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传统文化mdash;mdash;剪纸艺术

潮汕传统文化mdash;mdash;剪纸艺术

潮汕传统文化mdash;mdash;剪纸艺术
潮汕传统文化mdash;mdash;剪纸艺术

潮汕传统文化——剪纸艺术

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

小组成员:林少珊(组长) 蔡铎峰陈绮云翁业勤刘婉婷黄虹朝肖尔琳陈晓凌马燕丽陈晓燕刘泽婉张冠玲陈友波(06级214班)

指导老师:陈秋萍

课题选择缘由

随着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入选省级、国家级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发了人们对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视。

对于英歌舞和笛套音乐,接触的人比较多,而剪纸相对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剪纸同样凝聚着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一把剪刀剪出了潮汕人民的诗情画意,精湛的剪纸艺术,更彰显了潮汕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课题研究内容

了解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史,调查高中生对潮汕剪纸的了解。

课题研究方法

发调查问卷、上网查找资料、采访高中生。

课题研究的目的

希望通过这次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潮汕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魅力,加强高中生对潮汕剪纸艺术的了解,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课题活动安排

研究内容

一、剪纸影响

在文化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丛书》面世了,这是汕头市潮

阳区建设文化大区的又一硕果! 潮阳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特

点。英歌舞、笛套鼓乐和剪纸闻名遐尔,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潮阳先后被国家文

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英歌舞)之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艺术(剪纸、笛套音

乐)之乡”。2006年5月,“三瑰宝”均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说,潮洲民间艺术早已享誉天下,那么作为潮洲民间艺术的重要一支——潮阳民间

剪纸,则是中国民间剪纸在华南地区的一个典范,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剪”与“纸”在中国古

代相继发明之后不久,剪纸艺术即已产生。潮阳民间剪纸以其特有的,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可

取代的形式和魅力,同潮阳英歌,潮阳笛套音乐,首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这固然是值得我们欢欣的大喜事。然则,应该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三瑰宝”,正是我

们面临的大事情

二、剪纸特色

潮阳民间剪纸历史悠久,装饰性强,富有精巧秀丽,饶有情趣的艺术特色。 潮汕民间

剪纸在全国来比较,它有两个最大的特色:

第一是潮汕民间艺人吸取了潮剧艺术的精华,将潮剧的戏曲故事进行民间剪纸艺术的创

作;第二是我们的民间剪纸是服务于民俗活动,这两方面全国其他地方所少见的,艺术贵在

于独创,贵于有特殊风格,这两方面才是整个潮汕民间剪纸的精粹。

潮汕大地,民俗文化活动历来多姿多彩,过年过节、婚丧寿宴、敬祖谢神的五牲粿品大

多要以剪纸作装饰,丰富的民俗活动促成了潮汕剪纸的产生发展,也成为剪纸这一艺术最生

动的载体。

三、剪纸类型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小组分工 第一学期 第15周

完成开题报告 书写 林少珊、陈绮云 第一学期 第16周

搜集资料 上网 蔡铎峰 翁业勤 第一学期 第18周

设计并派发调查问卷 上网、派发问卷 林少珊 陈晓凌 马燕丽 刘婉婷 第一学期 第19周

统计、整理 计算、统计 黄虹朝 肖尔琳 张冠玲 第二学期 第2周

采访同学 采访 陈友波 刘泽婉 第二学期 第3周

总结 陈绮云 肖尔琳 翁业勤 第二学期 第4~5周 写论文、完成报告 林少珊 蔡铎峰

潮阳民间剪纸与名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过去在谢神办婚事时,剪纸用来装饰祭神的供品,有的饰猪头花,野鸭花,豆心花,斋菜花等。剪纸是融生活于艺术的潮汕传统民俗。其内容多为群众喜闻见乐的潮剧戏曲故事和花鸟虫鱼;欣赏品多以人物为主,礼品、祭品则根据实际情况剪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如在猪头上张贴猪头花,在龙虾上张贴虾花。日常装饰品则张贴扇袋花、烟袋花、倍插花、烛台花等。潮阳剪纸也有用于美化日常用品,或专供欣赏的。题材广泛,有花鸟虫鱼果品,也有戏曲人物故事,线条精细,或采用黑白对比,运用排线,阴剪等等手法,勾勒生动形象且富有神韵与节奏感,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潮阳剪纸被列为全国十三类型剪纸中之一种类型。

