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作者:陈天祥,饶先艳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0-05-14 13:56:00

一、文献评估和问题的提出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中国要不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论,这种分歧和争论主要集中在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支持一体化的学者认为,它是平等的公民权利、统一市场、减低管理成本和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其可行性建议包括由政府、雇主和雇员共同出资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等。①反对一体化的意见也有不少,理由主要是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别大,因而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只能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不宜作为现实的社会保障政策。

另一种是折衷的意见,从操作上看更具有可行性。这种观点认为,城乡一体化中社会保障制度要统一但标准有别,或“条块”统一但城乡有别,一体化应主要集中于对人们基本生存权和健康权的保障方面,即“小保障”模式。③相较于前两种意见,这一主张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本文倾向于第三种折衷的观点,即我国应适时推动能满足居民基本生存权和健康权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这里所讲的一体化并不是说城乡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标准完全一致,而是指根据中国国情,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上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在基本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体系上的有机统一,使城乡居民均能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扶”。200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后,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中共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在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则明确提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并提出了2020年的中期目标,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从而使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政策十分明朗。我们知道,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较典型的“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⑤政府创新制度的意愿县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或者即将进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积极尝试,如:本文中要探讨的广东省东莞市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一体化实践;广东、浙江、吉林和海南等省均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而更多的地市一级层次政府正在着手部署实现某一个单项社会保障领域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在2007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先后提出了在未来几年建立覆盖当地全体居民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预见,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将会在中国的大地上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建设潮流,其势不可阻挡。因此,现在再讨论要不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已变得毫无意义了,我们更应该努力探讨一体化的现实途径,为这一中国史无前例的实践提供知识支持。

然而,当我们浏览已有研究成果的时候,却不无遗憾地发现,已有的探讨中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多停留于诸如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主观定性地提出了若干构想这样一些简单的表象上面,而没有深入一体化的具体实践之中,属于“纸上谈兵”,使人难以把握中国国情F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真实世界,也难以为其提供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个别研究虽然探讨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形式,⑥但也主要停留于定性化的描述上面,没有告诉人们一体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再者,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也必须从过程这一角度去探讨其中的规律,诸如启动机制、过渡机制和城乡衔接机制等。有鉴于此,本文根据中国国情,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政府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描绘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并在比较中借鉴,尝试性构建基于过程和实践形式的一体化模式,然后选择东莞市为案例,探讨其实践途径。

之所以选择东莞市为案例,是因为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它是国内率先全面实现了三大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地级市。另外,东莞的案例与曹耳东等所描述的上海浦东新区的案例不同,它并没有经过“农民市民化”这一过渡阶梯,而是采取“循序渐进、小步快走”的方式较快地实现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大体一致,是另一种一体化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本研究实地调查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年7~9月的集中调研,对东莞市社保局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东莞市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背景、进程、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收集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包括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政府公报、工作总结、社保制度内容简介、统计数据等。此外,还访谈了15位莞籍农(居)民,侧重了解他们对东莞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整体感受及受益状况。第二个阶段是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主要是零星的补充性调查,通过实地访谈、电话采访和邮件来往等对已获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核实、扩充和修改。二、“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模式的提出及释义

(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1.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具体保障项目是什么?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采取一些西方国家(如西欧)那样的包括多项保障项目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模式。关于中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具体保障项目,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应该立足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基本国情,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下,实行“小保障、广覆盖”的模式,即主要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三大领域。⑦这种主张与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政策导向是相一致的。中共十七大三中全会则进一步确认了“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因此,我们认为,以三大基本社会保障为一体化的内容选择是一个有广泛社会共识和政策依据的发展方向。

