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何在

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何在

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何在
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何在

借用西方学者的说法,今天是个“后现代社会”。明明是现代人,为什么要用“后现代”一词来描写我们所处的环境呢?大致的原因是:西方从近代以来,理性扮演主导的角色,认为只要以理性作为建构社会的基础,则人类必定日益进步。这样的观念所形成的是“现代”社会。但是,在上个世纪接连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理性受到严重质疑,亦即理性所建构的一切不但不可靠,并且还隐藏许多盲点,譬如,知识其实只代表统治阶级的意识型态,并无客观性与普遍性等等。我们所信以为真的的合理知识,其实只是欺人的伎俩而已;然后,一切所谓的“价值”(如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都必须重新予以估定,并且,是由每一个人自己去负责估定。个人从群体中游离出来,表面看来是身心的大解脱,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型态的生活方式;但是,偏偏这样的自由也带来了“无所适从”的苦恼。过多的选项,有时反而使自由变成折磨,尤其对年轻人与有钱人更是如此。

二十一世纪的难题之一是忧郁症日渐蔓延,活得快乐的人越来越少,而自杀率也节节升高。面对这样的后现代社会,庄子思想可以提供什么帮助呢?

以下几点可以参考,后现代社会在消解了理性的建构功能之后,剩下一片空白的领域,足以让每一个人自行寻找自己所选择的价值。但是,演变的结果往往是相对的价值观,亦即每一个人都是对的,同时也没有任何人是真正对的;今天认为是对的,明天可就不一定了。经过一段时日以后,相对主义趋向于怀疑主义,怀疑主义再趋向于虚无主义。在此一过程中,忧郁症也渐渐笼罩了人的心灵。

那么,庄子思想有何特色呢?庄子一方面看透了万物的存在与人间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很容易化解成败得失所带来的情绪干扰;另一方面,他探本求源,觉察这一切短暂的存在与相对的价值并非梦幻,而是奠基于“道”之上的。譬如,一个人觉得生命无常,自己有生有死,因而也是可有可无的,然后就容易减低或失去生存的意念与乐趣。但是,他可以转念一想:一个可有可无的我,居然得以生存,那不是道的力量在支撑吗?道为什么要让我这个可有可无的人活在世间呢?我又怎能不珍惜这短暂而可贵的一生呢?其次,接受上述启发之后,接着要问:我要如何安排此生,才算是尽了做人的责任?简而言之,要学习悟道的智慧,再从真实提升到美感,欣赏所见的每一事物,享受生命的每一剎那。基本的功夫是“心斋”,亦即让自己的心思渐趋单纯、安静、空虚、恬淡,好像对万物(连自己的生死)皆无所执着。庄子说:心斋是要练到「虚」的境地,因为只有在虚的境地,“道”才会展现出来。他又说:“精神生于道。”意即:每一个人与生具有“精神”的潜能,但是要经由心斋的修养,才能使它彰显。精神在彰显时,其实正是人心与道冥合的状态。精神有何作用?它能由道(万物的起源与归宿)来看待万物,自然会发现万物无一不美。然后,人生要做到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也就毫无困难了。第三,前面两点也许有些抽象,并且真要实践也须假以时日,但是《庄子》一书还有一项立即可以兑现的效益。那就是:这本书包含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寓言与故事,使人读来兴味盎然。金圣叹推荐《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想来也有他的道理。因此,现代人在休闲时,不妨考虑翻阅《庄子》,或者集合三五好友一起分享阅读《庄子》的心得。这样的休闲,既可以怡情养性,也可以益智清心,真是何乐不为啊!如果询问庄子思想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能产生什么立即或直接的效用,那么答案恐怕是不太乐观的。因为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与苦乐体会的人,比较可能欣赏庄子。而这样的人在今日社会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

