丢掉了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优良作风,脱离群众,以权谋私,甚至依靠人民给予的权力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这些行为、思想和作风,与长征精神是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完全不相容的。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正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从红军长征的英雄模范事迹中,不仅可以总结和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可以学到怎样树立人生观、正确地面对人生的深刻道理,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尚的人。

斗转星移,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二十一世纪早已到来。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踏着老红军的足迹,永远继承和发扬他们创造的长征精神,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9617046146.html,/5/view-1895942.htm

红军长征在贵州

论红军长征对贵州产生的影响

红军长征中巴西会议时间辨析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

长征女红军知多少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艰苦的一仗

红军老战士的人生长征

论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红军长征落脚处的最后确定

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之三从西昌到班佑

我看红军长征的原因

无觅关联推荐[?]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3篇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3篇 红军长征胜利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认真听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你就会明白。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一: 同学们: 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艰苦跋涉,历时一年的风风雨雨,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回顾漫漫征程,展望红色前景,毛泽东主席欣然挥毫《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胜利的人们的欢呼,是自豪者的歌唱!长征,伟大的长征,举世瞩目的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世界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既要回顾昨天的历史,更要展望明天的蓝图。我们要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回顾昨天,我们为中国工农红军而骄傲:368个日日夜夜,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自然界的凄风苦雨无时不在折磨着红军战士,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无

时不在考验着红军战士的坚强斗志。然而,伟大的红军战士胜利了!瞧!那冰冷的空荡荡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瞧!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瞧!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f过去了。翻越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上百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征服了行程中的艰难险阻,战胜了征途上的悍匪强敌,挥师北上,会师延安。这伟大的胜利,怎不让今天的人们发出长久地神奇的感叹? 是呀,敌人的围剿算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 长征,它将一个钢铁般的意志、一股夺取胜利的勇气和一股巨人般的力量存留进了人类史册。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地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进,向着理想勇敢奋斗,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感动崇高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光阴荏苒,一晃80年过去了。长征的故事却不因时间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及测评试卷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长征的意义[精选.]

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英勇无畏、战无不胜的军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无论是拿破仑从莫斯科的大撤退,还是色诺芬率领一万名陷入困境的希腊雇佣军撤出波斯,其面临的艰险、蒙受的牺牲、创造的业绩,都无法与中国的长征相提并论。 长征途中,我们红军将士面临一条条波涛汹涌的江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茫无际的草地,前有荷枪实弹的堵军,后有铺天盖地的追兵,上有狂轰滥炸的飞机……就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中国工农红军忍受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爬雪山,过草地,涉沼泽,眠雪野,食草根,艰难跋涉25000里,翻越18座高山,度过24条江河,转战10多个省,终于同总兵力多达100万的敌人苦战杀出了一条生路。 长征中的红军将士心系他人,忠于理想、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永不泯灭。长征是最严峻的生死考验,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红军将士的头顶上。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干渴饥饿……随时都有可能吞没他们的生命。就是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中,我们红军将士怀着对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赤诚,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的斗争,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

给自己,10万多红军将士为此捐献了自己的血肉之躯。 长征途中,我们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中央的集体统一,意志坚如铁,立场如磐石。各路红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有的部队为了主力红军的安全,不惜牺牲局部利益,孤军奋战,直到战斗到最后1人。红军将士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行军途中,红军将领朱德、周恩来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骑,自己则踏着泥泞道路艰难前进;团结群众,与各族人民团结战斗,共同对敌。长征路上,红军时时处处关心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沿途群众为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收集情报、救护伤员、提供兵源。军民团结如一家,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御敌长城。 我们长征的大部分路程都是经过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各部队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群众纪律。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及宗教界上层人士,增进了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了解与团结。红军爱护群众,群众拥护红军。长征中,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作战,乃至把自己的子弟送入红军队伍。人民群众与红军将士鱼水关系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这个传统将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胜利是伟大的不世之略。那你知道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吴起镇会议根据榜罗镇会议作出的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新的战略决策,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约6000人分左、中、右3路纵队北上,通过通渭地区,翻越六盘山,又经过1000多里的艰苦行军和英勇作战,从甘肃进入陕北,于1935年10月18日抵达铁边城。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博古,以及林彪、聂荣臻、杨尚昆等。会上,张闻天指出:关于在陕北建立苏区问题,政治局同志无一异议;毛泽东在上次榜罗镇召集的会议上作出决定,大家是同意的,应批准;至于中央整个政治决议,应在与二十五、二十六军同志商量后再发。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当前形势和部队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议案,如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主要是在西边打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是在南边打东北军,或是向北打的问题,同西北红军会合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的问题,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群众工作、解决物资、冬衣等问题,认为上述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中央迅速作出决定。毛泽东在会上还指出,现在我们已到陕西,到保安尚有45天路,需要一天休息才好,这几天没有饭吃,不得不走,到前面有粮地方休息。我们要把保