2.如何启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

社会保障尤其是涉及公民基本生存和健康需要的基本社会保障具有鲜明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属性,属于政府的重要职能领域,需要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启动一体化进程。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很多发达国家都选择了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全民社会保障模式,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大部分或全部来自国家税收,典型的如日本和英国。③基于与第一点同样的理由和庞大的资金需要,再加上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尚不健全,决定了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必须由政府主导实施。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各种文件中都强调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其发展设定基调,使其纳入“城乡统筹”和和谐社会建设总体格局之中,而彰显出强烈的政府主导意图。如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在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的意见》更是直截了当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我们认为,政府的主导作用包括:出资建立社会保障的启动基金和按比例分担的其他保险基金分额、作出相关的制度安排、组织和实施社会保障项目、通过宣传把农民吸引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监督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等方面。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要]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农民面临市场风险、生活风险的问题日益突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声也就日益强烈。当前我国现行的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违社会公平,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而且也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根据立法或行政法规建立并覆盖全体公民,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生工程。 [关键词]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主要侧重于城镇,农村的社会保障始终处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割状态,近几年来,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诸多争论,本文针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的二元分割状态,具体分析了实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一、现行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弊端 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相继出现了就业压力增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保障薄弱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当前状况来看,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割状态,还未真正在全国城乡建立起一道有效的安全网。 首先,全国居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层次低,导致因贫困、失业、疾病等引起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增多。如:2006年全国居民约50% 没有任何福利保障,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仅占总人口的2.1%。 其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很不平衡,导致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严重突出。如,2006年城镇居民没有任何福利保障的为26%,而农村这一指标却高达61%;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约为60%,而农村仅为9.1%;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约为67% ,而农村仅为21.7% [1]。 第三,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分离,尚未形成统筹与协调的运行机制,不仅造成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相差悬殊,而且导致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群体基本被排斥在制度之外。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既不符合经济平等与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也违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鉴于此,中国政府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出发,到2020 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当然,我们也不能够否定其中所取

中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具体表现 与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相一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呈现出极为明显的“二元”特征。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全面的涵盖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方面的保障体系,而农村仅仅建立了五保户、灾害补助、合作医疗等低水平、低层次的保障制度。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在各界人士的推动下不断改革,取得了巨大进步,至今已经建立起一套能够基本符合城市居民需求的涵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另一番情形,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农村的各种社会保障也随之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名存实亡。虽然政府在近年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农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多项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呈现出碎片化、差异化、混乱和不稳定的状态,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异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保障项目差异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不断健全,相应地建立起能够抵御各种突发事件、适合城乡居民需求的各种社会保障项目。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在城市己经初步建立起涵盖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社会优抚与补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目的广覆盖、多层次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可以说目前对城市居民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还在不断改革中,这将推动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与城市社会保障如火如茶的发展态势和较全面的保障项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整体性的制度缺失状态。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少,处于一种明显的残缺不全的状态。如表1所示: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京召开 2013.02.27 本网讯 2013年2月24日,元宵佳节。以“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龙永枢,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以及来自五个学会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 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联谊会)始于2006年,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每次论坛确定一个主题,并已成功举办过五届。论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感情沟通的平台,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称赞,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2011年、2012年新春论坛的两个主题: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论坛今年新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学会位联合主办单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的城镇化,十八大报告将其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为了探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和路径选择,本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柳忠勤主持。 在逐一介绍了与会嘉宾后,柳忠勤邀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沈体雁、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一同走上主席台,一起代表五个学会向大家致新春问候。 本次论坛主题的设定者,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首先作了主旨发言。随后,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学术观点:专家学者关于城镇化基本概念与新型城镇化内涵观点碰撞。 尽管“城镇化”一词早已写入教科书和政府文件,然而专家学者们对城镇化的概念仍有很大的争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认为,“城镇化”和“城市化”没有本质区别,城镇化从概念上来讲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进城。同时,他也指出,不能片面强调城镇化,而忽略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也可为工业化提供支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教授并不同意城镇化就是支持农民进城的提法,她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浅析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及城市化迅速崛起,使大批没有社会保障基金,尤其是社会保险基金积累的农村居民在转变为城镇居民后给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平衡点,构建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的经办管理能力。 关键词:社会保障城乡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环节,是应对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可以更好地借助政府的力量,在完成风险有效分散和损失分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稳定,在最大范围内通过社会保障达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一、城乡一体化是一种高级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涵义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的是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实质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实践证明,只要加快社会保障发展步伐,全力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使我国外向型与内需型经济之间的结构更趋合理,有效降低外部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发展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根本。只有在一个好的保障制度下,民生才有全面发展的可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老利润最大化,克扣职工工资,损害职工利益等都是不科学的发展理念。因此,必须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中的非就业年龄段群体、困难特殊群体和低收人群体的社会保障是一体化工程的关键。社会保障一体化不是各险种基金之间的相互挤占,而是需要财政的投入,既需要加大公共财政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中的投入比重,也需要建立统一的制度。 4.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缓解保险基金压力。所谓社会保险基金,是指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和再就业基金。建立城乡居民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对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好的稳定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主要侧重于城镇,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存在许多盲点,迫切需要加以改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割状态,并由此造成一系列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秋社会保障学期末考试试题库教学管考一体化及答案