作为装饰供品用的剪纸,称之为供品花,是我国多样剪纸形式中一种独特的门类。潮汕的供品花,均以象形创作,每一件供品装饰一种剪纸,鱼以鱼花装饰,鸭以鸭花装饰,红桃粿以红桃粿花装饰,大粿以大团花装饰。

猪头花是将生活中的供品——猪头,进行艺术的变形和概括。生活中的猪,给人的印象并不美,但民间剪纸艺人则通过自己内心丰富的想象,抓住猪的双耳和嘴的特征,加以美化,产生出艺术和谐的美感。

过年过节,供品各式各样,供品花的样式更是层出不穷。元宵节的供品糖枋以糖枋花装饰,除平面叠在供品上的剪纸外,更创新了贴双面的立式剪纸花,在两页剪纸中间夹入竹片条,插在供品上,双面都可欣赏。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拜月,是潮汕极为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桌上供奉的柚子、香蕉、杨桃、柿子等佳果,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早就为它们准备了剪纸加以点缀、美化。

四、剪纸的寓意

潮汕各地的婚姻礼俗喜庆活动,聘礼贴上剪纸,表示吉祥如意。即使是贫穷人家嫁女儿,嫁妆也以双喜叠盖物品上,寓意双喜临门。所以在过去,剪纸曾是农家妇女必备的手艺,是作为衡量女孩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

这些作品蕴含了潮汕人民采用托物寄情或赋予吉语的手法,用自然事物中那些能唤起人们感情上健康的共鸣和美好的形象,从而诱发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联想。一般通过几种形式来表达:形象表达,如梅兰比春,牡丹喻富贵;谐音表达,如鸡羊比吉祥,喜鹊梅花喻“喜上眉梢”;文字表达,“喜喜”、“寿”“福”等图案。

潮汕剪纸以色彩分,有纯色(单色)、衬色(双色)、多色衬贴三种。其艺术风格特点是纤巧见长、精巧修剪、造型优美。其制作方法使用剪子剪和刀刻二种。一般采用特制的大约半厘米长的尖嘴剪刀,在一迭纸上剪成,每次大约可以剪出同样的四五张剪纸,其艺术特色是秀丽、明快、柔美、工整精巧、玲珑剔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潮汕各地剪纸的风格也有所不同,潮州、揭阳较接近,工整秀丽。潮阳线条纤细如丝。

五、访问

1、潮阳剪纸艺人:以前我没有运用那些很细的线条,也没有注意潮阳剪纸那些线、面结合的图案,后来接触潮阳传统剪纸之后,在构图上就采用线、面相结合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生动。

2、汕头美术协会副主席赵澄襄先生:我搞剪纸,开始用外面买的色纸剪,后来感到不满足,就自己用宣纸,用水粉颜料来染色,染出各种色彩的纸,然后还有染出渐变的效果,后期的剪纸有些是分色的,里头色彩丰富,变化就很丰富和微妙了,无论如何剪,剪纸就是剪纸,它必须有剪纸的语言,比方剪纸中的一些技法,一些刀法,如果剪出的剪纸没有刀法,没有剪纸的语言,只是象剪出来的画,这样的剪纸就失去意义。

老一辈的潮汕剪纸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剪裁出了一幅幅精巧纤秀、形态生动的剪纸作品,而今,更是不少有倾心于潮汕民间剪纸艺术的人们,在为保存和发展这项闪耀着独特光辉的传统“民艺”,做出种种努力。

3、课题采访记录:

记者:你好!我是黄图盛纪念中学高二级研究性小组的成员,可否占用你一些时间,回答我几个问题?

被采访人:好的。

记者:在你看来,自己有没有一丝冲动想要去接触这门艺术?如果答案是有,那么你的原因又是什么?