他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他把老子关于对立面转化的看法引向极端,认为无论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毁等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观点,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幼儿),而彭祖(传说中最长寿的人)为夭。”这就混同了大小、寿夭的区别,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走向“不别同异”、“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于是他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说可以不必过问是非,生死如一,表现出悲观厌世的情绪。他不仅认为“齐是非”、“齐万物”,甚至“齐物我”,正如他所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入神秘主义境界,一切皆不可知。

作为没落阶级的代表,他竭力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达到“真人”境界。要成为“真人”,就要能够“坐忘”,即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觉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毁誉、是非,精神上得到绝对自由,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庄子学说地现代意义与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论文 庄子学说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韦金梦 班号 018 指导老师宁琪 2013年6月25日

庄子学说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一、庄子其人与其思想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在思想上,他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通常被并称为“老庄”。庄子发展并丰富了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是由战国时期庄子所著,也有说其中有些容由后人所著加。历史上关于庄子的记载较少,后人只能通过《史记》和《庄子》来了解一些。《庄子》一书现存世版本共计三十三篇,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巨大,其兼具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除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外,其独特的散文集式写作手法,在当时独树一帜,被古往今来名家所推崇。 《庄子》的哲学思想秉承老子且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主要体现在庄子的自然观,其最高概念和畴是道,形成了庄子的学说。庄子的大道是德行的根本。庄子的认识哲学创建了“相对论”认识观。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的人生哲学形成了庄子的核心思想。 庄子哲学不乏管理智慧,其对于治国治企均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其中一篇“应帝王”中说:“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意思是说圣贤的人治理国家难道只去治理社会

外在的表象吗?管理国家必须先自正而后感化他人,这不过是让人民尽其所能罢了。管理之道同于治国之道,管理者不能自正,怎么可能管好企业呢?管理者要明白怎样去管理,如《庄子》所说:“汝游心于淡,和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要淡泊于心,神气恬静,政策和措施的施行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恰到好处。管理者应有管理境界,如《庄子》所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持;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庄子的思想、生活态度、文学,在他表达和实现的途径与过程中,蕴藏着深刻与丰富的涵。这不但给后人提供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模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典文化的重要精神来源,为后世开启智慧之门。在现代企业企业管理中,亦可通过《庄子》窥得管理精华之一斑。 二、管理哲学 同孔子、孟子、老子等人一样,庄子的智慧也是企业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他最主要的思想深深地体现在《庄子》篇,而外篇主要是庄子学生的著作,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杂篇也同样值得管理者借鉴。 《古木与雁》的故事讲到:一天,庄子和他的学生在山上看见山中有一棵参天古木因为高大无用而免遭于砍伐,于是庄子感叹说:“这棵树恰好因为它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晚上,庄子和他的学生又到他

谈谈庄子的道家思想

谈谈庄子的道家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也都十分深远广泛。《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或艺术上讲都是其代表作品,虽然仅此一篇难以穷尽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从中亦可使我们窥见他思想的一个全貌。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这些观点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超脱,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吸风饮露、游于天地之正气,不受任何的羁绊,无所依于旁人,逍遥自由的人;他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不为任何是非、好恶、喜怒、哀乐内伤其身,使人的自然天性能够自由发展的境界;他认为死是摆脱了世俗烦恼而“反其真”,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而在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逐,多少年轻的生命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给与的沉重的压力选择逃避甚至是选择离开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要是人们能够体会到庄子思想中的那份淡泊,那份超然,能够让自己有所感悟,虽不能有庄子之豁达但至少我们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压力。 无论是逍遥游中的无己还是齐物论中的丧我,它的根本都落在心上,几乎将我与心等价了。庄子在齐物论中思想就是“万物与我为一”,例如,故为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认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他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旧事物的消失即新事物的形成,同理新事物的诞生也就代表着旧事物的消失,世间万物无论美丑,大小都是没有区别的,到最后都归于大同。同时是非这些虚幻的概念也是如此,真理从来不曾有过界限,言论也没有过定数即“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爲是而有畛也”,只有当人们的主观因素掺杂其中时才有了各自对是非的判断,才有了界限。 在《齐物论》中庄子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一个人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无欲无求,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看似美好却不可能存在的社会,庄子是想着实现它,但是陶渊明更加理性,他将其写作昙花一现,然后马上消失再也寻找不见,因为他知道这不可能出现,因此庄子是浪漫的,他喜欢幻想,也正是因为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

