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清朝晚期文化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清朝晚期文化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清朝晚期文化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清朝晚期文化

(封面)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清朝晚期文化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1.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随着西方势力大量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封建文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侵略性在入侵中国的西方文化方面表现出来。大量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处于主动地位,中国封建文化处于被动地位。

(2)中西文化冲突带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先进和落后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侵略与反抗的冲突。

(3)扬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变革求生存、图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变的必由之路。先进的中国人为此做出的艰辛努力,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进步思想演变的进程及主要特征

演变进程:①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

③19世纪90年代以后维新思想成为中国进步思想主流,以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

④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进步思想主流,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一战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

特征:①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②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反侵略反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 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与分析[设计理念]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长期以来,在传统史学研究的社会大背景下,部分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地位却体现得很不充分。再加上老师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丧失了历史本来的活力和生机,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点翻腾的浪花。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本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开放历史教学,让生活走进历史教学,将“死”的历史教“活”,同时历史教育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乘着音乐的翅膀 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的同时,同学可熟悉校园名谣《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音乐)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原诗)希望胡适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老师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歌词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它的词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胡适,歌中的兰花草象征着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焦急地等待着这株迟迟未开的兰花,象征着他希望自由主义之花早日开遍全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胡适,走近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欣赏老照片。 中学历史教材关于历史背景的介绍,大多是结论化的观点。我从学生思维层次的角度出发,精心挑选一组老照片:一张旧式婚礼、一张新式婚礼、一张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一张民国时期的女学生。 教师提问:请大家欣赏老照片,观察辛亥革命前后男性和女性的服饰、发式分别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教师过渡:社会生活的变化必将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变化。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新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知识分子必须寻求新的出路继续完成这一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假如你是当时一位从西方留学回来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你会做何感想?并采取什么行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了你最大的可能是拿起笔杆代替枪杆,通过写文章、办报纸、办报刊等方式来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而你又是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的,

中学历史课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课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10月15日上午,我在讲了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但是感觉准备不足,遗憾太多,与教教研室新的教学流程差距很大,听取各位老师的点评和白老师的指导,反思如下: 首先是教学设计没有按照教研室历史课堂流程规 范自己,从课标、教材、学情、评价的高度认真的设计,每一课要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主问题,然后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要围绕着主问题展开,并恰当的嵌入评价,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在本课中,前半部分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解决基础知识,利用表格整理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然后展评落实,在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做讲解,通过材料阅读加以拓展应用,完成练习检测。但是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比较笼统,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和真正指导学生答题的方向,导致问题较大,很空洞,学生不知从何说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新思想的准确把握不够,没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给提供载体,特别是视频、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解对课本表述的强调,浪费时间过

多,感觉比较生硬,灌输式的教学效果很差,这节课课堂训练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愧不如! 其次,交流评课时同志们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比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chu )义,不能能念(zhu )义,播放课件后,教师要有板书,正确的板本科的课题和知识识的重难点,知识的重难点,引出学习的思路,再表述重大历史事件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写全称,选用材料要慎重,标明出处,当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指导标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或者阅读的提示,让学生答题的方向,训练生成新的理解。课堂训练重视提能,面向中考题型,要有梯度,适当选用中考题,解析检测题指导答题方法。 今后改进方向: 1.认真落实县教研室推出了初中历史学科的新授课流程:(1)恰当导入明确目标(学什么)(2)通读全文明了史实(是什么)(3)主题教学明析史因(为什么)(4)巩固训练联系运用(怎么用),规范课堂环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提高课堂读-思-练实效。真正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做导演,提升幸福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 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合作探究,剖析主题 【师生互动】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图片资料。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思想领域的开拓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与注重人文的特性。在临水高地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出以小米与稻米为主的农业生活,形成黄河与长江流域多元的文明型态。以夏商为核心的青铜文化,反映出政治与宗教文化的神秘华丽。周代则是逐渐淡褪宗教色彩,朝向以人文理性为主导的文明型态迈进。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对接踵而来的生存挑战,逐渐形成华夏意识与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透过汉字的传播,华夏文明也成为东亚文化发展的基点。 ▼周人制礼作乐,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领航 ◆分析华夏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的独特性 ◆认识以三代为主体而融合多元因素的华夏文明◆思考汉字对中国与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一、文明的多元起源 (一)古文明的孕育 人类能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创作工具器物,驯化动植物而发展出农牧业,以维持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是孕育文明最重要的基础。种植人畜食用的作物,需要沃土的助长与水源的灌溉。中国、西亚、埃及与印度四大古文明的诞生,都与大河关系密切,因此被认为是“大河文明”的典型。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約公元前8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中國文明 約公元前8000年臨水高地 種植稻米、小米畜養豬、羊 埃及文明 約公元前7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印度文明 約公元前5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图1-1四大古文明比较。