B.都进行风险转移《社会保障学》教学管考一体化试题库C.都以给予损失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2020年4月13日D.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 1、2节)第一单元(1、 2、 3、4章,5章E.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 一、单选:1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保障体系的( ABC )。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1. A.完整性 B.协调性 C.层次性 D.目的性E.系统性 D )学科。层次的(12.社会保险制度独具的特点包括( ABCD E )。 D.管理.社会A.经济 B.基础 CA.储蓄性 B.补偿性 C.互助共济 D.预防性 E.责任分担 .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 C )。2三、判断: D.多样性A.公平性 B.福利性 C.储蓄性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优抚三大部分。(х) C )。3.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是((х)2.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B.道德因素 C.社会因素 DA3.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社会产业结构。)为 A 4.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应当以1601年英国颁布((√)标志。4.社会救助制度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х) B.《济贫法修正案》A.《伊丽莎白济贫法》5.1951年2月26日,我国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全面《基督慈善的典范》..《日志》 DC确立了适用于中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 )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519世纪80年代,( A 6.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许多国家能够并行不悖,共同构成国.美C.法 DA.德 B.英民生活的经济保障系统。(√) 。6.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是( B )7.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措施,是保障社会成员安全的“最A.国家保障制 B.国家——单位保障制后一道防线”。(х) .农村集体保障制C.城镇单位保障制 D8.社区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以,首次建立了福利D)出版了《福利经济学》7.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特殊群体为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他们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一种社会化保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障机制。(√).帕累托 D.庇古A.亚当·斯密 B.萨缪尔森 C第二单元(5章3节,6、7章) ( C )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8. 一、单选: A.经济学 D C.社会学.管理学 B.政治学1.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保险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充分体现)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各项制度安排,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9. B 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的是( B)社会保障模式。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A.福利国家型 B.社会保险型C.强制储蓄型 D.国家保险型 D.第四次分配.再分配A.初次分配 B C.第三次分配2.福利国家的起源国是( D )。 10. 与社会保险相比较,以下属于商业保险特点的是(。 D )A.美国 B.加拿大 C.瑞典 D.英国 经D.国家财政充当担保人的角.A.属于公共政策范畴 B不以营利为目的C.3.(B)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营目标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A.社会保障管理 B.社会保障基金 11.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A )C.社会保障法 D.社会保障模式 D.社会优抚 C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社会福利4.社会保障基金在性质上属于( A )。 12. )军人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是( B 。A.社会公共基金 B.个人消费基金.个人缴费.国家财政拨.征收社会保险税ABC D.企业缴费C.积累基金 D.补偿基金 二、多选:5.社会保障( A )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国民社会保障权益 ACE .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1实现的标志。 A.经济保障 C B.政治保障.服务保障A.基金给付 B.基金筹集C.基金运营 D.基金监管 E.精神保障.物质保障D6.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有利于实现所储存的基金的( D )。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 ABCD )2A.监管 B.收益 C.风险规避 D.保值增值 BA.调节功能.互助功能 C.稳定功能7.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必须首先考虑( B )原则。 .促进发展功能D E.资本积累功能A.流动性 B.安全性 C.收益性 D.分散投资 ABCDE 3.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是()。8.C)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普 D CA.公平原则 B.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A.社会保障制度 B.社会保障管理.互济性和法制性原则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EC.社会保障法 D.社会保障法制化 .民办慈 BCD 4.慈善事业包括() C.官办慈善事业.国际慈善事业。A B9. 社会保障法作为一种实体法,一般认为缘起于(A)中世纪的济贫立法。善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思考 作者:cqth1309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思考 ——以合川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为例 【摘要】: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形成原因众多,危害极大,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探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十分必要。本文分析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现状,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分类,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政策变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对合川区社会的影响及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的原因等。重点探讨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解决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从而减少合川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促进合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关键词】:合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正文】: 研究背景: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相关人群流浪、乞讨、卖艺、杂耍等人群。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化情况严重,贫富差距扩大,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并呈继续增长趋势,长期以来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最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认同心理和归属心理,极易出现理想失落、道德滑坡、精神颓废等不良现象。而且目前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有了新的变化:乞丐的团体化、职业化、经营化、乞丐群体复杂化、犯罪化、乞丐群体的年龄结构向低龄化发展、乞讨方式手段呈现智能化等。这些影响我区改革开放以来树立的良好形象,也削弱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救助,给合川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此,探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十分重要。本文将结合重庆合川实际,深入探讨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解决合川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既影响了市容,又带来了违法犯罪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所以,研究流浪乞讨人员产生的原因,探索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助于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探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由于祖辈是农村的,我特别关注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今天我就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一下我的看法以及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①,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②。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综合国力明显提高,200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700多美元,农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8.1%下降为12.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由70%以上下降为46%,城镇化率由17.9%提高为43.0%。这些成果为在新时期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保证。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般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指标是,人均GDP高于1000美元,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低于1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低于30%,城镇化率高于40%。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 业务规划方案 一、总体规划思路和目标 总体规划思路是“突出一个重点,加强两个融合,推动三个转变,实现四个覆盖”。即突出社会保障“一卡通”这一重点;加强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工作之间、信息化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信息化工作从以城镇、职工为主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转变,从以本地业务为主,向支持异地业务经办转变,从支持管理经办为主,向经办、服务、监管、决策支持转变;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网络的“全覆盖”。 总体规划目标是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全面实现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通过系统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业务衔接提供技术支持,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总体规划原则 1.坚持应用为先,突出实效原则。以服务优先、业务优先、应用优先为核心,以为用人单位、全体城乡居民服务

