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述 汤江浩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述 汤江浩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述 汤江浩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述 汤江浩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述

教学目的

了解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了解宋代文学中诗歌、词和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

政治方略理学科举诗歌词散文

知识点

“杯酒释兵权”的文化影响

“靖康之难”后的文学变迁

宋代理学与科举之下的文学

宋诗的流派,苏轼和陆游。

宋词的演变

宋文的北宋“六大家”

重点提示:宋代文学中诗歌、词和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1、关注宋代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事实:宋代文化成就卓著、地位崇高、特色鲜明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文学史》:“在中国文化史上

有几个朝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册第540页)它们所构成的合力,使宋代在文化史上很耀人眼目。

【2】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吾国近年之学术,如考古、历史、文艺及思想史等,以世局激荡及外缘薰习之故,咸有显著之变迁。将来所止之境,今固未敢断论。惟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譬诸冬季之树木,虽已凋落,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扶疏,亭亭如车盖,又可庇荫百十人矣。由是言之,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此为世人所共知,然亦谈何容易耶?”(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缪钺《论宋诗》:

“宋代国势之盛,远不及唐,外患频仍,仅谋自守,而因重用文人故,国内清晏,鲜悍将骄兵跋扈之祸,是以其时人心,静弱而不雄强,向内收敛而不向外扩发,喜深微而不喜广阔。宋人审美观念亦盛,然又与六朝不同。六朝之美如春华,宋代之美如秋叶;六朝之美在声容,宋代之美在意态;六朝之美为繁丽丰腴,宋代之美为精细澄澈。总之,宋代承唐之后,如大江之水,潴而为湖,由动而变为静,由浑

灏而变为澄清,由惊涛汹涌而变为清波容与。此皆宋人心理情趣之种种特点也。此种种特点,在宋人之理学、古文、词、书法、绘画,以至于印书,皆可征验。由理学,可以见宋人思想之精微,向内收敛;由词,可以见宋人心情之婉约幽隽;由古文及书法,可以见宋人所好之美在意态而不在形貌,贵澄洁而不贵华丽。明乎此,吾人对宋诗种种特点,更以得深一层之了解。宋诗之情思深微而不壮阔,其气力收敛而不发扬,其声响不贵宏亮而贵清泠,其词句不尚蕃艳而尚朴澹,其美不在容光而在意态,其味不重肥醲而重隽永,此皆与其时代之心情相合,出于自然。扬雄谓言为心声,而诗又言之菁英,一人之诗,足以见一人之心,而一时代之诗,亦足见一时代之心也。”(缪钺《诗词散论》)

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经历过巨大的动荡,即金人入侵造成的北宋灭亡和南宋兴起,虽说二者同为赵氏王朝,但实际的情形有了很大的不同。刘勰曾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时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675页),社会政治上的变迁深刻影响了北宋和南宋文化思潮和文学的发展。这是学习宋代文学的人不能不注意到的。

2、宋代政治的演化

【1】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划时代的事件,后周灭亡,代之而兴的是北宋,赵匡胤为宋太祖。北宋王朝的建立,对外先后征服了后蜀、南唐、吴越、北汉,使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国家大体重归一统。辽与西夏和北宋的对立、抗争,使北宋对外的政策受到遏制,和解与战争时而发生。对内,宋太祖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以温和的“杯酒释兵权”方式,把兵权集于自己一身,并把敛财的权利也归于中央,从而在军事和经济两方面完成中央集权,确立了国家的基本体制。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建隆二年七月:时石守信、王审琦等皆上故人,各典禁卫。普数言于上,请授以他职,上不许。普乘间即言之,上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得自由耳。”上悟,于是召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曹之德,无有穷尽。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

乐,吾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异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皆顿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

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拜谢曰:“陛下念臣

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罢,上喜,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复试,有位名叫赵昌国的人,自称一天可作诗百篇,要求应百篇举。宋太宗出了杂题二十道,要他就每一道题写五首律诗。赵昌国到天快黑了才写成几十首,并且大都不太高明。宋太宗竟特赐他及第,说是要鼓励后来的人。还有一个叫李虚己的,因诗思可嘉,赐钱五十缗,结果误赐五十万。

【2】变法与“朋党之争”

北宋从仁宗的时候开始,由于宋初中央集权所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政权的稳固,宋仁宗在庆历年间,重农桑而减徭役,并任用范仲淹、韩琦等人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即是史称的“庆历新政”。范仲淹等人改革吏制,兴农桑之利,而前者受阻,导致变法迅速失败。到神宗时,又有王安石的“熙宁变法”,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民富则国强为基点,采取种种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抑制豪强,然而同样遭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为相,

尽废新法。同时,两次变法中革新与守旧所致的“朋党之争”对北宋造成了很大伤害。

【3】外患与“靖康之难”

北宋时期,辽与西夏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农民起义频繁发生。当女真族兴起,建立金国,先是灭了辽国,把辽国的土地尽收自己的囊中;接着南侵攻打北宋。北宋宋徽宗传位给儿子赵桓,即宋钦宗,希望他担当抗金重任。但北宋终不敌金,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皇室宗亲三千多人被掳,这就是历史上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难”。从此,北宋灭亡,时在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受旧臣拥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迁都杭州,揭开南宋的篇章。

【4】权臣与“和议”