注1 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在浙江河姆渡与湖南玉蟾岩等遗址,陆续发现约七千年至一万年前的稻谷遗存,后者是目前最早人工栽培稻米的遗迹,显示长江中下游可能为世界稻米培植的起源地。 注2 印纹陶。陶器表面的纹状,是利用绳子等印压而成,故称为印纹陶。台湾大坌坑文化(约4000B.C.E.~2200B.C.E.)所使用之粗绳纹陶器,即属印纹陶文化。(二)华夏文明的诞生 1. 华夏文明起源的特殊性 相对于利用大河泛滥来克服干旱环境的西亚与北非,中国所发现的农业遗址,多是分布于支流的河阶台地,或是湖泊旁的小丘上。这些临水高地既靠近水源,又可免于泛滥之害,使中国古文明的诞生,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大河文明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造就出不同的作物与农耕型态。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气候干冷,粟、黍就成为主要栽种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湿热,适合栽种稻米●。不同于其他古文明以小麦、大麦的作物为主,稻米与小米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 2. 多元的文明起源 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王朝为夏、商、周三代,三代都城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传统观点认为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华夏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但这种一元的文明起源论,在黄河流域以外大量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现已被修正,多元文明起源论已成为共识。 例如:红山文化(约4000B.C.E.~3000B.C.E.)玉制动物形祭器的形制,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约2300B.C.E.~1600B.C.E.)陶器的彩绘纹饰,都不同于中原地区。而东南沿海分布甚广的印纹陶●,表面的几何纹饰也迥异于中原陶器。 博学堂大河与古文明的关联 人类古文明的出现,过去认为大河提供水源与泛滥沃土而发展出农业,是古文明出现的必然要素。但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古文明遗迹后,发现事实并非都是如此,如中美洲的马雅文明就不是大河所孕育。

新文化运动

班级:高二()姓名适用:文、艺撰稿人:杨小娟审核人: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课程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 一、背景 1.政治黑暗: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发展。 3.阶级基础: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4.思想方面: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二、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1.兴起标志:1915年,《》的创办。 2.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蔡元培等,他们是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3.指导思想: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可以概括为民主与科学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任校长后,锐意改革,以为办学宗旨,提倡,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 5.主要阵地:《》 三、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 1.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专制、迷信与无知。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包括内容和形式) (1)原因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其锋芒必然指向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代表人物 ①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提 倡,反对。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以 取代,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③鲁迅:《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代表了文学革命的成就。思考: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会爆发新文化运动?(注意自己答题的技巧) 思考: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说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思考: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1)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2)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3)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是否适用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听课反思

《新文化运动》听课反思 大光华于晗 我感觉本课成功之处主要有三点: 一是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授课中,将本课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联系,通过比较近代化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所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并对之前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汇总,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是相关材料的运用效果明显。在教学中,使用了材料教学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选取的材料,注重典型性与趣味性,既说明了问题,又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放手由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点,或者给予学生思考的思路,或者给予相关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的引导,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相关结论。 有两点今后待改进: 1、学法指导还有欠缺。历史教材知识点繁杂,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对于知识点进行勾划,并做好笔记,以方便学习。对学生课本的标记情况,没有时时掌握。 2、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应适当调整评价方法和手段,一是扩大评价范围,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及时掌握。二是多样评价手段,给予孩子评价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其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专业历史教育,使我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使我对生命化课堂的理解和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感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把握知识的完整体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就是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真正领悟教材,驾驭教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课堂整体上对教学要线索清晰,立意恰当,重难点突出。通过课件与板书,彰显了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学生形成立体知识网络。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所以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 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 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3.学生评价不到位。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今后要多对小组合作进行训练,培养小组长的带头作用,把小组表现纳入班级评比,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兵管兵,兵带兵”的境界,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后进生的帮扶问题,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一举两得。 通过这次上课,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的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真正领悟教材,驾驭教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板山学校廖海波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课堂练习: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含解析)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实现第一次生产力飞跃。这主要得益于( )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B.大河流域的水资源 C.铁器农具的出现 D.国家的正式形成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通过考察研究金字塔,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埃及的社会文明包括( ) ①建筑技术 ②宗教信仰 ③自然科学 ④专制制度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刹帝制,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 ) A.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社会普遍信奉佛教 D.已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4、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又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是( ) A.《吉尔伽美什》 B.《汉谟拉比法典》 C.太阳历 D.希腊神话 5、古希腊世界有48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其中最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其面积和人口如下表所示。此特点有利于( ) 城邦面积/km2人口/万人 雅典2500 约30 斯巴达8400 约40 A.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B.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D.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 6、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7、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公民自杀要得到批准,若公民未经允许而自杀将被视为犯罪行为;梭伦执政时又要求公民不能以人身做抵押,来偿还债务。古代雅典的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 ) A.保障城邦民主政治的运行 B.防止公民人数减少影响税收 C.彰显雅典的人文主义精神 D.体现法律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8、材料一某电视台栏目组拍摄了专题片《文明之路》,让我们追随摄制组的足迹,共同见证人类的早期文明。 材料二 (1)图一是哪一大河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图二石柱上雕刻的是哪一部法典?并指出这部法典的地位。

