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研究

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研究

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研究
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研究

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带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神阙穴贴敷配合完带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8周观察组复发率为6.67%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具有毒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优势,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神阙穴;完带汤;带下病;贴服DOI:10.14163/https://www.doczj.com/doc/952322896.html,ki.11-5547/r.2015.32.133

带下病是妇科临床多发病,有统计显示已婚育龄妇女31%以上人群患有此病,如果治疗不当,可引发阴道炎、盆腔炎,甚至肿瘤等疾病[1]。西医治疗虽见效快,但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因此,作者开展中药贴敷神阙穴联合完带汤治疗此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的60例患者,均符合中医妇科学(第9版)的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45.7±10.6)岁,观察组平均年龄

(44.9±1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年龄25~75岁;②知情自愿参加本次观察;③无其他影响临床观察系统疾病。

1. 2. 2排除标准①其他疾病引起本病;②4周内经过系统治疗;③妊娠哺乳期妇女。

1. 3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20 min/次,2次/d;浴后可涂抹紫草油。观察组给予完带汤(白术30 g、山药30 g、人参10 g、白芍15 g、车前子10 g、苍术10 g、甘草6 g、陈皮5 g、黑芥穗5 g、柴胡5 g)50 ml/次,早饭前1. 4评价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利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2结果指导原则》[3],评价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情况;总有效两组治疗2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均为96.67%,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在治疗结束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复发率比较,观察后随访复发情况。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带下病中医诊疗常规

带下病中医诊疗规范 概述 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润滑阴道,为生理性带下。若带下量过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腰酸,小腹疼痛者,为带下病。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盛。湿邪之来源有二:内虚多因脾虚失运湿浊内停,湿性重浊,下注乃至带下。或因肾气虚弱,时其闭藏,伤及奇经带脉失约,滑脱于下,而成带下病。外湿多因经期、产后不洁,或房事不节,或久坐湿地,久居湿室,乃到寒湿或湿邪毒热乘虚内侵,伤及任、带之经,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遂为带下。 西医诊断为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疾病及宫颈癌等,均可出现带下病的症状。 疾病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证候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一、诊疗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带下量多,色黄、白、赤、或黄白相兼。质清稀或粘稠。气味腥、臭、秽或秽浊。 2、伴腰部酸痛,小腹坠痛,下肢酸软,或阴户灼热,或骚痒等症状。 3、舌体多虚胖,舌苔为白腻或黄腻,脉象多见滑、濡。 (二)、辨证要点(根据中医妇科第七版教材及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 1、脾虚湿注 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状,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乏力,肢体困倦,脘闷纳呆,或大便溏薄等,舌苔白腻或薄白,舌体嫩胖舌边有齿痕,脉象缓弱或濡。 2、肾阳虚衰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无异味,淋漓不断,腰部冷痛,小腹冷胀或坠痛,小便频数而情长,夜间尤甚,舌苔根部白腻,舌质淡,脉象沉迟,双尺尤著。 3、肾阴虚 带下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味腥,或无明显异味,多见于绝经期后,要点内干涩,或灼热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等症,舌苔少或薄黄,舌质红,脉象细数,左尺弱。 4、肝经郁热 带下赤白相兼,或呈黄绿色,质粘稠,气味腥秽,伴偏头痛,口苦、性情急躁,小腹疼痛等症,舌苔薄黄,舌边红,脉象弦数。 5、下焦湿热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红相兼,或夹血或呈黄绿色。质如米泔,或如脓状,小腹疼痛或坠痛,腰胯疼痛,阴部灼痛或痒痛,小便短赤,大便燥