南宋王朝怯于抗金,朝野的战与和论争一直存在,朝廷的主和派往往占了上风,主战派则屡遭挫折。于是,宋高宗时的“绍兴和议”、宋孝宗时的“隆兴和议”、宋宁宗时的“嘉定和议”构成南宋王朝抗金的失败史和屈辱史。直到蒙古族兴起,建立了蒙古国,灭金以后,继续南侵,建立元朝,随之灭了南宋,时为1279年。

两宋前后历时320年。

不过,应该注意北宋的繁荣与南宋的偏安对宋代文学的影响。像北宋词的兴盛,就是伴随着社会的兴盛而至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北宋繁荣的生动体现。而南宋的偏安给爱国文人造成的心灵

折磨,他们从内心盼望江山一统,因而出现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那样的美术作品,同时涌现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怀的文学作品。

3、宋代文化的特征

【1】“三教合一”与理学

唐代社会的儒、释、道三教的并立,在宋代社会得到了沿袭。

宋太祖初立国,即令武臣习儒,以明治国之道,开了崇儒的风气。随之,宋太宗访求古籍,宋真宗把儒学十三经颁行学宫,宋神宗立太学三舍法,这一系列具有政治色彩的行为,使宋代儒学彬彬大盛。

与唐王朝相仿佛,宋代的帝王奉儒也奉道、佛。宋太宗曾下令收集、整理五代以来散佚的道教典籍,修建道观。宋真宗效法宋太宗,派人校订道经,修《道藏》。宋徽宗更是痴迷道教,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

宋代的奉佛也是从宋初开始的,宋太宗时建筑寺庙、翻译佛经;宋真宗深恋佛教,撰《崇释论》,对社会影响深广。

宋代的儒、释、道三教并兴导致的三教融合比唐代的三教互相吸引更有理论上的自觉,从而有了“三教合一”的思想特征。北宋道教的代表人物张伯瑞就曾说,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于是儒、道、佛三教的互释现象屡见不鲜。三教并行,保持着各自的思想特征,但它们处在同一的社会环境中,彼此渗透实为自然。

不过,宋代社会的三教同驱,尤为突出的是儒学,为人称为“道学”或“理学”。这是儒学的新面貌,被称为“道学”,是因为奉行者自认为继承了尧、舜以来的儒学道统,并以“明道”为旗帜;被称为“理学”,是因为他们以“理”为宇宙本体,为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从原始儒学到宋代理学,其核心是儒学,但宋代的理学渗透了佛学和道学,与原始的儒学有了很大的不同。

理学的发展有北宋、南宋之分,北宋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南宋则有朱熹、陆九渊的理学。同为理学,他们的思想主张有所不同。如朱熹主张“理”先天地而存在,而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也就是理。

虽说理学在两宋有不同的派系,但在根本上都是以“理”解释自然万象和社会万事,使之成为封建制度的理论依托,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所影响的不仅是封建伦理规范的重建,而且是人格的重建。自然与两宋文人密切相关。宋代的理学之风渗透了文学,诗文都好说理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2】科举与文学

与两宋文人密切相关的另一文化现象是科举制度。北宋初年,科举沿用唐制,诗赋是进士举的必试科目,举子对诗赋的写作可以说是趋之若鹜。宋太祖开宝五年(972),有人告发主考官李昉徇情取舍,宋太祖亲临,召见落第者,择195人,开殿试,别试诗赋,可以知道诗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举子入仕乃至人生的命运。苏轼曾说:“昔

祖宗之朝,崇尚词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苏轼文集·拟进士对御试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1页)这表明朝廷以诗赋取士对于诗赋自身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宋仁宗嘉祐年间,诗赋虽是科考课目,但因社会以古文为贵,诗赋的势头渐衰,又遭王安石变法时的抨击。王安石认为:“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宋书·选举志》)认为诗赋与现实生活隔膜而不可取,主张废除以诗赋取士的科考旧例,代之以经义、策论取士。几年以后重新恢复诗赋取士,而让诗赋与经义分科,结果是研习诗赋者多,专攻经义者少。这种情形一直流行到南宋,仍有“自经赋分科,声律日盛”之说,以致南宋高宗感慨:从前因举子不读史方用诗赋,今则不读经,不出几年,经学废矣。由此可见科举对诗赋的影响之大。

不过,科举对文人的影响不限于此,一些出身寒微的文人通过科举的道路进入仕途,加速了他们在文坛上的影响,进而影响文学的风气,欧阳修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3】宋人的精神面貌:

卫道意识、使命意识、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博学、严谨、平实、深沉、理性、淑世

4、宋代文学的多体并行

宋代也可以称得上是文学的时代,它步唐代文学的后尘,在诗、词、文、小说等方面都有成就。限于时间的关系,这里不讨论小说的问题,只对诗、词、文三体作一些探讨。

【1】宋诗

宋诗没有唐诗的辉煌和光彩,但继承并保持了唐诗的创作势头。诗人之多,诗歌数量之多可以与唐诗相颉颃(xiéháng)。

北宋初期诗坛,主要有三个诗歌流派:白体诗派、晚唐体诗派和西昆体诗派,它们在唐诗的阴影下踱着自己的步子,既各有取法,又各有兴味。虽说白体诗派中的王禹偁在三派中算得上是最有影响的诗人,但他并没能走出唐诗的光环。

随之,进入北宋中期,这一时期的诗人对“北宋三体”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主张诗歌出自性情,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又承袭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使诗歌趋于散文化。与他同行的有苏舜钦、梅尧臣。待王安石走上诗坛,他以文为诗、奇险瘦硬的诗歌风格,为后来的苏轼和黄庭坚开通了诗歌的道路。苏轼是这一时期乃至宋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以才高学富,兼包并蓄,得杜甫诗歌的才学、李白诗歌的飘逸、韩愈诗歌的奇伟,不仅使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也使宋诗真正有了自己的面貌,开创了宋诗的时代。