为重点,兼顾业务经办和宏观决策,全面提高一体化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支撑水平。 2.坚持数据集中,服务延伸原则。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建立集中式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完全共享与畅通;通过信息网络将服务延伸到区县、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支持。 3.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原则。依据社会保险核心平台三版、劳动九九三版要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整体建设,支持人社部各项业务软件在我市的本地化实施工作和异地业务经办、结算工作。 4.坚持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原则。严格执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技术标准和指标体系要求,充分利用"金保工程"现有技术成果和设备资源,做到标准统一、网络互连、资源共享。 5.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原则。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及发展要求,制定一体化信息工作规划和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并根据建设现状,对各区市、各业务部门进行分类指导,有重点、分步骤地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总体规划内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是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完善管理、加强统计、提升服务、支持决策”为主线,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核心,构建统一高

城乡养老保险

广东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维护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推动和居民自愿参加相结合、保障水平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度建设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抚恤优待等社会保障措施相配套,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第三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形式。 第四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具有本省户籍,不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第二章基金筹集 第五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等构成。 第六条个人缴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20元、240元、360元、480元、600元、960元、1200元、1800元、2400元、3600元十个档次。参保人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档次,按年、季度或月的方式缴费,多缴多得。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参保人只能选择一种缴费方式和缴费标准。 省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标准。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