安变为苏区,过去敌人对我们是追击,现在改为围剿,我们要打破这围剿,我们须在敌人围剿前做很多工作。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吴起镇会议的预备会议。 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随后又同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找到了长征立足点,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首先报告俄界会议以来的形势与陕甘支队的任务。主要内容是:1.宣布中央红军已完结一年长途行军,提出党的新任务是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报告指出:自俄界出发已走2000里,到达这地区的任务已完成了,敌人对于我们追击堵击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是敌人围剿,而我们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主要敌人是蒋介石、张学良、阎锡山。他们正准备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所以,现陕甘支队,应提出保卫陕北苏区的口号。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口号,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镇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在俄界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不止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才能激励红军将士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红军长征时领导人的年龄

红军长征时领导人的年龄 楼主作者:文哥【发信资料编辑】↓道具发帖时间:2008-4-1 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 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36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28岁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乘42岁 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 司令员叶剑英37岁 政委陈云29岁 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 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 第叁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 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31岁 政委宋任穷25岁 2、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林彪28岁 政委聂荣臻35岁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 参谋长左权29岁 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 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 第一师(下辖第1、2、3团) 师长李聚奎30岁 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 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 第2团政委邓发24岁 第二师(下辖第4、5、6团) 政委刘亚楼23岁 第4团团长耿飙24岁 政委杨成武20岁 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 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 师长彭绍辉28岁 政委肖华18岁 3、红叁军团(下辖第 4、 5、6师。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

军团长彭德怀36岁 政委杨尚昆27岁 李富春34岁 参谋长邓萍26岁 第四师 师长张宗逊26岁 政委黄克诚32岁 第五师 师长李天佑20岁 政委钟赤兵20岁 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 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 政治处主任王平27岁 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 4、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 军团长董振堂39岁 政委李卓然35岁 参谋长陈伯钧24岁 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34岁 5、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 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 军团长周昆 政委黄苏 参谋长张云逸42岁 6、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 军团长罗炳辉31岁 政委蔡树藩 参谋长郭天民29岁 注: 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出发时人数为8万6千人,到达陕北只剩约7千人,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二、红二方面军(下辖红二、六军团) 总指挥贺龙38岁 副总指挥肖克26岁 总政委任弼时30岁 副总政委关向应32岁 参谋长李达29岁 7、红二军团(下辖第4、5、6师) 军团长贺龙(兼) 政委任弼时(兼) 副政委关向应(兼) 参谋长李达(兼)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31岁

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意义 阅读精选(1): 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长征是一场伟大的行动,他对于中国社会之后的几十年都是意义深远的。他不但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研究的人,最终都会发现中国历史的规律,以及估计出中国社会未来的前景。毛泽东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中央红军的长征时,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透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红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一道致力于根据地的建设巩固,最终将延安建设成中国的”红色之都”。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对全国有着用心的指导意义,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在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设和巩固”三三制”原则的确立、土地改革地进行,一方面团结了最广大的中间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边区政府的建设也为我党之后取得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精选)