(完整版)沈绍功教授月经病的治疗

沈绍功教授月经病的治疗 中医治疗妇科呀,那优势就更大了,西医那是它的弱点。好多西医治疗妇科病就利用激素;另一个手术,这个危害都很大。尤其妇科医生,没有医德,对不对?一看囊肿,一看肌瘤,一刀切了,而且吓唬病人,你不切就麻烦了,容易转变成癌症。病人无知,一说要转成癌,那只能上在手术室上让你切了,叫任人宰割。切完以后呢,没有后果吗?第一女士的子宫和卵巢是重要的器官,受损以后,这些都拿掉了,能好吗?最后成了内分泌紊乱,比肌瘤囊肿还要痛苦。第二复发率相当高。我看过病人,切了几刀?切了五刀,还想切。我就问她:“人家五刀都宰了,怎么还要切呢”?她说:“我就怕得癌症,还不如切了好,切了就不得癌了。”我说:“你不能欺骗自己容易得癌了,我说癌症是增生的加速。良性肿瘤为什么长了?比正常细胞分裂加速了六倍,加速呀,分裂加速就长了良性肿瘤。再刺激,再增长三倍,那就细胞分裂10倍以上就恶性肿瘤了。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西医老师教我们学生的。你切得多,越刺激,越长着癌,到容易得癌了,这是一条。”另外功能紊乱相当痛苦,西医没办法。碰到神经它就软弱了,一提神经,西医就头痛了;一提病毒,头就痛了。我们安然自得,没要紧,神经病毒我们都心中有数,稳扎稳

打,能给你治好。第二个呢,西医还有办法就是用激素。比如肌瘤、闭经、囊肿,它就大量的用激素。黄体酮、孕酮,特别是打针用激素。你不知道激素人的差异很大,激素是个好药,但是副作用特别大,个体的差异不一样。比如书上讲了,这个人10g就能弥补,不一样,有的人用6g 就多了,有的人到10g也不多,你不好掌握,个体差异相当大,激素用多了,那全都转成癌证。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就是激素分泌的紊乱,这西医已经明白了,妇科的癌症就是激素紊乱。你为了调经,为了消瘤,你冒这个风险,所以西医治疗妇女病,它绝对是个劣势,中医是个优势病种,尤其我们家祖祖辈辈搞女科,里面包括妇科,那都有绝招,靠这个吃饭。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月经病的治疗,注重4个大法:1,必先调气。“百病皆生于气”。夫人多郁善怒,情志变化最显,气结则血亦结,故“调经而不理气,非其治也”。理气有行气、破气、补气3法。行气多选用柴胡、香附、木香、乌药、佛手、陈皮、炒橘核;破气多选用青皮、枳壳、大腹皮、川朴、沉香;补气多选用生黄芪、党参、白术、黄精、仙鹤草、太子参、山药、扁豆衣、大枣。2,调养脾胃。“脾胃为生化之源”。妇人以阴血为主,月经失调者大多有脾胃之证,如纳差便溏,面浮肢肿,故“脾气一旺,胃气自兴,精微敷布,新血化生,月经自调。”调养脾胃有醒脾、健脾2

带下病的辨证治疗

带下病的辨证治疗 通过多年对带下病进行临床观察和系统总结,认为带下的病机是湿浊内停,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带下病因多种,但均缘于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化生气血,反而潴留为湿,流注下焦停滞胞宫,损伤冲、任、督、带脉所致,其湿浊来源多因脾阳不振,湿浊不化;肾阳不足,水失气化;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或久而化热;外湿湿毒内侵。所以治法多端,当以祛湿为先,湿为阴邪,重浊黏腻,只有通过健脾、温肾、疏肝,才能使水湿清者输布,浊者排泄,水液代谢恢复正常,湿祛则带止。湿邪抑遏阳气,郁久化热生虫,故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也为本病所常用。带下质稠气秽,多以芳淡宣化以祛湿,参以外治;赤带多以苦寒燥湿,参以活血化瘀摄血;久带正虚,宜扶正固涩。只要辨证无误,用药中肯,则疗效可期。现对带下病提出8种证治。 1 脾气虚弱证 脾主运化,脾健则升,津液输布全身。若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肝郁气滞乘于脾土;或命火衰微不暖脾土,均能损伤中气,使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反聚为湿浊,流于下焦,损伤任带,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致带下。症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绵绵不断,劳累后加重,局部无瘙痒、灼热、疼痛。伴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神疲,腹胀、纳呆、便溏,或面肢浮肿。舌质淡胖而嫩,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用苍白术各10 g、炒山药10 g、陈皮10 g、柴胡6 g、车前子12 g、党参15 g、茯苓15 g、芡实15 g、煅龙牡各15 g、鸡冠花15 g。带下量多加海硝,湿重重用二术、茯苓、加半夏,浮肿重用茯苓、车前子。 2 脾虚痰湿证 形体肥胖,脾虚生湿,积湿生痰,痰湿下注,而致带下。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无臭秽。外阴无不适。伴形体肥胖,神倦嗜睡,胸膈痞闷,胃脘胀满,痰多泛恶,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苔白腻,脉沉滑。治宜健脾化痰,祛湿止带。方用苍白术各12 g、厚朴12 g、陈皮12 g、茯苓20 g、半夏15 g、藿佩梗各15 g、芡实15 g、炒薏苡15 g、鸡冠花15 g。带下量多加海硝、煅龙牡,痰多泛恶习加枳实、制南星,便溏加赤石脂、车前子。

