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线菌教学设计

放线菌教学设计

放线菌教学设计
放线菌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放线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放线菌结构特点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对自然界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想:学生对放线菌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主要特征,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放线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便加深对放线菌的认识。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参考课时:1课时)

一、复习:

1、提出问题:1、细菌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

2、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师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总结。

二、讲授新课:

(一)放线菌的形态:

1、出示放线菌的形态图片(可选择多种放线菌)。

2、请学生观察,并总结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放线菌的形态结构:放线菌由许多菌丝组成一个菌丝体。呈放射状。

(二)放线菌的结构:

1、出示放线菌结构图或高倍显微镜下放线菌的结构:

2、组织学生观察,总结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3、教师总结:

放线菌的菌丝内没有横隔,是单细胞组织。与细菌一样,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三)放线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1、播放录像:演示放线菌的菌丝类型及生殖过程。

2、教师讲解:放线菌的菌丝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它靠营养菌丝吸收营养物质,营腐生生活。当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时,气生菌丝顶端长出孢子丝,形成孢子。孢子散落出去,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四)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谈谈自己对放线菌的作用的认识。(学生对放线菌不是非常了解,所以不要求一定能说出)

2、播放录像。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二节放线菌

一、形态特征:放射状的菌丝体

二、结构:单细胞个体,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三、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四、营养方式:异养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课是苏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第1单元第4课“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对空气已有的知识,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使学生知道空气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本课是综合课型,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知道空气也是生命之源;第二部分通过收集空气活动,寻找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判断;第三部分通过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活动,培养学生

会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第四部分——“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的良好习惯。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一些关于空气及空气

污染、危害方面的知识。

教学理念: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的探究,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会做简单的观察实验,逐渐养成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对空气的已有了解,通过观察、实验,对空气

的污染、危害作出合理的判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2、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空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

教学准备:有关科学素材、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深吸一口气,进入实验室后再吸一口气,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各种性质,那么空气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说。

2、有什么办法能够证明我们离不开空气呢?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想

法,选择一种容易操作的方法进行实验。

3、师:刚才的实验,说明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除了人类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命离不开空气? 小组讨论,并记录。小组汇报。师板书。

4、师演示”动物离不开空气”的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后,动

物的反应。

5、师:通过这些实验和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生

命都离不开空气。因此,我们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

三、寻找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师:空气是那么的重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师:上课之前,我们每一个小组的同学收集了两袋空气,现在互相交换呼吸一下,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各组学生交换袋子,呼吸。

3、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围的空气会洁

净吗?为什么?学生思考、汇报。教师贴出图片。

四、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1、师:我们。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对空气造成了污染,空气被污染后

会对生命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2、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影响是从哪儿知道的?学生说一说。

3、看科学报导:空气被长期污染后造成的危害。

五、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1、师: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空气污染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一切会污染空

气的活动都停止呢?

2、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小组讨论,并记录。

六、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提的建议非常好,老师提议把这些建议写成一封信寄给有关部门,希望空气污染问题早日得到解决,我们能够从新呼吸到新鲜、

清新的空气。

教学自评: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训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学习科学,灵活运用教材,使每一位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学有所获¨一开始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一个空气不流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洁净的空气是多么重要啊!”,为后面的

教学作下铺垫。过程与方法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是中间最突出的环节。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让他有了一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他终生受用、可持

续发展的“本钱”。

传统的教材观点是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从书本上学知识,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不敢教,书上写了的不敢不教。教学也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我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

使用教材。

教学第一部分是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通过憋气实验和真空实验,充分激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经历从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学习效果较为显著,他们因此知道

了空气为什么也是生命之源。

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就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空气,自己去寻找出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这项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判断,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并且认真地填写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沟通、交流,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了又一项的科学证明,证明了空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自己处理了所获取的科学信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在第三部分“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第四部分“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使他们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关心环境,改造环境,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兴趣,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科学》

这一科目的意义。

教学中也有些遗憾之处,在第二部分“寻找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一个活动中,如果在引导学生说出哪些人类活动造成了空气污染之后,能够再联系上学校周围的环境,我想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原因会了解得更加透彻,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在第四部分“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这一个活动中,因四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我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想到的改善空气污染的方法较少,缺少