word. 为什么红军的条件如此艰苦,却总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呢?我们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有真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红军能冲能打,同时又能有组织地顺利退却。当我们在遵义向王家烈的两个师进攻时,发现敌人正在沿公路撤退。于是我们沿着小路,在不能点火把照明的情况下,连夜急行军,八小时走了五十公里路。当我们赶到乌江时,敌人后面的几个团还没过江。我们烧毁桥梁后全歼剩下的几团敌人。难道这不足以证明我们红军十分灵活的机动能力和进攻能力吗?赤水之战,持续了一整天。晚上十点,我们得知敌人的增援部队来了,于是决定撤退。我们搭了渡桥。桥是晚上修好的,而黎明时红军主力已过河走出十五公里了。经过八个月的锻炼,我们平均每天可以走五十公里到六十公里,都是山路,而且往往还是夜行军。 我们的战士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所以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英雄主义。红军在江西时知道他们的使命是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现在他们依然很明确自己的任务,即为民族解放和在全中国完成苏维埃革命而斗争。 红军之所以这么英勇顽强,还在于它有一支优秀的、坚强的干部队伍。这些干部都是在国内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干部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而且还是执行我党路线的杰出政治家。他们积极主动,经常就下一步的计划、红军的任务和发展前途等问题,向党的领导人提出建议。他们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善于采取灵活的策略。党给他们的任务,他们都能独立完成。 我们这次西征取得胜利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它在国内战争的炮火中得到了锻炼,的确变得有能力领导像我们的西征这样光荣伟大的事业。党一直领导军队,主持制定军事计划和战略战术。我们同国民党已经持续了多年内战。如果没有真正正确的党的领导,我们就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每次战斗前,连队的党员都召开会议,选出后备指挥员,大约有四五个人。如果连长在前线受伤或者牺牲了,队伍不会跑散,因为第一后备连长会立即挺身而出;如遇不幸,第二后备连长又会代替他,一个接着一个。党员受伤后,为了不影响同志们的情绪,总是对他们说:“没关系,你们继续前进吧。”应该说,我们红军中的共产党员都是我们党的优秀分子。 我们取得胜利的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所到之处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我们每占领一个新的地区,就动员群众没收当地军阀、地主豪绅的财产和存粮。我们把这些财产和粮食分给贫苦百姓。只要有可能,我们到处都建立起地方革命政权——革命委员会。我们拨出一部分武器组织地方游击队。每个红军战士都知道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这些规定包含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个战士务必遵守。每一个红军战士都随身带有一截粉笔,他每天至少要在走过的地方写三条标语。正是由于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所以我们才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得以为红军招募到志愿兵。我们随处可以找到帮助我们搬运辎重的脚夫,到处可以把红军战士安置在老百姓的家中。当我们需要粮食时,老百姓会卖给我们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 已改成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

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 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惊天动地、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和“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呢?下面是整理的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希望你喜欢。 红军长征体现的精神:不怕牺牲、仇恨敌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钢铁般的意志、奉献、顽强、拼搏、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奉献顽强拼搏 体现了红军不怕牺牲、仇恨敌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他们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很值得我们学习! 坚任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

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形成 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它而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 任何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都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

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

2020红军长征胜利日心得体会5篇

2020红军长征胜利日心得体会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红军长征胜利日心得体会1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为之动容?是什么精神,让我们自豪回首?是什么努力,让我们感到无限的骄傲?是他--那伟大的壮举,光辉的历程! 距长征结束已经已经整整80周年了,我们怀着梦想,怀着希望的一代人知道,是长征给了我们学习、游戏的机会,没有长征的胜利,又何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和美满!每一个中华人民,都会为长征而感到自豪。因为这乐观坚定而又豪迈的精神,已经深深地扎在了我们的心中! 滚雪山,过草地,渡金沙,战铁索,这么多故事,哪个故事不流传在大街小巷?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我们小学生的学习上,同样也需要长征知难而进的精神,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我们必须努力去克服,而不是欺软怕硬。想一想长征的那些老前辈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不好好地珍惜,又如何能对得起他们?自从知道长征精神80周年后,我开始发奋地努力,不再像以前一样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那次我正在做数学题,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奥数题,难就不说了,还剧复杂,算了几次结果都不一样,当时我就是很丧气,一下子吃瘪了,心想:这道题简直不是人做的,还是跳过吧!就这样,我放弃了一次锻

炼自己的机会,当时已经被困难冲昏了头脑,什么长征不长征的精神全都忘了,殊不知红军在遇到困难时根本没有“跳过”的机会,只能亮剑,向困难发起挑战,最终还是胜利了,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由此可见长征精神是多么的可贵,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团结、互助的群体。回想当时的放弃,真不知道有多么的惭愧,红军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自豪的。当义勇军进行曲结束时,我会昂头挺胸,自豪地看着国旗,因为长征精神,会在我的心中永存,永存! 红军长征胜利日心得体会2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过了大半个世纪。照现代社会这种急速更新换代的观念,早已是好几个时代过去了。按我们熟悉的某种号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不免令人生厌。然而长征却不同。人们总在不断的言说、探究、拷问。我想或许是由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吧――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坚持到底。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