庄子的道家思想

庄子的道家思想 ——以逍遥游齐物论为例《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 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因。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他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齐物论》,下同)认为事物无时无刻

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由于过分强调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提出“万物一齐”,为老子的“贵柔”“不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从“道”的观点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他说:“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认为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以及各种怪异乘戾的现象都是同一的。他反对“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认为人的名、言、概念总是把事物分割开来把握,根本无法表达“道”。由于“囿于物”,受条件限制,人们不可避免产生“成心”,即主观片面的认识。有了“成心”,便自以为是,以彼为非,于是就产生了是非之争。庄子认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而以“道”的观点来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庄子的齐物论有见于运动的绝对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0130211班沈炜煜 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 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 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只

庄子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之令狐文艳创作

浅谈庄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令狐文艳 摘要:穿越历史的滚滚烟尘,驻足于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战火四起,诸侯并立,英雄辈出,思想繁荣。既有积极入仕的文人幕僚,亦有隐居山林的高洁之士。庄子于乱世之中,布衣着身,形容枯槁,却乐天安命,沉醉于无为之乐,抛却功名利禄,尽情演绎道法人生。其隐逸、无为、以及富有批判性的寓言故事带给后世深远影响。 关键词:隐逸无为山水画寓言 一、庄子的隐逸思想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面对千金相位,鄙视不已,惟愿能享受隐逸之乐,超脱世俗之外,表现遗世绝尘的思想境界。以隐逸来实现自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他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而把“惠子相梁”比为

“鸱得腐鼠”,可见他鄙视功名利禄,拒入仕途,安于贫困而不显于世。即使身穿粗布衣裳,脚踏麻绳破鞋,饥寒不定,也依然自得其乐,乐鱼之乐,希望像鱼一样,过着无拘无束,超凡隐逸的自足生活。 千百年来,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超脱尘外的潇洒形象。先于庄子的范蠡辅佐匡复,当勾践灭吴成就霸业之后,他洞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将亡”的道理,成功隐退,避祸保身,过着潇洒的阔隐士生活。而庄子的隐逸思想高于范蠡明哲保身的举措,其思想依托老庄哲学而形成一种隐逸文化,成为后世部分文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 庄子思想内在精神极易引起周代以后历代隐士落魄文人甚至失势官僚的认同和共鸣,并成为他们孤寂心灵的慰藉和皈依。史载,汉代粱鸿与妻子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以隐逸来净化自我,不为世俗羁绊。受庄子不仕的影响,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动乱景象。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颇受庄子思想影响的文人之一。在《庄子·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于许由,而在许由看来,天下对他无所用处,他不愿越俎代庖,这对陶渊明回归自然,追求自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庄子蔑视功名利禄,不求闻达,其言行对陶渊明的归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陶渊明在少年时代便形成了性好自然、超旷闲逸的品格。《归园田居》其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辛开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

简述庄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简述庄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最推崇的是庄子一人。可能是天性使然,不知不觉便被庄子的观点所吸引。在我的理解中,庄子一方面继承了老子的所谓道法自然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有了自己从“人”的角度出发,而得出的超然于世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自老子而始的道家,一直以“玄之又玄”的观点示人。庄子对其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道,无形于世间,但却真实存在,超然于空间时间,是万物之本,是世间所有事情的规律所在,这便是道。其实就是自然。我们究其根,溯其源,便是以自然为本。何为自然,自然便是没有人类文明的时代,是世界一片混沌的时代。老子的理想社会,便是小国寡民,一种近乎原始的社会,但因为其原始,近于自然,反而会少了不必要的纷争。而所谓文明,那些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事物,才是烦恼的源泉,返璞归真,才能进入至善至美的境界。可像野兽一般的活着,确实是不会烦恼了,可人之为人又有何意义呢 庄子继承了对于道法自然地观点,但同时,提升了人的作用。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也”,人就是天,天就是人。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可以说是契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比老子的观点更能使人接受。这种哲学思想,也不断地体现在庄子寓庄于谐的小故事中,如庄周梦蝶。到底那庄周梦到了自己是一直蝴蝶呢还是庄周才是那只蝴蝶的梦呢其实都不重要,是蝶还是庄周,不过是自己的形态的变化,就如同孙悟空变身为一只老虎,但孙悟空还是孙悟空,他的意识是不变

