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一部分———要放个“大炮仗”

中本143班

韦红肖

201401401313

一、导入

大家都是会放小炮仗的,对吧!可是,你放过“大炮仗”(原子弹)吗?答案肯定是—没有!我国第一枚“大炮仗”是谁放的呢?那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可邓稼先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顾迈南的一篇人物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中的第一部分——要放个“大炮仗”,一起去了解邓稼先这个人物。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正音、辨形、释意

A掌握读音

元勋x u?n彭桓武hu?an王淦昌ga?n

惶恐hua?ng胆怯qie?许德珩he?ng

崭露头角zha?nlu?销声匿迹ni?

B把握词意

元勋指有极大功绩的人

惶恐惊慌害怕:万分惶恐,惶恐不安。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板书(让学生反复大声朗读)

元勋xu?n彭桓武hu?an王淦昌ga?n

惶恐hua?ng胆怯qie?许德珩he?ng

崭露头角zha?nlu?销声匿迹ni?

2·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朗读),把握大意(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

A 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两弹”元勋邓稼先》——?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写了什么?

答案: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B 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要放个“大炮仗”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过联军的时代,是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危机。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的大舞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美国在1945年就使用了原子弹,而13年后的中国还未研制成原子弹,中

国国防落后了,面对美国的威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提

出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要造出我们的原子弹。为了祖国

的强大,祖国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宁,中国应有自己的

核武器,使中国国防走向现代化。因此,邓稼先在1958年

初春,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也就是要放个大炮仗。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一)邓稼先接受了什么任务?

邓稼先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

(二)分析:“领导交给任务”领会精神。

研制原子弹,是服从祖国需要,也是邓稼先具有的使命感。

(三)分析:回忆往事

激发爱国热情。

(四)总结

板书

领导交给任务——意义

研制原子弹服从祖国需要,使命感爱国

邓稼先回忆往事——历史

回忆七七事变激发爱国热情

四、归纳(为什么写)

(1)作者写邓稼先向我们阐释了什么道理?

首先,了解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有同名影视、散文、游戏等。

再次,阐述的道理。

A 邓稼先为了祖国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美国安逸的生活,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研究核武器要几乎绝对保密,他也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诠释了和平年代爱国的真谛。启发我们了解自己的使命,肩负起自己的职责。

B 邓稼先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和对科学的无私风险,淡泊名利

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C 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人物通讯。(作者:顾迈南,女,汉族,1931年11月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工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量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中的长篇通讯和特写,新华社播发后被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

新闻体裁的一种。是以人物报道为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下贯穿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五、拓展

1、邓稼先告诉妻子他要调动工作,并没有提到关于参加原子弹

研制的消息,这写出了他性格特征的哪一方面?

答案:严守国家机密,即便是亲人也不肯吐露一字,原则性强。

2、邓稼先与妻子的谈话中,你觉得哪一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和他献身祖国的品质?

答案:“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

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这一部分重点写他接受任务那一天的激动心情:听到消息时的惊恐、胆怯,想到不能与妻、子一起生活的惆怅,想到能为祖国研制核武器时的激动与喜悦,作者把人物复杂的情感全部浓缩在他与妻子说的一句话中,质朴无华,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突出了他为祖国利益而义无反顾和无私无畏!他的举动源于他对祖国的挚爱,文中写到他冲破阻挠回到祖国和战争年代颠沛流离的往事,就揭示了他思想感情的基础。

3、了解我国国防科技发展中的第一

时间内容

1960年11月5日近程导弹发射实验成功

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9日返回式卫星首发即获成功

1980年5月18日洲际导弹发射成功

1982年10月12日潜地导弹从潜艇上发射成功

1984年4月8日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7月15日宣布掌握了中子弹技术

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搭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发射成功,在太空21小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两位航天员发射成功,在太空115.5小时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三题。

3、小作文:记人的文章。

七、板书

两弹之父邓稼先的故事

两弹之父邓稼先的故事 “两弹之父”一邓一稼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一子一弹。至今,投放原一子一弹的地方,寸草不生,可见原一子一弹的威力。 虽然美国最先应用原一子一弹,并在抗美援朝期间恐吓中国,要在中朝边境建立一条核辐射带,但美国却没料到,仅仅十几年后,中国就自主研制出了原一子一弹。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有着“两弹元勋”称号的一邓一稼先的功劳。一邓一稼先既有传统的一爱一国主义情怀,又有从美国学来的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理论,将中西方的优点集于一身。 一邓一稼先出身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这个家族有着优良的传统。一邓一稼先的六世祖是被誉为“四体皆一精一,国朝第一”的书法家与篆刻家一邓一石如,祖父和父亲也从事着与艺术有关