红军长征胜利的军事战略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的军事战略意义 以长征胜利为标志,红军实现了军事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从根本上扭转了战略被动局面,从此翻开了我党军事斗争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长征胜利成功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中国革命战争的总体态势由被动转为主动 红军长征是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军事斗争局势发生严重逆转的情况下,我们党为了谋取战略主动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为了寻找红军新的立足点,夺取战略主动进行的大转移。能不能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直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 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战略立足点,从而为争取军事斗争主动创造了条件。一切军事斗争如果没有可供依托的战略后方,就没有战争的纵深与发展。红军退出中央根据地后,把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作为作战的基本目标,最终转移到陕北建立了根据地,这就使红军有了稳固的战略后方,一改过去的被动局面,拥有了军事行动的战略主动权。之后,红军先后发起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此后,蒋介石再也没有组织起对红军的进攻战役。这些战役表明,长征胜利后,红军既能根据军事斗争全局制定战略方针,又能通过具体的战役战斗实现战略目标;既能根据敌我情况寻机发起战役,又能通过准确判断战场态势有效控制战局;既能依托根据地消灭和击退进攻之敌,又能通过外线作战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成功实现,不仅解决了红军求生存、图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标。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放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大背景下考察,红军长征又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形势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北上抗日”这一长征初期主要从政治上考虑而提出的策略性口号,最终必然要转换为红军长征的战略性目标,从而赋予了红军长征以积极的战略转移意义。红军的战略转移是政治与军事、退却与进攻、国内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有机结合的产物。这次战略转移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剿灭”红军的战略企图,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争取了战略主动,打开了军事斗争新局面。 长征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红军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走向成熟的重要开端。 红军正确军事思想的树立表现在战略战术指导的成功转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活的灵魂,也是红军长征胜利在战略指导和作战原则上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这一科学精神支撑下的红军战略战术指导,同遵义会议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在战略指导上,实现由消极防御向积极防御转变。遵义会议前,红军在错误的军事思想指导下,进攻时采取冒险主义,死打硬拼;防御时采取保守主义,被动挨打;转移时实行逃跑主义,消极避战。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战略指导上彻底放弃了消极防御的路线,转而实行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指导方针,即着眼打破强敌的围追堵截,把握防御和进攻转换的关节点,寓战略防御于战役进攻之中,以战役攻势争取战略防御主动,从而实现了进攻与防御的有机衔接。 二是在作战原则上,实现战略的速决战向持久战,战役战斗的阵地战、堡垒战和消耗战向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转变。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在战略上主张速决战,在战役战斗上坚持打“堂堂之阵”的阵地战、堡垒战和消耗战,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为“乞丐与龙王比宝”。遵义会议后,红军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摆脱了单纯防御和堡垒主义的桎梏,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在战役战斗中,坚持以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为主,善于造

红军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资料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一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到一九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左”倾路线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界限,主观地急于要超过民主革命;低估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第三次“左”倾路线更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完全否认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反而把同国民党反动统治有矛盾,而在当时积极活动起来的中间派别断定为所谓“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就从而低估了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 但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以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胜利。而在一九三三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端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取得了完全的统治。一九三四年一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是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这时,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危机已到了新的尖锐的阶段——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

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典故事

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典故事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是多么让人激动。回顾长征,有多少经典的故事发生过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典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长征有许多艰难的故事,有的故事让人想起来心里暖融融的。特别是来自友军的无私帮助,正是这些帮助和扶持,红军才能走出艰难险阻,走向胜利。 1936年5月底6月初,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红6军团到达了西康境内。由于连续的草地行军,特别是长时间的断粮缺水,战士们的体力严重不足,部队疲劳到了极限。粮食问题再得不到解决,部队就很难再前进了。正当大家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他们在一个叫稻城的小县城和红32军会合了。 红32军是为了专门接应红6军团来到稻城的。在最困难的时候见到友军,大家奔走相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本来疲惫不堪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充足了电。 红32军给红6军团送来了一群大牦牛、肥猪和肥羊,一捆捆的羊皮背心、羊皮手套和睡觉用的皮垫子,还有不少青稞和豌豆。这样多的物资对他们来说真是“及时雨”。其实,红32军也是经过草地行军、忍饥受冻过来的,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红32军的战友们所体现的团结互助精神让人终身难忘。

