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38.50 KB
- 文档页数:34
公务员法律知识第一章法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法的本体一、法的概念及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应由特定物质生活天剑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本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二、法的特征(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首先,在社会关系中,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其次,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也可以说,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国家创立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创制出新的规范;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得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法既然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它就必然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法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普遍的约束力。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
(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三、法的效力法的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运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运用的效力。
(一)空间效力在我国,凡是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除非有特殊规定,一经公布施行,就在我国的全部领域内发生效力。
地方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只在所管辖的地区生效。
(二)时间效力包括法的生效、失效和溯及力等问题,是指该项法律公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或行为是否适用该项法律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反之,则无溯及力。
我国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对人的效力法对人的效力比较复杂。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人的效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公民的法律效力。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一、法律的特征二、法律规范三、法律渊源和法系四、法律体系五、法律关系六、经济法与经济法体系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一、法律行为理论二、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三、无效民事行为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五、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第三节代理制度一、代理的基本理论二、代理权三、无权代理四、表见代理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一、诉讼时效基本理论二、诉讼时效的种类与起算三、诉讼时效的中止四、诉讼时效的中断五、诉讼时效的延长第五节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一、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二、仲裁的基本制度第二章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概述一、个人独资企业法概述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三、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及事务管理四、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和工商管理五、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六、违反《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法律责任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一、合伙企业法律制度概述二、普通合伙企业三、有限合伙企业四、合伙企业解散和清算第三章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第一节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二、外商投资企业的种类三、外商投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四、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项目五、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方式、比例及期限六、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八、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九、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第二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特点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协议、合同和章程四、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出资额的转让八、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第三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特点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协议、合同和章程四、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五、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六、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的规定七、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第四节外资企业法律制度一、外资企业的特点二、外资企业的设立三、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四、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五、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六、外资企业的期限、终止和清算第四章公司法第一节公司法的基本理论一、公司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二、公司法人财产权三、股东权利四、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五、公司法的特征与性质第二节公司的登记管理一、公司登记管辖二、登记事项三、设立登记四、变更登记五、注销登记第三节有限责任公司一、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二、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四、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五、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第四节股份有限公司一、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二、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第五节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一、公司股票的一股理论二、公司债券的一般理论第六节公司财务会计一、公司财务会计的意义二、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三、利润分配第七节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一、公司合并二、公司分立三、公司注册资本的减少和增加第八节公司解散和清算一、公司解散二、公司解散时的清算第九节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第五章证券法第一节证券法的基本理论一、证券的特征与分类二、证券市场第二节股票的发行与交易一、股票发行的一般理论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三、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四、股票的上市与交易第三节公司债券的发行与交易一、公司债券发行的一般理论二、公司债券的发行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四、公司债券的交易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与交易一、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和种类二、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关系三、证券投资基金的募集四、证券投资基金上市交易第五节持续信息公开一、信息披露的内容二、信息披露事务管理三、公司信息披露中的监督管理四、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第六节禁止的交易行为一、内幕交易行为二、操纵市场行为三、虚假陈述行为四、欺诈客户行为第七节上市公司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概述二、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报告与信息披露三、要约收购四、协议收购五、豁免申请六、财务顾问七、上市公司收购后事项的处理第八节证券交易所一、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二、证券交易所的职责和交易规则第九节证券中介机构一、证券公司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三、证券服务机构第十节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业协会一、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二、证券业协会第十一节违反证券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第六章企业破产法第一节破产法的基本理论一、破产与破产法的概念与特征二、破产法的适用范围第二节破产申请与受理一、破产原因二、破产申请的提出三、破产申请的受理第三节管理人制度一、管理人制度的一般理论二、管理人的资格与指定三、管理人的报酬四、管理人的职责与责任第四节债务人财产一、债务人财产的一般规定二、破产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三、取回权四、抵销权五、破产费用与共益债务第五节破产债权一、破产债权申报的一般规则二、破产债权申报的特别规定三、破产债权的确认第六节债权人会议一、债权人会议的组成二、债权人会议的召集与职权三、债权人委员会第七节重整程序一、重整制度的一般理论二、重整申请和重整期间三、重整计划的制定与批准四、重整计划的执行、监督与终止第八节和解制度一、和解的特征及其程序二、和解协议的效力第九节破产清算程序一、破产宣告二、别除权