的职业。总之,这是一个门庭兴旺的家族。 1925年,母亲带着一邓一稼先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五岁开始读小学,在父亲的指导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6年,他由志成中学转到崇德中学,与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1941年,一邓一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后的一邓一稼先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三年后,一邓一稼先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学院留学。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一邓一稼先便修满学分,并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这时的他只有26岁。 一邓一稼先所取得的学业上的优异成绩,是让人欣羡的。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和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回到了还比较落后的中国。 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一邓一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求他的意见,愿不愿意参加这项严格的保密工作。因为这是一项对于国家和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要的事,一邓一稼先欣然同意了。从此以后,一邓一稼先便发挥着他对国家最大的作

最新The_Monster课文翻译

Deems Taylor: The Monster 怪才他身材矮小,头却很大,与他的身材很不相称——是个满脸病容的矮子。他神经兮兮,有皮肤病,贴身穿比丝绸粗糙一点的任何衣服都会使他痛苦不堪。而且他还是个夸大妄想狂。他是个极其自负的怪人。除非事情与自己有关,否则他从来不屑对世界或世人瞧上一眼。对他来说,他不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而且在他眼里,他是惟一活在世界上的人。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听听他的谈话,仿佛他就是集莎士比亚、贝多芬、柏拉图三人于一身。想要听到他的高论十分容易,他是世上最能使人筋疲力竭的健谈者之一。同他度过一个夜晚,就是听他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上一晚。有时,他才华横溢;有时,他又令人极其厌烦。但无论是妙趣横生还是枯燥无味,他的谈话只有一个主题:他自己,他自己的所思所为。他狂妄地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任何人在最无足轻重的问题上露出丝毫的异议,都会激得他的强烈谴责。他可能会一连好几个小时滔滔不绝,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如何如何正确。有了这种使人耗尽心力的雄辩本事,听者最后都被他弄得头昏脑涨,耳朵发聋,为了图个清静,只好同意他的说法。他从来不会觉得,对于跟他接触的人来说,他和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使人产生强烈兴趣而为之倾倒的事情。他几乎对世间的任何领域都有自己的理

论,包括素食主义、戏剧、政治以及音乐。为了证实这些理论,他写小册子、写信、写书……文字成千上万,连篇累牍。他不仅写了,还出版了这些东西——所需费用通常由别人支付——而他会坐下来大声读给朋友和家人听,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他写歌剧,但往往是刚有个故事梗概,他就邀请——或者更确切说是召集——一群朋友到家里,高声念给大家听。不是为了获得批评,而是为了获得称赞。整部剧的歌词写好后,朋友们还得再去听他高声朗读全剧。然后他就拿去发表,有时几年后才为歌词谱曲。他也像作曲家一样弹钢琴,但要多糟有多糟。然而,他却要坐在钢琴前,面对包括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钢琴家在内的聚会人群,一小时接一小时地给他们演奏,不用说,都是他自己的作品。他有一副作曲家的嗓子,但他会把著名的歌唱家请到自己家里,为他们演唱自己的作品,还要扮演剧中所有的角色。他的情绪犹如六岁儿童,极易波动。心情不好时,他要么用力跺脚,口出狂言,要么陷入极度的忧郁,阴沉地说要去东方当和尚,了此残生。十分钟后,假如有什么事情使他高兴了,他就会冲出门去,绕着花园跑个不停,或者在沙发上跳上跳下或拿大顶。他会因爱犬死了而极度悲痛,也会残忍无情到使罗马皇帝也不寒而栗。他几乎没有丝毫责任感。他似乎不仅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也从没想到过有这个义务。他深信这个世界应该给他一条活路。为了支持这一信念,他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他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的伟大功绩,体会他而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对两弹元勋邓稼先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解放前,由于我国科技落后,一直保守帝国主义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有学之士怀着一颗报国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二、自研自探 1.了解文体知识及邓稼先。 2.查阅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3.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怎样的经历? 三、互助释疑 四、成果展示