一番休整后,红6军团又踏上了征程。当时全军上下竟连一口可以做饭的大锅也没有。原来部队集体用的厨具,随着行军作战已全部丢掉了。自从渡过金沙江后,干部战士都是分散野餐,用个人的搪瓷缸子当炊具。可红32军送给他们的这些肉食和粮食,怎样才能吃到嘴里呢? 为了不麻烦当地的藏族同胞,红6军团的先头部队向藏族群众买了几口大缸,用来煮肉。大家正准备美餐一顿时,没想到他们买的那些大缸经不起烈火高温的烘烤,肉还没煮熟,大缸就“砰”地一声炸了。有的连队由于烧坏了大缸,干脆就吃起了半生不熟的肉。买不起缸的连队,就把肉分割给个人,战士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地上点上火,经过一番烟熏火燎之后,吃起了“熏肉”或“烤肉”,这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对一时吃不掉的牦牛,在行军中部队就用它们来驮枪械弹药,给病号骑,等需要的时候,然后再陆续杀掉改善生活补充给养。 每当大家吃牛、羊肉,看到牦牛在行军中所起的作用时,红6军团的战士们都会深情地怀念起红32军的同志们。 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典故事篇2:吃得苦中苦参军前,李开友靠给有钱人放牛、割草、砍柴过活。1934年,18岁的他听说参加红军有饭吃,就跟着肖克的部队走了。 那时候李开友人小,个子也小,只能给部队当通信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送信。只要有信,无论白天还是夜里,都要送。好在李开友聪明伶俐,每一次都能顺利把信送到。

长征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长征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长征》。 两万五千里的艰苦路途就在先烈们德脚下一步一步走了来,他们走出了胜利,走出了尊严沿,途播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这在世界的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一次极具意义的大转移。长征是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的“左”的错误领导下失败后做出的一个艰难的决定:进行战略打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就是这次长征,红军的主干才得以保存,才没有牺牲在国民党的又一次集结大量兵力的反围剿下。这次长途的大转移是艰苦的、苦难的,我们的工农红军兄弟翻过雪山、跨过草地、渡过金沙江……,即使很多生命在这次转移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精神是不会消失的,正是这种精神鼓舞了一个又一个士兵,正是这种精神感染了红军沿途经过的地区的人们,这种精神让革命之花开得漫山遍野,是这种精神保住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为工农红军的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别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间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虽然说长征是在我们犯下错误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不得已做出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是那么的及时和正确,我们不能忽略我们之前的失误,但我们更不能忽略我们现在作出的优秀决定。我们必须积极正面地区评价这次长征,虽然它的路途遥远,但是它却不是茫然、毫无目的的,它是一次带有历史使命的大转移。虽然这次大转移几乎让红军覆灭,但是它却留下了革命的种子,为革命的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剿共的失败。宣告了共产党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长征是宣传队。打土豪,分田地。使沿途老百姓看到了自己的队伍,看到了希望,主动积极投身红军;长征是播种机。沿途撒下了无数革命的火

浅析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永恒作用 摘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党和红军在浴血重生的万里长征中,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特别是红军长征过贵州中形成的贵州精神,可以说是整个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不仅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永恒作用。 关键词:长征精神贵州精神十八大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贵州是红军长征历时最久,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有着太多最鲜亮的记忆。遵义会议,工农红军得以从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上扭转,开始自主而正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四渡赤水、乌蒙山千里回旋,红军以一连串的雄奇手笔,奇迹般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红军长征过贵州,不仅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开拓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红军长征过贵州的精神 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中国工农三大主力红军被迫相继实行战略转移。历时两年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贵州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贵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红军的光辉足迹。 红军长征过贵州期间,可谓是几进几出贵州。贵州是红军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地方,不仅召开了历史性的遵义会议,更是留下胜利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军事史上惊心动魄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在贵州,红军事迹代代相传,红军精神影响深远,红军长征的大无畏精神更是在贵州凝聚成一股贵州精神。贵州精神可以说就是一种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过贵州所凝聚的精神可谓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具体内容又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