而在北宋后期诗坛上,本为苏门弟子的黄庭坚,不为苏轼牢笼,直接秉承杜甫以才学为诗的精神,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论和实

践形成了一个从北宋流衍到南宋且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江西诗派”中具有成就的作家,不以黄庭坚的诗歌风格为绝对的模式,在同一旗帜之下又各有蹊径。

当江西诗派仍行于世的时候,南宋前期诗坛上,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的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饮誉一时。四人在诗歌创作上各有成就,唯陆游不仅是四人之冠,也是南宋诗人之冠。国家的灾难和民族的屈辱培育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使他成为屈原、杜甫之后最有影响的爱国诗人。陆游转益多师,汲取众家之长,展现了沉郁、豪放、俊逸、明快等多种风格。杨万里则以他独特的“诚斋体”带动了一时的诗歌创作风气。

宋代诗歌的晚唱是江湖诗派的出现,时值南宋后期。江湖诗人学晚唐的诗歌风格却又不同于北宋初年的晚唐体诗派针对“白体”的平易浅近而发,而是针对江西诗派以才学淹没性情而生的,诗的境界狭小,语言则清新自然。

【2】宋词

宋词是在唐五代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趣的是,词在唐代文坛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却它在宋代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对宋词风格的划分很早就学者论及。明代张綖(yán)在《诗余图谱·凡例》后的“附识”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此论一出,词分婉约、豪放即不绝于耳,乃至于清初王士祯改称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

然而,宋代词人并没有有意识的词派,词人中有纯净的婉约词人却没有纯净的豪放词人,写豪放词的人往往多有婉约之作,从而使所谓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的分野难以明晰。后世对此批评与称道者都有人在,而对宋词流派细分,在晚清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提出的十四体,近人詹安泰在《宋词风格流派略谈》一文中提出的八派,今人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按宋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了划分:北宋初年的江西词派、俚俗词派、浑雅典丽词派、俳谐词派、英雄豪杰词派、学苏词派、李清照派、供奉词派、隐逸词派、稼轩词派、姜张词派、学清真派、梦窗词派、宋末元初的江西词派。所有这些,可见不同的研究者各持一说,宋词流派的划分至今没有定论。其中婉约、豪放之说的影响最大,最为一般人认同也是事实。

宋词在唐五代词以后,有自身的发展道路。北宋初年,是词的沉寂时期,六十年间词人与词作都不多见,直到北宋中期,词才蓬勃发展起来。

北宋中期,晏殊、欧阳修、张先等人承袭晚唐五代词风,虽说是以词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缠绵情感,柔婉宜人,但没有走刻板地因循传统的老路,在风格上以个性化的色彩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创新。词至柳永始有大变,热衷功名的柳永不意仕途坎坷,自我放纵而沉溺于秦楼楚馆,偎红拥翠,在词的创作上一般认为他有两大贡献。一是以市民生活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二是把传统的小令,改造成为慢词,或者是自创慢词,丰富了词的体式。继而词在苏轼手上再变,苏轼词也不乏婉约之作,但他以旷达超逸的襟怀和深沉理智的思考开创了词

的豪放风格,一改词的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在词的题材运用上也有大胆开拓,清代刘熙载就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8页)无意无事不可入词,词的题材也就不再有任何的局限。

北宋后期,与苏轼过从亲密的秦观、贺铸,依然走的是柔婉的词风之路。其后,周邦彦登上词坛,使柔婉之词异彩纷呈。陈廷焯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梵语音译词,为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意即“定”、“正定”。《智度论》:“善心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后借指事物的精义),亦尽于此矣。”(《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6页)。所以,有人认为周邦彦是北宋末年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靖康之难”,社会动荡,许多人有国破家亡之痛。这给词坛带来了很大影响。处在北宋和南宋之交最杰出的词人是李清照,她词作表现的早年少女、少妇的情怀和晚年寡居孤处的凄凉,映射出社会和人生的巨大变迁。奉行“词别是一家”的她,词的柔丽清新为人尊为“易安体”。

词人或因饱经社会丧乱,以词诉说悲苦之怀;或因国土沦亡,而以词抒发爱国之情。陆游先行,随后有辛弃疾和辛派词人陈亮、刘过等人的相伴,使辛派词在南宋气势最盛。辛弃疾因词有豪放一格,且

成就很大,和苏轼齐名,人称“苏辛”,他的旷达不及苏轼,但在逞才使气上则为苏轼所不及。不过有些辛派词写得粗率而缺少艺术上的推敲,流于叫嚣。

南宋中后期,周邦彦影响下的格律词复兴,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人重词的典雅精巧,音律和谐,没有辛派词人那样的昂扬愤激之气,但有因国家命运而生的哀伤沉郁之情。

【3】宋文

宋代的散文有北宋、南宋之分,不过,谈论宋代散文的人一般多谈北宋的散文而少及南宋的散文,这是南宋散文的文学成就远逊于北宋的散文所致。

北宋初年,散文的发展有两种走向,一是回归到韩、柳的古文传统上去;二是尾随晚唐的骈文风习,仍然从事骈文的写作。北宋初年的柳开、王禹偁是古文复兴的先锋,他们远绍孔、孟,近师韩愈,宣布扬儒学的道统,使文道合一,古文的作用则在于传道明心。另一方面,“西昆体”的主将杨亿、刘筠、钱惟演也是推行骈文的主将。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说:“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以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从这里来看,“科第”与“名声”的双重作用,使北宋初年骈文的兴盛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

