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讲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危害讲解

第5讲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危害讲解

第5讲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危害讲解
第5讲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危害讲解

内分泌干扰物污染及其危害

天津医科大学孙增荣

一、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科技的进步,大量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这些化学物质一方面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大量合成化学物质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空气、水、食物链等多种暴露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存造成潜在的威胁。自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很多研究者发现,某些种类的环境化学物质对野生动物及人类产生类似天然激素样的作用,造成包括生殖器官发育异常、不育、生殖系统肿瘤、神经行为改变等与机体内分泌功能改变相关的有害效应。由于当时发现这些物质大多数具有拟雌激素样作用,因此,研究者把这类的环境化学物质称为“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或“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s)。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某些环境化学物不仅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的作用,还具有抗雄激素、干扰甲状腺激素等多种作用。1991年7月,来自生态学、生物学、动物学、医学、毒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在美国威斯康星洲的Wingspread召开会议,对于激素在动物正常发育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多种化学物质对野生动物及人类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讨。与会学者认为,大量人工合成化学物及少数天然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干扰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实验室动物及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尤其是胚胎/发育阶段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对很多化学物的干扰作用非常敏感,从而导致发育异常、生殖功能障碍、神经行为异常、生殖系统癌症等危害。Wingspread会议首次提出“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EDs)这一术语。此后,大量研究发现,一些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广泛接触的化合物,在曾经被认为的是“安全”的低剂量暴露条件下,也会干扰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对机体的生殖、发育、神经、免疫、代谢等产生广泛的影响。从此,环境化学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作用作为新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1996年,曾参与Wingspread会议的生物学家T. Colborn,生态学家J.P. Myers及新闻记者D. Dumanoski撰写了科学小说《我们被偷走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人工合成化

学物对人类和其他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作用及其导致的有害效应,作者指出:“某些种类的合成化学物质即使在极其微量的暴露水平也会对人体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干扰激素作用和人类生命过程的合成化学物质,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该书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政府与国际学术界对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重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展对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问题的研究。包括欧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等在内的政府和组织机构都发表了相关的专题报告,就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暴露、对野生动物和人类内分泌系统及健康的有害影响和风险评价等问题作了整体上的论述。

(一)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

对于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 EDs,或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USEPA及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WHO/IPCS)的定义。

USEPA对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对维持体内平衡并调节生殖、发育、行为等过程的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及消除具有干扰作用的外源性物质。

WHO /IPCS(2002)内分泌干扰物(EDs)定义: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完整生物体或其子代,或(亚)群引起有害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改变”是指影响神经、免疫和生殖系统等正常的调控功能;“有害效应”包括:机体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的改变,生物体在一生中出现的机体功能损害、对其他压力/应激的代偿能力下降,以及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作用的易感性增加。

(二)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

目前,世界各国已开展内分泌干扰物甄别、安全性评价及管理工作的相关机构、组织尚无统一的EDCs目录(包括确认或可能的EDCs)。1996年USEPA成立的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测试咨询委员会(EDSTAC)公布的可能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化学物质初步清单中有75种;1998年日本环境厅《环境激素战略规划SPEED’98》公布的被疑为环境激素的化学物质有67种;Our Stolen Future 网站2002年公布的“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普遍污染物清单”包括86种化学物。随着研究的深

入,很多化学物的内分泌干扰性质逐渐被发现。欧盟于1999年拟定了一份由553种可能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化学物组成的优先筛选名单,在其2000年的报告中,确定其中118种化学物质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或潜在内分泌干扰作用,到2006年,报告其中194种化学物质具有明显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截止到2011年7月,由《Our Stolen Future》作者Colborn博士创办的非营利组织—内分泌干扰交流(The Endocrine Disruption Exchange,TEDX),在其网站上列出了850种潜在内分泌干扰物的清单。2001年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斯德哥尔摩公约》中确定的12种优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全部被列入上述EDCs名单。12种POPs包括9种有机氯杀虫剂、1种工业化合物、2种垃圾焚烧产物和工业化学物合成的副产物,具体包括:艾氏剂(aldrin)、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氯丹(chlordans)、毒杀芬(toxaphene)、灭蚁灵(mirex)、六氯代苯(hexachlorobenzene)、七氯(heptachlor)、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PCDFs)。

EDCs种类很多,是高度异构性的化合物,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一般可根据其来源或内分泌干扰作用对EDCs进行分类。

1.EDCs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化学物

(1)天然激素类物质:包括动物和人体内正常合成的激素类物质,如雌二醇(estradiol,E2)、雌酮和雌三醇等,以及一些植物化学物(phytochemicals)和真菌雌激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据报道,有超过16个属的300多种植物能够产生至少20种植物雌激素,如异黄酮类(染料木黄酮、大豆苷原)和木脂素。植物雌激素广泛存在于谷物、蔬菜、水果、调味品等多种植物中。人类主要通过食物摄入植物雌激素,适量的自主雌激素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有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可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诱导产生弱雌激素作用,尽管这些物质与雌激素受体结合的亲和力相对较低,但对于孕妇和婴幼儿,若大量食用,其安全性值得深入研究。有文献报道,用大豆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幼儿与喂养牛奶的婴幼儿相比,尿中植物雌激素染料木黄酮和大豆苷原的浓度高出500倍。真菌雌激素(mycoestrogens)由

环境中的真菌产生,如玉米赤霉烯酮,进入体内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诱导雌激素受体依赖的基因转录,产生雌激素效应。

(2)人工合成化学物:主要包括①人工合成的药用雌激素及抗雌激素药物:合成雌激素类药物如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己烷雌酚、炔雌醇、炔雌醚等。抗雌激素类药物如来曲唑(letrozole)、它莫西芬(tamoxifen)等;②工业化学物: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s,PAEs),表面活性剂烷基酚(alkylphenol)类,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原料双酚A(bisphenol A,BPA),用于绝缘材料、热导体及溶剂的多氯联苯类(PCBs),溴化阻燃剂多溴联苯(PBBs)、多溴联苯醚(PBDEs),化妆品及食品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parabens),食品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苯甲醚(BHA)等;③农药:最初在环境中被认定的60余种EDCs中,有超过40种为农药有效成分或其代谢产物。包括有机氯杀虫剂、氨基甲酸盐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脱叶剂、除草剂及杀菌剂等;④废弃物焚烧、燃料燃烧及化学物质合成的副产物:主要为二噁英类(dioxins)化合物,包括PCDDs,如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2,3,7,8- 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与PCDFs,以及多环芳烃类(PAHs);⑤重金属与类金属:铅、镉、汞、铀、有机锡、砷等。

2.EDCs根据其作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环境雌激素干扰物:大多数EDCs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还有少数具有抗雌激素作用。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EDCs主要包括:①天然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及真菌雌激素;②人工合成雌激素:③工业化学物及其他环境污染物:这类物质种类繁多,包括PCBs、PBBs、PCDDs、多种农药成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烷基酚(壬基酚、辛基酚)、BPA、PAEs、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丁基羟基苯甲醚、重金属(镉、汞、砷、铀)等。此外,PAHs、TCDD等能与芳香烃受体(AhR)结合的化合物同时具有抗雌激素作用。

(2)环境雄激素干扰物:具有抗雄激素作用的EDCs主要包括:PAEs、苯乙烯、氟他胺(flutamide)、烯菌酮(vinclozolin)、腐霉利(procymidone)、利谷隆(linuron)、DDT降解产物p,p’-DDE以及重金属铅、镉等;广泛用于化妆品及个人护理产品的抗菌剂三氯卡班(triclocarban)具有拟雄激素性质。

(3)环境孕激素干扰物:某些天然植物成分具有模拟或干扰孕激素作用,

如一些中药中的皂甙类成分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孕激素样作用;动物实验发现,某些合成化学物具有抗孕激素作用。例如,杀虫剂甲草胺(alachlor)、硫丹(endosulfan)、十氯酮(kepone)、DDT 代谢产物o,p’-DDD、甲氧敌敌涕(methoxychlor,MXC)。重金属镉根据浓度不同,可增加或抑制胆固醇转化成孕激素,镉在低浓度时刺激卵巢黄体酮的产生,但是在高浓度时抑制卵巢黄体酮合成。

(4)环境甲状腺类干扰物:许多环境化合物,通过影响碘的利用和运输、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转运及干扰甲状腺激素受体等途径干扰甲状腺功能。这类化学物包括:多卤芳烃(PCBs、PCDDs、PBDEs)、烷基酚、BPA、有机氯农药(林丹、狄氏剂、DDT、十氯酮等)、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福美锌、代森锌等)以及重金属铅、镉等。

(5)其他:有机锡化合物可干扰过氧化物酶体增值体激活受体(PPAR)/视黄酸X受体(RXR)系统。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和三苯基锡(triphenyltin,TPT)均为PPAR /RXR 激活剂,多氯联苯(Aroclor 1254)为RXR抑制剂;PCBs代谢产物甲磺酰基多氯联苯、砷可干扰糖皮质激素;铅、可卡因、去甲可卡因、二硫化碳等可干扰儿茶酚胺活性。

(三)内分泌干扰物污染来源及其在环境中迁移

1.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来源

EDCs来源广泛,这些物质不仅是医药、农药的有效成分,也广泛用于塑料、洗涤剂、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服装面料、涂料、家具、玩具、化妆品、医疗用品、电子产品等工业产品、日常生活用品及食品中。在各种化学物质的生产、使用及处置过程中,不断释放进入各种环境介质中,使各种环境介质普遍受到污染。EDCs的人为污染来源主要包括:(1)大气污染:化工生产过程产生的EDCs随废气排放,农药喷洒或残留农药的挥发,垃圾焚烧,汽车尾气排放等。(2)水体污染:化工企业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农田农药经降水、灌溉水向水体的迁移或者直接向水中施用农药,大气中残留农药及其他EDCs经降水或自然沉降进入地表水、渗入到地下水,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不合理堆放以及垃圾填埋物渗滤液等。(3)土壤污染:农药直接施用、塑料地膜覆盖,大气中残留农药及其他EDCs经降水或自然沉降,用含有EDCs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灌溉农田,工业固体