创新。

肺放线菌病24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肺放线菌病24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发表时间:2013-02-22T11:22:52.7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高万本[导读] 肺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属肺霉菌感染的一种。 高万本(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四川绵阳 621000) 肺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属肺霉菌感染的一种。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肺放线菌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为探讨肺放线菌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方法,结合我院近年诊治的1例肺放线菌病,以及国内近18年(1989~2006年)文献报道的肺放线菌病23例[1-18]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 24例肺放线菌病均径病理证实。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1~87岁,平均年龄49岁。临床表现:24例均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其中伴胸痛者10例,伴发热者8例,咳痰带血者3例,痰中带黄色颗粒者2例,盗汗者1例。发病部位:病变位于左肺上叶8例,左肺下叶3例,位于右肺上叶6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2例,双肺均有病变2例。病程1个月~5年不等。影像学表现:12例表现为肺部实质性肿块或球形病灶,边缘有分叶,周围无卫星病灶;1例病变向上经胸廓入口侵犯至颈根部;5例表现为肺部片状阴影伴胸腔积液;3例表现为支气管扩张改变;2例肺部有空洞改变;1例表现为气管及纵隔向患侧移位。临床诊断及治疗:15例术前误诊为肺癌,2例误诊为结核球,4例误诊为肺化脓症,2例镜检确诊为本病,1例术中冰冻切片为恶性,术中行扩大切除,术后病检为放线菌病,术后半年复发,再次行手术扩大切除。20经例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术后均作病理检查,确诊后给予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术中见患肺与胸壁粘连,尤以肿物处明显,肿物大小各不相同,形态各异,无包膜,质地坚硬,并与健肺粘连,浸润生长。标本大体所见:肿物部位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实性,挤压有少量脓液溢出。光镜下见病变肺组织类似化脓性肉芽肿样改变,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其间可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区,坏死区边缘可见成团粉染的无结构团块,其中大部分成蓝紫色,周围部分排裂成放射状,末端呈球形膨大,PAS染色团块无结构物阳性反应,病变周围的肺组织类似大叶性肺炎肉质性变及纤维化。其中7例光镜观察到硫磺颗粒,2例观察到放线菌丝,3例痰培养见霉菌生长。 2 讨论 肺放线菌病是由以色列放线菌感染所致,致病菌一般寄生于健康人龋齿及扁桃体小窝内,常因吸入口腔分泌物而得病。放线菌从支气管蔓延到肺,先引起支气管肺炎,后形成肉芽肿,并侵入胸膜或胸壁软组织,常形成脓胸或胸壁窦道,如并发其他细菌感染,病变常迁延不愈。肺放线菌病发病部位多变,病程复杂[18]。临床表现以肺部慢性炎性表现多见,偶有咳黄色颗粒者,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改变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相似,易误诊。本组病例除2例诊断正确,其余22例均误诊。据统计[10],从1971~1988年日本征集到的43例肺放线菌病例中,有30例(占70%)是通过肺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确诊的。本组有15例(占63%)初始疑为肺癌、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治疗后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无改善,最后经纤支镜检查、手术肺叶切除、肺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确诊。说明本病早期确诊困难,误诊率高。误诊原因有[17]:(1)多数临床医生和影像学医生认为放线菌感染较罕见,对其致病性重视不够,对病原菌缺乏认识。(2)在工作中,分离临床标本中的放线菌比较困难,因为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营养竞争,这需要有标准的培养技术,控制合适的生长条件和针对某些菌采用特殊的培养基。(3)使用不适当的检验方法导致检出率下降。由于放线菌培养需要厌氧环境,而目前大多数医院开展的痰培养均是需氧培养,加上培养前用药影响,故痰培养均未能分离出放线菌。(4)临床实验室仍未广泛应用检验放线菌较可靠的现代分类学方法[11]。放线菌并非真菌,而类似细菌,菌种的鉴定不能仅靠形态学,必须结合生化反应。如果标本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临床上又有高度怀疑放线菌病时,可适当延长厌氧培养时间,以提高阳性培养结果。肺放线菌病可靠的诊断方法是作纤支镜活组织检查,检出放线菌或对咯出物及窦道流出物的涂片检查,找到硫磺颗粒,后者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阳性率不高,本组阳性率为27%[17]。胸水中培养出放线菌也可确诊。 参考文献 [1]沙宝康,戴法召.肺放线菌病1例报告[J].内蒙古医学杂志.1989,9 (2):63. [2]张澜,崔忠厚.左下肺放线菌病误诊1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5,11(3):118. [3]刁晓源,冯端兴,乐万祥,等.肺放线菌病2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5,18(4):238. [4]左万里.肺放线菌病误诊为支气管扩张症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0):595. [5]王军,王占东,吕建军.肺放线菌病1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19(6):334. [6]全亚群.肺放线菌病误诊为肺肿瘤1例[J].山西医药杂志,1998,27 (6):502. [7]牟小芳,张进川.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放线菌病1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7):391. [8]王礼斌,熊健,汤服民.肺放线菌病误诊1例[J].实用医药杂志,1999,12(1):14. [9]张文,田新平,曾小峰,等.肺放线菌病1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2):144. [10]王红霞,李敬孚.术后并发脓胸的肺放线菌病的治疗[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5,15(2):11. [11]阮继生,刘志恒,梁丽糯,等.放线菌研究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93. [12]刘国媚,刘平,崔皖芳,等.原发生肺放线菌病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1,5(1):41-42. [13]卑贵光,刘智明,马洁韬,等.肺放线菌病的CT诊断[J].中华综合医学,2002,3(5):447-448. [14]张光然.肺放线菌病2例误诊分析[J].临床经验荟萃,2002,P(5):25. [15]崔书安,徐宝亮,仲伟英.肺放线菌病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4):257. [16]线胤生,弓显凤.肺放线菌病例[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 (5):308—309. [17]李少文,马琼凤,李庆安.肺放线菌病1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of Medicine(Medicine Edition),2004;27:32. [18]陈刚,张林,叶宏飞.肺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11例报告[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34(2):187.