北宋中期同时是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俗称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都出自这一时期。北宋古文的兴盛是在欧阳修走上政坛和文坛之后。欧阳修深受韩

愈之文的影响,并推动天下学者非韩文不学,于是有欧阳修倡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之说,在他之后,王安石、苏轼、曾巩等人“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宋史》第37册第12997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曾巩曾在《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中说观圣人之道应在孟子、荀子、扬雄和韩愈的书中,韩愈之后,能够明道的就只有欧阳修。欧阳修自己也说他的“道”是与韩愈一脉相承的儒家之道。在散文风格上,欧阳修的议论文善于见微知著,于平易中见深刻;叙事状景则常和抒情联系在一起,曲折婉转;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见长,言辞犀利,显思想之锋芒,说理透辟,见思想之深刻;曾巩之文则以崇尚学理,醇正典雅见长,前人对他的散文有纡徐不烦,简奥不晦的评价;苏洵之文善论古今成败得失,纵横驰论,理足势壮;苏轼之文不遵格套,随物赋形,意从己出又深富气势;苏辙之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苏轼《答张文潜县丞书》,《苏轼文集》第4册第1427页,中华书局)。宋文六家之后,黄庭坚等人也有散文,风格沉稳。

南宋,散文的发展不像北宋散文那样繁荣,由于王朝衰微,国土沦丧,抗战与求和的交错发生,常常是求和胜于抗战,使很想以抗战报国的文人充满了内心的痛苦,于是有宗泽、李纲、胡铨、辛弃疾等人写文章献抗战恢复的策略,抒发报国不能的忧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自然也有不以抗战恢复为主题的散文,如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朱熹的《百丈山记》等。再则是南宋的理学之文和笔记小品,显示了不同的文学趣味、韵致。

链接

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960),赵匡胤受命抗击北汉和契丹,兵行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赵普、石守信等人策动军士喧哗,要策封时为检校太保的赵匡胤为天子,并以黄袍加赵匡胤之身。次年,赵匡胤称帝,改国号为宋。(参见《宋史·太祖本纪》)

参考资料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全宋词》唐圭璋中华书局1980年版

《全宋文》曾枣庄等,巴蜀书社1993年版

《历代诗话》何文焕中华书局1981年版

《词话丛编》唐圭璋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词选》胡云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宋诗选注》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唐宋文举要》高步瀛中华书局1963年版

《宋代文学史》孙望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两宋文学史》程千帆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河南大学出版社

《宋诗史》许总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唐宋词史》杨海明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唐宋词流派史》刘扬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散文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宋代散文研究》杨庆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中华书局

补充书目: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清·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

蒙文通《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99年(川大)

张舜徽《张舜徽学术论著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华中师大)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北大)

谭其骧《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复旦)

顾吉辰《宋史考证》,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上海师大)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浙大)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复旦)

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北大)

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东方出版社,1996年(南大)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河北大学)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浙大)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华东师大)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中大)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社科院)

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四川师大)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浙大)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河北大学)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河南大学)

[法]阿诺德·汤比因《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年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刘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日]溝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索介然等译,中华书局,1997年

[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方键、何忠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

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中华书局,1994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复习要点总结概要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册复习要点 1. Beowulf: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Denmark story; 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 (此处可能会有填空,选择等小题 2. Romance (名词解释 3.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 famous roman about King Arthur’ s story 4. Ballad(名词解释 5. Character of Robin Hood 6. Geoffrey Chaucer: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The Canterbury Tales (main contents; 124 stories planned, only 24 finished; 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 significance; form: heroic couplet 7. Heroic couplet (名词解释 8. Renaissance(名词解释 9.Thomas More—— Utopia 10. Sonnet(名词解释 11. Blank verse(名词解释12. Edmund Spenser “The Faerie Queene” 13. Francis Bacon “essays” esp. “Of Studies” (推荐阅读,学习写正式语体的英文文章的好参照,本文用词正式优雅,多排比句和长句,语言造诣非常高,里面很多话都可以引用做格言警句,非常值得一读 14. William Shakespeare四大悲剧比较重要,此外就是罗密欧与朱立叶了,这些剧的主题,背景,情节,人物形象都要熟悉,当然他最重要的是 Hamlet 这是肯定的。他的sonnet 也很重要,最重要属 sonnet18。 (其戏剧中著名对白和几首有名的十四行诗可能会出选读 15. John Milton 三大史诗非常重要,特别是 Paradise Lost 和 Samson Agonistes。对于 Paradise Lost 需要知道它是 blank verse写成的,故事情节来自 Old Testament,另外要知道此书 theme 和 Satan 的形象。