废弃物堆放以及某些含有EDCs成分的化学物在土壤中降解产物直接污染土壤。

2.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EDCs 多具有亲脂性,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残留期长,容易在食物链中蓄积。一些难降解的EDCs进入环境后能长久地滞留于空气、水和土壤中,吸附于颗粒物上,并以不同的状态在三种环境介质中以及环境介质与生物体之间迁移。因此,某些几十年前就被被禁止生产和使用的EDCs仍然在环境中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可以在动物和人体内检测到。另外,进入到环境中的EDCs可通过气流、水流、生物迁徙(食物链)进行长时间、远距离的输送迁移,从而扩大污染范围,甚至造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污染。事实上,在一些远离EDCs生产、使用和释放的所谓的“原始环境”中(如北极、南极地区的海洋空气、海水中)及生物体内也可以检测到某些EDCs或其代谢产物。

二、内分泌干扰物作用的特点

(一)暴露的普遍性与长期性

EDCs污染广泛,种类繁多,在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人类通过呼吸、饮水、食物、皮肤接触,甚至静脉输液等多种途径,同时暴露于多种性质相似或不同的EDCs。人类或野生动物体内通常存在多种EDCs混合物。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对人群环境化学物暴露调查发现,90%以上的调查对象体内含有多种农药成分或其代谢产物,95%以上人群体内可以检测到BPA,几乎所有的人体内均检测到PAEs代谢产物。此外,很多难降解的EDCs如PCBs、PCDDs、有机氯农药等进入体内后可以储存在脂肪组织,长期在体内蓄积,造成有害效应。一些广泛使用的非持久性工业化合物如BPA、PAEs等,由于它们长期大量使用,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环境中,致使人类长期持续地暴露于这类EDCs,从而造成健康损害。EDCs通过母亲胎盘、乳汁进入胎儿、婴幼儿体内,因此暴露从胚胎期开始,可持续至终生。

(二)低剂量效应与非传统的剂量-反应关系

传统的毒理学研究中,一般认为化学物的剂量越大,其毒性效应也就越明显,即“剂量决定效应”(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对化学物进行毒性评价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化学物的剂量与生物效应之间呈线性关系,在最低的作用剂量之下,则认为是安全的,这个最低作用剂量是制定化学物的安全使用标准、食品及

环境中的残留标准等一系列准则的基础。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对某些EDCs 来说,即使是极低剂量的暴露,如接近甚至低于传统毒理学无可见有害效应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的EDCs 即可产生生物效应,特别是如果暴露发生于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窗口期,低剂量EDCs暴露将对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并且低剂量有可能比高剂量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或低剂量与高剂量的作用效应不同。EDCs 的低剂量效应( low dose effects)是指在低于常规毒理学检测所用剂量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此外,低于NOAEL或低于人体暴露剂量的也被视为低剂量。例如,vom Saal等发现,小鼠出生前经子宫暴露低剂量DES (0.02~2.0ng·g-1体重/day)可以使成年后前列腺重量显著加,而暴露于高剂量DES(200ng·g-1体重/day)的小鼠,其前列腺重量则比对照组低。vom Saal 等的研究结果也被Gupta 的研究所证实。除DES外,很多EDCs均可呈现低剂量效应,包括BPA、MXC,壬基酚、植物雌激素、DDT、PCBs、烯菌酮等。这些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倒“U”形或“U”形的非单调(non-monotonic)关系,即在一定的低浓度下,可能具有更高的生物效应,当浓度进一步升高时,生物效应又会降低。EDCs低剂量效应及非单调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存在,使得基于传统毒理学线性阈值模型进行外推获得的化学物安全阈值受到质疑,某些以前被认为是安全的低剂量环境化学物暴露也并非安全,因此需要在科学认识EDCs 低剂量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科学合理的EDCs暴露风险评价体系。

(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复杂性

EDCs作用的复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同一种化学物可具有不同的激素活性,通过多种途径和作用机制干扰内分泌系统。如DDT为雌激素活性物质,通过雌激素受体途径产生内分泌干扰作用,而它的一种代谢产物(p,p’-DDE)能与雄激素受体结合,是抗雄激素物质。BPA本身是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物质,但也可与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而干扰甲状腺激素功能。TCDD既有雌激素样作用,又有抗雌激素作用;另一方面,EDCs包括多种性质不同的化学物,而且通常是多种EDCs混合物同时存在于环境中,进入生物体后,多种混合物会产生联合作用(如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等),通过多种作用机制产生复杂的有害效应;此外,EDCs低剂量效应及其非单调型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提示在不同暴露剂量的条件下,EDCs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效应可能也不相同。

最初,研究者关注的EDCs主要是具有环境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对这些EDC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雌激素及雄激素为主的激素信号通路的干扰作用。尽管大多数已知的EDCs为拟雌激素样物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种EDCs可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及作用机制,广泛作用于机体内分泌系统的几乎所有激素信号通路,包括甲状腺激素、孕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视黄酸等。除了生殖系统发育障碍、不孕不育等有害效应之外,EDCs的效应终点(endpoints)也扩展到诸如癌症、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多个方面。

(四)暴露时间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EDCs的暴露时间可能比暴露剂量更加重要。处于发育关键窗口期(critical windows of development)的组织器官对EDCs作用敏感性增加。一方面是因为胚胎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依赖性的,对内、外源激素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另一方面,胎儿期各种屏障及防御机制发育尚不完善,经母体暴露的EDCs进入胎儿体内容易对发育中的多种组织器官,特别是胎儿大脑、生殖系统等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某些器官发育的重要时间窗口,即使极微量的EDCs暴露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内源性激素失衡,干扰正常的器官发育过程,并且这种干扰作用会在成年后表现出不可逆的发育和功能障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出生前EDCs暴露可通过多种途径干扰决定胚胎/胎儿发育过程的多种基因的表达,改变机体的某些遗传表型,从而影响整个发育过程。尽管出生前暴露于低剂量EDCs很少造成出生时严重的畸形,但是 EDCs对发育过程相关基因编程的干扰作用,将会改变儿童期或成年后对调控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的激素信号系统的应答反应,并导致成年后某些疾病易感性增加。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器官发育过程中(出生前及出生后早期)某些EDCs暴露是一些所谓的“胚胎/发育起源的成人疾病”(the fetal/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的病因基础。

内分泌干扰作用并不局限于生殖系统,事实上人体的每一个系统都具有激素应答性,不同时间EDCs暴露所致的有害效应也有所不同。2009年,Colborn等在TEDX网站发布了“Critical Windows of Development”。通过该“发育的关键窗口”时间表可以查看人类及模型动物(大鼠、小鼠)不同器官和系统发育的时间表,并了解由动物研究确定的不同发育阶段对特定EDCs暴露的易感性,以及

已观察到的某些有害效应。例如,尽管母亲孕期暴露DES可致子女生殖系统发育畸形和功能障碍,但是,只有在母亲孕13周之前暴露DES的女孩可能会发生阴道细胞癌。

下面一些人类疾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现在有足够的人群流行病学和实验动物研究证据支持这些疾病发生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出生前EDCs暴露造成的假说。这些疾病主要包括:(1)中枢神经系统:儿童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症、学习障碍、帕金森症、Alzheimer’s病。(2)女性生殖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癌。(3)男性生殖系统:尿道下裂、隐睾、不育/生育能力下降、睾丸癌、前列腺癌。(4)其他:儿童/少年糖尿病、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儿童或成年恶性肿瘤。

尽管发育中的胎儿对EDCs的作用最为敏感,一生任何时期EDCs暴露均可造成各种危害。出生后或成年期暴露EDCs所致有害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后果可能与出生前暴露不同。一般认为,器官发育完成后的EDCs暴露,主要影响器官的功能。

(五)内分泌干扰物的跨代效应

近几年,EDCs的跨代效应(transgenerational effects)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有研究发现,EDCs不仅作用于通过母体暴露的F1子代,而且发育关键窗口期EDCs 暴露造成的某些遗传表型的改变可通过生殖细胞系继续传递给下一代,产生跨代效应。有研究者认为,多数EDCs 的跨代效应并不是基于DNA序列的突变引起的表型改变,而是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改变基因表达造成的。

跨代效应沿生殖细胞系传递,在出生前经母体暴露的情况下,即F0代雌性孕期暴露于EDCs,F1代胚胎和F2代的生殖细胞也处于直接暴露中,此时F1和F2代的疾病表型可能仍然是由于直接暴露于EDCs所致,因此EDCs的跨代效应至少维持到F3代。例如,在胚胎性分化阶段经母体暴露烯菌酮,可引起雄性子代生精细胞凋亡、精子数下降及成年后出现癌症、前列腺及肾脏病变、免疫异常等多种损害,并且这些改变可通过雄性生殖细胞系传递到F4代。出生前低浓度BPA暴露对大鼠可诱导跨代遗传表型异常,导致雄性后代的精子计数和精子活力降低,并在F3代持续这些表型。尚有研究者报道,出生前烯菌酮暴露可性别依赖性地影响F1至F3代大鼠的神经行为,如交配行为、焦虑等,并认为其机制是对大脑多种基因

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导致的基因表型改变通过生殖细胞系传递给子代。此外,出生前低浓度DES暴露对雄性及雌性子代均可产生跨代效应,导致F1至F4代动物出现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值得强调的是,不是EDCs所致的任何表观遗传学改变都可以产生跨代效应。跨代效应依赖于暴露器官的表观遗传易感性和EDCs跨代效应的作用能力。个体的表观遗传易感性主要取决于EDCs暴露的时间点,出生前器官性分化阶段是暴露的敏感时期。此外,如果某些EDCs持续存在于环境中,个体或群体世代持续暴露于这些EDCs,也可以导致因致病因素跨代传递所致的多代效应。

