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控制艾滋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综合症,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

二、传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无症状而血清HIV抗体阳性的HIV感染者(携带者):人群庞大,难

限制其活动,潜伏期长。

●血清病毒阳性而HIV抗体阴性的感染者(窗口期):窗口期通常为2~6

周,一般不超过12W,怀疑感染艾滋病而初筛检查阴性者,应在3个月后复查或进行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

三、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约占70%~80%,男同性恋→异性恋(分别为5%~

10%、>70%)

●经血传播:共用针具静脉吸毒、拔牙、美容、介入性医疗操作等。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目前认为 HIV阳性孕妇约11%~

60%会发生母婴传播。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5~49岁发病者占80%

●高危人群:

●男同性恋、静脉药瘾或吸毒者、性乱者

●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HIV(+)的性配偶及婴儿

五、哪些日常接触是安全的呢?

1.日常接触不传播

2.这样接触很安全

从理论上讲:蚊子在艾滋病病人和健康人身上来回不停地吸血,要达到致病的病毒量,至少要在短时间内来回上千次。

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1、蚊子吸血不会吐出

2、即使有吐血,其中的艾滋病病毒量非常少

3、还没有发现因蚊子传播感染艾滋病的病例

六、全球艾滋病流行概况

●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HIV感染者●WHO估计,全球HIV感染者至少8000万人,已有2480万人死亡。

新增HIV感染者500万/年、1.6万/天、11例/分钟

●非洲、美洲、欧洲多发,亚洲HIV感染者快速增加(已近1000万)●1985年传入我国,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七、我国艾滋病感染现状

2018年11月23日上午,国家卫健委举行发布会透露,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85.0万,死亡26.2万例。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全人群感染率约为9.0/万,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疫情分布不平衡。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2017年报告感染者中异性传播为69.6%,男性同性传播为25.5%。

当前,性传播作为我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波及范围广泛,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更加艰巨。

八、甘肃省艾滋病感染现状

●截至2017年10月底,我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

滋病病人5441例,其中现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为4629例,

死亡812例。

●2017年1-10月,全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1027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790例、艾滋病病人237例;

报告死亡140例。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与2016年同期(915例)相

比增加112例。

1.甘肃省艾滋病感染现状

●目前,全省已有84个县(市、区)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

艾滋病病人,无疫情报告的2个县是碌曲、阿克塞县。

●全省现存活的4629例感染者和病人中,居前三位的市州为兰

州市、天水市和临夏州,现存活2666例,占全省现存活病例

数的57.6%。

●2017年1-10月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居前三位的市是兰

州市、天水市、庆阳市,共报告545例,占全省同期报告数

的53.1%。

2.甘肃省艾滋病感染现状

●2017年1-10月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职业中所

占比例较大的是农民,占46.6%;

●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占20.3%,商业服务人员占9.3%,青年学

生占2.1%。青壮年是主要受感染人群,15-49岁年龄段占76.9%,50岁以上占23.0%。

●通过医疗机构检测发现的占57.9%,医疗机构检测已成为发现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主要途径。

九、临床表现

1.临床分期

●潜伏期平均9年,可短至数月,长至15年

●我国HIV诊疗标准和指南: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2、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部分感染者出现HIV病毒血症

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斑丘疹、痤疮样)、全身广泛淋巴结肿大(较固定、有触痛、可活动)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病变轻微,可自行缓解。

3、无症状期(潜伏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

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此期具有传染性

4、艾滋病期

早期:一般无特殊症状,有的患者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中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鹅口疮、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晚期:多伴有各种条件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及多脏器损害,也可有消耗综合征和痴呆

十、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典型胸片:肺门周围间质性浸润(卡氏肺孢菌肺炎 PCP)

病原学诊断:痰、支气管灌洗液中查出卡氏肺孢菌

卡波济肉瘤KS,Kaposi’s sarcoma

真菌性皮炎

真菌性角膜炎

口腔真菌感染

疣带状疱疹

HPV(人类乳头瘤状病毒)感染尖锐湿疣

淋巴瘤消瘦综合征

HIV患者免疫力低,容易受感染,受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皮肤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生殖器疣、传染性软疣、口腔毛状白斑等;

艾滋病患者真菌感染后出现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细菌感染出现毛囊炎、脓疱疮、蜂窝织炎等。此外皮肤还有蠕螨病、疥疮、肿瘤等疾病出现。

艾滋病的危害

1、对患者自身的危害: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时诊治等原因而死亡或致残。同时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也常常给感染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

2、对他人的危害:感染者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及经过母婴途径等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3、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虽然我国早已实施对HIV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但晚期并发症的治疗仍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对个人的危害:承受巨大肉体和精神痛苦、直至死亡

45

十一、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洁身自爱避免高危行为

相关话题1

前不久,在上海的部分高校增设了一个“艾滋病检测包”的自动售卖机。艾滋病检测包被隐藏在普通饮料的自动售卖机里,学生可以在不被发现的的情况下购买和检测。没想到,上架的当天就引起了学生们的疯狂抢购,在一个大学仅6个小时就售尽。而后来的回收结果更让人惊讶,三台自助售卖机一共回收了37份。其中,阳性结

果居然有2份,比例之高,让人意想不到。

相关话题2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是纯洁、积极、美好这些代名词的大学,如今却成了艾滋病的重灾区和高发区。归根到底,性观念是开放了,但是性知识却没有跟上;当这些年轻人尽情的享受肉体带来的欢愉之时,却忘了提防躺在自己身边的到底是人还是鬼。为了一时的激情,到处肆意妄为,安全措施也做得不够充分,最后,只能自食恶果。(摘录)

十二、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

●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中主要是:

●坚持洁身自爱,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②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③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④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⑤受艾滋病感染的妇女避免怀孕、哺乳。

●⑥使用避孕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⑦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

其传播途径。

禁欲(abstinence) 顾名思义就是不要过早发生性关系

忠诚(befaithful)

即一辈子只与一个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配偶发生性关系,而自己也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

十三、科学理性对待艾滋病患者

科学对待

理性对待

科学理性对待艾滋病患者

(1)心理对等:一定要做到心理上的对等。不能从内心里歧视对方,他们也需要你的关心与尊重。

(2)要正确地获取关于艾滋病防护的基本常识,并将掌握的知识告诉家人和朋友。既要关心艾滋病患者,也要做好自我防护。

(3)患艾滋病之后,情绪特别低落。这时候,鼓励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地把他们介绍给自己身边的朋友认识,他们也很孤独,也渴望朋友和友情。不要轻易地拒绝他们,排斥他们!十四、小结

1.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2.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4.科学理性地对待身边的艾滋病患者

相关网站

●世界卫生组织: www.who.int

●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卫生委员会: https://www.doczj.com/doc/956212130.html,/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https://www.doczj.com/doc/956212130.html,/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956212130.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