放线菌的作用

放线菌的作用 放线菌的作用要说放线菌,就要提到一些抗生素,我们知道医生常常用头孢霉素、螺旋素、庆大霉素、利福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为病人治病,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其实生产抗生素的主角就是功勋赫赫的放线菌。目前已经发现的抗生素有近6000种,其中4000多种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放线菌也是原核生物,细胞构造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都与细菌十分相似,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实际上,它们是细菌家族中一个独立的大家庭,更确切一点来说,它也是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果按照前面提到过的革兰染色法进行分类,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不过,放线菌又有许多细菌所没有的特点,一些真菌家族的特征,例如菌体呈纤细的丝状,而且有分枝。所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它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过渡类型。随着微生物分类学的深入研究,确认放线菌属于原核微生物,与细菌的关系比与真菌的关系更为密切,理由如下: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放线菌虽有发育良好的菌丝体,但大部分无隔,为单细胞;放线菌菌丝比真菌细得多,其直径与细菌相似;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AP;游动放线菌的鞭毛与细菌鞭毛类似,无“9+2”结构放线菌同大部分细菌一样,对酸敏感,在微碱性条件下生长良好;放线

菌属无性繁殖,同细菌,尚未发现其有性世代;对溶菌酶和作用于细菌的抗生素敏感;DNA重组方式与细菌相同;核蛋白体为70S。放线菌最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微碱性土壤中,泥土所特有的“泥腥味”就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它们中绝大多数是腐生菌,能将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吃”光,然后转化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还有一类叫弗兰克氏菌的放线菌,生长在许多豆科植物的根瘤里,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成为植物能利用的氮肥。除了生产抗生素外,放线菌在工业上还有许多其他贡献。例如,利用放线菌还可以生产维生素B12、-胡萝卜素等维生素,生产蛋白酶、溶菌酶,以及用于生产高果糖浆的葡萄糖异构酶等酶制剂。另外,放线菌在石油工业和污水处理等方面也可发挥一技之长。虽然少数寄生性的放线菌会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有些放线菌会使食物变质,或者对棉毛织品和纸张造成破坏,对人类有害,但这些比起放线菌的功绩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在显微镜下,放线菌呈分枝丝状,我们把这些细丝一样的结构叫做菌丝,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似,小于1微米。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放线菌有菌丝和孢子的结构。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菌丝放线菌有许多交织在一起的纤细菌体,叫菌丝。

肾及输尿管结石,肾及输尿管结石的症状,肾及输尿管结石治疗【专业知识】

肾及输尿管结石,肾及输尿管结石的症状,肾及输尿管结石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尿路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男性多于女性,约3∶1。近30多年来,我国上尿路(肾、输尿管)结石发病率明显提高。 疾病病因 一、病因结石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与代谢以及感染因素有关。 症状体征 一、症状主要症状是疼痛和血尿,极少数病人可长期无自觉症状。 一、疼痛:大部分患者出现腰痛或腹部疼痛。较大的结石,多为患侧腰部钝痛或隐痛,常在活动后加重;较小的结石,多引起平滑肌痉挛而出现绞痛,这种绞痛常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如刀割样,向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放射。有时患者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脉弱而快、血压下降等症状。疼痛常阵发性发作,或可因某个动作疼痛突然终止或缓解,遗有腰、腹部隐痛。 二、血尿:由于结石直接损伤肾和输尿管的粘膜,常在剧痛后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血尿的严重程度与损伤程度有关。 三、脓尿:肾和输尿管结石并发感染时尿中出现脓细胞,临床可出现高热、腰痛。 四、其它:结石梗阻可引起肾积水、肾功能不全,有的病人尚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贫血等等。 用药治疗 一、西医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治疗要根据结石大小、部位、数目、形状、一侧或两侧,有无尿流梗阻、伴发感染、肾功能受损程度、全身情况以及治疗条件等进行具体分析,全面考虑。但当绞痛发作时,首先应该使症状缓解,而后再选择治疗方案。 1、肾绞痛的处理。1.解痉止痛:

2.指压止痛: 3.皮肤过敏区局部封闭: 4.针刺疗法: 2、非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一般适合于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周边光滑、无明显尿流梗阻及感染者,对某些临床上不引起症状的肾内较大鹿角形结石,亦可暂行非手术处理。 1. 大量饮水:增加尿量冲洗尿路、促进结石向下移动,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淀。 2. 中草药治疗: 3. 针刺方法:增加肾盂、输尿管的蠕动,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4. 经常作跳跃活动,或对肾盏内结石行倒立体位及拍击活动,也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5.其它:对尿培养有细菌感染者,选用敏感药物(奥复星,灭滴灵)积极抗感染,对体内存在代谢紊乱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及调理尿的酸碱度等等。 三、体外冲击波碎石。3、手术疗法。结石引起尿流梗阻已影响肾功能、或经非手术疗法无效,无体外冲击波碎石条件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术前必须了解双侧肾功能情况,有感染者先用抗菌素控制感染。输尿管结石患者在进手术室前或在手术台上术前摄尿路平片作结石的最后定位。 手术方式:根据结石大小、形状和部位不同,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手术方式: 1.肾盂或肾窦切开取石术:切开肾盂、取出结石,鹿角状结石或肾盏结石,有时须作肾窦内肾盂肾盏切开取石。 2.肾实质切开取石术:肾结石较大,不能经肾窦切开取石者,需切开肾实质取石。 3.肾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肾一极多发性结石(多在肾下极),或位于扩张而引流不畅的肾盏内,可将肾一极或肾盏连同结石一并切除。 4.肾切除术:一侧肾结石并有严重肾积水或肾积脓,已使肾功能严重受损或丧失功能,而对侧肾功能良好者,可行切除患肾。 5.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输尿管结石直径大于1厘米或结石嵌顿引起尿流梗阻或感染,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放线菌分类-完整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 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 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 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 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 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 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 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 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 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 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 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 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 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 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 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 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 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 阿托波菌属(Atopobium) 扣林氏菌属(Collinsella) 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 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 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 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 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 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 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 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 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 四、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