的。所以不管是蝶还是庄周,他的思想是不变的,贯穿于其中的,便是那个似梦非梦的意识。 人最大的本质在于精神,不在于形体。哀莫大于心死,若是一个人身体还活着,心已经死了,没有追求,没有方向,那人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活着也是没有意义了。庄子对人生的态度便是如此,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的见解。“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为何因为庄子认为,人死了不一定是坏事,甚至有可能是好事。这是其他人所不敢于提出的观点,庄子能够提出这个观点,基于他对人的认识,人本就是出于自然,而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回归自然。人的不自由,一方面就是因为人被形体所拘束,精神才不能够得到真的自由。而一旦归于自然,化为无形,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回归了最本真的状态。 何谓自由呢无己无人,才是自由。世界上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法规道德,所有的欲望都是制约一个人自由的枷锁。庄子主张,放下所有制约自己的枷锁,抛开欲望、情绪,忘记道德制约,像婴儿一般的无知无觉,保持内心中的宁静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因为人本就属于自然,而回归自然,如自然一般素朴宁静,不就是找到归宿了吗找到归宿,才能重获自由。无悲无喜,不怒不哀,茫茫然于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这是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庄子之说不能说是完全正确,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态度都是不同的,但老庄一门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史继东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 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

庄子的主要思想_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思想_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东周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为你搜集庄子的主要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的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鸣,产生了诸子百家的

思想碰撞,如法学、儒学、墨学几大显学在政治历史舞台上的交锋争辩。这是一个东方文明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文人学者为了践行自己的理论主张游说列国,相继粉墨登场。 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自我学说的年代,庄子处于此等思想上的大争之世,博读众家,建立自己独特的庄子学派理论。从思想核心和风格上,庄子有别于其他大家诸子,甚至和道学的开拓者老子也有显著不同。老子虽然也寻求道家的无为而治,但是在他的学说中也还有政治主张及目的,老子的学说也有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庄子则是纯粹出世无为的思想学说,他是从自我出发来建立世界观,阐述社会和政治,是完全的形而上学理论。 庄子的思想哲学体系是抽象的本我论,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也不寻求统治者的采纳认同,庄子只是通过抽象的思辨来理解探索宇宙真理,而没有试图通过世俗的践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庄子对于后世哲学文化的影响贡献在于他建立了抽象的哲学本我论。庄子最吸引后世瞩目的的是他的“逍遥处世”说。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境界是看淡人生名利之后的洒脱超然,就像是万物轮转我心不动始终如一。这是一种出尘超脱的人生境界。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的抽象哲学本我论没有任何人能够吸收发展超越,庄子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形而上学,后世无一人能够继承。

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者:————————————————————————————————日期: 2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

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王村乡实验中学姚素婷 内容摘要: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但是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他的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在阐述哲学思想的同时,张扬自我风格,流露真实性情,在无可验证稀奇古怪的叙述背后,是对人生对社会严峻深邃中的叩问;从他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形象的比喻夸饰中跃升到体察、洞悉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因此庄子在无意于文学创作之下,他的作品形式、写作技艺、文学理论,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关键词: 庄子文学思想自然本色 表现手法想像虚构情感表达