被采访人:有的。首先,自己是生活在潮汕地区的一员,受过这里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其次,接触这门优雅的艺术对于陶冶自身的性情以及提高知识文化素养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不过,现在的学习生活很紧张,时间上很不允许。最后,我想剪纸还可以锻炼手和大脑,使之灵活些。

记者:不错。剪纸的功能是很多的。可是,现在这门艺术逐渐在人们眼中消失,远去,脱离了我们。你又是怎样看这种现象的呢?

被采访人: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十分危险的。剪纸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门艺术,是潮汕文化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潮汕人民的心灵手巧,表现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端午节的抢注,这难道不是对我们最好的警钟吗?发扬文化,继承文化的同时,我们还要去保护它。如果不去保护的话,那么会有更多属于中国的东西被他人抢注。那时候,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又会是怎样?

记者:嗯!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既然你认为这种现象是危险的,又提出要去保护它。那么,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被采访人:首先,我认为应多举办一些剪纸展,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这样做,可以深化人们对剪纸这门艺术的认识。其次,可以举行一些小学生或中学生剪纸大赛之类的活动,将这门艺术真正地传到下一代人手中。最后,还可以在电视台创办一个关于剪纸的节目,让更多的人爱上剪纸,学会剪纸。

课题调查

为了调查高中生对剪纸的了解,我们研究性小组在多所中学高一高二作了调查,在800份问卷中,13%的学生懂剪纸35%的学生仅懂一点,52%的学生不会剪纸,98%的学生没看过潮阳举办的纸展,还有51%的学生认为剪纸是女生的活儿。

小组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体验潮汕剪纸技艺的魅力,我们小组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由于能力有限,我们选择了大喜日子中最常见的“喜”字剪纸作为实践对象。为此,我们特地请教了一位会剪纸的阿姨。只见她拿出一张方形的红纸,对折,再对折,拿着剪刀,一会儿就剪好,我们照样学剪,然而,剪出来的“囍”字不是歪的、斜的,就是少笔少划的!唉,看似简单却难倒了我们这一班人。最后,在阿姨的细心指导下,我们才剪出了一个还看得过去的“囍”字!大家热情未减,拿起剪刀根据灵感剪出了自己独创风格的图案。也许是因为有了“囍”字的经验,大家最后拿出的作品还被同学们啧啧称赞。以下就是我们实践的成果!

我们提出的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力度,作到家喻户晓。要借助电视`电台`媒体,积极开展宣传,大力推介潮阳剪纸,树立潮阳的文化艺术品牌,以体现潮阳剪纸之乡的特色。

二、要扩大群众的参与,民间艺术在民间。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即产生于民间,就要有民间大众的广泛参与,这样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要以理论为指导,建立剪纸的陪训基地,乃至民间艺术学校的建成,构成民间艺术之舞台,使潮阳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不断,代代相传。

四、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大区。要鼓励商家开拓市场,启用有关剪纸的商标,生产制造剪纸的图式与专用工具,以供文化市场销售,同时也可以扩大对外宣传和影响。

传承和发展潮阳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意义重大,其任重道远。高中生应加强对剪纸艺术的了解,才不愧为真正的潮汕人。

课题研究体会

这次的研究性学习,终于圆满划上句号了。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共同努力,终于看到自己种下的作物结出果子,这让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感到欣慰和兴奋。更多的是,这次的活动,让大家受益匪浅。

其实,在刚开始选择课题时,大家都犹豫不决。或许,是大家共为潮汕人的那份归属感,让我们围绕“潮汕文化”展开了讨论。而“剪纸”一项古老的传统艺术,一把剪刀,一双巧手,就能剪出剪纸人的心灵手巧,却逐渐被现代人所轻视、淡忘、…机械地印刷逐渐取代了手工的裁剪,这就是我们担忧之处,随着国家赋予剪纸民间艺术“三瑰宝”的殊荣,让我们燃起了要深入了解剪纸魅力的热情,于是也就开启了我们组的“剪纸之路”。