中医师-中医妇科学-带下病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第四单元带下病 一、A1 1、治疗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内补丸 B、完带汤 C、知柏地黄汤 D、止带方 E、五味消毒饮 2、完带汤治疗带下过多的适应证候是 A、肾阳虚证 B、阴虚夹湿证 C、脾虚证 D、湿热下注证 E、热毒蕴结证 3、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内补丸 B、完带汤 C、知柏地黄汤 D、止带方 E、肾气丸 4、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的带下特点是 A、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稀薄 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 C、带下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 D、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E、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 5、下列各项,属带下过多脾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腰酸如折,畏寒肢冷 B、带下赤白相兼,有气味 C、烘热汗出,失眠多梦 D、四肢倦怠,纳少便溏 E、烦热头晕,口苦咽干 6、带下过多者,治疗以 A、除湿为主 B、益气养血 C、治本调经 D、疏肝养肝 E、调理冲任 7、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理性带下的是 A、月经期前后带下量多

B、排卵期带下量多 C、妊娠期带下量多 D、绝经前后白带减少 E、带下黄绿色 8、肾阳虚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误的 A、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水,终日淋漓不断 B、腰酸如折,小腹冷感 C、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 D、畏寒肢冷,面色晦黯 E、烘热汗出,头晕耳鸣 9、下列哪一项不是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主证 A、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 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 C、面部烘热,烦热头晕,午后尤甚 D、小腹疼痛,腰骶酸痛 E、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10、脾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健脾益气,固涩止带 B、健脾益气,清热止带 C、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D、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E、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11、肾阳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温肾健脾,固涩止带 B、温补肝肾,固涩止带 C、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D、温补肾气,固涩止带 E、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12、阴虚夹湿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养阴清热,除湿止带 B、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C、滋肾养阴,清热止带 D、滋阴降火,清热除湿 E、滋肾养肝,清热止带 13、湿热下注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清利湿热,佐以止带 B、清利湿热,佐以祛风止痒 C、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D、清利湿热,佐以止痒 E、利湿止带止痒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一、感冒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葱豉汤、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发热恶寒,头胀痛,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 时疫感冒: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不退,周身酸痛,伴明显的全身症状,呈流行性。清热解毒解表。清瘟解毒丸。 体虚感冒:发热恶寒,无汗,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 二、咳嗽 风寒犯肺: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疏散风寒,宣肺止咳。杏苏散。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咳痰黏,痰色白或黄,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桑菊饮。 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舌红少津,脉细数。润肺止咳。桑杏汤。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肺肾阴虚: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补肺肾之阴,止咳。百合固金汤。 三、喘证 风寒闭肺:喘咳气逆,呼吸急促,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宣肺散寒平喘。麻黄汤合华盖散。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痰稠黏色黄,苔薄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肾虚作喘: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舌淡苔薄,脉沉弱。补肾纳气。金贵肾气合参蛤散。 四、不寐 心火炽盛证:口舌生疮。清心泻火,宁心安神。朱砂安神丸。 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 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五、胃痛 胃寒胃痛:胃痛暴作,得温痛减,苔薄白,脉弦紧。温中散寒,和胃止痛。良附丸或良附汤。食滞胃痛:胃痛,脘腹胀满,嗳腐恶食,苔厚腻,脉滑。导滞和胃。保和丸。 肝气犯胃:上腹部胀痛,痛连胁肋,生气时胃痛加重,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多弦或弦数。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舒肝和胃丸。 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疏肝泄热,和胃止痛。化肝煎。 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大便溏薄,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温中健脾。是阳虚。黄芪建中汤。 六、呕吐 外邪犯胃:突然呕吐,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呕吐酸腐,大便秽臭,苔厚腻,脉滑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可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七、泄泻 伤食泄泻: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消食导滞。保和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带下病 概述 大纲要求: 带下病的定义 带下病的治疗原则 概述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带下病的辨证(复习): 应以带下量、色、质、气味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依据。 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为虚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证;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如水,多为阳虚; 带下量多或不多、色黄或赤白带下,质稠多为阴虚夹湿; 带下量多、色淡黄或白、质稀无气味,伴神疲乏力多为脾虚;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多为湿热; 赤白带下质稠或带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多为湿毒; 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带,大多为肾精亏虚,天癸早衰,任带虚损。 带下过多 大纲要求: 带下过多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外治法 预防与调护 定义: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 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 辨证要点 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 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 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 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带下色杂,味臭秽难闻者,为热毒) 辨证论治 脾虚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若脾虚湿蕴化热,症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者,治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用易黄汤。 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 若肝经湿热下注,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肝利湿止带,方用龙胆泻肝汤。 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加苍术、藿香。 热毒蕴结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带下过多证型多,脾虚完带病可瘥。 肾阳亏虚内补丸,阴虚夹湿知柏托。 湿热止带方正用,热毒五味消毒活。 注意几个变证及用方: 脾虚湿蕴化热证用易黄汤。 肝经湿热下注证,用龙胆泻肝汤。 湿盛证,用萆薢渗湿汤。 用方趣记:(花)五万,治内脂。(脂肪多,导致带下多) 五——五味消毒饮,万——完带汤,治——知柏地黄丸 内——内补丸,脂——止带方。 带下过少 大纲要求: 带下过少的定义 病因病机