明代文学概况

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明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在传统文学观念中,人们一向把诗歌、散文等雅文学视为正宗,而把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是淫邪之辞。明初,朱元璋还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是,后来出于最高统治者自己享乐的需要,他们又往往破坏了某些禁令。朱元璋就喜欢听平话,特别是后来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王们在寻欢作乐之余,对小说、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正德皇帝爱看《金统残唐记》,万历皇帝爱看《水浒传》,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文人学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这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从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赞扬民歌开始,到嘉靖以后,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把《西厢》《水浒》称作“古今之至文”(《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这些言论,在当时都无异于振聋发聩,对俗文学繁荣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明代俗文学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小说的勃兴。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为突出代表。其次是戏曲的兴盛。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流。明前期传奇,总的色彩比较黯淡。嘉靖以后,“三大传奇”陆续问世;“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弋阳腔异常火爆。涌现了汤显祖、沈璟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杰出的《牡丹亭》把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高峰。随着南戏传奇的繁荣,北区杂剧也开始了蜕变。明初皇室作家朱有炖,率先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惯例,开创了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有南北合套的体式。明中叶,出现了明代首屈一指的杂剧作家徐渭和他的《四声猿》,展示出明杂剧的特殊风貌。 (三)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二是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三时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四是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1、不同的文学群体形式 明代文学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明初以“三杨”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的群体,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其性质属于兴趣型;中叶以后的文人集团,如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等,都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其团体性质属于主张型;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臧否人物,党同伐异,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复社、几社等,这类团体属于政治型。 2、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最受人注目的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的论争。其特点是:各有明确的文学主张;都有较强的革新意识。另外也有故意标新,矫枉过正,拉帮结派,不容异己的霸气倾向存在。当然,正常的论争可以促进文学的创作,如“唐宋派”的创作,“沈汤之争”后的情形都是。

大三_英国文学史(绝对标准中文版)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宋代文学概述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宋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诗歌、散文、宋词、小说和戏曲。宋诗艺术旨趣和风格主要表现在理趣、精细和议论化三个方面。宋词也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宋代文学的特点:主题上带有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讲究理趣,好发议论;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起因是北宋初年文人们多承袭晚唐五代绮靡文风。进步的诗人、作家都要求改变这种文风,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和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诗文革新运动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完全是与政治革新相呼应的。还因为宋代理学家们重道轻文。 成就和影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自己鲜明的文学主张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实践彻底清除了宋初以来的形式主义颓风,使北宋诗文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呈现出新的风貌。 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北宋词北宋初期的词作,基本上承袭五代词风。在体制上多为短章小令,风格上由五代词的浮艳开始走向清丽,显示出文人词与“伶工之词”的不同。但由于作者多为达官贵人,视词为“娱宾遣兴”的工具,所以在内容上仍缺乏积极意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晏殊、欧阳修、范仲淹。 南宋词南宋初期的三位爱国词人。靖康难后,全国民众要求抗金的呼声很高;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一些爱国志士和将领,力主收复,反对求和,并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写出不少慷慨悲壮的爱国佳作,使宋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以后的辛弃疾等爱国词人影响很大。 南宋中后期两个不同风格的作家群。南宋中期以后,宋、金对峙的局面大体形成。由于思想方法、艺术观点的不同,这个时期的词人呈现出两个流派:一个是以辛弃疾为首的豪放词派,抒发爱国强音;另一个是以姜夔为首的格律词派,很有影响。 南宋诗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尤襄。两个诗歌流派:四灵派和江湖派。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另外,宋末谢翱、林景熙、谢枋得等人的诗歌,虽然风格不同,但大都充满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现实性很强。 北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至北宋诗文革新才取得最后胜利。北宋散文的发展分为初、中、后三期。初期主要作家有柳开、穆修、王禹、范仲淹等。他们都是散文革新家,或从理论上,或以自己的实践,向宋初不重视思想内容、偏重浮词丽藻的文风进行了斗争。北宋中期是宋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活跃在文坛上的有著名的散文家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他们的创作基本上沿着诗文革新的道路发展的。 南宋散文的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家和爱国志士面临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激发了民族感情,他们用诗文来抒写他们对于民族危亡的满腔悲愤,和面对强敌而誓死不屈的浩然正气。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突出主题。李清照、岳飞、胡铨、陆游、辛弃疾等,都写下了壮烈的爱国篇章。后期,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文天祥、邓牧、谢翱等人的爱国篇章给南宋文坛增添了光彩。 宋代小说和戏曲为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宋代的小说主要是“话本”,它原是说话人说书的底本,实即白话短篇小说。宋话本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市

东方文学知识点

东方文学知识点 (汉语言143班姜兴丰 1250101112) 一、分析吉尔伽美什形象及意义。 1、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变化而统一 (1)最初是乌鲁克城邦的残暴统治者。 (2)与恩启都苦斗结交后,转变成为民除害的英雄。 (3)恩启都死后,他又成为生死问题的勇敢探求者。 2、吉尔伽美什形象的意义 (1)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2)他对生死奥秘的探索显示了人类在生命意识上的精神自觉;(3)客观上证明了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人之生死是 自然规律; (4)他的英勇无畏、为民献身精神体现了人的肉体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精神生命却可以永垂不朽的价值观念。 二、如何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恐惧? 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令人恐 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不断迫近和想象中死后的虚无。这是每一个灵魂的深度痛苦,是潜藏于人之意识深层的本体悲哀。死亡是悬挂于每个人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对于生死现象不再像早期人类那样自生自灭的被动. 接受,而是作为生命的主体主动积极地探求生命奥秘,试图扼住