在这次活动中,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积极配合彼此的工作需要,也体会到了作为一个集体和睦相处,互助的重要性。也因为研究的需要,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剪纸的发展史及其内涵,更有趣的是,小组成员在一次动手剪纸的过程中,一个简单的“双喜”就考倒大家。但大家在活动中体会到了乐趣,在快乐中感受到了友爱。虽然欢乐不少,但碰到钉子也不少。因为是要研究高中生对剪纸的了解,但所问及的人都不会剪纸,更甚至的是有人不知道剪纸是什么,其实,在我们这个地方,剪纸的艺术品在一些宗教的祭拜活动中很常见到。可见,大家对日常生活的事物缺少观察、了解… 然而,这次的活动还是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起码,据我组成员了解,有很多同学已经越来越关注剪纸的有关新闻和作品。也希望通过这次的活动,能让更多的知道剪纸,了解剪纸,近而爱上剪纸。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要谢谢指导老师对我们的协助,给了我们很多中肯的意见并帮我们搜集资料。也要感谢那些配合我们活动的同学们。是你们的配合,成全了我们的研究。

指导老师点评

《高中生对潮汕传统文化——剪纸的了解》研究性课题是同学们对《生活与文化》课程学以致用的体现。课题旨在通过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潮汕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魅力,加强高中生对潮汕剪纸艺术的了解,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充分表达了同学们爱乡、爱国之情。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分工协作,注重实践,较好地锻炼了自己提出问题,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同学们通过该课题研究实践,既初步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又较好地实现了该课题研究的目标。

注:这次活动中,借助的网站以及相关资料有“百度网”、“潮人网”、《潮汕剪纸》、《潮阳民间艺术报》、调查的学校有黄图盛中学、潮阳一中、潮师高级中学。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澄海实验学校 初一(14)班 杜斯康

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这些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所谓岁时节日,远不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我不禁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决定对“潮汕传统节日习俗”这一专题进行社会实践。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有更深的了解,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培养自己的活动探究能力。

目录 春节习俗 (4) 立春风俗 (5) 元宵节 (6) 潮汕人过清明节 (9) 潮汕端午习俗 (10) 潮汕中元节 (12) 中秋节的习俗 (17) 冬至 (19) 除夕 (21) 实践总结 (23) 目录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所以这一天早餐,便要全家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如姓李的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姓黄的写“江夏世家”,表示他们是孝子黄香的一脉,等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故此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柑和橄榄,以备客人拜正答礼之用。 正月初一,潮俗禁忌很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话,甚至孩子失手打破碗,还要说成“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据《录异记》说,藏扫帚的事,是商人区明过彭泽湖礼青洪君,得其侍女如愿,因而一切如愿发家。后因生气打了如愿,如愿钻进扫帚中,不愿出来,区明从此便倾家荡产了。有此传说,所以大家这一天便藏扫帚不扫地了。还有说正月初一如不吃干饭而喝饭汤,以后出门要遇雨。 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 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 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 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 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 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到了正月初四“弦架开”(即年假开)。这一天传说是上天汇报的神明落地的一天,过去迷信的拜神者,都一早就上神庙烧香嘱咐,有些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各行各业在新开市中,都有点“诀术”,教书的喜在笔筒上贴起“新春开笔砚,诸事皆逐意”的小红联;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来,栖楹墙壁则贴上“开门扫地财长聚,货如轮转大利市”等吉利红联;农民则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总之,自除夕至正月初四年假开,人人都盼着争个好头彩。

中国传统文化 剪纸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 剪纸简述: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人们喜欢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得更加热烈。 “正月里剪彩灯,彩灯高挂堂屋中。彩灯光芒照客庭,一年四季都安宁。二月里剪条龙,放在门前大河中,风调雨顺太平世,来年一定好收成。三月里剪桃花??”这是一首曾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十二月剪纸歌》。过去,一到农闲,当地的妇女便聚在一起,边剪边唱,一幅幅充满着祈福、吉庆色彩的作品便跃然纸上。?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至迟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 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 剪纸的历史足迹: 商周战国秦汉时期的金 属薄片与玉片透雕产生的与 剪纸艺术相近似的“类剪纸” 艺术。