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研究

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带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神阙穴贴敷配合完带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8周观察组复发率为6.67%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神阙穴贴敷联合完带汤治疗带下病具有毒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优势,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神阙穴;完带汤;带下病;贴服DOI:10.14163/https://www.doczj.com/doc/952322896.html,ki.11-5547/r.2015.32.133 带下病是妇科临床多发病,有统计显示已婚育龄妇女31%以上人群患有此病,如果治疗不当,可引发阴道炎、盆腔炎,甚至肿瘤等疾病[1]。西医治疗虽见效快,但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因此,作者开展中药贴敷神阙穴联合完带汤治疗此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的60例患者,均符合中医妇科学(第9版)的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45.7±10.6)岁,观察组平均年龄 (44.9±1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年龄25~75岁;②知情自愿参加本次观察;③无其他影响临床观察系统疾病。 1. 2. 2排除标准①其他疾病引起本病;②4周内经过系统治疗;③妊娠哺乳期妇女。 1. 3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20 min/次,2次/d;浴后可涂抹紫草油。观察组给予完带汤(白术30 g、山药30 g、人参10 g、白芍15 g、车前子10 g、苍术10 g、甘草6 g、陈皮5 g、黑芥穗5 g、柴胡5 g)50 ml/次,早饭前1. 4评价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利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2结果指导原则》[3],评价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情况;总有效两组治疗2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均为96.67%,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在治疗结束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复发率比较,观察后随访复发情况。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一.喘证: (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邪,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愈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证。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 (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咳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位在肺,病性属实,预后良好。 鉴别诊断: 1.气短:两者同为呼吸异常,故应相鉴别。喘证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憋为主要特点,气短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可见气短不若喘证呼吸困难之甚。该患者喘息不能平卧,气粗声高,胸憋,可与气短相鉴别。 2.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患者喘息不能平卧,呼吸困难,未见喉中哮鸣有声,故可与哮证相鉴别。 二.中风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1)患者主因“--”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故患者辩证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中风之病,以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患者老年女性,素体肝肾阴虚,阴虚火旺,风阳内动,上扰于脑,夹于舌故见言语不利,风痰闭阻经络故见肢体活动不利,阴虚风动故见肢体颤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象。综观舌、脉、症,本病当属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辩证范畴,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在脑。患者虽发病急,但病邪较深,且年老体弱,故预后不佳。(2)患者主因“--”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故患者辩证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脾气受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