必死命运的咽喉。 三、《旧约》的内容构成。 1、“经律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是其古代神话传说和教规法典的汇编。 2、“历史书”:包括《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十卷,是其民族的兴衰史,特点是历史和文学结合。 3、“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十四卷,是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揭露社会腐败的演说,特点是富于激情的政论、散韵结合的文体、寓言意象式表现手法。 4、“诗文集”:有抒情诗集《诗篇》、《哀歌》、《雅歌》;哲理诗集《箴言》、《传道书》;短篇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十三卷,都是文学作品。 四、《圣经》的地位和影响。 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世界文学的四大传统、世界文学大厦的四块基石)。 1、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与古希腊文化、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文学的两大源头,被称为“二希”。. (1)《圣经》对中古欧洲蛮族的开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推动了西方国家语文的形成和发展; (2)《圣经》成为孕育西方近代文化的母体,具体表现在:它的思想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模拟试题二) Ⅰ. Multiple Choice(1′×20=20分) 1.______can be justly termed England’s national epic. A. The Canterbury Tales B.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C. The Song of Beowulf D. The Romance of the Rose 2. Among of the following dramas, which is one of Shakespeare’s four tragedies? A.Macbeth B.As You Like it C. Twelfth Night D. The Merchant of Venice 3. _______ is called as “ father of English novels” A. William Shakespeare B. Christopher Marlowe C. Daniel Defoe D.John Donne 4. It was ____who made blank verse the principal vehicle of expression in drama. A. Thomas Wyatt B. William Shakespeare C. Edmund Spenser D. Christopher Marlowe 5. Absoulute monarchy in England reached its summit during the reign of ____, especially Britain’s sea power was established. A.James I B. Henry VIII C. Queen Elizabeth D. Charles I 6. Hamlet, the most popular of Shakespeare's plays for readers and theater audiences, tells about the story of Hamlet, Prince of _______, and son of the dead king, who seeks revenge for his father’s death. A. England B. Norway C. Scotland D. Denmark 7. Which comment on John Donne is wrong? A. He is the leading figure of metaphysical poetry. B. His poetry is characterized by mysticism and peculiar conceit. C. John Donne’s poetry is characterized regularity among irregularity D. He never shows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ove. 8. Robinson Crosue can be termed as____. A. a self-dependent person B. a person with colonial mind C. an adventuous person D. all of the above 9. Robert Burns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_____. A. Sentimentalism B. Pre-Romanticism C. Romanticism D. English Renaissance 10. William Blake’s ____ paint a world of misery, poverty, disease, war and repression with a melancholy tone. A.Poetical Sketches B. The Book of Thel C. Songs of Experience D. Songs of Innocence 11. The notorious “Peterloo Massacre” happened in _____. A. English Romantic period B. English Renaissance C. period of Restoration D. Neo-classical period 12. Lyrical Ballads are made by ____. A. Wordsworth and Shelley B. Wordsworth and Southey C.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 D. Shelley and Byron 13. According to____,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which originates in emotion and recollected in tranquillity.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 绪论: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 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 顶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宋代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一、填空 1、“四大书院”指、、和。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 3、叶夑《原诗》说:“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皆愈之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二、简答 1、简述宋代的“文以载道”说。 2、简述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革新。

3、简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 4、简述宋词的突出艺术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一、填空 1、宋初诗歌三体指、和。 2、晚唐体的盟主是。 3、《山园小梅》的作者是,其中“、”一联被称为咏梅绝唱。 4、王禹偁散文代表作有、和等。 二、简答 1、什么是白体? 2、王禹偁诗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晚唐体?晚唐体有哪些主要诗人? 4、什么是西昆体?

三、论述 1、简述宋初散文复古的思潮。 2、简述西昆体主要艺术特征及缺陷。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词风前期的演变 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二、填空 1、“北宋倚声家初祖”是,其“情中有思”的代表作是。 2、在宋代词史上,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最能体现清新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者,如著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4、成为后来豪放派滥觞的词人是,其代表作是《》()。 5、“张三中”得名是因写“,,”;“张三影”得名是因写“”、“”和“”。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视张先词为“”。 7、王安石的怀古、咏史词是《》、《》。 8、近人夏敬观指出慢词“始盛于,大成于。” 9、清人冯熙说欧阳修词“疏俊开,深婉开。”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的《》()。 三、简答 1、欧阳修词的开拓。 2、张先词新变的主要方向。