商代---金制呈夔凤纹薄片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到了宋代,剪纸开始普及; 宋朝通过剪纸呈现的皮影艺术 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明清——剪纸艺术的巅峰:(左图:走马灯右图:梅鹊报春图)剪纸的用途: 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这一习俗现在在农村的葬礼上还比较普遍。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的艺术表现手法: 1、多以单色剪纸为主,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 2、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 3、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

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分类

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分类 ?剪纸,又叫刻纸,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剪纸的历史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 ①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 弧形装饰物。 ? ②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 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在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两张团花剪纸,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剪纸作品,该剪纸材料为麻料纸,呈折叠状,供祭祀所用,其艺术表现已相当成熟。 ?北朝团花剪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剪纸作品。 ?西汉时,人们开始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前156—前87)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为其招魂。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公元618一907年)时期,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 ?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与品种的丰富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还有灯彩、茶盏的装饰。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 ?。 ?蓝印花布工艺制作中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而得的;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也采用了剪纸的技法,有阴刻、阳刻之分。 ?宋代周密(1232—约1298)撰写的《志雅堂杂钞》中,记载了一位叫俞敬之的剪纸艺人,他是中国剪纸发展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艺人。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剪纸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汕头素有”美食之乡”美誉,汕头美食体现了潮汕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汕头比较有名的当地小吃有;”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新兴炒糕”,”飘香小食店的虾米笋”等,还有南澳岛上的多种海产风味. 老妈宫粽球,汕头老妈宫粽球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它借助妈祖信仰的灵光,由一种普通节食,变成一种适宜四时享用的不普通食物.在1920年前后,一位叫张强德的开始在老妈宫附近摆摊卖粽球.其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精细(选用颗粒饱满的糯米),创意独特(有甜咸双拼料馅),不惜工本(咸料馅有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过去店里还悬挂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横匾,后来演绎成一句在社会上流传广泛的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过去潮汕人每逢行船出洋都要前来祭拜妈祖,祈求保佑平安.在老妈宫门口,会顺手买几个粽球作供品,祭拜后一路上幔幔将它们吃了,又好吃又耐饥. 潮汕人冬至吃甜丸:古人认为“冬至阳生,万物苏醒。”虽然还处于寒冷季节,人们却已闻到了春的气息,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冬至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至丸”,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传说,有一年冬至,从外地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圆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圆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圆,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浅谈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看法 ——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剪纸“美化生活,娱乐身心,启迪智慧,激发创造” ,颇有益处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普及、最为广泛流传的品类之一,而且风格多样,极具地方特色。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剪纸就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 现实生活中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剪纸艺术,不管艺术风格如何,其传达方式最显著的特点都是平面结构,也就是以纯粹的平面点、线、面的方式,构成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是完全意义上的二维空间艺术。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6.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