展示一: 1.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展示二:查阅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生字: 露(lù) 机械(xiè) 淦(gàn) 胆怯(qiè) 震撼 (hàn) 轮廓(kuò) 蓦地(mò) 词义: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相大白.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风尘仆仆:形容路途辛苦劳累 展示三: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怎样的经历? 文章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销声匿迹,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五、总结提升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懂得了什么? 六、巩固反馈 选词填定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 C )A.开始 B.开辟

《威尼斯商人(节选)》精品导学案

13.威尼斯商人(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话剧的有关知识,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人物关系。 2.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作用,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即写作思路)。 3.了解莎翁作品的语言特点,了解作者通过剧本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作者介绍】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他一生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主要成就是剧本: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他的剧作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称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并把他的作品誉为“世界艺术高峰之一”。莎士比亚的作品情节丰富曲折;戏剧场面扣人心弦,独具匠心;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栩栩如生;语言精彩绝伦,含义深刻。长期以来,莎剧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研究莎士比亚的生平和著作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门热门科学。 【正音正字】 腌臜庖 【朗读课文】 万恶不赦不辱使命凛然生畏执法无私中流砥柱鸡犬不宁博学 多才 【故事梗概】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货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细霞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结构层次】 本文是《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全剧共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敬祈钧裁”),主要写夏洛克。这部分以夏洛克出场为界又分两层。前一层通过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侧面显示了夏洛克的冷酷、凶残的态度;后一层夏洛克登场,他坚持从还债失期人安东尼奥身上割肉,众人劝说、许愿、甚至谩骂,也不能使他改变,从而突出他的阴险、贪婪本质,这时冲突也愈趋激烈。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鲍西娅。她假扮律师登场,使冲突解决有了转机。她欲擒故纵,引发夏洛克坠人故意谋害公民的法网,夏洛克转为被动,受到惩罚。【课文分析】 课文节选自《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冲突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在这场戏中,夏洛克给人的印象最深,和阿巴贡、葛朗台一样成了世界文学作品最有名的吝啬鬼形象。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的故事 篇一:邓稼先的那些事迹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求学报国 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久,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校园里空荡荡的。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喀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七·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毅然回国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奇迹诞生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

《威尼斯商人(节选)》艺术特色分析

《威尼斯商人(节选)》艺术特色分析1.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塑造形象 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突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生活本质的揭示,主题的表现,均需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 《威尼斯商人》是第四幕第一场,主要描写威尼斯法庭审判“一磅肉”案件的经过,是全剧的高潮。故事的三条线索: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罗伦佐与夏洛克女儿杰西恋爱和私奔;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三条线至此会合到一起,主要人物全部登场,戏剧冲突的双方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锋,最后形成紧张而尖锐的转机性冲突,构成了戏剧冲突的高峰,决定了胜负。从夏洛克一上场,激烈的争辩立刻开始,而且越来越激烈。剧本通过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三人从劝到骂,态度一个比一个严厉,夏洛克反驳也越来越厉害,而且显然占了上风,使剧情有层次地推进到高潮。 鲍西娅上场,在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问题上,事情似乎会按夏洛克的意向发展,夏洛克兴高采烈。安东尼奥向朋友告别。就在这时,剧情急转直下,鲍西娅的“照约执行”竞使夏洛克陷入绝境。恶人终于受到惩罚,在这场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夏洛克这个贪婪、残忍、凶狠的剥削者的形象,也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鲍西娅的智慧、勇敢沉着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这种大开大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显示了作品的极高艺术水平。 2.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决不是当作某种概念进行图解,而是在紧张激烈地戏剧冲突中,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围绕一磅肉的诉讼,每个人都投入这一纠葛,都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参加斗争。从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夏洛克贪婪残忍,鲍西娅的聪明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豪爽都写得栩栩如生。即使次要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如稳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莱西安诺,也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丰富生动的语言 这一场法庭审判,在激烈争辩中表现出作品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符合每个人的身分和性格。例如夏洛克的语言就很有特色,他一张嘴巴对付好几个人,语言很有争辩性,又讲究严密的推理,有时用反语加强语气,有时有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他词锋逼人,表现他的老于世故,心肠歹毒,一旦得手,便置人于死地的那种洋洋自得心理。鲍西娅上场,他立即献上甜蜜蜜的颂辞;判决之后,又句句不离钱。其他人物语言也各有特色,如公爵的委婉耐心,葛莱西安诺的暴躁易怒等。 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使词语华丽生动。例如巴萨尼奥对夏洛克说:“初次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他,而只是说:“什么?你愿意给蛇咬两次吧?”用这