东方文学

一.东方&东方文化 (一)东方的概念&东方的共性&东西方文化交集 东方的概念:“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地理东方分为三个部分:①东半球指的是西经20°至东经160°之间的区域(欧洲位于该区域),②西方之东: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之东(非洲不属于该区域),③非西方:亚非拉(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拉美属于该区域) 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它是伴随16、17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C·罗林森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东方三大历史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由波斯文化、犹太文化、阿拉伯文化构成的中东文化圈。 东方文化共性: 东方专制主义:皇权至上,缺乏「公民反骨」传统 亚细亚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缺乏「资本主义精神」 东方意识形态:由前两者催生的思维模式:皇权崇拜、官本位、权威崇拜、家长/祖先崇拜——人是「伦理」动物而非「政治」动物 *东西方文化交集: 埃及与希腊(影响&反哺) 印度与印欧语系人群(系出同源与灵感渊薮) 阿拉伯的世界与文艺复兴(保存文明火种) 犹太文化与欧洲文化(两希文明源头之一) 纪伯伦《先知》讲述清晨,带着一颗雀跃的心醒来,感谢又一个充满爱的日子;午休,沉思爱的心旷神怡;黄昏,带着感激之情回家;睡前,为你心中的挚爱祈祷,唇间吟诵着赞美诗。在你独居的岁月中,你观察过我们的生活;在你不眠的时刻,你倾听过我们梦中的哭泣与欢笑。因此,请让我们有自知之明,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生与死之间的一切。 被称为“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这就是纪伯伦的《先知》。 在纪伯伦的所有散文诗中,《先知》被认为是“顶峰之作”,在这本书中,智者回答了人们提出的爱,婚姻,孩子,施予,饮食,工作,欢乐与悲哀,居室,衣服,买卖,罪与罚,法律,自由,理性与热情,苦痛,自知,教授,友谊,谈话,时光,善恶,祈祷,美,宗教,死,逸乐等26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生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饱经沧桑,历尽人间坎坷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反复比喻的手法,讲述了许多平易近人而又合情合理的道理,耐人寻味。 《大地之歌》马勒是一个终生没有可以归依和认同故乡的作曲家。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 而在奥地利人心目中,马勒是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范围中,他是一个没有祖国的犹太人。因此,心灵无所归宿,灵魂随波漂泊于他的一切生活和创作之中。 从某些角度来说,马勒在追随者眼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让他俨然成为现代音乐的海顿。他的作曲风格对勋伯格、韦伯恩、与贝尔格造成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曾经与他共事,事业上受其助力的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与奥托·克伦佩勒。他们将马勒的音乐介绍至美国,更改变了好莱坞电影配乐的做法。他不只是个作曲家,更是提倡革新的指挥,他的理论、技巧至今仍使用。他时常说:「传统只是伤感。」,还要求大量排练曲目;即使这么做让公演品质比过去更为精进,终究导致马勒与乐团之间关系紧张。

宋代文学的特点[1]

宋代文学的特点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经过有机的整合和融化,产生出特定的审美形态、格调和风味,遂成为文化型美学,有别于前代的唐美学。宋文化从下述诸多方面影响了美学的生成、表现和状态怀旧意识. 宋人似乎特别怀旧,《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就是明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自序》曾说到当时的怀旧意识和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靖康之难,中原人士播越两浙,无人不具故国故乡之思。周 《清波别志》云,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且喜歌曹元宠《甚时得归京里去》十小阕,听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北宋“宣(和)政(和)故事”便成为南宋人依念不尽而又时时咀嚼的往事,犹如唐人常常眷念“开(元)天(宝)故事”一样。刘辰翁《减字木兰花》写道:“铜驼故老,说着宣和似天宝。”故国沦陷引发了黍离麦秀之思,怀旧意识便特别强烈。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李清照本人的《菩萨蛮》词亦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北宋“《清明上河图》至镂板以行,宜梦华之风行。徐梦莘《三朝会盟会编》(靖康二年)录赵 之《中兴遗史》,即一字不易抄《梦华录》元旦朝会一则。陈元靓《岁时广记》征引尤多。刘昌诗《芦蒲笔记》录上元词鹧鸪天十五首,谓当与《东京梦华录》并行。”“百余年来,《醉翁谈录》、《都城纪胜》、《繁盛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相继而作”,而《东京梦华录》“为不祧之祖”。《东京梦华录》是这种怀旧情绪的先驱作品和代表作。作者详尽记述了旧都汴京的诸多风物,但是,叙中有情,是“为了忘却的纪念”,特别是那篇冠于篇首的序文。序文对书名“梦华录”做了诠释:“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但作者却无此心绪,说:“仆今追思,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他的心灵浸染着悲凄的情调,几乎是一步三回首,感慨系之地追思那往昔霓虹般的梦影。这种记忆经过二十年漫长岁月的冲洗,已经淡化成粉红色了。序文写到这令人痛心的情形:“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后生”已逐渐失去了这种回忆,对往事颇不以为然。作者担心,随着岁月的更迭,往事如烟飘散,而“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于是,“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见当时之盛”。从表面上看,属于序文的一般通例,是备忘录,发挥一种认识效应,但实质上有着作者的深衷曲意。可以说,《东京梦华录》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唱出一曲挽歌。明人毛晋《〈东京梦华录〉跋》认为“幽兰居士(孟元老)华胥一梦,直以当麦秀黍离之歌”,确是的论。由于是怀着感伤主义的情绪回顾往事,因此陈述过去的诸多现象,便不像巨室大户暴发式的炫富,而是破落户对往日锦衣玉食酸泪汪然的回忆。作者铺张扬厉,山倾海泻,各种物象迸跳在笔触之间,奔赴于纸面,铺排在一个硕大的平面画卷上。意象纷纭,又带有烟花发射的特征。衣食住行皆有,声色视听兼备。浓艳斑斓,堂而皇哉,视觉上令人饱餍,听觉上使人迷醉,犹不足以尽感官满足,但是,字缝之间潜流着浓重的情绪失落感,奏出半是依恋半是挽歌的凄清曲。此后的那些同类著录,在感伤主义情调上与《东京梦华录》多有相近之处。例如《〈梦粱录〉序》写道:“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清人鲍廷博《〈武林旧事〉跋》也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留连今昔而已。”这些情绪、氛围弥漫于宋代的社会阶层之中,出现凄恻、幽咽的回忆性描述,依依不尽地回忆、回顾往事,却又一唱三叹地眷顾不休。戴复古《洞仙歌》:“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 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 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博绝丽”之风。 三.大量用典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 ?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 .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 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 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 ?“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 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 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咼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东方文学专题