放线菌简介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的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革兰染色为阳性。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放线菌的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这里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最典型的链霉菌属为例。链霉菌主要由菌丝(mycelium)和孢子(spore)两部分结构组成。 (一)菌丝 链霉菌的细胞呈丝状分支,不同发育阶段的菌丝分化程度不同,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1.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链霉菌的孢子落在适宜的固体基质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肿胀,萌发出芽,进一步向基质的四周表面和内部伸展,形成基内菌丝,又称初级菌丝或者营养菌丝。菌丝较细,直径0.5~0.8um,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可产生黄、蓝、红、绿褐和紫等水溶色素和脂溶性色素,色素在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基内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向空气中长出的菌丝称作气生菌丝,又称二级菌丝。直径较基内菌丝粗,直径为1.0~1.5um,颜色较深,长度相差悬殊,呈直形或弯曲形。气生菌丝同样可产生色素,多为脂溶性色素。 3.孢子丝(spore hypha)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顶端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作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孢子成熟后,可从孢子丝中逸出飞散。 孢子丝的形状以及在气生菌丝的排列方式,随菌种不同而异,是链霉菌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孢子丝的形状有直形、波形与螺旋状,螺旋状的孢子丝较为常见,其螺旋的松紧、大小、螺数和螺旋方式因菌种而异。孢子丝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丛生与轮生等多种。 (二)孢子 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即分化成孢子。孢子的形成为横割分裂,横割分裂有两种方式:1 细胞膜内陷,并由外向内逐渐收缩,最后形成完整的横割膜,将孢子丝分隔成许多无性孢子; 2 细胞壁和细胞膜同时内缩,并逐步缢缩,最后将孢子丝缢缩成一串无性孢子。 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连接呈链状。孢子的大小、形态多样,即使是同一孢子丝分化形成的

肾输尿管结石病人的健康知识宣教

肾输尿管结石病人的健康知识宣教 一、诱发因素: 1、长期食入高糖、高脂膳食者,可造成胆汁中三种脂类(胆固醇、卵磷脂、胆汁酸)的比例失调,胆固醇过饱合而引起结石; 2、惯用低蛋白,粗碳水化合物饮食者,容易发生胆红素结石; 3、不按时进餐,胆汁在胆囊内存留时间过长易成结石; 4、长期禁食,缺乏营养,可导致胆囊内胆汁郁滞,结石形成; 5、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变时,也可导致胆囊结石(但这种结石多半是黑色结石); 6、胆道感染,胆囊壁发炎,其收缩功能减退,胆流障碍; 7、由于细菌的感染,可使结石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颗粒,以脱落细胞。寄生虫卵等为核心,在胆汁中粘蛋白的帮助下,不断沉积,形成结石。 二、主要症状:疼痛、血尿、脓尿 三、因对措施: 1.多饮水,至少每日饮水2000~3000ml,以稀释尿液,使结石易于排出,除白天大量饮水外,睡前也须饮水500ml,睡眠中起床排尿后再饮水200ml.多饮水可冲洗泌尿系统结石,又可稀释尿液,改变尿pH.如长期酸性尿易致尿酸结石,长期碱性尿易 2.适当调节饮食,可以预防结石的再生。含钙结石患者应少吃牛奶等含钙高的饮食,草酸盐结石患者应少吃菠菜、马铃薯、豆类和浓茶等。磷酸盐结石患者宜用低磷、低钙饮食,并口服氯化胺使尿液酸化,尿酸盐结石患者应少吃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肉类及豆类,口服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亦利于尿酸盐结石的溶解。 3.观察排石现象,如绞痛部位下移,表明结石下移,疼痛突然消失,结石可能进入膀胱,这时病人应努力排尿,使结石排出。 4.增加体育活动。除多饮水外还要增加休育活动,如跳跃等使结石易排出。 5.为排出结石病人增加日饮水量,如突然出现心慌、胸闷、脉博细弱等症状,应注意可能由于大量饮水而致使心脏负担过重,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6.经皮肾镜或经膀胱输尿管肾盂镜取石或超声碎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恐惧焦虑心情,术后患者常伴有尿漏、出血,甚至肠穿孔或其他周围脏器损伤的并发症,应加强观察。 7.肾盂切开取石术或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后的护理: ①肉眼血尿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肉眼血尿。 ②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必要时用针筒生理盐水作冲抽。 ③有无漏尿。一般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尿液漏出,最好术中伤口内放置负压球吸引,术后可以作持续吸引漏尿,正确记录漏尿量,并可避免多次伤口换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病人,术后漏尿在3周以上,应作膀胱镜输尿管内插导管作内支架,可促使输尿管壁切口愈合而停止漏尿。

