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篇一:湘教版地理教案世界的海陆分布】

澧阳镇中学

年级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篇二: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2《海陆分布》(第一

课时)教案】

《海陆分布》(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

阅读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地图及各大洲轮廓记忆图,来识记海

陆分布及大洲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已经叫习惯了,顺理成章,但偏偏有人认为,叫“水球”更合理,这是为什么呢?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引

导学生看图,学生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

很容易地发现,地球是以蓝色调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

底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二、新课学习

探究:

展示夜晚中的月球和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到的地球图片

1.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看到的月球是什么颜色?

2.宇航员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颜色?

3.地球和月球颜色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夜晚中看到的月球是银灰色的;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是蓝色的;月球和地球颜色的差异说明了月球表面是厚厚的尘土和岩石,而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所覆盖。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展示托勒密于公元2世纪绘制的地图、现代绘制的地图

提问:两幅图有何不同?(学生回答)

明确:托勒密绘制的地图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现代绘制的地图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提问:目前,地球和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如何?(学生回答)

明确:

目前,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小结:世界海陆分布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提问:从南、北半球来看,海陆分布有何特点?(学生读图回答)明确: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集中在南半球

提问:从东西半球来看,海陆分布有何特点?

明确: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陆地集中在东半球

水半球和陆半球比较

提问:水半球和陆半球的海陆的比例如何?(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水半球陆地面积占10%,海洋面积占90%;陆半球陆地面积占43%,海洋面积占57%。小结:即使在陆地所占面积最大的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

介绍: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如: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如:日本是一个群岛国家

半岛——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如:印度半岛

提问: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a表示大陆;b表示半岛;c表示岛屿;d表示群岛。

出示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

提问:全球分哪几个大洲?(学生回答)

明确:全球分为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提问:七大洲的面积从大到小如何排列?(学生回答)

明确:

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介绍七大洲的轮廓形象记忆:

介绍重要的经纬线辅助记忆:

小结:七大洲识记方法:形象记忆、重要的经纬线辅助记忆

提问:关于七大洲的轮廓识记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学生发言)熟练掌握七大洲的位置分布

展示七大洲分布图

提问:

1.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2.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

3.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北美洲和南美洲)

4.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5.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

(学生读图回答)

介绍各大洲的名称由来: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处”。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一词源于希腊文,是“阳光灼热”的意思。

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最早提出“新大陆”的概念,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块大陆称为亚美利加大陆。

大洋洲因处于大洋的包围之中,远离其他大洲而得名。

南极洲地处地球最南端而得名。

过渡: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是人为划定的。有的以山脉、河流、湖泊和海峡等为界线,还有的以运河为界线。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看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分界图

提问:谁能说说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土耳其海峡

提问: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海?(学生回答)

明确: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它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一

道天然界线。

展示亚洲和非洲分界图

提问: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播放视频:世界咽喉——苏伊士运河

展示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图

提问: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什么?(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拓展延伸:

除了上述分界线外,我们在世界地图上还能发现下列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篇三: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2《海陆分布》(第二

课时)教案】

《海陆分布》(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

(2)通过读图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海、洋、海峡地图及各大洋轮廓记忆图,来识记四大洋的特征

和分布,并结合七大洲的位置识记海陆分布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兴趣,形

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

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读图、绘图、填图、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复习提问:说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大洲分界线名称

(学生读图回答)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大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四大洋。

二、新课学习

(一)四大洋

提问:洋、海、海峡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

明确:

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展示“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指导学生找出四大洋

明确: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展示“四大洋面积和平均深度比较图”

提问:四大洋按面积大小和平均深度排列,谁大谁小?(学生回答)明确:太平洋面积为18000万平方千米,深度最深(补充:太平洋

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世界大洋最深处。);大西洋

面积为9300万平方千米,;印度洋面积为7500万平方千米,北冰

洋面积为1300万平方千米。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太、大、印、北。播放视频:马里亚纳海沟

提问:你知道太平洋名称的由来吗?

展示:太平洋的由来

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他们一路上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绕

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一个新的大洋。这时天气晴朗,洋面平静,

因此这片水域被命名为“太平洋”。

列表比较四大洋的主要特征:

播放视频:四大洋

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图”让学生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互位置

提问: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太平洋沿岸: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印度洋沿岸: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北冰洋沿岸:欧洲、亚洲、北美洲

大西洋沿岸: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填图活动:在下面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中的适当位置上填写七大洲和

四大洋的名称

画图活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世界四大洋,按照面积大小排列为:太平洋、大

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需要熟练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互位置

关系。

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 a)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d)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轮廓呈“s”的大洋是( b)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环绕的大洲是( c)

a.亚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南美洲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画图、填图能力,比如:绘制七大洲

的几何简图,将复杂的地图化难为易,大提高了学生的识记效率。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效果很好。本节课读图活动较多,难度并不大,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