最新潮汕人文文化特征复习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 ——潮汕人文文化 中华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博大精深。潮汕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潮汕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潮汕的祖先最初从福建南迁。潮汕人勇于开拓、坚韧不拔,具有向外开拓的精神。潮汕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族群认同感强,坚韧不拔,刻苦耐劳,聪明灵活,在商业等领域有很多建树。他们很多从毫不起眼的行业和艰苦的工作开始,经过艰苦创业,最终取得成功。潮汕人因此被称作东方的“犹太人”。东南亚的富商巨贾多有潮汕人,香港首富李嘉诚,原籍就是潮州。潮汕华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做出了丰功伟绩,潮汕华侨无不展现了他们作为华夏子孙对家国和民族的感情和责任。潮汕人长期的移民和拓展使潮汕人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常说,有一个潮汕,在海外还有一个潮汕,来形容潮汕地区旅居海外的游子之多。 热情好客、务实不务虚、脚踏实地是潮汕人的重要优点。所以潮汕人从来就是奉承“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不会怨天尤人,心存幻想。但是潮汕人在处世上的现实主义,却成了潮汕发展的绊脚石。这种现实主义的致命之处在于,处处从实际利益的动机出发考虑事物,重视眼前利益。潮汕的家长大多要求他们的子女报考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在很多潮汕家长看来,要去研究学问不如去打工挣钱。在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学习专业上的短视性以及继续深造上的短缺性,导致大量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潮汕人都从商,较少有人继续深造教育。 潮汕商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家族主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在相当多的潮汕企业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姨舅妗……等等,都加入到企业中来。在这些人的周边,又衍生出一个个血缘人际圈,使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复杂异常。从这个层面上看,潮汕企业的家族化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原始性。这种经济家族化虽然在某个层面上讲加强了血缘关系,但这种加强的经济利益关系,但在有些时候会破坏了血缘链条的和谐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潮汕文化,也是比较传统,比起其他地方,潮汕地区的思想就显得有些封建了一些,例如,潮汕人都注重儿孙满堂、多子多福,比较重男轻女,有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潮汕妇女的形象给外界就是贤妻良母。在潮汕地区,很少出现离婚现象,这也说明潮汕妇女有一种嫁鸡随鸡的思想。可见潮汕妇女思想也是相对保守的。到了现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潮汕又在改革开放最好的广东,按理说,早就就应该摈弃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礼仪。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影响着这一方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方式。 一方水土,一方人,潮汕人在中华的一方展现的独特的文化,绽放它的光芒。 紫外线灯的正确使用 紫外线灯的适用范围是用于室内空气和对物体的表面及水和其他液体的消毒。紫外线灯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外环境中,切断传染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优美、粗犷有力、流畅生动、拙朴古雅等不同的特点。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 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民间艺术家们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手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刻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剪纸造型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由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用剪流畅,自然通顺,变化多端,走剪或方或圆,或实或虚,阴去阳留,这些都需要艺人对纸性的把握,对剪的运作恰到好处,这样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三、线条与装饰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所用的材料,性娇柔,

易起皱,易断损,剪完后要“提得起,贴得上”,所以就形成了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剪纸艺术的目的决定了它的装饰性。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应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旋涡纹;剪一只小兔子,可以替·lO8·它加上一朵桃花;也可在鹿角间配一朵梅花等等。装饰的方法可谓千变万化。 四、写意与寓意剪纸的写形方式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模拟客观对象,而是凭印象中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强调动势情态的整体表现。所以剪纸造型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重于写意而不在写实。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甚至人物鸟兽都可以摆脱原本形态,而只抽象为一帧帧点、线、面的组合结构。现实的客观对象完全服从于艺人手中的剪刀和那一方小纸片。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然而它们却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的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龙凤吉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和神圣。《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象征“多子”。《老鼠嫁女》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潮汕元宵习俗>> 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 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 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 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 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 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

