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业养殖用水量标准

渔业养殖用水量标准

渔业养殖用水量标准

渔业养殖用水量标准通常是根据具体的养殖项目、养殖物种和水体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标准可能会因地区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养殖用水量标准通常由相关政府部门或渔业管理机构制定和监管。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渔业养殖用水量标准的因素:

1.养殖物种:不同的鱼类、贝类、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对水的需

求不同,因此不同的养殖项目可能需要不同的用水标准。

2.水质标准:养殖用水的质量对于养殖的成功非常重要。水中的

氧气含量、水温、盐度、PH值和水质监测等参数都可能影响用

水量的要求。

3.养殖方式:养殖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包括开放水体养殖、池

塘养殖、循环水系统养殖等。每种养殖方式都可能需要不同的

用水标准。

4.水循环和处理系统:一些养殖项目可能使用循环水系统,通过

过滤和水处理来减少用水量。这些系统可能需要更高的水质标

准和设备投资。

5.区域和环境法规: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法规和标准,

以确保养殖活动对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最小化。

由于这些因素的复杂性,渔业养殖用水量标准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合理使用水资源,同时保护水体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渔业管理机构和环保部门通常会发布相关的准则和标准,以指导养殖业者和监督渔业养殖项目。如果您需要了解特定地区或国家的

渔业养殖用水量标准,建议与当地渔业管理部门或环保部门联系以获取详细信息。

水产常用水质指标

水产常用水质指标 水质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和养殖效益。下面将介绍水产常用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温度、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1. 溶解氧(DO) 溶解氧是水中溶解的氧气的浓度,对水产养殖非常重要。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影响水生物的呼吸和新陈代谢过程。一般来说,鱼类需要的溶解氧含量为5-7毫克/升,虾类需要的溶解氧含量为3-5毫克/升。如果溶解氧含量过低,会导致水体富氧不足,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和免疫力,甚至引发鱼虾群体的死亡。 2. 温度 温度是水产养殖中另一个重要的水质指标。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水生物造成不利影响。不同的水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水生物合理控制水温。一般来说,鱼类生长适宜的水温为20-30摄氏度,虾类适宜的水温为25-30摄氏度。如果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生物的食欲、生长和免疫力。 3. pH值 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性的指标,对水产养殖也非常重要。不同的水生物对pH值的适应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鱼类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9.0,虾类适宜的pH值范围为7.5-8.5。如果水体的pH值偏离适宜范围,会导致水生物的呼吸和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影响其

生长和免疫力。 4. 氨氮 氨氮是水体中溶解的氨和游离态氨的总和,是衡量水体有机负荷的重要指标。氨氮的含量过高会对水生物造成毒害作用,影响其生长和免疫力。一般来说,鱼类适宜的氨氮含量为0.02-0.05毫克/升,虾类适宜的氨氮含量为0.05-0.1毫克/升。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好饲料投喂量和水质处理,以减少氨氮的积累。 5.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是水体中氮的氧化产物,也是水产养殖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过高会造成水体中亚硝酸盐中毒和硝酸盐中毒,对水生物造成危害。一般来说,鱼类适宜的亚硝酸盐含量为0-0.2毫克/升,硝酸盐含量为0-10毫克/升,虾类适宜的亚硝酸盐含量为0-0.5毫克/升,硝酸盐含量为0-20毫克/升。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投喂量和水质处理,以减少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积累。 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温度、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合理控制和监测这些指标,对于保持水质稳定和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可以保持水体的良好生态环境,提高水生物的生长和免疫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

月人均用水量标准

月人均用水量标准 一、居民生活用水 居民生活用水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而消耗的水,包括饮用水、洗涤用水、沐浴用水等。月人均用水量标准根据地区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用水量在3-5吨之间,农村居民每人每月用水量在1-3吨之间。 二、公共服务用水 公共服务用水是指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水,包括公共建筑、道路交通、公共场所等。月人均用水量标准因公共服务类型和地区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公共服务用水量比居民生活用水量要少,每人每月用水量在0.5-1吨之间。 三、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是指为工业生产过程消耗的水,包括冷却水、洗涤水、锅炉用水等。月人均用水量标准因工业类型和生产工艺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工业用水量比居民生活用水量和公共服务用水量都要大,每人每月用水量在1-5吨之间。 四、生态用水 生态用水是指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的水量。月人均生态用水量标准因地区和生态环境状况不同而异,一般来说,生态用水量比居民生活用水量要大,每人每月用水量在0.5-2吨之间。 五、消防用水 消防用水是指为消防灭火需要而存储和使用的消防用水。月人均消防用水量标准因地区和建筑物类型不同而异,一般来说,消防用水量比居民生活用水量和公共服务用水量都要小,每人每月用水量在0.2-0.5吨之间。 六、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是指为保持道路和绿地的清洁和湿润而需要的水。月人均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标准因地区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异,一般来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比居民生活用水量和公共服务用水量要小,每人每月用水量在 0.1-0.3吨之间。 七、未预见水量 未预见水量是指无法准确预测的用水量,包括漏水、突发性事故等情况下需要补充的水量。月人均未预见水量标准因地区和建筑物类型不同而异,一般来说,未预见水量比居民生活用水量和公共服务用水量要小,每人每月用水量在 0.1-0.3吨之间。 八、其他用水 其他用水是指不属于以上类型的用水,包括农业灌溉、渔业养殖等。月人均其他用水量标准因地区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其他用水量比居民生活用水量和公共服务用水量要小,每人每月用水量在0.1-0.5吨之间。