易黄汤加减治疗带下病50例

易黄汤加减治疗带下病50例 【摘要】目的观察易黄汤加减治疗带下病的效果。方法对50例患者采用易黄汤加减治疗。结果显效38例,占76%;好转10例,占20%;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96%。结论易黄汤加减治疗带下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易黄汤;带下病;脾虚湿热 带下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现代医书常按其性质分为肝经湿热、脾虚湿注、肾虚不摄等分型辨治,古代医书则常根据带下的色泽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带下,设立专家专治,如《傅青主女科产后编》一书中的易黄汤即是治黄带而设,几年来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带下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门诊患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表现,量、色、质、气味异常为主诉,其中带下色黄者25例,色白者18例,色赤者4例,色青者3例,年龄在18~30岁者35例,31~40岁15例。 1.2 治疗方法易黄汤:炒山药30 g,炒芡实30 g,白果20 g,炒车前子12 g(包煎)、黄柏10 g,加减,带下色黄稠厚者加败酱草

20 g,土茯苓20 g;带下色白清稀者加苍术10 g,防风10 g,川朴6 g;带下色青者加柴胡12 g,白芍10 g;带下色赤者加生地18 g,丹皮10 g,赤芍10 g。

2 结果 显效:带下消除,38例,占76%;好转:带下明显减少,10例,占20%;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96%。服药最少5剂,最多15剂,平均9剂。 3 典型病例 患者,35岁,2006年4月23日就诊,自诉半年前月经干净后出现白带增多,经西医治疗后效果欠佳而来我科就诊,症见白带增多,夹有气味,伴见少腹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热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濡略数;妇科检查见宫颈Ⅱ度糜烂,宫颈举痛,白带量多,色黄,呈脓性,夹有臭气味。西医诊断:宫颈糜烂,阴道炎。中医诊断:带下病,证属湿毒蕴结,注于下焦,郁滞气机。治疗以清热化湿,健脾止带为主;采用易黄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炒山药30 g,炒芡实30 g,白果20 g,炒车前子12 g(包煎),黄柏10 g,败酱草20 g,土茯苓20 g,金银花15 g,生甘草6 g,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药后复诊诉带下明显减少,少腹胀痛减轻,诸证好转,再续上方减金银花加炒扁豆15 g,连服5剂,带下止,诸证消失,舌脉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

疟疾的辨证论治

疟疾的辨证论治 1、辨实痢、虚痢“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景岳全书·痢疾》)。一般说来,起病急骤,病程短者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者多虚。形体强壮,脉滑实有力者属实;形体薄弱,脉虚弱无力者属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 2、识寒痢、热痢痢下脓血鲜红,或赤多白少者属热;痢下白色粘冻涕状,或赤少白多者属寒。痢下粘稠臭秽者属热;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秽者属寒。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者属热;面白肢冷形寒,口和不渴者属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治疗原则 1、祛邪导滞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只有祛除邪气之壅滞,才能恢复肠腑传导之职,避免气血之凝滞,脂膜血络之损伤,故为治本之法。因此,清除肠中之湿热、疫毒、冷积、饮食等滞邪颇为重要。常用祛湿、清热、温中、解毒、消食、导滞、通下等法,以达祛邪导滞之目的。 2、调气和血调气和血即是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脂脓,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脂膜血络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临床症状。正如刘河间所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常采用理气行滞、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3、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这是由于治疗实证初期、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晶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因此,治痢应注意顾护胃气,并贯穿于治痢的始终。 虚证痢疾应扶正祛邪。因虚证久痢,虚实错杂,若单纯补益,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故应虚实兼顾,扶正祛邪。中焦气虚,阳气不振者,应温养阳气;阴液亏虚者,应养阴清肠;久痢滑脱者,可佐固脱治疗。 此外,古今学者提出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以免关门留寇,病势缠绵不已;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伤阴津,戕害正气等,都值得临床时参考借鉴。 总之,痢疾的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始终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顾护胃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分证论治 一、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 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 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荡热去滞,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调气行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肉桂辛温,反佐芩、连。大黄之苦寒,共成辛开苦降之势,以散邪气之结滞。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银花、穿心莲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解表散邪,或用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导滞。痢下赤多白