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

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说出海陆分布特点。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并能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准确规范地填出它们的名称。 3.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实践操作能力和填图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填图、拼图和绘图,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2.辨认七大洲的轮廓,辨别大陆、半岛、岛屿、海、洋和海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热爱世界的情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而且我们生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分布情况。 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1.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2.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实际情况。 (讲授新课) 板书一、海洋与陆地 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卫星图片,之后让学生分析、讨论。 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阅读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1.海陆分布特点:七分海洋(71%)、三分陆地(29%)提问按这个比例来说,地球其实应该叫作“水球”,对吗?那为什么我们还叫它地球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1 湘教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分为2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习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第2课时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关于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用动画展示可以使同学们从直观上了解其过程,有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通过观察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图来了解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带,使学生们认识到火山和地震带来的种种灾难,并掌握相关的应急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变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2.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二)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

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 入新课。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2.1 认识地球 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的麦哲伦 ②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其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天包地)-麦哲伦航行(球体)-卫星照片、精密测量(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3.赤道是指在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地方画的圆圈,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4.纬线的特征:a 都指示东西方向 b 形状都是圆(除极点外) c 长度不等,其中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从赤道向两级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 成为一个点 5.纬度的划分:①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为北纬(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字母S 表示) ②北极的纬度为90°N,南极的纬度是90°S ③从赤道向两极,纬度向南北度数逐渐增大,大到90° 6.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7.经线的特征:a 都指示南北方向 b 形状都是半圆 c 长度都相等(约4万千米) 8.经度的划分:①把经过英国伦敦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起始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度为0° ②从0°经线向东增大至180°的为东经(字母E表示),向西增大至180°的为西经(字母W表示) 9.一个经线圈由2条经线组成,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如50°E和130°W、140°W和40°E等都能组成经线圈。 10.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这对经线圈 西半球西 东半球 180°20°W 0°160°E 180° 比较项目自转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自西向东俯视图:北半球逆时针 南半球顺时针 转动中心地轴太阳周期一天一年 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四季变化 2.2世界的海陆分布 1.全球的海洋面积占70.8%,陆地占29.2%,所以人们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海 陆面积的比例。 2.有人把地球成为“水球”,其依据是什么?之所以称为地球,是因为人们生活在陆地上,对海 洋了解很少,而叫“水球”是因为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的缘故。(了解即可) 3.从半球看海陆分布:南北半球:南半球海洋面积大,北半球陆地面积大 东西半球:西半球海洋面积大,东半球陆地面积大 4.①从海陆分布看,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②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5.概念:大陆指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指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是大陆与其附近岛屿的合体 6.七大洲:①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②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 ③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成亚欧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 7.四大洋:①世界上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最浅、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②第二大洋是大西洋,呈“S”形,第三大洋是印度洋 ③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8.大洲分界线(填写七大洲、四大洋、六个洲界线) 9.看上图回答:赤道穿过的大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 太平洋沿岸的大洲、、、、 大西洋沿岸的大洲、、、、 南极洲被那些大洋包围、、 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海陆变迁》教案_1

海陆变迁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重点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难点“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教法及教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板书课题 海陆的变迁(1)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 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 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 果。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假 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 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 (1)六大板块分别 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壳比较。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3)“→ ←”表示板块作运动,“← →”表示板块作 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 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探究结论 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 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 震。 探究结论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做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 成)一、地表形态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泛大陆泛大洋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内部 2、运动 交界地带 四、火山与地震 1、分布 2、成因 教学札记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1海陆分布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3、掌握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面图等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 图的技能。 2、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3、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的地理表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二)难点 1、七大洲的地理分布。 2、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和电脑游戏的趣味性来设计学生活动,通过亲自拼图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相关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活动,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加加林登入太空观测地球的图片。 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有一颗美丽的星球,那上面分布着广阔的陆地和无边的海洋,它就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地球。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1、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封面“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半球。下面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知识点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平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渔获量,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和品位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 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陆变迁》地理教案,欢迎参考。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1 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 1、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975 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教师举例说明: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呢?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火山、地震 学生看书思考:什么是火山、地震? 教师结合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能在短时间里改变地表形态。并初步让学生树立防震意识。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大陆漂移假说 1、自主学习:读图2-46 结合教材33 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认为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 ”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海陆的变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课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学好这一节课对学生学好整个初中地理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初中地理知识点:世界海陆分布

初中地理知识点:世界海陆分布 一、选择题 1.从卫星照片上看,地球表面最显着的差别是 A.草原和沙漠的分布B.山脉和河流的分布 C.城市和农村的分布D.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2.下列关于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两极周围均是陆地②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③东、西半球海陆分布比较均匀④除了北冰洋以外,其他大洋均跨南、北半球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 3.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说法, 正确的是 A.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 海洋彼此连成一片 B.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 海洋彼此互不相连 C.七分是陆地, 三分是海洋, 海洋彼此互不相连 D.七分是陆地, 三分是海洋, 海洋彼此连成一片 4.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B.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C.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D.北极周围是陆地,南极周围是海洋 5.关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有时被称为“水星”B.六分海洋,四分陆地 C.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D.东半球海洋面积比西半球大 6.地球上,海洋所占的比例是 A.71%B.29%C.50%D.39% 7.从宇宙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十分美丽的星球,原因是 A.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B.地球被云层所包围 C.地球表面完全是海洋D.地球被水汽所包围 8.关于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B.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印度洋 C.全球海陆分布均匀D.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非洲大陆 下图是竖版地图的一部分。读下图,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 A.是热带地区B.是温带地区 C.在亚欧大陆上D.在太平洋上 10.图中乙地位于 A.北半球B.西半球 C.甲地的西北方向D.丙地的东南方向 11.图中丙地在 A.印度洋B.大西洋 C.南极大陆D.非洲大陆 二、解答题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和大洋名称: 大洲:A______,D______; 大洋:J______,K______ (2)填出数字所代表大洲分界线的名称:FG大洲分界线①是______运河 (3)世界陆地占地球表面的29%,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和______半球(填东西半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_0267文档