让社会保障步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轨道_郑功成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也是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与质量的重大因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直以来的城乡分割现实,是传统路径依赖和以往相关改革方案屈从现实的一个结果,其负面效应正在持续发酵。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突出强调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明确要求整合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并对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央基于国家发展全局与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作出的正确抉择,因为没有基于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便不可能有城乡发展的一体化,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新时期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的重大使命,就是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让社会保障步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轨道。 改革历程回顾 回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历程,可以发现,迄今为 编者按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201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此前,人社部新闻发言人亦曾表示,人社部正积极配合和参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可逆转。而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客观存在的城乡分割正在阻碍这个进程。因此,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就成为了顺应中国城镇化历史进程的必答题。 让社会保障步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轨道 ■文/郑功成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课件名称: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近代城市化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客观需求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及其派生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1998年遭遇生产过剩危机以后,我国开始了“三大差别再平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以多样性为内涵的人类自觉回归自然的文明形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工业标准化及其就业标准化要求人才向城市集中的制式教育,必然摧毁生态化乡土知识体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深化改革,把城乡一元结构作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城乡均等的公共开支。(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科学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工业内生资本和技术增密机制,绝不会造成产业集群和形成资本利益集团。(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占人口()的小资和30%的中资都是高度分散个体。(单选题)(分值:3) A. 60% B. 10% C. 30% D. 40% 第12题、《决定》指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单选题)(分值:3) A.和谐社会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群众路线 第13题、全球()千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年均值。(单选题)(分值:3) A. 17个 B. 20个

关于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实施方案 (讨论稿) 根据县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讨论稿),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从体制、政策和工作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劳动保障维权体系、养老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任务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出台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项配套措施。在杨桥镇、鲖城镇、宋集镇、单桥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2010年,四个镇实现年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50%以上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70%以上村实现“零转移农户”,80%以上村实现“充分转移村”,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初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全覆盖;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启动准备工作;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达到10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第二阶段(2011年-2015年)。2011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完善和深化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政策和制度,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差别明显缩小。2015年,全县实现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四个试点镇基本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充分就业。其他乡镇全面实现试点镇在第一阶段所达到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试点目标。全县7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体系全面建立,各项制度得到全面规范运作,城乡居民共浴就业和社会保障阳光,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基本实现。 二、主要工作 (一)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1、统筹制定城乡就业政策。对现行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和城镇促进就业政策进行梳理,修改、完善、扩大、延伸现行的政策,打破城乡二元就业结构,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实行城乡劳动者统一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延伸覆盖所有进城创业、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将就业援助对象扩大到农村贫困家庭。 2、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要求,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村(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建设,配备人员,落实经

社会保障作业一答案

社会保障学作业(一)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能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特征。() A.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B.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C.保障水平的公平性 D.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2.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以()1889年颁布的《老年、残疾和遗属保险法》为标志的。 A.德国 B.法国 C.奥地利 D.比利时 3.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4.最早被采用的社会保障形式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社会优抚 D.社会救助 5.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 A.发展经济 B.创造社会稳定 C.社会公平 D.促进效率 6.建立福利国家的理论与政策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 B.制度经济学 C.产业经济学 D.贝弗里奇《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 7.()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道德因素 D.社会因素 8.社会保险在性质上属于()。 A.强调权利 B.强调义务 C.强调权利义务结合 D.强调权力 9.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是()。 A.最低保障型 B.最高保障型 C.基本保障型 D.平均保障型 10.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支出规模过大 B.社保体系不合理 C.起点较低 D.社保资金缺乏 11.《乌托邦》一书的作者是()。 A.柏拉图 B.莫尔 C.欧文 D.傅立叶 12.()是结构功能论的创立者。 A.帕森斯 B.庇古 C.亚当.斯密 D.卡尔多 13.正是基于()的思想,中国历代创设了不少平仓、义仓等。 A.大同社会论 B.社会互助论 C.仓储后备论 D.社会救济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