集体备课人教版《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集体备课 一、【课标解读】 课标:3-1-3 简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说明“五四”运动为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解读:了解陈独秀与《新青年》,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思想启蒙意义。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的单元主题下,着重展现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北洋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导入,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的学习,叙述接受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说明新文化运动如何促进中国的思想启蒙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2.教材结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结合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在思想领域发挥的作用。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意义。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中华民族在发展道路上的选择,培养民主、科学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通过图片、地图、文字资料等获取历史信息。 2.小组合作交流,学会论从史出的论证方法和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民主、科学的精神。

2.学习先进知识分子敢于挑战旧思想、旧道德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意义,培养民主、科学的精神。 难点:结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史地结合” 策略方法:史料化、问题化、活动化、趣味化、个别化和协作化、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展示图片: 镜头1:民国二年,某地百姓门户上的对联 镜头2:袁世凯祭天 学生思考: 1.辛亥革命之后,为什么还会出现镜头1和镜头2中的现象? 2.你认为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本课用了直接导入法,并且由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探究 结合材料及书本相关内容,小组讨论: 1.材料1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2中的新知识分子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史料的补充,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理解思想解放的迫切性。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2018-2019学年度(上) 本课属于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从内容上来说,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包含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整节课的教学巧妙运用民意调查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知识

丰富、内容多彩;为了有利于教学,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彰显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小组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高。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因时间关系,让学生看材料和图片时,并没有对其做深层次地介绍和解读。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并没有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导致拖堂。 在评课的过程中,专家同行也对我提出了一些意见,如在课本内容的调整上可以在大胆些,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等等,是我感触颇深。 我更加明白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此次备课中,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只是一味地讲究形式上的多样,而丢了备课中的重要一个环节,研读大纲,课程标准。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深刻地感触,到底什么是新课改,仅仅是形式上的吗?仅仅是小组合作,仅仅是探究讨论吗?不论是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甚至大量的材料视频等等,这些都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而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我们的课堂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合情合理。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改进: 1.在备课之前,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先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教学要点、知识重难点,明确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再依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2.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大胆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对教学内容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以便学生更容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精品文档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 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 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西周政治是() A.神权政治 B.皇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2.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文化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B.宗族关系也是基本的政治关系 C.采取民主方式推选国家最高掌权者 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3.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的名字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将是大不敬。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4.“香火点燃,袅袅青烟把怀念牵系,张张渐变的纸钱,担当起阴阳的信使。”这是一名网友为纪念他的父亲在博客上发表的一首原创诗歌。时下,上网扫墓、发微博祭祖渐成潮流。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A.内外服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 5.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 A.王室子弟 B.功臣 C.商代贵州 D.诸侯 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块记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统一中原 7.下面是西周一诸侯的妻妾和子嗣状况表。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 8. () A.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和混战 B.秦用商鞅主持变法 C.秦国广纳人才 D.秦王赢政的胆识和策略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_吴怀东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 吴怀东 (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大学学报主编) [主持人语]一百年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们针对的问题、倡导的观念、提出的规划,却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今天的社会生活,也影响着今天每个中国人的言与行。当代中国人不仅生活在当下,更一直生活在近两百年历史所塑造的文化情境之中。“却顾所来径,苍茫横翠微”,今天我们放眼世界,回望从那时开始的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和艰难遭遇,我们对那场运动既要感恩,更要反思:今天的种种问题,到底是我们的先辈们所倡导的“文化革命”力所不逮还是过犹不及?应该说,对新文化运动的回顾与反思,并不始于今日。但是,百年飘忽,时过境迁,当中国发展到提出实现“中国梦”的这个特定历史时刻,现实的参照更能有助于我们客观、理性、冷静地评价百年前的那场运动,而重新考量、审视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无疑也更能灼照现实,明确我们前进的方向。有鉴于此,值新文化运动发轫百年之际,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台湾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大学文学院联合发起举办大型学术活动“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系列学术会议,邀集海内外学界同人共同研究和反思这场伟大的运动及其深远影响。五家学术单位,连续举办五场专题会议,分别从“文学与社会”“问题与主义”“科学与民主”“中国新思想:历史与方法”“人:观念与自由”五个角度,对这场思想文化运动及其近百年的影响进行深度、系统的回顾、总结、反思并前瞻。我们希望这系列会议,既是学术同人高层次、专业性的学术交流和思想交锋的活动,也是社会大众关注并思考的文化实践活动,要超越今日大众媒体肤浅的狂欢与喧哗。 2014年岁末在安徽大学举行的首场会议初战告捷,本专栏所刊载的四篇论文就是首场会议的部分精彩论文和思想成果。新文化运动从“文学革命”开始,涉及语言文字、文学思想、审美观念等问题,因此,我们承办的这场会议就围绕“文学与社会”这一话题而展开。文字学家黄德宽教授的论文《新文化运动与语文现代化的反思》,着眼宏观,立足新文化运动后百年汉语文政策的演进,清晰而准确地梳理、概括了新文化运动关于汉语改革认识的贡献,他认为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语文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是促进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二是推进了汉字改革运动的发展,三是确定了新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中国近代史专家汤奇学教授的论文《新文化运动中的国语运动述评》,则从史学角度展开,细绎史料,还原了当时关于语言问题讨论的过程。前述两文角度相异,各见功力,但是,识见互补。学贯中西的章启群教授的论文《现代文明的中国与中国思想的困境———从美学与新文化说起》,勾勒美学学科在中国百年发展的特殊历程,分析新旧学术转换的内在轨迹与变异的相关因素,揭示古代传统学术向现代学科转变的一般性问题及其对策。其意旨不仅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提供一个参照,而且试图为中国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作一些初步的探索。此文高屋建瓴,新人耳目,其字里行间激荡的家国情怀正和百年前先贤的心态前后呼应。学术新秀汪杨博士的论文《历史境遇与文化氛围———新文化运动前夜的安徽》则还原了新文化运动前夜安徽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异动,显示出安徽是当时全国思想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力量之源;论文还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员骁将陈独秀、胡适来自安徽的缘由作了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考察。这些论文深化了我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举办这场会议,是安徽大学文学院发扬先贤精神,介入当代学术界主流对话、积极参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回顾新文化运动,我们看到,一本杂志造就了一个时代,造就百年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创造了大众传播史上的一个传奇。作为当代的学术人,我们有责任继续反思百年前那场声势浩大运动的正与反、得与失,助推今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办刊人,我们不仅艳羡《新青年》的精彩,更理应师承其精神,高度关注社会文化发展的脉动,并力所能及地引领我们时代的精神生活。 1