(六)流行病学研究的局限性

目前,尽管有大量野生动物的资料及实验室研究均证实了EDCs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功能对多种生物产生有害效应,甚至对某些生物种群的生存繁衍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通过动物模型对于EDCs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然而,有关EDCs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非常有限,特别是缺乏能够确认EDCs暴露与健康效应之间因果联系的足够证据。开展EDCs的流行学研究经常遇到以下困难:(1)从EDCs暴露到产生有害效应常常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特别是胎儿期EDCs暴露到出现疾病症状一般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机体同时或相继暴露于各种EDCs,加之其他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均可影响机体的健康状况与疾病的发生,使得EDCs暴露与效应之间因果联系的结论难以获得。(2)人群对EDCs暴露的特点是多种污染物、低浓度、长期反复的混合暴露。人体在发育的任何阶段均可暴露于多种EDCs混合物,有害的健康效应常常是多种低剂量EDCs混合物联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对于人体复杂的暴露情况目前尚缺乏准确的评估方法,并且从暴露到病症出现的长潜伏期也给确定暴露水平以及暴露-反应关系提出巨大的挑战。

三、内分泌干扰物对健康的危害

目前大多数EDCs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尚不充分,并且EDCs作用的机制十分复杂,很多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某些通过对特定暴露人群,如上世纪40~70年代服用DES的孕妇及其后代,1976年意大利Seveso 化工厂爆炸事故中的TCDD高暴露人群,1968年及1979年发生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食用油PCBs污染造成的高暴露人群,以及一些职业暴露人群的流行病

学研究,获得有限的EDCs暴露与人群健康关系的资料。由于伦理学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EDCs作用机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整体动物或体外的实验研究。

(一)内分泌干扰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生殖与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如雄性激素、雌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的精确调控。由于大多数EDCs具有雌激素/抗雄激素作用,因此,生殖系统,特别是发育过程中的生殖系统是多种EDCs作用的敏感靶部位。根据EDCs暴露时间不同,雌激素/抗雄激素类EDCs可造成生殖系统发育或功能改变,并且这些改变一般呈性别二形性(sexual dimorphism)。

1.内分泌干扰物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依赖于一系列复杂、协调的生物学过程。在生殖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或者是生命的不同阶段,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内源性或者外源性因素的作用,都会对女性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尽管大多数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在成年之后才会表现出来,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生命早期,特别是出生前EDCs暴露可能与成年后出现的多种持久性的女性生殖系统损害有关。目前,有部分流行病学及大量动物研究发现,某些EDCs暴露与下述多种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及功能障碍有关。

(1)不孕与不良妊娠结局:EDCs可引起卵母细胞染色体的畸变,受精卵不发育而导致妊娠失败;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出现早孕丢失,发生不被察觉的流产;胚胎发育不良而致流产;干扰胚胎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导致胚胎发育及分化异常,造成出生缺陷或胚胎/发育起源的成年疾病。有研究发现,BPA、PCBs、PCDDs、有机氯农药、重金属镉、铅、汞等多种EDCs均可干扰受精、受精卵植入及胚胎、胎儿发育等过程。

(2)生殖道畸形: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出生前经母亲子宫暴露合成雌激素药物DES除了可以引起少见的少女阴道透明细胞癌,还可造成各种生殖道畸形,如T-形子宫、输卵管及子宫颈畸形。这些女性怀孕后容易造成异位妊娠、流产、早产,以及不孕。其他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EDCs也有可能对人类产生与DES 相似的作用。

(3)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多表现为持续性无排卵、雄激素增高及月经紊乱等,常导致女性不孕、流产。该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

胎儿宫内环境因素特别是宫内高雄激素水平与遗传因素交互作用有关。动物实验中,将羊和恒河猴在出生前暴露于高睾酮的环境下,模拟人类女性怀孕早期接触拟雄激素活性的EDCs,成功复制出了PCOS的动物模型,此研究提示,出生前暴露于拟雄激素性EDCs与成年后PCOS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4)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子宫内膜是性激素敏感组织。动物实验发现,慢性TCDD暴露可使灵长类(恒河猴)发生EMs,PCBs及PAEs 对EMs的发生也有促进作用。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了TCDD暴露与EMs发生的关联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某些PAEs暴露也可能是EMs 的危险因素。队列研究发现,出生前暴露DES与EMs发生有关。

(5)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POF是指女性在40岁前发生闭经、卵巢萎缩、体内雌激素水平低落、促性腺激素水平达到绝经水平的现象。由于人类原始卵泡细胞的储备在出生之前已经完成,因此任何干扰这一过程的因素均可导致POF的发生。具有抗雌激素作用的EDCs,如PAHs及TCDD通过芳香烃受体(AhR)介导的卵泡细胞凋亡加快POF进程。香烟燃烧产物含有大量PAHs类化合物,包括PCDDs,PCBs等。有研究发现,大量吸食香烟的女性卵巢的储备能力降低,更年期提前。Seveso事故中TCDD暴露者血清TCDD 水平增高与更年期提前相关。出生前在宫内暴露于DES的女性,更年期的平均年龄较未暴露的女性提前了0.7岁。动物实验发现,宫内暴露BPA的大鼠,其子代个体在胚胎时期的卵巢发育受到了影响,原始卵泡细胞出现非整倍性减数分裂的现象,并同时导致其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

(6)子宫肌瘤(uterine fibroids):子宫平滑肌瘤是生育年龄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肿瘤,可导致女性出现月经过多、痛经、不孕及流产等。研究者认为,成年女性长期暴露于雌激素样物质是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尽管目前人群研究尚不能确定DES的早期或者宫内暴露与子宫肌瘤发生之间的关系,但是动物实验充分证明了DES出生前或出生后暴露,均会造成成年后动物子宫肌瘤的发生。

(7)乳腺癌( breast cancer):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各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为女性一生中暴露了过多的激素类物质,尤其是外源性雌激素所致。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均发现,出生前、出生后早期、青春期及成年后暴露于多种雌激素样EDCs,如DES、

TCDD、DDT、BPA等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胚胎发育期暴露DES、青春期或成年后暴露DDT、TCDD,以及更年期前后暴露于外源性雌激素混合物均可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动物实验证实,宫内BPA暴露可造成乳腺导管增生、原位癌等癌前病变,并可提高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加乳腺癌的危险。另外,在动物模型中,TCDD被证实可以影响动物乳腺的发育,从而增加乳腺癌发生的风险。

此外,多种雌激素类EDCs ,如DDT/DDE、PCBs、BPA、PAEs等,与女童乳房提前发育,性早熟有关。

2.内分泌干扰物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雄性性分化、生殖器官发育及功能发挥均是高度依赖雄性激素的过程。除依赖于雄性激素外,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协调作用也非常重要。在男性生命过程的任何阶段,特别是出生前至出生后早期,即胚胎性分化及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暴露于某些具有雌激素或抗雄性作用的EDCs将对男性生殖系统发育和功能造成持久性的损害。尽管目前尚缺乏EDCs暴露与男性生殖系统损害因果关系的足够证据,但是有限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充分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EDCs暴露可能与下列男性生殖系统损害有关。

(1)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testicular dysgenesis syndrome,TDS):近50年来,男性隐睾、尿道下裂、少精液症及睾丸癌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Skakeback 等把这些疾病统称为TDS,并认某些环境化学物暴露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引起的胎儿睾丸发育异常是TDS发生的共同基础,而胚胎发育期EDCs暴露导致胎儿睾丸支持细胞功能紊乱,引起生殖细胞分化不良,同时睾丸间质细胞功能下降,睾酮及某些细胞因子(如胰岛素样因子3,Insl3)合成减少,对TDS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群证据来源于近几十年来人类精子质量下降及睾丸癌的增加与某些EDCs,如PAEs、PCBs、DDT等暴露有相关性。大量动物实验证实,出生前生殖腺发育关键时期暴露多种具有雌激素/抗雄激素作用的EDCs,包括PAEs、烯菌酮、DES、DDT/DDE、PCBs等,可以引起动物成年后出现的各种雄性生殖系统发育及功能障碍,特别是出生前PAEs暴露,可复制出类似于人类TDS的啮齿类动物模型。Swan等发现,随着母亲怀孕后期尿中PAEs代谢产物浓度的增高,男性新生儿肛生殖孔间距离(AGD)相应缩短,生殖器短小和隐睾的发生率增加,这

是出生前PAEs暴露对人类男性生殖系统发育影响的证据。

(2)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雄激素依赖性疾病。流行病学及动物研究发现,多种EDCs暴露与前列腺癌的发病有关。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来自Morrison、Alavanja及Meyer等的3项大样本人群职业暴露与男性前列腺癌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多种农用杀虫剂与前列腺癌发生存在着直接相关性,并指出其中含有的共同成分硫代磷酸酯类是导致前列腺癌发生的原因,它虽然不具有直接的拟雌或者抗雄激素活性,但具有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作用,后者为参与人体内甾体类激素合成与代谢的重要物质,从而影响男性的生殖内分泌系统,造成前列腺癌的发生。另外,动物研究证实,BPA、DES等的宫内暴露与啮齿类动物成年后的前列腺疾病有关,并且DES、BAP均具有低剂量效应。这些EDCs的低剂量宫内暴露可促进啮齿类前列腺细胞增殖,出现成年后前列腺体积增加,并提高前列腺对激素类致癌物的易感性,高剂量暴露则与动物成年后前列腺体积萎缩及发育不良有关。尚有报道,PCBs、砷、镉暴露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

(3) EDCs对男性的其他生殖毒性作用

子宫内暴露高剂量PCBs的男性胎儿,成年后出现内分泌紊乱,血清雌激素、尿促卵泡素水平明显增高,而睾酮水平降低。另外,多种EDCs,如BPA、苯乙烯、锰、铅等会导致男性性欲下降,甚至诱发勃起功能障碍。此外,EDCs还可导致出生性别比例失调,减少出生的男婴比例。

(二)内分泌干扰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脑发育的过程包括神经细胞的发生、增殖、分化、迁移、突触和髓鞘形成,以及神经网络的建立等,是在一系列基因、神经递质、激素及生长因子调控下的精细而有严格时序的发育过程,其中多种内分泌激素,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对于大脑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都是必需的。出生前和出生后早期(围出生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内、外源激素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这一时期,即使很低剂量的EDCs暴露,也会对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造成持久的损害。EDCs 可通过多种机制,如通过激素介导途径及非激素介导途径(干扰多种神经递质释放和代谢、干扰激素合成/代谢的关键酶、影响钙离子稳态、氧化应激损伤等)