关于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加强水库水质保护的意见

关于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加强水库水质保护的意见 为加快推进我省水库渔业转型升级,切实强化对水库水质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和《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现就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加强水库水质保护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规范水库渔业利用,推进水库渔业转型升级,走生态、健康、品牌渔业发展道路。切实强化对养殖品种、方式、容量和生产投入品的有效管控,强化对水库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防止水库水质污染,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基本原则。 属地管理原则。县级人民政府对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工作负总责。水库产权单位为直接责任单位,水库产权不明晰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 分类管理原则。根据水库主要功能的不同,将水库分为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含后备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和非饮用水水源地水库两大类,并进行相应管理。 依法行政原则。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工作由各级渔业、水利、环保、水运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负责实施。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湖南省渔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依法行政。 维护稳定原则。正确处理严格执法和维护稳定的关系,按照"依法依规、统一协调"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稳定。 (三)实施范围。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工作实施范围为全省所有小(Ⅱ)型及以上水库。对湖泊养殖和山塘养殖,各地可参照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推行。 (四)总体目标。力争到2019年底,通过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全省饮用水水源地水库一级保护区的水质全面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域功能Ⅱ类及以上标准,并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饮用水水源地水库二级保护区及所有后备饮用水水源地水库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域功能Ⅲ类及以上标准;其他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域功能Ⅳ类及以上标准。水库渔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达到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

水产养殖调水知识点

水产养殖调水知识点 水产养殖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在水中养殖各类水产动植物,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调水是水产养殖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操作,它可以 影响到养殖环境的水质、温度、氧气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的 收益。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一些常见调水知识点。 一、养殖水质调节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水质的调节 包括调节水的酸碱度、溶解氧含量、温度等。不同的水生动植物对水 质的要求不同,因此合理调节水质非常重要。 1. 酸碱度调节:鱼类和虾类对水质的酸碱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鱼类适宜生长的酸碱度范围为pH值6.5-9.0,而虾类则适宜生长的酸碱度范围要更窄一些,为pH值7.0-8.0。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水生动植物来调节水的酸碱度。 2. 溶解氧含量调节:溶解氧是水生动植物进行呼吸的重要物质,对 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水中溶解氧含量过低,会导致鱼类和 虾类缺氧死亡;而溶解氧含量过高,会导致水中其他有害物质的产生。因此,在水产养殖中需要通过增氧设备、搅拌设备等方式来调节水中 的溶解氧含量。 3. 温度调节:水体温度是水产养殖中另一个重要的调控因素。不同 种类的水产动植物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大多数鱼类适宜

生长的水温范围为18℃-28℃,而虾类则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为25℃-35℃。因此,在水产养殖中需要控制水温来满足水生动植物的需求。 二、养殖水量调节 在水产养殖中,合理的水量调节对养殖环境的稳定和养殖效益的提 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量的调节主要包括补水、放水和循环水。 1. 补水:在养殖过程中,由于蒸发和渗漏等原因,水质会不断减少,因此需要进行补水以维持一定的水量。补水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的净 化和调节,确保补入的水质符合养殖的要求。 2. 放水:放水是指将养殖池、池塘中的一部分水排出,目的是清除 污染物和废弃物,净化水质。放水过程中需要避免过度放水导致水质 大幅度变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3. 循环水:循环水是指将养殖池、池塘中的一部分经过处理后重新 回流到养殖系统中,起到净化水质、保持水体稳定的作用。循环水系 统中需要安装水泵、过滤装置等设备来保障水质的净化和循环。 三、养殖调水操作注意事项 在调水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剧烈水温变化:水温的剧烈变化对水产动植物有一定的伤害,可能导致生长受阻甚至死亡。因此,在调水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水温的 突然变化,可采取逐渐提高或降低水温的方式。