东方文学专题 一、名词解释 1、吠陀文学: 答:“吠陀”原是“知识”或“学问”之意,后来经过宗教化的解释,转化为“圣典”或“圣经”之意。作为书名,它是古代印度一些文献的总称。 在古印度“文学”和“文献”同义,所以“吠陀文学”就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就是指四大吠陀本集;广义则是指婆罗门对《吠陀本集》进行注释或解说而产生的各种文献,一般称作“吠陀文献”,如《梵书》、《奥义书》等。 2、苏菲文学 答:“苏菲”是阿拉伯词汇,意为羊毛,因该派成员身穿粗毛织衣以示质朴而得名,是伊斯兰教内部的神秘主义派别,专注于精神修炼,以求达到“人主合一”的最高境界。在伊斯兰教中,他们以宣扬苏菲教义及其神秘主义哲理为主旨,诗歌成就高于散文。阿拉伯最有名的苏菲诗人是伊本·法里德,代表作《酒颂》、《神秘的历程》等。 3、东学西渐 答:在东方文学中,“东学西渐”主要是指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东方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古代世界文学最早的发源地,从而这个时期东方文学的成就向西方传播,对西方文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的情况。这里的“东学西渐”,是与近现代东方文学中“西学东渐”的情况相对应的。表现在例如:在人类思想的全部历史中,没有第二部书能像古希伯来的《圣经》文学那样长期统摄西方的精神领域,并成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它对西方的思想意识、哲学观念、宗教理论、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文学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广的影响。 4、《吉檀迦利》

答:《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部诗集,也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的诗集。“吉檀迦利”是献诗的意思,是献给神的诗。泰戈尔是一个泛神论者,他所信奉的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偶像,而是他的理想、希望和光明的化身。《吉檀迦利》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泛神、泛爱的思想,二者在诗中紧密结合,泛爱思想是基础,是要达到的目的。正是这种结合所呈现的不同表现,构成了《吉檀迦利》诗歌的神秘主义特色。诗中通过神秘主义的描写,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希望----探求----失望这三者的不断反复、不断撞击的矛盾心情,又表现了诗人追求宁静、和谐、自由欢快的美好境界的爱心和愿望。 5、战后派 答:“战后派”是最能代表二战后日本文学走向的创作流派。“战后派”的作家大都在战争年代备受摧残和迫害,断送了青春年华。因此,反映侵略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创伤、探讨战争悲剧的根源,成为他们创作的主要倾向。另外在艺术上他们采用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不拘泥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而侧重于深层心理世界的开掘,力图确立新的表现形式。著名作家主要有野间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等。其中野间宏是这一派的代表作家,长篇小说《真空地带》是他的代表作。 二、简答题 1、简述《吉尔伽美什》的基本思想倾向。 答:《①历史层次全面地展现了过渡时期的社会面貌;赞美为民立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歌颂勇于违抗神意的斗争精神;②哲理层次探索生命的奥秘,说明了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死之不可避免,渴望永生只是徒劳的幻想,但是精神可以永存;③在同自然暴力和社会暴力的斗争中,突出了史诗的英雄主义主题。 2、日本中古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答:中古日本文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表现在: (1)奈良时期(710—793)。第一部书面文史著作《古事记》是日本神话传说的总集,《日本书纪》也收录了一些神话传说:奉神命从天而降,第七代配偶神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兄妹结合,生下日本诸岛、山川草木,以及支配诸岛和万物的太阳女神天照大神、月亮男神和八百万神。《怀风藻》是日本最早的汉诗集。“和歌”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是本期的主要成就:《万叶集》确立了日本“和歌”的民族形式(长歌、连歌、短歌和俳句),开创了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1.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 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 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 公安派 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6. 竟陵派 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是二人编选的《诗归》。 7.梅村体 清初,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任务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圆圆曲》。 8.神韵派

论东方文学发展史

论东方文学发展史 摘要: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成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那么,东方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东方各族的审美文化特征又有哪些,这些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东方各国的具体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关键字:东方文学发展史审美文化特征 一、东方文学的概念 “东方”是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16、17世纪欧洲人开始系统的对亚洲和北非洲的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东方文学即“亚非文学”,它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是表征整个东方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 二、东方文学的发展史 和世界其他文学一样,东方文学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随着时间的发展,东方文学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即上古东方文学、中古东方文学、近现代东方文。现就其发展概述、特征和具体国家的表现作如下阐述。 (一)上古东方文学 上古东方文明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属于黎明期,其范畴是一个包含

众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语言、哲学和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它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始,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在这期间,既有适应于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在特殊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游牧文明,这两种类型的文明互相传播、冲突与融合,逐渐催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上古东方文学。众多东方诸国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埃及、印度、巴比伦、希伯来和中国。 在东方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神话是远古东方人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发展以及主体自我认识的最初诠释,因此,最初的东方文学主要是由各种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宗教文本构成。马克思曾说过:“东方的历史表现为各种宗教的历史。”在东方各国最初的文学作品中,如古埃及的《亡灵书》、古巴比伦的《埃努玛.埃立什》、古希伯来的《旧约》和古印度的《吠陀》等神话传说均与宗教密不可分,都充溢着浓郁的宗教意味个宗教想象。 大约公元前5000年,在尼罗河开始定居的古埃及人翻开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史,古埃及文明属农业文明,“金字塔”结构式的法老王专制的政治形态,以及灵魂不朽死而复生的原始宗教信念构成了古埃及人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并贯穿于整个古埃及历史的发展脉络。产生于新王国时期的宗教性诗歌汇集《亡灵书》就是这样一部关于冥界信仰的产物,其内容大致包括颂神诗、祈祷诗、劝诫诗以及神话诗、歌谣、咒语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