带下病中医诊疗方案

带下病(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本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形成。主要表现为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改变,并根据此而辨别寒热虚实。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带下病 1、脾虚 证候: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味,绵绵不断,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2、肾虚 肾阳虚:证候: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肾阴虚:证候:带下赤白,质稠粘无臭,阴部灼热,头昏目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便艰尿黄,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3、湿热(毒) (1)湿热: 症候: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胸闷口腻,纳食较差,小腹作痛,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阴痒,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具备两项可诊断。 (2)热毒: 症候:带下量多,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带下量多,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烦热口渴,头昏晕,午后尤甚,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干,脉数。 (二)西医诊断 参照郑怀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妇产科学第三版 1、急性盆腔炎 (1)症状: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下腹部疼痛,拒按。阴道分泌物增多,色黄

质稠,有秽臭。有腹膜炎时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尿道受累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直肠壁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腹泻或便秘。 (2)体征: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可达38℃以上),心率快,腹胀,下腹有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盆腔检查:阴道充血,大量脓性分泌物,后穹窿有明显触痛,宫颈充血水肿,剧痛明显,子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度受限。 (3)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白细胞明显升高。 ②病原体培养:宫颈分泌物培养可找到致病的病原体。如败血症、菌血症时,血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③B型超声波检查: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有炎性包块。 ④后穹窿穿刺:子宫直肠窝积脓时,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液,经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2、慢性盆腔炎 (1)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月经失调、白带增多、不孕等。部分患者可有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2)体征: 盆腔检查:子宫活动受限,一侧或两侧可触及输卵管增粗,呈条索装,有轻度压痛。 二、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治疗 1、脾虚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剂:完带汤 药物组成: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 2、肾虚 ①肾阳虚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 规律,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 断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 继而不断延续和创新发展。 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 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病的内涵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 医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病。中医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 临床实践。《内经》首先提出,“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

重要性。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医学理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性。《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便从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生万物”的学术观点。认为人的元气靠脾胃来滋养。脾胃消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病来。他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还强调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 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 治疗胃病时,要注意降逆胃气。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 胃汤等著名方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治疗,因人而异。 名老中医经验 1.1 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

完带汤

4.结合病机分析完带汤的组方原理,方中配伍柴胡、芥穗、白芍有何意义?\ 【组成】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症。带下色白,清稀无臭,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证治机理】本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傅青主女科》云:“带下俱是湿证……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脾虚则水湿内停,肝郁则疏泄失权,带脉不固,湿浊下趋,故带下绵绵、色白、清稀无臭。脾虚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故肢体倦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清气不升,故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濡弱为脾虚湿盛之象。法当益气健脾,疏肝解郁,化湿止带。 【方解】: 方中重用白术、山药益气补脾,白术尤善燥湿化浊,山药并能补肾以固带脉,共为君药。 人参补中益气,以助君药补脾之力。 苍术燥湿运脾,车前子利湿泄浊,以增君药祛湿之能。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为臣药。 佐以陈皮理气燥湿,既可使君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之升散,使白术可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可舒达肝气郁滞,均为佐药。 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 诸药相配,使脾气健运,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清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配伍特点】:本方补脾与祛湿相配,浮土与抑木相合,肝脾同治,寓补于散,寄消于升,使脾旺则湿浊自化。 临床应用:带下病 带下病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带下病指带脉以下的所有疾病,而狭义则指与女性相关的疾病,即常说的带下病。相当于西医妇科疾病中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肿瘤等疾病。 《傅青主女科》阐述了带下的病因病机: “白带乃湿盛而火衰, 肝郁而气弱,青带乃肝经之湿热;黄带乃任脉之湿热;黑带乃火热之极;赤带亦湿病,火热之故也”。临床上带下病证型虽多,但以脾虚型为多见,《女科经纶·带下门》中记载: “白带多是脾虚……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因此完带汤在带下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多。 临床表现: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或粘稠无臭味, 面部浮肿, 脘闷纳呆, 腰膝酸软, 疲惫肢重, 少腹畏冷, 或大便溏泻, 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药用完带汤加减: 炒白术、炒山药、苍术各 30g, 党参、白芍各 15g,车前子 10g,甘草、陈皮、黑荆芥、柴胡各 6g。 白带如崩者加乌贼骨 10g,煅牡蛎 30g, 煅龙骨 20g, 赤石脂 30~ 50g; 阳虚腰痛者加鹿角霜、巴戟天、补骨脂各 10g, 杜仲 15g; 白带兼黄色或有气味者,加黄柏 10g;