肾、输尿管结石预防和治疗大全

肾、输尿管结石预防和治疗大全 原本一粒小小的石头,如果安分守己地留在肾脏里面,倒不至于有太大危害,然而当其进入狭小的输尿管管腔,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肾脏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引起梗阻,诱发感染,造成肾脏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另外,结石和局部的尿路粘膜长期摩擦刺激,有导致尿路上皮癌变的可能。所以,一旦发现结石,我们应该到医院进行积极、正规的治疗。 如何抓结石预防 1. 增加饮水量,稀释尿液 每天至少保持2.5—3.0升的尿量,,保持尿液颜色呈清亮淡黄为宜,这对预防任何成分类型的结石都是有益的。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第一,饮什么水?多喝白开水、矿泉水,而不是浓茶、咖啡、可乐等饮料;第二,什么时候饮水?这里讲究“一天的时间内均匀分配”,而不是白天“开怀畅饮”,晚上“滴水不沾”。研究表明,增加50%的尿量,可使肾结石发病率下降86%。但是,肾功能和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应注意适量饮水,勿过量。 2. 调整饮食结构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少吃高脂食物,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如果既往患有泌尿结石,饮食上应该根据结石成分,按医生意见更改饮食结构。

(一)少吃肉类、动物内脏因为肉类代谢产生尿酸,动物内脏是高嘌呤食物,分解代谢也会产生高血尿酸,而尿酸是形成结石的主要成分。日常饮食应以素食为主,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二)合理补钙,尤其饮食上补钙肾结石患者往往“谈钙色变”,错误地认为肾结石的元凶是钙,其实不然,肾结石患者也需要补钙。目前医学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肾结石患者为什么要补钙。 第一是补充钙能和胃肠道中蔬菜含有的草酸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随粪便排出体外,减少了部分被肠胃吸收和经肾脏排出体外的草酸,从而减少了形成肾结石的几率。 第二是日本学者提出的“酸碱平衡学说”。即血液呈酸性时,结石容易形成。呈碱性时,抑制结石形成。缺钙时血液偏酸性,合理补钙,血液偏碱,这样反而有利于抑制结石形成。 (三)限量摄入糖类美国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高糖食品的摄入,可以使患肾结石的机会增加,因此,要注意少吃甜食。糖是人体的重要养分,要经常适量增补,但一下子增加太多,尤其是乳糖,也会使结石形成创造条件。专家指出:不论正常人或结石病人,在食用100克蔗糖后,过2小时去检查他们的尿,发现尿中的钙和草酸浓度均上升,若是服用乳糖,它更能促进钙的吸收,更可能导致草酸钙在体内的积存而形成尿结石。

面部局部解剖

面部局部解剖 面部又称颜面部。所谓颜面部系指上起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侧至下颌支后缘之间的部位。通常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点的两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上1/3、中1/3和下1/3三等分,颌面部系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组成。 一、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 (一)面部分区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各区: 眶下区、颧区、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颧面区和颞面区。 1.眶区 (orbital region) 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 2.鼻区 (nasal region)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界为内眦与鼻翼点的连线,该区内为鼻所在。 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颊唇沟与颏区分界。唇区为口所在。 4.颏区 (mental region) 上界为颏唇沟,两侧界为口角的垂线,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5.眶下区 (infraorbital region)上为眶下缘,内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6.颧区 (zygomatic region)上界为颧弓上缘,下界为颧骨下缘,前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7.颊区(buccal region)前界唇区和颏区,后界为咬肌前缘,上邻眶下区和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8.腮腺咬肌区(Parotideomasseteric region)上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缘,前为咬肌前缘,后为胸锁乳突肌、乳突、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9.面侧深区 (deep region of lateral face)位于颧弓和下颌支的深面,前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该区亦即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 10.额面区 (frontofacial region)上界为发际,下界为眶上缘,两侧为上颞线。 11,颞面区 (temporofacial region)后界为发际,下界为颧弓上缘,前上界为上颞线。 (二)面部表面标志 面部许多临床常用的表面解剖标志。 l.睑裂 (palpebral fisure):为上睑和下睑之间的裂隙,常用以作为面部垂直比例的标志。正常睑裂的宽度和高度分别约为3.5cm和l.0-1.2cm。 2.睑内侧联合 (medial papebral co-mmissure)和睑外侧联合 (lateral palpebral commissure):为上、下睑在内侧和外侧的结合处。 3.内眦 (medial angle of eye)和外眦 (Iateral angle of eye):分别为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处所成的角。内眦钝圆形,外眦锐角形,外眦较内眦约高3-4mm,为面部垂直比例作垂线的标志。 4.鼻根 (radix nasi)、鼻尖 (apex nasi)和鼻背 (dorsum nasi):外鼻上端连于额部者称为鼻根;前下端隆起处称鼻尖;鼻根与鼻尖之间称为鼻背。 5.鼻底 (base of the nose)和鼻孔 (nostril):锥形外鼻之底称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圆形孔,称为鼻孔,又称鼻前孔。 6.鼻小柱 (columella nasi)和鼻翼 (alae nasi):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鼻前孔外侧的隆起称鼻翼。 7.鼻面沟 (nasofacial sulcus):为鼻外侧之长形凹陷。沿鼻面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