正文: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但是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他的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因此,一提起庄子,人们就会马上联系到“无道无为”、“消极出世”、“逃避现实”等以上概念,而忽视其思想中的有益影响,即使其哲学中唯心主义思想给他的文艺思想带来消极影响,但文艺思想是个综合体,还受到政治思想及世界观的作用,何况唯心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并不是一味的起消极因素。庄子正是不拘一格的走出道理说教模式,其言谈内容不注重引经据典,寻求历史依据,而是海阔天空谈笑风生般轻松自如。在阐述哲学思想的同时,张扬自我风格,流露真实性情,在无可验证稀奇古怪的叙述背后,是对人生对社会严峻深邃中的叩问;从他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形象的比喻夸饰中跃升到体察、洞悉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因此庄子在无意于文学创作之下,他的作品形式、写作技艺、文学理论,特别是他的思想对后代一些文学家及文学批评家发生了明显的影响,敲出震撼千古的感动力来,但要我谈庄子的文学理论仍不免予“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错觉。因此我就自己对庄子文学的粗略见解做一解说,与大家共勉。 一、庄子的著作,以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的道理 用艺术形象阐明哲学的道理是庄子文学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而且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表达思想。庄子在文章中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实验学院 0936007班李镇明学号:6093320714 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 摘要: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只有虚无和消极避世。庄子的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的理念中有很多的为人、处事的学问,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和心态调节都有启示;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的自然本位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思想;意义;文学;处事;现实 正文:庄子的思想历来都有很多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庄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极的,不愿直面现实的。另一种立场是庄子是很强悍的思想,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非方法,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庄子把人的思维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来审视宇宙万物和世界上的各种纷争,庄子的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因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1.对后世审美标准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审美观,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认为“道”,即自然规律无处不在,提倡尊重道,追求“应之自然”的艺术本色美,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所以庄子的文学思想提倡自然美,本色美,他主张“无为”,反对人为的雕琢造作。他提出音乐应该如“天籁”、“天乐”,绘画应该如“解衣般礡”,文学应该“言不尽意”。人如果在精神上达到和“道”合一的境界,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么可以说进入了逍遥之境界,而这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远眺古代,魏晋时期的两位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就深受其影响,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之中。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一百二十多位诗人,其衡量优劣的标准亦在于是否符合自然之美。最初的源头就是庄子的思想。他坚决反对堆砌典故,“文章殆同书抄”的倾向,认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借由直寻”,明确提出“自然英旨”的审美原则。 时至近代,五四时期“性灵”文学倡导者林语堂也指出:“在文学上主张发挥个性,向来称之为性灵,性灵即个性也。大抵主张自抒胸臆,发挥己见,有真喜,有真恶,有奇嗜,有奇忌,悉数出之,即使瑕瑜并见,亦所不顾;即使为世俗所笑,亦所不顾;即使触犯先哲,亦所不顾。”在他看来,作文亦如做人,不能为世俗的条条框框所限定,听凭内心的自然之声,依托自我“性灵”,书写自然本真的情感。 而在当今,庄子的这种审美观依然对我们产生着影响。纵然人们追求个性鲜明,追求另类,追求独一无二,但大众的审美观依然受着庄子审美观的影响。最优美的音乐依然是那种褪去了浮华造作的纯真的音乐,最逼真的图画依然是那种最能展示自然美的图画,最富有感情的文字依然是那种最朴实无华但融入了真情实干的文字。庄子的思想,穿越时空,发挥着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