高中外研社英语选修六Module5课文Frankenstein's Monster

Frankenstein's Monster Part 1 The story of Frankenstein Frankenstein is a young scientist/ from Geneva, in Switzerland. While studying at university, he discovers the secret of how to give life/ to lifeless matter. Using bones from dead bodies, he creates a creature/ that resembles a human being/ and gives it life. The creature, which is unusually large/ and strong, is extremely ugly, and terrifies all those/ who see it. However, the monster, who has learnt to speak, is intelligent/ and has human emotions. Lonely and unhappy, he begins to hate his creator, Frankenstein. When Frankenstein refuses to create a wife/ for him, the monster murders Frankenstein's brother, his best friend Clerval, and finally, Frankenstein's wife Elizabeth. The scientist chases the creature/ to the Arctic/ in order to destroy him, but he dies there.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the monster disappears into the ice/ and snow/ to end his own life. Part 2 Extract from Frankenstein It was on a cold November night/ that I saw my cre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Feeling very anxious, I prepared the equipment/ that would give life/ to the thing/ that lay at my feet. It was already one/ in the morning/ and the rain/ fell against the window. My candle was almost burnt out when, by its tiny light,I saw the yellow eye of the creature open. It breathed hard, and moved its arms and legs. How can I describe my emotions/ when I saw this happen? How can I describe the monster who I had worked/ so hard/ to create? I had tried to make him beautiful. Beautiful! He was the ugliest thing/ I had ever seen! You could see the veins/ beneath his yellow skin. His hair was black/ and his teeth were white. But these things contrasted horribly with his yellow eyes, his wrinkled yellow skin and black lips. I had worked/ for nearly two years/ with one aim only, to give life to a lifeless body. For this/ I had not slept, I had destroyed my health. I had wanted it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world. But now/ I had finished, the beauty of the dream vanished, and horror and disgust/ filled my heart. Now/ my only thoughts were, "I wish I had not created this creature, I wish I wa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I wish I could disappear!” When he turned to look at me, I felt unable to stay in the same room as him. I rushed out, and /for a long time/ I walked up and down my bedroom. At last/ I threw myself on the bed/ in my clothes, trying to find a few moments of sleep. But although I slept, I had terrible dreams. I dreamt I saw my fiancée/ walking in the streets of our town. She looked well/ and happy/ but as I kissed her lips,they became pale, as if she were dead. Her face changed and I thought/ I held the body of my dead mother/ in my arms. I woke, shaking with fear. At that same moment,I saw the creature/ that I had created. He was standing/by my bed/ and watching me. His

七年级语文上册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两弹元勋邓稼先 重点: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难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 (二)阅读要求 1.讲明本文属人物通讯,在阅读中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了解本文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和三个小标题以过程为序的特点。 3.用红笔在文中画出生词和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理解词义。 (二)、词的落实 (三)分析文章的结构 (三)分析文章的结构 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1.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2.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3.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威尼斯商人导学案.及答案doc

威尼斯商人导学案

恻隐(cè)怜悯(lián mǐn)咿咿唔唔(yī )癖性(pǐ) 诉讼(sòng)簌簌(sù )勉强(miǎn qiǎng)差别(chā ) 处罚(chǔ fá )宁愿(nìng )凶恶(è ) 1、出人意料: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2、倾家荡产:全部家产都被弄光了。 3、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4、置之死地: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5、袒露:裸露。 6、万恶不赦:形容罪恶极大,不可赦免。 7、豁免:免除(捐税、劳役等) 安东尼奥夏洛克巴萨尼奥鲍西亚 冲突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夏洛克是这场戏的主要人物。他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性。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鲍西娅是莎翁创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矛盾,她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 全剧主要塑造了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物。 夏洛克:贪婪、吝啬、残忍、固执、冷酷无情,狠毒的报复心理使他宁可放弃视如生命的金钱。 安东尼奥:仁爱善良、慷慨助人、重情轻利、侠义豪爽,但面对尖锐的斗争形式不能斗争,表现出软弱、妥协。 鲍西娅:博学细心、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她的智慧使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场戏的矛盾冲突围绕着“一磅肉”进行的。夏洛夫执意照约处罚,割取安东尼奥身上的的磅肉,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安东尼奥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默忍迎受”。巴萨尼奥愿出巨款加倍偿还借款,葛莱西安诺破口大骂,连公爵也耐心地规劝,但都打动不了夏洛克,把冲突推向高潮。直到鲍西娅扮了律师登场主持审判,才使矛盾冲突的解决有了转机。 夏洛克本是一位贪婪、吝啬、爱财如命的高利贷者,在一磅肉的诉讼中,他凶相毕露,连威尼斯最高长官也敢于句句顶辩,毫不退让,成了一个残忍、固执、冷酷无情的复仇者。在一般观念上,夏洛克是一个反面角色,但是,我们也可以对他给予一定的同情。夏洛克的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动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 你如何看鲍西娅这个人物? 明确:生活在人文时代的鲍西亚美丽、善良、机智,富有才华和胆识,博学细心、精明能干、足智多谋、落落大方,是莎士比亚笔下一个理想中的完美的人物。 .指出下列各句是谁说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1).你这样没有慈悲之心,将来怎么能够希望人家对你慈悲呢?