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大脑神经内分泌系统也是机体整个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对下游激素的合成、代谢及功能发挥等起重要调控作用。因此,EDCs暴露不仅干扰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也会干扰神经内分泌中枢对下游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儿童及成年后表现出的很多精神、行为和智力等方面的神经发育和功能障可能与围出生期EDCs暴露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环境中广泛存在的EDCs,如BPA、PCBs、PBDEs、有机氯农药、PAEs、铅、甲基汞,以及植物雌激素等,对实验动物的神经系统具有干扰作用,导致神经行为、生长发育、生殖内分泌等多方面的发育及功能改变。人群研究发现,出生前及儿童期暴露于铅、甲基汞、PCBs等EDCs会对儿童神经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儿童认知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神经行为异常。

(三)内分泌干扰物对甲状腺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对大脑的正常发育、器官分化、机体的生长发育及代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EDCs可以通过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贮存、释放、转运及清除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受体或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结合,模拟甲状腺激素作用等途径干扰甲状腺激素信号系统,影响甲状腺功能。研究发现,多种EDCs如多卤芳烃(PCBs、PCDDs、PBDEs)、BPA、农药、重金属等,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干扰甲状腺功能。例如,高氯酸盐可通过干扰钠碘同向转运体(NIS)降低甲状腺摄取碘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PCBs、PCDDs可促进醛糖还原酶的活性使甲状腺素的清除加快;PCBs及PCDDs还可结合于甲状腺素结合蛋白,干扰甲状腺激

的水平;研究还发现,某些羟基化PCBs及其同系物、素的转运,从而影响体内T

4

BPA、PBDEs等能与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调节甲状腺激素受体介导的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多种EDCs暴露与人群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肿大等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有关。此外,也有研究表明,EDCs不仅能够影响甲状腺功能,而且还有潜在的致甲状腺肿瘤的作用。

(四)肥胖及其他代谢系统疾病

近几十年来,肥胖及其相关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显著增高的趋势。尽管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肥胖症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了遗传倾向及生活方式影响外,很多研究提示,某些EDCs对肥胖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把具有促进肥胖作用的环境化学物称作环境

肥胖激素(environmental obesogens)。目前实验研究较多的具有促进肥胖发生的EDCs主要包括:环境雌激素类如DES、BPA、壬基酚、植物雌激素等,以及PPARγ激活物PAEs、TBT等。这些EDCs可通过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加强葡萄糖摄取、激活脂肪生成相关基因或抑制瘦素基因表达而导致肥胖。人群研究发现,血清中PCBs浓度与被调查人群的腰围呈线性正相关。男性尿液中PAEs代谢产物浓度越高,发生腹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也越大。

除肥胖之外,EDCs暴露对糖代谢及糖尿病发生的影响也受到广泛关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PCDDs、PCBs及DDT暴露水平与糖尿病及糖代谢异常有关。动物实验证实, BPA、DES、PCDDs、有机磷农药等多种EDCs可通过受体介导、氧化应激、激活PPARγ/RXR及干扰胰岛素依赖性信号传导通路等途径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和功能发挥,诱发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

目前EDCs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报道较少。有研究者报道,尿液中高浓度的BPA与人群中心脏病的发病有关联,但是相关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在生物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以共有、共享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为通用途径存在交互的信息传递网络。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都存在共同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细胞因子(cytokine),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免疫细胞中存在的受体在结构和功能上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完全相同,因此EDCs有可能通过受体途径影响动物的免疫系统。

动物实验和对野生动物的调查发现,EDCs可造成多种动物胸腺重量减少、T 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下降。BPA暴露可以诱导小鼠脾催乳素的分泌,增加刀豆蛋白(Con A)激发的脾细胞增殖活性,增加 IFN-γ分泌、抑制IL-4分泌,导致细胞免疫反应失衡。DES能影响淋巴器官脾脏及胸腺的功能,改变Con A激活的脾细胞IFN-γ基因的表达。尚有研究报道,BPA和壬基酚暴露可增加小鼠 CD4+T 细胞中IL-4分泌及血清中特异的IgE水平,从而增强了过敏反应。已知生理浓度的雌激素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剂量较大时则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人群调查发现,PCBs、PCDDs、DES、有机氯农药等暴露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免疫功能抑制或过敏。Jaakkola等通过meta分析发现,PAEs能诱发成人哮喘的发作,儿童接触PAEs与哮喘和变态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并推测其机制是PAEs

进入体内能引起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

四、内分泌干扰物毒性作用机制

EDCs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其中很多生物学作用,特别是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机制尚不清楚。此外,由于种属差异及暴露因素不同,EDCs对人类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动物实验获得的EDCs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人类在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同时暴露于多种EDCs混合物中,而实验动物常常是在精心设计的条件下,在发育的特定阶段暴露于单一的化学物,因此,EDCs暴露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与实验动物相比表现更加复杂、多样。

(一)通过与受体的结合介导毒性作用

雌激素受体(ERs)、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受体(PR)及其他类固醇激素受体(如糖皮质激素受体,盐皮质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视黄酸受体、维生素D受体等均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此外,核受体也包括一些其生理配体并不明确的孤儿受体(orphan receptor),如可被TCDD激活的芳香烃受体(AhR)。核受体是配体依赖性基因转录因子,与靶基因启动子结合从而诱导基因转录。

雌激素与ERs结合后,与辅助调节因子形成转录复合物,作用于靶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的雌激素反应元件(ERE),直接诱导靶基因转录,或与其他转录因子作用间接诱导靶基因转录。ERs功能受多种因子调节,包括与之结合的配体、DNA上的顺式元件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辅助调节因子等。某些雌激素类EDCs的分子结构与雌激素相似,能与内源性雌激素竞争结合细胞中的ERs,表现为拟雌激素效应或拮抗雌激素效应,启动或抑制靶基因转录,调节靶基因表达。同时,EDCs也能抑制内源性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达到内分泌干扰作用。在与ERs结合时,EDCs有以下特点:(1)亲和力低:EDCs与ERs的结合能力较内源性雌激素低百倍甚至万倍,但如果EDCs 含量很高,则仍可以与ERs发生竞争性结合。此外,有研究表明,虽然某些EDCs的激素活性很低,但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EDCs共同作用时其活性大大提高,产生协同激活作用。(2)有种属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与不同种属动物各自的激素受体的配体结合区氨基酸序列不同有关。(3)作用器官广泛:EDCs可与下丘脑、垂体、子宫、前列腺等多种器官的ERs结合,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影响靶基因转录过程。目前研究发现,大多数已知的EDCs均具有拟雌激素活性,能通过与ERs结合发挥内分泌干扰作用,

其中研究较多的有DES、BPA、DDT及植物雌激素等。

此外,某些EDCs通过与雄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内分泌干扰作用。典型的抗雄激素EDCs如烯菌酮、氟他胺以及p,p-DDE等,可以竞争性与雄激素受体结合,并影响靶细胞的雄激素特异反应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抗雄激素作用。

EDCs还可作用于甲状腺激素受体(TR),如PCBs可以与TR结合,诱导或抑制TR介导的基因表达,干扰甲状腺机能。靶器官将这些EDCs误认为是内源性激素后,还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向下丘脑和垂体等神经内分泌中枢传递信号,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轴调节整个机体的内分泌系统。

PCDDs主要与AhR结合发挥其毒性作用。PCDDs进入胞浆后,与胞浆中的AhR结合,使AhR活化,配体-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与DNA识别位点结合后,激活相应的基因表达,发挥多种内分泌干扰作用。此外,某些EDCs,如PAEs、TBT等可通过激活核受体PPARγ及RXR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影响脂肪代谢,诱导肥胖的发生。

一些雌激素类EDCs除可以通过与核ERs结合发挥作用,还可以通过与膜雌激素受体(mERs)结合,发挥内分泌干扰作用,并且,极微量的EDCs即可表现出很强的mERs激活作用,产生快速的细胞反应。因此,有研究者推测,通过与mERs结合途径,可能是EDCs产生低剂量效应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外源性雌激素与mERs结合后,可通过激活三磷酸肌醇(IP3)信号通路,促使胞内Ca2+池的迅速释放而导致胞内Ca2+浓度升高,产生快速的细胞反应。

(二)影响内源性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EDCs除了作为配体与激素受体结合外,还能通过诱导或抑制某些生物合成或代谢酶的活性改变机体内激素的水平,进而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甾体激素是胆固醇经过脂解酶和细胞色素P450酶系合成的,而特异性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很容易受到EDCs的影响。杀真菌剂苯并二氢呋喃酮能抑制啮齿类和人类细胞色素P450依赖的单加氧酶,如大鼠和人类睾丸中的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17-α羟化酶(P450c17)/C17,20裂解酶,进而影响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代谢。EDCs 中的DDT、林丹、PCBs、TCDD等对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P448 等酶的活性有诱导作用,使得内源性激素的代谢加速,间接干扰内分泌系统。磺基转移酶是调节生物体内E2代谢的关键酶,通过磺化作用使E2灭活。有研究表明,某些EDCs,

如烷基酚类(壬基酚、辛基酚)及某些多卤芳烃的代谢产物能抑制磺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延长E2在生物体内的半减期,而过长时间的E2暴露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某些PAEs能抑制睾酮合成中重要调控因子类固醇激素急性调控蛋白(StAR)及睾酮合成的关键酶P450scc、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和P450c17的表达,从而降低了胎儿睾丸睾酮的合成,影响胎儿性器官正常的发育。

(三)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除受体途径外,EDCs还可通过与激素受体无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例如,Ca2+作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有些EDCs通过改变细胞内Ca2+浓度和细胞内钙稳态而干扰细胞信号转导过程。有文献报道,DDT可以增加小鼠子宫平滑肌细胞中游离Ca2+的浓度,PCBs可以影响钙的体内平衡和蛋白激酶C的活化。据推测,一些EDCs因其脂溶性质能嵌入细胞膜并在其中蓄积,降低细胞膜上的Ca2+泵活性,通过干扰生殖细胞内钙稳态而影响生殖功能。另外,某些EDCs通过改变G蛋白偶联受体的基因表达而影响G 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