“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庄子是我们智慧的开发者,文学的引路人。 走向逍遥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惠施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生。在中国古代,“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不入仕途,没有俸禄,便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生存,庄子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惫。 庄子不入仕途是入仕无门的缘故么,虽是一个没落贵族,在他一生中却不乏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像他这样富有才华又周游过列国的人,是各国网罗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他并不是入仕无门。而是自愿放弃仕途的,追究原因要看他处曾的情境。 能仕而不仕,自愿放弃仕途,这是典型的隐士行为,后人往往据此认为庄子是弃世的隐士。不入仕途的原因是品格高洁,尘埃富贵。但庄子弃仕并非弃世,他不入仕途不能说明他没有救世的愿望,和一般遁迹山林、与世隔绝的隐士不同,庄子始终生活在人群之中,他不但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还周游列国,频繁与各国君主会晤交谈。 从庄子与楚威王使者对话中,一句“宁生而曳尾涂中”可以看出庄子不入仕途不是因为不想为,而是考虑到生命之虞不敢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他是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当人用世之心不泯,无法忘却尘世时,那么即便他回归自然,独处山林,在远离尘嚣的高山丛林,依然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侵扰。庄子曾叹:广阔的山林,优美的环境,但若心神不畅,精神便不能享受。“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庄子抑郁愁闷的呼吸,不是身临其境,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感触! 可见,如果任这种”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人的精神非得因长期压抑而崩溃,痛苦愈深寻求解脱之道愈切,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庄子开始寻求精神出路的探索。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徙于南冥不畏路途遥远,然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没风的日子里,大鹏如图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还要见笑于在蓬蒿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这是大鹏的悲哀,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人士的悲哀!在古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如果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是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但这却是他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庄子和老子齐名,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而是受教于儒家弟子颜回门下。而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大多无法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索历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他致力于摆脱人生困境的过程。最终他跳出了四种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 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的问题上便体现了他们的差异。

庄子思想的当代启示

庄子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道家的核心概念 庄子思想是一个很传统的东西,他和我们现代的思想不一定合拍。古代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个启发,但不是主导的。 道的概念,是关于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内在法则的意思。其实就是人类的一个设定。这是人类无法认识亦无法证明的东西。(举例:我以前读到过的新闻报道,是说一个德国的天文学家天天看天象,但是跳楼自杀了。因为他天天看天象的缘故,所以感觉人类自身是渺小的不可思议的。据我看书得知:在银河系中类似于太阳星系一般大的星系总共约有1千亿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有2千亿。两者相乘可得宇宙中大概有200万亿个太阳。地球的体积和太阳是无法比拟的。(一)道的三大特点: 我们应如何在宏大的世界中寻找到事物的本源。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东西,也是人类生活之外的东西。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学说中提到上帝的概念时指出:任何科学手段都不能证明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所以上帝是不能用逻辑去推定的。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其实一共三种,科学、逻辑和经验。上帝是三者之外的存在。上帝其实只是人类的必要设定。我们只能这样设定:万物必须归于一。若万物不统一,只是单独的毫不相干的存在,则世界将是一片碎片。就人类的思维来说,从多神教转到一神教,其实它是一个哲学问题。在一神教中很清晰的表达了“万物统一于一”的概念。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多神教中,神是一种经验的事物和表达。一神论是世界归于一元的设定。虽然一神论是如此的古老,但是它依然十分强大,仍然在人类生活中存在,即万物归源于一的思想。 A道的原初性特点 道德的概念和上帝的概念十分近似。道德概念是世界的本源和法则。老庄哲学仅仅是一个设定,它既不是发现也不是证明。道,是先于一切的,是一种原初性的存在。从第一种理论的角度讲,世界是没有开始的。如: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和上帝创世的理论在本质上其实并不冲突。但宇宙大爆炸是有一个开始的。宇宙大爆炸的第一动力是来自于上帝的()。从第二种理论的角度讲,宇宙是没有开始的。它不能与神的理论相结合,所以是不能为教廷所承认的。所有具体的事物都有开始。这是人类的逻辑思维也最终无法解释的东西。人到最后不得不接受宇宙是有开始的这一理念。比如说,关于宇宙大爆炸起源于“元物质”。“元物质”的特点就是质量非常大但体积接近于无。这只是人类的一种描述方式。天文学家告诉我们的方法其实与神学非常相似。关于这个理论,霍金说:“时间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的。”所以在大爆炸之前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上帝以前世界是什么,是没有答案的。 B道的独一无二的的特点 人类的很多伟大智慧其实很简单。所以世界的本源必然存在一个设定,必然存在一个原初的图设。道和上帝都只是建立世界图设原初的原点而已,也就是所谓的宇宙大爆炸的元物质。在描述世界产生的元物质时,世界所表现的特点就是“一”。上帝是开始,上帝也是一切;道是开始,道也是一切。我们可以从一个有趣的角度来阐述“一”内涵。如:人理解世界的方式的角度。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另外一个对等物的存在。简而言之,若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有一个对等物的话,道就不能成为世界的唯一的本源了。比如神学中的最高