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文化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文化之于生活,文化之于教化。传统文化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粮食,或有百年、或有千年,浑厚而独特,源远而流长。 潮汕,位于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地处独特,自唐以来,英才辈出、人文厚重,宋“前七贤”明“后八俊”,也因此潮汕被称为“海滨邹鲁”。 最具代表潮汕传统文化莫过于潮汕话与潮汕功夫茶。 潮汕话是中国最古老最变化多端的语言,也是当今保存古汉语最多最特殊的方言,是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也是广东三大语种之一。潮汕话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独立的语言体系。有人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神奇而有奇妙,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 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如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以及远至欧洲北美洲等地,正所谓“本地一个潮汕,海外一潮汕,海内又一潮汕”。潮汕话就是潮汕人的“母语”,维系感情的纽带,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胶地人”(自己人)。 潮汕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继承与传承了潮汕地区千年的传统文化,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缔造了独具一方的潮汕风情。如潮乐、潮剧。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戏曲,潮剧用潮汕话来演绎。其实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足以体现一方水土民风的潮汕传统文化。 潮汕话对“海内的潮汕”与“海外的潮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对内,潮汕话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对外,潮汕话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的见证。它维系了一股“同心同德同乡人”的情感,正如这情感的纽带凝聚了海外的潮汕人,这是一种“同乡”而又犹如亲人般的情怀。 语言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凝聚一个群体,也可以凝聚一个民族。潮汕话,凝聚了海内外三千万潮汕人。它是伟大的! 作为潮汕传统文化的另一典型代表潮汕工夫茶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对于茶具、用水、沏工以及泡法都十分讲究,自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故曰:功夫茶。 功夫茶的步骤主要有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敬茶以及品茶。 纳茶我们叫“乌龙入宫”,即是用茶匙把一壶量的茶叶装入茶壶之中;候汤即是煮水,《茶说》云:“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如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冲茶我们叫“悬壶高冲”,即将水注入壶中;刮沫好似春风拂面,用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淋罐曰孟臣淋霖,即是沸水浇壶身;烫杯俗话讲“烧盅热罐”。洒茶要诀是:低、快、均、尽。“低”是为了防止茶水变凉;“快”是为了保持香味,保持温度;“均”是为了杯杯均匀;“尽”是不让余水留在壶内。潮汕话我们称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茶也是有学问的,叫做“敬奉香茗”讲究的是先客后主,先长后幼。品茶又称“品茗审韵”,先闻后品,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正是:“请得关公巡古城,更教韩信点奇兵。红红炭火清清水,满座茶香四海清。” 功夫茶品的不仅仅是茶而已,更是一方风情、一种文化。喝的是茶,品的却是一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 潮汕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主要有大年初四迎接灶神的过程以及传统美食“七菜羹”背后的寓意。一起来看看关于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欢迎大家查阅!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范文1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春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到了那天,人们吃团圆饭,互相拜年,无不热闹!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家大年初四的“灶神落天”。 到了初四那天,人们把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灶神。不一会儿,整条街变得干净了,并都挂满了彩旗。到了正午,鞭炮响起,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就连枝头上的鸟儿也飞走了,都准备迎接灶神。这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锣鼓声,是锣鼓队!只见领头的是一个小伙子,他边走边敲,鼓声响亮又清脆,十分有气势。随后是两队敲锣的小姑娘,她们穿着一致的服装,专心致志地敲着锣。锣声与鼓声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十分欢快的乐曲,动听极了! 几分钟后,伴着锣鼓声与鞭炮声,大家纷纷欢呼起来。只见几个小伙子抬着轿子从街头走来,人们在旁边夹道欢迎,直到灶神归位。

之后,人们纷纷去拜灶神,供品有红桃粿、红糖、大米、橘子等。整个村子都洋溢着热闹的气息。 不止是“灶神落天”,老家的“七菜羹”也颇有一番特色。这七菜,大部分是芹菜、葱、蒜、春菜、芥菜、莞荽以及百合。这七菜各有含义:芹菜谐音勤财,指勤能生财;葱谐音聪,指聪明;蒜谐音算,指计算;春菜,有万物回春之意;芥菜谐音大财,有发大财之意;莞荽,指有缘;百合,指百事合心。这“七菜羹”不止是潮汕人对饮食文化的传承,还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这就是潮汕人过年的习俗。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范文2 你喝过潮州的功夫茶吗?看过潮洲人过年时忙碌的样子吗? 非常喜欢喝功夫茶的要数我们潮州人了,喜爱到什么地步呢?饭前一泡茶,饭后一泡茶,招待客人也要冲茶,平时无聊时也要喝茶,有的老人甚至每天早上一起床就空腹喝茶。可想而知,我们潮洲人喜欢喝茶的程度是多么厉害。 而且功夫茶只有我们广东省才有的,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当然,一些外国人来广东也是为了喝上一杯茶。我们潮洲人喝茶的茶具也很有特色,通常有一个煮水壶子,有一个冲茶的茶罐,一般有三、四个杯子,杯子用来盛茶喝的。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谈到中国的民间艺术,用博大精深一言以蔽之绝不为过。无论是书法、绘画、陶瓷或是皮影戏等等无一不独具中国特色,而在民间手艺人精湛的技艺后面,也都是蕴含着深邃悠远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民间剪纸集中而全面的体现了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造型规律、审美情趣,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中的图形、色彩都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感悟、升华而形成 的民间艺术语言,它是用在形式宣泄内在情感的某种艺术行为。 剪纸图形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它从劳动人民生活中来,并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去。丰富的图形有用意地组合,无不反映出民间劳动者多彩的情感生活。表达出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剪纸艺术中总是主张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所以图形的组合运用总是要有积极向上的含义。无论是作者与观者都能从中体会出一种文化意蕴,这是人们在长期生存过程中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例如“春”字,基本用于春节之际,意在新春来临,又是崭新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这是个令人振奋愉悦的时节,因而,在选择剪纸的颜色时,多用红色或者绿色,表现这种喜庆或者春意盎然之意,而在设计春字的形状时,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设计的或圆润或棱角清晰。又例如在设计“喜”时,方案更是层出不穷。“喜”是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图案,而由于多用于结婚这类喜事,因而常常是双喜,预示着双喜临门,这包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的强烈期盼。除此之外,民间剪纸也充分顾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具有良好的室内装饰效果。形形色色的剪纸本着美善相兼的原则既体现了良好的实用性,又注意形式渲染的装饰效果,以美丽的图案体现直观的美和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民间剪纸丰富的视觉文化景观和深隧的民俗文化内涵。 因而如何做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在21世纪,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可能有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如现代陶艺,它在造型、釉色、彩绘和肌理方面的变化都与现代派以及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有千丝万楼的联系。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只有风格的移植,没有技艺的传