(四)表观遗传学修饰作用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发生改变,并产生可遗传的表型。近年的研究发现,EDCs可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作用,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等改变机体的遗传表型,即在没有改变DNA 序列的情况下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化。并且,在出生前发育的关键时期,某些EDCs暴露的表观遗传学效应可以通过子代生殖细胞系传递产生跨代效应。

目前,对EDC s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较多的是DNA甲基化作用。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机制之一,在胚胎早期发育组织特异性的基因表达和大部分基因沉默中起关键作用。DNA甲基化是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s)催化的,目前发现哺乳动物体内具有转甲基活性的酶有Dnmt1、Dnmt3a和Dnmt3b。哺乳动物在受精过程以及在子宫内原始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有两个表观遗传学的重编程阶段,以DNA的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为主。在胚胎植入前期,基因组中DNA会发生完全去甲基化,着床后,会在全新甲基化作用之下恢复甲基化水平,从头甲基化完成后,甲基化维持在稳定的状态。这两个发育的表观遗传重编程过程可能是

EDCs作用的敏感窗口。实验研究发现,DES、PAEs、TCDD、DDE等EDCs,均可通过影响Dnmts表达水平,改变多种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甲基化或去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水平,如果这种改变发生在生殖细胞,可产生跨代效应。

除DNA甲基化作用外,EDCs也可通过组蛋白修饰,如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改变表观遗传学特征。有文献报道,某些EDCs通过干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而改变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从而影响染色质的结构,进而影响相应基因的转录水平。例如,染料木黄酮通过激活HAT,提高由ERα和ER?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BPA通过上调组蛋白H2B表达,下调H1亚基的表达,改变MCF-7多种基因的表达。

目前,EDCs表观遗传学修饰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体外试验及少量的整体动物实验。EDCs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尚缺乏直接的证据。

(五)其他机制

EDCs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可能还与自由基的攻击作用有关。例如,TCDD能加速机体的脂质过氧化过程,能增加活性氧(ROS)的产生,抗氧化酶如SOD、谷光甘肽还原酶活力下降,过氧化氢酶及脂质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从而导致细胞损伤。BPA也可增加超氧阴离子和H2O2浓度引起睾丸和附睾氧化损伤;一些EDCs可直接作用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而引起细胞凋亡;此外,EDCs可通过与血中激素结合蛋白、转运体的结合,影响内源性激素的转运及其生物利用;多种EDCs在较高剂量条件下具有诱变效应。

五、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方向

近20年来,EDCs的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研究一直受到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从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角度,应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基础研究通过模型动物或体外试验深入研究特定种类EDCs对机体整个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作用及其细胞、分子机制。特别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EDCs对非生殖系统作用终点,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及代谢系统等干扰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2)EDCs低剂量效应、表观遗传学修饰及跨代效应、混合物联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3)EDCs暴露、生物学效应及易感性生物标志研究。

几个女性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很多女性朋友们都会面临着这个问题,光滑的皮肤突然出现了黄褐斑,肥胖总在不经意间造诣,总感觉自己的身体不适,身体各种不适的背后有一个操控者,就是内分泌在作怪。你知道女性内分泌失调的症状有哪些吗?介绍一些关于女性内分泌失调怎么调理的方法。 女性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1、脾气急躁 更年期女性经常会出现一些脾气变得急躁,情绪变化较大的情况,出现出汗、脾气变坏等,这可能是女性内分泌功能出现下降导致的。 2、肌肤恶化 脸上突然出现了很多黄斑、面色发暗、色斑,抹了不少的化妆品也无济于事,其实这不只是单单的皮肤问题,这些色斑也是内分泌不稳定时再受到外界因素不良刺激引起的。 3、肥胖 喝凉水都长肉,很多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据内分泌科医生介绍,这可能和本人的内分泌失调有关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注意膳食平衡等饮食习惯也会对内分泌产生影响。 4、妇科疾病

妇科内分泌疾病很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不规律、痛经、月经不调等都是妇科内分泌的疾病,还有一些乳腺疾病也和内分泌失调有关,有些面部色斑也是由于妇科疾病造成的。 5、乳房 乳房胀痛、乳腺增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内分泌失调。乳房更重要的作用则是通过雌激素的分泌促进其生长发育,所以一旦内分泌失衡,紊乱,便容易形成乳腺增生及乳腺癌。 6、白发早衰 白发早生也可能是个内分泌问题。另外,内分泌失调,尤其是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 7、体毛 不论男女,体内的内分泌系统都会同时产生与释放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差别在于男生的雄性素较多,女性的雄性素较少,这样才会产生各自的特征。但当体内的内分泌失调时,女性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就可能会有多毛的症状。 8、不孕 有的女性婚后多年,性生活正常,却怀孕无望。去医院检查,医生告之,先调调内分泌。究其原因,是因为内分泌失调,使得大脑皮层对内分泌的调节不灵;或是子宫内膜受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内分泌干扰物质是指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为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而在体内产生的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 US EPA的定义内分泌调节物:引起完好无损生物体或其后代中内分泌功能变化不利影响的外源物质,它们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又可以称之为环境激素。——欧盟定义 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是人类机体的三大信息传递系统,在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起重要作用。激素是内分泌腺天然产物,在血中以低浓度传递,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发挥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影响人和动物体内正常的激素功能,这些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通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ors,EDs)。按照美国环保局“内分泌干扰物筛选与测试委员会”的定义,内分泌干扰物是指一种能改变机体内分泌功能并对机体、后代或(亚)群引起有害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改变”是指影响神经、免疫和生殖发育系统等正常调控功能;“有害”是指模拟、阻断或激活、抑制内分泌效应,干扰合成、转运及排除等生物过程。“环境激素”、“环境类激素”、“环境抗激素”等是指能与内源性激素受体结合而引起模拟、拮抗体内天然激素并干扰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物,是EDs中的一大类[1]。 所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 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测试咨询委员会将这些能够通过干扰激素功能,引起人群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生物学效应的环境化合物成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它们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危害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杜磊1,李勃2,3*,马瑜2,3,王长晔4 (1 西安市第五医院陕西西安710082; 2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3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43;4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庙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西安710002)摘要:近年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因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和对生物及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而受到日益关注,并已成为毒理学、生态学、系统发育学、医学等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科学实践,着重介绍了目前EDCs的主要类型,对生物的危害及其作用机制,并就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内源性激素,作用机制,危害 The hazard and mechanism of the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Du Lei1,Li Bo2,3*,Ma Y u2,3,Wang Changye4 1 Xi’an No. 5 Hospital, Xi’an 710082, China 2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3 Shaanxi Microbiology Institute, Shaanxi Academy of Science, Xi’an 710043, China 4 Xi'an Lianhu District Beiyuanmen & Miaohouji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Xi’an 710002, China Abstract: The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are natural or man-made agents widely presenting in the environment that interfere in someway with normal endocrine function and caused serious damage on the biocenosis and entironment. As a result, the effect and function of the EDC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Toxicology, Ecology, Development biology and so on.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es on the hazard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EDCs and its main typ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strategy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ndogenous hormones,interaction mechanisms,hazard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DCs)是一类存在于环境中的能够干扰生物体内源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结合、作用以及清除,从而影响生物体的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0770243); 陕西省科学院重点项目(2010ZD01)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libo@https://www.doczj.com/doc/9616072483.html,

女人内分泌失调该怎么办

据统计,90%以上的女性都有过内分泌失调的状况,像脸上长斑、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等。事实上,内分泌失调是女性性激素紊乱,通常检查内分泌就是通过血液检查女性性激素分泌是否处于相对正常的水平。 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在女性内分泌检验单中,我们可以看到LH(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激素)、PRL(催乳素)、PROG(黄体脂酮素)、E2(雌激素)这几项指标。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主要是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检测值过高,可能停经或不孕症;催乳素过高,可能是脑垂体肿瘤和甲状腺低下;黄体脂酮素过低,则表明垂体和卵巢功能低下,无月经或排卵、妊娠异常;卵巢瘤或妊娠都可能表现为雌激素水平过高,如果偏低,则可能是发育不良、脑下腺低能症和卵巢衰竭引起。 月经不调、不孕 通常女性月经量每个月都差不多,若分量相差过多,则很可能是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卵巢雌激素分泌水平过高或过低,月经量不规则、闭经也往往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有的女性婚后多年,性生活正常,却怀孕无望。去医院检查,医生告之,先调调内分泌。究其原因,是因为内分泌失调,使得大脑皮层对内分泌的调节不灵;或是子宫内膜受损,对女性激素的反应不灵敏,反射性地影响内分泌的调节,降低了受孕成功的机会。 肥胖 “喝凉水都长肉”,很多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据内分泌科医生介绍,这可能和本人的内分泌失调有关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注意膳食平衡等饮食习惯也会对内分泌产生影响。 斑点、痘痘来凑热闹 很多女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亮丽的脸上突然出现了很多黄斑、色斑,抹了不少的化妆品也无济于事,其实这不只是单单的皮肤问题,这些色斑也是内分泌不稳定时再受到外界因素不良刺激引起的。女性在月经失调时,最易长痘。这是

女性内分泌失调按摩7大穴位!!!