三、破产财产的变价和分配四、破产程序的终结第七章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第一节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概述一、企业国有资产的概念和监督管理体制二、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三、国家出资企业四、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选择和考核五、关系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六、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第二节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法律制度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概念和原则二、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三、国有单位之间的产权界定四、产权界定的组织实施第三节国有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一、国有资产评估的概念和原则二、国有资产评估的范围三、国有资产评估的组织管理四、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第四节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法律制度一、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概念二、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三、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和程序四、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管理第五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法律制度一、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概念和原则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程序三、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四、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五、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第八章物权法律制度第一节物权基本理论一、物与物权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三、占有四、物权变动五、物权的民法保护第二节所有权制度一、所有权的基本理论二、各类所有权三、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四、共有五、相邻关系第三节用益物权一、用益物权的基本理论二、主要用益物权介绍第四节担保物权制度一、担保物权的基本理论二、抵押三、质押四、留置第九章合同法律制度(总则)第一节合同的基本理论一、合同与合同法二、合同的分类三、合同的相对性第二节合同的订立一、合同订立程序--要约与承诺二、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三、格式条款四、免责条款五、缔约过失责任第三节合同的效力一、合同的生效二、效力待定的合同第四节合同的履行一、合同的履行原则二、同时履行抗辩权三、先履行抗辩权四、不安抗辩权五、代位权六、撤销权第五节合同的担保一、合同担保的基本理论二、保证三、定金第六节合同的变更与转让一、合同的变更二、债权转让三、债务承担四、合同债权债务的概括移转第七节合同的终止一、合同终止的基本理论二、清偿三、解除四、抵销五、提存六、免除与混同第八节违约责任一、违约责任的基本原理二、违约形态三、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四、免责事由第十章合同法律制度(分则)第一节转移财产权利的合同一、买卖合同二、赠与合同三、借款合同四、租赁合同五、融资租赁合同第二节交付工作成果的合同一、承揽合同二、建设工程合同第三节提供劳务的合同一、运输合同二、保管合同和仓储合同三、委托合同和旅游合同四、行纪合同与居间合同第四节技术合同一、技术合同概述二、技术开发合同三、技术转让合同四、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第十一章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第一节外汇管理和外汇管理法基本理论一、外汇及外汇管理的概念二、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外汇管理立法三、我国《外汇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及外汇管理机关四、我国外汇管理法的基本原则第二节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制度一、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制度概述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三、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四、个人外汇管理制度第三节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制度一、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制度概述二、直接投资项下的外汇管理三、有价证券及衍生产品发行、交易项下的外汇管理四、外债管理五、境内机构对外提供商业贷款的管理第四节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制度一、银行外汇业务管理二、保险公司外汇业务管理三、证券公司外汇业务管理第五节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市场管理制度一、人民币汇率管理二、外汇市场管理第六节监管与处罚一、外汇管理机关的监管措施二、被监管主体及其他有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罚第十二章票据法律制度第一节票据法的一般理论一、我国票据立法二、票据法律关系三、票据行为四、票据权利与抗辩第二节汇票一、汇票的概念和种类二、出票三、背书四、承兑五、保证六、付款七、追索权第三节本票一、本票概述二、出票三、见票付款四、对汇票有关规定的引用第四节支票一、支票概述二、出票三、付款四、支票准用汇票的有关规定五、对签发空头支票行为实施的行政处罚第五节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一、涉外票据的概念二、我国《票据法》与有关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关系三、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第六节法律责任第十三章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第一节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二、知识产权的范围和分类三、知识产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第二节专利法律制度一、专利制度的基本理论二、专利权的主体三、专利权的客体四、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五、专利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六、专利权的终止和无效七、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八、专利权的保护第三节商标法律制度一、商标制度的基本理论二、商标权三、商标注册的申请和审查核准四、注册商标的变更、续展和转让五、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和争议裁定六、商标使用的管理七、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八、驰名商标第十四章竞争法律制度第一节竞争法的一般理论一、竞争及竞争法的概念二、竞争法立法模式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基本理论二、仿冒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三、商业贿赂行为及其法律规制四、虚假宣传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五、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及其法律规制六、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七、诋毁商誉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第三节反垄断法律制度一、反垄断法基本理论二、反垄断法实施机制三、相关市场及其界定四、垄断协议及其法律规制五、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及其法律规制六、经营者集中及其法律规制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及其法律规制。
第一章法律基础理论第一节法的基本概念知识要点一、法的概念与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的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条件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学说,应对法的本质进行多层次的阐释:1.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说明了法的初级本质。
2.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是法的二级本质。
3.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法的特征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主要有:(一)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所谓制定,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通过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成文法。
所谓认可,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根据其需要,由国家机关承认在社会上早已存在并起作用的某些行为规则为现行的法律规范,赋予法律效力。
(二)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法律规范在内容上与其他社会规范不同,它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来实现其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目的的。
所谓权利,是指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人们可以从事某种行为的权能。
所谓义务,是指法所规定的人们必须履行某种行为的责任。
法律上权利和义务是由国家确认并予以保障的。
(三)法以程序性为重要标志与只作实体规定,不作或者极少作程序规定的其他社会规范不同,法既作实体规定,又作程序规定,程序性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法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障手段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法,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借助暴力来保证实施,对违法者以强制的方法加以制裁,强迫其遵守。
法之所以需要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是因为:第一,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必然会遭到敌对阶级或敌对势力的反抗和破坏,这就必须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暴力为后盾,保障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