2020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_0267 文档 EDUCATION WORD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_0267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海陆的变迁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探究星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由近及远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感性到理性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

降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由现象到本质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浅入深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迁移、指导实践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课堂练习略课后小结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 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 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 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 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 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图2-10 P3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 物化石"、图2.11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 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 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老师明确

初中地理-世界海陆分布 最新

初二地理专题复习五 世界海陆分布、海陆变迁 一、中考目标要求: 1、知道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峡;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各大洲间的界线和各大洋间的联系 2、知道五种陆地地形形态特征;知道世界的主要山脉、高原和平原;知道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3、知道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知道火山带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知道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回顾: 考点一:海陆分布 1、海洋和陆地: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 %,陆地面积占 %,可 概括为“分海洋,分陆地”。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上的陆地从东西和南北半球看,主要集中在半球和半球。 2、(1)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 洋(在下面左图中的序号依次 为)。四大洋由 大到小分别是:太大印北(在下面左图中的 序号依次是)。说出下列相邻 大洲的分界线:①和②;③和⑤;④和⑤。 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填在下面右图的世

界地图中。 (2)大洲分 布:①东半球主要 有:洲、 洲、洲、洲。西半球主要有:洲、洲。北半球主要有:洲、洲、洲、洲,其中洲、洲全在北半球。南半球主要有洲、洲、洲,其中洲全在南半球。(“西二南三北东四”)。②赤道穿过个大洲,其中穿过洲、 洲的大陆和洲、洲的岛屿。③北回归线穿过洲、洲、洲、洲,南回归线穿过洲、洲、洲。④北极圈穿过洲、洲、洲。⑤同时被赤道、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是______洲。⑥同时被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是洲、洲。 (3)地球上有六块大陆,最大的大陆是大陆,占陆地面积的1/3以上;最小的大陆是 大陆,比它小的称为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岛。世界上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是;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

湘教版地理七上《世界的海陆分布》word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 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 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 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 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 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 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 原因[来 设疑,引起学生探 索的兴趣,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 一、教学内容:“沧海桑田”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四、自学指导 (一)自学“沧海桑田”:完成思考题:学生阅读课本,先独立完成自主先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然后教师精讲点拨,重点讲解! 1、读教材36页内容 (1)“沧海桑田”D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 A、填海造陆种田 B、比喻世事的变迁 C、比喻海陆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 (2)下列词语中不能反映海陆变迁的是() A、沧海桑田 B、海枯石烂 C、瀚海成沙 D、钻井采油 2、读图,接要求完成下列内容 (1)读37页图2.12及文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___________。 (2)读37页图 2.12及文字,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__________,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读37页图2.12及文字,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在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修建了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也能引起海陆变化。 3、归纳提高:上述材料可知,海陆变迁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三种,其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初中地理七上《第二节海陆变迁》教案

32 海陆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变迁,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说,形成地理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用较厚的纸剪好七大洲轮廓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第1) 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拼出世界轮廓略图。 复习导入: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及名称,洲界线。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知识是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在过去、现在、将来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大家先不忙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讲一个神话故事:在久远的古时候,世界是漆黑一团,混浊一片,没有日月星辰,也没有山川江河,更没有万物生灵。整个宇宙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大气球。传说,在这个“大气球”里却睡着一个神人,他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始祖,名叫盘古。盘古也不知睡了多少时候,终于醒了,他觉得在这个漆黑一团的混沌世界中憋的十分难受,就大发神威,用一把大斧把“大气球”劈开了。这个举动就叫做“开天辟地”。这个故事是人们用丰富的想象编造出来的,但是同学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编故事的人认为天地的过去和现在是一样的吗? 生:略。 师:以这个人的观点来看的话,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 生:略。 师:那你是怎么认为的? 生:略。 师: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一定要有证据。现在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生:略。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探究一海陆的变迁 多媒体展示 1、变迁实例 生: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有填海造陆的传统,并且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我们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知道海洋和陆地并不是固定的,它们时刻变迁着。 师:现实生活中还有海陆变迁的例子吗? 生:交流展示 承接: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2、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生: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师:刚才三种情况的海陆变迁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呢? 生:第一幅主要是地壳运动,第二幅主要是海平面上升,第三幅主要是人类活动。 师:我们的祖先有一个成语描述了海陆变迁的情形,有谁知道这个成语?请同学们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