潮汕春节民俗文化调查

潮汕春节民俗文化 调查目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风俗。经过历代的演变,潮汕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在与各地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其不同之处在于反映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饮食、工艺和奉祀等呈现出的地方特色,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本次调查专题,就是为了了解潮汕春节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潮汕人的心理特点。 调查时间:2013年1月20日-2013年2月6日 调查对象:本村居民(主要包括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调查方式: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的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访谈法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调查结果(正文): 一、节日及习俗介绍 1.冬至 冬至,俗称“冻结”、“长至节”和“亚岁”等,它是我国自晋朝至今的传统节日。潮汕人在冬至那天,都要吃“汤圆”,这是传统习俗,象征合家团圆、诸事圆满。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并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有娱乐身心的作用。 2.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我们称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基本步骤和流程(汇编)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基本步骤和流程 在民间,逢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人们剪出各种象征吉祥喜庆的剪纸,装饰在门窗、居室或者在嫁奁彩礼、祝寿礼物上,以增加祥瑞吉庆气氛。 剪纸制作简单易学,只需要一把剪刀或者刻刀和几张彩色纸,按照剪纸艺术的规律特点进行剪刻,便可制出许多可爱有趣的动物、花鸟、鱼虫、人物等剪纸形象。 剪纸艺术虽是根植于民间,但其文化底蕴是相当深广的。要学习它、掌握它,需要具备多方面素质,诸如要有敏感的审美情趣,了解一定的绘画知识,懂得艺术造型构图原理,并有娴熟的操作刀法等。 对于初学的人来说,了解一下剪纸的制作步骤是非常有益的。下面,从初学者需要的角度,介绍一些剪纸艺术基本步骤。 一、简直基本流程 1、临摹初学剪纸可先从临摹开始。选一幅你喜欢的剪纸,细心观察,用铅笔临摹下来,或者复印下来进行剪刻,这是

初学剪纸效果最好、最便捷的方法。 2、起稿首先要确立主题,再根据剪纸的特点,从构图、造型、黑白关系、和装饰纹样等全面考虑,构思好再落笔,修改定稿后,再勾勒线条。这样才能看出疏密关系、黑白关系、线条粗细、人物景物比例关系的基本效果。 构思确定后,起稿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画出黑白效果。修改部分可用白粉。对初学者来说,稿子越细,刻起来越省事。若刻对称的稿子,画一半即可。 3、剪、刻如用刀子刻.须将画面和纸用订书机订好,将四角固定在蜡盘上,为了保证形象的准确,人物先刻五官部分,花鸟先刻细部或紧要处,再由中心慢慢向四周刻,刀的顺序如同写字一样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尽量避免重复刀,不要的部位必须刻断,不能用手来撕,否则,剪纸会带毛边而影响美观。 把画好或者复印好的稿样放在几张红纸或者色纸上,四周用钉书记订牢后,就可以剪刻了。剪刻的顺序,最好是从细小的、难以剪刻的地方入手,一般也可以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细后粗。剪刻人物时,要先从脸部五官开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