肾输尿管结石健康教育

肾输尿管结石健康教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肾、输尿管结石健康教育 院前健康教育 (一)基本常识 (1) 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少食高嘌呤,高动物蛋白,高草酸,高糖,少纤维素饮食,如马铃薯、菠菜、甜菜、动物内脏、豆类、巧克力、浓茶、咖啡、腌制品等,应注意饮水均衡,睡前饮水250ml可稀释尿液。 (2) 及时治疗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柯兴综合征等及肠瘘或短路手术后,慢性腹泻,维生素K缺乏等。 (3) 及时治疗尿路感染,梗阻等疾患,尿道内不要存留异物。 (二)肾、输尿管结石易患因素 1. 体质因素①遗传因素;②代谢异常:钙、磷、草酸、尿酸、枸橼酸、镁等的代谢异常。 2. 生活方式饮水量不足、乳儿乳食缺乏、高嘌呤、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高钠、高草酸、高糖、少纤维素饮食等,长期户外作业,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 3. 疾病因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柯兴综合征,肠瘘或短路手术后,慢性肝胆胰疾病,慢性腹泻,维生素K缺乏,需长期卧床的疾病、骨瘤、恶性疾患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磺胺、维生素D中毒;尿路梗阻、感染、异物等。 院内健康教育 (一)入院检查内容 1.尿常规尿常规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尿糖、酮体、比重等,是肾脏疾病的初步检查。留取病人清晨第一次尿送检,因此时尿液较浓,且不受运动及饮食的影响。 2.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常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电解质、血糖等,可协助临床诊断用药。应采取清晨空腹血送检。

3. 心电图、胸透了解心脏及胸部情况,指导临床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4. B超是泌尿系统疾病的过筛与诊断手段,可观察泌尿器官与组织的大小、形态、结构与质地情况。在做膀胱B超前应多饮水、憋尿,使膀胱充盈,图像清晰,以利诊断。 5. KUB+IVP患者术前常规行KUB+IVP,以了解是否合并肾、输尿管积水及了解双肾功能。摄片前12小时服泻药,禁食含高原子序数药物(如含铋、铁的药物)和使胃肠胀气的食物,如豆类,粗纤维菜类等。检查前4小时禁食、水,尽量排空大小便,造影者还需行碘过敏试验。 (二)术前健康教育 1.术前常规准备及注意事项 (1) 备皮:将手术区域及会阴部皮肤的毛剃掉,并清洗干净,其目的是去除手术区的毛发和污垢,使消毒皮肤的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以减少伤口感染。 (2) 洗澡:术前一日备皮后洗澡,清洁皮肤,减少不适感。 (3) 禁饮食:术前晚进食流质饮食,术前12小时禁饮食,目的是防止因麻醉引起呕吐,呕吐物误吸人气管导致窒息,同时减少术后胃肠胀气,有利于伤口愈合。 (4) 患者术晨排空膀胱,更换清洁衣裤(脱掉内衣、内裤、袜子)如有活动假牙,应摘下妥善保存,手表、发夹、耳饰、项链等也应摘下,贵重物品交家属保存。 (5) 训练有效咳嗽的方法:嘱患者双手捂住腹部,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从胸部向外咳而非喉咙处,每次练习510次,每日2~3次。 (6) 训练卧床大便:如手术较大,术后不能下床,应练习卧床排便,以免手术后不能下床引起排便闲难。 2. 讲解麻醉的目的,方式及注意事项 麻醉目的是清除术中疼痛,减少痛苦,使全身肌肉放松,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手术顺利进行,一般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肾输尿管结石病历模板

姓名:**** 科室:中西科住院号:0000001**** 入院记录 主诉:右下腹疼痛3天,加剧2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一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腰部疼痛,可忍受,误以为是腰肌劳损,自己贴敷壮骨膏和内服三七片和芬必得胶囊,效差。并出现右侧小腹阵发性胀痛,(放射至同侧会阴部)腹疼时即感小解,量少。为求治疗,遂急来我院,门诊查诊以“输尿管结石”病收入我科。患者于入院2小时前,突然出现右侧小腹剧烈锐疼,并向会阴部放射,伴有恶心、小便频数,无呕吐,表情痛苦。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一般,小便频数,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即往史: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否认有“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及献血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水疫区接触史;无其它特殊不良嗜好。 婚姻史:适龄结婚,配偶与子女均体健,家庭夫妻和睦。 家族史:父母健康;否认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T 37.0℃ P 64次/分 R 18次/分 BP 13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卷曲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无苍白、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触诊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清音,无浊音及实变。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64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隆起,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右肾区叩击痛阳性(+),肝脾肋缘未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

肾、输尿管结石健康教育

12、肾、输尿管结石健康教育 (一)入院检查内容 1、尿常规尿常规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尿糖、酮体、比重等,是肾脏疾病的初步检查。留取病人清晨第一次尿送检,因此时尿液较浓,且不受运动及饮食的影响。 2、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常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电解质、血糖等,可协助临床诊断用药。可采取清晨空腹血送检。 3、心电图、胸透了解心脏及胸部情况,指导临床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4、B超是泌尿系统疾病的过筛与诊断手段,可观察泌尿器官与组织的大小、形态、结构与质地情况。在做膀胱B超前多饮水、憋尿,使膀胱充盈,图像清晰,以利诊断。 5、KUB+IVP 患者术前常规行KUB+IVP,以了解是否合并肾、输尿管积水及了解双肾功能。摄片前12小时服泻药,禁食含高原子序数药物(如含铋、铁的药物)和使胃肠胀气的食物,如豆类、粗纤维菜类等。检查前4小时禁食、水,尽量排空大小便,造影者还需行碘过敏试验。 (二)术前健康教育