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

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 李遇春教授对张仲景学说研究较多,临证时多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临证时宜针则针,宜药则药,疗效满意。 标签:中医;金匱要略;经方 李遇春教授长期从事《金匮要略》以及针灸的临床与教学工作。对张仲景学说研究较多,临证时多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尽量做到“药随证变”、“有是证则用是药,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则易一药”。除此之外,还特别喜欢针灸,故临证时宜针则针,宜药则药,针药并用往往可使疗效大大提高。 李遇春老师虽擅用“经方”,但决不排斥各家,对古今中医各家均有涉猎,上溯汉唐,下至明清,乃及近、现代各家精华无不汲取之,熔“经方”、“时方”于一炉。 李遇春老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善治中医内伤杂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以下介绍几首李老临床常用的验方以及心得体会,供大家临床参考。 1清眩止呕汤 由生龙骨、生牡蛎、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天麻、生姜、藿香组成。 本方适用于梅民埃病眩晕呕吐者。梅民埃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内耳迷路水肿,乎衡失调所致,属中医“眩晕”范畴。有关本病历代多有论述:《金匱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济生方》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根据临床观察,本虚标实是眩晕发作之根本,脾虚生痰,痰饮内停,加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风动,引动伏痰,痰湿内蕴,痰浊蒙蔽清阳而致本病。脾虚为本;湿痰壅遏,肝风上扰为标。 本方由泽泻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而成。泽泻汤方出《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病》,主治支饮冒眩证。冒眩,即头昏目眩。泽泻汤证的“苦冒眩”,言其头目冒眩之苦,有莫可言状之意,它异于普通的头目眩晕症状。这和梅民埃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泽泻汤药仅两味,由泽泻、白术组成,但功效甚捷。方内泽泻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且不伤阴;白术健脾燥湿,运化水湿:二药合用,使水湿浊阴之邪下降,清阳得清而病自解。清人林礼丰认为:“心者阳中之阳,头者诸阳之会。人之有阳气,犹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犹人之阳气会于头,而目能明视也。大心下有支饮,则饮邪上蒙于心,心阳被遏,不能上会于巅,故有头冒目眩之病,……故主以泽泻汤。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利水。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饮之气以下走。然犹恐水气