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

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编制组 2008年12月 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02年12月下发《关于开展用水定额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浙水资委办【2002】6号),组织省水利厅、经贸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开展浙江省用水定额编制工作。 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由省水利厅具体负责,主要技术依托单位为省农村水利总站、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为保证定额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水利厅成立了农业用水定额编制组(以下称编制组)。在充分调查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组确定了以"灌溉试验、定额观测"并结合"理论分析"为主的技术路线,2004年3月,完成《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并通过专家审查。同年7月,定额成果被纳入《浙江省用水定额(试行)》,并以浙水政【2004】46号文件在全省发布试行。 在定额发布试行期间,一方面,编制组主动收集各地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省灌溉试验站网,继续针对我省主要农作物开展灌溉定额试验与观测,积累基础资料,进一步完善原有定额成果。在此基础上,2007年3月,编制组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制定《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2008年12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材料的编写。 本地方标准由浙江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农村水利总站、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省农村水利总站是全省农村水利工作的主管单位,多年来一直在组织开展全省灌溉试验研究、农业用水量统计等工作;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是我省唯一涉农水利科研机构,院属农村水利研究所是专门从事灌溉试验研究和节水技术研究的单位,在该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海军、郑世宗、曹红蕾、卢成、陈伟林、王士武、严雷、陈雪。 2 编制目的意义 我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604mm,水资源总量955亿m3,但由于人口密集,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2070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水资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与人口、经济、耕地等主要生产要素不相匹配;二是水资源年际间分布不均匀,干旱年份水资源短缺趋势加剧;三是水质污染日益加重,造成平原河网地区水质性缺水。 农业用水包括农业灌溉用水、林牧渔用水、农村生活用水,是我省用水大户,长期以来在我省的用水总量一直占据着比较大的比重。根据浙江省水资源公报,近几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用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0%左右。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农业正由传统低效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全省粮食面积不断调减,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效益农业得到蓬勃发展。同时全省效益林业、经济观光园的迅速崛起,畜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渔业捕养结构的变化,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之节水措施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水产养殖要求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水产养殖要求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概述部分可以介绍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的背景和意义。饮用水水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源的保护对于确保水质安全和人民健康至关重要。作为保护饮用水水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二级保护区是一种常见的保护方式。通过限制特定区域内的人为活动,并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能够有效保障饮用水水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其次,概述部分可以提及水产养殖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中的重要性和问题。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然而,水产养殖也带来了一些水质和环境问题,尤其是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进行养殖活动可能会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确保水产养殖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合理发展和管理至关重要。 最后,概述部分可以提出本文的目的和结构。本文旨在探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水产养殖的要求,并提出推动水产养殖与水源二级保护区协调发展的方法。文章通过对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水产养殖对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出水产养殖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合理发展的要求,并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实现水产养殖与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协调发展。 通过这样的概述部分,读者可以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明确文章的目的和框架,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好铺垫。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 2.1 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定义,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对其所做的明确界定,并强调其在饮用水源保护中的重要性。同时,将介绍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划定标准、范围以及划定依据,以便读者对其有更清晰的认识。 2.2 水产养殖对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影响: 本部分将探讨水产养殖对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影响,并列举一些典型的水产养殖活动对水质和水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同时,将分析不合理的水产养殖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水质恶化、生态破坏等。此外,还将介绍一些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科学和实证依据,以支持后续的合理要求和协调发展的讨论。 3.结论: 本部分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在水源二级保护区进行水产养殖时的合理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模式、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水质监测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等。同时,将展望未来,提出推动水产养殖与水源二级保护区协调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包括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加强产业主体的责任意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水产养殖的相关要求,并展示水产养殖与水源二级保护区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渔业用水水质标准

最新渔业水质标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防止和控制渔业水域水质污染,保证鱼、虾、贝、藻类正常生长、繁殖和水产品的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渔业水质要求 4 渔业水质保护 5 标准实施 6 水质监测 附加说明: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水产增养殖区等海、淡水的渔业水域。

3 渔业水质要求 3.1渔业水域的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见表1)。 3.2各项标准数值系指单项测定最高允许值。 3.3标准值单项超标,即表明不能保证鱼、虾、贝正常生长繁殖,并产生危害,危害程度应参考背景值、渔业环境的调查数据及有关渔业水质基准资料进行综合评价。

4 渔业水质保护

4.1任何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有害废弃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最近渔业水域的水质符合本标准。 4.2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有害废弃物严禁直接排入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鱼、虾、贝、藻类的养殖场及珍贵水生动物保护区。 4.3严禁向渔业水域排放含病源体的污水;如需排放此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和严格消毒。 5 标准实施 5.1本标准由各级渔政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与实施,监督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 5.2在执行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如不能满足地方渔业水质要求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制定严于国家有关污染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保证渔业水质的要求,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5.3本标准以外的项目,若对渔业构成明显危害时,省级渔政部门应组织有关单位制订地方补充渔业水质标准,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5.4排污口所在水域形成的混合区不得影响鱼类洄游通道。 6 水质监测 6.1本标准各项目的监测要求,按规定分析方法(见表2)进行监测。 6 .2渔业水域的水质监测工作,由各级渔政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渔业环境监测站负责执行。