1、术前常规准备及注意事项 (1)备皮:将手术区域及会阴部皮肤的毛剃掉,并清洗干净,其目的是去除手术区的毛发和污垢,使消毒皮肤的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以减少伤口感染。 (2)洗澡:术前一日备皮后洗澡,清洁皮肤,减少不适感。 (3)禁饮食:术前晚进食流质饮食,术前12小时禁饮食,目的是防止因麻醉引起呕吐,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同时减少术后胃肠胀气,有利于伤口愈合。 (4)患者术晨排空膀胱,更换清洁衣裤(脱掉内衣、内裤、袜子)如有活动假牙,应摘下妥善保存,手表、发夹、耳饰、项链等也应摘下,贵重物品交家属保存。 (5)训练有效咳嗽的方法:嘱患者双手捂住腹部,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从胸部向外咳而非喉咙处,每次练习5-10次,每日2-3次。 (6)训练卧床大便:如手术较大,术后不能下床,应练习卧床排便,以免手术后不能下床引起排便困难。 2、讲解麻醉的目的,方式及注意事项 麻醉目的是清除术中疼痛,减少痛苦,使全身肌肉放松,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手术顺利进行,一般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3、练习正确的翻身方法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翻身,翻身时动作要轻,缓慢将身体转向另侧,携带引流管的患者,应夹闭引流管,置于对侧,再翻身,固定好,同时注意引流管

肾输尿管结石病历模板

右肾区叩击痛阳性(+),肝脾肋缘未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腹软,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右肾区叩击痛阳性(+),肝脾肋缘未及,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RBC 3.96×1012/L WBC 6.8×109/L Hb 123g/L PLT:183×109/L。尿常规:WBC(+);RBC(+)腹部彩超示:1.肝内稍高回声;2.双肾小结石并右肾轻度积水。心电图示:心电轴正常。 初步诊断:1.输尿管结石 2.肾结石

医师: 首次病程记录 2017-05-02 11:00 患者****,男 61岁,以“右下腹疼痛3天,加剧2小时”为主诉入院。患者于一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腰部疼痛,可忍受,误以为是腰肌劳损,自己贴敷壮骨膏和内服三七片和芬必得胶囊,效差。并出现右侧小腹阵发性胀痛,(放射至同侧会阴部)腹疼时即感小解,量少。为求治疗,遂急来我院,门诊查诊以“输尿管结石”病收入我科。患者于入院2小时前,突然出现右侧小腹剧烈锐疼,并向会阴部放射,伴有恶心、小便频数,无呕吐,表情痛苦。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一般,小便频数,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查:T 37.0℃ P 64次/分 R 18次/分 BP 13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卷曲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 力, 跳痛,(+), 123g/L PLT:183 现病史;超显示。 医师: 2017-05-8 8:00 今日查房,患者诉腰部胀痛不适,下腹疼痛较昨日好转。查体:体温正常,神志清,精神一般,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功能无异常,服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睡眠一般,大便正常,小便次数较多。余无不适。继续抗炎治疗。 医师: 2017-05-11 09:30 今日查房,患者诉腰痛,下腹疼痛症状消失,伴随症状亦消失。小腹未再有胀痛感。查体:体温正常,神志清,精神尚佳,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功能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腹软无压痛,睡眠改善,二便已正常。患者病情恢复顺利,办理出院手续。