高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案1 人民版必修3

《新文化运动》教案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指导意见: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网络探究法 3.了解—理解—见解 教学流程: 导入:大家做好上课准备了吧?好,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智慧问答题:(投影)中国有这么一所高校: 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家革命与建设的摇篮 王选院士:独特的精神魅力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中国的哈佛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 <学生回答>对,是北大,2005年世界高校排名,北大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15位,可以讲,北大誉满全球,海内皆知,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我想,你们也向往北大吧!北大也是你们心中的理想吧。可是,你们知道吗?北大真正的崛起是跟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运动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学生齐声说> 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1915年中国的必然产物。那么,1915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呢?今天,老师就借助网络带你们去看看1915年的中国。 板块一:新文化运动背景分析 (投影) Baidu:1915年中国(财经报告、社会花絮、发表评论) 设问一:通过财经报告你能了解到什么?

<学生回答> 冠生园的发展问题,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典型,民族资本主义,意味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而民族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民主政治(联系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中国的日子一天天坏下去) 设问二:社会花絮说明当时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学生回答>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旧道德盛行。 设问三: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舆论导向? <学生回答>:袁世凯在大搞尊孔复古 尊孔复古实际上是在复旧的礼教、道德,这实际上就是复辟帝制的前兆。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的了激烈的冲突。 因此,1915年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迫切任务是什么:思想解放,开展一场思想运动来批判这股逆流。 (背景小结):1915年中国,一方面,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一方面专制统治盛行;一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就应运而生了。 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辛亥革命后产生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板块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请同学看一下课本,然后一起来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前期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心在那里?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投影)展示代表人物并做一简单介绍。 设问一:为什么中心在北大? <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干将在北大 设问二:为什么到北大呢?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蔡元培,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进行了大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一个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油画展现)指出:既有西装革履、思想激进的新式学者,也有穿长马褂、流长辫的孔夫子之流,这些人在北大同台讲学,从而使北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派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北大面貌焕然一新。表面上看,这一方针不偏不倚,实际上是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因为在专制盛行的当时,它为新思想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容的环境。 设问三: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是初中学过的内容,那位同学能站起来回答:<学生回答>:三个提倡,三个反对.,那我们现在逐一讲解。 首先: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民主和科学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大家知道吗?德先生和赛先生 那么民主和科学具体指什么?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特别强调这两个内容,它不但是内容,还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