完带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完带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第二组全体成员 关键词:完带汤举案 摘要:通过讨论完带汤在临床上的运用,让我们去发现它的灵活运用,发散我们的思维,敢于创新,大胆时心细,敢于灵活运用古方治今病。 完带汤首先出自于《傅青主女科》,由炒百术,炒山药,人参,白芍,炒车前子,制苍术,甘草,陈皮,黑荆芥蕙,柴胡组成,原治脾虚不运,湿浊不化,肝郁乘脾,带脉失摄所致的带证。本方肝脾同治,升降并用,消补兼顾,以健脾补气,燥湿运脾为主,兼疏肝解郁,补中寓散,化浊于升清之中。 傅青主对白带的解释: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并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上则胎不牢。……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补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病,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有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百带之患矣。方用完带汤。 据其舒肝,升阳化湿之功,效情化哉,治脾虚肝郁,湿浊所致并者,可收佳效,举案如下1. 肥胖 胡某,男,48岁。平素喜吃甜食,多生肥腻,近6个月来,胀闷神疲,体重逐渐增加,乏力而来诊。诊见形体肥胖,大腹便便,身高186cm,体重103kg,骨节酸软,腹胀痞满,大便不干但粘滞不爽,舌胖大,边有齿印,苔黄腻,脉濡细数。 证属脾虚湿阻,湿浊蕴于肌肤,且有发热之势,治宜健脾益气,渗利湿浊,佐以清化。 治以完带汤加减:炒白术20g,苍术10g,陈皮10g,荆芥6g,柴胡10g,荷叶6g,泽泻15g,生山楂15g,黄芩9g,甘草3g.每日一剂,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服药十剂,药已中病。 按:《素问·奇病论》中有:“素食甘美而多肥“的记载,谘食肥甘导致脾虚失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反为水湿,湿浊聚集于肌肤而致肥胖,且水湿郁久不化能发热,故治疗应健脾补气助运治其本,利水渗湿清热燥湿治其标。用具有健脾化湿功效的完带汤为主方治疗,且柴胡用量较重是取其:“推陈致新,久服轻身”。 2.过敏性鼻炎 单某,女,25岁。反复鼻流清涕,喷嚏鼻痒5年。患者5年前因感冒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鼻痒,以后病情发福,多在天气转冷时发作,初则喷嚏鼻痒,继则鼻流清涕,晨起为著,伴有白带较多。诊见性情忧郁,形体稍胖,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白淫 【概述】 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 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病因病理】 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诊断要点】 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辩证分型】 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苔薄,舌淡胖。【分型治疗】 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 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

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 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阴虚火旺者。【简便方】 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肛肠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二.肛肠疾病 肛肠疾病就是指因风、湿、燥、热、气虚、血虚等引起得与肛门直肠有关得一系列疾病。常见得有痔、肛隐窝炎、肛裂、肛痈、肛瘘、脱肛等。中医文献统称为痔疮、痔漏。本节主要介绍痔与肛裂。 痔 痔就是直肠末端黏膜下与肛管皮肤下得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而形成得柔软得静脉团,并由此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痔就是常见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好发于成年人,在肛门直肠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工作与生活。根据发病部位得不同,有内痔、外痔与混合痔之分。 内痔指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得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得柔软静脉团,又称里痔,以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截石位得3、7、11点处。外痔指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破裂或反复炎症纤维增生而成得疾病,以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混合痔就是指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与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兼有内痔、外痔得双重症状。 西医学中得各期内痔与各种炎性外痔,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病因病机】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或便秘、久泻、久痢、妊娠多产、负中远行等导致湿热下注,血行不畅,血液淤积,经络阻滞,淤血浊气下注肛门而形成。内痔得发生主要就是由于静脉壁薄弱,失去了正常得弹

性,加之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远行、负重等,导 致血行不畅,血液淤积,热与血相搏,结滞不散而成。外痔得发生多因 湿热下注或肛门裂伤、毒邪外侵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或 热迫血下行,愈结不散而成。 【辩证施护】 (一)辩证要点 1.辨内外痔生于肛门齿线以上,黏膜下得痔上静脉丛发生扩大 与曲张所形成得静脉团为内痔;生于肛管齿线以下,痔外静脉 丛扩大曲张或反复发炎而形成得为外痔。内痔得主要症状为便 血,较大得内痔伴有拖垂;外痔得主要症状为坠胀、疼痛与异物 感。 2.辨虚实内痔实证者下血鲜红,或便前便后,或量多量少,或如 射如滴,湿热下注者,其血色污浊;虚证者,下血色淡而清,或晦 而不鲜。内痔较大者伴有肛门脱垂。气虚者,痔核脱出不纳,肛 门有下坠感。血虚者,痔核脱出,便血量多色淡。 (二)辩证分型 1 、内痔 (1) 内伤肠络 证候表现:大便带血,呈滴血或喷射状,颜色鲜红,兼有肛门瘙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治疗代表方;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