浅谈庄子的政治思想

浅谈庄子的政治思想 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大家,他的政治思想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庄子主张统治者治世要使人恢复人之常性,实行无为而治,使社会回归到至善至美的自然当中,恢复混乱之前的正常状态。虽然其治世方案是消极的甚而有些颓废的逃避感觉,但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依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当时的社会环境;理想的社会;政治本于常性;无为而治 庄子(前369 -前286年),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今山东曹县)人,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隐士,也是思想,哲学,文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而从古至今,世人看庄子,总是在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飘渺境地,深刻而又虚无,让人捉摸不透。 研究庄子哲学思想的人颇多,但是研究其政治思想的人并不算多。不过其实,他对政治的理解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政治思想并不简简单单的就是世人所理解的“无为”二字,而是在他认清了政治为何物之后,才认定了政治不可为。 一、当时的社会环境 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以“礼”为根本制度的政治格局,在绵延了数百年之后,终于支撑不住走向崩溃的边缘,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战国之前的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位,亡国五十二次,大小征战不计其数。其间既有诸民族之间的大争斗与大融混,又有中原诸侯之间的争战屠戮,骨肉相残。整个社会礼崩乐坏,民不聊生。”[1]所以后代史家说“春秋无义战”。就在这样的争斗兼并中,诸侯的数量越来越少,到了战国时代,主要只剩下七雄:东齐西秦,南楚北燕,中原韩赵魏。七雄虎视天下,其战争的规模之大、杀戮之酷,前所未有。在这二百四十八年中,大小战争二百二十二次。“争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于人之“在”。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哲学能够慰藉一下我们的心灵。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哲学;当代社会;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道不是人的认知对象, 而是需要用人的整个生命去直觉体悟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 而是就存在于人自身和万事万物之中的自在者。人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而要凭借超理性的直觉。而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直觉呢?在庄子看来,第一步是“外天下”,即忘却纷繁的世俗杂务,将他们排除在心灵之外,使人的本心不要为俗物所缠绕,以便静心息虑。第二步是外物, 即忘却外在事物, 让心灵不要为外物所役使。心役于物, 则心念外驰, 不能专心自守, 容易导致本心的迷失。第三步是外生, 即忘却自己的生命。 人生而有命, 所以常常会执着生而厌恶死。但人本来和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并没有生命。以庄子齐物论观之, 人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而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人活着时恋生恶死, 死后反而会恋死恶生。1因此, 生和死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需要执着生, 也不需要害怕死, 生死本为一体。由此言之, 所谓外生也就是齐死生、泯物我,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如的境界。 庄子哲学虽然注重对得道和体道境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并不认为理想的人生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因此, 庄子并没有将得道境界和日常生活的技艺割裂开来, 认为道就在技艺当中, 道和技艺是一体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直觉成为沟通道和技艺的桥梁, 将人生命中的形上追求( 道) 和日用生活( 技艺) 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一种高超而平凡的人生样态。 对比与庄子生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有了极大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打交道,依然是人来统治这个世界。尽管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是那么的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做不到完全平等。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保持着原始、淳朴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们 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因此,“至德之世”的理想之国最终必然获得它的现实状态。 庄子也崇尚无为。无为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可是庄子的无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在自己去努力尝试过后才能“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则是劝诫在遇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别钻牛角尖,坦然处之。 庄子也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以遨游乎无穷者,是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已然达到了“与造物者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神秘境界。因超越了“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与道合一,故无功。他也许治理天下,但他听其自然,让每个人自由发挥其能力,因此圣人无名。庄子的“圣人”、“神人”、“真人”拥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他们成为以后道教构造神仙形象的原本。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