农业用水水质标准比较

中国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与发达国家之比较 摘要:通过概述我国农业及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及其发展历程;美国,欧盟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相关水质标准的总体状况;对中、美两国农业相关水质标准和基 准在制定方法及程序、指标限值、监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体比较。针 对我国农业水质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形成完整的农业用水 水质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用水水质标准比较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2012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9526.9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6.6%,比上年增加27%[1],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据2012年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总用水量613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90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3.6%,农业仍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1]。我国的农业相关水质标准分别由国家、行业及地方制订,其级别不同,制订的意义不同,但它们也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因此,讨论农业用水及其水质标准很有现实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是较好地开展农业环境管理、进行农业生产和水域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 1 我国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体系 农业用水狭义上指用于灌溉农田的水;广义上也包括养殖牲畜和渔业所需用水,本文提到农业用水应包括农田灌溉和渔业用水。 1.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体系 我国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由以下标准予以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中农田灌溉水质要求、《有机食品技术规》(HJ/80-2001)中对灌溉水质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照地表水的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运河、渠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并且依据水域功能,将地表水划分为5类,其中的Ⅴ类适用于农业用水水域。采用地表水为农业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根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5类。采用地下水为农业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规定: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

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以千岛湖为例 楼章华1 牛少凤1 周根娣2 (浙江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杭州市师范学院) 水是人类生活的命脉, 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 同时又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最积极要素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 均是为生产服务, 而忽视生态环境需水量,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流入了人工生态系 统中。将生态需水量G E 与生态系统可实际利用水资源量G R 进行平衡分析: 当G E - G R ≦ 0, 水资源量大于生态环境需水量,满足生态需水量, 此时的需水量表现 为生态用水量,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当G E - G R > 0, 水资源利用现状下,生态用 水量与生态需水量出现缺口,将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对人工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需水。在生态需水量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再考虑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确保生态安全,以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水资源永续利用以及生态平衡维护的需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1940 年, 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提出维持河流的最小生态流量。主要包括: ①自然和景观河流的基本流量;②用于航运、娱乐、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以及景观等美学价值等的河道内用水;③湿地保护区包括咸水湿地、微盐沼泽和淡水湿地的湿地需水;④为保持和控制海湾和三角洲的环境。 国内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目前有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前沿研究, 大多停留在概念的提出或定性分析上, 缺乏定量评价的理论模型与方法。生态用水估算的区域主要是水资源缺乏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黄河、海滦河流域。国内的许多学者对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行了分类, 并进行了估算。贾保全认为湖泊在干旱区对绿洲景观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质量的维护和改善有重要支撑作用,湖泊生态用水的估算采用蒸散量减去降雨量。李丽娟研究了以海滦河流域白洋淀和北大港水库,提出湖泊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只与水面和降雨

农业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主要用于,农业用水属于几类水

农业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主要用于,农业用水 属于几类水 回答农业用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辅助性活动等,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大约占据农业用水的90%以上,是农业用水的主体。农业用水属于IV类、V类水。IV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也可以用作农业用水,进行灌溉。V类水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一、农业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主要用于 农业用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辅助性活动等,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大约占据农业用水的90%以上,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56%左右,是农业用水的主体。我国2005-2020年农业用水量数据如下: 1、2005-2009年 (1)2005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63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580亿立方米,占比为63.6%。 (2)2006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79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664.4亿立方米,占比为63.2%。 (3)2007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818.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599.5亿立方米,占比为61.9%。 (4)2008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91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663.5亿立方米,占比为62%。 (5)2009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965.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723.1亿立方米,占比为62.4%。 2、2010-2014年 (1)2010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02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

量为3689.1亿立方米,占比为61.3%。 (2)2011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107.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743.6亿立方米,占比为61.3%。 (3)2012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13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902.5亿立方米,占比为63.6%。 (4)2013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183.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921.5亿立方米,占比为63.4%。 (5)2014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094.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869亿立方米,占比为63.5%。 3、2015-2020年 (1)2015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103.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852.2亿立方米,占比为63.1%。 (2)2016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040.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768亿立方米,占比为62.4%。 (3)2017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043.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766.4亿立方米,占比为62.3%。 (4)2018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015.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693.1亿立方米,占比为61.4%。 (5)2019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02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682.3亿立方米,占比为61.2%。 (6)2020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812.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612.4亿立方米,占比为62.1%。 二、农业用水属于几类水 农业用水属于IV类、V类水。 1、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