(完整版)Unit7TheMonster课文翻译综合教程四

Unit 7 The Monster Deems Taylor 1He was an undersized little man, with a head too big for his body ― a sickly little man. His nerves were bad. He had skin trouble. It was agony for him to wear anything next to his skin coarser than silk. And he had delusions of grandeur. 2He was a monster of conceit. Never for one minute did he look at the world or at people, except in relation to himself. He believed himself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dramatists in the world, one of the greatest thinkers,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To hear him talk, he was Shakespeare, and Beethoven, and Plato, rolled into one. He was one of the most exhausting conversationalists that ever lived. Sometimes he was brilliant; sometimes he was maddeningly tiresome. But whether he was being brilliant or dull, he had one sole topic of conversation: himself. What he thought and what he did. 3He had a mania for being in the right. The slightest hint of disagreement, from anyone, on the most trivial point, was enough to set him off on a harangue that might last for hours, in which he proved himself right in so many ways, and with such exhausting volubility, that in the end his hearer, stunned and deafened, would agree with him, for the sake of peace. 4It never occurred to him that he and his doing were not of the most intense and fascinating interest to anyone with whom he came in contact. He had theories about almost any subject under the sun, including vegetarianism, the drama, politics, and music; and in support of these theories he wrote pamphlets, letters, books ...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words, hundreds and hundreds of pages. He not only wrote these things, and published them ― usually at somebody else’s expense ― but he would sit and read them aloud, for hours, to his friends, and his family. 5He had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of a six-year-old child. When he felt out of sorts, he would rave and stamp, or sink into suicidal gloom and talk darkly of going to the East to end his days as a Buddhist monk. Ten minutes later, when something pleased him he would rush out of doors and run around the garden, or jump up and down off the sofa, or stand on his head. He could be grief-stricken over the death of a pet dog, and could be callous and heartless to a degree that would have made a Roman emperor shudder. 6He was almost innocent of an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He was convinced that

邓稼先最感人事迹材料五篇900字

邓稼先最感人事迹材料五篇900字 “轰”,随着一声爆炸声响起,罗布泊上空一团蘑菇云正冉冉升起,此时的中国正为了一件事举国欢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而这令人振奋的原子弹的每一个部件都造于一个人之手——两弹元勋邓稼先!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邓稼先的感人事迹范文,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写邓稼先的感人事迹优秀范文一 看完影片《邓稼先》,我端坐良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他的同学,但我觉得邓稼先身上有比诺贝尔奖更沉重的东西在里面。邓稼先先生走的太早了,他只有62岁,这正是一个科学家,尤其是对他这样一位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长期领导集体攻关经历的科学家来讲这正是一个黄金年龄段,但是他却走了。他虽然走了,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邓稼先对工作无疑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在一次航投试验的事故中,邓稼先独自一人前去爆炸区检查,到达投弹落点时,他发现原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了。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随后又惊恐万分地扔掉了碎片。作为核专家,他当然知道手捧原子弹碎片的危险性,那么强烈的核辐射,对身体会造成多大的危害。他敢于手捧原子弹碎片,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太投入了,他完全忘了这些基本常识。他又惊恐万分,他知道,他的生命不长久矣。……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先生的成就,使他本可在美国享受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但1950年10月,他毅然决然放弃这些,怀揣报国之志,回到了百度待兴的新中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他从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感受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邓稼先先生20多年来为发展中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普通基层工作者和普通党员,我们充分享受着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新中国,充分享受着科学家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带给我们的巨大科学成就,充分享受