女性内分泌失调,会引起长斑、长痘、月经不调,想要调理内分泌,可以试试中医按摩的方法,那么,按摩哪里可以调理内分泌失调呢? 调理女性内分泌失调按摩7大穴位 三阴交穴按摩法 翘起二郎腿,用拇指按摩三阴交穴49次,一般内分泌失调患者经常在本穴有明显压痛。三阴交穴位在足内踝尖直上三寸(约四横指),靠胫骨后缘处。 功效:三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可以治疗脾经,以及脾脏的相关病症状。再一个它还是滋阴的要穴。 按摩脐周 左手掌叠放在右手背上,将右手掌心放在肚脐下,适当用力按顺时针绕脐按摩腹部1~3分钟,至腹部发热为佳。

功效:温经散寒,调理气血。 手抓头按摩法 手心向内,手指张开如抓痒一样。抓时闭眼,心神安定,身体放松。自前额上的头发抓起,由前向后,经头顶至后发际;再从后向前,循环往复。抓时主要用两小指头的螺纹面进行按摩,其他手指随着小指的按摩用指甲抓头皮,动作匀缓轻柔,以免损伤头皮。如果在抓摩头部某一穴位时,意念集中于这个穴位,并且在呼气时抓,吸气时停,使意念、气、形(抓摩)三者同时进行,效果更佳。 功效:调节皮肤分泌消疲劳。用手抓头按摩,对于消除疲劳、改善头皮营养状况、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皮肤分泌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每天早起、午休及晚睡前各做1次,每次10分钟左右,平时有空也可多做。 三焦经按摩法

起始于关冲穴,结束于丝竹空穴。可散发肝火。简单的可以用按摩锤经常敲打,或循经按摩重点穴位点按,或用刮痧板循经刮痧。 功效:主内分泌失调,主情志,主气郁。多按摩右侧效果会更好。 四肢末梢推动按摩法 从四肢末梢朝心脏方向按摩,推动淋巴及血液的流动,促进肌肉新陈代谢。 功效:体内淋巴液与血液循环是否通畅,会影响身体对于废物、毒素等物质的排出速度。四肢末端推动按摩法提供细胞更多促进代谢的营养素和帮助脂肪燃烧的氧气,同时加速排出废物。 承山穴按摩法 位于小腿后正中,当站直踮脚尖时,小腿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姓名:付东 所在学院:中医药学院 所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 年级:2015级 学号:2015223790

一、前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简称EEDs,又称环境激素、内分泌活性化合物、内分泌干扰化合物,所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 如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开展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与医学共同面对的课题。在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化学污染占70%左右,其中以EEDs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 EEDs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通过干扰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引起中毒或在比较低的接触水平即对心、肺、肝、肾、性腺等器官产生危害,即通过内分泌系统改变人的内环境而致病。人和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内分泌系统,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这些腺体分泌的物质仅在体内起作用,不排除体外,故称之为内分泌腺体,其分泌物称为激素,能调节生物体的成长、代谢、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激素在体内的水平非常低,但有极大的功效,如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发生糖尿病,分泌过多则会发生低血糖。EEDs正是通过改变激素在体内的正常水平而对人体产生影响和危害的。 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相比,EED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以下显著特点:

1.低剂量长期作用,具有慢性毒性效应; 2.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产生影响,对后代影响影响巨大;; 3.与人体各系统重大疾病有密切,危害巨大; 4.采用常规的方法不易被筛选和检测。 因此,开展EEDs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类型 1.干扰雌激素作用的类群: 1)多氯联苯类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s) 2)烷基酚类(Alkylphenol ,APs) 3)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 Esters ,PAEs) 4)二苯烷烃类(Diphenylkanes) 5)双酚化合物(Biphenols,BPs) 6)有机氯杀虫剂 7)除草剂 8)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 PEs)、真菌雌激素 9)某些重金属(铅、镍、汞) 2.干扰睾酮作用的类群: 1)氟他胺(Flutamide) 2)利谷隆(Linuron) 3)苯乙烯(Styrene) 4)二硫化碳(Carbonsulfide)

关于内分泌失调,不可不知的小常识

关于内分泌失调,不可不知的小常识 发表时间:2019-07-23T15:00:07.8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5期作者:杨泽蓉[导读] 内分泌是对机体内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运作进行调控的一种重要控制系统,主要成分为荷尔蒙的内分泌腺,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激素之间会保持平衡,一旦某种因素将这种平衡关系打破,便会致内分泌失调发生,且男女均可能出现。(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四川成都 611830) 内分泌失调在生活中常会被提到,但人们究竟对内分泌失调了解多少呢?内分泌是对机体内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运作进行调控的一种重要控制系统,主要成分为荷尔蒙的内分泌腺,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激素之间会保持平衡,一旦某种因素将这种平衡关系打破,便会致内分泌失调发生,且男女均可能出现。 一、女性内分泌失调的危害有哪些? 情绪变化:多数处于更年期的女性会有较大的情绪变化,易怒、烦躁、焦虑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内分泌功能紊乱而造成。 肌肤状态变差:内分泌失调,再加上外界因素刺激,女性的面色会变得暗淡无光,有色斑、黄斑出现,即便涂抹化妆品也难以改善。 肥胖因素:人们常说有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有内分泌科医生指出,此类人很有可能是机体内分泌失调,生活中喜欢脂肪、热量含量高的食物,饮食习惯差,不注意膳食平衡,对内分泌产生影响所导致。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所有这些病症发生均与内分泌失调有密切的关联性,部分患有乳腺疾病者,其患病因素也同内分泌失调有关。 体毛过多:人体内的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均产生于内分泌系统,女性雄性激素较少,而男性机体内的雌性激素较少,内分泌失调会使女性机体内的雄性激素过多分泌,表外便会有多毛症状。 乳房疾病:内分泌失调会引起乳腺增生、乳房胀痛等乳房疾病的发生,严重的甚至可能诱发乳腺癌。 不孕:内分泌失调后,人体大脑皮层在内分泌调节作用上会显得不那么灵光,部分与怀孕有密切关联性的激素分泌已发生紊乱,从而降低了怀孕几率;或者因子宫内膜受损致激素反应迟钝,对内分泌调节造成发射性影响,影响受孕。 早衰与白发:内分泌失调减少了女性机体内雌性激素的愤怒,容易诱发早衰、白发情况的出现。 耳鸣:内分泌失调女性,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常会有耳鸣情况发生,经到医院检查后又未发现异常,同时还会伴有轻叩头皮、手触耳廓后耳鸣等难以解释症状。 二、男性内分泌失调有哪些危害? 面部长痘:很多男孩子在青春期时脸上易长痘,这属于一种内分泌轻微失调的外在表现,可在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上自行调整。 肾上腺疾病: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等疾病发生同内分泌失调具有密切关联性,甚至可导致男性不育。 睾丸内分泌异常病变:细胞毒素损害、营养不良、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均是由原发性睾丸功能低下所导致;男性假两性畸形等病症则是因继发性睾丸功能低下造成,均属于睾丸内分泌异常病变,同内分泌失调关系密切。 垂体病变:内分泌失调可导致男性机体发生垂体病变,垂体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亢进、垂体肿瘤等均属于垂体病变,影响着男性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甲状腺疾病:内分泌失调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甲状腺疾病,会对男性生殖功能造成影响,且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通常伴有阳痿、男性乳房发育、性欲减退等症状。 三、如何进行内分泌失调治疗? (一)注意自我调理 日常饮食调理:注意科学膳食、合理饮食搭配,尽量少食用油腻、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炒菜用油应以植物油为主、动物油为辅,增加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心情调节:注意平和心态、精神放松,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可通过听音乐、唱歌、运动等方式释放压力,缓解不安紧张的情绪,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注意控制情绪,不可大幅度波动。 维生素调理:花生、芝麻、核桃等食物中的维生素E含量丰富,可对内分泌失调情况有效调节,或是直接遵医嘱服用维生素E药物。 排毒调理:注意日常如厕规律,确保大小便通畅,这样机体内的毒素、废物才可顺利进入排泄通道,排出体外。日常多饮水,了解便秘预防知识,确保卵巢营养充分,将卵巢、相应系统功能激活。 (二)西医治疗 西医会根据患者内分泌失调原因、具体症状、病情程度、个人体质等信息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法不同。若因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功能亢进,会实施消减、抑制法(如用药物对激素合成与分泌抑制、手术将内分泌肿瘤切除等)治疗;若因激素分泌过少致内分泌失调,可予以激素生理剂量补充。 (三)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气血淤滞可致内分泌失调,外毒侵袭、阻塞脉络、体内淤血滞留等因素均会造成气血瘀滞,女性较常见,因从根本的内分泌失调入手治疗,以促进气血通畅,对全身精血加以滋养,通过血液循环促进方式自内向外地予以机体状态调理。以辨证施治为治疗原则,若为功能亢进者,主要基于养阴治疗;功能减退者有肾虚、气血两虚表现,可通过补肾、益气、补血方法治疗。 四、总结 内分泌失调者需进行内分泌调节,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蛋白质、维生素含量的食物为主,注意饮食的清淡无刺激性,多饮水,有效机体所需水平补充;坚持身体锻炼,不断增强身体素质,注意作息规律,了解熬夜对身体的危害,避免因生理规律被打破而引起荷尔蒙分泌失衡情况;保持积极乐观情绪,不良情绪不但会引起、加重内分泌失调,还可能诱发各种疾病。除在生活习惯上调节外,再辅之以西医、中医调理,会使效果更明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健康网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交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本文介绍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分类、人群暴露方式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危害;目的在于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1996年3月,TColbor,DDumanopskiJPMyers编著,由美国副总统戈尔作序的环境著作《OurStolenFuture》出版。该书对人工合成化学品在环境和食品中的残留、积累以及对人类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的干扰提出了警告,引起了公众对这类化学物质的强烈关注。研究发现,20世纪后期,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人类内分泌系统异常的突出表现是生殖异常。最早发现一些鱼类的生殖器官始终不能发育成熟,雌雄同体率增加,雄性退化,种群退化。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人类。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一生中乳腺癌的发生几率仅为1/20,而20世纪90年代上升为1/8。而且近50年来男性的睾丸癌发生率增加了〔3〕几倍,前列腺癌增加了2倍〔1〕。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环境中存在多种能模拟和干扰动物及人类内分泌功能的物质。这些外源性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干扰体内内分泌物质的合成、释放、运输和代谢等过程,并且能够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或加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学术界将这一大类物质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ers/endocrinedisruptˉingchemicals,EDCs)。更有学者认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已成为继“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之后又一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公害问题,属第三代环境污染物〔1,2〕。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因素不仅决定于外环境多因素的变化和体内免疫功能的失调,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和调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Wilder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甲状腺炎患者中的女与男比例分别为3:1,9:1和19:1〔3,4〕。同时,育龄期女性在妊娠期及产后激素水平出现明显波动时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内分泌激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影响。美国变态反应学家Randalph 认为:新的医疗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发病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人类自身的遗传因素是人类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但环境因素可能直接触发疾病的发生〔5〕。由于B和T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总库是随机产生的,其中必定有许多细胞是对自身成分特异的。因此,机体必须建立自身耐受机制,以区别自己与非己决定簇,从而避免自身反应性的发生。然而,任何机制都有崩溃的危险,自身识别机制也不例外。人类在急剧变化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可导致环境性免疫功能失调,终致发生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否会对人的自身耐受机制造成威胁,从而打破人类的自身耐受机制呢?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名称和定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mentalendocrinedisˉruptors/Eds或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也叫环境荷尔蒙/激素(enviromentalhormonals)、环境雌激素(enviromentaloestrogens),还有人将它称为“雌激素类似物(EstrogenMimics,OestrogenChemicals)”或者“外源性雌激素(Xenoestrogens)”。作为第三代环境污染物,其名称及定义都很多,美国EPA内分泌干扰物审查和试验咨询委员会(EDSTAC)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定义为: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交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7〕。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和来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品有成千上万种,而有很多物质被证明与人类疾病相关。自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问题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以来,已有上百种化学物质被证明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或具有雌激素效应。笔者依据其用途和来源将目前已认知的或怀疑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为以下几大类:2.1工业用化学品(1)多氯联苯类(PCBs,PolyˉchlorinatedBiphenyls),用于电容器、油墨等,是一类难降解、难代谢脂溶性环境激素。可经胎盘到胎儿体内,蓄积在肝肾中;(2)二英类(DioxinlikeChemiˉcals),是具有高环境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 管理学院营销1002 徐盛宇学号:3100806049 摘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本文着重阐述了环境内分泌物干扰物的研究历史;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种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内分泌物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人体健康研究历史种类影响防治对策 在目前人类生活、工作及活动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化学物质。其中有 些是有害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化学成份复杂,门类繁多,毒性各异,造成对人类健康及生存的威协,不可乎视,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水系、粮食、蔬菜、水果、禽、蛋、肉、奶、鱼、虾等畜牧水产品、衣物家俱、建筑材料、装修物、汽车等交通工具、塑料制品中。分布在人类衣、食、住、行及工作的各种环境中。其中具有对人体自生激素的产生、分泌、代谢、消减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之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影响人体的各种内分泌器官有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各种内分泌器官激素的生理功能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及后代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不少的种类也属于环境诱变剂的范畴,同时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但也有的与环境诱变剂不尽相同,包括范围较广,其毒性主要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 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历史 1930s;实验室证实二强联苯具有雌激素活性,以后相继合成多种具有 雌激素活性的药物。 1970s:日本在对“水俣病”和“痛痛病”的病因学研究中提出“环境 激素”的概念。 1980s:日本、英国、美国许多地方同时发现具有精囊和卵巢的鱼、贝类,以及雄鱼雌性化。 1995:Minnesota的学生发现畸形青蛙。同年,成立了内分泌干扰物工作组;美国环境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将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列为五个最优先项目之一。 1996:Theo Colborn由于在EEDs研究领域的杰出工作而被授予Rachel Carson Leadership Award。同年5月,OECD成立EEDs筛选和研究专家 组。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名:付东姓 所在学院:中医药学院所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级:2015级年 2015223790 号:学 一、前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简称EEDs,又称环境激素、内分泌活性化合物、内分泌干扰化合物,所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如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开