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名词解释: 1、翼点:由顶骨、额骨、颞骨、蝶骨大翼四骨结合形成的“H”形的缝结构。临床意义:其面由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当颞骨骨折时可将其撕裂而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2、翼腭窝:位于眶尖的下方,略呈椎体形,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蝶骨翼突围成。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向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后经翼管通破裂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下经翼腭管出腭大孔通口腔。因而翼腭窝是通向眼眶、鼻腔、口腔、颅中窝、颅底及颞下窝的交通要道。 3、颧弓:颧弓由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组成,形成面部的骨性隆凸,其下缘由咬肌起始,并有颞深筋膜附着于颧弓的外面。 4、危险三角区:面静脉部分行走于肌肉中,肌收缩时,血液可返流,有的静脉瓣膜少而薄弱,难以阻挡逆流,当上唇和鼻根部炎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海绵窦炎症。临床上将鼻根部至两侧口角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5、面动脉: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行向前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腺上缘→腺上面的沟或腺实质急转向外→咬肌附着处前缘→弓形绕过下颌骨体的下缘上行→面部(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笑肌、颧大肌深面、颊肌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迂曲行向前上→口角、鼻翼外侧→眼眦→眦动脉。 6、面静脉(即面前静脉):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颈部→斜向后下→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浅面→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舌骨大角附近→颈静脉。 7、翼丛(翼静脉丛) :位于颞下窝,相当于上颌结节后上方处,分布于颞肌、翼、外肌之间(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形成)→上颌静脉,施行上牙槽后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时,应避免刺破翼丛而发生血肿。翼丛主要收集口腔颌面及眼的静脉血,这些交通静脉可将该处感染扩散蔓延到海绵窦。 8、上牙神经丛:上牙槽前、中、后神经在上颌骨牙槽突基底部交互吻合形成,至该丛再发出终支至上颌牙、牙周膜及牙龈。 9、面瘫:是以面部筋肉麻痹,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疾病。如:歪嘴风、口眼歪斜、吊线风、口歪。 10、咽门(咽峡):是口咽部之最狭窄区,由腭帆、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11、腮腺床:腮腺犹如侧卧其上,为紧贴腮腺深面的血管神经,包括:颈动、静脉和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及茎突诸肌称为“腮腺床”。 12、神经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为颈神经丛皮支的浅出点,颈神经丛皮支阻滞麻醉即由此点刺入,故称此点位“神经点”。 13、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方,由颈脏器筋膜脏、壁两层所围成,间隙中主要含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下静脉,有时还有甲状腺最下动脉。作低位气管切开术时,应注意此关系。气管前间隙因与前纵隔相通,故其感染可蔓延至前纵隔;该纵隔的气肿亦可上行扩散至颈部。气管前间隙还与脏旁间隙相交通。 14、颈动脉鞘(颈鞘):为包绕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的筋膜鞘。颈动脉鞘上部有颈动脉、下部有颈总动脉,颈静脉位于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两者之间的后方。

肾输尿管结石健康教育

肾、输尿管结石健康教育 院前健康教育 (一) 基本常识 (1) 每日饮水量2000~ 3000ml,少食高嘌呤,高动物蛋白,高草酸,高糖,少纤维素饮食,如马铃薯、菠菜、甜菜、动物内脏、豆类、巧克力、浓茶、咖啡、腌制品等,应注意饮水均衡,睡前饮水250ml可稀释尿液。 (2) 及时治疗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柯兴综合征等及肠瘘或短路手术后,慢性腹泻,维生素K缺乏等。 (3) 及时治疗尿路感染,梗阻等疾患,尿道内不要存留异物。 (二) 肾、输尿管结石易患因素 1. 体质因素①遗传因素;②代谢异常:钙、磷、草酸、尿酸、枸橼酸、镁等的代谢异常。 2. 生活方式饮水量不足、乳儿乳食缺乏、高嘌呤、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高钠、高草酸、高糖、少纤维素饮食等,长期户外作业,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 3. 疾病因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柯兴综合征,肠瘘或短路手术后,慢性肝胆胰疾病,慢性腹泻,维生素K缺乏,需长期卧床的疾病、骨瘤、恶性疾患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磺胺、维生素D 中毒;尿路梗阻、感染、异物等。 院内健康教育 (一) 入院检查内容 1. 尿常规尿常规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尿糖、酮体、比重等,是肾脏疾病的初步检查。留取病人清晨第一次尿送检,因此时尿液较浓,且不受运动及饮食的影响。 2.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常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电解质、血糖等,可协助临床诊断用药。应采取清晨空腹血送检。 3. 心电图、胸透了解心脏及胸部情况,指导临床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4. B超是泌尿系统疾病的过筛与诊断手段,可观察泌尿器官与组织的大

放线菌属的分类及描述

放线菌手册汇编 放线菌科概述Actinomycetaceae 描述:放线菌科是由Buchanan 在1918年创立的该科的一般特征是:革兰氏染色阳性,分支,偏直条状,大多数成员是属于球杆状或者类球形。细胞长度一般小于0.5μm,平均长度在1.7μm 到2,9μm 之间。群落可能形成丝状体形成类似菌丝体的外形,但是大多数菌落不分枝,而且主要是白色或者灰色,有一些特殊的菌 落会形成深红色、淡红色、棕色、 粉色、淡粉或淡黄色。 现在该科根据16s RNA 的核酸序 列划分出包括五个不同的属: Actinomyces,Actionobaculum,Arca nobacterium,Aobiluncus,Aaribacul um. 放线霉菌属Actinomyces 该属包括的种有 A. bovis A. bowdenii A. canis A. cardiffensis A. catuli A. coleocanis A. dentalis A. denticolens A. europaeus Figure 1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ctinomyces israelii

A. funkei A. georgiae A. gerencseriae A. graevenitzii A. hongkongensis A. hordeovulneris A. howellii A. humiferus A. hyovaginalis A. israelii A. marimammalium A. meyeri A. naeslundii A. nasicola A. neuii A. odontolyticus A. oricola A. radicidentis A. radingae A. slackii A. streptomycini A. suimastitidis A. suis A. turicensis A. urogenitalis A. vaccimaxillae A. viscosus 一、Actinomyces bovis Actinomyces bovis is a gram-positive, rod-shaped bacterium of the genus Actinomyces. It i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Lumpy jaw in cattle, and occasionally causes infections in humans History Actinomyces bovis was first described in 1877 by C. O. Harz, as a microbe within the jaw tissue of cows with lumpy jaw. It was thought to be identical to Actinomyces israelii until 1940, when D. Erikson showed these to be two separate organism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