威尼斯商人导学案3

威尼斯商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1.积累词语,掌握“恻隐、遍稽群籍”等词的词义,并学会使用。 2.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情况。 1.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理解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教学重点 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浯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理解夏洛克这个形象的复杂性。 2.初步学写戏剧评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资料助读,增强感性理解; 2、积累词语;精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戏剧冲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喜欢戏剧吗?(学生杂然应声、摇头)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首先让我们走进在世界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 一、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生于英国斯特位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晚年回到故乡。他的作品现存剧本三十七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一百五十四首。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语文版

8.《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1个多音字“弹”。 2.能按要求从“鼓励、必须、奔走相告、欢呼雀跃”4个词语中选择2个造句。 3.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他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的伟大功绩,体会他而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对两弹元勋邓稼先产生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通过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体会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三、教学内容: 两弹元勋邓稼先 四、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1个多音字“弹”。能按要求从“鼓励、必须、奔走相告、欢呼雀跃”4个词语中选择2个造句。 第二课时: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他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的伟大功绩,体会他而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对两弹元勋邓稼先产生敬佩之情。 第三课时:扩展: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2了解本文的主人公——邓稼先的事迹。 完成课后作业。 五、课前准备: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2了解本文的主人公——邓稼先的事迹。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1个多音字“弹”。能按要求从“鼓励、必须、奔走相告、欢呼雀跃”4个词语中选择2个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解放前,由于我国科技落后,一直保守帝国主义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有学之士怀着一颗报国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归纳学生发言: 1.两弹指什么? 2.什么叫元勋? 3.邓稼先是谁?他有什么事迹?为什么称他为两弹元勋? 师:有了问题谁来解决?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感到: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解决。 (三)自学课文: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 1.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 3.三读: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一想这课介绍了邓稼先的什么?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励、踏、须、炮、投、况、(弹)、缺、爆、炸、捆、替、呼 2.启发问题: 1)谁能把这几个生字的字音读准?结合课文组成词语并理解词义? 鼓励——激发、勉励。(造句) 聪颖——聪明。 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赤子——对故土有感情的人。 原子弹——核武器的一种。 氢弹——核武器的一种,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为原料,用特制的原子弹作为引起爆炸的装置。当原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高温使氘和氚产生聚合反应,形成氦核子,产生巨大的能量并引

Unit5THEMONSTER课文翻译大学英语六

Unit 5 THE MONSTER He was an undersized little man, with a head too big for his body -- a sickly little man. His nerves were had. He had skin trouble. It was agony for him to wear anything next to his skin coarser than silk. And he had seclusions of grandeur. He was a monster of conceit.Never for one minute did he look at the world or at people, except in relation to himself. He was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world,to himself;in his own eyes he was the only person who existed. He believed himself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dramatists in the world, one of the greatest thinkers,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To hear him talk, he was Shakespeare, and Beethoven, and Plato, rolled into one. And you would have had no difficulty in hearing him talk. He was one of the most exhausting conversationalists that ever lived. An evening with him was an evening spent in listening to a monologue. Sometimes he was brilliant; sometimes he was maddeningly tiresome. But whether he was being brilliant or dull, he had one sole topic of conversation: himself. What he thought and what he did. He had a mania for being in the right.The slightest hint of disagreement,from anyone, on the most trivial point, was enough to set him off on a harangue that might last for house, in which he proved himself right in so many ways, and with such exhausting volubility, that in the end his hearer, stunned and deafened, would agree with him, for the sake of peace. It never occurred to him that he and his doing were not of the most intense and fascinating interest to anyone with whom he came in contact.He had theories about almost any subject under the sun, including vegetarianism, the drama, politics, and music; and in support of these theories he wrote pamphlets,le tters, books?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words, hundreds and hundreds of pages. He not only wrote these things, and published them -- usually at somebody else's expense-- but he would sit and read them aloud, for hours, to his friends and his family. He wrote operas,and no sooner did he have the synopsis of a story, but he would invite -- or rather summon -- a crowed of his friends to his house, and read it aloud to them. Not for criticism. For applause. When the complete poem was written, the friends had to come again,and hear that read aloud.Then he would publish the poem, sometimes years before the music that went with it was written. He played the piano like a composer, in the worst sense of what that implies, and he would sit down at the piano before parties that included some of the finest pianists of his time, and play for them, by the hour, his own music, needless to say. He had a composer's voice. And he would invite eminent vocalists to his house and sing them his operas, taking all the part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