展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与医学共同面对的课题。在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化学污染占70%左右,其中以EEDs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 EEDs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通过干扰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引起中毒或在比较低的接触水平即对心、肺、肝、肾、性腺等器官产生危害,即通过内分泌系统改变人的内环境而致病。人和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内分泌系统,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这些腺体分泌的物质仅在体内起作用,不排除体外,故称之为内分泌腺体,其分泌物称为激素,能调节生物体的成长、代谢、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激素在体内的水平非常低,但有极大的功效,如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发生糖尿病,分泌过多则会发生低血糖。EEDs正是通过改变激素在体内的正常水平而对人体产生影响和危害的。 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相比,EED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以下显著特点: 1.低剂量长期作用,具有慢性毒性效应; 2.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产生影响,对后代影响影响巨大;; 3.与人体各系统重大疾病有密切,危害巨大; 4.采用常规的方法不易被筛选和检测。 因此,开展EEDs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类型 1.干扰雌激素作用的类群: 1)多氯联苯类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s)

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 什么是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是人体生理机能的调控者,它通过分泌激素在人体内发挥作用。比如,细菌进入人体,胸腺素便会自动增加分泌,以抵抗病菌;女性经期,孕激素也会增多,而雌激素则相应减少。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引起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过多或过少,新陈代谢功能紊乱,就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导致内分泌疾病发生。 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正常情况下是保持平衡的,这些激素和神经系统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一旦平衡被打破,那就是内分泌失调了,对于女性而言,一般会出现如下症状: 肌肤恶化:肌肤上突然出现了很多黄斑、面色发暗、色斑,抹了不少的化妆品也无济于事,其实这不只是单单的皮肤问题,这些色斑也是内分泌不稳定时再受到外界因素不良刺激引起的。 脾气急躁:更年期女性经常会出现一些脾气变得急躁,情绪变化较大的情况,出现出汗、脾气变坏等,这可能是女性内分泌功能出现下降导致的。 妇科疾病:妇科内分泌疾病很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不规律、痛经、月经不调等都是妇科内分泌的疾病,还有一些乳腺疾病也和内分泌失调有关,有些面部色斑也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 肥胖:喝凉水都长肉,很多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可能和本人的内分泌失调有关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注意膳食平衡等饮食习惯也会对内分泌产生影响。 不孕:有的女性婚后多年,性生活正常,却怀孕无望。去医院检查,医生告之,先调内分泌。究其原因,是内分泌失调,使得大脑皮层对内分泌的调节不灵,导致某些与怀孕密切相关的激素正常的分泌紊乱,影响怀孕;或是子宫内膜受损,对女性激素的反应不灵敏,反射性地影响内分泌的调节,降低了受孕成功的机会。 乳房疾病:乳房胀痛、乳腺增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内分泌失调。乳房更重要的作用则是通过雌激素的分泌促进其生长发育,所以一旦内分泌失衡,紊乱,便容易形成乳腺增生及乳腺癌。 体毛过多:不论男女,体内的内分泌系统都会同时产生与释放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差别在于男生的雄性素较多,女性的雄性素较少,这样才会产生各自的特征。但当体内的内分泌失调时,女性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就可能会有多毛的症状。 早衰白发:白发早生也可能是个内分泌问题。内分泌失调,尤其是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 内分泌失调的原因

内分泌干扰物研究进展

内分泌干扰物研究进展 内分泌干扰物是指环境中通过摄入、积累等途径对人类内分泌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系列物质。内分泌干扰物对于人类和动物有很大危害,尤其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随着人类流行病的发展,研究表明人类生殖障碍,某些癌症及发育异常都与内分泌干扰物相关,故对于内分泌干扰物的相关研究成为了热点。 标签:内分泌干扰物;分类;检出;危害 1内分泌干扰物定义 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在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能干扰人类或动物内分泌系统并会导致异常的效应,严重时可能会产生三致的物质。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存在于生物圈,通过降水及污水排放,容易进入水体进而造成水环境污染,随后通过饮水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2内分泌干扰物分类 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可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类。前者如植物激素,后者包括药物和工农生产所用的化学原料和中间产物等废弃物,也包括家庭生活和垃圾焚烧等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等环境内分泌干扰污染物。 其中烷基酚类中的壬基酚和辛基酚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s)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s)的代谢产物,BPA是工业上合成塑料、环氧树脂、聚碳酸酯的原料,是目前我国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工业化学品之一,由于桶装水、瓶装水的普及使用及各种包装材料中BPA的溶出,导致其在生活污水中的含量也相對较高。 3内分泌干扰物的检出现状 内分泌干扰物目前在国内外均已被广泛检出,其中张琴等对我国饮用水水源内分泌干扰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在我国地表类水体中,比如天然水体中七大水系均有EDCs污染,武汉地区6个湖泊与两条河流检测出9中内分泌干扰物。王衫林等对内分泌干扰物在水体、土壤及沉积物中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結果如下:在近海水体中,厦门海域有机氯农药为0.5~1.8μg/L,与其它河口相比污染水平居中,闽江口,九龙江口的DDT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3.5~27.8 n g/L和1.0~2.3 n g/L,长江口PCBs和有机氯农药分别为0.2~19.0 n g/g (dw)和1.3~36.0 n g/g(dw);北京污泥中PAEs的污染水平远高于其它内地及香港的10个城市(平均浓度为29.8 mg/kg),高达114.2 mg/kg。 4内分泌干扰物对动物及人类危害

女性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女性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90%以上的女性都有过内分泌失调的状况,像脸上长斑、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等。事实上,内分泌失调是女性性激素紊乱,通常检查内分泌就是通过血液检查女性性激素分泌是否处于相对正常的水平。 性激素水平受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的影响,下丘脑是“最高司令部”,它释放一定量的激素(如产生性腺素释放激素),对下级(垂体)发出指令,垂体也会发出信号,调节下级腺体。对于卵巢来说,这信号就是垂体分泌的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在哺乳期还会产生催乳素。内分泌失调吃什么、内分泌失调的原因、更年期的症状、妇科疾病症状;因此,内分泌检查实际上就是看这些激素(包括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素、催乳素、黄体脂酮素和雌激素)水平分泌是否正常。 在女性内分泌检验单中,我们可以看到LH(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激素)、PRL(催乳素)、PROG(黄体脂酮素)、E2(雌激素)这几项指标。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主要是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检测值过高,可能停经或不孕症;催乳素过高,可能是脑垂体肿瘤和甲状腺低下;内分泌失调的症状,如何治疗内分泌失调,女性内分泌失调症状,黄体脂酮素过低,则表明垂体和卵巢功能低下,无月经或排卵、妊娠异常;卵巢瘤或妊娠都可能表现为雌激素水平过高,如果偏低,则可能是发育不良、脑下腺低能症和卵巢衰竭引起。 有些女性对内分泌失调的具体症状不是十分了解,这里列举一些常见的症状:

1、肌肤恶化很多女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亮丽的脸上突然出现了很多黄斑、色斑,抹了不少的化妆品也无济于事,其实这不只是单单的皮肤问题,这些色斑也是内分泌不稳定时再受到外界因素不良刺激引起的。 2、脾气急躁更年期女性经常会出现一些脾气变得急躁,情绪变化较大的情况,出现出汗、脾气变坏等,这可能是女性内分泌功能出现下降导致的。 3、妇科疾病妇科内分泌疾病很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不规律、痛经、月经不调等都是妇科内分泌的疾病,还有一些乳腺疾病也和内分泌失调有关,有些面部色斑也是由于妇科疾病造成的。 4、肥胖“喝凉水都长肉”,很多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据内分泌科医生介绍,这可能和本人的内分泌失调有关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注意膳食平衡等饮食习惯也会对内分泌产生影响。 5、不孕有的女性婚后多年,性生活正常,却怀孕无望。去医院检查,医生告之,先调调内分泌。究其原因,是因为内分泌失调,使得大脑皮层对内分泌的调节不灵;或是子宫内膜受损,对女性激素的反应不灵敏,反射性地影响内分泌的调节,降低了受孕成功的机会。 6、乳房乳房胀痛、乳腺增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内分泌失调。乳房更重要的作用则是通过雌激素的分泌促进其生长发育,所以一旦内分泌失衡,紊乱,便容易形成乳腺增生及乳腺癌。 7、体毛不论男女,体内的内分泌系统都会同时产生与释放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差别在于男生的雄性素较多,女性的雄性素较少,

第5讲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危害讲解

内分泌干扰物污染及其危害 天津医科大学孙增荣 一、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科技的进步,大量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这些化学物质一方面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大量合成化学物质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空气、水、食物链等多种暴露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存造成潜在的威胁。自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很多研究者发现,某些种类的环境化学物质对野生动物及人类产生类似天然激素样的作用,造成包括生殖器官发育异常、不育、生殖系统肿瘤、神经行为改变等与机体内分泌功能改变相关的有害效应。由于当时发现这些物质大多数具有拟雌激素样作用,因此,研究者把这类的环境化学物质称为“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或“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s)。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某些环境化学物不仅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的作用,还具有抗雄激素、干扰甲状腺激素等多种作用。1991年7月,来自生态学、生物学、动物学、医学、毒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在美国威斯康星洲的Wingspread召开会议,对于激素在动物正常发育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多种化学物质对野生动物及人类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讨。与会学者认为,大量人工合成化学物及少数天然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干扰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实验室动物及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尤其是胚胎/发育阶段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对很多化学物的干扰作用非常敏感,从而导致发育异常、生殖功能障碍、神经行为异常、生殖系统癌症等危害。Wingspread会议首次提出“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EDs)这一术语。此后,大量研究发现,一些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广泛接触的化合物,在曾经被认为的是“安全”的低剂量暴露条件下,也会干扰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对机体的生殖、发育、神经、免疫、代谢等产生广泛的影响。从此,环境化学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作用作为新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1996年,曾参与Wingspread会议的生物学家T. Colborn,生态学家J.P. Myers及新闻记者D. Dumanoski撰写了科学小说《我们被偷走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人工合成化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内分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可以复制和合成有机化合物,从合成橡胶到各类药物。这些物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其带来一些潜在危害。随着20世纪工业化不断发展,激素依赖性疾病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与不断增多的暴露于环境污染物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有关[1]。内分泌干扰素的问题逐渐被认识,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人类和野生动物体内,这类化合物仅通过很微小的剂量即可以与内分泌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对人体内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从而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危害。 国外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后研究明显增多。但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将综述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影响,阐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污染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旨在为减少出生缺陷、促进人口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environment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又称环境类激素(environment hormone),是指对保持体内平衡并调节生长过程的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输送、代谢、结合、作用或消除具有干扰作用的外源性物质[2]。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特性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得名正是因为这些化学物质能够作用于激素通路而产生有害的影响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可分为自然生成和人为合成两种类型。有些植物,如大豆等可合成内分泌干扰素,然而大多数环境内分泌干扰素都是人为合成的,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这些物质降解后可持久地存在于环境中[3]。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多是一些与动物或人体内激素结构相似的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大多具有较好的脂溶性和化学稳定性,毒性大,极微量即可起到扰乱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这种危害是长期甚至多代的。内分泌干扰素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很小剂量的内分泌干扰素即可能产生危害性后果,已有报道表明,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素对野生动物数量和性别产生影响,例如,杀虫剂与佛罗里达州的鳄鱼数量减少或与河流下游灌溉用水中鱼类雌性化有关人类通常暴露于较低水平的广泛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环境中,暴露水平较低,很难直接证明其对人类内

内分泌失调的症状及调理

内分泌失调的症状及调理 1.妇科疾病:妇科内分泌疾病很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不规律、痛经、月经 不调等都是妇科内分泌的疾病,还有一些乳腺疾病也和内分泌失调有关,有些面部色斑也 是由于内分泌失调。 2、脾气急躁:更年期女性经常会出现一些脾气急躁,情绪变化较大的情况,出现出汗、脾气变坏等,这可能是女性内分泌功能出现下降导致的。 3、皮肤变差:肌肤上突然出现很多黄斑、面色发暗,抹了不少的化妆品也无济于事,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皮肤问题,很有可能是内分泌不稳受到外界刺激引起。 4、肥胖:“喝凉水都长肉”,很多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据内分泌科医生介绍, 这可能和本人的内分泌失调有关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注意膳食平衡等饮食习惯 也会对内分泌产生影响。 5、不孕:有的女性婚后多年,性生活正常,却怀孕无望。去医院检查,医生告之, 先调内分泌。究其原因,是因为内分泌失调,使得大脑皮层对内分泌的调节不灵,导致某 些与怀孕密切相关的激素正常的分泌紊乱,影响怀孕;或是子宫内膜受损,对女性激素的 反应不灵敏,反射性地影响内分泌的调节,降低了受孕成功的机会。 6、乳房:乳房胀痛、乳腺增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内分泌失调。乳房更重要的作用则 是通过雌激素的分泌促进其生长发育,所以一旦内分泌失衡,紊乱,便容易形成乳腺增生 及乳腺癌。 7、体毛:不论男女,体内的内分泌系统都会同时产生与释放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 差别在于男生的雄性素较多,女性的雄性素较少,这样才会产生各自的特征。但当体内的 内分泌失调时,女性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就可能会有多毛的症状。 8、白发、早衰:白发早衰也可能是个内分泌问题。另外,内分泌失调,尤其是性激 素分泌减少,是导致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 1、高质量的睡眠,尽量不要熬夜:经常熬夜或作息不正常的人不仅老得特别快,健 康也会严重受损,所以能不熬夜就尽量别熬夜吧。每天保证8小时的高质量的睡眠,会对 内分泌的调理有很大帮助,因为睡觉时人体会产生荷尔蒙,尽量保证在晚上十点前入睡, 因为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人体处于最佳的修复状态。 2、健康喝水:水可以帮助人体有效排泄激素的代谢产物。每天喝8杯水,尽量少饮 用咖啡型饮料。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的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

?述评? 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的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 张立实 吴德生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EDCs )对人类和野生动物健康的危害已是不争的事实。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对环境中各种化学物的内分泌干扰活性进行甄别(screening and testing ),以确定该化学物(或混合物)是否具有干扰生物机体内分泌活性的作用,即是否属于内分泌干扰物?这对于制定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预防措施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甄别方法研究中,目前尤其应注意的是:(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大,EEDCs 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由激素受体介导的对激素功能的激活或阻遏,还应当包括对整个内分泌腺轴内稳态的破坏,以及对激素的产生、分泌、合成、代谢、转运和排泄等过程的干扰等。因此用“环境激素”或“环境类激素”来代表整个这一类化学物就显得不够准确;(2)在目前对动物实验要求实施三 “R ” (refine/replace/reduce )呼声很高的环境氛围中,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可靠和实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的范围 环境化学物内分泌干扰活性的甄别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来鉴定某种化学物是否具有EEDCs 的各类效应特征,以确定该化学物是否属于EEDCs 。这是识别、研究和控制EEDCs 污染和保障人类健康的前提,也是目前EEDCs 研究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甄别和评价方法目前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环境化学物模拟或拮抗生物体内主要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素活性的甄别和评价方法;(2)环境化学物对生物体内上述激素的产生、分泌、转运、代谢、排泄等活动过程干扰的甄别和评价方法;(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健康 整体效应(尤其是下丘脑-垂体-腺轴)的评价方法;(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态效应评价方法;(5)多种环境化学物(混合物)内分泌干扰活性(联合 作用)的评价方法。 目前人类所接触的环境化学物种类仍在不断增加,其中较重要的有农药和兽药(包括活性组分和非活性组分)、化肥、工业化合物、药物、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营养补充剂、其他环境和食品污染物等。在这些化学物中,已对其内分泌干扰活性作过初步评价者仅占少数,做过较全面的评价者更属凤毛麟角。因此,对数量庞大的环境化学物的内分泌干扰活性进行甄别和评价,工作量是极其巨大的,发展快速和可靠的甄别和评价方法,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目前美国和欧共体采用的甄别方法及评价体系 快速、灵敏、经济的甄别方法是鉴别、评价和研究EEDCs 的前提条件。因此,美国和欧共体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甄别方法。目前主要是发展快速、简易、经济、可靠且适合批量、低浓度的甄别方法,如甄别雌激素干扰化学物的酵母雌激素甄别法、雌激素受体竞争抑制法、卵黄蛋白原法及芳香化酶抑制剂甄别法等。甲状腺素干扰物的甄别方法近年来也有较快发展。 11美国国会1996年通过两项立法(食品质量 保护法和安全饮水法),敦促美国环境保护局(EPA )加强内分泌干扰物的甄别方法研究。 21EPA 提出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体 系:包括第一层次的筛选(T1S )和第二层次的实验(T2T )。 (1)第一层次的筛选(tier 1screening ,T1S ):T1S 作为初筛实验,可判定某化学物或混合物属于: ①可能的雌、雄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干扰物,从而进入T2T 实验组;②不是EEDCs 或可能性很小,除非在 特殊情况下才进入T2T 。即T1S 的目的是判定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